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课文10篇
第一篇但愿人长久课文:但愿人长久_900字
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夜晚,一个人孤独寂寞之时,总爱仰望星空,回忆往事。每回观赏,总有不同结果。又是月亮似一只小船漂泊在夜空;有时月亮似一个大圆盘,灿烂辉煌。于是,脑海中总能浮现出“露从今夜白,今日故乡明”等诗句。
站在异乡的街道上,一个人仰望星空,闭上双眼,往事浮现。听着喧闹声和喧杂声,便想起了久别的故乡。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处处留下了我的足迹。
懵懂时期,只知追逐打闹,不懂“故乡”这个代名词,当然也就不会明白“思乡”是什么了。那时,我天真的以为跟家人、朋友在一起,不需要什么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大了,语文老师拿出一幅中国地图,用手指着渺小的一块,说:“这就是你们的故乡。”我呆呆地点点头,哦,故乡就这么小啊。就是在那一座小城,我结交了许多朋友,为我的童年装点得更加美丽。
少年时期,手一背,头一摇,学李白文豪背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006年,其中一位朋友远走他乡,去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当时,她让我为她写下一句话。我一丝不苟,紧握铅笔,写下了:“以后要常回家看看,咱们再在一起玩!”最后一笑,成为永久的记忆。之后,就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情,发誓永不分离!
那个曾经的海誓山盟已化为泡沫,留下的只是一丝丝想念。2007年暑假,来到了这座城市。和朋友分别时,我们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泪流满面,早已知道这样的拥抱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让它成为我们友情的鉴定吧!往日的欢笑、玩耍,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美好,多么珍贵。我并没有信守那个诺言,是的,我做错了太多。我不应该离你们而去,不应该跟你们简单的告别,不应该没跟你们联系……好多的不应该,一次次次的犯错,我真的是罪该万死!
现在仰望星空,看着月亮,好似她们每一个人的笑脸,跟我热情地打招呼。我勉强的笑了笑,嘴角无法翘起,才发现我的心在流泪。
繁华的城市,一人独自走在异乡悠长悠长的街道,下着绵绵细雨,清清唱着苏轼的《水调歌头》。歌声穿过大街小巷,传到了她们每一个人的耳里……
商丘市一中初一:张文茹
第二篇但愿人长久课文:但愿人长久_500字
轻寒如水的午夜,仰望星空。可汉皎皎,像是一些人被人随手洒落的明珠。
一切都被眼前的方向迷茫,沉静停带在孤独的人的身边,或许这样是无可奈何,但这样也是好美好美,此时,心头思绪万千,把我带入了童年。
幼稚的童年,一个快乐、充满幻想的日子。在每个凉风习习的夜晚,我总爱依偎在爷爷的身边,吃力地数着满天的星“一颗、两颗、三颗……”乐此不疲。可是,人慢慢长大,开始麻木了,我不再幼稚。
遥望星空,星光灿烂,我感到了宇宙的无穷,人生的渺小。
一个声音在宇宙间的隐隐约约,而同时又在我的心底回荡,“宇宙无穷,人生也是无尽的。”
我不禁愕然:人生怎会是无尽的呢?
