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与近10篇

时间:2018-10-31 来源:作文素材 点击:

远与近篇(1):最遥远的距离_700字

  当花瓣离开花托,暗香残留的那一瞬间——世间最遥远的距离?
  当老人悄然逝去,子女潸然的那一刹那——世间最遥远的距离?
  当孩童遥数星星,星数渺茫的那一时刻——世间最遥远的距离?
  距离,是应该用什么来衡量?米尺?当然不止或者说是不明智。因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按物理上那样所说的“位置的变化”来衡量。而是用“心”。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才能够被分成远与近。
  生与死的距离不过是灵魂与身区的距离,说不上近,但不是最远;天与地的距离也更只是位置上的差别,谈何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不是天与地,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很优美,也很哲理的一句话。人心的距离亦然造成了比生与死,比天与地还要遥远的距离。
  当你在街头遇到十几年前的老朋友,你的满心欢喜却遇到了他那陌生的眼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的距离好远,好远”;当你来到他乡,面对着那么一些笑容满面的人,却还是感觉到远,只是因为“你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你”;你站在姚江上,看到那么壮美的景色,却不知他的沧桑,可以说你们的距离是远的;武则天的称王之心,使她与她的儿子之间的距离无比遥远——两颗心,如何才是最近?看过《战地钟声》的人无不为主人翁感到惋惜与祝福。“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生就是我生——“这是罗伯特对玛日亚说的一句话,以鼓励她离开。很简单却很有力量。因为此时他们的两颗心是最近的,甚至是合一了。这就是世间最近的距离。
  我们每个人都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着同一片阳光,享受着同一丝幸福。但我们的距离还是那么遥远。缩短距离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我们只要克服心的距离就可以了。每个人只要去试着贴近没一颗心,用你的那颗心去对待那一颗颗失落,不快乐的心。你会将最远的距离变为最近。因为“远近只在一线间”!
 

远与近篇(2):佳作赏析《林海》(四)


  讲课前,我们先花一点时间来回答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朋友讲,作文要“重积累、轻技法”。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要看在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在讲课中也提到过,要想让作文真正地得到提升,还要师从于名家名作,要从名家经典中去汲取营养。但关键是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会了看书的前提下。
  刚才有妈妈问,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看。我们的观点是:在孩子还没有入门前,也就是在孩子的作文观还没有建立之前,要先把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搞透。在“重积累、轻技法”之前应怎么办?要先建立正确的作文观。什么是正确的作文观?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就举个例子:一个人要想把车开好,根本的东西是用公里数来说话,这就是刚才讲的积累。没有积累、没有一定的公里数,就开车上高速,那是很危险的。但是在积累公里数之前,我们要做什么?要上驾校,从点火、挂档、松手刹学起;要从起步、停车学起。没有这一定技法就上路积累,那是不靠谱的。
  我们再回到写作上来讲,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十八本语文书,还看了很多的课外书,长了很多的见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能写出一手漂亮作文的孩子并不多。那就说明:一味地强调积累,是有片面性的。就如我们学开车一样,没有一定之规、一定之法,没有学会起步、停车、坡起、倒退就上路,那是危险的。所以,积累与方法,方法与积累,是有次第的,也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在决定积累与技法哪个为主之前,需要为孩子的作文进行一下诊断,看看他作文中的问题在哪里。写不出?写得空?写得乱?写得不生动?诊断出问题在哪里,我们才好对症下药。关于这一块,我专门写了一篇博文——《作文该不该有招》,大家可以去我的博客看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讲一些例子:去年八月份到十月份,我们集中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结合《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对群里将近一百位妈妈的孩子的作文进行了讲评。通过对照书本进行实战,很多孩子不仅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背诵速度也都提高很快。我们还要说的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说孩子没什么“积累”,但是通过对“技法”的掌握,写作的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本身就说明:写作,光强调积累是偏面的。近段时间讲的名家名作,都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我们既是在讲作文的技法,也在讲知识的积累。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有些妈妈问,如何写人物?如何写记叙文?怎么把说明文写好?还有的妈妈讲,孩子一年级了,看图作文怎么写?概括地来讲,这些问题是:作文要不要分文体来进行学习?作文要不要分年级来进行学习?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回答。我们的观点是:作文的学习不分文体,不分年级。为什么这样讲?还是举例子:一个人学画画,要从哪里入手?要从临摹入手。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就要对着石膏像临摹,一临就是好几年。比如,一个人学习书法,要对着名家的字贴临摹,特别是正楷,一临就是数十年。这是学美术、学书法的根本。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再分个类,一会学一下国画,一会学一下漫画,一会学一下水粉,那就学乱了,没有功夫了。学习书法也是同理,如果我们不先把正楷写好,而是一会练行书,一会练草书,一会练颜体,一会练柳体,最后必无所成。所以,写作文要抓住本质,明白核心,这就是一个作文观。
  什么是作文观?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几无相同,但其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个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是结构。如果把结构看成是条条框框,那说明我们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文章”两字。什么叫文章?这个问题我们讲过,文即是文采、文饰;章就是结构,是章法,是条理。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作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换句话来讲,文章的“文”是形象思维,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文章的“章”,是逻辑思维,是用套路、条理、推理、思路来构建的。文章的“章”,就像是高楼大厦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而文章的“文”则像是高楼大厦的装修。钢筋混凝土是共性,而装修则是个性。在有章法的基础上,去灵活地表现。灵活自由表现的前提,是要依据一定的规律,这是“文章”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要先放下所谓的漫画、油画、国画,放下所谓的草书、篆书、隶书、行书,从共性的地方入手,从本质的、核心的、根源上的东西入手。打好基础,再来装修,再讲自由创作、天性的发挥,才会更有意义。否则,一上来就信马由缰、法无定法,那是要吃亏的。
  其实大家提的问题,不管是在博客里还是在书里,都有详细的回答。我们现在就回到正文上来,今天还是讲老舍的《林海》。先来看一下全文:
  林海(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还是先来回顾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主题是写大兴安岭,在盖“大兴安岭”这座楼时,是用的什么结构呢?一是写岭;二是写岭色;三是写林;四是写水与花;五是写林的用处。换句话来讲,作者在写大兴安岭的时候,是按照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从高远处到低矮处的顺序来写的。比如我们看一座山,先看到的是山的轮廓——就是本文的岭;其次是看到山的颜色,就是本文中的林海中的绿;再次是看到这座山的树,也就是本文中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第四是看到这座山里的河水与野花,是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高远到近低处来写的。
  我们曾经多次引用过一首唐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意】通过对山、鸟、径、人的构画,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反衬出渔翁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在本诗中,也是按照高与低、远与近、多与少、有与无等这样的一个顺序与次第来写的。这首诗与本文有着共同的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还可以再举个例子: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画意】:作者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山行所见,通过远近、艳淡、虚实的巧妙构画,将一份闲散安逸的情怀融于画中。
  远与深:远——寒山远上。深——白云生处。冷与暖:冷——寒山石径斜;暖——生处有人家。
  动与静:静——寒山、石径;动——白云、人家。
  远与近:远——石径,人家;近——枫林、霜叶。
  浓艳与清淡:清淡——寒山、白云;浓艳——枫林、霜叶。
  无论怎么讲,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粗到细,都体现了对称的思想。这个对称的思想,也体现出了顺序、次第、结构、逻辑。如果要谈积累的话,那就先把这些东西基本搞清,再来积累,那就收获良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不在“万卷”,而在于“破”。如果没有一个破门而入的破,只是走马观花地看,那看千本书、万本书,也是入不了门、得不了趣的。
  今天,我们要讲第三个对称段: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我们讲过:写作文“全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你当被告”。意思是说,作文的“头”与段落的“帽”非常重要。本段的“帽子”是什么?——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我们了解了“帽”的内涵,就可以在阅读中一下子明白,这一段写的是落叶松,这是本段的主题。这样阅读,不就是得功夫了吗?
  本段是以两个对称句来展示的。一个是: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一个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干。我们还要讲这一段与上一个对称段用的是同一个技法,叫移花接木、张冠李“代”。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二个对称段中关于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先把“林”比作“海”,然后就在“海”上做文章。比如,我们讲的一篇小朋友写的作文:(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先是把“草地”比喻为“地毯”,然后借用这个“地毯”当成“草地”。
  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先喻后借,把“妈妈”比成“老虎”,然后就在“老虎”上面做文章,一路借下去: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她即便不骂我,瞪下虎眼,也会让我屁滚尿流;她即便不打我,举举虎爪,也会让我全身发抖。
  在本段中,作者把落叶松先喻为海洋,然后一路借下去,把“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借成海浪。同样,再用一个对称句,把“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也借成海浪。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借代的技法,怎么会担心孩子写不出东西?怎么会担心孩子写出来的东西不生动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运用借代的技法写出来的作文:
  可爱的小妹妹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
  她的耳朵也很灵,即便在很远的地方,但是只要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
  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到门口来送我,一边挥手一边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她也总是到门口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再来看一下运用借代技法,写出来的修改文: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最特别的是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小藕节”可淘气了。家里的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还有一次,妹妹看到我在写作业,不知她从哪里拿了画笔,冷不丁地在我本子上画几道,气得我直跺脚!事后,她又会边说“对不起”,边在我脸上“小鸡啄米”,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小藕节”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跑着来送我,挥舞着胖嘟嘟的“小藕节”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小藕节”也总是高兴得又蹦又跳地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那个样子,会让我想起小哪吒踩着风火轮,急速飞奔的样子。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在本文中,先是把自己的妹妹喻作“小藕节”,然后就用这个“小藕节”一路借下去,代自己的妹妹,这样写,文章的结构没有作多大的改动,却生动得趣了许多。

