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侍9篇

时间:2018-10-31 来源:作文素材 点击:

中常侍一:“皇甫规,字威明”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每小题3分,共15分)
①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
②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
③其年冬,征还拜议郎论功当封而中常侍徐璜、左倌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①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④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日:“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及奂迁大司衣,规复代为度辽将军
⑤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会友人上郡太守王

中常侍二:成语故事:望门投止


  张俭是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是楚汉时代曾和刘邦并列诸侯的赵王张耳,他以操行高洁闻名当世。张俭曾做过山阳东部督邮,深受汉桓帝宠信的中常侍侯览,家乡就在山阳郡。侯览是当时权势很大的宦官,他不但横行朝廷,而且称霸乡里。侯览先后夺占民宅三百余所,良田一百多顷。他自己建造住宅十几所,和宫廷的规模一样,他还给自己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族。
  侯览如此残害百姓,作恶多端,张俭非常愤慨。于是,他上书汉桓帝,告发侯览的罪行,要求从严惩办侯览。因为侯览是皇帝身边的人,张俭的奏章还没到皇帝手里,就被侯览扣下了。从此,侯览对张俭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张俭有个同乡,名叫朱并,是个恶棍。张俭曾经严厉地惩处过他,因此他对张俭怀恨在心。后来,朱并投靠侯览,在侯览的指使下,朱并给朝廷上书,诬告张俭勾结同郡二十四人,结成党羽,图谋不轨。宦官曹节抓住这个机会,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汉灵帝下令逮捕党人。汉灵帝才十四岁,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党人。他问曹节:“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有什么罪?”曹节指手划脚把党人怎样可怕、怎样图谋造反等所谓的罪行乱编了一通。汉灵帝居然相信了他们,连忙下令逮捕党人。
  张俭得知消息后,只得连夜逃走。侯览假借皇帝命令,向各郡县发出搜捕张俭的通令,对于敢擅自收藏张俭的人,一律格杀勿论。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汹汹,只好匆匆逃跑,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谁家门下,暂时安身。
  当时,人们恨透了宦官,都知道张俭历来正直,名声很好,所以人们都甘冒风险收留他。一天,张俭逃到鲁郡,投奔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的小兄弟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他热情地接待了张俭。张俭走后,官府闻讯赶来,逮捕了孔褒、孔融及他们的老母亲加以审问。孔融说:“是我招待了张俭,要治罪就治我吧!”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要办就办我的罪,与我弟弟无关。”孔母说:“我是一家之主,要办就办我的罪。”他们一家争着承担责任,闹得官府不知如何处置。
  由于大家的保护,朝廷始终没有抓到张俭,直到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后,汉灵帝才下令解除“党锢”,张俭结束逃亡生括。这时候,东汉王朝已濒临灭亡。
  ——《后汉书·张俭传》
  【求解驿站】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多用来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投止,投宿。

中常侍三:“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答:答应
B、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 交通:私下结交,勾结
C、由是震益见怨 由是:从此之后
D、樊丰等因乘舆在外 因:趁着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杨震“不阿权贵”品质的一项是( ) (3分)
①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②性公廉,不受私谒③震深疾之,诣阙上疏④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⑤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⑥于是柴门绝宾客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杨震早年便精通《尚书》,并且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年纪老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任司徒时,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招致耿宝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伙同樊丰,诬害了他。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屡遭奸人遇谗害,被遣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5分)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5分)
参考答案:
4.A(答:回复、回应)
5.C(①说杨震不慕名利②说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④说杨震以学问选才)
6.C(杨震是在太尉任上开罪国舅耿宝的。)
7. (1)“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5分。采分点为“如’’‘‘故’’‘‘敕’’‘‘遂"各1分,大意1分)
(2)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5分,采分点为“疾’’‘‘诛’’‘‘倾乱’’‘‘何’’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
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担任司徒。第二年,邓太后驾崩,宦官宠臣们开始横行。安帝乳母王圣,借着哺育皇帝的功劳,凭恃恩宠放诞恣肆;王圣的女儿伯荣随意出入宫禁,传通消息,作奸犯科,大行贿赂,尤其骄奢淫逸。他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刘瑰就娶她为妻,得以承袭护爵,官位做到侍中。杨震深深痛恨,到朝廷上书进谏,可是奏疏递进后没有回复。
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延光三年春天,皇帝向东方巡行泰山,樊丰等人趁皇帝车驾在外地,竞相修建宅第,杨震的部属高舒召来工匠拷问,得到樊丰等人假托皇命的诏书,准备以实情全部上奏。樊丰等人听到消息,极度恐慌害怕,适逢太史令说星象反常,于是他们趁机向皇上共同诋毁杨震。等到皇帝巡幸还都,便连夜派遣使者策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杨震从此紧闭柴门不接待宾客。樊丰等人又憎恶他,就请求大将军耿宝诬奏杨震不服罪,心怀愤恨,皇帝下诏遣送杨震回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就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死是读书人的本分。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我死的那天,用杂木做棺材,用布单薄被只盖住形体,不要埋进祖坟,不要设祠祭祀。"说罢喝毒酒而死,终年七十多岁。

