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简报5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简报一:《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450字
与学生共读了《格列佛游记》,受益匪浅。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做家斯威夫特一自己的名义写的,书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游历了许多地方,好多地方是人们不曾到达的,他也以自己的真诚善良赢得了当地许多人的爱戴和拥护.
他曾经经历了神奇的小人国,那里的人们开始把他当做怪物看待,但最后由于自己的真诚而成为了好朋友,他周游世界,到过慧铟国,经历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积极乐观的态度,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学生很喜欢这本书,可以从书中找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学到许多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我真想和格列佛一样的周游世界,探询人们不知道的秘密,我告诉学生只有学好知识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教育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在书中我非常喜欢作者的一段话,那也是他的人生所得,值得我们去体会,我也会把这段话当做我的做人标准.
“人人都能拥有真诚,公正,克制自己等等美德.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这些美德,再加上经验和善本之心,人人就能为国家尽义务,只不过还需要学习一段时间罢了.如果一个人缺少德行,即使他具有卓越的才能也于事无补……。”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2)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3)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4)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5)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6)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7)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9)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1)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2)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3)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4)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5)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简报二:影片《雷锋》观后感_500字
看了《雷锋》这部电影,雷锋叔叔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还听过这样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叔叔发现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后来他在她找着了衣服袜子仍然没找到。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雷锋叔叔说:“这总比我以前光着脚上山砍柴强多了!”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丢脸吗?千缝万补的”“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从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叔叔的节约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工资,他却把钱存在银行。
战友王大力收到了一封家信,信中说他母亲病了,家里等着钱用。雷锋知道这事后,就用王大力的名义静静地寄往了20元钱。当人民有困难时,雷锋就挺身而出。辽阳市遭受了洪水灾难,雷锋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00元钱偷偷的捐给了灾区的首长。
看了《雷锋》这部电影以后,我觉得很自责。由于雷锋叔叔这么节约,我们还这么大吃大喝。我以后要学习雷锋叔叔学习,学习他的勤俭、朴素、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海口小学五年级:林舒婷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简报三:新春第一课观后感_2000字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回到教室,坐好准备上课。这节课十分特殊,是由宜昌夷陵中学的邓少平老师以“爱心承载希望,坚持成就梦想”为主题的活泼生动的新春第一课。
这堂课一共讲了四个如春天般的人物和他们的如春天般的事迹。他们分别是:十五年默默资助远安县聋哑儿童教育班的北京爱心家庭“高振宁”;扎根山区教育、利用网络助学的“英子姐姐”刘发英;三十年如一日,精心收集上万件家庭事物和史料的袁裕校和身残志坚,在无声世界里却翩翩起舞的聋哑舞者邰丽华。而在他们的事迹中,令我最感动的,则是爱心家庭“高振宁”和利用网络助学的“英子姐姐”刘发英的感人事迹。
