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夙世鸾10篇

时间:2018-11-02 来源:日记大全 点击:

结夙世鸾篇一: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陈寿

【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

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

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后蜀好,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使至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面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权甚异之,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人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

结夙世鸾篇二: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一、生平简介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一说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遂宁)人,初唐诗人,诗歌革新家。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进士。因上书言事被武后赏识,授麟台正字。曾多次上书论政事,官至右拾遗。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不久应试得中进士,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干陵。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
  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政治热情很高,“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十七、八岁开始折节读书,二十一岁入京,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任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而后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他写下许多诗篇,反映边地人民的痛苦,抒发报国壮志无法实现的悲愤。东征之后,辞官回乡,后被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今存《陈伯玉集》。
  陈子昂生活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其主要政治活动是在武则天时期。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上承贞观、永征,下启开元、天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是由一个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统治,她的梦想是当一个女皇帝,这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很难实现的。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克服了重重阻碍。她一掌权,就开始打击关陇贵族,扶持庶族地主势力,为他们打开了入朝做官的大门。而且,她还不拘一格,广开才路,大刀阔斧地破格提拔人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也给地位低微的陈子昂提供了一个机遇,使他有机会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所以,陈子昂对武则天是忠心耿耿,坚决拥护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时期是在文学上酝酿着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以前的文学多追求形式和技巧,脱离现实,内容贫乏,文风浮糜。而唐初,由于六朝诗风相沿已久,积习已深,再加初唐百年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统治阶级日趋荒淫享乐,他们需要一批御用文人来替他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样,助长了浮糜文风的发展。这期间,虽有魏征、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等有识之士指出弊病,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作过一些改革,但这些改革是不够彻底的。时代呼唤彻底的改革者,陈子昂异军突起,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有《陈子昂集》,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有传。
  相关事件
  (一)
  陈子昂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二)
  父亲的去世,给陈子昂以莫大的打击,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陈子昂老家所在的射洪县县令段简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他听说陈家钱财富足,就心生歹意,图谋勒索。陈子昂家人给县令送去了20万缗,尚不能满足段简的胃口,没有满足的段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陈子昂打入了南监。
  据说,陈子昂在狱中曾经自己给自己卜过一卦,卦相大凶,陈子昂惊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不久,他果然死在狱中,时年42岁。
  这是《唐书》上的记载,但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一直到死,陈子昂都是未解职的朝廷谏官,不知当地县令的“勇气”何来,居然敢敲诈“国家工作人员”,以至于让陈子昂冤死狱中,这一直是一个谜。后来,有人说是因为陈子昂在朝做官时曾开罪于武三思,所以武三思才指示当地的县令如此折磨陈子昂。这似乎也不太好理解,因为武三思如果想收拾陈子昂,根本用不着搞得这么复杂。
  不论怎样,陈子昂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盖棺论定,新、旧《唐书》给予他的一致评价是“褊躁无威仪”。所谓“褊”,意即狭小、狭隘;所谓“躁”,意即性急。“褊躁”用在陈子昂身上,也许比较合适。
  陈子昂的一生其实就是褊躁的一生,从自我炒作,到大拍武则天马屁,其实都是陈子昂褊躁的表现。但是,陈子昂却有一件十分得意的事情,此事载于《唐书》之中。
  某日,武则天治下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谋杀案。被杀者是御史大夫赵师韫,他在外出公干途中被人杀死于一家驿站。凶手是同州下

结夙世鸾篇三:轮回之战国恋 结缔(二)_550字


  爱,注定的是一场死亡,冷冷的去想着,原来天使也会悲伤,风也不会再流浪,水不会在歌唱,如果说周王嫁妹,那不过是多此一举罢了,他只是,希望长歌过得好一点而已,不受战乱,在世间,算还是不算都无语。
  好,言归正传,三年后,在宫殿的阶梯上长歌公主盖着红颜,站在护送的千军万马前,周王在一旁,“长歌我……”在一句话还未说完,长歌公主便甩头就走,对,三年了,长歌一直恨他,长歌的步子进入马车中,跪在垫子上,手中拿这的是与四周透明的红纱不配的白扇,“主上”“长歌恨我也好,至少我死后,他不会哭”
  马车在去往齐国的途中,一队人马停了下来,长歌从里面跑了出来“哇,终于出来了”伸了一下懒腰,“公主,回马车吧,一会就到齐国城区”“不——要——”南宫将军无赖的说“完了,才两天,野性要发了”果然,长歌公主在爬树,南宫世,护卫将军,21岁。终于,在马车只走三个时辰的路,在长歌公主的拖累下,走了三天。
  当在齐国门口,在城门打开的一瞬间,南宫世,姬长歌,齐王,南宫世的妹妹南宫艾,都将会改变这一生的自由,还有爱。
 
