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5篇

时间:2018-10-28 来源:作文素材 点击:

第一篇面对死亡:面对死亡

对于生命,我们有着无限的留恋,可是生老病死是人世常理。因为留恋,我们会害怕死亡;因为留恋,我们会感到痛苦;因为留恋,我们甚至会忌讳死亡的词汇。从古至今,代替死亡的词汇有很多,比如老去了、上西天了、驾鹤云游了等。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在现代社会,对于死亡并不是太忌讳了,人们会赞美那些坦然面对死亡的人。人们承认了自己会死亡的事实。
除了绝望的人,所有的人都害怕死亡。对于绝望的人来说,死亡就是他的希望,谁会拒绝希望呢?希望就是黑夜里的灯火,即使渺小,依然会让人的眼睛一亮。死亡确实是可怕的。它让我们切断和这个世界一切的总总的联系,甚至,我们会害怕死后未知的世界。对于未知可怕的想象,一些人都会觉得恐惧。
有两个人,他们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一个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的精神崩溃了,不久就带着深深的哀痛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另一个人他变得格外珍惜眼前的一切,他坦然接受事实,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计划并去实施了,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他过得很快乐,最后他在家人的祝福里含笑离开了世界。一个事实,两种态度,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生死,珍惜眼前,心无所累,快乐的过每一天。
有一个因为重病将要死亡的人,临终前她说,她感谢生命赐予她的一切,她也感谢生命的离开。当死亡真真切切的降临,我们会感到对生命无限的留恋。但是,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坦然接受,然后带着感恩之心感谢生命的馈赠。
我们会死,但是我们坦然面对生死,并且感谢和珍惜生命的赐予。

第二篇面对死亡:当死亡来临时

夜,伸手不见五指;夜,死一般的寂静。
“快点,赶紧起来。”我睡的迷迷糊糊,恍惚间听见妈妈在喊,再醒醒神,睁开眼睛,只见妈妈一边披上被子一边又说:“快点起来,地震了。”那一刻,我的大脑仿佛停止运转,一片空白,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记不起那时我在想什么,我只知道那时大脑只有一个念头:地震了,要逃命。
也许也因为睡得迷糊的缘故,又或时间匆忙,连袄都没来得及穿,就跟着爸妈跑到了外面,过了一会算清醒了过来,这才意识到冷,渐渐的,这才算清醒了过来。
我环顾四周,由于眼睛近视,又没有戴眼镜的缘故,四周灰蒙蒙,看不清,看什么都不清楚,仿佛一个人站在那里,尽管我知道那里没有人,那个时候所有恐怖镜头都集中在了脑海中,恐怖的图片像潮水一样扑面而来,于是就这样心中越想越害怕,不禁从心底涌上一股恐惧,是的,我害怕了,也许我的心中很明白,害怕的对象不仅仅是鬼神之说,更源自于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我一直以为这个词我还有很长时间才能会见,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离这个词这么近,我用力摇摇头,闭上了眼睛,看不清就不要看了,我看了看妈妈,跟着她进入了车里……
我们做在车里等了一个半小时左右,那一个半小时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半小时,比我任何一个一个半小时都要漫长、都要难熬,那一个半小时让我明白了: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那个过程。
那一个半小时,我想了很多很多,我一直以为我是那种把生死看做淡然的人,但是真正面对死亡时,自己是那么的胆怯和无力,面对死亡,人类就如蝼蚁,那个时候,我也想到了唐山大地震,当地震来时作文,四面而逃的人他们对生命的渴望是那么强烈,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因为对手是大自然,面对灾难-大自然给予的灾难,我们只能妥协,当地震来时,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人是多么的绝望,但这就是生存,这就是毁灭,这就是死亡,只几分钟大自然可以毁灭一切。
我也理解了外公,当外公生病躺在医院,我体会到了外公对死亡的恐惧,现在想想那时对外公这种想法的不屑,我是多么的愚蠢。我们都不想死亡,因为世间我们有太多的留恋,我们有太多的心愿未了。
感谢我的姐姐让我看‘超级演说家’,我现在想起刘媛媛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真正面对死亡的那一天,我们也都知道那一天迟早会来临,但是在死亡来临之前,又有几个人能做好准备?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死亡做最充足的准备,不是去准备一个盛大的葬礼,而是去准备一个值得一活的人生。
人这一辈子,开心最重要,但是快乐也不仅仅是及时行乐那么简单,无目的的随心所欲只会增加我们的虚无感,我们不应该一辈子都是享乐,还应该有奋斗、有追求。当我老了,我会永远感谢那一晚的地震,就算这是个谣言,但重要的不是结果,我活了下来,而是那个过程,我忽然想起:原来,我那么多事情还没有做,原来,我对这个我自以为很讨厌的世界是那么的留恋,原来我亏欠父母的永远都还不够……
一个人不管他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管他活了多少岁,也不管他甘不甘心,他总是会在确定的一天死去,你跟我,我们都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对彼此有意义,人生毫无意义,但我希望它会满意。
原来,死亡是那么容易,求生是那么困难,死亡只在一个拐角处,而生却在人的心灵深处……

