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读后感6篇

时间:2018-11-20 来源:推荐 点击:

(1) [项羽本纪读后感]项羽本纪读后感800字

【篇一:项羽本纪读后感】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篇二:项羽本纪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翻开司马迁著述的《史记》,它颤动着我的心灵。
其中《项羽本纪》更令我对项羽有了很深的感触。
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碑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项羽,字子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他不愿读书,不学习击剑,更不愿学识字,只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这为他能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成了坚固的基础。年仅二十四岁,拥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如此远大的抱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往往不能成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亲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个眼色,立刻拔剑杀死了殷通。混战中,以一杀百。他的果断,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惊。“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为所为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现在司马迁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义士令我颤动。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爱美人。项羽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爱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因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一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这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他欢心。这出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这位柔情似水的猛将令我佩服。
两军对战,拼死一搏,“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项羽的一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地震当中如果官员也秉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灭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实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感悟了我。让我明白到时机是多么重要,情谊是多么的可贵,精神是多么可嘉。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残暴不仁,妄自菲薄。
虽然项羽神勇无比,但却在处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谨,对于项伯私访张良,泄漏军机,项羽却没有诛杀,导致往后与刘邦在求封汉中成了忧患之处。啊!为了所谓的信任而重用无能的亲信,特别是在事业成败个人生死的重大问题上重用无能的亲信,是如此愚蠢的行为啊!
项羽在每次战争之后,必定屠城。活生生地把人埋了,人家都已经投降了,还要这样涂炭生灵,难道这值得肯定吗?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难道知道赞扬吗?
刘邦,一个市井之徒,能把一代将相项羽打败,这似乎是出乎预料。但我觉得是在情理之中!项羽自伺高贵,能力超群,看不起刘邦,就是因为他的嫉恨上头,才被刘邦看准了弱点,击得他落花流水,才使贤才都归心于汉。这使我悟出一个道理,要成为英雄一定要忍耐。做人也一样,因为一时得暴躁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是如此的可恨!是如此的后悔!三思而后行啊!
项羽的滥用私情,残暴,冲动,无一不警戒我,应该冷静、客观地面对每一件事,从多角度地去看每个问题,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的观念,竟然还有一个失败了的项羽受到如此的礼赞。他让我叹息,让我感概,让我伤感,让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评价着。
【篇三:读《史记》之《项羽本纪》有感作文】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
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篇四:《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中《项羽本纪》令我对项羽有了很深的感触。
武功盖世,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俯览天下,傲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亲善士兵。
爱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在四面楚歌之时与美人纠葛,但试问,面临生死一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这应该出于项羽的柔情重义。也缘由此才有了《霸王别姬》之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实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虽然项羽神勇无比,但却在处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谨,项羽滥用私情,残暴,冲动,无一不警戒人们,应该冷静、客观地面对每一件事,从多角度地去看每个问题,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
在一个“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中,竟然还有一个失败了的项羽受到如此的礼赞。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叹息、让我感概、让我敬佩。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评价着。
【篇五:《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过了漫长的一天,今天总算把《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给读完了,《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之前我读《五帝本纪》《周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的时候都感觉没什么好写的我还在发愁今天看完啦《项羽本纪》终于有了灵感,我就轻松了许多。项羽是个英雄。
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有人说项羽除了打仗其它都不行,于当时的百姓无益,这样的人出任首领注定就是个悲剧。
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
【篇六: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堪为传世之经典,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又应该算的上经典中的经典。单说出自这段史料的成语就有好几个,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作壁上观、四面楚歌。可见其同历史研究价值相比文学价值同样显著。项羽其人也是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几千年来不断被人传诵也争议颇多。
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燕被王翦所杀之后(一说是项燕自杀)项羽随其季父项梁生活。项羽小的时候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干什么都没个长性。由此可以说明学习成绩代表不了将来的成就。正如布什在他的母校讲演时所说的,一个得c的学生也能当上美国总统。项羽第一次语出惊人是在秦始皇出游会稽渡钱塘江的时候项梁带他去看热闹,项羽看着皇帝的排场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小娃娃,不知天高地厚啊你。项梁赶快把他的嘴捂住了。也是由此之后项梁开始对这个小孩子刮目想看。
基本情况就介绍到这儿吧,再说文章就该改名叫《项羽那些事》了。了解了个人情况之后,按惯例下面讨论一下项羽同志的优缺点。我认为,该同志有两个最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工作上业务精,胆子大。这两点绝对是有根据的,首先说业务精:项羽能征惯战是出了名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实际战例也有,最出名的是钜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章邯军,并说其投降,虏秦卒二十余万人,皆坑杀之。还有,汉二年春,刘邦趁项羽北上攻齐之际,联合各路诸侯,统五十六万大军东伐西楚,并占领了彭城。项羽得知后,仅帅三万精骑,经由曲阜,胡陵进攻彭城西面的萧县。打得刘邦狼狈逃窜,老爸,老婆都不要了。要不是夏侯婴再三护着,一双儿女也早就被他给丢掉了。就连项羽被五千人马围困在乌江边上时,也能从容率领二十八骑与汉军作战,并做到溃围、斩将、刈旗。由实的厉害,真不是吹的。其次是胆子大:是说他小小年纪就有干大事的魄力。这也有事例,项梁起于会稽,而杀会稽郡守的却是项羽。当时他最多不过二十一岁。还有,巨鹿之战前项羽本无兵权,是他杀了军中首领卿子冠军宋义,夺了兵权才北上救赵的。够胆量吧。这是我发现项羽两项最突出的过人之处,其他方面他恐怕就乏善可陈了。
下面该说缺点了,其实他的昔日战友,后来的淮阴侯韩信早有对他的评价。淮因侯列传里面有所记载,说了一大堆,主旨八个字,“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两大致命弱点也是他最终走向失败的根结所在。首先说匹夫之勇,是讲其勇而无谋。项羽勇冠三军百战百胜却不懂得为政以德的道理,他的勇包含着野蛮的杀戮。义帝怀王的老臣对他的评价是“项羽为人

