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诗10篇
一:[郑板桥的诗]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年)清代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着有《板桥全集》。
一、人物简介
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二、名人生平
读书教书
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郑板桥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余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四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郑板桥故居
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郑板桥书屋
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坎坷人生
郑板桥诗文楹联
父为廪生,四岁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
谈到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至其父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板桥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娘费氏抚养。这位乳娘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而到郑家来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给孩子充饥。后来,她自己儿子虽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宁可留在郑家吃苦。板桥特为乳娘写了一首诗,诗前缕述患难恩抚的经过情景,诗为:“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板桥的继母郝氏,贤慧而有爱心,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的煎熬,于板桥十四岁时即去世,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打击。
康熙秀才(十九岁)、雍正举人(四十岁)、乾隆进士(四十四岁),虽才华盖世,跨越三朝,然50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
他十九岁时中了秀才,二十三岁时结婚,为了生活,到扬州去卖字画,无人赏识,很不得意,有时逛逛青楼,却从不嫖娼,或借酒浇愁,显得消沉。迨至他三十岁时,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也饥饿而死,境遇至惨。所幸他四十岁中了举人,四十四岁中了进士。再到扬州,因已有了名气,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他慨于炎凉的世态,特地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
辞官穷困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后岁月
郑板桥墓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嗣。
三、官宦生涯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热情款待。
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糊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着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仕途不顺
任山东范县知县,清正廉明。
郑板桥故居
潍县知县,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乃辞官归去。他先后做过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辞官返里。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幅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局
二:[郑板桥的诗]名人故事:郑板桥对古寺联_200字
传说郑板桥有一天去深山访友,路过一座古寺院,看到墙壁上写了一则单联: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送僧归古寺。”
他感到这则联语很有文采。“寸土”者,小地方也,自谦之辞。而“寸土”合起来,恰巧是“寺”字。“言寺”合起来恰巧是“诗”字。最后又回到了开头的“寺”字。极尽离合、顶真的技巧。他心里十分赞赏,苦于一时对不上。
在回家的路上,郑板桥偶然看到路旁有些树木东倒西歪,枝残干缺,触景生情,下联脱口而出:
“双木成林,林上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三:[郑板桥的诗]茶与楹联趣说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渊远流长。古往今来,很多骚人墨客与茶结缘,留下不少妙趣横生的茶诗、茶联,遍及神州名山大川、茶楼、茶馆、茶社和茶亭。当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边品茗边欣赏茶联,顿觉静中有动,茶中有文,眼界大开。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茶联,很多已经找不出作者来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出自清代;而留有姓名的,尤以郑板桥为最。 郑板桥能诗、会画,又懂茶趣、喜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纸。
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入茶联。
在家乡,郑板桥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有一茶联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淡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郑板桥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为此,将茶与墨融进茶联:
墨兰数枝宣德纸, 苦茗一杯成化窑。
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地再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宣传越州(今浙江绍兴)日铸茶的茶联:
雷文古泉八九个, 日铸新茶三两瓯。
其它茶联欣赏
疑成云雾顶, 茗出晨露香。
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
尘虑一时净, 清风两腋生。
香飘屋内外, 味醇一杯中。
蒙顶山上茶, 扬子江心水。
摆开八仙桌, 招徕十六方。
客至心常热, 人走茶不凉。
菜在街头摊卖, 茶在壶中吐香。
茗外风清赏月影, 壶边夜静听松涛。
四海咸来不速客, 一堂相聚知音人。
只缘清香成清趣, 全因浓酽有浓情。
为爱清香请入座, 欣同知己细谈心。
兰芽雀舌今之贵, 凤饼龙团古所珍。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扁乎?不扁,不扁亦扁! 圆耶?是圆,是圆非圆!