第三篇面对死亡:勇气盛开天地间

我们常用“智勇双全”或是“大智大勇”来评价一个人的卓越才干。可见智慧和勇气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智商的高低,但是勇气是可以培养的。很多人狭隘地认为勇气就是不惧怕危险,其实不只如此,勇气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勇气之花遍天下。
勇气是面对困难时的勇往直前。困难是人生的路途上一定会遇到的沟沟坎坎。有时,克服困难不但需要能力,更需要一往无前的勇力。人们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而勇气可以压弯困难这根弹簧,使困难在勇气面前变得渺小。克服困难的斗争有时是旷日持久的,这时勇气就是成功的关键。爱迪生试遍了近千种材料才找到了能够照亮世界的钨丝。挑战九百多次失败的勇气是常人容易拥有的吗?失败常常是困难的附属品,但勇气却可以让成功成为必然。
勇气也是面对邪恶势力时的挺身而出。有人说邪恶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的勇气在邪恶势力面前微乎其微,软弱无力。殊不知,正是由于这种偏见造成了勇气的缺失,而勇气的缺失助长了邪恶势力的气焰。当有人问及一个犯罪分子为什么敢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犯罪时,他不屑地说:“别看围着看热闹的人不少,但没有一个敢出来阻挠的……”是呀,勇气的缺失使人们面对这样一类事情,有了漠然处之,事不关己的心态。但事实上,不论怎样的作恶者总是心虚的,这时候也许只要一声断喝,就会使他们心惊肉跳,我们要相信邪不压正,正不惧邪,面对邪恶势力时挺身而出,这既有利于社会,也使自己日后免于良心的谴责。这样的勇气因其难得,更加可贵。
勇气还是面对死亡的淡然神定。勇气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一个连死亡都不畏惧的人还会怕什么呢?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与敌人同归于尽,刘胡兰、江姐、黄继光……一串串响亮的名字就是一部勇气铸成的历史;相声大师马三立临终前轻吐三个字:“逗你玩”,这句经典之言见证了这位相声大师的幽默人生,也昭示了他面对死亡的勇气。少年作家吴子尤面对癌症带来的死亡没有丝毫畏惧,他抬笔写下:“上天赐给我一个金灿灿的肿瘤……”勇气让他们生得伟大,死得绚烂辉煌。
让我们记住这种种勇气,这种种勇气让我们幸福别人,快乐自己。让我们携手把这样的勇气之花遍种天地间。

