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的作者9篇

时间:2018-11-01 来源:描写作文 点击:

第一篇山行的作者:《山行》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第二篇山行的作者:改写《山行》_350字


  今天是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带着一壶小酒行驶在回乡的路上。
  马车还没有行驶一会儿,我感觉车子摇摇晃晃的,便叫车夫停下车来,刚下马车,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焰,细细观察,枫叶像小鸭的脚掌,旁边长着锯齿一样的小刺。一阵秋风吹过,枫叶像一只只火红的蝴蝶从树上飘下来。这里的枫树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灿烂夺目。
  向远眺望,只见在夕阳的余晖下,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
  夕阳西下的时候,白云更加美丽了,它围绕在寒山上,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望着远处渐渐西下的太阳,我这才想起回家,便叫车夫继续赶路。在车上我还沉浸在那迷人的枫林秋色当中。
  到了家,家人叫我吃饭,可我顾不上吃饭,便叫家人准备好笔和纸,提起笔写下了《山行》这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苏宝应翔宇实小三年级:童钰婧
 
     

第三篇山行的作者:鲁山山行扩写(自创)_250字

  层峦叠嶂的鲁山,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由远至近。
  一路攀登的山峰,,幽深的小路,走走停停,到后来竟然自己也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竟迷失了方向
  傍晚的时候,火红的霜叶哗啦啦地落下,熊爬上光秃秃的树,树林清静了下来,透过稀稀疏疏的树枝,看到一只鹿悠然自得地在溪边饮水。幽静的鲁山,但不见房舍,也没有炊烟,仿佛没有人家在这里居住。
  我不禁自问:“难道是找错了,人家在何处呢?”正当我深思的时候。山间云外传来一阵鸡鸣的声音,带了一阵回声,奥!原来不是没有人家,人家在那远处的山顶呢!我又朝着山顶迈步……
    初一:张馥藓

第四篇山行的作者:改写《山行》_300字


  深秋时节的一天,杜牧驾着马车,沿着一条石头铺成的弯曲小路去爬山。
  一路上,四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在一起举行跳远比赛,几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远处还不时传来了狗叫声。来到山脚下,抬头仰望,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高耸入,直冲云霄。在半山间,有几户人家,杜牧心想: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啊!
  他往山上走,发现草木枯黄,没有一丝生机,还有一丝凉意。这时,一团红色的东西吸引了他,他连忙下车,发现是一片枫树林,那枫叶是那么热烈、迷人,比春天的花还耀眼,此时,大诗人杜牧仿佛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看着这美景,杜牧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苏无锡无锡五爱小学三年级:吴瑞杰

第五篇山行的作者:佳作赏析《林海》(四)


