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简单的诗9篇
杜甫简单的诗篇(一):杜甫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
杜甫简单的诗篇(二):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一、生平经历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6]。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子饿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着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
杜甫简单的诗篇(三):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陈子昂历史评价<晚次乐乡县>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
杜甫简单的诗篇(四):杜易简
[唐]杜易简(公元?年至六七三年左右)字不详,襄州襄阳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高宗咸享末年。九岁能属文。长博学,为姨兄岑文本所器。第进士,补渭南尉。咸亨初,历殿中侍御史。尝道遇吏部尚书李敬玄不避,敬玄召为考功员外郎屈之易简上书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阳儿轻薄乃尔”!因奏易简险躁,贬为开州司马。易简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及御史台杂注五卷,并传于世。
【生平】不让武则天当皇后的杜易简(唐高宗咸亨年间——约公元675年贬开州) 湖北襄阳人杜易简,大约是唐朝第一个因政治斗争而被贬开州,并死在开州的倒霉人物。杜易简本来也是一位少年才俊。《旧唐书》里说他九岁能文,年龄稍长,便“博学有高名”。他的姨兄岑文本又是当朝中书令,于是顺利考中进士,并担任了殿中侍御史之职。到唐高宗咸亨四年,杜易简已官至考功员外郎。在他担任考官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一共有79人进士及第。倘若杜易简在官场老是这么顺风顺水,想必就和开州无缘了。赶巧的是唐高宗李治身边冒出了那个被骆宾王骂作“狐媚偏能惑主”的武昭仪,在朝廷重臣许敬宗、李敬玄的鼓噪下跃跃欲试,一心想当皇后。而当朝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和吏部侍郎裴行简则坚决反对。杜易简很不幸站在了这些人一边,他不知道武则天当不当皇后原是皇上的家事,只有唐高宗本人说了才算,竟然写了一道奏疏去弹劾李敬玄。唐高宗李治想必是龙颜大怒,不久就找了个“恶其朋党”的借口,下一道圣旨,将杜易简贬为开州司马。一帆风顺的杜易简哪里受过这等委屈,更没想到此事会惹恼了皇上,又急又气又怕,到开州不久就死掉了。 整个襄阳杜氏家族的官运总的来说是不畅的,杜易简遭此厄运原本不足为奇。他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主要还是他与唐朝两大文曲星的关系。一位是杜甫。杜甫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而杜审言则是杜易简的堂弟。另一位是王勃。《旧唐书》里说王勃六岁写文章便“构思无滞,词情英迈”,而第一个出来给神童戴高帽子的正是杜易简。杜易简是王勃父亲的挚友,他的口头表扬借用了《世说新语》中谢安、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的套话:“此王氏三珠树也!”这句话显然给少年王勃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后来才高八斗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表达谦辞时突然想起了杜易简,就专门在后面加了一句,说自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杜甫简单的诗篇(五):我心目中的好老师_1200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古以来,尊师敬师乃神州大地的传统。从古至今有众所周知的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秦始皇拜荆条。人们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呕心沥血地描绘着国家的顶梁柱。我时常幻想,自己心目中的老师。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希望他善解人意,文明有素养,谈吐风趣愉快,不是古板冷淡,懂得关心同学,博学多识,有独特的教学方式以及文学见解。
盼着盼着,时间飞逝。窗外群星点缀,皓月挂天,斑驳陆离,黄老师就如同一颗耀星,看似对于整个世界微不足道,却在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还记得他开学初迈入教室,国字脸喷涌出和蔼可亲的气质,头上捧着一团黑漩涡,一副眼镜更添一缕教师之气,刚正不阿。嘴角勾勒着一抹淡笑,谈吐之间诙谐幽默,定是学富五车,举止之间风雅,周身充斥着雅人韵士之气,令人心生敬佩。
不过一面之缘,我便觉得他恍若是我心目中那独一无二的老师!