第四篇面对死亡:敬畏死亡

毕淑敏在《幸福秘密》中这样说:人们赋予生命比自己更伟大的物件,通常把从恭敬和仰慕对于比自己活得短暂的东西则更多轻视与俯视。前者比如星空河海,比如永久的庙宇和沙埋的古物。后者比如朝露、秋霜,比如瞬息即逝的动植物。在这种厚此薄彼的好恶中折射着人对于时间的敬畏核对死亡的慑服。
我想,这足以可见人们的偏见——短暂的生命难道不能绽放出绚丽光彩吗?当然不是,昙花虽一现,但足见他的美丽;流星虽长逝但却寄托心愿;朝露虽转瞬即逝,但滋润了花草的生命……也许,生命的精神永远不会取决于其长度。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眼泪中开始,在别人的眼泪中结束。当一首歌唱尽了人生漫漫长路。铁马秋风,战地黄花,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如果是一滴水就把自己融入大海:是一束梅就把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面旗,一颗心。阎肃之弦歌感人。也许您就这样走了,但那些口耳相传的歌唱在了广大中国人的心里。突然间,我觉得死亡离我如此之近。有诗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在,托体同山阿。人真的是一中很渺小的生命,在时间的生老病死面前无能为力。我开始畏惧死亡。终于明白了《说文解字》中对于死亡的解释:死,人之所离也。
时间总是迫不及待的销蚀生命的容颜,有些被蛀空的躯壳,或是保持一种向前的姿态,可是脊背却佝偻了,或是跌进了宿命的尘土,后世的车马一次次的踏过。于是生命的半路上漂浮游走着残缺的灵魂,这些不完整的梦想,谁来画上句号。
李白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我畏惧生命的流逝,这条生命的河终究会把我带向死亡,当冬日的寒风吹进我的眼眶,而后阳光又将它温暖。我知道,没有人不会畏惧死亡。
生命永远不会取决其长度,而使取决于其宽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死亡,好像没那么容易。但当我们知道自己终究走到死亡的那一刻时,我们不畏的应当是我们手中曾握紧的梦想,应当是我们为这个社会所做的贡献,应当是我们脚下走过的每一步。
我们畏惧死亡,而我们不畏的应该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那种努力过何必后悔的超然与洒脱。