    初一:彭乐悦

结夙世鸾篇四:前世回眸,今生结缘_100字

  前世回眸,
  今生结缘,
  滚滚红尘,
  谁人可依。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佳人难依,
  泪流千行。
  凭窗独倚,
  月洒憔颜,
  自顾盼,
  独悲伤。
  情丝难剪,
  相思难断。
  日日思,
  夜夜盼。
  喜鹊临枝,
  凭添凄凉,
  心无所望,
  泪洒裙裳。
  岁月如梭,
  怎堪蹉跎?
  红颜易老,
  怎奈流觞?
  若相依,
  莫别离。
    六年级:墨瑾澜殇

结夙世鸾篇五:礼论

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

结夙世鸾篇六:轮回之战国恋 第一章结缔(三)_900字


  门轻轻的开了,长歌坐在马车上缓缓的进了城门,百姓们都用异样的眼光和怜悯的目光看着华丽的马车里,蒙着面纱的美人,长歌叹了一口气,“南宫将军,周王权利落败,将我嫁于齐王,恐怕一场战争快开始了”“公主,主上他。”“别说了,齐宫快到了”一声打断了南宫世的话,“诺”周王权力才四十万大军,可长歌公主的嫁妆都是十万。
  “这个国家的统治落败,当年的周武王相比,周王太没用了”“是呀,当年的飞鸟公主都嫁到了秦国,可惜呀,三年后飞鸟公主归了”
  长歌听得这话,不禁快哭出来了,当年飞鸟出嫁时,她才三岁,她当时看着一路嫁队,看着红盖下的几滴泪,他终于明白了,这世间,要变了。车轮声,缓缓的盖住了四周清静的闹声,抵达齐国王宫,马车缓缓的进入了那外表华丽的宫殿,朝堂上的大臣看着长歌公主缓缓步入,脸上似乎都是讥笑那面纱虽轻,但看不见里面的容颜齐王桀骜不驯的坐在上位,一个太监的声音传出“长歌公主,快参见王上”大臣们都随和着,“等等,我是大周朝的公主,一个小小的诸侯,需要我参见吗?反而是他参见本公主”
  座位上的齐王脸色大便,轻声道“长歌公主既然嫁与我,为何还要这样?”长歌随即的翻了个白眼,虽说齐王十年前便登基,可他才不过二十岁,又有着英俊的相貌,文武双全,但唱歌又忍不住翻了第二个白眼,“齐王误会了吧,本公主何时说是嫁到你的,真是自作孽,不可活”齐王吸了一大口气才忍住发飙,“来人,送长歌公主去降雨殿,退朝”
  “可恶,居然被那个女人嘲笑。”齐王一掌打倒了烛台,“报,王上长歌公主说三餐都要按着她的要求做,衣服也要按着她的要求做定”一个宫女道“什么?”
  虽然一个天使没有翅膀,可他依旧是天使,一个恶魔的翅膀不管有多么的华丽,可他始终是恶魔,就像一场爱,两人都不在了,他依旧是一场爱,若俩人都还在,不管他们把爱表装的有多华丽,可始终是没有爱。
  就像在战国,明知一场爱没有结果,可不得不去爱。
  就这样吧。
 
    初一:彭乐悦

结夙世鸾篇七:《晋书?皇甫谧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鞅掌:事务繁杂。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笃:重视,专心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耽玩:潜心研究
D.自表求帝借书 表:表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乃入见,何以战
B.何尔鲁钝之甚也 甚矣,汝之不惠
C.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B.昔孟母三徙以成仁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终于成为了一个仁义的母亲。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D.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
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