“是的”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继续说着:“每个人有生有晚,但在一个人死后,他的生命可以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延续。他精神上永不磨灭,事实上,他又获得了新生,他不是永远的不存在,只是他的人生道路的终结。
我想我会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作出贡献,生命就有意义,人生得到了延续,用垂不朽,当然是无尽了。
那,我在童年时的回忆,或者在童年时的我都将永远存在。
星星依然灿烂,宇宙依然遥远,而我已不是刚才的我,星空这样启示我,我一定会尽我的力量,放我的光芒。
人不是渺小的,人的一生的意义大过宇宙,比宇宙更加神秘。
第三篇但愿人长久课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600字
很多人都会喜欢鸟语花香的春天,喜欢绿树成荫的夏天,也可能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可是,我却格外喜欢那落叶飘零的秋天。
在这个季节,身边的一切都是金黄色的,我特别喜欢大地上金黄色的地毯和蓝色的天空。
在这种天气下,阵阵秋风带走了那炎炎夏日的闷热,我喜欢躺在那金色的地毯上,仰望天空,不禁一间,想起了那让人多愁善感的中秋节。
夜晚的时候,坐在我家的阳台上,仰望天空中的星星,就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似乎离得那么近,又那么远,那时,我总会想,下一场流星雨该多好!可是,再多美丽的星星,却也躲不开那显眼而又华丽的月亮。转眼间,又要到中秋节了,我又想起来远在家乡的外公外婆,我在想他们现在应该在床上看电视吧,或者,应该在聊天吧……我走进了房间,拨通了外公外婆的电话,“嘟、嘟、嘟”,在几声铃响后,外婆接起了电话,“喂?外婆,你身体还好吧?”“蛮好蛮好,我们刚刚还在说起你呢!”“是吗?你们在干什么呢?”“我们么,就在床上聊聊天咯!你有事吗?”“哦哦哦,我没事,就问问你们好不好。”“哦,你最近学习怎么样啊?”“挺好的。”……
半个多小时后,我挂掉了电话,又来到了阳台上,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坐在了杏花树下,又想起了曾经和后羿的幸福生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一直在耳边响起。我就喜欢这个别有风味的季节!
初一:赵雅钰
第四篇但愿人长久课文:但愿人长久_1200字
苏轼有一首诗叫做《水调歌头》,这首诗是他在中秋欢饮达旦,挥笔做出这首诗,以表示对弟弟苏辙的思念。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思念?什么是思念?思念是感人的情怀,是珍藏于内心的甜蜜,是一种深沉的渴望。思念是心绪不宁时勾起的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是满怀激情而无人倾诉时对月儿的喃喃低语,思念是焦虑的等待。思念是秋雨缠绵时屋檐洒落的滴答声,是春风乍起时湖面泛起的微波。思念是盛夏如火的骄阳,是寒冬寂寂的夜晚。
在外的游子们,你们有曾想过父母对你的思念有多么深吗?你们有曾想过父母对你的爱有多重吗?如果想过,那你何不妨在中秋的晚上给父母打个电话,送上你深情的祝福呢?虽然父母知道你在外地忙,但你总不能连个电话都不打给父母吧!尤其是在中秋的夜晚,每家人都团聚在一起,一起欢笑,一起吃东西,但你却在外独自一人游荡时,请你不要伤心,去想想你的父母吧!他们把你养大,就是希望等自己老了,可以有一个依靠,你却在哪里?不要说你怎么怎么想念他们,那都是虚伪的话,如果你真是个有孝心的人,那就抽空去看看你的父母吧!任何的语言都抵不上一个拥抱。去吧!去看看你那两鬓斑白的父母吧!去看看他们身体可好;去看看他们生活可好;去看看他们有没有为你的离去而流泪。去吧!去看望你的父母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你远走他乡的时候,当你退休在家的时候,当你迁居别处的时候,请慢慢地回想与朋友相处、与同事相处、与邻里相处的日子;细细地品味朋友情、同事情、邻里情,还有那同学情、亲情、爱情、故乡情;深深地感受与人为善的和谐情趣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长久,事长久;事长久,情长久;情长久,人长久……、
初一:翁阶平
点评:从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出思念,然后作者对思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第二段的排比语言非常美。接下来,作者发出了呼吁,在我们千里共婵娟的时候,别忘了家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常回家看看,陪伴才是最宝贵的礼物。有了这份陪伴,朋友、同事、邻里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浓郁芬芳。结尾处的顶真修辞也让这份呼吁意味深长。
同时读者需要注意到的是,文章还有几处可以写得更好,比如在作者发出呼吁的时候,还应该适当融入自己的经历或情感,让这份感情更真实。开头处的诗歌引入之后,和文章第二段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可以加入过渡或运用刚才所提的建议,让自己的经历、感悟成为过渡,更加自然。
$(".zkC p:last").css("margin-bottom","0");
$(".btn_li a:last").css("margin-right","0");
点评老师:马娟娟
第五篇但愿人长久课文:[古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700字
经常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句,特别是在中秋节的时候,为什么我喜欢的诗句也有这么多的人喜欢?我觉得要说一说苏轼了。