第五篇面对死亡: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一:《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篇二: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吧。
【篇三:《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作文】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言简意赅,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属于莫里与米奇的人生课,更是我们应必修的一门课。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他把他的学生米奇叫来,在他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给米奇上了最后的课程,相约在星期二上课,他们谈论的话题有很多:有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是米奇在莫里临终前几天提到的问题。对于我们,可能要回答:“当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懒觉。”而莫里的回答让人们无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论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现在我明白了,莫里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种健康向上,乐观的心态,通过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们,能否向莫里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追梦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努力把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把握住现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篇四:《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如果我还能拥有完全健康的一天,那么: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圈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晚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的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全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跳到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这是《相约星期二》中的一段摘录。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位垂死之际的老人在他生前的十四周里,为他的学生上了一门人生必修课,分别谈论了: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道别十四门课。让学生拥有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的机会。
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了作者,同样也震撼了我们读者。读了此书让我想到去年已经去世的姥爷。姥爷一生喜爱看书,写字。勤勤恳恳了一辈子,可是最后却得了癌症,脑子长了瘤子,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刚开始的时候还能用药物控制住,身体也变好了一段时间,可是没过多久,身体彻底的不行了,吃喝拉撒全部都需要有人照顾。姥爷他曾经是多么独立的一个人,现在是完全的依赖了别人。别人帮他翻身,帮他擦洗身子,帮他穿衣服……就像是回到了婴儿期一样。我记得十一期间我回家看望他,那时的他已经躺在床上了,基本上不知道我是谁了。但是听大姨他们说,我不在的时候总是叨叨我,想着我。因为假期时间较短,我只能尽我所能得陪着他,陪着他吃饭,陪着他睡觉。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总是紧紧地抓着我的手臂,我不知道当时他想到了什么,我也只能尽量的把手放到他的手里,让他抓着我,以此来安慰着他。假期很快就结束了,我不得不回来公司继续上班,当然我也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了。记得以前我每次去看望姥爷的时候,那时候他身体还很强壮,经常跟我说,他已经很满足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要是有机会能看到我结婚生子,那是最好的了。可惜,我连这点愿望都没有满足他。我不知道他走的时候,会不会痛苦?会不会难过?不管怎样,我只能在此,祝他在天堂过的幸福!
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陪着姥爷度过他最后的那段艰难的日子!在此,愿天下人有时间多陪陪家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家人在一起!
【篇五: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生命的巅峰—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篇六:《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在美国小女儿家忙里偷闲看了几本闲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内容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老人得的绝症,他是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助,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得不便,但很快又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应该懂得一个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会要变老的”。是啊!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接受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生活的意义,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所以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所以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悲剧。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么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所以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篇七: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篇八:《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体育专栏的主持人,莫里·施瓦茨是他在大学里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毕业典礼上老教授说“你是最棒的我很喜欢你,希望我们可以经常往来”米奇也答应了。可是由于工作断了消息。在他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老师身患了绝症,来日无多,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ALS)类似于斯蒂芬·霍金所患的疾病。