远与近篇(3):母亲,距离,祝福_550字


  白云漂浮的尽头,那里应当叫做远。彩蝶飞舞的窗外,这里应当叫做近。远就是远,近就是近,这是不容混淆的。但是远和近不是一成不要的。
  今日是母亲大人的生日,而我却在异乡,未能归家与您一同庆祝,心中油然而生出一股愧疚。
  曾记,我还是幼儿时,体弱多病,母亲经常炖一些参汤之类的补品送去幼稚园给我喝。逢年过节,会有买鸡鸭的习俗,妈妈总是会把鸡腿鸭腿放在我碗里。
  儿时,我喜欢吃草莓,但我吃得不多。妈妈就在天台上种了好几盆草莓。一颗颗红艳艳的草莓成熟时,妈妈总是会把那些最大最红的放在一个小盘子里给我。每吃一颗就会乐此不彼地笑,会开心上好一阵子。这是,母亲就会在旁边乐呵呵的看着我。
  而今,我已经在外读书。想念着母亲给我做的每一道菜,每一例汤,念着母亲的唠叨,挂着母亲的苦口婆心的良言。
  随手拨通了故乡家中的电话,“喂”母亲在哪一边问道“孩子,天气要转凉注意多穿衣啊。”
  我的心顿时酸了一下,母亲还如此惦记着我。“母亲大人生日快乐!”
  “哎呦,孩子,谢谢,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是我最大的快乐,知道么,呵呵呵呵”又听见母亲像以前那样乐呵呵地笑。心暖暖的。
  大洋彼岸可谓远也,但心爱的人儿却牵连着心儿;同室同床可谓近也,但同床异梦者大有人在;天涯可谓远也,但王勃唱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绝唱。
  祝愿我的母亲,开心健康快乐。
  广东省旅游职业学校高一:张瑜
 
 

远与近篇(4):作文讲评《美丽的果园》(一)