苏轼,是北宋的著名的文学家,看似热爱生活的苏轼,他写诗的背后却另有一番滋味。他曾在朝廷当过官,因为得罪了皇上,被贬到逾县当县令。到了中秋节,人们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想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小时候,他天天和弟弟玩耍、读书,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两人就分开了,他们各奔东西,很少才有见面的机会。
我想,当年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月亮渐渐西沉,月光照在苏轼的床前,苏轼想:为什么在我和亲人分离的时候月亮会这么圆、这么亮呢?在抱怨的同时,他又想:在这世上谁没有受到委屈和冤曲呢?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伤心和不愉快的时候,只要能和亲人保持亲情,开心就好。于是,苏轼写出了流传后世的宋词《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写出了许多离开家乡的人们的心声,而我,虽然没有离开过家乡,但奇怪的是,我也能理解这个感受,还因此喜欢上了这首词,特别是那最后的两句。它给我一种感觉,苏轼是想借这最后两句来告诉人们,要珍惜和亲人相处的美好时光,要不然长大了想见都见不到。
四年级:关佳承
点评:作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不是只理解字面的意思,还深入的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同时走进了词人所处的情景,这样也就很好的理解了这首词:虽然读者并未离开过家乡,仍然体会到了苏轼所想表达的情感。同学们在记不住或是理解不了某首诗歌时,可以像小作者一样多多了解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第六篇但愿人长久课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800字
望着灰蒙蒙的夜空,没有月亮,心也像这灰色的夜空。闷。雨,悄然来临。
她的名字叫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她是邻居,虽然当时她已经六年级了,但似乎没有什么功课的负担。我们随意地把时间丢在田间小路上,蝌蚪游动的池塘,把欢笑撒地到处都是。她的笑如二月的春风拂面,很甜,很自然。
我们差整整五岁,但总能玩在一起。记忆中,她总是一套干净的校服,一条清爽的马尾辫高高束起,那双大大的眼睛像阳光下跌的湖面一样清澈,明亮。
至今仍不忘和她相见的那个雨天。
先前只是毛毛细雨,后来雨像发了脾气一般,越下越大。“哗哗哗”的雨声让我发了愁,我怎么回家呢……
“你回不家加了么?”一个甜美的声音从我身边传来。我循声望去,一个比我高好多的女孩出现在我面前。我茫然地点点头。“进来吧。”她微笑着,宛如一个误入凡间的天使。我犹豫着,妈妈常说外面坏人多,可拥有如此甜美声音的天使姐姐不会是坏人吧……我继续想着,身体却不由自主的迈入伞内。她说她叫琴。
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我邻居。
她微笑着看我进家门,门前昏暗的灯光照在她身上,衣服明显有一大部分湿透了。小小的伞却为我避了风雨,一时间的感激化为泪水夺眶而出,滴落在潮湿的地上,挂在我湿湿的脸上,和水融在一起,消失不见了……
前几天回老家,遇见了琴。她从一家美容院出来,脸上画着浓妆,眉毛也文了,嘴唇上是亮亮的唇彩。手搭在一个流氓一样的男人身上。我惊呆了……原先那个清纯可爱的琴去哪了,要不是她的眼神我就认不出她了……琴姐姐,你才18岁啊,是上高三的年龄啊,怎么可以就这么毁了,难道你要这么毁灭吗……
她明显是看到我了,只是看了我一眼,笑着挽着那个男人的手走了。
就这样擦肩而过……我和她的生命犹如两条直线,相交了以后便越行越远。
今天是中秋节,虽没有皎洁的月光,我仍要让着这绵绵的秋雨带走我的祝福,我的思念。
桥头中学初二:羽翼青空
第七篇但愿人长久课文:[暑假生活]但愿人长久_450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一边读着苏轼的千古名句一边抚摸着曹雪芹的千古名着《红楼梦》。
《红楼梦》这本书主要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经历的故事,书中的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从主人公的相识到离别,有时催人泪下有时令人高兴,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林黛玉和贾宝玉会在一起,可却因“金玉良缘”宝玉却和宝钗结成了夫妻,黛玉也因此伤心而死,故事到了结尾,宝玉考中了举人第七名,却出家当了道士,这令众人很是伤心。
古往今来,能如自己所愿的事很少,我们要勇敢面对,我·想到了一个我曾经亲生经历的一件趣事,那是我小时候的一天下午,妈妈带我去买衣服,经过一家商店时,我偏要妈妈带我去买东西吃,可妈妈只带了买衣服的钱。妈妈说可以买东西但必须少买一件衣服,可我既想要衣服有想要吃的,就说两个都要,妈妈不同意,于是我又哭又闹,最后放弃了吃的,到了家,我想:反正妈妈不爱我了,连吃的都不给我买了,我要自杀。于是我跑到楼上想往下跳,可到了楼上有不敢了。就想:我下次在自杀,这次就算了。
现在想想当时的我真是太有趣了。
六年级:杨璐璐
第八篇但愿人长久课文:中秋节flash: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20字
中秋节flash: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九篇但愿人长久课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堂小练笔设计例谈_3000字
