信马由缰的意思8篇

时间:2018-11-04 来源:话题作文 点击:

信马由缰的意思篇(一):信马由缰 高考作文之大忌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了,一些学生说:心里最没底的是作文,要是老师能够准确押题就好了。其实,押题不是好办法。在写高考作文时,只要注意规避一些问题,什么样的题目都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扣题 若即若离
  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不设审题障碍,但也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抛开话题“信马由缰”,否则,就会偏离话题。比如上海去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应该牢牢抓住“必须”“跨”“坎”等“题眼”进行审题,还要重点关注、开掘出“坎”的引申义、比喻义等。有些作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扣题不紧。
  应对策略:加强审题训练,针对题目,“辩字析词”,盯准“题眼”。在行文过程中,最好时不时地能出现与标题有关或意思相近的关键字、词。
  字数 或多或少
  一般来说,高考作文的字数要求在800-1000字左右,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字数不足或字数过多。
  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一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也会给阅卷老师一种臃肿的感觉而判低分。
  高考作文时,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其实,这是要冒风险的,如果引起阅卷老师反感,对评分有害无利。
  应对策略:日常作文时就要严格按照高考作文的字数要求去做。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须容易认。
  平时写作时尽量不使用网络语言或少数人才知道意思的语言等。
  选材 陈旧苍白
  有的同学说,我的作文写的都是真实的故事呀,既没偏题,观点也没错,为什么就是上不了档次呢?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
  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干巴巴的;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这种文章别看字数不少,一绞却都是“水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材料没有密度,也就难有力度了。
  应对策略:读书看报,积累材料。一是在高三这仅有的时间里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一直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个提纲,既可备忘,坐在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又不费时间。选材备料的切入点:自己的生活;社会的热点;名人的言论等。

信马由缰的意思篇(二):佳作赏析《林海》(四)