  讲课前,我们先花一点时间来回答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朋友讲,作文要“重积累、轻技法”。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要看在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在讲课中也提到过,要想让作文真正地得到提升,还要师从于名家名作,要从名家经典中去汲取营养。但关键是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会了看书的前提下。
  刚才有妈妈问,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看。我们的观点是:在孩子还没有入门前,也就是在孩子的作文观还没有建立之前,要先把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搞透。在“重积累、轻技法”之前应怎么办?要先建立正确的作文观。什么是正确的作文观?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就举个例子:一个人要想把车开好,根本的东西是用公里数来说话,这就是刚才讲的积累。没有积累、没有一定的公里数,就开车上高速,那是很危险的。但是在积累公里数之前,我们要做什么?要上驾校,从点火、挂档、松手刹学起;要从起步、停车学起。没有这一定技法就上路积累,那是不靠谱的。
  我们再回到写作上来讲,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十八本语文书,还看了很多的课外书,长了很多的见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能写出一手漂亮作文的孩子并不多。那就说明:一味地强调积累,是有片面性的。就如我们学开车一样,没有一定之规、一定之法,没有学会起步、停车、坡起、倒退就上路,那是危险的。所以,积累与方法,方法与积累,是有次第的,也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在决定积累与技法哪个为主之前,需要为孩子的作文进行一下诊断,看看他作文中的问题在哪里。写不出?写得空?写得乱?写得不生动?诊断出问题在哪里,我们才好对症下药。关于这一块,我专门写了一篇博文——《作文该不该有招》,大家可以去我的博客看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讲一些例子:去年八月份到十月份,我们集中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结合《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对群里将近一百位妈妈的孩子的作文进行了讲评。通过对照书本进行实战,很多孩子不仅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背诵速度也都提高很快。我们还要说的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说孩子没什么“积累”,但是通过对“技法”的掌握,写作的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本身就说明:写作,光强调积累是偏面的。近段时间讲的名家名作,都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我们既是在讲作文的技法,也在讲知识的积累。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有些妈妈问,如何写人物?如何写记叙文?怎么把说明文写好?还有的妈妈讲,孩子一年级了,看图作文怎么写?概括地来讲,这些问题是:作文要不要分文体来进行学习?作文要不要分年级来进行学习?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回答。我们的观点是:作文的学习不分文体,不分年级。为什么这样讲?还是举例子:一个人学画画,要从哪里入手?要从临摹入手。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就要对着石膏像临摹,一临就是好几年。比如,一个人学习书法,要对着名家的字贴临摹,特别是正楷,一临就是数十年。这是学美术、学书法的根本。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再分个类,一会学一下国画,一会学一下漫画,一会学一下水粉,那就学乱了,没有功夫了。学习书法也是同理,如果我们不先把正楷写好,而是一会练行书,一会练草书,一会练颜体,一会练柳体,最后必无所成。所以,写作文要抓住本质,明白核心,这就是一个作文观。
  什么是作文观?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几无相同,但其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个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是结构。如果把结构看成是条条框框,那说明我们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文章”两字。什么叫文章?这个问题我们讲过,文即是文采、文饰;章就是结构,是章法,是条理。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作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换句话来讲,文章的“文”是形象思维,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文章的“章”,是逻辑思维,是用套路、条理、推理、思路来构建的。文章的“章”,就像是高楼大厦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而文章的“文”则像是高楼大厦的装修。钢筋混凝土是共性,而装修则是个性。在有章法的基础上,去灵活地表现。灵活自由表现的前提,是要依据一定的规律,这是“文章”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要先放下所谓的漫画、油画、国画,放下所谓的草书、篆书、隶书、行书,从共性的地方入手,从本质的、核心的、根源上的东西入手。打好基础,再来装修,再讲自由创作、天性的发挥,才会更有意义。否则,一上来就信马由缰、法无定法,那是要吃亏的。
  其实大家提的问题,不管是在博客里还是在书里,都有详细的回答。我们现在就回到正文上来,今天还是讲老舍的《林海》。先来看一下全文:
  林海(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还是先来回顾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主题是写大兴安岭,在盖“大兴安岭”这座楼时,是用的什么结构呢?一是写岭;二是写岭色;三是写林;四是写水与花;五是写林的用处。换句话来讲,作者在写大兴安岭的时候,是按照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从高远处到低矮处的顺序来写的。比如我们看一座山,先看到的是山的轮廓——就是本文的岭;其次是看到山的颜色,就是本文中的林海中的绿;再次是看到这座山的树,也就是本文中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第四是看到这座山里的河水与野花,是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高远到近低处来写的。
  我们曾经多次引用过一首唐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意】通过对山、鸟、径、人的构画,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反衬出渔翁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在本诗中,也是按照高与低、远与近、多与少、有与无等这样的一个顺序与次第来写的。这首诗与本文有着共同的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还可以再举个例子: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画意】:作者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山行所见,通过远近、艳淡、虚实的巧妙构画,将一份闲散安逸的情怀融于画中。
  远与深:远——寒山远上。深——白云生处。冷与暖:冷——寒山石径斜;暖——生处有人家。
  动与静:静——寒山、石径;动——白云、人家。
  远与近:远——石径,人家;近——枫林、霜叶。
  浓艳与清淡:清淡——寒山、白云;浓艳——枫林、霜叶。
  无论怎么讲,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粗到细,都体现了对称的思想。这个对称的思想,也体现出了顺序、次第、结构、逻辑。如果要谈积累的话,那就先把这些东西基本搞清,再来积累,那就收获良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不在“万卷”,而在于“破”。如果没有一个破门而入的破,只是走马观花地看,那看千本书、万本书,也是入不了门、得不了趣的。
  今天,我们要讲第三个对称段: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我们讲过:写作文“全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你当被告”。意思是说,作文的“头”与段落的“帽”非常重要。本段的“帽子”是什么?——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我们了解了“帽”的内涵,就可以在阅读中一下子明白,这一段写的是落叶松,这是本段的主题。这样阅读,不就是得功夫了吗?
  本段是以两个对称句来展示的。一个是: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一个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干。我们还要讲这一段与上一个对称段用的是同一个技法,叫移花接木、张冠李“代”。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二个对称段中关于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先把“林”比作“海”,然后就在“海”上做文章。比如,我们讲的一篇小朋友写的作文:(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先是把“草地”比喻为“地毯”,然后借用这个“地毯”当成“草地”。
  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先喻后借,把“妈妈”比成“老虎”,然后就在“老虎”上面做文章,一路借下去: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她即便不骂我,瞪下虎眼,也会让我屁滚尿流;她即便不打我,举举虎爪,也会让我全身发抖。
  在本段中,作者把落叶松先喻为海洋,然后一路借下去,把“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借成海浪。同样,再用一个对称句,把“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也借成海浪。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借代的技法,怎么会担心孩子写不出东西?怎么会担心孩子写出来的东西不生动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运用借代的技法写出来的作文:
  可爱的小妹妹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
  她的耳朵也很灵,即便在很远的地方,但是只要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
  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到门口来送我,一边挥手一边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她也总是到门口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再来看一下运用借代技法,写出来的修改文: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最特别的是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小藕节”可淘气了。家里的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还有一次,妹妹看到我在写作业,不知她从哪里拿了画笔,冷不丁地在我本子上画几道,气得我直跺脚!事后,她又会边说“对不起”,边在我脸上“小鸡啄米”,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小藕节”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跑着来送我,挥舞着胖嘟嘟的“小藕节”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小藕节”也总是高兴得又蹦又跳地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那个样子,会让我想起小哪吒踩着风火轮,急速飞奔的样子。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在本文中,先是把自己的妹妹喻作“小藕节”,然后就用这个“小藕节”一路借下去,代自己的妹妹,这样写,文章的结构没有作多大的改动,却生动得趣了许多。