现在的阅读课偏重朗读感悟、交流对话,往往“君子动口不动手”,很少安排随课练笔的活动。其实,“听说读写”不可偏废,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体会,又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用笔进行思考的习惯,触发笔尖上的智慧。
有效的课堂小练笔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写什么?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且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二是为什么写?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且每次小练笔都应该体现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的提高,而不是现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复现。三是什么时候写?适时的小练笔是在学生需要静心思考之处、潜心体味之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如此,笔下的文字才有质的提升。三个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写什么,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恰当的运用,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我们不妨根据小练笔的不同目的,从下列几个角度来设计小练笔的具体内容。
一、表达性的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
第7课《虎门销烟》课后设计了一道写话题目: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抒写自己阅读课文之后的感想。
教例: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凝视着这位民族英雄,心潮澎湃。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目眺望着远方,充满了坚定,充满了力量,让敌人胆寒。(师:写得很有气势!)他端坐在那里,似乎在沉思,在担忧,在下最后的决心。(师:你前面已经说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坚定,这会儿又犹豫啦?想一想,虎门销烟的意义?)哦,他端坐在那里,似乎在神定气闲地指挥着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师:恰当地引用课文的语句,不错!)他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重任,(师:“柔弱”一般用于女子或孩子。众大笑。建议改为“他用自己的双肩”。)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将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铭记那个伟大的壮举,将那个光辉的名字铭刻于心——林则徐!(掌声)
第16课《李时珍夜宿山寺》课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笔题: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以“李时珍,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第12课《开天辟地》以瑰丽的想象描绘了这样一个千古神话故事,学生读完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写一段话,赞美一下你心目中的盘古。提示学生可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特别是课文描绘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语段。
二、理解性的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
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那个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恰恰能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震惊”设计一个补白的理解性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
第21课《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达?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些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
教例:(学生朗读)国王指着调达斥责道:“调达,你这个灵魂肮脏的小人!竟然出卖你的救命恩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忘恩负义?什么叫恩将仇报?你就是这样的小人!卑鄙无耻!来啊,将调达重打一百军棍,发配边疆终身服役,用你的余生赎罪吧!(众大笑。师插话:这国王原来信佛教!众又大笑。)公公,(师:什么?)公公是国王身边的太监。(众大笑不止。师插话:哦!这里还有公公。)公公,昭告天下,九色鹿是神鹿,从今往后就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特级珍稀保护动物,(众又大笑)任何人都不得伤害!