  今天讲一篇三年级孩子写的作文——《美丽的果园》,先来看原文:
  美丽的果园
  三年级马睿鑫8岁(18群沈阳鑫鑫妈)
  奶奶家有一个很大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十分美丽。
  春天来了,果园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树丛中,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歌唱。“一年之计在于春”,爷爷奶奶忙着给花点粉,我闻到一股甜蜜的花香,仿佛看到满树的果子。
  ----------------------
  夏天到了,果园里枝繁叶茂,青翠欲滴。花儿凋谢了,长出了绿色的小果子。绿色的树、绿色的果子,满园的绿色给人带来丝丝清凉。葡萄藤爬满了架,大片的叶子密密麻麻铺在葡萄架上,好像公园里的长廊。
  -----------------------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子成熟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金灿灿的杏,一个个果子像一张张微笑的脸,互相交谈着。葡萄架下挂着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有紫色的巨峰、红色的红提、绿色的小蜜蜂。紫色的像玛瑙、红色的像红宝石、绿色的像玉珠,葡萄架下像开起了珠宝店。
  ------------------------
  冬天,雪后的果园是一片白色的世界。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果树穿上了洁白的衣裳,在寒风中,她们在比谁的衣服更美丽。
  春、夏、秋、冬,果园里的景色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
  下面,我们来看妈妈的感言:
  有时间就在群里或者博客里看老师的讲课,之前也用老师的方法辅导孩子写过几篇作文。九月份孩子的学校去“薰衣草庄园”秋游,学校要求写一篇游记,每个班选了几篇好的送到学校,她的被选上了,她很高兴,对写作文也渐渐有了兴趣。
  ----------------------
  上周末老师又留作文了,要求写一篇景物的作文,老师建议写花园,围绕春、夏、秋、冬写。孩子感觉不太好写,对花园好像没什么印象,因为每次去公园都是冲着游乐场去的。我突然想起来她奶奶家是辽宁南部的,那里是水果之乡,家家都靠种水果生活的,对果园她很熟悉的。每年都要回去好几次,对四季的果园还是有印象的。她也同意了我的建议,就决定写果园了,围绕春、夏、秋、冬来写,题目就叫《美丽的果园》,以前多次跟她讲过“头、身、脚”,“帽、衣、鞋”,对称啊,六根六尘啊,她也大概能吸收一些。
  -----------------------------------------------
  下面是辅导过程:
  奶奶家有一个很大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十分美丽。(开头要开门见山,这个她现在已经知道了。原来她只写了“奶奶家有一个很大的果园”,我说:“果园是怎么样的呢?可不可以扣一下主题?”她就加了一句“一年四季都十分美丽。”)
  -----------------------
  春天来了,果园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写之前,我们一起先列了一个提纲,把每段的帽子先想好了。写春天,我让她想想以前背过的很多描写春天的词,现在可以用了。她说了生机勃勃、生机盎然、万紫千红,后来就决定用“生机盎然”了。)
  -----------------------
  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树丛中,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歌唱。(在写这篇作文的前一天,我让她看了老师的书里关于朱自清《春》的讲评,这篇文章里有一段描写果树的,出自大作家之手的东西的确让人过目不忘啊!她只看了一遍,第二天写的时候并没有去看书,就写了上面这段。开始她写“争先恐后地抢着开放”,后来她又要改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她说这样写字数多,因为老师要求250字,她总担心字数不够。我提示了一下,春天果园里有什么东西在飞吗?这些她以前是看过的,于是马上想到了蝴蝶、蜜蜂,这句我一个字没改,还表扬她对称用得挺好的——蝴蝶跳舞、蜜蜂歌唱。)
  -----------------------
  “一年之计在于春”,爷爷奶奶忙着给花点粉,我闻到一股甜蜜的花香,仿佛看到满树的果子。(我让她想想关于春天的谚语,她马上想起语文书上曾经背过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但好像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说:这说明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希望。爷爷奶奶的希望是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写出了这句。)
  ------------------------
  夏天到了,果园里枝繁叶茂,青翠欲滴。花儿凋谢了,长出了绿色的小果子。绿色的树、绿色的果子,满园的绿色给人带来丝丝清凉。葡萄藤爬满了架,大片的叶子密密麻麻铺在葡萄架上,好像公园里的长廊。(夏天她去奶奶家的时候比较少,印象不是很深,让她爸爸给讲了一下夏天果园的样子。她说夏天都是绿色的,树叶很浓密,还查了一下关于写夏天的成语,选了“枝繁叶茂”、“青翠欲滴”这两个词。葡萄藤是怎么缠绕的?她开始在纸上画,然后写的是“葡萄藤缠绕在葡萄架上”。我问:“你画的这葡萄藤像什么呢?”她说像蛇。我问:蛇是怎么行走的?她说爬。后来就写成“葡萄藤爬满了架”,我感觉要生动一些,也不知道对不对。)
  -------------------------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子成熟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金灿灿的杏,一个个果子像一张张微笑的脸,互相交谈着。葡萄架下挂着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有紫色的巨峰、红色的红提、绿色的小蜜蜂。紫色的像玛瑙、红色的像红宝石、绿色的像玉珠,葡萄架下像开起了珠宝店。(国庆节她去奶奶家的次数最多了,那正好是水果成熟的季节,所以这个写起来还比较容易。而且以前曾写过摘果子的作文,因此基本没费太多时间。)
  --------------------------
  冬天,雪后的果园是一片白色的世界。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果树穿上了洁白的衣裳,在寒风中,她们在比谁的衣服更美丽。(冬天,她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觉得冬天树都光秃秃的。我提示她:冬天也有美丽的时候啊,你想想冬天什么时候最美?她说下雪的时候。我说:那写“雪后的果园”不就行了?以前她经常造句:“雪下到地上,大地像盖了一层棉被。”这下用上了。我说那还没写树呢,她就写“果树穿上了棉衣”,后来她自己感觉雪在树上也不是很厚,就改成“洁白的衣裳”。)
  ----------------------
  春、夏、秋、冬,果园里的景色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那么美丽、迷人。(最后的脚,我感觉是呼应开头了,但总觉得不是很好。我也不知道怎么改好,就这样了。)
  这篇作文写了两个小时,写完后她很累,中途有两次还抱怨写作文真不好。我鼓励她坚持写完,她让我帮忙数数多少字,她得玩会。我数完告诉她有380字,她可兴奋了,赶紧送去给她爸爸欣赏,因为她从来没写过这么长的作文。我说我把这篇作文给非常老师点评一下,她很高兴,这两天就盯着让我赶紧写辅导过程。希望非常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我们点评一下,非常感谢!
  -------------------------------------------------
  以上是妈妈的辅导与感想。
  首先要讲的是妈妈很会引导。我们从妈妈的感言中,也看到这位妈妈是九月份加入这个群的,从提供的群号来看,是18群。想必,当时我们已经开始讲作文了。妈妈对于书的理解,孩子对于我们作文方法的理解,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因此,我们看到,孩子的作文无论在章法上——主题集中,还是在六根六尘的运用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第二点,我们要讲的是,只要孩子有方法,就能写得好;只要写得好,就会有成就感;只要有成就感,就会更喜欢写作文;只要喜欢写作文,就会写出好作文——这是一个教育的程序,希望大家不要小看。