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
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茶 馆 与 茶 联
在我国,各地的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也常给人以正气睿智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茶联可使茶增香,茶也可使茶联生辉。
杭州的“茶人之家”在正门门柱上,悬有一副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联中既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漂漂欲仙之感。进得前厅入院,在会客室的门前木柱上,又挂有一联: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副茶联,并无“茶”字。但一看便知,它道出了人们对茶叶的共同爱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的热切心情。使人读来,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在陈列室的门庭上,又有另一联道: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 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联中措辞含蓄,点出了名茶,名具,使人未曾观赏,已有如入宝山之感。
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名叫“秀翠堂”的茶堂,门前挂有一幅茶联: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该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情、味点化其中,其妙无比。
扬州有一家富春茶社的茶联也很有特色,直言:
佳肴无肉亦可; 雅淡离我难成。
当年绍兴的驻跸岭茶亭曾挂过一副茶联,曰: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话行人。
此联语意深刻,既有甘泉香茗给行路人带来的一份惬意,也有人生旅途的几分艰辛。
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这样写道: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叫绝。
福州南门外的茶亭悬挂一联: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该联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教人淡泊名利,陶冶情操。
北京前门“北京大茶馆”的门楼两旁挂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 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这不仅刻画了茶馆“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贵阳市图云关茶亭有一副茶联: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一亭俯着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既明白如话,又激人奋进。
旧时广东羊城著名的茶楼“陶陶居”,店主为了扩大影响,招揽生意,用“陶”字分别为上联和下联的开端,出重金征茶联一副。终于作成茶联一副。联曰:
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这里用了四个人名,即陶潜、易牙、陶侃和夏禹;又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惜寸,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理所当然地受到店主和茶人的欢迎和传诵。
蜀地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业,但因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后来,店主请一位当地才子撰写了一副茶酒联,镌刻大门两边: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此联对追名求利者不但未加褒贬,反而劝人要呵护身体,潇洒人生,让人颇多感悟,既奇特又贴切,雅俗共赏,人们交口相传。
回文茶联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倒读则成为: “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
四:[郑板桥的诗]中秋节,猜灯谜!_300字
中秋节,猜灯谜!
中秋过后又重阳(郑板桥诗句一):一节复一节
??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成语一):喜出望外
??清风拂面中秋夜(四字常用语一):发扬光大
??中秋月夜座谈会(气象用语一):明晚多云
??中秋别后重团圆(影目一):火种
??中秋朗月,宾主共赏(成语二):正大光明
??时逢中秋产于沪(五言唐诗句一):海上生明月
??中秋月饼(电脑名词一):节点
??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宋诗目三):中秋湖上泛舟
??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节日一):中秋
??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节日一):中秋
??八月十五共清辉(五代诗目一):中秋月
??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敢上九天揽月打一汽车名牌:凌志
??节日晚会露一手打一字:挽
五:[郑板桥的诗]走进郑板桥_1500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家知道这是谁的诗吗?没错,就是郑板桥。
说起郑板桥,那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
你呢,你对他了解多少呢?我对他可谓是“熟识”,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吧:
郑板桥生于1693年,1765年逝世。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着有《板桥全集》。
说到郑板桥,就不得不提他的画,说到他的画就不得不提他画的竹。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郑板桥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他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嘱。
郑板桥老年得子,可他深知“爱子必以其通”。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是给儿子许多金银财宝,而是叫儿子蒸馒头给他吃。手下人出面求情:“少爷不会做馒头,还是让厨师代劳吧。”而郑板桥固执地坚持要儿子自己动手。儿子只得向厨师请教,终于蒸出一锅馒头。当他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床前只留下一张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一个古人,对子女的教育如此有远见,就是在临终前想到的也是教育孩子如何自强自立,立足社会……而我们现在一些做父母的是怎么想的?