  讲课前,我们先花一点时间来回答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朋友讲,作文要“重积累、轻技法”。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要看在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在讲课中也提到过,要想让作文真正地得到提升,还要师从于名家名作,要从名家经典中去汲取营养。但关键是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会了看书的前提下。
  刚才有妈妈问,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看。我们的观点是:在孩子还没有入门前,也就是在孩子的作文观还没有建立之前,要先把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搞透。在“重积累、轻技法”之前应怎么办?要先建立正确的作文观。什么是正确的作文观?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就举个例子:一个人要想把车开好,根本的东西是用公里数来说话,这就是刚才讲的积累。没有积累、没有一定的公里数,就开车上高速,那是很危险的。但是在积累公里数之前,我们要做什么?要上驾校,从点火、挂档、松手刹学起;要从起步、停车学起。没有这一定技法就上路积累,那是不靠谱的。
  我们再回到写作上来讲,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十八本语文书,还看了很多的课外书,长了很多的见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能写出一手漂亮作文的孩子并不多。那就说明:一味地强调积累,是有片面性的。就如我们学开车一样,没有一定之规、一定之法,没有学会起步、停车、坡起、倒退就上路,那是危险的。所以,积累与方法,方法与积累,是有次第的,也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在决定积累与技法哪个为主之前,需要为孩子的作文进行一下诊断,看看他作文中的问题在哪里。写不出?写得空?写得乱?写得不生动?诊断出问题在哪里,我们才好对症下药。关于这一块,我专门写了一篇博文——《作文该不该有招》,大家可以去我的博客看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讲一些例子:去年八月份到十月份,我们集中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结合《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对群里将近一百位妈妈的孩子的作文进行了讲评。通过对照书本进行实战,很多孩子不仅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背诵速度也都提高很快。我们还要说的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说孩子没什么“积累”,但是通过对“技法”的掌握,写作的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本身就说明:写作,光强调积累是偏面的。近段时间讲的名家名作,都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我们既是在讲作文的技法,也在讲知识的积累。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有些妈妈问,如何写人物?如何写记叙文?怎么把说明文写好?还有的妈妈讲,孩子一年级了,看图作文怎么写?概括地来讲,这些问题是:作文要不要分文体来进行学习?作文要不要分年级来进行学习?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回答。我们的观点是:作文的学习不分文体,不分年级。为什么这样讲?还是举例子:一个人学画画,要从哪里入手?要从临摹入手。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就要对着石膏像临摹,一临就是好几年。比如,一个人学习书法,要对着名家的字贴临摹,特别是正楷,一临就是数十年。这是学美术、学书法的根本。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再分个类,一会学一下国画,一会学一下漫画,一会学一下水粉,那就学乱了,没有功夫了。学习书法也是同理,如果我们不先把正楷写好,而是一会练行书,一会练草书,一会练颜体,一会练柳体,最后必无所成。所以,写作文要抓住本质,明白核心,这就是一个作文观。
  什么是作文观?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几无相同,但其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个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是结构。如果把结构看成是条条框框,那说明我们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文章”两字。什么叫文章?这个问题我们讲过,文即是文采、文饰;章就是结构,是章法,是条理。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作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换句话来讲,文章的“文”是形象思维,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文章的“章”,是逻辑思维,是用套路、条理、推理、思路来构建的。文章的“章”,就像是高楼大厦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而文章的“文”则像是高楼大厦的装修。钢筋混凝土是共性,而装修则是个性。在有章法的基础上,去灵活地表现。灵活自由表现的前提,是要依据一定的规律,这是“文章”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要先放下所谓的漫画、油画、国画,放下所谓的草书、篆书、隶书、行书,从共性的地方入手,从本质的、核心的、根源上的东西入手。打好基础,再来装修,再讲自由创作、天性的发挥,才会更有意义。否则,一上来就信马由缰、法无定法,那是要吃亏的。
  其实大家提的问题,不管是在博客里还是在书里,都有详细的回答。我们现在就回到正文上来,今天还是讲老舍的《林海》。先来看一下全文:
  林海(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还是先来回顾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主题是写大兴安岭,在盖“大兴安岭”这座楼时,是用的什么结构呢?一是写岭;二是写岭色;三是写林;四是写水与花;五是写林的用处。换句话来讲,作者在写大兴安岭的时候,是按照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从高远处到低矮处的顺序来写的。比如我们看一座山,先看到的是山的轮廓——就是本文的岭;其次是看到山的颜色,就是本文中的林海中的绿;再次是看到这座山的树,也就是本文中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第四是看到这座山里的河水与野花,是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高远到近低处来写的。
  我们曾经多次引用过一首唐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意】通过对山、鸟、径、人的构画,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反衬出渔翁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在本诗中,也是按照高与低、远与近、多与少、有与无等这样的一个顺序与次第来写的。这首诗与本文有着共同的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还可以再举个例子: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画意】:作者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山行所见,通过远近、艳淡、虚实的巧妙构画,将一份闲散安逸的情怀融于画中。
  远与深:远——寒山远上。深——白云生处。冷与暖:冷——寒山石径斜;暖——生处有人家。
  动与静:静——寒山、石径;动——白云、人家。
  远与近:远——石径,人家;近——枫林、霜叶。
  浓艳与清淡:清淡——寒山、白云;浓艳——枫林、霜叶。
  无论怎么讲,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粗到细,都体现了对称的思想。这个对称的思想,也体现出了顺序、次第、结构、逻辑。如果要谈积累的话,那就先把这些东西基本搞清,再来积累,那就收获良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不在“万卷”,而在于“破”。如果没有一个破门而入的破,只是走马观花地看,那看千本书、万本书,也是入不了门、得不了趣的。
  今天,我们要讲第三个对称段: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我们讲过:写作文“全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你当被告”。意思是说,作文的“头”与段落的“帽”非常重要。本段的“帽子”是什么?——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我们了解了“帽”的内涵,就可以在阅读中一下子明白,这一段写的是落叶松,这是本段的主题。这样阅读,不就是得功夫了吗?
  本段是以两个对称句来展示的。一个是: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一个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干。我们还要讲这一段与上一个对称段用的是同一个技法,叫移花接木、张冠李“代”。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二个对称段中关于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先把“林”比作“海”,然后就在“海”上做文章。比如,我们讲的一篇小朋友写的作文:(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先是把“草地”比喻为“地毯”,然后借用这个“地毯”当成“草地”。
  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先喻后借,把“妈妈”比成“老虎”,然后就在“老虎”上面做文章,一路借下去: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她即便不骂我,瞪下虎眼,也会让我屁滚尿流;她即便不打我,举举虎爪,也会让我全身发抖。
  在本段中,作者把落叶松先喻为海洋,然后一路借下去,把“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借成海浪。同样,再用一个对称句,把“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也借成海浪。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借代的技法,怎么会担心孩子写不出东西?怎么会担心孩子写出来的东西不生动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运用借代的技法写出来的作文:
  可爱的小妹妹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
  她的耳朵也很灵,即便在很远的地方,但是只要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
  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到门口来送我,一边挥手一边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她也总是到门口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再来看一下运用借代技法,写出来的修改文: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最特别的是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小藕节”可淘气了。家里的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还有一次,妹妹看到我在写作业,不知她从哪里拿了画笔,冷不丁地在我本子上画几道,气得我直跺脚!事后,她又会边说“对不起”,边在我脸上“小鸡啄米”,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小藕节”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跑着来送我,挥舞着胖嘟嘟的“小藕节”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小藕节”也总是高兴得又蹦又跳地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那个样子,会让我想起小哪吒踩着风火轮,急速飞奔的样子。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在本文中,先是把自己的妹妹喻作“小藕节”,然后就用这个“小藕节”一路借下去,代自己的妹妹,这样写,文章的结构没有作多大的改动,却生动得趣了许多。