  我们再来看一下妈妈辅导时的这段原文:
  这篇作文孩子写了两个小时,写完后她很累,中途有两次还抱怨写作文真不好。我鼓励她坚持写完,她让我帮忙数数多少字,她得玩会。我数完告诉她有380字,她可兴奋了,赶紧送去给她爸爸欣赏,因为她从来没写过这么长的作文。
  -----------------------------------------------
  有些妈妈,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懒,不愿意写。其实不是孩子天生就懒,总的来看是因为不得法,所以就觉得难。因为觉得难,无从下笔,所以就让人感觉到懒。懒是因为难,难是因为不得法。所以,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孩子懒不是真的懒,真正的原因是不得法。只要得法了,孩子就不懒了,就会在自己的成就中感到兴奋。这是这位妈妈的辅导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发。
  ------------------------
  我们先来做一个总的评论,大家也看到,作文“头身脚”,孩子做到了。所以,这篇作文的表现力就很强。什么是作文的表现力?或者讲作文怎么样才能表达清晰?主要的就是“头身脚”。“头身脚”,就是一个主体。其次,我们再来看段落的“帽衣鞋”。在本文当中,作者用了四个对称段来讲美丽的果园,分别是春天的果园、夏天的果园、秋天的果园、冬天的果园。在每一个对称段中,都是本着“戴帽、穿衣、套鞋”的意法展开的。比如--春天来了,果园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第一个对称段的帽。夏天到了,果园里枝繁叶茂,青翠欲滴——第二个对称段的帽。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子成熟了——第三个对称段的帽。冬天,雪后的果园一片白色的世界——第四个对称段的帽。
  --------------------------------------------------
  我们要不断提醒大家的是,因为作文的头开门见山,因为有了“帽子”,所以就会保证作文不乱不散、集中严谨。这个问题,希望新来的朋友高度重视。对于什么是“头身脚”?什么是“帽衣鞋”?大家可以去博客里尽快地补课。
  第二,我们还是要不断地重复——孩子的作文写得很生动。生动性的方法在哪里?明确地讲,生动性并不是简单的来自于华丽的词藻,词藻只是一个表象。为什么说是表象?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小学生,六年的学业中,几乎天天在抄好词、好句,但作文还是遇到了问题。为什么?因为简单的抄词、抄句并不是学习作文的方法。抄词抄句最多是默写、听词得一百分,而对写作文却少有帮助。所以,我们要讲,生动性的方法在于六根六尘,在于动用眼、耳、鼻、舌、身、意,在于把一个东西、一个事物的样子,用声音、味道、触觉等等综合地表现出来,这才叫观察,才叫生动。
  --------------------------------------------------
  我们在本文中,可以看到样子,可以听到声音,可以闻到味道。比如——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摹色,意法。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歌唱——摹声,意法。满园的绿色给人带来丝丝清凉——触法,即人的触觉系统的感受。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金灿灿的杏——摹色。紫色的像玛瑙、红色的像红宝石、绿色的像玉珠——对称的意法。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果树穿上了洁白的衣裳——对称,意法。全文中,孩子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这才是创造好词好句的源泉。
  -------------------------
  我们再额外讲一点:什么叫观察?有的人回答,所谓的观察就是用眼看。这是错误的。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就讲过,所谓的观察是动用眼、耳、鼻、舌、身、意。换句话来讲,所谓的观察就是把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意识系统全部动用起来,这才叫观察。我们做化学试验,是不是要看、要听、要闻?甚至要尝、要摸,这才叫观察。眼睛看,只是观察的六分之一。牛顿让苹果砸了,进而用意识系统去思考、去想象,才明白了地球吸引力,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只用眼睛看,一百个大苹果把你砸得头破脸肿,也发现不了地球引力啊!
  --------------------------------------------------
  孩子写得棒、写得好,这个不用置疑。那么,我们还是本着让孩子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来进行点评。点评的重点,还是六根六尘,还是讲文字的技法,来看是不是可以写得更加生动。
  --------------------------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对称段:
  春天来了,果园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树丛中,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歌唱。“一年之计在于春”,爷爷奶奶忙着给花点粉,闻到一股甜蜜的花香,仿佛看到满树的果子。
  -----------------------
  在这里,我们看到小作者的帽子是讲“生机盎然”,那么,我们就要着力把这个“盎然”用六根六尘去表现得更加充分。
  春天来了,果园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在一夜春风的呼唤中,像迎接一场盛会一样,脱却了便装,换上了戏装,齐刷刷地在果园里亮相。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树丛中,一只只蝴蝶在翩翩伴舞,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演奏。花儿们兴致高时,还会乱颤花枝,频送春波,随风送出满园香。
  ---------------------------------------------
  在这一段的点评中,有几点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第一点是我们增加了一个香法,即:花儿们兴致高时,还会乱颤花枝,频送春波,随风送出满园香。在原文中小朋友似乎把花的香味忽视了,所以我们要从文字上来展现这一块。某种意义上讲,或许是画蛇添足,但纯粹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什么是“六根六尘”,怎么样用“六根六尘”来表现生动。
  ------------------------
  第二点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要表现立体。昨天我们在讲作文《如果我是哈利·波特》时,也讲到了这个问题。原来小作者的句子是平面的,一句一句的,此句与彼句没有相互的关系。我们怎样让它们有关系呢?从字面上、字义上,我们用了一个“盛会”。这样的话,花的角色、风的角色、蝴蝶的角色、蜜蜂的角色就在一个统一的画面下了,这样就生动立体了。
  我们昨天讲过一首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色与声:用叠词“苍苍”,表示苍茫隐隐的暮色;用叠词“杳杳”,表示悠远飘渺的钟声。
  远与近:荷笠者为近,斜阳与青山为远。
  正与背:青山为正,斜阳为背。背负斜阳走进青山。
  众与寡:苍苍为众,杳杳为众;荷笠者为寡,独归者为寡。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诗人背着的斗笠背负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这样,就把一首诗一幅画充分、立体、同时地呈现了。
  ----------------------------------------------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孩子写吃饭的作文,这样写:我们在吃饭,爸爸在吃肉,妈妈在吃菜。这样写还是单线条的,没有意思。我们要这样立体起来:我们在吃饭,爸爸在吃肉,妈妈在吃菜。爸爸喂妈妈一口肉,妈妈喂爸爸一口菜。我在边上看着哈哈笑,边上还有一条小狗馋得把尾摇。这样写就把各吃各的联系起来了。