中常侍四:资治通鉴第五十七卷

汉纪四十九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子、172)
汉纪四十九 汉灵帝熹平元年(壬子,公元172年)
[1]春,正月,车驾上原陵。司徒掾陈留蔡邕曰:“吾闻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礼,始谓可损;今见威仪,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易夺也。礼有烦而不可省者,此之谓也。”
[1]春季,正月,灵帝前往光武帝原陵祭祀。司徒掾陈留郡人蔡邕说:“我曾经听说,古代君王从不到墓前祭祀。皇帝有上陵举行墓祭的礼仪,最初认为可以减损。而今亲眼看到墓祭的威仪,体察它的本来用意,方才了解明帝的至孝隐衷,的确不能取消。有的礼仪似乎多余,但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大概就是指此。”
[2]三月,壬戌,太傅胡广薨,年八十二。广周流四公,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极优,罢免未尝满岁,辄复升进。所辟多天下名士,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练达故事,明解朝章,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然温柔谨悫,常逊言恭色以取媚于时,无忠直之风,天下以此薄之。
[2]三月壬戌(初八),太傅胡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胡广,字伯始,历任太傅、太尉、司徒和司空,前后任职三十余年,曾侍奉过安、顺、冲、质、桓、灵等六个皇帝,受到极优厚的礼遇,每次被免职,不出一年,即又复职。他所聘用的大都是天下的知名人士,曾和他过去的部属陈蕃、李咸并列三公。他非常熟悉先朝的典章制度,通晓当代的朝廷规章,所以京都洛阳有谚语说:“万事不理问伯始,不偏不倚有胡公。”然而,胡广温柔敦厚,谨小慎微,以此取媚朝廷,没有忠贞正直的气节,天下的人因此而轻视他。
[3]五月,己巳,赦天下,改元。
[3]五月己巳(十六日),大赦天下,改年号。
[4]长乐太仆侯览坐专权骄奢,策收印绶,自杀。
[4]长乐太仆侯览因专权跋扈和骄横奢侈获罪,灵帝下令收回印信,侯览自杀。
[5]六月,京师大水。
[5]六月,京都洛阳发生大水灾。
[6]窦太后母卒于比景,太后忧思感疾,癸巳,崩于云台。宦者积怨窦氏,以衣车载太后尸置城南市舍,数日,曹节、王甫欲用贵人礼殡。帝曰:“太后亲立朕躬,统承大业,岂宜以贵人终乎!”于是发丧成礼。
[6]窦太后的母亲于比景病故,窦太后过度忧伤,思念成疾。癸巳(初十),在南宫云台去世。因宦官们对窦姓家族积怨甚深,所以用运载衣服的车,把窦太后的尸体运到洛阳城南的市舍,停放数日后,曹节、王甫想用贵人的礼仪来埋葬窦太后。灵帝说:“窦太后亲自拥立朕为皇帝,继承大业,怎么能用贵人的礼仪为她送终?”于是仍照皇太后的礼仪发丧。
节等欲别葬太后,而以冯贵人配。诏公卿大会朝堂,令中常侍赵忠监议。太尉李咸时病,扶舆而起,捣椒自随,谓妻子曰:“若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还矣!”既议,坐者数百人,各瞻望良久,莫肯先言。赵忠曰:“议当时定!”廷尉陈球曰:“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临天下,宜配先帝,是无所疑。”忠笑而言曰:“陈廷尉宜便操笔。”球即下议曰:“皇太后自在椒房,有聪明母仪之德;遭时不造,援立圣明承继宗庙,功烈至重。先帝晏驾,因遇大狱,迁居空宫,不幸早世,家虽获罪,事非太后,今若别葬,诚失天下之望。且冯贵人冢尝被发掘,骸骨暴露,与贼并尸,魂灵污染,且无功于国,何宜上配至尊!”忠省球议,作色俯仰,蚩球曰:“陈廷尉建此议甚健!”球曰:“陈、窦既冤,皇太后无故幽闭,臣常痛心,天下愤叹!今日言之,退而受罪,宿昔之愿也!”李咸曰:“臣本谓宜尔,诚与意合。”于是公卿以下皆从球议。曹节、王甫犹争,以为:“梁后家犯恶逆,别葬懿陵,武帝黜废卫后,而以李夫人配食,今窦氏罪深,岂得合葬先帝!”李咸复上疏曰:“臣伏惟章德窦后虐害恭怀,安思阎后家犯恶逆,而和帝无异葬之议,顺朝无贬降之文。至于卫后,孝武皇帝身所废弃,不可以为比。今长乐太后尊号在身,亲尝称制,且援立圣明,光隆皇祚。太后以陛下为子,陛下岂得不以太后为母!子无黜母,臣无贬君,宜合葬宣陵,一如旧制。”帝省奏,从之。