结夙世鸾篇八:醉花阁_3000字

  醉花阁系列一]
  前世,寻你水之中央击浪逐筏
  前世,伴你五湖烟景聚阁登塔
  前世,念你百结千殇苍颜不察
  前世,觅你卧雪眠霜四海为侠
  前世,候你十里长亭晓风拂发
  前世,为你血染云霞不幻不假
  前世,和你九州逍遥世人羡煞
  此刻,愿你锦瑟年华笑颜无暇
  此刻,赞你浅笑轻颦蒹葭如画
  此刻,宠你笔墨三千邀月踏花
  此刻,许你琴萧为伴掩没流沙
  此刻,梦你霓裳细谱灵犀一刹
  此刻,予你一诺永恒无限牵挂
  此刻,慕你曼舞窈窕宛若明霞
  尔后,看你笔若矫龙倾世才华
  尔后,陪你携手烟霞诗酒互答
  尔后,伴你指点江山博弈论茶
  尔后,同你主宰沉浮传下佳话
  尔后,随你晚风朝霞策马天涯
  尔后,挽你萍踪侠影四海为家
  尔后,听你琴谱天籁不负年华
  [醉花阁系列二]
  曾几时,饮马黄河,边月作弓血染云霞!
  曾几时,莫邪龙渊,剑卷西北灭夷刹那!
  曾几时,浩然之气,鬼泣神惊煊赫华夏!
  曾几时,纵马天涯,持觞百斗醉卧龙沙!
  曾几时,流星飒沓,燕赵遗风豪气为侠!
  曾几时,冷月寒星,江湖孤影心乱如麻!
  曾几时,幡然醒悟,繁华三千原来皆假!
  愿此后,伊人并肩,清风拂发此心悠然!
  愿此后,沉香亭畔,看你浅酌如花笑靥!
  愿此后,琴抚西窗,一盏凉茶相悦曲间!
  愿此后,执子之手,江南烟雨与卿同欢!
  愿此后,诗书词话,岁月流芳佳句再传!
  愿此后,相依相惜,拂去沧桑予我温暖!
  愿此后,风雨同舟,三生三世永不留憾!
  [醉花阁系列三]
  那次有约,纵马天涯,名山湖川同并肩
  寒来暑往,黄山之巅,携手相依云海间
  泰山东临,清风拂晓,邀来旭日赏奇观
  西华奇险,恒衡绝谳,嵩山钟声传浅禅
  闲歇清涧,曲水流觞,看鱼儿嬉戏浅滩
  五岳归来,草原策马,马踏流星离弦箭
  揽卿同辔,气冲牛斗,一腔豪情压天山
  三分翠色,七分烟雨,春色尚在五湖间
  泛舟波上,佳人浅妆,弱柳迎风轻采莲
  歌咏明月,曲唱清风,声比流莺同婉啭
  觥筹错落,挽卿对酌,几点星芒洒樽前
  梨花带雨,柳絮轻扬,又是蝶儿舞翩翩
  胭脂年华,柔情缱绻,千年亦如初相见
  比翼千山,趟过万水,前途付予青鸟探
  [醉花阁系列四]
  相识相知,灵犀有约,前世今生,念你度流年!
  几度相思,再续前缘,引为知音,然相逢恨晚!
  世世轮回,彼岸花开,无怨无悔,只等你相见!
  炎凉世态,亦幻亦真,花开相惜,唯有你相知!
  诗酒琴萧,西窗棋语,旖旎相依,有你常欢颜!
  少年情怀,无暇纯真,此情流芳,有你再无憾!
  策马天涯,戏耍清涧,此生无殇,因与你为伴!
  卿问相伴,会是几何?三生三世,亦若初相见!
  情深意切,盼你安好,我心怡然,汐儿莫再叹!
  [醉花阁系列五]
  为你,舍去江山也罢,只求闲话桑麻
  为你,魂断天涯也罢,只求蒹葭如画
  为你,笙歌散尽也罢,只求风雨同踏
  为你,孤坐未央也罢,只求一世牵挂
  为你,沦劫成灰也罢,只求相依一霎
  为你,隐迹蛮荒也罢,只求花前月下
  为你,谪落俗尘也罢,只求岁月无暇
  为你,半世离殇也罢,只求回眸一刹
  为你,金戈铁马也罢,不过颠覆天下
  为你,七军临城也罢,不过社稷倾塌
  为你,沧海桑田也罢,不过一片年华
  为你,步步皆殇也罢,不过洗去铅华
  为你,亡命天涯也罢,不过绿林为侠
  为你,梅妻鹤子也罢,不过终老田下
  为你,朱颜辞镜也罢,不过苍颜华发
  为你,魂赴阎殿也罢,不过轮回一匝
  [醉花阁特别篇]
  闲来拜花府,卿邀水榭旁;杯饮明月液,盏酌琥珀光。
  举杯复四顾,府中景非常;宝殿耀日月,寮亭水中央。
  但见醉蝶舞,海棠懒梳妆;牡丹争国色,菡萏显孤芳。
  不敌佳人态,国色又天香;盈盈玉作貌,楚楚梅点妆。
  弱柳迎风起,青丝三千

