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初上夜未央5篇
第一篇灯初上夜未央:夜未央_900字
夜未央
夜空暗暗的,月亮也倦了,偷偷地躲进了云层,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周围的云彩显得更加黯淡。
我披衣站在窗前,寒意顿生,拢了拢厚厚的大衣,喝一大口咖啡,顿时暖意涌入我的胸腔。透过袅袅的水汽,看到时钟的指针已在7上,我又想起刚才妈妈电话告知加班不回的消息。
我慵懒地蜷缩在沙发里,百无聊赖地盯着忽明忽暗的电脑屏幕,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慢慢滋长,究竟是什么却又无从说起。
不知不觉十点了,哈欠连天的我边关电视边随口喊道:“老妈,来杯热水哦。”久久听不到回应,才记起妈妈今天不在家。无奈地摇摇头,洗脸,刷牙,迷迷糊糊地爬上床。“晚安。”又习惯性打招呼,留给我的只是一片沉默…
心中那种难以捉摸的感觉又涌了上来,涩涩的,有点难受。
半夜忽然醒来,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橘黄的光线就那么直直地刺进我的眼睛,我边用手背遮挡着边嘟囔着:“老妈,灯怎么还开着?”回答我的却是“滴答—滴答—”的闹钟声。终于适应了光线,我睁眼环顾四周,才清醒过来,妈妈今天不在家。一下子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很酸涩。我傻傻地盯着天花板发呆,脑子里一片茫然。
我再也无法入眠,索性拥着被子坐起来。透过窗帘,我看到倦了的月亮又开始上岗了。那皎洁的月光,像一匹银色的柔纱,从窗口垂落下来,那一抹亮色静静印在房间的地板上,就如妈妈那美丽的容颜烙在了我跳动的心上。我感觉自己的心像缺了个口子一样,生生地疼。
家里好静,偌大的屋子除了闹钟的声音,也只剩我的呼吸声了。我一下子慌了,突然觉得自己好孤单。摇曳的灯光下妈妈忙绿的身影一次次地浮现。听妈妈“唠叨”已经成为每晚的必修课;胆小的我永远是在灯光下入眠,因为总有妈妈每天为我关灯。而现在……
一种名叫思念的情愫在心里肆意地生根发芽:妈妈现在干什么呢?明天什么时候能回来呢?她有我这般想着她而想着我吗?思念像决堤的洪水一下子倾泻出来。
月亮眨着眼和床头灯缠绵着,我在这温馨的月夜品味着思念的味道——别样的美丽。妈妈,才那么一晚,想你的思绪竟如此浓郁,浸透了我心灵的荒漠。
窗台上的那株康乃馨花蕊中的晨露,晶莹剔透,定能映射出我孤寂的身影,妈妈,它将见证今夜我对你思念的绵长又别样。
夜未央,夜未央……
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二中初二:逗逗
第二篇灯初上夜未央:月下独舞_800字
夜未央,我在河边独舞。天未亮,你在池边轻唱。
——题记
月,微微凉。
星,微微光。
窗外,是一轮皓月。窗内,是一抹坚持。
夜很静,静的只偶尔听见几声虫鸣,与几道风声。睡不着,便想效仿古人来个“赏月”。我便搬了一条凳子,坐在窗前。静静的看着那一轮明月。
我家前面有一条马路,此时月光轻轻铺在路面上面,月光轻轻洒在路两旁的树上,星星点点的月光衬得树就像是一位位绿色的精灵。
啊,好美!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此时的月亮没有十五时那么圆,却别具风味,弯弯的像是一片卷曲的叶子,浑身上下散发着柔和的银光,多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她的儿女熟睡时,为他们披上一件月的衣裳。又像在他的儿女行路时,默默为他们照亮一方土地。
忽然远方出现了一个急促的小光点,等他走近了,我定睛一看,是一个拿手电筒的农民,正赶向庄稼地里,去查看水稻生长的情况。只见他左手和右手都拿着要用的工具,而手电筒的光则是从他帽子上发出来的——农民有一种帽子,上面可以安放手电筒。勤劳、质朴的农民在月光下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隔着河,我看见对面那栋房子,二楼一个房间的灯突然亮了起来。我低头看了下表——凌晨两点半。那个房间的人我认识,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的。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写作业?不可能,他本来就不怎么喜欢学习,怎么可能凌晨来写作业。上厕所?也不可能,我看见被子里的他,根本就没动一下。我有些纳闷,便探了探身子,擦了擦眼睛。忽然一个人影出现在窗前,是个女人!我再仔细一瞧,是他妈妈!只见他妈妈细心的将他踢掉的被子重新捡起,帮他盖了上去。然后,灯关了。慈爱的母亲在月光下编织着自己对子女的无微不至。