果不其然,黄老师上课时,没有数学课的烦闷无聊以及英语课的紧张严肃,反而有着轻松活跃的气息。他见多识广,经常给我们讲解课外知识,甚至对网络上的新奇文字信息侃侃而谈。黄老师有着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是通过视频、音乐、故事、笑话、古文等方式从侧面讲解,间接性地阐述着文学知识以及众多要点。
市里举办古诗竞赛,从未亲笔写过古诗的我也是跃跃欲试。我总是自大的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不过是简简单单的文字点缀的罢了,迫不及待地一下笔才知道,要想达到古诗最基本的标准就已经是举步维艰。
一连数次的退稿,不论是谁都会有些灰心丧气。黄老师也是一名不容小觑的墨客,时常在上课时给我们展示他的作品,虽然有些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由于我对古诗的了解也不过是初入门径,黄老师很热心地将一些基本结构表明,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在黄老师的启发之下,我重振旗鼓,鼓足信心顺着思路写了下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一句诗句常常挂在黄老师的口中,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我有充沛的时间,何怕不能成功?!
一稿、二稿、三稿、四稿……虽然不过寥寥四行字,却凝聚了我以及黄老师时间与精力交织的汗水!戮力以赴的动力,在截稿之前也是完成了第十七稿,古诗的基本要求也是达标。正当我沾沾自喜之际,黄老师也不忘提醒我:“学无止境,你也不过初出茅庐,只有经过反复的淬炼才能攀向高峰!”
尽管到最后没有获奖,但我还是受益匪浅,学会了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做事、戒骄戒躁。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黄老师就是这么一名老师,不仅注重文化知识,而且也在默默传递着文学素养,启迪着无数的学子。在我心中,一直有着这么一幅老师蓝图,他友善而开明。我们同在屋檐下,共创着中国梦!
初二:刘建翔
杜甫简单的诗篇(六):梦中遇诗人_1200字
望着古诗75首,小声地念着,回头一望钟,已经十一点了!我疲倦地趴在桌上,眼睛还没有合上一分钟呢;我就被铅笔盒落地的声音给吵醒了。
“谁啊?”我生气地嗜嘟起嘴,再睁眼一看,一个穿着古袍,拿着毛笔的人站在我面前,正仔细打量地我的文具,叹道:”时转光回物不同啊!“听了这句话,我再仔细一瞧,可不是大诗人李白下凡吗?我连忙尊敬地鞠了一躬,崇拜地问道:”李白大人,小人正有几个问题需您请教。”李白悠闲地往椅上一坐。“尽管问。”您是大诗人,这名字虽简单,却一定大有来头。“我问道。李白点点头,”不错,说到这里,虽有一个故事。”我又前凑了凑,想听得仔细些。“我小时抓周时,就抓了一本诗经。父亲认为我终将成为一代大诗人,直至七岁,还没有给我取好一个名字。一天他作了一句诗,剩下的让母亲和我各说一句,我便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想,’李‘不正是我的姓吗?’白‘字用得真好,就给我起名为’李白‘。”我仔细一思索,这李白果真与凡人不同,风流韵致,书香雅静,连名字也跟诗句有关,不由得对他更加敬佩不已,仔细思考,自己不也正是班上的一代骄子吗?何不趁这个时候与李白作诗几首?
还未等我邀请,李白自己先道:”今天夜间虽寒,又写下着几点雨,但月亮还是明朗的,淡月清风,可真是一派大好景致,我何不作诗几首?“
他望着夜空,深思熟虑片刻,抬笔写道:”月色净爽风声萧,帘卷露润梅花芳。“但又把笔搁下,叹道:”只恨这句诗恐怕没有杜甫的‘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为妙了。但提笔又写:冬月皎洁微雨沥,花泪卷尘仍驻香。我赞道,”真妙,虽冬日风景凄冷惨淡,全诗竟无一丝悲调,倒是豪情万丈,你不愧享有‘诗仙’之称啊!李白却道,“你也作一首让我瞧瞧。”我说:‘此生心中正伤感,恐怕要作悲调了。“无妨,无妨!”李白倒有些迫不及待了,我望着冬色,抚着冰凉的墙壁,此时风雨声正大了起来,月影映入池水,雨点乱入,心中不胜伤感,思考了好片刻,也没有动笔,李白也不催促,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而此时的我心情却很失落,情感全部融这番景色之中了。呆呆地望着悲凉月色,迟迟不愿动笔,眼睛微闭,但觉风寒,睁眼怨恨春色的美好和温暖却不能长驻人间,心中暗尽想:我的诗一定要胜过诗仙!抚着冰凉的墙壁,笑着回首望了望李白,他正等着我呢。我想也不想,把头转向窗外,聆听着风雨声,随口呤出,”乱雨霏霏入月池,萧风残月不胜伤。抚手玉璧彻心寒,淡雨冷风满愁肠。“李白一拍手,大笑道:”绝妙啊!‘抚手玉璧彻心寒’用得真绝。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能做出如此佳句,今后必是大才,可怜我竟不如一个小孩,怎能负‘诗仙’之美誉呢?惭愧至极,惭愧至极啊!”说完李白一挥衣袖,走向窗边,我欲拉他衣袖。李白却抽身而去,大喊道:“好好学习啊!不要辜负了你的诗气和聪明头脑。”瞬息消失在云霄。
我顿时一惊,从酣梦中醒来,连忙把刚才李白和我作的诗都记录了下来。回想起这一段梦境,不禁感叹:“梦中遇诗人,果真妙极!”想起李白对我所说之言,无不感慨万千。我已完全陶醉于梦境之中,回头一看时间,已是深夜,也只有我房间的灯依旧亮着吧!