信马由缰的意思篇(三):高考作文考生要避免的十大误区

  一、审题——若即若离?
  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不设审题障碍,但也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然要在所给话题、材料范围内进行审题写作,不可抛开话题、另辟蹊径地“信马由缰”。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偏离话题。比如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应该牢牢抓住“必须”“跨”“坎”等“题眼”进行审题,还要重点关注、开掘出“坎”的引申义、比喻义。?
  推荐:2009高考复习备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规避:要加强审题训练,针对题目“辨字析词”,盯准“题眼”,尤其对于哲理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分析题目的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广。
  二、入题——千呼万唤?
  高考作文因字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多,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往往出现“入题慢”的弊病,废话很多,以一当十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无法展开。?
  规避:多看名家精短美文,为我所用,在“实战”中寻找不足,总结经验。
  三、扣题——蜻蜓点水
  有的考生写作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犯了扣题不紧的错误,看不出是就所给特定“话题”或是“新材料作文”而写的文章,这样得分自然不会理想。?
  规避:在行文时牢记“考纲”中对作文扣题一项的具体要求,依照标准去做,回想老师的相关叮嘱及传授的方法。
  四、立意——平庸病态
  见解独到、构思新巧、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场上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的学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规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突破定向思维、线性思维,走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视角独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五、选材——陈旧苍白?
  有的学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
  规避:积累材料。一是在高三这段时间里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长期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筛选一下,选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出提纲。
  六、语言——艰涩难懂
  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其实这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有的阅卷教师对这类语言很反感,就会对考生有害无利。高考大纲对于作文的要求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因此,考生应当尽量用优美、有内涵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要用最规范、最传统的语言来写作,最好不用或少用网络语言。?
  规避:平时写作时尽量不使用网络语言或少数人才知道意思的语言。
  七、形式——千篇一律
  考场作文,事关重大,不仅内容要出彩,形式上也应该不拘一格,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统一,方可获得高分。但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却发现,形式创新的寥寥无几,多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这应当引起注意,尤其是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要因为形式的“不适宜”而失去了本不该丢的分。?
  规避:运用题记、后记、演讲稿、采访记录、日记体、书信体、小标题等新奇的形式来诠释思想,表达意旨。
  八、文体——似是而非
  有的学生写的文章好像属于“四不像”的文体,因而阅卷老师难以读懂、把握这样的文章,判分就有争议。所以,一般说来,文体还是明朗为好。?
  规避:就高考作文而言,最好多使用记叙文(夹叙夹议)、散文(记事、抒情)、议论文三种常见形式,少采用或不用诗歌、戏剧、文言等体裁。
  九、结篇——虎头蛇尾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分配好答题时间,以致在写作文时所剩时间不够了,有的考生来不及结尾,结果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或干脆空在那儿。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被视为未完篇处理。因为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文章的整体,虎头蛇尾的文章是要被扣分的。?
  规避:考生平时要训练自己在大约45~60分钟内能够写出一篇完整作文的能力,最后交上的作文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
  十、卷面——乱涂乱改
  现在是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就会丢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无疑会影响分数。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作文使人赏心悦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迹潦草、涂改得难以辨认的答卷,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高考作文如果接二连三地出现错别字,就会被认为语文基础太差,得分也会大打折扣。2008年高考作文对错别字要求更高,有的省已经规定每错一字扣一分,应予以特别重视。?
  规避:养成好的书写习惯,不会的字、词要查字典、词典。