曹节等人又打算将窦太后埋葬到别处,而把冯贵人的尸体移来和桓帝合葬。灵帝下诏,召集三公、九卿等文武百官,在朝堂上集会议论,命中常侍赵忠监督集议。当时,太尉李咸正卧病在床,挣扎着抱病上车,并且随身携带了毒药,临走时对妻子说:“倘若皇太后不能随桓帝一同祭祀,我决不活着回家!”会议开始后,与会者数百人,互相观望了很久,没有人肯先发言。赵忠催促说:“议案应当迅速确定!”廷尉陈球说:“皇太后品德高尚,出身清白,以母仪治理天下,应该配享先帝,这是毫无疑问的。”赵忠笑着说:“那就请陈廷尉赶快执笔起草议案。”陈球立即下笔写道:“窦太后身处深宫之中,天赋聪明,兼备天下之母的仪容和品德。遭逢时世艰危,窦太后援立陛下为帝,继承皇家宗庙祭祀,功勋卓著。先帝去世后,不幸兴起大狱,窦太后被迁往空宫居住,过早离开人世。窦家虽然有罪,但事情并非太后主使发动。而今倘若改葬别处,确实使天下失望。并且冯贵人的坟墓曾经被盗贼发掘过,骨骸已经暴露,与贼寇尸骨混杂,魂灵蒙受污染。何况冯贵人对国家又没有任何功劳,怎么有资格配享至尊?”赵忠看完陈球起草的议案,气得脸色大变,全身发抖,嗤笑说:“陈廷尉起草的议案真好!”陈球回答说:“陈蕃、窦武既已遭受冤枉,窦太后又无缘无故地被幽禁,我一直很痛心,天下之人无不愤慨叹息!今天,我既然已经把话说了出来,即使是会议之后遭到报复,决不后悔,这正是我一向的愿望。”太尉李咸紧接着说:“我原来就认为应该如此,陈廷尉的议案和我的意见完全相同。”于是三公、九卿以下的文武百官全都赞成陈球的意见。曹节、王甫仍继续争辩,他们认为:“梁皇后为先帝正妻,后因梁家犯恶逆大罪,将梁皇后别葬在懿陵。汉武帝废黜正妻卫皇后,而以李夫人配享。现在窦家罪恶如此深重,怎么能和先帝合葬?”太尉李咸又向灵帝上书说:“我俯伏回想,章帝窦皇后陷害梁贵人,安帝阎皇后家犯恶逆大罪,然而和帝并没有提出将嫡母窦皇后改葬别处,顺帝也没有下诏贬降嫡母阎皇后。至于废黜卫皇后,那是武帝在世时亲自作出的决定,不可以用来相比。而今长乐太后一直拥有皇太后的尊号,又曾亲身临朝治理天下,况且援立陛下为帝,使皇位光大兴隆。皇太后既然把陛下当作儿子,陛下怎能不把皇太后当作母亲?儿子没有废黜母亲的,臣属没有贬谪君王的。所以应将窦太后与先帝合葬宣陵,一切都要遵从旧制。”灵帝看了奏章,完全采纳李咸的意见。
秋,七月,甲寅,葬桓思皇后于宣陵。
秋季,七月甲寅(初二),将窦太后安葬在宣陵,谥号为桓思皇后。
[7]有人书朱雀阙,言:“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诏司隶校尉刘猛逐捕,十日一会。猛以诽书言直,不肯急捕。月余,主名不立;猛坐左转谏议大夫,以御史中丞段代之。乃四出逐捕,及太学游生系者千余人。节等又使以他事奏猛,论输左校。
[7]有人在朱雀门上书写,说:“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禁谋杀太后,三公、九卿,空受俸禄而不治事,没有人敢说忠言。”灵帝下诏,命司隶校尉刘猛负责追查搜捕,每十天作一次汇报。刘猛认为所书写的话与实际情况相符,因此不肯加紧搜捕。过了一月有余,仍然没有搜捕到书写的人犯。刘猛因此坐罪,被贬为谏议大夫,又任命御史中丞段接替刘猛。于是段派人四出追查搜捕,包括在太学游学的学生在内,逮捕和关押的有一千余人。曹节等人又指使段寻找别的借口弹劾刘猛,判处将他遣送到左校营罚服苦役。
初,司隶校尉王寓依倚宦官,求荐于太常张奂,奂拒之,寓遂陷奂以党罪禁锢。奂尝与段争击羌,不相平,为司隶,欲逐奂归敦煌而害之;奂奏记哀请于,乃得免。
最初,前司隶校尉王寓依靠宦官的势力,曾请求太常张奂推荐,被张奂拒绝。王寓便诬陷张奂为党人,使他遭受禁锢,不许做官。而张奂跟段之间曾经因对西羌战争有过争执,互相怨恨不平。所以段担任司隶校尉以后,打算把张奂驱逐到敦煌郡,然后加以杀害。后因张奂向段写信苦苦哀求,才免于难。
初,魏郡李为司隶校尉,以旧怨杀扶风苏谦;谦子不韦瘗而不葬,变姓名,结客报仇。皓迁大司农,不韦匿于中,凿地旁达之寝室,杀其妾并小儿。大惧,以板藉地,一夕九徙。又掘父冢,断取其头,标之于市。求捕不获,愤恚,呕血死。不韦遇赦还家,乃葬父行丧。张奂素睦于苏氏,而段与善,辟不韦为司隶从事,不韦惧,称病不诣。怒,使从事张贤就家