进床,我依旧在想梦,翻来覆去一夜没睡好,回想明天一定要把这有趣的故事讲给我的同学听,梦中遇诗人,却逢“诗仙”败在我的手下!骄傲至极。
五年级:潇湘妃
杜甫简单的诗篇(七):古诗论_1500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我读着赵师秀的《论诗》,心中不觉感叹:“我真傻!”
我觉得我是个傻瓜,因为我爱古诗,我爱写古诗。唐代以后的人都知道,在唐朝,古诗已经发展到鼎盛,无论后人怎样写都不会有唐朝诗人的古诗写得好。就像苏轼、李清照等等,他们知道在唐朝以后写古诗就是自取其辱,因此就很少写古诗,开始从其他方面,比如词,去发展,最终也得千古留名。这个道理是谁都知道的,如同苏轼写过《水调歌头》,这首词一出,就很少有人写月亮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如前者……而我,恰恰逆行之。
我从小就喜欢诗歌,而且对古代诗歌尤为感兴趣。每当读着读着,便被诗中之景,诗中之情所打动;被诗中之韵律所震撼。记得我最早读的一首古诗《静夜思》,在我支支吾吾地念着,诵着“床前明月光”的时候,我的心里便萌发了一株小小的梦想之芽。他告诉我,指引我,以后要写出好的古诗!同时,在这个时候,我的心中又出现了一个念头:李白杜甫能万古留名,不就是因为诗写得好吗?我只要也写出千古名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必定会千古流芳的。
这两个自信与自私的念头,好与恶的交杂,促使着我多读多练。当我自以为读过许多古诗的时候,我便开始动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时为了图更好的功名,我便直接开始写古诗中最长、最难的排律。写的时间很短,不到十分钟,一首自我感觉良好的诗歌便写出来了。我激动地拿给爸爸看,希望能得到夸奖,可是短短十律,爸爸似乎读了近一个小时,不时还皱眉、摇头,我心中顿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待爸爸读完之后,简明扼要一句话,便是对我的评论:“阅历太少,经验不足,没有方法,就不要写诗。”当时我一把抢走爸爸手中的诗稿,跑进了卧室,大哭起来……
虽然父亲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但也确实是直言不讳。当我那时为了名利而急急落笔,当我那时读过几首诗便草草了事。我现在后悔我当时的浮躁心急。遂继续读书,不论春夏秋冬,阴晴云雨,只要一有时间,我便拿起有关古诗的书来读。而时常惹恼父母生气,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诗。突然,母亲让我帮她打两个鸡蛋。我便放下书本去帮忙,但脑中仍在背着看过的诗歌,根本就没想过打鸡蛋这事,恍恍惚惚中,便直接把鸡蛋液打在了裤子上、鞋子上,引得母亲一顿大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六年过去了,在被父母唠叨的同时,我的古诗阅历也增加了很多,我似乎也明白了一些诗歌的道理。要掌握方法,末句要押韵,相邻两句要相对,隔行两句要相粘,等等。而且我还明白了,写古诗是有感而发,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深厚情感,不是一时兴起或图功名利禄就写得出好诗的。于是,我改变了我的自私念头,继续为着古诗发展,观念变了,志向的道路,却没变。
终于等到了平凡的、特殊的5月3日,这天,下起了绵绵细雨,随着风飞舞。这雨水,向东去歌唱,向西去舞蹈,向南去润土,向北去沁河……我一边读诗,一边看着这雨,忽然,一个人的影子在我脑海中浮现——我的朋友:曾诗雨。在我学诗的道路中,她曾鼓励过我,支持过我,给予我很强的自信心,只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因素,我和她已经一年没见了,正合着这雨,我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执笔挥墨,写下了《五月三日书雨意诗情》:九州数西南,重庆比山川。黑云涛百尺,白雨舞华衫。花草万里香,树木千度奇。今日书诗雨,回首忆诗雨。写完后,心中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之后,我便在读诗的同时,也时常写诗,抒发我心中的情感。但仍遇到了许多坎坷,最主要的是在我展示才华的时候,会有许多人说我自取其辱,冷嘲热讽说我傻,说什么比不上李白杜甫之类的再次打击了我重获的自信。我甚至真的以为,世界上只有我这么傻。后来,我遇到了一对复姓的双胞胎兄弟——夏侯威、夏侯惠。他们也是古诗的爱好者,也喜欢写诗。顿时,心中的黑暗又重新找到了一丝光明的指引,我又开始了对古诗的追求,之后,我还常常与夏侯兄弟吟诗作对,好不快活!这时,我似乎又明白了,每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哪怕就像自己,写诗也好,必须怀着对它的自信,对它的热爱,才能将它做得更好。涌出这个启示后,古诗歌在我心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古诗啊!你就是个谜,让人忍不住了解你;你就是个情,让人舍不得抛弃你;你就是个神话,你就是个传奇……