信马由缰的意思篇(四):我的理想_1000字


  少年的理想都是多变的,就像妇女们一件又一件的衣服,但是这“衣服”更厚重罢了。  儿时,男孩子们都酷爱武器,想当一名军事家。但长大后,虽依然喜爱枪械,却开始讨厌起它的作用来了。害怕自己的心灵因为血腥而麻木不仁。  近来,日本的九级地震导致数万人丧生失踪,又冒出了研究医学的念头,但一会儿就忘,我的理想始终没有定数。  我也思考过关于理想的问题,但是我有限的大脑简直思考不了这无限的问题。最终我只筛选下两个崇高的理想:作家和数学家。  但只能择其一就面临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是拥有强大的信念,还是拥有真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貌似两者既是互通的,又是等价的。又根据哥德尔定理,数学这个系统亦不能证明自己的成立和真实性。  于是,我选择了信念。  信念,信念,就是一直相信的意思。我的信念就是相信文字可以给予我信念。  还得从语文的魅力说起。  文字像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你觉得某个字确定应该是这个意思这个读音,好像它又是个毫无意义的符号了,不可捉摸。而且语文从来不存在满分,这让每个作品都有了上升的空间,并让人有写作的欲望。虽然数学也如此,但它有太多不确定性,说不定那天被证明一加一不等于二,整个数学大厦轰然倒塌。虽然很刺激,但我承受不了。  写作的欲望来源于对生活的倾吐,以让人明白某种道理。无非两种方式,一种纯粹讲道理---议论,一种讲个故事说道理---叙述。相互依托就成了一篇文章。  文学最难的是把握文章的“度”---详略、用词、篇幅、立意……恰似儒家的中庸。你看,光是语文这门学科就蕴藏着许多道理。  最直接影响我的兴趣的还是书。迷上书之后,废寝忘食,乃至抛弃了许多东西---不想做作业了;连上厕所都看,在厕所一呆一个多小时;最老土的办法:窝在抽屉里看;听脚步声;甚至忘掉了“斗智斗勇”,什么都不顾,什么都不管,明目张胆地看,连笔盖都忘记盖上。这些事固然有负面影响,但看一本好书或看一篇好文章,比做一次作业有用!(不过也不能因此不做作业。)  如今最想做的事便是看许多名著,写许多文章。但因为有些懒,没想记录下自己的心中所想。  所以,我更应该应对好现在的各种考验,以后才能更自由地抒发心中所想。每次作文都是一次提高的机会,虽然限制了思路,但也更能让以后的信马由缰不至于跑得太远。  理想都需要现实作依托,我愿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能像鲁迅医治心灵,这是我的理想,不管是谁,或多或少都应该有一个理想,当所有人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即使末日来临,死亦足矣!
    湖北武汉江夏区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初一:杨天成