远与近篇(5):作文讲评《桂花树》(四)


  在讲课前,先来分享一些妈妈的感想:
  广西-好妈-7:昨晚指导我儿子修改他参加比赛的作文,用上了对称之类的手法,今天儿子说他的作文被老师选上参加比赛了。
  北海-小龙妈-42:我儿子这次期中考试30分的作文只被扣5分,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头一回呀!以前都是扣15-20分。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听课的延续性,我们再把今天白天作文的点评发上来,大家比对参照一下。
  先来看原文:
  桂花树(26群,上海新妈,一年级)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个个小眼睛。一朵朵桂花像一个个小圆点,又像一个个萤火虫。每朵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云彩。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们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桂花的香味随着火光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
  我喜欢桂花树,小朋友们,你们也喜欢桂花树吗?
  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天白天点评的提升文: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它们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点,像眯起来的小眼。有的干脆就开满,像睁着大眼睛看着你。桂花的叶子像是花的眉,花又像是眉毛下面的眼。
  夜晚的时候,朵朵桂花又像一只只荧火虫。柔和的月光洒在桂树上,连树影都显出幽雅的美。
  在点评文中,有几个方面需要大家注意。第一方面:我们把眼光放在孩子的亮点上。孩子的原文中,把桂花比成了眼睛,所以我们就结合这个亮点,就把桂花比成大眼小眼眯眼瞪眼。。同时我们还用了一个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把花比成眼睛,把叶子比成眼睛上的眉毛。这样写就相映成趣,既增加了文字,又有了意境之美。
  第二方面:在原文中孩子还把桂花比成了萤火虫,那么我们就在孩子的这个亮点的基础上,扩大战果写出了晚上的桂花。在修改文中,我们使用了这个技法,我们称之为写黑以白、对比鲜明的技法。这个技法在《基础篇》中有系统的讲述,在《提高篇》中提升了这个技法。实质来讲写黑以白、对比反差的技法也是对称的思维。简单来讲就是写黑的时候,不妨写一下白;写好的时候不妨写一下不好;写冷的时候不妨写一下热。
  前几天我们讲过的一个例文《我的丑爸爸》,也是这样的技法。从道理上来讲,我们知道事物总是对立统一、充满矛盾的。远与近、美与丑、古与今、明与暗、大与小、动与静、快与慢、急与缓总是共同存在的。这种对比反差的现象在文章中大量出现,普遍存在。长的文章我们就不讲了,大家在《作文,多大点事儿》三本书里,随处都可以找到。
  我们再来举几首诗说明:
  第一首是杜甫的《望岳》,其中有一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云是大的,鸟是小的;云层是白的,飞鸟是黑的;云生云起是缓的,倦鸟归巢是急的。
  我们来讲第二首,这个在前几天我们讲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是多的,孤舟、独钓是少的;飞绝、踪灭是无的,蓑笠翁、寒江雪是有的;千山、万径是黑的,寒江雪是白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远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近的。
  我们再来说第三首,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只黄鹂是静的,停在树上,一行白鹭是动的,飞冲向天;两只黄鹂、一行白鹭是少的,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是多的;黄鹂白鹭是艳丽的,千秋雪与万里船是素淡的;黄鹂是近处,白鹭是高处;千秋雪是白的,万里船是黑的。
  通过对以上诗的画解,我们就能发现,在语言的运用中,如果采用对比鲜明的方法,就可以强烈、突出、深刻地表达主题,给人的心里感受造成一种明显的冲击。所以针对我们点评的这篇作文,小作者关于萤火虫的一个比喻启发了我们,可以来写一下晚上的桂花:夜晚的时候,朵朵桂花又像一只只荧火虫。柔和的月光洒在桂树上,连树影都显出幽雅的美。所以在提升文中,写了白天的桂花,反过来再对比写写晚上的桂花,就有了一些趣味,同时作文的字数也增加了。这个方法或者说这样的思维,在文章中极为常见,要让孩子们下功夫理解、吃透。
  我们再来看原文:每朵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云彩。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在原文中,孩子运用了六根六尘中的色法、意法。在色法——即视觉系统的感受中,还运用到了摹状——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也运用到了摹色(颜色的色)——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花的形状与花的颜色可以印入我们的大脑。
  什么叫形象?形象是相对于抽象而言的,形象不就是让我们能想象到那个样子吗。抽象往往只是一个概念,而形象、生动却往往能让我们身临其境,产生想象与联想。而形象、生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六根六尘,言之有物、言之有声、言之有味、言之有意。
  我们结合小作者的亮点,来看看如何提升:每朵桂花很小,四片花瓣围绕着一个花蕊。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的云彩。果真是云彩呢!绿绿的叶与黄色的花相间着,相比着,就像是彩色的云。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在这一段中,我们最主要的是讲解一个技法:即张冠李代、再借不还的技法。在孩子的原文中,就用到了这个技法。在这里我们重新强调一下,所谓的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就是先喻后代。文章中孩子先是把桂花树比喻成了灯笼,由此反过来就用这个灯笼取代了桂花树。灯笼里的亮点自然是灯火,桂花树的亮点自然是桂花,于是取而代之就成了: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这个技法我们在《我的小鸡》中也讲的比较多。
  我们再来温习一下:
  我用装牛奶的箱子为公主们建造了一个舒适的王宫。每天早晨我会像一个忠实的侍者一样,给她们传膳。她们用膳完毕,还会在皇家花园里散散步,溜溜肚。晚上八点半,我会按时把公主们一个个抱回到闺房中休息。当我自己也睡下时,我还会想,这些小公主们,会不会像灰姑娘一样,穿上水晶鞋,坐上南瓜变成的马车,去另一座城堡参加王子们的盛装舞会呢?
  在《我的小鸡》中,先是把小鸡比喻成美女公主。身份一变,当然公主的房子就要变,一下子就变成了王宫。王宫都变了,那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甚至是玩的——舞会都要随之而变。
  我们再往下看原文: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们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桂花的香味随着火光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这一段小朋友用的是意法与香法,写出了桂花的想象,与闻到桂花的味道,写得非常好。
  我们在这里作一些小的调整: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随着灯笼一边摇晃,火光里散发出的香味会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
  在这里,我们略略地用了一个小小的技法进行了调整,这个技法我们称之为通感,是六根六尘技法的进一步提升,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中有更为系统的讲解。我们在这里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还有意识系统,虽然互不相同,各司其职,但也有相通的一面。比如说,妈妈的笑很甜。笑本来是视觉的效果,但用味法“甜”来表示,对这个“笑”就有了具体的认识与进一步的联想。在描述具体事物的时候,用形象的语言将属于某一系统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系统上,凭借感官上的相通之处,让人产生别样的联想,并产生新的意境,就是六根六尘法的提升,叫通感。
  比如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讲解过的《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色法转移到声法。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有一篇作文《竹海月色》竹叶在轻烟的浸泡下,像穿了一件软茸茸的外套。竹海深处,阵阵清香是绿色的,带着睡意的。“清香”由香法转移到色法——“绿色”,接而转到意法——“睡意”。
  通感也是创造驴头不对马嘴句的方法之一。要强调的是:通感是六根与六尘更深入、更灵活的运用,只要深入地学会了“六根六尘”,从僵化到固化到强化再到优化,不想驴头对马嘴都不行,驴头与马嘴不亲密接触都不行。通感的技法在文章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法,也会是孩子们喜欢并产生兴趣的技法,希望妈妈们好好地加以引导利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也经常会用到。比如:心里疙疙瘩瘩的,很不爽。他的棋下得太臭,没人跟他玩。再比如:放一冷枪、甜言蜜语、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等,都是通感的运用。
  在本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火光里散发出的香味会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火光里怎么会有香味呢?火光本来是色法,是视觉上的感受。但此时,我们就用一个通感的技法,也是一个驴头不对马嘴句,非要讲火光里有香味,这样就有趣了一些。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比如刚才我们讲的,我的妈妈的笑好甜啊,这是一例。第二例:我老爸今天很高兴,他哈哈哈哈的笑声,好爽啊。第三例:今天我爸爸从工地上回来,他的衣服皱皱巴巴的,带着水泥的味。
  原文写到这里,似乎就结束了。
  这是孩子的亮点,非常亮非常亮的亮点,是一个大大大大的意法。我们多次讲过《我还没有见过长城》这篇文章,一个没有见过长城的人,可以把长城写得非常壮丽,主要还是靠意法。那么桂花开在心上,确实这个意法非常非常的好,孩子的这个亮点我们不能放过。那么如何让桂花开在心里呢?换句话来讲,我们如何来把这个意法写得更丰富、更实在一些呢,我们可以这样:
  桂花开放的季节,好象总是它的幽香先来报到。随后冒出的是星星点点的芽。再后,就是千朵万朵地开放,很灿烂。桂花的香也就随之浓郁了许多。
  有的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假使,在一个月明的夜晚,我能看到花开的样子吗?如果万籁寂寂,我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吗?秋风微起的时候,那沙沙的声音,是风的声音,还是桂花树的声音?
  在这段中我们要讲的第一点,依旧是一个对称段,同时也是把“花开在我心里”写得更具体化、更实在化。我们把全文的对称作个小结,分别是:桂花开在我眼前;桂花开在我身边;桂花开在我的嗅觉里;桂花开在我的心坎上;逐渐从近到远,从实到虚,从有到无。
  我们要讲的第二点,就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立体性、交差性。前不久我们讲过一篇作文《我的路》,大家没有听过课的可以去博客上补一下课。我们知道了一个事物的变化,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空间的变化。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对于桂花的观察体会,是空间的变化——从近到远。还有一个变化,是时间的变化,这个往往是我们会忽略的。
  比如,我们写一个景色,可以从近处看、从远处看、从水的倒影中看、也可以站在高处看、蹲在地下看,人动景移、景随人动,这是空间上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对这个景色用时间的变化来描写,可以写春天的此景,秋天的此景。昨天我们在讲本文的时候,有的妈妈提出来可以写冬天的桂花、秋天的桂花、夏天的桂花,这就属于时间的变化。这样就有了纵的坐标,也有了横的坐标,不就立体丰富了吗!只要我们让孩子建立了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思维不就打开了嘛,还愁没有可写吗?
  我们再来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看如何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把作文写得丰厚立体的:今天,我犯了错,妈妈骂我,爸爸打我——这是空间的变化。
  我们再来加一个时间的变化:今天,我犯了错,妈妈骂我,爸爸打我。我很难过,因为我小的时候,妈妈亲我,爸爸疼我。我很生气,我想,等我长大了,我妈妈现在怎么骂我,我就怎么骂她。我爸爸现在怎么打我,我就怎么打他。这样既有空间的变化(人物),也有时间的变化。这样不就既能写得字数多,还立体生动了。
  所以加上时间变化的因素,我们来看点评后的作文:桂花开花的季节,好像总是它的幽香先来报到。随后冒出的是星星点点的芽。再后,就是千朵万朵地放开,很灿烂。桂花的香也就随之郁浓了许多。
  在前文中,作者写的是近看的花、远看的花,属于空间的变化。我们在这里讲前天开的花、昨天开的花、今天开的花,这是时间上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加上时间的变化,经纬纵横,不就立体了吗!
  好,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原文与修改后的文。
  原文:
  桂花树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个个小眼睛。一朵朵桂花像一个个小圆点,又像一个个萤火虫。
  每朵桂花虽然很小,但她有四个花瓣一个花蕊合在一起。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云彩。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们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桂花的香味随着火光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
  我喜欢桂花树,小朋友们,你们也喜欢桂花树吗?
  修改后的文:
  桂花树(非常老师修改版)
  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
  秋天到了,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它们有的藏在树叶里面,有的露出一点,像眯起来的小眼。有的干脆就开满,像睁着大眼睛看着你。桂花的叶子像是花的眉,花又像是眉毛下面的眼。
  夜晚的时候,朵朵桂花又像一只只萤火虫。柔和的月光洒在桂树上,连树影都显出幽雅的美。
  每朵桂花很小,四片花瓣围绕着一个花蕊。许许多多的桂花聚集在一起,像一朵朵的云彩。果真是云彩呢!绿绿的叶与黄色的花相间着,相比着,就像是彩色的云。整个桂花树就像一个大灯笼,树干像灯笼的提手,树叶组成圆形的灯笼,黄色的花朵就是灯笼的火光。
  当风吹来的时候,就好像小朋友把灯笼的开关打开了。随着灯笼一边摇晃,火光里散发出的香味会飘到我的鼻子里,香喷喷的。就好像我的心里也长了一棵桂花树。
  桂花开放的季节,好像总是它的幽香先来报到。随后冒出的是星星点点的芽。再后,就是千朵万朵地放开,很灿烂。桂花的香也就随之郁浓了许多。有的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假使,在一个月明的夜晚,我能看到花开的样子吗?如果万籁寂静,我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吗?秋风微起的时候,那沙沙的声音,是风的声音,还是桂花树的声音。
  我喜欢桂花树,喜欢桂花树带给我的遐想。小朋友们,你们也喜欢桂花树吗?

