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8篇
涉江篇(1):美文放送:涉江_900字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题记
屈原的眉头锁得很紧。
滔滔的江水不停地在他的脚下轰鸣,击得岩边的乱石摇摇欲坠,阴霾的空中偶尔掠过一两只飞鸟,几声怪叫在黯淡的光线里弥久不散。
屈原的心里,也是这般乌云密布。
渔父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然而他临走时沉重的汉息声还兀自在屈原耳边萦绕不绝。“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屈原有些茫然地望着江面,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庞:楚怀王,郑袖、宋玉……或威严或阴沉或奸滑,都不住地对他冷笑:“举世混浊,举世混浊……”他喃喃低语着,“难道我真的该同流合污吗?”
屈原失神地踱着步子,目光无意间落在了一丛青翠的湘妃竹上。他伸手轻抚着竹竿,陶醉在竹叶摩擦的“沙沙”声中。那细碎而有节奏的声音让他的思绪不禁飞向了那久违的宫廷生活,那些演奏着《山鬼》、《湘夫人》、《湘君》……的绮丽场面仿佛历历在目。歌舞升平,那些优美的辞句都是自己的心血所凝呵!难道,真的就这样放弃吗?!屈原的眉头锁得更紧了。
突然,“啪嗒”一声,无情的江水终于冲下了一块碎石,胜利地轰鸣前行。屈原愣住了,虽然只是这样的一小块,但是终于还是冲下来了,不是吗?他默然地看着江水翻滚,心中抑制不住地波涛起伏,“是啊,我虽然只能击下一块小石头,可是还会有人击下第二块,第三块……江水啊,江水,它是从不会迁就什么的,它只是它,前行,前行,追逐自己的目标而不会为其它事物左右。”
正思索着,随风飘来了一阵清淡的香气。屈原不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俯下身去爱怜地抚摸着芳芷,自语道:“我怎么会把你忘了呢?我说过我是喜爱你的。我立志高洁,追求德行,我居然差一点就忘了……”
屈原立起身来,剑眉星目间流露出的,不再是困惑,而是几许坚毅。天边的乌云,已有一些消散了。苍穹下屈原再一次露出温和的笑意,“这世间的万物自有其运行的轨道。”屈原笑着这么想,“我就应该这样。”他的身影,终于消失在苍茫的江波之上。
那不再彷徨不再犹豫的身影,找到了他精神的依托。
天地,是最美丽的永恒的归宿。
[点评]
借古人事抒今人情,是本文的最大特色。小作者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了然于心,运用自如,使“自然”与“心灵”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一诗魂的浪漫情怀和高洁追求,给当代人以深沉的启迪。
涉江篇(2):涉江采芙蓉_700字
随着凌凌的江水,一叶孤舟,在江面上飘荡。我独站船头,望向远处漫天芙蓉盛开,一声似有似无的萧声在花间隐秘,落日余晖,我心苍茫……
江水潺潺,清风绵绵,我随手采下一朵芙蓉,放在鼻尖,一阵清香涌遍全身,在这风平浪尽的江面上,闻着芙蓉的芳香,本是何等悠然?!可是,这舟上,却少了一个享受花香的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面,身边是疏疏密密的花间,而如此的悠闲之中,只有我一人在这里思念。
我抬头问天,问他现在在哪里?我低头采花,想把最美的花瓣送到他心间。可是,苍天不闻孤女心,神仙不管世间情,我望向很远很远的远方,在海天相接的某一处,有一个星点,我相信那就是他对我最好的诺言。
也许他现在无法回来,我愿把我的思念随将飘远,直到飘向他的身边。他,应该能感觉得到吧!然而这江水又是多么的缓,似乎它也有着说不出的思念,无法表达,无人传送,只好在花海之中默默的留恋。风轻,或繁;花盈,或斓;水静,或湍……一切都如同命运所安排,在兜兜转转之间始终逃不掉那永远的结果,那永远的孤单。而我,却依然无法平静,想把手中的一朵朵芙蓉,变作飞鸟,愿它划过最高的天际,看一看在遥远的他的容颜。
我是那么贪婪,我又是那么痴颠,在江的一岸,有一条似乎永远走不到头的路,连接至彼此的心田,可是,那路由有多么遥远,使我望到天黑,望到太阳下山,哪怕月牙在模糊中升起,我竟还是看不到尽点……..或许,是真的太远了吧,而我,又要等到何时才能看到他归来的身影?