当前,有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理由”是自己这一代受过很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现在又只有一个孩子,怎能忍心孩子受委屈、遭挫折、泡苦水呢?因此,一味对孩子的呵护、溺爱,就连一些穿衣、穿裤、洗衣以至收书包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要大包大揽,生怕孩子受累。这种“鸡蛋壳装汤——撒不开手”的做法,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关心着孩子,实际则是贻害了孩子,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产生过分依赖心理,从小不爱劳动,连独立生存的起码能力都没有,哪有什么好处可言?
家长们须知道,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自己去奋斗、去生存。如果不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当他们长大了离开父母时,面对挫折势必手足无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孩子也从不依赖父母。即使是总统的孩子上大学,也要靠打工供自己读书,不这样将被世人笑话。而我们的孩子却把依赖老人当作一种美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清代着名书画家郑板桥这个教子故事中,使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培养孩子从小认识劳动的价值,着力培养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富有开拓精神,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郑板桥吩咐儿子亲手做的那锅馒头及其那一派金玉遗言,远比金钱的遗产珍贵得多。
这就是郑板桥,一个画家,一个出色的父亲。
六年级:周月雯
六:[郑板桥的诗]中秋节经典灯谜15条
中秋节灯谜15条
1、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
2、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3、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4、明月照我还(打一明代人名)
5、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6、寂寞嫦娥舒广袖(打一舞蹈术语)
7、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8、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
9、清风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常用语)
10、一轮明月挂中天(打一四字股市术语)
11、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12、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13、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14、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
15、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是:
1、八归
2、月季
3、花好月圆
4、归有光
5、赏光
6、水袖
7、观光
8、花好月圆
9、明月清风
10、日涨盈亏
11、当归
12、软盘
13、第二次握手
14、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15、一节复一节
七:[郑板桥的诗]总有我的季节_800字
望着满天的繁星,望着夕阳洒下的余晖,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不禁思绪万千……
从小我就是个不被人重视的孩子,因为是个女孩而被人忽视,因为不是个天生丽质而被人冷落,因为没被学校评上“好孩子”而被人嘲讽……
长久以来,我便不知不觉形成了坚强的性格,摔倒了,爬起来拍拍土,继续向前走;失败了,咬紧牙关,重新再做一次……我把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作为我的座右铭,只要失败了我就会想到它,便会义无反顾的把事情做到最好。
还记得我是差生的时候,老师讲得我并不理解,每天我都比别人多花半小时去预习。有一次,老师给我布置几道“难题”,我毫无思绪地看着那几道题,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地跑去问妈妈。可妈妈一看题目,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开始骂我:“你上课到底有没有听啊!怎么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懂。回去把法则抄10遍。”一脸委屈的我回到了房间,趴在桌上伤心地哭了起来,自言自语道:“你们都不理解我,你们可知道,我比你们还着急自己的成绩……”突然,我眼前一亮,窗户上竟有一张精致的蜘蛛网,我用笔轻轻地碰了一下,不料网却变得破烂不堪了。心情本来就很糟的我,变得更失落了。这时,我突然看见一只蜘蛛急忙爬了出来,它摇头晃脑的吐丝,想把网补好。我的心微微一颤,连动物都有的勇气,我什么就没有呢!于是,我便继续埋头做起了习题,带着我能行,我不会放弃的态度,我终于把那些“难题”解了出来,又把妈妈要求的公式抄好10遍。再去找妈妈的时候,我想了又想,我明白了妈妈也是为我好,她只是恨铁不成钢,而我要好好努力,让妈妈不对我失望!
我想好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勇往直前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你付出努力,只要你敢于奋斗,就一定会成功!我在本子上写了四个大字:永不放弃。因为我明白永不放弃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
看着蔚蓝的天空,我突然觉得:只要我努力了,春天就会到来,而且我的春天离到来不远了!