结夙世鸾篇九:诸葛亮传


陈寿

【原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结夙世鸾篇十:《明史·严嵩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嘉靖七年历礼部右侍郎,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

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及夏言入内阁,命嵩还掌部事。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

大将军仇鸾,始为曾铣所劾,倚嵩倾铣,遂约为父子。已而鸾挟寇得帝重,嵩犹儿子蓄之,浸相恶。嵩密疏毁鸾,帝不听,而颇纳鸾所陈嵩父子过,少疏之。嵩当入直,不召者数矣。嵩见徐阶、李本入西内,即与俱入。至西华门,门者以非诏旨格之。嵩还第,父子对泣。时陆炳掌锦衣,与鸾争宠,嵩乃结炳共图鸾。会鸾病死,炳讦鸾阴事,帝追戮之。于是益信任嵩,遣所乘龙舟过海子召嵩,载直西内如故。世蕃寻迁工部左侍郎。倭寇江南,用赵文华督察军情,大纳贿赂以遣嵩,致寇乱益甚。及胡宗宪诱降汪直、徐海,文华乃言:“臣与宗宪策,臣师嵩所授也。”遂命嵩兼支尚书俸无谢,自是褒赐皆不谢。

豁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中使相继促嵩,嵩不得已自为之,往往失旨。馥进昔词;又鱼褪手他人不能量经此积袅帝欢。采见。帝有意去嵩。

(选自《明史。严嵩待》有删改)

【译文】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孝中弘治十八年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又授为编修。因病辞职回乡,在钤山读书十年,赋诗做文,在当地颇有清誉。后重返朝廷,不久晋升侍讲,代理南京翰林院事务。召任国子监祭酒。嘉靖七年任礼部右侍郎,升吏部左侍郎,再升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吏部尚书。

在南京的第五年,严嵩以庆贺皇上生日来到京师。正好廷臣议论要修改《宋史》,宰辅大臣请留下严嵩,让他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身份管理其事。到夏言入内阁后,便命严嵩回去执掌礼部事务。严嵩中进士比夏言早,但位在夏言之下。开始时他依靠夏言,对待他非常恭谨,曾设酒邀请夏言,并亲自到其府上相请,但夏言辞而不见。他铺开席子,将要陈述的东西展开,长跪诵读。夏言以为严嵩真的是尊崇他,便不再对他怀有疑心。皇上在奉祭路神时曾戴过香叶冠,便因此刻制了五顶沉水香冠,赐给夏言等人。夏言不接受,皇上非常愤怒。严嵩却趁皇上召见之时戴上香冠,并且还罩上一幅轻纱。皇上看见后,更从心里亲近严嵩。严嵩没有别的才略,只会一意向皇上献媚,窃取威权,骗取私利。皇上很相信自己英武明察,刑杀果断,并颇为自己护短,严嵩因此得以借事激怒皇上,残害别人以谋取个人私利。

大将军仇鸾,当初被曾铣弹劾,后倚靠严嵩排挤曾铣,两人遂认作父子。后来仇鸾牵制敌寇,获得皇手诏,语言多不可理解,只有世蕃一目了然,答语无不正合皇上旨意。严嵩因接到的诏书多不能作答,便派人拿去问世蕃。而世蕃往往正沉溺于歌舞,不能按时作答。中宫使者相继捉弄严嵩,严嵩不得已只好自己动手,但往往不合皇上旨意。他所进呈的青词,又因多是别人代写的而写得不好,由此他逐渐失去皇上的欢心。不久,皇上有意疏远了严嵩。

上一篇:400米决赛10篇
下一篇:动物日记8篇

扩展阅读文章

日记大全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日记大全推荐文章

日记大全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