信马由缰的意思篇(五):名师指导高考语文复习

  考前的学业准备
  首先,应做好进一步的知识提升和总结工作,坚决做到做过的题目不再出错。请牢记:规律的总结是使学习事半功倍的捷径。
  其次,考生要懂得,盲目多做题,并且希望用大面积做题来寻找迷失的自信的想法和做法,只能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
  再者,可以突击、巩固背诵默写题目,至于途径,可以通过《38套题》、“五·三”等参考书,逐题解决,精益求精地解决。
  最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作文的材料,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哲理性或名人的语句,以备写作之用,尤其是以写议论类文字擅长的同学,更应该把搜集整理的过程当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事来做。
  考前的思想准备
  语文考试是整个高考的开端,语文考试中的心理问题往往伴随着高考而来。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是初次高考,所以,极有可能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突降大雨、遗失考试用品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将困难估计足,遇到困难就不会措手不及,考前做好心理调试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须知,打响语文这头一炮,对整个高考是多么的重要。
  考中可能面临的困难
  1.由于各种原因,考试刚刚进行的时候,考生可能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情况,原本烂熟于心的知识突然间在记忆中荡然无存,例如,前几个选择题可能非常不顺利,比如“融会贯通”是“会”还是“汇”,计较是读“jiào”还是“jiǎo”,“做客”与“作客”哪一个意思是“客居他乡”,还有就是默写题,无法精确于个别字的书写……这些都是初入考场的正常情况,一般休息片刻即可缓解,切勿在此时胡思乱想,既耗费精力又影响信心。
  2.犹豫和徘徊的情绪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上,当然还有写作题目的拟定以及写作时文章结构、材料的选择和确定上。同学们出现左右摇摆、犹豫不决,但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做出抉择;否则,即使题目做对了,但消耗过多的时间,结果都是受损失。
  在平日的训练中,大家就应该把握基本的做题进度,因为高考进程中所消耗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要大于平日的训练,所以希望同学们要严格把握重要题目的时间进程,比如“大阅读”应有25至30分钟,作文的纯写作时间应在50至60分钟。
  务须避免写作中出现硬伤
  所谓“硬伤”在语文试卷上就是考生思想意识上的错误和专业知识上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具体表现是没有回旋余地的错误,让观者一目了然的错误。
  首先,审题上的错误,紧张和慌乱情绪是这种硬伤形成的主因,往往出现于即将交卷的刹那,考生轻率地否定自己先前的解题成果,忙乱间涂改试卷答案或答题卡,以致事后悔恨不已。
  其次,尽量不出现“业余”错误,也就是说要使用专业语言来回答问题,当然这之前必须要搞清一些概念,比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方法的区别;再如,回答类似“分析主旨或论点”这类题目时,记叙类文章要用“赞美”“表现”“表达”“批判”“揭露”等词语引导,而议论类文章则要使用诸如“论证”“阐述”“证明”等词语来引导,不可混淆滥用。
  第三,作文中的“硬伤”直接会影响阅卷者对全文的评价。有的同学总是漏写作文题目,白白丢分不说,还使全文的质量在阅卷者心理大打折扣,其实,漏写题目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问题地出现主要归咎于一些同学先写文章,后加题目,这本身就是非常不利于写出好文章的,题目是对作者思路很好的约束,而缺失了题目的文章必然是作者思路信马由缰的产物,几乎可以注定了文章的低档次。
  第四,错别字、病句、乱用标点符号在一些同学的写作中存在,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它不仅直接被扣除相应分数,更可怕的是阅卷者的主观情绪会因为作者这些错误的存在而向着不良方向发展,最终将极大地影响对全文的正确评价,对考生来说,就不是一个错别字一分的问题了。
  第五,建议写作时不要在文中全文或大量引用题目当中已知的材料,也不要试图在文末尤其是750字左右这个敏感位置进行诗歌创作或引用,否则极有可能被理解(或误解)为作者在凑字数,效果较差,得不偿失。
  第六,注意写作的字数。800至950字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字数合理区间,我们强烈反对长篇大套,甚至写出作文格,在试卷的空白处“画长龙”的做法,耽误了自己宝贵的考试时间而且似乎也挑战了阅卷者的心理承受,一言以蔽之,字数太多毫无必要。当然,一定要完篇,未完篇的作文,真正就成了古语所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分数的形势就岌岌可危。
  最后,必须严肃地指出,一切网上或作文选中的文章都是公共信息,简单地模仿,有可能被认定为“雷同”文章——太可怕了,这个脑筋还是不动为好!
  为高考树立信念
  1.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难题同难、苦题同苦,所有同学面对同样的试卷,做题的进度也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大可不必在考场中妄自菲薄。
  2.绝对有方法。尤其是排序和诗词赏析的题目,乍看毫无头绪,但题目当中必定会留有蛛丝马迹,抓住这些若隐若现的线索,就可以找到至少能说服自己的解题理由,而往往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理由,极可能就是一把解题的金钥匙。
  3.绝不耍小聪明。同学们不可能占考试规则的便宜,比如诗词赏析和“大阅读”就不可能出现不同题目相同答案的情况,拿出文章中哪一句话成为所有问题的“通行证”,逢题必“抄”必“引”,恐怕不是命题者的本意,正确的可能性自然较小,而风险增大。
  4.绝不放弃。答文字表述题要“尽意”,不要嫌麻烦,比如在“大阅读”时,要求回答“某句或某段的作用”时,我们知道应该分两点回答,一条是此句或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另外一条是此句或段在全文主题上的作用,但如果仅仅回答了诸如承上启下、强化主旨之类的话是不可能“完胜”的,只有回答出了“如何承上启下”、“如何强化写作的主旨”,考生才可能全身而退。
  再有,考生不能保证像文言文这样的内容每个同学都能顺利阅读,有的同学便囫囵吞枣、马虎从事,糊糊涂涂地草草了事,采取了放弃的态度,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和举动,因为考生完全可以通过第11和第14题的提示,更好的理解、分析文章,完全没有理由放弃。