坂面中学初一:亲爱的女孩
八:[郑板桥的诗]这,就是我_700字
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幽默、爱好广泛的一个男孩。
我从小就有一个理想,那就是考上清华大学。它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小的名校啊!那里的人学习都非常优异,所以进入清华大学的第一道门槛就是学习成绩必须优异,因此我从小就努力学习,十几次期末考试成绩都特别优异。俗话说:理想是动力的源泉,有了理想就有了动力,这股力量将一直激励着我前进。知道它被实现。人们都说:万事开头难。过了这个门槛,相比以后就轻松些了吧!但愿我在实现的过程中如郑板桥的诗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坚持不懈的实现我的理想。
我这个人还比较幽默,常常与同学们开玩笑。有一次下课了,我们有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聚在一起闲聊了。从来就没有一个好话题。“哎,你们说老师最吸引你们的是什么?”我好奇地问。“当然是头发”他们向心有灵犀似的,答案全部统一。不过我也是真么认为的。“那它像什么呢?”我的五指在空中一起一伏地摆动着,引来了他们的注意力。“我知道,向那弯弯地乌丝线。”一个人说道。“嗨,你们的想象力也太差了,不就跟那方便面一模一样吗?”他们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是个开心果。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爱好——下象棋。你可不要小瞧我,我可是大名鼎鼎的“棋神”当然只是伙伴们给我起的绰号。我只是在我们这里下棋名列前茅的,在我们这里,皮肤有一个规矩,输了的要喝一瓶水,因此每次和我下棋的人都是“满肚而归。”当然我有很多绝招,在这里就不说了,你们要是知道了,“棋神”岂不一点神秘感都没有了,记住和我下棋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被我趁虚而入,你们可要当心啊!
这就是我,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幽默、爱好广泛的一个男孩。
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付村中学初一:董拓源
九:[郑板桥的诗]五月有奖征文:竹乡观竹海_1500字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题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明朝著名文人郑板桥这首《竹石》,自小就使我对竹的坚强、品格和精神,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尽管我居住的小区、我就读的学校校园,都种植有一些供观赏之类的小竹子,却怎么也领会不出《竹石》里所描绘的意境。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我妈妈所在的公司组织业务骨干,去国内著名的毛竹之乡--浙江省的安吉县游览。我也有幸应邀参加,真是非常高兴。
我们来到位于安吉港口镇的大竹海景区。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名导演李安在这里拍摄了一部《卧虎藏龙》的电影,更重要的是这里广袤的竹林,为它赢的了“中国毛竹看浙江,浙江毛竹看安吉,安吉毛竹看港口”的美誉。
在位于五女湖畔的一块巨石上,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卧虎藏龙";并竖有一块题有:“大竹海竹之大海海大藏龙,五女泉五岳圣泉泉圣卧虎”横联的大竹匾。关于五女湖,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相传:在唐朝天宝年间,钱塘秀才白启茗为规避战乱,携妻祝氏,来到安吉至天目山东麓竹海一隅。他们育有五个女儿,起名清、香、玉、洁、莹,个个美貌聪明。有一年大旱,他的五个女儿为了给当地村民找水,轮流挖井,夜以继日,直至劳累昏厥。感动了路经此地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用树枝甩了五滴仙露到人间,化为五口仙泉,五口仙泉涌出的泉水,汇成一座湖,因此取名五女湖。也大概由于有五女湖水滋润的缘故吧,这里的竹子生长得格外茂盛,不仅品种众多,而且郁郁葱葱的满山遍地都是。我们在这一望无际的广袤竹林中穿行,真如同潜水员在大海里穿行一般,如果没有路标的指引,一不小心迷了路,还真有可能会走失呢,怪不得要把这里的竹林称之为“竹海”了。
由于这里昨天刚下过一场小雨,地上到处湿漉漉的,也许正是这个缘故,空气显得格外的清新舒畅。我们一行漫步在竹海里,耳边时不时地传来“噼噼、啪啪”的爆裂声,我好奇的循着响声寻去,原来是一根根竹笋,正伸着它们尖尖的脑壳从泥地里、从石缝里钻出来,对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在探头探脑的张望呢!这些顽皮的小精灵们,又像是入伍不久的新兵,列着不太整齐的队形,欢迎我们的到来。