初一:唐乾蔚
杜甫简单的诗篇(八):论诗词押韵_2000字
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分别成熟、兴盛于唐、宋时期,我国素有唐诗、宋词之称。或许他们在文体以及起源、成熟的时期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诗人或词人内心世界的载体,承载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诗人多赏风花雪月、观人生百态,看尽了身边之人的生老病死,他们看透了一切,只是一些事情或者一些感情羁绊着他们,让他们无法离开尘世,于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便将心寄托在了世间万物之中或以他人之遭遇体现自己的一切,这些羁绊着他们的事情可能是一个对别人的承诺或者是一种感情等。但是无论羁绊着他们的是什么,唯一的结果便是他们始终在混迹于尘世之中,又看潮起潮落、又观日落星沉,承受着世界带给他们的一切,包括忧愁、欢乐,可是对于诗人这一类多愁善感的人而言尘世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就像杜甫和辛弃疾一样,他们是很好的呃诗人,但是他们被爱国之情牵绊,国家的一切带动着他们的感情、牵动着他们的心跳。而正是这种感情带给了他们欢乐,但跟多的是…忧愁。
他们既然被感情牵绊着混迹在尘世,那么他们也需要如正常人一样生活、生存、养家糊口啊!那么那些只知道吟诗作赋而无一点生存技艺傍身的人怎么办呢?特别是他们中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所谓“诗人”。高,他们不能处理国家政务;低,让他们自给自足的耕种,他们又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弯腰劳作“有辱斯文”。他们能做什么呢?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无奈之下开始哗众取宠、极尽华丽之词仅仅只是为了讨某些达官显贵的欢心而溜须拍马、夸张的歌颂别人的功德,当然了,像那样歌功颂德的诗词自古皆有,但是人家的歌功颂德却是一点儿也不夸大或者缩减,而这些所谓的“宫廷诗”呢?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人心不古”啊!
渐渐地,除了这些人以外,有些人开始受那些纨绔子弟的器重,为他们写诗作词以用作“故作风雅”,但是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能够背诵那些诗词嘛?很明显,的确有些人不会,于是那些人便特地作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这样不就好背了嘛?我想这或许就是那些押韵的诗词的诞生吧,谁知道呢?
这些人在写出了这种朗朗上口的诗词之后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可以知道这些好记的诗词是他写的,以衬托出他“有才”,于是开始制作自己的诗歌集,这或许就是最早的自编诗歌集吧。但是这样为了作诗而作诗使得诗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渐渐的失去了,成为了那些人班门弄斧、故作风雅的工具。
有些诗人在为了效仿那些作诗而作诗的“诗人”的过程中将自己那些原本蕴含有真正感悟、理解的诗词改得“面目全非”(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吧,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这样做),这样不得不说的确押韵了,但是他们却是不知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的含义,于是将一些词语更改了,这样看起来更容易被记住了,但是诗词中原本蕴含的意境不也被多多少少的篡改了嘛?当然了,不可否认有些诗词在创作之初便是那种押韵的诗词,到那时这样的诗词又有多少呢?对于押韵我们不能够强求啊。
有了这些只求押韵、好记以及那些为了作诗而作诗的人以后,诗词变得大众化了,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懂一些诗词。有些人或许会说这是好事儿吧,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诗词大众化后会产生的一些误解?