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与教授,约定每个星期二上课,在以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去上课,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莫里教授告诉大家,任何时候不要错过本可以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教授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教授的答案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教授最后的岁月,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莫里老人对爱的呼唤,总是强调社会的针对性:
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给予他们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篇九:《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旅程的书籍。
这是一本叩问人类内心的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他们看待人心、死亡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人,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人类社会,人将举步维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城邦之外,非神即兽。”那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如何扮演自身角色的呢?
在经济学中,将货物的出售,称为“最惊心动魄的跳跃”。因为商品中凝聚着生产者的劳动价值。这一价值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则必须通过其出售成功来体现。在经济学中的认识,其实也回答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永远都需要社会对他付出的认可。
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赞赏。
在今天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人们逐渐将自己的付出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化的生产。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工作中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绩。而莫里通过他的言行,告诉我们: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搁置在无谓的琐事之中。我们的生活,有着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留意——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身边人。
人不仅是物质的人,同时也是精神的人。当在完成衣食之需后,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感情的体验,并且这种体现相较与工作的成就感而言,是更为长久的。工作会离我们而去,但是家人、朋友、关心我们的人却难以割舍。
佛教禅宗认为: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时代跨入二十一世纪已经有了近十个年头,科学技术仍旧以迅猛的革新姿态掌握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但是,科技发展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却不曾真正使人们获得梦寐以求的自由。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污染、人际的竞争、层出的疾病使人们陷入困惑:难道这便是自身苦苦追寻的结果。长时间向身外求法并未使人活出自在与自由,反而却误入层层囹圄。
莫里的理念暗合禅宗的教义:通过对自身内心的探求,来获取对于生命更为深刻的认知,达到人生圆满的境界。莫里正是通过对于内心的探求,寻找生命的意义。哪怕面对死亡,莫里都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简单地认为我们的快乐来源于物质的刺激,因而将自身的苦闷和抑郁归结为世道不公与人心不古。但是,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是否想过,曾经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欣喜是否长久?刺激毕竟是瞬间的,而兴奋也只能是一时的。片刻的欢愉过后是漫长的空虚。物质的获取难以获得灵魂的满足,因为我们错认了快乐的本源。
真正的快乐,仅仅只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真正的快乐,根植于与他人的情感之中。
真正的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快乐的坦荡。
我想,这便是莫里直面死亡、慨然无憾的原因所在。
【篇十:《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谈论人生的书很多,但《相约星期二》这本传记小说却与众不同,它以真实故事为基础,从一个独特视角,讲述了一个美国大学社会学老教授莫里在即将离开人世前,通过与他的得意门生米奇间的对话,表达了他对死亡的体验和人生的看法。
米奇是一个体育新闻评论员和专栏记者,受生活所迫,他放弃了大学毕业时想当音乐家的人生理想,一心埋头于挣钱,尽管个人资产增加了,但他却忽略了情亲、友情。他在观看夜线电视节目时,偶然看到他的大学恩师莫里教授患上绝症,在面对死亡威胁时,在电视镜头前还笑谈死亡前对人生感受,他受到震动,毅然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抽空回到教授身边,与恩师约定,在莫里家里进行一场每周星期二的授课。
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上,教授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内容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小说通过对十四周授课过程的描写,把教授的人生见解娓娓道来,读起来让人很受启发,在这里,我不妨把每周讲课的要点叙述一下。
在第一周里,莫里教授与米奇谈到了世界观,讲到人在痛苦时会想到更痛苦的人,感悟人生,他说,人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
在第二周,他们谈到自怜,莫里说人在遇到不幸时难免会哀伤,不过他不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自哀自怜,每天早上就一小会,掉几滴眼泪就完了。看着自己的身体慢慢萎谢,他的确感到很可怕,但也有感到幸运的一面,因为慢慢的死去,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人只有你自己觉得可怕时,才会真的可怕。
在第三周,他们谈到遗憾,一般临近死亡的人才会想到遗憾,悲哀将离开的家庭、友人、学生、同事,抱憾即将逝去的一切、没有吐露的秘密,每想到这些,总有很想把生活重新来过的念头,但更抱憾的是已经没有这种机会了。
在第四周,他们谈到死亡,莫里教授说,学会了怎么死,也就学会了怎么活。好好的时候,没有人真的相信自己会死,人往往会用过多时间去追求物质需要,会忽视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的关系,忽视周围的世界。
在第五周,他们谈到了家庭,他说,朋友、同事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家给人一“心里安全”,金钱、名望、工作都办不到。
第六周谈到感受,他说,人要接受所有的感受,害怕痛苦、悲伤、爱的感受,必然会感受到伤害。人只有感受得多了,才能坦诚、超脱。