三、转述性的练笔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些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会在这样的转述性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第20课《珍珠鸟》从“我”的视角叙述了珍珠鸟逐渐亲近我的过程,我们可以尝试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请你以“珍珠鸟”的角色,叙述逐渐亲近、信赖主人的过程。尽管是一个叙述人称的小小转换,但是,学生却领略了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笔下的文字在课文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既汲取了课文中精美的叙述语言,又有了自己特有的词汇、语句。
第19课《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一段对话,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你从两个人的“电话”中知道了什么?请你用第三人称简要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教例:(学生朗读)我从电话中知道了那个男人(师:哪个男人?众笑。)那个陌生男人。(师:哪个陌生男人?众又笑。)就是那个小红车的主人。(师:这就明白了!)他已经换上了新的反光镜,谢绝了我的费用,(师:赔人家的钱,叫……)赔款。(师:准确!)谢绝了我的赔款,并感谢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了纸条,认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
四、迁移性的练笔
课文的语言一般比较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
第1课《老师,您好!》一诗中,用“春蚕、甘露”比喻老师,形象地凸显老师的无私与辛劳。老师还好在哪里?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认识议一议,然后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写一两个恰当的比喻,体现出老师这个职业的可敬与可爱。这样的练笔,学生在议论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阅读中有了模仿的句式,写一两个句子就变得容易了。当然,句式不能满足于学生写的一两个比喻,而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三个、四个不同的比喻,连成一首小诗,使学生在原先的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第2课《但愿人长久》一文中,重点描写了苏轼在中秋之夜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尤其是将苏轼心中的所思所想,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述于文字中。阅读教学要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为了什么事?当时心里会有哪些想法?请你将当时的所思所想有条理地写下来。提示学生,可以模仿课文借月抒情的写法。这样的迁移性练笔着眼于“移情”。
第4课《秋天》是一首琅琅上口的诗歌,选取了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象。不妨让学生做一回小诗人,写另外一个季节。提示学生选取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模仿诗歌的写法写一两段。这时候的练笔就是模仿写诗,而各种修辞手法、句式都在这样的模仿中真切地体会到了,有利于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
第5课《天安门广场》一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条理清晰地描述了天安门广场的景物。我们可以借鉴“移步换景”的观察与描写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或者班级,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准确地描述各种景物。这样的小练笔迁移的是方法。
五、想象性的练笔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
第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写话题目: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当然,如果转换视角,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小练笔,请学生想象一下: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他会想些什么?这道练笔题目更贴近课文,也更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想象普罗米修斯的心里活动,进一步体会到他的勇敢而富有同情心。
第3课《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描绘个人心中的画面。
第24课《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其实,学完《元日》后,也可以启发学生想象除夕夜的情景,将记忆中的元日情景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练笔,有主题,有生活积累,不难下笔,也不难写好。
六、延展性的练笔
有些课文学完后,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扩展阅读,并将课外阅读收集的资料加以选择、整理,写成一段话。这样的延展性练笔其实是读书摘记。
第18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读后,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远远不止这些,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收集有关互联网的相关知识,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写下来。这样的练笔或许像做专题“论文”,有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
第23课《春联》,也可以设计一道综合性的读写练习题:请你收集有关春联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写一篇关于春联的研究文章。可能这样的练笔不再是课堂上所能完成的,但是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小练笔。如第14课《一路花香》一文,可以设计表达性的练笔:你读了这个寓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写下来。也可以设计想象性的练笔:请你想象这两只水罐在一起时的情景,它们之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呢?然后写下来。所以,教学之妙,存乎于心。有心者,必然会充分地开掘教材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出恰当的有效的小练笔来。
第十篇但愿人长久课文:2010年中考考点梳理:诗文默写
专家解读考点
课标与教材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是高度重视的,其相关要求是:记诵默写所学课文中的古诗文名句;背诵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篇或段;记诵教材附录中的古诗词名句。
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的依据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例根据题目要求默写古诗。
(1)将诗句补充完整。
①______?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在横线上完整地默写出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
杜牧
(2009年海南省中考试题)
答案:(1)①明月几时有②柳暗花明又一村(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透视:此题分两个小题,一是填写诗句,二是默写一首完整的诗。既有对诗歌名句的积累考查,又有对整首诗的背诵考查。解答此类试题,唯一的途径便是增加积累,平时多读多记。
常见失误分析
例诗文默写。
1、必做题:请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补充完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______,______。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______,______。
2、选做题:请任意选取4道小题作答。①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曲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②唐代着名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③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朱自清《春》)
④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⑤宫中府中,______,陟罚臧否,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⑥______,______,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2009年山东青岛市中考试题)
答案: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①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