远与近篇(6):作文讲评《第一场雪》(三)


  我们继续讲《第一场雪》,先看原文:
  第一场雪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上一讲,我们讲了关于结构性与生动性的问题。分析本文后,得出的结论是:结构是严谨的——全文有“头身脚、帽衣鞋”,体现出了作文表达的清晰条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本文的生动性。作文的生动性,主要是从“六根六尘”来看。我们先来看第一对称段: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在本段中有色法、触法、意法。比如:
  雪白白的——色法;
  软软的——触法;
  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意法;
  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意法;
  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意法。
  当我们描写一个东西、一个对象,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觉、言之有意的时候,就有了生动。
  再来看第二个对称段: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在这一段中:
  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意法;
  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意法;
  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意法。
  接着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在这一段中:
  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色法与意法通用;
  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意法;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声法与意法。
  在这里,特别要表扬小作者的是:他写的雪是有声音的,文字是可以有声音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声,就把物体写活了。大家如果手里有《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的话,可以看第72页,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用“六根六尘”法写雪:
  一、先用声法来写:雪花,一片一片飞落了下来,仿若一首妙曼的乐曲从天上传来。还可以写成:雪花飘过,阵阵沙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抑或,是我内心里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却能听到它。听雪的妙境,竟然如此!
  二、再用香法来写:雪花,一片片落下来,我深作一口呼吸,贪婪得就像把整个雪的世界吞进胸肺。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有一种沁人心脾、润人肤肌的舒畅。吸进去的是空灵,吐出来的是所有的烦恼。这雪,难道就是天上的气息?
  三、用味法来写:如果你有雅趣,拈起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净,比糖甜更清澈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四、用触法来写:小心翼翼地黏起一叶雪花,雪花仿佛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却永远也捕捉不到它,它出现在你眼前,当你的手轻轻地捧起它的时候,雪花,却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莹。
  五、用意法来写: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洒人间的鲜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发慷慨,大把大把的把星星扔到凡尘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因为只有仙神才可能用如此神功-----用一种颜色,却能把人世装缀得如此华美。
  通过学习、分析,我们可以说,孩子的这篇作文在结构严谨的基础上,因为运用了“六根六尘”,让雪有了形象、有了声音、有了味道、有了触觉,还有了意法。让大家从一个立体的层面来感受雪、观察雪,这样的雪才是立体的、多味的、复合的。这是作文生动性的源泉。
  下面,我们就来对本文进行提升。我们做提升,不是说小作者写得不好,也不是说提升文就好到哪里去。提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一些技法,给大家更好地展现驾驭文字的方法。我们提升的原则,是透过原文的一些亮点,再把亮点扩大化。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技法上,而不是纠缠于文字是不是成年化,是不是很贴切。因为都是现场打字,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先来看第一个对称段的原文: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雪,是从早上开始下起来的。灰蒙蒙的天,像一个大匣子突然打开了盖子,大把大把地往下倾倒着白花花的雪。落在地上的雪花,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大自然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来说明几点:第一点,孩子在原文中,运用了对称的技法,从早上、课间、放学和第二天来写了雪。但早上的雪有什么特点,课间的雪有什么特点,放学时的雪有什么特点,似乎表达得还不透。所以,我们在提升文中,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抓住人们早上匆忙上班、上学的特点,来反衬说明雪下得有点急促。从客观上来讲,雪下得并不一定急促,但正因为是早上,人们纷纷起来忙碌、工作、上学,主观上给人造成急促的感觉。这是大家要体会到的。我们要让早晨的雪、课间操时的雪、还有放学时看到的雪有特点,也正是因为有了急急忙忙的特点,所以反过来,我们有了三个对称的句式、三个驴头不对马嘴句,来更深入一步地说明雪下得急促。
  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
  关于驴头不对马嘴句,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还是参考《基础篇》中的“作文八法”。我们抓紧时间来看第二个对称段的原文: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我们还是承接前面提升第一个对称段的观点,要让课间操时的雪的特点更加鲜明一些:
  课间操时,雪下得更大、更欢快了。天空中的雪花好像听到铃声一样凝聚在了一起,像一团团棉花,又像蒲公英的绒球。远处看雪像蒸成水雾,近处看雪又像融成水珠。雪花飞呀飞,飘啊飘,转啊转。雪花飘在脸上,落在手上,落在鼻尖上,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
  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校园里处处热气腾腾。
  在本文中,我们除了让雪的特点更加鲜明,除了运用对称句、对称词来增加文中的节奏感之外,还运用了一个“写冷以热”的技法——雪是冷的,那我们就反向思维一下,来写一些热。通过这样的比对,就给人以更强烈的感觉。其实,本段中还用了“回环”的技法——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回环”不仅是文字的技法,也是思维的体现。关于“回环”的技法的运用,大家可以参考《提高篇》中的第九章:乾坤颠倒。
  我们下面再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既然雪可以“写冷以热”,那不妨再来个“写白以黑”。孩子原文中写的是白,我们还可以逆向思维,来写一些黑的。可以这样写: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着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大片的白色里,还有树枝画出来的斑驳,还有栅栏勾勒出来的线条,还有高低不平的草丛点染出来的偶尔的黑,让雪景多了几分层次,像黑白相间、浓淡相渗的水墨画一样。
  关于“写黑以白,写冷以热”的技法,大家可以参考如下:
  一是《基础篇》中的《清凉古道》与《冰雪北海》的讲解;二是《提高篇》中第四章“反差对比,红烧肉大白菜”的技法介绍。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四个对称段的原文:
  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同样是坚持上述的原则,要让停后的雪的特点更加突出。我们在这里就假想:这时太阳出来了,是雪过天睛。可以这样来体现:
  第二天雪停了,风驻了,太阳出来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白皑皑的大地上,画下的美丽的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我们再来比对一下原文与提升文:
  原文:
  第一场雪山西太原三年级刘

远与近篇(7):路就在脚下_1000字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路必有捷径与曲折之分,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而选择了近路;有的人为了观赏更多风景,选择了看似较远的路。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选择,远与近应是对立又统一的:有的时候,看上去是捷径,结果却绕了大圈子,最终偏离了自己预想的轨道,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而有些选择艰难曲折道路的人,在经历了一番求索与磨难之后,不仅收获了路边的风景,有时还能更容易实现自己预设的目标,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生的捷径,可以是遵循前人经验的平顺之道,也可以是严守古人处世原则的中康之道,也有的人为了一己私欲,走损人利己的卑鄙之道,古往今来,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迹,就如司马迁所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墨守成规之路或许会让人轻松跨过几块绊脚石,但一生庸庸碌碌已是注定的结局。不求创新,不敢突破,何以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哥白尼不坚信“地心说”的正确性,又怎么会在天文史上留下永恒的光芒?如果牛顿认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有引力定律又怎么能够发现?如果中国革命对苏俄经验全盘照搬,那么,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才能普照中华大地!
  而那将自己的捷径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他们人生最后的结局更是不堪。如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奸臣和绅,曾经风光显赫一时,但最后却落得抄家的结局与千古的骂名,倘若他地下有知,也定会终日悔恨的。
  爱迪生发明电灯,千百次地进行过验,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失败一次次降临在他的面前,但他不言放弃,坚定地往前走,终于取得了成功,开创了人类科学史上的新纪元;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几十度春秋,不厌其烦地观察记录,耗去了人生大好时光,终于完成了浩繁的工作,《本草纲目》成为中华医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瑰宝,流芳百世;贝尔历尽千辛万苦,在一种坚强的毅力下使他成功发明了电话,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那些成功登上巅峰的人,他们选择的都不是什么捷径,走的都是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都遭遇了无数次的困难和挑战,终于才取得成功的。其实,成功的“捷径”就在他们的脚下,如此看来,人生恐怕并无什么“捷径”可寻,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才会离心中的目标越来越近,才会离知识的大门越来越近,才会离知识的顶峰越来越近!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如何才能走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永远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面对未来,面对未知,我的心里应该知道,我们的头脑应清醒,我们应该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答案就是:成功的捷径就在自己脚下。让我们大胆地向心中的目标——梦想的城堡——出发吧!
 

远与近篇(8):作文讲评《春天来了》(二)