中常侍五:《后汉书·蔡邕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②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③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

中常侍六:《黄琼字世英》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2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注]之志。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又囚徒尚积,多致死亡,亦足以感伤和气,招降灾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选自《后汉书·黄琼传》,有删改)
[注]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书逆贵之曰 逆:迎接
B.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
C.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移:改悔
D.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属:责成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黄琼在政治上见解卓异的一组是
①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②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
③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 ④明敕近臣,使遵法度
⑤改敝从善,择用嘉谋 ⑥明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B.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C.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D.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4分)
译:
⑵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4分)
译:
⑶ 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4分)
译:

中常侍七:武帝纪


陈寿

【原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一]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二]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三]嵩生太祖。

注[一]*[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适嗣国于容城。

注[二]司马彪续汉书曰:腾父节,字符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

中常侍八:“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知道
B.故世人未之奇也 奇特
C.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授官
D.光和末,黄巾起 起事
5.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不治行业 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 ③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⑤始起兵于己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3分)
译文:
②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3分)
译文: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课内部分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 B (“奇”在文中的意思是“认为……奇特”,意动用法。)
5.C(“有谋略”不仅指能对眼前形势看得准确并决定取舍,也指对未来的形势预测恰当。①指曹操不注重修养德行和学业,不合题干要求。②治理地方有胆识和办法,符合要求。③指治理地方的结果,不合题干要求。④指曹操不愿与与董卓同流合污,是有谋略的行动。符合要求。⑤指曹操“东归”的目的,这也是有谋略的表现。⑥描述曹操“东归”时被抓,与题干不符。综合起来,答案为C。本题对“权数”“谋略”词语的理解是关键。)
6.A(原文第一段所描述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身世不被人所知,不是曹操的身世。这里张冠李戴。)
7.①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②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
③见课文