第六篇山行的作者:诗中的“秋”_500字

  在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背唐诗宋词,当时,我记得最牢的诗就是《山行》中的最后两句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着读着,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一幅场景:作者停下车,观赏那夕照枫林的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野花还要火红,多么迷人的红枫叶呀!啊!经过作者以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一幅场景,诗的意思就一下子理解了!从此,我就非常爱看描写秋天的诗句了。
  而王维的《鸟鸣涧》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人们空闲的时候,时不时地飘下几朵带着浓浓香气的桂花,四周非常的宁静。这个画面是多么祥和啊!
  当我读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时,那浓浓地思乡之情就展现了出来。啊!作者是多么思念故乡,思念他的亲人啊!我不禁被这首诗打动。
  白居易有一首《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还有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首都是写月的,但是第一首写的是月的样子;第二首写的是月与水之间的融洽。写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这时,我不禁觉得故事可真有趣!
  现在,我会读会背的诗越来越多了诗给我带来了很多知识,诗也告诉了我很多的学习方法,诗永远是我们的好伙伴!
    六年级:陆诗晏

第七篇山行的作者:《山行》改写_800字


  “哎呀,可真撑啊!”杜牧摸着他那圆球似的啤酒肚,又去称了一下体重,更是让自己崩溃,180斤!杜牧一个人在墙角边抱怨道。最后他终于决定带着自己的“肥牛一号”去寒山锻炼锻炼。
  在途中,杜牧坐在牛车上,东望望、西望望。一股浓浓的秋天味道聚集在杜牧的鼻边,让他不禁赞叹道:“啊!秋天真美,我这次算是去对了地方。”往远看,杜牧看见了一张害羞的太阳姑娘的脸,她正悄悄躲进山伯伯的身后。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展现在自己的眼幕,仿佛是铺着的金色地毯。一张张农民的朴实笑脸深深地印进脑海。再往近看,一朵朵花儿如同绽开的笑脸,山茶花、桂花、野菊花……百花争艳,这一幅幅美丽画面看得杜牧应接不暇。
  忽然,一团红红的东西像一团火点燃杜牧的心,他立即掉头向那赶过去,原来这是一片似火的枫树林,杜牧下了牛车徒步进了寒山枫林的怀抱。远处红的、绿的、黄的颜色夹杂在一起点缀着高耸挺立的山川。旁边飘着一朵朵棉花似的白云,像似给山伯伯穿上了一件白棉袄。杜牧又往旁边走去,那里的景物更让人流连忘返:一座白晃晃的石桥横跨河两岸,河里更是清澈见底,就像一面镜子。前边的石头小路崎岖难行,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灰色的飘带。这里的一花一草美丽极了,小草碧绿如翡翠,花儿在草丛中千姿百态,站在高处看就像花儿为小草穿上了一件五彩缤纷的外套,美丽的景色看得杜牧眼花缭乱。
  不知不觉,杜牧转进了一条长龙似的曲折小径,小径上面铺满一层薄薄的落叶,他有点好奇就踏着落叶往前去,周围的参天大树数不胜数,奇花异草随风摆动,好似在向杜牧敬礼。旁边的小松鼠好奇地望着杜牧,似乎在问:“你是谁?你是谁?”,然后一溜烟向前奔去。小松鼠在前面跑跑停停带着路,杜牧拐弯走到了小径的尽头,眼前居然出现一间掩着门的茅草屋。
  这次出行,杜牧的眼眶里一定装不了这么多的美丽景色!
  “啊,130斤了!”这声音是从杜牧家传出来的。原来经过杜牧的坚持锻炼,他的体重已经减少了50斤,杜牧笑嘻嘻地写下了《山行》这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绵阳市御营小学五年级:唐伟凯