信马由缰的意思篇(六):《钱塘湖春行》鉴赏


  全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零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雨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待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一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二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着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整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四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白居易这诗名字很有寓意,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京师珠薪米桂,居大不易”而白居易起这个名字就是说他的才高八斗,可以白住在长安,也说明了他的骄傲。

信马由缰的意思篇(七):2018小升初作文指导:小升初作文阅卷有感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要具备健康鲜明的主题,优美生动的文字以外,还要有一个完整、连贯、流畅的结构,我们把它归结为八个字,那就是"上下贯通,首尾相援"。  文章结构必须上下贯通,首尾相援,这也是作者思路的连贯性在文章中的体现,这种形式的连贯同时也能够体现文意的连贯,即形式服务于内容。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段落之间,前后语句间都要紧密连接,通篇一贯,这样的结构才能严谨、完美。好的结构会使文章主题鲜明突出,内容清晰完整,过渡自然流畅,文章整体和谐统一。否则,如果信马由缰,文章结构势必混乱无章,主次不分,再典型生动的材料恐怕也难以吸收读者去阅读和欣赏。"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  文章结构必须细密周严,层层衔接,无懈可击,任何一篇文章都应是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在选好材料的情况下精心安排语句段落间的过渡与衔接,开头与结尾的关照与呼应,做到前后勾联,相互顾及,防止脱节,顾此失彼。  一、格外重视文章的线索。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情节发展与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它像链条一样穿结着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和景物,让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在记叙文中,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事件及人物贯穿在一起,推进情节的发展,彰显主题;抒情性的文字中,线索又成了咏物抒怀、托物寓意的凭借,使主题突出,形散神聚。初中课本中《藤野先生》一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明线,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暗线,把若干情节与事件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求实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等高尚品质,这两条线索互相交融,但目标一致,都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如《感受真挚的友谊》一文,小作者以"友谊"为线索,架设小标题,向我们展现了小学生生活中三个典型画面,表现了自己与同学之间深深的友谊。而《感受友情的四季》一文更是以四季中的春、夏、秋、冬为线索,通过恰切、生动的比喻,抒写自己对友情如四季真挚感怀,以四季贯穿全文,新颖别致,使文章结构整齐划一,条理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二、严密紧凑,顺理成章。这就是说文章的布局应该注重衔接,注重段落语句之间的过渡,前后关联,这样才不会造成各部分内容的疏散与脱离。  1.谈谈过渡。过渡是文章内容连贯的一种重要方法。好的过渡能够使文章前后衔接,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如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很明显这是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白草园与三味书屋两段生活联结起来。又如《感受幸福》一文开头一段,"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它就在我的身边"一句,既回答了上文关于"幸福在哪里"的疑问,又自然地振起下文,写"我"对幸福的体验过程。  2.谈谈照应。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照响应。前面的内容要有呼应后面的情节,前面也要埋下伏笔。在形式上照应有三种方式,一是结尾和开头的照应;二是伏笔和关键语句的照应;三是正文和标题的照应。