黄昏渐暗,天色甚晚,我泛着舟回到了家里。家里,还是一样的冷清,除了眨着眼的星辰,除了闪着光的煤灯,一切如此静,一切如此清,清清静静之间透着凄凉,透着孤单,那远方的人啊,何时能把家还?
高一:王一鹏
涉江篇(3):梦楼上_250字
南方雨摧,芳草依依旧时晚送歌
影中憔悴,情意绵绵独倚白苹楼
洞庭一湖,迟迟潇湘枯尽骚人泪
伊人涉江,梦断楼上举杯采芙蓉
淫雨霏霏,涕泗横流迟暮下
春和景明,愁绪难载眺望处
轻轻挥手,夜景凭谁浣衣赏
执笔临摹,婉约空笛驿客弹
梦里有你梳妆,迟暮江南风韵去
掩泣抚琴等你,依稀停留在昨天
昨天傍晚,我又踏古倚楼在寻你
脑中浮现,几时伶仃出现你容颜
旧时打伞,送你离别关怀悄停留
绵绵古道,这个春天芳草如此盛
一切的一切,唯我雨中听我叙说那绝唱……
细柳初中初三:雪沫
涉江篇(4):读楚辞_2000字
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可以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在这里,对于楚王的抱怨、对于奸臣的抨击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少了。反反复复写的,只是孤独的流浪。失去家园的痛楚,可能比政治下野还要深刻的多。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可以变成丘陵,楚国最繁盛的东门也可以转瞬荒芜,这不但是对于楚国一国命运的描写,更是上升到了对于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之中。如果说《抽思》中的孤独还是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一次拷问。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还是不得不去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续到《悲回风》。《悲回风》也是《九章》中很特别的一篇,因为它没有情节,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别长,可以看作是一首“咏叹调”。而且在这一篇里,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志。然而他却是在挣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没有用呢?我以前从没想过,在教科书里比天还高大的“屈原”会在自尽之前这样痛苦的挣扎。在这一篇里,楚国的影子没有了,奸臣的影子没有了,百姓的影子没有了,连他自己的肉体也没有了。他仿佛只是一个灵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找一个出路。可是,没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为愚忠、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值的他留念的东西。像屈原这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便是错误。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然而《怀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没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群臣、百姓、自己,又回来了。这就好像是对于一生的回顾,给自己做最后一个定义。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人的生命上天早就安排好了,至于我,大限应该也到了吧。放宽心胸,不要伤悲,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已经不可以避免了,那么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生命。从前面几段的果决,到最后的平和与放下,我终于看见了屈原平静地走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因为教科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
涉江篇(5):2016高考作文名句名篇汇总
语文作文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之大是每一位考生都不能忽视的,如果在作为中可以恰当引用一些名句名篇,会使作文增色不少,下面就为各位考生奉上小编找来的名句名篇汇总,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6.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8.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9.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10.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1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1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1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1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7.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18.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李白《蜀道难》)