首先我来说说爱心家庭“高振宁”吧!“高振宁”这个名字其实是由两位老人的姓氏和他们自己女儿的姓氏合起来的一个虚构名字。在九几年的时候,当时两位老人已经下岗,儿子女儿也没有工作,但是因为在电视看到远安县聋哑儿童教育班在这个时候在经济上十分困难。于是,这个“高振宁”通过办小卖部的营业额,每年都给远安县聋哑儿童教育班寄去一封信和200元汇款,有时候还会寄去一包茶叶。而每一个月的12日,远安县聋哑儿童教育班都会准时的收到一封由北京寄来的200元汇款,在这十五年来,从未间断。一次偶然的机会,远安特教班通过北京晨报找到了这位“高振宁”,没想到,他们这么个爱心家庭却从未去过远安,但通过北京晨报,两位老人去了一次远安。后来,记者调查访问到这个家庭,发现这个家庭其实很普通,当记者问两位老人为什么想到要给这些孩子们寄汇款的时候,两位老人说道:“我就想让他们跟正常人一样,有尊严。”然而,这两位老人以“高振宁”的名义,将各季节的服装、食品、汇款寄到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去,有寄给东北盲人的,有寄给西北白血病孩子们的,有寄给西南灾区的,各种各样的汇款单、汇物单就这样形成了一大叠款物单据票根。十二年后,老人们再次来到远安特教班,发现特教班今非昔比,老人们倍感欣慰。据统计“高振宁”一家人已汇给远安特教班达5万元人民币。主委会写给爱心家庭“高振宁”的颁奖词是:北京到远安有多远,一位老人踩着三轮车丈量过!以爱的名义出发,心怀慈悲,名利淡薄;扶弱帮困,牛马也做。这家人让我们相信,一滴水,可以滋养一朵花,然后美丽一个世界。
然后我们再来说“英子姐姐”刘发英吧!在长阳的资丘这个地方,有一个叫作黄柏山的村子,它背靠长阳第一高峰,但在这里有方圆百里唯一的一座小学:黄柏山中心小学。1991年,作为刚刚毕业的支教老师刘发英来到了这所“高山小学”。在这所小学里,许多学生都十分贫苦,甚至有些学生连鞋子都没有穿的,这让刘发应觉得很惊讶,在这所学校里,居然会有这样可怜的孩子!贫穷、闭塞、清苦的支教生活,使刘发英感到绵绵无期,于是,她决定干完这两年,再也不来这个地方了。但后来,刘发英她慢慢发现,自己必须留在这里,她是孩子们唯一的希望,因为有很多家长,几乎都是拼了命的想让孩子多读书,刘发英这才明白,“教师”二字在这些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心中是多么的神圣,所以,她决定留在这里,教孩子们知识、读书。过了不久,两年的支教期限满了,很多的支教老师都已经被调到其他地方去了,只有刘发英她还留在这个小学校里,十二年,没有离开。刘发英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还给孩子们和许多的支教老师带去了一种新的思想:人要有志向,一定要走出去看看。2003年,长阳实行拆村并校,刘发英调到了资丘镇,担任白沙坪小学校长兼区长,管理5个山村小学,就这样,他接触到的贫困孩子也就越来越多了。2004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刘发英接触到了网络助学,于是,她立刻将两个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到网站上,一个月不到,刘发英就收到了第一张800元的汇款单,在收到汇款单之后,让刘发英意识到网络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后来,刘发英便在这个助学网站上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为长阳的贫困孩子们开设了专门的助学版块,她的网名叫“英子姐姐”;接着,她亲自走访贫困生,把贫困生的资料发到网站上,十四个村,她全部走遍了,就为了要帮助那些贫困生们,更好地读书,读更好的书!到2009年,已经有300多名贫困生通过刘发英的帮助,在学习道路上获得了资助。但是,没有人想到,刘发英却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家庭重负,这时候,刘发英她想到过要放弃助学,而因为一个老师告诉刘发英:“如果您退出助学的话,我们将不在对长阳的孩子们资助。”刘发英听后,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将助学坚持到底,为了那300多名贫困生!而当县教育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决定将刘发英调回县城。这个时候,由20多名贫困生的家长们给县教育局写了封请愿信,后来,家长们知道了前因后果,才默默地拿回了这封请愿信。而在网络上,“英子姐姐”的大名被映在助学网站上,现在是相当的有名气。当记者问到刘发英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做的时候,刘发英说:“下一步我还是想把我的助学做大,因为我现在在网络上已经有了这个名气,想用我的资源,能够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所以,主委会写给刘发英个的颁奖词是:有人用网络恶搞,有人用网络出名,她用网络凝聚四海爱心。6年,458个贫困孩子,81万元助学款,柔弱的双肩扛起山里孩子们的梦想。爱在山路蔓延,她,如空谷幽兰,芬芳满山乡。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体会到:那两位老人为了让聋哑儿童像他们一样活得有尊严,坚持每月给他们汇款,就这小小的200元,给予了多少人梦想啊!但是,两位老人又从来不求大家的回报,只是继续默默地将自己的汇款寄给更多需要它的人。刘发英为了让贫困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他们在网络上提供助学,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读书,这小小的举动,又给予了多少人坚持梦想的机会啊!但是,她从未放弃过帮助贫困生助学,反而是越做越大,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所以,我在生活中,就算不当雷锋,也可以用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给予他人力量和信心,坚持不懈,向着梦想前进!
“叮铃铃……”下课了,这节生动有趣的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诠释着:“爱心承载希望,坚持成就梦想!”这句话,也诠释着这四个如春天般的人物,让我们记住这堂课,记住这四个如春天般的事迹!
