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长廊4篇
(1) [颐和园长廊]游颐和园
去年的七月中旬,我和家人一起欣然前往颐和园游玩,直到今日,我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那天,正巧是一场大雨后,清纯的雨水把园内的景物冲洗得一尘不染,给人一种格外清新自然的感觉。
颐和园是一座皇家园林,气势宏伟,每个人置身其中都显得那么渺小。颐和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流逝,帝王所留下的只是他们奢靡的见证。
沿湖堤走了没多远,便见到一个牌坊,名为“云辉玉宇”。牌坊上彩色的和玺彩画,装点着周围灰暗的空间,给人以明快的感觉。再往前走,便是排云殿,它是当年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接受大臣朝贺的地方。屏风上两个大大的“寿”字,其红色依稀可见。看着殿内的摆设,可以想象当时的宫廷生活是多么奢侈。当时,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慈禧太后却全然不顾人民疾苦,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为她的生日庆贺。
我静静地站立在这里,身边似乎响起了大臣们的朝贺之声,丝竹之声,并夹杂着老百姓的凄惨喊叫声……我不愿意再在这儿呆下去了,走出排云殿,转向长廊。
长廊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像一条彩带把颐和园前山修筑成一体。长廊不仅长,而且是个大画廊。梁上的画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走到长廊尽头,向右拐是一座桥,小河中睡莲朵朵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胜雪,在碧绿的浮萍衬托下,更显得娇艳欲滴。
我们经过十七孔桥,走上东堤,又回到颐和园的正前方。
再回首间,我又把这个帝王们醉生梦死,弃国事于不顾的皇家园林看了一番,我更愿意铭记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而成的,可以说它是我国众多的园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 [颐和园长廊]游记作文600字 游颐和园
8月20日,我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颐和园。
这时的颐和园正值夏季,到处荷花盛开,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真是美丽极了。
合欢树、太白花、梧桐、玉兰、紫薇、牡丹、芍药、千年古树……颐和园中的植物种类数不胜数,这些花草树木形态各异,颜色不一,衬托着富丽堂皇的宫室,美轮美奂。
在一座座布满玻璃瓦,金碧辉煌的宫殿旁,一个追逐着奇花异俊俏的少年,哦,那就是我!
我们走上一条五彩的花石子路,初看,路上碎石凌乱不堪,五花八门,可细细研究,却大有意趣。五彩的石子组成了各种图案,或花草,或人物,或宫室,或器皿,真是美丽动人。
顺着小路一直往前走,就来到了闻名于世的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到石丈亭。据说,这是慈禧太后为了观看昆明湖上的景物而建造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长廊。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长廊的顶上有二百七十三个五彩间隔,每个间隔里都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彩绘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树木惟妙惟肖。长廊两侧有红柱,红柱之间由绿的围栏相连。绿栏很低,人可以坐在上边欣赏昆明湖的美景。
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下。抬头望去,一座玲珑宝塔耸立在山上,这就是佛香阁。
登上佛香阁,向下眺望,园内的景物大半尽收眼底。正前方是赫赫有名的昆明湖。昆明湖静的很,犹如一块翡翠。小船从上面轻轻滑过,留下一道浅浅的水痕,仿佛一块翡翠上划了一条碧痕。微风吹过,水面荡起粼粼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浮光跃金,美不胜收。远处,十七孔桥的影子倒在水中荡荡漾漾,虽然不清楚不真切,但这又给它带来了几分瑰丽。
夕阳西下,我迈着轻快的步伐与愉悦的心情,离开了四大名园之一的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
(3) [颐和园长廊]颐和园
颐和园
人间仙境颐和园,
绿柱红栏在长廊。
碧绿无瑕昆明湖,
金碧辉煌排云殿。
指导教师:张燕云
(4) [颐和园长廊]颐和园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
亲爱的叔叔阿姨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这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在我旁边的就是长廊,它有七百多米长,设计精巧、细致。它一共分成273间,横槛上都有各不相同的画。长廊两旁环境优美,到处是花香,到处是草绿。是不是感到头脑清醒,精神爽快呢?
(万寿山脚下)
接下来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在爬之前,不知道大家看没看到一座八角宝塔线三层建筑,它就是佛香阁。大家一定也看见黄色的琉璃瓦在闪闪地发着光,装饰着它(佛香阁)。下面一排一排的宫殿,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
(万寿山上)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爬上了万寿山。你看,葱郁的树丛,有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还有朱红色宫墙。大家向东看,会看见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昆明湖边)
现在我们就站在昆明湖旁。大家看,那堤岸真是长。堤岸上有好几座石桥,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而且,整个湖被长长的石桥“包围”着。湖上有游船或画舫经过,但无比平静。石桥上有许多石柱,小狮子们都“住”在上面。石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十七个桥洞,因为皇帝当年很喜欢九,因此得名“十七孔桥”。
这美丽的颐和园啊,景色美得说不尽,希望下次大家能继续游赏。
谢谢大家的游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