19.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0.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2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2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2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30.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涉江篇(6):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出自唐代李白的《折荷有赠》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赏析】 此诗开头说,湛蓝的秋江一碧如洗,鲜红娇艳的芙蕖摇曳多情,亭亭玉立,妩媚多姿,使人产生无限爱慕之情。伸手攀荷折蕖,欲赠“秋水伊人”。但遗憾的是,荷上晶莹透亮的露声势浩大,在折攀的刹那间,颗颗泻落,滴入水中,荡漾逝去,“不成圆”三字,既是摹写露珠落水之状,又是一种暗示,隐寓诗人的失落之感,诗情在此暗中一转,由欢愉转为哀恻。第三句,诗人假设采用云之端有一个美丽的佳人,因为天隔一方,只能相思,无因相见,顿生欲求不能的忧思,诗人伫立在秋风之中,眼望秋江,内心无限惆怅悲凉! 这是一首言志诗,表面上看是作者对一位佳人表达爱慕之情,但从作者的境遇就可知,这里用的手法与屈原将君王比作香草,美人的手法是相同的,这里作者也将自己的君王,或者说是自己的理想比作美人,自己不断追求,但却追求不到,想用莲(谐音怜、恋)来表达自己的爱意,但却终未能实现,而用莲表达此意的在古诗里很多,作者将它用在更深远的意义上了。
涉江篇(7):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A《刻舟求剑》讽刺了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的人。
涉江篇(8):悟_1500字
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
也不过是昨曰的事-
而江上千载的白云-
也不过只留下了-
几首佚名的诗-
那么我今天的经历-
又有些什么不同-
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
在回首时也不过-
恍如一梦-
——席慕容《悟》-
还记得初三的时候,女孩子们都在疯狂的追捧郭敬明。还记得她那几句句带着青春明媚的忧伤的淡雅词句。还记得初三时每天放学后留在班级疯狂的借作业的场景。昨天的一切,都在眼前,我没有照毕业照。因为中考前前往哈尔滨看病,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劫难,是一次莫大的劫难。
时光逝去,一切还都在眼前,形形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每天都在上演。还记得初三时写下的那首带着忧伤的诗;我心何所惜,病为相思苦。今天我如期去练了太极,好久不见,但一些都那么熟悉,经历了一些什么之后,仿佛什么都变得弥足珍贵。启势、云手、揽雀尾、单边、、、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熟悉。还记得当年为了参透这其中的奥秘我没有向别人那样四处学习,寻师问道,而是自己钻研道德经。道德经,老子的着作,这其中的思想是一种冷漠吗?不是,是一种收放自如的境界。
做人做不到极善,但是更不能做到极恶。这时,若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对待一些变故,那么,这人若不被称为圣人恐怕也没有什么好言语的了。
佛家反对执着,为什么?因为执着的人累?不,是因为他们有欲望,中天说过有了欲望就会有动作,有了动作就会取得成功,成功之后又会有新的欲望,如此以往,循环往复,是个死循环。
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富商家财万贯,但是他幸福吗?不。他每天为着商界的竞争而烦恼,为着子女算计自己的财产而小心翼翼。有人劝他,放下吧!可他为自己辛辛苦苦苦打拼了大半辈子的财产感到惋惜,舍不得,真的舍不得呀!无数个夜晚,他曾这样无助地呻吟过。就这样,他在烦恼与执着中徘徊了好久。一天,他驱车去了一家寺庙,拜见了老和尚,请他为自己指点迷津。
老和尚听完了富商的自述后,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了富商一个杯子,让他拿着。老和尚那了一壶烧开的水,开始向杯中注水,富商在水缸注入杯子时还忍着疼痛抓着杯子。但随后谁水杯子装满溢出来,滴到了富商的手上。富商立刻松开了杯子,杯子随之掉在了地上。老和尚见到富商最终扔掉了杯子,转身离开了。
富商也心领神会,回到家后就将自己的所有产业捐给了希望工程。然后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安享晚年了。为什么?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为什么?因为;痛了,自然放手。
人生即如此,如梦如戏。我们都是台上的戏子,等待着上台的机遇,一天天你唱完了我唱,我唱罢了他唱。循环往复,有的赢得了一片掌声,有的带走了一片骂名。有的成为了某个人的回忆,永远珍藏在心里。有的,成了故事,在他人的唱词中出现。每当天空中滑落一颗星星的时候,我会羡慕那个与世长辞的人,因为他洒脱的走了。可是留下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天天为了吃喝拉撒睡疲于奔命。其实,每一天过得都很愚蠢。有时,当自己还在为自己的唱词沉醉的时候,身后人们早已将你忘却。
我曾经不止对一个人说过;我从不奢求什么。但是这话在今天看来,显得太幼稚。其实我奢求过很多东西,最终也得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后头看看,其实自己得到的越多,反而失去的越多。我每天都生活在他人的夸奖和追捧中,可这也逐渐的让我感到了像是一种罪孽。有的时候,抢回本该属于我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心中却隐约有着负罪感。为什么?我曾经迷惑过,曾经彷徨过。
林语堂说过,死体出现人类的平等。至于死后,我的灵魂归往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能否让我带上一支笔,去书写我心中的那一亩三分地。书写我心中那本就飘渺的悲伤和对中天淡淡的爱恋。
文人怎能离开笔呢?纪晓岚说过这话,我不认我是一个文人,但是,我始终承认,我是一个思考者。记得;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我只是个思考着,但我从不是传播思想的人。无奈;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这本就纷扰的世界我习惯了,希望来看文章的大家也习惯了。
第一中学初三:尹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