五年级:糖彩心虹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简报四:爱国电影观后感:《南京!南京!》观后感(3)_2000字
1937年12月的南京,应该是绝大部分国人心口永远的痛。而记录这段痛的电影虽然不少却乏善可陈。38岁的陆川,用他的方式诠释了这段注定历百年也难忘的痛。
出于对《可可西里》的欣赏,也出于对《新周刊》相关介绍篇幅的好奇,我没有选择购买DVD版的《南京!南京!》而是走进了久违的电影院。
一开始出现的那座城墙轻轻的雷了我一下。做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的城墙,即便在太平天国时代,也没那么潦倒吧。
紧接下来的镜头则很有些主旋律的味道,大批身着国军标准制服的残兵欲从城门出逃,部分决意死守的身着类似八路军灰布军服的士兵执意不愿放行,想离开者一脸无奈,要阻拦者满腹心酸。
当高举民族大义旗帜,力主死守声称要与首都共存亡的最高军事长官弃城而去。我无法责怪那些不知所措的呐喊着“当官的都跑了,放我们出去!”的军官和士兵。那一刹,国家和民族对他们而言或许已经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由想离开的军人组成的方阵和由执意不愿放行的军人组成的方阵开始互相用血肉之躯进行碰撞的时候,我想起了康洪雷作品《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的那句台词:“仗打到这份上,中国军人再无无辜之人!”
耳边传来阵阵密集的枪声,已经绝望的战俘知道那是日军正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屠杀自己的同袍同胞,不愿再迈步走向死亡的刑场,枪声响起,一个个麻木的被捆住双手的躯体倒下。愤怒、失望和羞耻让陆剑雄这个战士无话可说,他不愿坐着死去,为了保留作为一名军人面对死亡时的最后一点尊严,他选择了沉默着迈步走向刑场。身后,小豆子跟上去了,还活着的人们也跟上去了,当绝望的军人们高喊着“中国不会亡”的口号纷纷倒下,陆剑雄一语不发,死不瞑目。
刘烨用很少的台词和极精练的肢体语言把这个纯爷们的角色演得很到位。个人觉得基本没什么可挑剔的。
日军一个小队推开教堂的大门,恐惧情绪在人数上百倍于日军的人群中蔓延开来,不分男女不论老少都对着仅只一个小队的日军士兵高高举起了屈辱的双手。这一刻,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什么尊严,在人群的心中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日军士兵内心的恐惧也不亚于他们所面对的人群,高度紧张下的角川正雄满怀恐惧的对着忏悔室的门连开数枪后破门而出的却是几具女性尸体。透过屏幕,可以感受到那一刻作为一个人的角川内心的震撼、忏悔、挣扎。
作为一个日籍演员的中泉英雄能顶着日本右翼势力的压力和唾骂以一种正视历史、揭露日军罪行的心态来演绎角川正雄这样一个角色,个人觉得真的很不容易。至少我本人很佩服。
当难民营中要求所有女性都要把头发剪掉,换上男人的衣服时。妓女小江却不愿意剪掉自己的头发,还说“仗打完后还要靠它吃饭”呢。此时妓女小江给人的感觉完全就是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样子。而当日军向难民营要100名女性去充当慰安妇,姜老师泣不成声的解释说如果这样做了可以为难民营换回需要的粮食、菜蔬和过冬的煤,不这样做日军将摧毁难民营时,还是这个风尘女子小江在长时间的沉寂后第一个举起了手。在被带走的时候,小江转过头来看姜老师,眼中满含着泪水但同时也充满了骄傲。她用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尊严,尽其所能的保护了那些曾经用充满鄙夷的眼光打量她的同胞。
江一燕,这个年轻的八零后,把妓女小江这个中国版的“羊脂球”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赞一个先。
唐先生,那个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唐先生,他一心想保全他的家人,甚至不惜为此去充当告密者。但当他失去了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努力去保护的家人后,面对那座已经沦为地狱的城市,在有机会可以走出南京的时候,他选择了留下面对死亡,让一个假扮成拉贝助手的军官把自己怀孕的老婆带出了城。他选择了坦然的面对死亡来为自己之前做错的事赎罪,临刑前夕,他不无骄傲的告诉那个日军大佐:“我的妻子怀孕了,我的妻子怀孕了”。枪声响起的瞬间,他以死亡为代价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在走进影院之前我一直在怀疑范伟是否适合这样一个角色。而当我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已经完全相信范伟不仅仅只是个喜剧明星。
姜淑云,这个难民营的一直的守护天使,当拉贝不得不奉召回国后,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起拉贝留下的担子。当她冒着巨大的危险一次次的去以妻子的名义认领那些不是自己丈夫的丈夫而被日军识破并抓住她准备带走的那一刻。她向只有数面之缘的懂英语的角川说了一句:“Killme!”(杀了我)。那一刻,我原谅了她曾经的懦弱,原谅了她在日军向难民营索要100名女性去做慰安妇时她不曾举手的退缩。