  我们来分享两位妈妈的心得:
  河北—小钻风:前两天模仿《我学会了包饺子》,我和孩子共同口水创作——孩子说,我记录。成稿后,录在了手机上,儿子他爸听到,竟然说里面的句子不是儿子说的,气得儿子要我作证,把我们乐得前仰后合,真不知道如何感谢非常老师。
  山西—亮亮妈:我昨天也收到书了,昨晚和儿子研究了半天,儿子决定按非常老师说的方法开始写他的作文,自己找了原来作文中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一点是写不生动;第二点是看的书多,但写起来就眉毛胡子一把抓。
  看了这两位妈妈的发言、心得、体会,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必有进步!为什么这么讲?四个字:信解行证。做什么事情,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第一个就是信,如果没有自信,没有他信,那就不能坚持。因为有了信,所以就会老老实实地跟着做、跟着学。对小钻风这位妈妈我很熟悉,因为这位妈妈进群还不到一个月,刚来的时候说的全是牢骚话、全是问题、全是责怪自己的孩子不好。但因为有了信,所以自己改得很快。妈妈的一点点改变,对于孩子来讲,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还有那位亮亮妈,也是一样。我们在课堂上、在书里都讲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是调整自己的学态。学态怎么调整?简单来讲,就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孩子们的作文大致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写不出,二是写不动(生动),三是写得散,四是写得空。但这四个问题,需要一个一个来解决。怎么解决?希望大家帮着孩子诊断一下:孩子的作文,最突出的问题在哪里?然后再来一一解决。写不出的问题,需要用对称的思维来解决;写不动的问题,需要用“六根六尘”来解决;写得乱、散的问题,需要用“头身脚,帽衣鞋”来解决;写得空的问题,需要“作文八法”来解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说亮亮妈做得好,这样做必有进步,这是我们下的结论,这是信。在信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在学校里孩子喜欢哪个老师,那个老师教的科目就学得好;不喜欢哪一个老师,那个老师教的科目就学得不好,原因就在于信。佛法里讲:信为道德功源母。没有信就没有成就。所以,我们讲亲子作文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做妈妈的,可能自己作文也写得不太好,但可以装得很强,装得很厉害,装得很轻松,自己就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作文,多大点事啊!”大家想想,如果要写一篇作文,做妈妈的也叹气、也皱眉,那孩子会是什么心态呢?肯定会想:老妈都觉得作文难,那么我觉得难也是正常的了。孩子的作文。都是让妈妈的脸色吓怕的。所以趁孩子还小,趁孩子还把妈妈当圣母,趁孩子还信你的时候,多加一把劲,多重视一些。如果孩子再长大,到了初中了,有了个性了,有了独立性了,圣母也变剩母了,妈妈改称老妈了,对你不信了,这时你再来讲,也就不起作用了。所以这个信,非常重要,有了信的前提与基础,孩子才能与你开诚布公地讨论,才能有问题向你提出、请教,这就是解。
  第三是行。解还是知识,知识要转换成能力,那就要行。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里知道了,头脑里明白了,还要知行合一。所以就要做,要实践。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与《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里我们就讲,做也要经历一个僵化、固化、强化,最后到优化的过程。
  所以刚才亮亮妈的分享,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经历一个过程。有些妈妈为什么心浮意燥呢?原因就是:一上来,就想让孩子优化;听了两次课,翻了两页书,就希望孩子立马见效,那孩子不会得表扬,必定是找抽的。昨天,有一位妈妈谈到学经典,问了我一些问题,也是急功近利、心浮意燥。我是这样回答了几句话:谁能听到花开的声音?谁能看到树长的样子?喂了孩子一口奶,就想他成为大力士?恐怕不现实。拜拜佛就能保平安、得富贵?按时价,两块钱只能买一根大葱。若想着两块钱买个宝马,怕也不现实。对不?所以,不要一上来就让孩子怎么样,入门比入室更重要。不要大门不入,就想直奔内室,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一定的过程,就想把作文写好,那就相当于用买大葱的钱去买宝马,是不可能的。
  最后一个过程,是证。证,就是证得,证悟。把知识转换成了能力,转换成了自己的东西。“信解行证”这四个字,不仅仅适用于写作文,在生活中、工作中,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在单位不信领导,跟领导没有亲近感,看领导怎么都不顺眼,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会有你的好下场?《三字经》中讲,学的第一步就是“亲师友”。信师友就是亲师友,亲师友就是信师友。同样的,僵化、固化、强化、优化这四个步骤,这四个过程,也不只是对于作文而言,一切学习都是这个过程。不能才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把心态摆好,学态也就正确了。心态好,学态就对;心态不好,学态就不对。
  好,下面我们继续讲《春天来了》,再发一遍原文: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小朋友们都冲出家门,去找春天。
  小草发芽了,绿绿的;小河解冻了,叮叮咚咚;小鸟飞回来了,叽叽喳喳;柳枝发芽了,摇摇摆摆。春天真是美极了!
  一阵春风吹来,小朋友们迎风放起了风筝。
  春天来了,我爱春天。
  小作文,大道理。老实说,这样的作文,难以改动一个字,写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再让大家看一篇作文:
  《初春》
  和暖的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我还躺在床上,太阳光的暖气,把我熏得周身很舒服。
  我起来了,起到花园中,只见那些枯了的花木,不知什么时候,兴奋了起来,改了装束了。“嗡嗡嗡”有声音传进我的耳鼓,一群蜂儿在花园间飞舞。忽然那一群蜂儿停止了颤动的翅膀,一个个钻进花蕊里去了。
  我走出大门,只见柳条的下梢被一阵轻风托起,一会儿又沉默下去了。那道路的两旁种着高高矮矮的树木,都争先恐后地发芽了。
  空中的鸟儿们,快活地飞着,并唱着婉转的歌曲。池塘里的鱼儿们,快活地游泳。白云青空以及树木的影子,都在水中荡漾。好一幅活动的图画!
  我呼一会新鲜的空气,不自主地说:“已是春天了。”
  我们从这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一篇字数多一些,一篇字数少一些。有妈妈问,这篇作文是谁写的啊?这也是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只不过这位小学生,我们要管他叫爷爷了,因为这篇作文取自于《民国小学生作文》。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结构:和暖的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我还躺在床上,太阳光的暖气,把我熏得周身很舒服。——这是“头”。
  因为本文的题目是《初春》,所以开门见山,就要写初春的太阳、初春的变化。初春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太阳出来了,周身晒得暖洋洋的。我呼一会新鲜的空气,不自主地说:“已是春天了”——这是“脚”。
  去“头”去“尾”,就是“身体”。在“身子”中,有两个对称段:一个是在园内,一个是在园外。
  园内:我起来了,走到花园中,只见那些枯了的花木,不知什么时候,兴奋了起来,改了装束了。“嗡嗡嗡”有声音传进我的耳鼓,一群蜂儿在花园间飞舞。忽然那一群蜂儿停止了颤动的翅膀,一个个钻进花蕊里去了。
  空中的鸟儿们,快活地飞着,并唱着婉转的歌曲。池塘里的鱼儿们,快活地游泳。白云青空以及树木的影子,都在水中荡漾。好一幅活动的图画!
  园外:我走出大门,只见柳条的下梢被一阵轻风托起,一会儿又沉默下去了。那道路的两旁种着高高矮矮的树木,都争先恐后地发芽了。空中的鸟儿们,快活地飞着,并唱着婉转的歌曲。池塘里的鱼儿们,快活地游泳。白云青空以及树木的影子,都在水中荡漾。好一幅活动的图画!
  园内与园外,两个对称段。从两个角度来思维,从两个方面来写春。而在每一个对称段里,又是以对称块的形式展开的。比如,在第一个对称段里有两个对称块,或者说是两个描写的对象——一个是花木,一个是蜜蜂。在第二个对称段中,也就是在门外,也是以几个对称块展开的——一是柳树,二是鸟儿,三是鱼儿,四是池塘。
  我们的孩子写作文,写不出或是写得不多,问题就在于对称少。换句话来说,就是描写的对象少。多加一个对象,不就增加一些字了吗?多增加一个对象,不就让作文厚重一些了吗?我们回头再看看《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朱自清的《春》,字数多,是因为写的对象多。明白了吗?刚才讲字数多,是因为描写的对象多。描写的对象多,是因为有对称的思维。有了对称的思维,我们就可以用对称的形式展开。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一路展开,文章就厚重了。
  我们再用“六根六尘”来分析一下本文的生动性:
  头——和暖的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我还躺在床上,太阳光的暖气,把我熏得周身很舒服。——“射进来”是色法;“和暖”、“舒服”,是触法;阳光射进窗内,是眼睛看到的;感觉到暖洋洋的,是身体感受到的,是触法。一个对象——太阳光,两个感官的感受:一个是视觉的感受,一个是触觉的感受。这样不就立体、生动、多层面了吗?
  我们再来看“身子”的第一个对称段:
  我起来了,走到花园中,只见那些枯了的花木,不知什么时候,兴奋了起来,改了装束了。“嗡嗡嗡”有声音传进我的耳鼓,一群蜂儿在花园间飞舞。忽然那一群蜂儿停止了颤动的翅膀,一个个钻进花蕊里去了。
  色法:眼睛看到的——枯了的花木,改了装束了;声法:耳朵听到的——“嗡嗡嗡”有声音传进我的耳鼓。不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声了吗?画面一下子有了声音,3D动画,动漫。
  接下来两句:
  一群蜂儿在花园间飞舞。忽然那一群蜂儿停止了颤动的翅膀,一个个钻进花蕊里去了。
  对称的思维:一句是写蜜蜂飞的时候,一句是写蜜蜂采蜜的时候。还是一个道理,写同一个东西,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状态。动静合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春天,是动的啊!这样一写,春天那种生动的气息、灵动的画面就出现了。谁能说“写作”不是用文字作画呢?
  我走出大门,只见柳条的下梢被一阵轻风托起,一会儿又沉默下去了。那道路的两旁种着高高矮矮的树木,都争先恐后地发芽了。在这里,一开始也是两个对称句,同时也是一静一动的比较。一句是柳条被轻风托起,一句是一会又沉默下去了;一个是动的状态,一个是静的状态。我们有的孩子写东西往往会说:风一吹,柳树轻轻摆动,婀娜多姿。光会写动,不会用对称的思维来写静。要是写了动,再用对称的思维来写静,不就让文章增字又增色了吗?
  比如孩子们写妈妈,往往只是写妈妈好啊、妈妈美啊。咱们换个思维,在写妈妈好的时候,再来一段:妈妈生气时,俨然从圣母变成了母虎。不就有意思了吗?一会是圣母,一会是母虎,这才是真实的妈妈。当圣母的时候,亲亲啊,乖乖啊,心肝啊,宝贝啊。变成母虎的时候,恨不得吃了亲亲肝肝的,这才是真实的亲娘。所以说,不是孩子肚子里没货,是孩子还不太了解作文的思维。有了作文观,有了对称观,哪还需要挖枯心思、搜肠刮肚,外加百度的?有了好妈妈,不需百度娘。
  接着来看下面的:
  空中的鸟儿们,快活地飞着,并唱着婉转的歌曲。池塘里的鱼儿们,快活地游泳。白云青空以及树木的影子,都在水中荡漾。好一幅活动的图画!
  在这里最明显的是两个对称块:一个是鸟,一个是鱼;一个是天,一个是地;一个是空中,一个是水里;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对称的思维。还记得柳宗元的《江雪》吗?大家都记得,那我们就再来学另一首诗——《绝句》,看看是不是异曲同工。拿到书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103页。
  画解古诗: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画意: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动到静,绘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旖旎春光图。
  大与小、远与近:江山与花鸟,为大,为远;燕子与鸳鸯,为小,为近。
  高与低:燕子在高处,鸳鸯在低处。
  色法、香法、触法:色法——江山丽;香法——花草香;触法——泥融、沙暖。
  诗中大小、动静、高低、形色对称着写,就相映成趣。与我们本文中天上的鸟、地上的鱼是一个原理。了解了对称,就理解了文章的思维与表达。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时间里,细细地去品味《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与《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里的画解古诗。