中常侍九:发明家名人故事:蔡伦_2000字

  在中国历史上,蔡伦绝对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正因他是和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紧紧联系在一齐的。美国权威着作《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列为第七位,仅次于中国的孔子,远在秦始皇之前。蔡伦又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仔细审视那张他唯一的画像,你会发现此公面白无须。他是一个宦官。那么,蔡伦的宦海经历如何呢?  发明家蔡伦的另一面公元75年,也就是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卸任第三任皇帝汉章帝上台的那一年,远在湖南耒阳的蔡伦遭遇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大不幸,他被阉割,成了洛阳宫廷里的一名宦官。  蔡伦为什么会当宦官?正因家穷?非也。蔡伦虽出生于农民家庭,但史书上也没说他家多穷。他之因此会当太监,是正因他长得太过标致,人也太聪明了。据说雅好文艺的汉章帝除了爱美女之外,还喜爱才貌双全的娈童,便举全国之力从天下征召这样的子弟入宫为自己服务。于是,蔡伦就成了宦官。这一年,他不满15岁。  入宫不到一年,蔡伦便当上了小黄门,很快,又当上了黄门侍郎,主管公文的传达工作。这个官不是很大,但却能够让他直接和贵妃命妇以及王公大臣接触。正是在这个时候,蔡伦得到了窦皇后的赏识。  那窦皇后可不是一般的女生,她出身于名门望族扶风窦氏,祖父窦融是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皇后不但姿容秀丽,而且颇有心计,很得汉章帝的宠幸。  美中不足的是,她虽然贵为皇后,却未能生出儿子来。当时的太子是宋贵人所生的刘庆。一旦太子接班,那么窦皇后的位置恐怕不保。为了搞掉太子,窦皇后指使蔡伦诬陷宋贵人行巫蛊之术。所谓巫蛊,多半是莫须有的东西,但是这东西在两汉却是致命的,谁沾着谁完蛋。蔡伦是个聪明人,这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宋贵人被打入大牢。严刑逼供下,这个可怜的女生承认了罪行,很自觉地服毒而死了。  搞死了宋贵人,窦皇后将太子刘庆废为清河王,抢来梁贵人所生的刘肇为己子,并让他当了太子。  公元88年,汉章帝英年早逝,10岁的刘肇上台,这就是汉和帝。窦皇后成了窦太后。由于朝中有一个飞扬跋扈的哥哥窦宪,窦太后可谓是一手遮天,而蔡伦也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被提拔为中常侍,伴随皇帝左右,俸禄两千石,这但是相当于郡太守省长级别的高官。此时蔡伦才但是是一个未满30岁的小伙子。  十年之后,窦太后撒手人寰。就应说失去靠山的蔡伦从此要倒霉了,更何况汉和帝也不怎样喜爱他,都准备收拾他了。但是,蔡伦毕竟是蔡伦,在深宫之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他早已博得了另一个女生的赏识。  这个女生叫邓绥。她是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孙女,和窦皇后一样,她也是才貌双全且工于心计。她刚入宫时只是一个贵人,但是凭着自己的运作,很快取皇后而代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宫中资深宦官的蔡伦出了不少力。因此,邓皇后上位后,很厚爱蔡伦。在邓皇后的保护下,蔡伦稳坐钓鱼台。  精明的汉和帝在端掉窦氏集团后,精疲力竭,没有活到30岁就死掉了。邓皇后也就成了邓太后,在朝堂上挂起一道帘子把持朝政。而蔡伦也竭力巴结这个新主子。为了普及知识,邓太后组织了一批博学鸿儒重新校订经书,然后抄写成副本,颁布到各地。这就需要超多的纸张。可当时的造纸水平太低,所造的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难以满足需求。为了得到主子的欢心,蔡伦主动请缨,兼职尚书令,全面主持这项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前人的基础上,糅合树皮、鱼网和竹子等物,发明了植物纤维纸。  这就是伟大的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善是具有世界好处的。公元8世纪阿拉伯商人将它带到中亚,而后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流传。直到公元12世纪,造纸术才被欧洲人发现,从而结束了欧洲羊皮纸的时代。能够说,没有蔡伦改善造纸术,人类礼貌的脚步将要放慢许多。可笑的是,这项伟大发明的动机竟然如此龌龊——一个宦官为了向自己的主子献媚。  正因改善了造纸术,圆满完成了邓太后交代的工作,蔡伦大博邓太后的欢心,从而登上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他不但以一个宦官的身份被封为龙亭侯,拥有了自己的食邑,而且还当上了长乐太仆,成为邓太后的首席侍卫官。  此时此刻的蔡伦,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一点都但是分。  一个政治人物的生命总是随着政治风云的变换而起伏不定。蔡伦作为一个宦官,他唯一的依靠就是邓太后这个女生。可惜,公元121年,年仅40岁的邓太后香消玉殒,蔡伦的末日到了。  汉和帝死得过于年轻,以至于邓太后没有来得及为他生下儿子。为了把持朝政,邓太后就立了汉和帝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为皇帝。可惜,不到一年,这个婴儿也夭折了。邓太后就从宗室中挑选了一个男孩继承大统,这就是汉安帝。那汉安帝的老爹正是当初被废的太子刘庆。而刘庆之因此被废,他的母亲之因此被逼自尽,全是拜蔡伦所赐。  一句话,蔡伦是汉安帝不共戴天的仇人,是他务必清除的对象。  此时的蔡伦刚过花甲之年,却已经在大汉朝的深宫之中扑腾滚打了46年。积46年之经验,蔡伦知道这一劫是无论如何也躲但是去了。与其受辱而死,不如自我了断。于是,蔡伦穿上华丽的衣服,端起一杯毒酒,一饮而尽。  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扩展阅读文章

作文素材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作文素材推荐文章

作文素材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