第七周谈到对衰老的恐惧,莫里教授说,人应该发现你现在一切美好的、真实的东西,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利。
第八周谈论到金钱,莫里认为,在现实的文化中往往认为钱越多越好,实际上物质的东西永远无法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友情。
第九周谈到永恒的爱,就是永存的感情,那种时时的牵挂。莫里把当一个终身的教师,作为对社会永恒的爱,因为他以此为生,不需要靠剥削别人的劳动,又能给人提供帮助,甚至在死亡前也不忘对职业的牵挂,用电视镜头张罗出一堂人生课,把自己最后的智慧奉献给社会,境界是何其的高尚啊!
在第十周,谈论到婚姻,他说,一个爱人对你的生活是相当重要的,维系婚姻长久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要学会尊重对方、懂得妥协、开诚不公、培养有共同价值观,否则,婚姻就会有麻烦。
在第十一周,谈到文化,他说当你受到威胁时,你就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视金钱为上帝。人要学会思想、学会判断,学会建立自己的小文化,并投入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在第十二周,谈到原谅,他说学会原谅是一种本事,人不应该陷在无法完成的事情上而不能自拔。
在第十三周,谈到什么是完美的一天,莫里教授说,要学会与生活讲和。他说,人的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不过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人在每个普通一天中,都能找到完美。比如,他描述了一个完美的一天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第十四周,他们没有讨论任何问题,而是通过简短、温情的细语,通过抚摸,用心灵进行的交流和安抚,通过彼此超越了师生情谊的共鸣完成了最后一堂人生课。
“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面对衰老、死亡,莫里教授就是持这样乐观的态度,人的一生的确也就是一种奇妙的自然轮回。
看完这本书,莫里教授的片片话语似乎还在我耳边萦回,他的话可以说是醒世箴言,他教给了我与家人、友人、同事和大自然的相处之道,就是要学会施爱与人,并去接受爱;学会与生活讲和;学会让每一天过得完美,这样,会让我们幸福一生。
【篇十一:《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谈人生?
老人。参透了生死的老人。
近日看了一本《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著)。这本书有余秋雨作序并推荐。尽管对余某人及其文字颇有些感冒,但还是忍不住想印证一下,到底他推荐的书是否跟他本人一样酸不拉几,一样做作扭捏。
那是个其貌不扬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个子矮小,大耳朵,鹰勾鼻,牙齿参差不齐,但笑的时候依然毫无遮拦。待人热情真诚。跟你谈话,他的世界里只有你,绝对不会心有旁骛。
他天真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如果不是得了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他愿意每天过着这样天真活泼的日子,晨练,散步,与朋友谈心,欣赏大自然的色彩,享受美食。得这个病时他七十多岁。
从医生处得知病情后,他开始思索怎样渡过剩下的日子,两年,几个月,也许会更短。他继续给学生上课。他决定让死亡成为一门课程。
活着办个追悼会。让家人和好友来致悼词。他们把想对他说的话都说了,他也听到了。这主意显然不错。有许多葬礼都是悼词很感人,只可惜那个躺着的人已经听不到了。
当他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他说他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重新当一回婴儿。
他是如此豁达睿智,并乐于向朋友畅开胸怀。听着美妙的歌声,他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如果有那么一本书,让你看了后心有所动,心有所思,它就发挥了它的价值。这与莫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追求的完全一致。因此,莫里活着没有遗憾,死了也没有遗憾。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可以自怜自爱,但不要停留太久。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享受。
来得及向人世告别也是一种幸运。
每天,放一只小鸟在肩膀,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爱情和婚姻有章可循。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看到最后,恍然发现,这也就是印象中的余大师的品味。
【篇十二:《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生命,是不辞而别的。死亡,是约定好的。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是为生命而死亡的真实故事。
相约星期二,让一个陷入死亡的教授含笑教育一个如花的生命;
相约星期二,让一个认清死亡的老者深沉思考一生虚幻的生活。
相约星期二,让垂危的人苦思人生的真谛;
相约星期二,让活着的人思考自己走的路。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故事背景很复杂,故事寓意很深度。一个患有胰腺癌的老哲学教授,在最后的弥留之际,有生命告诉了他一生最钟爱的一位学生。它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学生到老师家里,在照顾老师的同时,倾听着这位哲学巨匠用生命凝成的思想,他们讨论成长,讨论爱情,讨论着人生,在最后的一个星期二,他们讨论了死亡。
“米奇,你知道吗,为什么我如此坦然的面对死亡?”“噢,你和上帝约好了,住在天堂最好的一间。”“不仅,上帝告诉我:‘莫里,你无须害怕,你的人生没有遗憾。之所以那么多人惧怕死亡,那是因为他们在人世还有无穷牵挂,无穷的欲望,有许许多多没有完成的事情。如你所知,人一旦死了,万物皆空,一生的理想,一生的梦想都将化为泡影,到死亡时,留下的只有无穷无尽的后悔,到时候只有怨自己不懂掌握人生。’”
是的,生命易逝,红灯绿酒的人生,歌舞生平的世界,金银满天的富贵,只是梦幻泡影,红楼一梦。当病魔当灾难突然来临的一天,我们脆弱的生命便不知所措。
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来临之时,多少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多少对着未来充满希望的张张笑脸瞬间凝固,多少沉浸在幸福家庭中百姓,瞬间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多少热爱这个世界陶醉于现实人生的人们,瞬间瓦解生命。我们哭泣,我们哀悼,我们为他们失去了生命而痛苦,我们为他们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而感到悲哀,我们为失去了祖国的希望而感到惋惜。
死了的人用生命庄重地告诉活着的人:人的生命脆弱,人的生命易逝,不知何时来的一场灾难就会夺走人的一切,所以,人应当珍惜活着的每一秒,用所有的精力与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完美自己的人生,不应虚度光阴,到自己老死的那一天,哀声重重,死不瞑目,到死时还念念不忘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做,后悔自己荒废了一生。
我们就应像书中的莫里,选择了自己钟爱的哲学,住在了自己梦中一样的花园中,有了一群可爱的后代,有了自己人生的知音,直到死时还微笑在脸。即使瘦弱的身躯,但他还是一样哲理,一样幽默,灵魂早已在历史中深深睡下。
抓紧现在的每一秒,走好未来的每一步,让我们亮出灿烂的笑容,迎接我们的未来。不要让生命毁灭在我们哭泣中,奋斗属于我们的每一天。

扩展阅读文章

作文素材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作文素材推荐文章

作文素材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