远与近篇(9):闪烁的明珠——我的中国梦_2000字


  闪烁的明珠——我的中国梦
  梦想,是每个人心的一盏明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大门。有人幻想像杨利伟叔叔那样登上太空,自由自在的遨游,探索太空的奥秘;有的想当无所不能的工程师,设计建造出各式各样高科技的桥梁和摩天大楼,造福祖国;有的想当技术精湛的医生,攻克医学上的疑难杂症;还有的想当的歌星,用自己动人的歌喉为大家唱出一首首优美的歌曲……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教师。我要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千千万万的学生,教他们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让他们学会把握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让他们懂得现在美好的生活是由许许多多、数不甚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学会感恩和珍惜;让他们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学会做每一件事都坚持不懈……我还要教会他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告诫他们不能因为小小的荣誉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应该谦虚,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严密的思维,也没有特别准确的判断力,但我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尽管这个梦想距我很遥远,但我仍不会停止追求。尽管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挫折和无数的磨难等着我,但我仍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是的,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梦想成真,倒不如站起来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梦。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绽放,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个梦的实现都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梦想是自私的,他绝不会把辉煌施舍给懒汉;而梦想却又是公平,他会毫无保留地将漫天灿烂的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如果梦想很容易,无需努力就能实现的话。如果梦想是不需要汗水,是不需要努力攀登才能实现的话,那梦想就会变得很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眼的色泽,那我们还要实现梦想干嘛?
  要想实现梦想,不单单需要坚持不懈的动力,还需要用知识来帮助,保护自己,成为实现梦想的一个有力的臂膀。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使人明理,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道德高尚的人谈话。”是的,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它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知识;他还是一位良师益友,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人;教会了我如何在逆境中成长;教会了我要珍惜时光,感恩父母。
  因此,我也喜欢上了读书,从书中懂得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我从《鲁滨逊漂流记》中明白了“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也经不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是永远也不能成功的;只有在困境中自食其力,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人才能最终吹响胜利的号角。《慈善读本》则让我懂得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只有懂得孝顺、感恩长辈、父母,知恩图报和帮助他人的人,才能成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体会到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幸福,所看的事物是多么美好,因此,我学会了珍惜时光,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点遗憾。
  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告诫孩子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实现,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我认为梦想之花的绽放不但需要知识的灌溉,还需要坚持的肥料,以及诚信的照耀。因此,诚信是极为重要的。
  记得星期五那那天放学前,我答应老师在周末时制作一份手抄报。返学一回到家,我马上放下书包,像一只刚飞出笼的小鸟似的,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奔我的“心肝宝贝”——电脑,迫不及待的玩起电脑游戏来,把作业啊手抄报什么的作业全部被电脑游戏赶到九霄云外去了。电脑不知有什么魔力,令我像一条饥渴万分的鱼儿似的,一头栽入电脑游戏的海洋中。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已经11点多了,在妈妈的催促下,我才依依不舍的离开电脑前。
  就这样,过了两天,我都沉浸在电脑游戏带给我的快乐之中,到了星期日晚上,我才打开两天没有动过的书包,拿出作业,以蜗牛般的速度慢吞吞的做起来。做啊做啊,好不容易才消灭了语文作业,抬头看看闹钟,哇!已经九点了,我才加快速度慌慌张张的向数学作业进军。等我做完作业,已经10点半多了。我正想上床休息时,突然想起还要制作手抄报。赶忙拿出画纸快速的画起来,画到一半就累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等我醒来,已是星期一早上7点,我才慌张万分整理起东西,当我的视线落在画了一半的手抄报的时候,我的眉头皱了起来,心想:这次肯定要挨老师批评了,早知道就不玩电脑,早知道就早一点画手抄报了,早知道就。但是现在,再多的早知道也已经没用,时间不会重来,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卖,时间老人不会因为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再给我一次机会。
  因为这一次诺言的失信,老师狠狠的批评了我一顿,她严肃的说:“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答应了别人事情,无论怎么样,都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于他人,因为这是你的承诺;如果和别人定下了诺言,却没有遵守,那你就做不成大事,就实现不了心中梦想。”
  是啊,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答应了别人事情,无论怎么样,都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于他人,因为这是自己的承诺;如果和别人定下了诺言,却没有遵守,那就做不成大事,就实现不了心中梦想。从这件事中,我深深体会到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体会到失信的后果。从今以后,我一定会遵守自己的承诺,把握、珍惜时间,做一个有用的人。
  只要我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用知识来面对每一个难关,遵守自己所许下的诺言,珍惜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坚信,成功之花一定不会辜负我的心血,一定会绽放出最美丽的容颜;梦想的明珠一定会发出最耀眼,最灿烂,最绚丽的光芒。
  梦想,虽然是遥远的,但又是离人很近。梦想的远与近只取决于你对待梦想的态度和努力。同学们,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未来,为了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努力学习,让闪烁的明珠——我们的中国梦,不再成为一触即破的泡泡,而是变成人们更加幸福的现实吧!
 
    广东佛山南海区丹灶中学初一:许永玲

远与近篇(10):生活处处有诗意_800字


  也许生活只是一杯白开水,平常人体会不到它的甘甜,倘若你捻几片茶叶,就有了它独特的香,独特的韵。这便是诗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段朴实的文字,竟透出无限风趣:柳是翠的,天是青的,黄鹂鸣叫,优美婉转;白鹭飞天,遥远无境。远与近,是一片景色;动与静,是一处融合。于是,你会想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思绪又飘到了亭中,古道是一处历史见证,见证着我们的离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心中的依依不舍,化成零落的花朵,飘到天涯海角。诗意幽远深长。
  “你的笑,极浅极淡,如日落后的群岚。”席慕容将诗意刻在本上,印在心里,她不过是诗意的陶醉者,犹如一杯神秘的紫色葡萄酒,唇齿留香,留下不尽的怅然。“遂翻开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我含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青春谱写生命,而诗意点缀青春,在青春的身边围绕,在青春耳畔歌诵,诗意令人遐想。
  一朵白色山茶花,一张画板,一串几世纪时的葡萄……皆是诗意的衬托,才会变幻莫测,才会纯洁动人。此时的生活已变成一杯绿茶,带着清新的香气,带着透明的绿,带着一丝平淡后的惊喜。
  谁不曾想过:“红了殷桃,绿了芭蕉”?而当真正的绿和红来临,却发现太过朴实,难以找到新颖。诗意携带着它们来到生活之中,就发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它盖上了一层面纱,诗意油然而生,变成路途山景,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意境。
  当我摊开掌心,眼前是一颗充满着图腾的树,无数丝线错落有致,诗意便领导着它们,成为了魂牵梦萦的江南古镇,转瞬又幻化成玉龙潭泉水,水波上映着诗意满眼含笑,凌空而起,从水面掠过。那一头,正是即将开始的生活,他无休无止,演绎着世间百态,交织成神秘的幻象。一个不平凡的笑容,却露出多少惊喜,生活展开双手,迎接着诗意。万水千山,载着生活的记忆,带着生活的回忆,皆生诗意,甘苦的绿茶回味无穷,皆生感动,皆为诗意。
 
    靖州一中初二:张杰

扩展阅读文章

作文素材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作文素材推荐文章

作文素材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