姜淑云知道她被抓去所面临的命运:被强奸。为了能够死得稍微有点尊严,所以她向只见过数面的懂英语日本军人角川求助。最后,角川帮助她实现了这个愿望,她终于可以有尊严的死去。这是个很好但也很有破绽的桥段,当时押解他的两个日本士兵分别是一左一右的扭住她的胳膊在同一水平线上向前走的,而角川在听到姜老师的那句话后经过短暂的思索,掏出手枪就是一枪爆头。须知角川并非神枪手或者狙击手啊,他就不怕打到他的战友吗?并且他的上级在他开枪后并未做出任何异议。这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有人说高圆圆的表演痕迹过于明显了,但我没这种感觉。我只觉得陆川的确很会挑演员,仔细想来,气质比高圆圆更纯净的角儿在当今的演艺圈也实在是为数不多。
小豆子在这部黑白影片中几乎经历了所有事件。影片结束,屏幕上打出“小豆子,还活着”。影片中的小豆子和现实中的小豆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必将永远的将日本军国主义钉在耻辱柱上。
与被网络热炒的奥运童星林妙可相比较,我更喜欢这部电影中的那个见证和承载了那段历史的小豆子!
这部电影还有个英文名字:《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的意思。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个名字。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电影,而不是一部记录片。我也希望看完这个帖子后有可能对我破口大骂的同学们先抱着一种看电影的心态再看一遍这部影片再来骂。
陆川38岁了,不算年轻了,但毕竟比斯皮尔伯格还是年轻了点。所以不指望《南京!南京!》能达到《辛德勒的名单》的高度。
一千多万美元的投资对于国产电影来说不算少了,但相比《辛德勒的名单》的投资,还是少了点。也正因为如此,我理解了《南京!南京!》中雷人的城墙和那反复重复出现的背景。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简报五:《辛德勒的名单》读后感_750字
静静地,三个小时无声无息、平静地溜走了,我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
起初看《辛德勒的名单》,不甚疑惑,93年拍的画面怎么是黑白的,不仅要忍受缓慢沉重的叙事,还要忍受单调无趣的黑白。后来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阳光;黑代表绝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恶,白代表善良。也或许只有这黑白才能象征那个时代。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悲惨事件。辛德勒,一个奥地利商人,开始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贪财好色,利用德国战争时期,逼犹太商人投资,然后和犹太会计stern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搪瓷用具卖给军队,大赚了一笔钱。但后来当他目睹犹太人被集中惨杀,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他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费佛堡、费雪……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多名犹太人。战争结束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则破产了,并因“战犯”罪名必须逃亡。但是他不曾后悔,而是遗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看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惭愧。曾听地理老师说过,犹太人聪明勤奋,在世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甚至连他们的面容都十分美丽,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温柔而智慧的光芒。犹太人在面对悲惨境遇里的所表现出的坚强与乐观,和纳粹军官在杀戮中忘记自我的强烈对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才能如此残杀同类,而在处于软弱处境的犹太人如何挣扎着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们的魔爪?死亡的恐惧渐渐被淡化,但被纳粹军官践踏的人性和犹太人产生的绝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过这部电影,辛德勒无私的拯救行为,犹太人的顽强、乐观的美好秉性,纳粹军官的残忍都历历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引用万千观众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的感人,并不在于情节,而是在于可以唤起所有观者心底的良知。
初二:顾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