信马由缰的意思篇(八):2018小升初作文指导:高分作文写作秘籍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朋友们来说,"小升初"应是他们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试,是他们学业道路上第一个重要的关卡。如今,语文也日渐成为各重点中学选拔学生的标准之一,但是如何在语文上拿高分,让很多学生以及家长备受煎熬。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最大得分点--作文入手,为大家讲解"小升初"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要具备健康鲜明的主题,优美生动的文字以外,还要有一个完整、连贯、流畅的结构,我们把它归结为八个字,那就是"上下贯通,首尾相援"。  文章结构必须上下贯通,首尾相援,这也是作者思路的连贯性在文章中的体现,这种形式的连贯同时也能够体现文意的连贯,即形式服务于内容。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段落之间,前后语句间都要紧密连接,通篇一贯,这样的结构才能严谨、完美。好的结构会使文章主题鲜明突出,内容清晰完整,过渡自然流畅,文章整体和谐统一。否则,如果信马由缰,文章结构势必混乱无章,主次不分,再典型生动的材料恐怕也难以吸引读者去阅读和欣赏。"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  文章结构必须细密周严,层层衔接,无懈可击,任何一篇文章都应是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在选好材料的情况下精心安排语句段落间的过渡与衔接,开头与结尾的关照与呼应,做到前后勾联,相互顾及,防止脱节,顾此失彼。  一、格外重视文章的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情节发展与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它像链条一样穿结着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和景物,让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在记叙文中,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事件及人物贯穿在一起,推进情节的发展,彰显主题;抒情性的文字中,线索又成了咏物抒怀、托物寓意的凭借,使主题突出,形散神聚。  初中课本中《藤野先生》一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明线,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暗线,把若干情节与事件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求实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等高尚品质,这两条线索互相交融,但目标一致,都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如《感受真挚的友谊》一文,小作者以"友谊"为线索,架设小标题,向我们展现了小学生生活中三个典型画面,表现了自己与同学之间深深的友谊。而《感受友情的四季》一文更是以四季中的春、夏、秋、冬为线索,通过恰切、生动的比喻,抒写自己对友情如四季真挚感怀,以四季贯穿全文,新颖别致,使文章结构整齐划一,条理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二、严密紧凑,顺理成章。  这就是说文章的布局应该注重衔接,注重段落语句之间的过渡,前后关联,这样才不会造成各部分内容的疏散与脱离。  1.谈谈过渡。过渡是文章内容连贯的一种重要方法。好的过渡能够使文章前后衔接,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如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很明显这是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白草园与三味书屋两段生活联结起来。又如《感受幸福》一文开头一段,"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它就在我的身边"一句,既回答了上文关于"幸福在哪里"的疑问,又自然地引起下文,写"我"对幸福的体验过程。  2.谈谈照应。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照响应。前面的内容要有呼应后面的情节,前面也要埋下伏笔。在形式上照应有三种方式,一是结尾和开头的照应;二是伏笔和关键语句的照应;三是正文和标题的照应。  首尾照应是写作中常见的照应形式。开头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开头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感受全文,好的结尾能够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明确,主题得到升华。而首尾照应则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如《感受友谊的枫叶》一文,小作者从不经意间发现的藏在书中的半片枫叶凝神沉思写起,道出了这代表友谊的半片枫叶的来由,结尾处以"很久很久,我才回过神来,又将那半片枫叶放回了书里"收篇,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我将它拿起,放在手中,默默地站在那儿想了很久",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再看《感受团结的力量》一文,小作者以散文化的笔法描述了几个花须经历了风雨的洗礼,造就了脉脉的芳香,但并未注意到首尾的呼应。开头写道,茉莉花虽无艳丽的外表,但香气脉脉而高雅,结尾处写"盛开的花代表了友谊的结晶,花下的世界,永远存在着那几个根须",让人联想到花开的艳丽,与"脉脉的香气"是不吻合的,这也正是此文的重要缺憾之一。  前伏后应的照应也是照应的基本方式之一。《感受友谊的枫叶》的小作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文章的第三段"那是一个深秋的晚上"道出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深秋的时节,而此时也是枫叶正红的时候,为后文的"从高高的树上落下了一片火红的枫叶"伏下了很好的一笔,不得不赞叹小作者在构思上的精雕细琢。  正文与开头的照应能够使主题更加明确,中心更加突出。我们看一下《感受幸福》一文的结尾:"如果有来生,我还要感受一下这辈子的幸福生活",这一句意在照应文章的标题,然而语言过于平淡,格调低落,使人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不符合新时期少年儿童所应该拥有的心态,因而降低了文章的格调,这是我们在写作时要十分注意的。  一篇好的作文是讲究构造艺术的,而这个艺术的核心正是使文章"上下贯通,首尾相援"的艺术,做到这一点,也就做到了文章的通篇连贯,和谐一致,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上一篇:孩子一样6篇
下一篇:阳光背后9篇

扩展阅读文章

话题作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话题作文推荐文章

话题作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