第八篇山行的作者:谈谈《山行》_250字


  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杜牧。
  深秋时节,杜牧看到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通向远方。在白云下面有人家,杜牧从村子口走过,小狗看到杜牧以为是坏蛋,就“汪汪汪”地叫起来。杜牧停下车来看到了枫叶飘下来,闻到了清新的空气,真是舒服极了。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红花还要红。火红火红的枫叶扑上了厚厚的霜。在这么美好的秋天里,杜牧真是不想走开啊!但是天色已经晚了,杜物必须要赶回家了。
  看到这么美丽的秋天,杜牧提起笔来写下了《山行》这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青岛银海学校三年级:大眼苗苗
 

第九篇山行的作者:2017小升初满分作文:秋天的香山

  秋天来到了,地面上一片黄色,像是画家给大地添上了金黄色的地毯。爸爸妈妈要让我感受一下秋天的气息,就带我来到了香山公园。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眼镜湖。眼镜湖像一副眼镜,形状是椭圆的。湖中间有一座泛着光泽的拱桥,它就是眼镜中间的“架子”,这座桥很小,就有五、六米长,只能让三、四个人并排走。湖水的颜色像墨镜一样深绿深绿的,可能是水底长了一层青苔吧?没有风的时候,湖面没有一缕波纹,宛如一面镜子,映出了自己的影子,游人的影子,还有蓝天、白云的影子……好似一幅彩画映入水中。一片一片枫叶躺在水面上,好像在晒太阳,又像在休息、睡觉。我觉得它是生活中最美的画,人和自然融合在一体。微风轻轻一吹,波光粼粼,泛起了无数漪澜。湖面又平静了下来,好像映入湖面的事物又多了些什么?噢,原来是天上的小鸟,还有孩子们玩耍的身影。这种美能让人忘记烦恼和疲劳,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我站在眼镜湖的桥上看着美景,突然看到一丝红色,回头一看,原来是像秋姑娘那拗红拗红的脸蛋的枫叶林。全家走到山上,那一片片红叶像一张张小孩那红通通的手掌,在欢迎着我们;又像一个个小五角星,在阳光的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呢!我不禁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简直像人间仙境一般。  走着走着,突然,眼前飞过一个黑影,我朝松树上望去,只见一只可爱的小松鼠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那美味的食物。它长着一个粉红色的小嘴,还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好似两颗黑宝石。两个前爪除了拿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以外,总是离不开嘴,擦擦嘴、磨磨牙,也时刻准备着夺走人们手中的食物。松鼠身子后面还拖着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可爱极了!  我追着松鼠东奔西跑,不知不觉,我已来到了“鬼见愁”的山顶。我眺望着香山的大好风光。在那密密的红叶间,隐隐约约看见几个亭子的亭顶。那西山连绵起伏……我看的如痴如醉,忍不住叹道:“真是太美了!”  香山的秋季美景,太让人陶醉了!  点评:  真是一幅美妙的秋景图啊!  进了香山,首先看到的眼镜湖真是名如其实,状似眼镜,湖水在无风时宛如一面镜子,映出美丽的风景,微风过处波光粼粼,又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在山上的片片红叶又使人仿入仙境,而小作者又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抒发了对香山景观的喜爱之情。  作者又采取动静结合的写法,与美景之中赋予了生命的律动,可爱的小松鼠正是让这幅图画活起来的因素。  结尾处,面对如此美景,小作者不禁发出“太让人陶醉了”的赞词。  览尽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香山的深深热爱,是一篇佳作。

扩展阅读文章

描写作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描写作文推荐文章

描写作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