为了一睹竹“海”的真容,我们目标直指天目山。层层陡峭的山路,走起来有点滑,也有点累,好在遍布着游人仰或当地的村民踩出的脚坑。我们踩住这些脚坑,弓身曲背蜿蜒而行。虽费了不少功夫,总算是爬上了雄伟壮丽的天目山顶。我们一个个都是气喘吁吁,并且上气不接下气,却是心旷神怡。俯身极目远眺,只见山下一望无际的竹子,在和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层层波涛,一浪赶着一浪,甚为壮观。其气势,又犹如千军万马在呐喊、在冲锋。无怪乎要称这里为“大竹海”了。
这次安吉之行,不仅领略到了安吉特有的风光之美,更让我深刻地领会到了那竹的情怀,那竹的坚忍,那竹的清新,那竹的高雅。无怪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都把竹和松、梅比作"岁寒三友"所讴歌、所赞美、所称颂呢。
江苏苏州昆山市周市中学初一:罗昊
点评:果然是海大藏龙,泉圣卧虎,青山碧水多才俊,小作者才华横溢,一篇游记行文如流水,仿佛带着读者游览了一路,竹景甚是自然、甚是好看。作者很会吸引读者的眼球与内心,开篇引用郑板桥的诗歌,通过文人墨客的笔写足了竹的品质,一句领会不出其意蕴,却胜似很多褒扬和赞美的话语。文中关于五女湖的传说的引用也给整篇文章增添了历史文化的气息,更给竹海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使读者心驰神往。
点评老师:刘聪漪
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一向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坚持“方法与知识并重”的教学原则,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报班详情
点击查看更多课程介绍
十:[郑板桥的诗]竹的精神_1000字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最喜爱竹。”我从小就对竹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种超乎寻常的爱青青翠竹,亭亭玉立,它有着修长的身躯,好似苗条的妙龄少女又有着挺拔的姿态,好似威武的坚。
竹的最大特点是“腹中空空”。把竹子纵向剖开,里面只有横隔的竹节,其他一无所有。我国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虚,就是谦虚怀,是指胸怀谷即为山谷。整个成语连起来解释就是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而竹的“腹中空空”正好形象地表明了它谦虚之至。腹中无物就必须从外界不断地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永不满足。
谦虚,这就是竹最显着的精神!
不仅如此,它每成长一步,都留下印记。在生命的旅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困难不能使它害怕挫折不能使它畏缩,竹节足以作证,它将竹的前进过程
作了生动详细的记载,这难道不能给人一些启发吗?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件事情,学一样本领,均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前进,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这与我国春秋时期的那个“揠苗助长”的宋国人有何本质区别呢?庄稼本来应该按自然规律慢慢地长,人把它拔高后,表面看苗顿时长高不少,但结果是必死无疑。我们干事不也应该吸取“揠苗助长”的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吗?竹不开花。它没有牡丹的高贵,也没有君子兰的艳丽它没有月季的引蝶浓香,也没有茉莉的诱人清香。竹朴素,不炫耀,不卖弄,因而不为人们所注意,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则更引不起人们的青睐。但它独特的美,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成为他们的爱物。着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擅长画竹,在生活中还以竹自喻,他曾在《竹》一诗中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在这首诗中,郑板桥巧妙地抓住竹不开花这一特点,表白自己宁愿保持本色,也不愿钻营取宠的态度,这也是竹的品质的写照。在春天,竹不引人注目,而在冰封大地的冬天,只有松、梅与之作伴,故人们把松、竹、梅亲切地称作“岁寒三友”。竹能够抗严寒、斗傲雪,它的生命力强。一首题为《题画竹》的诗中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生动地写出了竹的旺盛的生命力。竹扎根深。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干事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扬竹的坚劲精神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