“飒飒飒”,微风拂过青叶,从我耳边轻轻吹过,带来一股绿色的清香,我静静地拉上半边窗帘,月光透过另一边窗户折射在我脸上,在月光中我缓缓进入梦乡,我在梦中编织着未来的希望
初一:刘思婷
第三篇灯初上夜未央:关于春节的习俗_3000字
简介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
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小年简介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所以有一句民间习俗叫做"官三民四船五"。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
趣闻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春节习俗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灶糖
灶糖(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年前习俗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
第四篇灯初上夜未央:雨幕与光_600字
夜是那么深沉。
窗外传来一阵阵雨声,雨滴像是一只只飞旋的精灵,在粗糙的地面上跳跃。那细巧的脚步声像是佩环相击的清脆声响。
那声响像一条猫尾巴一样,轻轻地逗弄着我的心。好奇心迫使我向窗外张望。
那透明轻灵的雨珠在空中徘徊,最终落向地面,溅出一朵澄澈的水花。
霓灯初上,斑斓的光映在水面上。
像是调皮的孩子将颜料一并打翻了一般,水面上晕出飘渺的如同绸纱一般的颜色,忽而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撒落到“纱”上,在这匹绝世的轻纱上缀出朵朵蔷薇。那样摄人心魂的美,像蒙着面纱的美人,似真似幻、绝代妖娆,死死地攥着我的目光。
突然,华丽的霓灯熄灭了,只剩对面人家窗里的、白色的微弱灯光洒在水面上。
那“纱”好似洗涤了一番,褪去了华丽飘渺的色彩,只余素净的白。透着一种轻灵飘逸的风骨,不媚俗、不招摇、不热烈,像是一朵在秋天的早晨开放的雏菊,淡雅温静。
细密的雨丝带着云朵轻柔的爱,悄悄地吻向那片素净的白。平滑如镜的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那是绝世绣娘用线描绘出的一朵朵飘逸的百合,它们在这匹纯洁的“轻纱”上盛放。我眷恋地望着这抹轻灵的身影,它是那样纯洁、那样美好,像不食烟火的仙子,为传递云朵对大地的关怀,下凡而来。
就这样,时针轻轻地挪动了一个角度,对面人家将灯熄灭了,整个世界只剩下属于夜晚的最沉寂的墨色,当然,还有那些不知疲倦的、小小精灵跳舞的悦耳声音徘徊在耳边,久久不绝。
夜幕四合,这座北方小城陷入了沉睡,在这个属于雨的夜晚,一切都那么美好。
初三:李晓晴
第五篇灯初上夜未央:深夜,那盏不灭的灯_650字
灯火可以照亮黑暗,带来光明;灯光可以给会心的人寄予希望和自信;灯光可以让人们走出黑暗……看着桌上的灯光,我记得阀门打开,涌现出让我感动不已的画面……
记得在上小学一年级时爸爸妈妈都忙于工作,每次回家往往都是晚上八九点了,楼道里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只好凭着感觉摸索!
有一次,晚上九点多了,我凭着感觉在楼道里摸索着,没想到刚走几步,一个不小心,我就踩空了一个台阶摔倒在地上,感到天旋地转,后脑勺很痛,肿了起来,疼得我哇哇大哭。
这是三楼的一位老爷爷可能是听到了我的哭声,连忙走下楼,把我扶了起来。一边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一边安慰我道:“别哭别哭,爷爷明天想办法!”我半信半疑的点了点了头。
第二天晚上,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是三楼楼道里装了一盏钨丝灯,绽放着温馨的光,灯光照亮了黑黑的楼梯,那灯光照进了我的心田!
后来我得知只有我们这栋楼亮着光……之后我才知道那盏灯是那位老爷爷装上去的,我仿佛看到他佝偻着腰装灯时的样子。
好多年过去了,尽管我们现在已进搬家了,但我还时常想起那位老爷爷,后来听说那位老爷爷去世了,但是那熟悉的灯光还亮着!
我很感动,我很想念那位老爷爷,想念他暖暖的安慰,我想老爷爷他在天堂也会给邻居们装灯吧!
六年级:胡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