因为诗词大众化而产生的误解让后人开始发出“读诗千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诗”的感慨。但是我想请问发出这种感慨和赞同这种感慨的人一句:“诗词在神州赤县的文化上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如果说我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字博大精深,那么作为文字中的精粹的诗词呢?那是精华之中的精华啊!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么是还有资格在我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吗?如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诗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语言有何差别?那么它也就不配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天下读诗千篇的人何止千万?但为何诗人不是在大街上一抓就是一大把?这样说我想应该可以证明一些问题了吧?
我们先且不说作诗吧,单说吟诗。很多人说作诗难那吟诗总简单了吧?是啊,作诗当然简单,谁都可以这样说,毕竟“站着说话腰不疼”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吟诗不仅要会断字断句读出诗词应有的重音之外还要对诗词本身的意境与感情有一定的理解和共鸣呢?
既然很多人作诗作不出来、吟诗又吟不出什么意味却好药趋之若鹜的看诗、背诗呢?他们归根结底也不过就是为了“现”罢了。
这些人故作风雅、赏花观月也就罢了,但是其中更有甚者玷污了“诗”这一神圣的文体,打着“自古才子多风流”的旗号流连于烟花之地。不得不说古时候有些诗人的确是流连于烟花之地,可是我想古时候的人们与现在的人们的目的应该不尽相同吧?毕竟在古时候哪怕是那些烟花之地的风尘女子也是会一些技艺的,这些技艺或是舞蹈或是音律等,所以并不能排除古时候有些人在烟花之地并没有抱有非分的目的的人吧?而现在的人流连于烟花之地的原因呢?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人心不古”啊!
言归正传,事实上写诗说难也不难,但也不能说容易。
诗词重在有所“感”,“感”即感悟,那是一种意境,并非现在很多人的跟风模仿之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古时候写“月”以衬托“思乡”之情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流传千古的诗也就那几首,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写诗虽然意象和感情一样,但是人家的诗词中有自己的感悟啊,那是别人所没有的。所以我想每一首诗词的背后或许都有一个美丽但却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吧。
当然了,并非只有佳作才是诗,我说了,诗重在一种感悟,那是不能强求的,当你有所感悟之后只要是一个会一点点表达技巧的人就可以写出诗,这里的诗是指原稿。原稿或许用字措辞不是那么华丽,但是正所谓“话糙理不糙”,用字措辞虽然不华丽但却是最接近诗人写诗当时的心境的,那才是一首诗的精华!
诗词的原稿或许并不押韵,也没有什么平仄可言,但是那却是诗人感悟的结晶,一般人只会用来当做自己闲暇、疲惫之时回忆的工具或者给自己的知己和他分享,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会公开或者直接销毁,因为他不想去回忆,让自己徒增苦恼,仅仅当做平时的练习罢了。
除了这种寓情的诗词以外还有就是那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诗歌,这些诗歌大都记录人民的生活、反映当时在统治者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一些祭祀用的祭祀诗歌。其中的代表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有“诗三百”之称的《诗经》。
我不知道世人是否想过为什么古时候的诗歌不押韵而现代或近代诗歌押韵的原因,别说古时候的诗词也是押韵的!因为在唐宋时期出现的什么律诗、绝句都是押韵的,事实上在古诗的时间分类中同宋时期的诗应该算作近代古诗!
我认为就诗词的传播而言押韵的诗词的确使得诗词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到那时就诗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而言为了可以让自己的诗词被大众知晓而将诗词更改的“面目全非”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诗词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让更多的人可以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并非哗众取宠!
让我们还原诗词的作用:将诗词与知己分享,让知己变得更加知心,共同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或许有些事情你会不好意思说出来,那么为了让知己知道你内心感受,就当诗词是一种另类的语言,而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工具吧。
诗词,一种另类的语言、一种感悟的文字体现。
四川省筠连中学高二:何浪
杜甫简单的诗篇(九):韩愈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评价】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