(2) [项羽本纪读后感]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篇一:《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过了漫长的一天,今天总算把《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给读完了,《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之前我读《五帝本纪》《周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的时候都感觉没什么好写的我还在发愁今天看完啦《项羽本纪》终于有了灵感,我就轻松了许多。项羽是个英雄。
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有人说项羽除了打仗其它都不行,于当时的百姓无益,这样的人出任首领注定就是个悲剧。
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
【篇二:读《史记》之《项羽本纪》有感】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
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篇三:项羽本纪读后感作文】
大概是以前电视连续剧“神话”看多了,总是对项羽有着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现便可改朝换代;他是那样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悬殊也照样战无不胜;他是那般的重义气,就算可能被他人灭国也不会想着去杀害自己的兄弟。但是,看完《项羽本纪》,史作巨家司马迁以睿智的眼光、精妙的笔法,如同穿越时光般的将那个血染夕阳的项羽展示在我们面前,也让我对项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项羽堪称一代枭雄,在当时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一个当英雄的机会。项羽出生为楚国帝王世家,秦灭六国,项羽自然要担起复兴楚国的重担。秦王游历会稽时,项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此时项羽虽然年青,身边也只有项伯一人,却显示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姿态,他的志向和气魄实非常人能及。只是在短短数月之间,项羽麾下士兵六七万,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秦军向来称为虎狼之师,但是巨鹿之战中项羽却可以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这足以彰显项羽的军事能力。项羽面对强大的秦军,毫不畏惧,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下令中军“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于是楚军士气大震,势如破竹。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项羽的胜利归功于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秦王暴政,民不聊生。楚君起义,除暴安良。项羽得了民心,才能招致名士将士来投,才能使得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借楚王的名义斩杀宋义,收其党羽,军力更加强盛。汗水之战,鄣邯招降,最后直捣秦都咸阳,项羽立下千秋伟业。
也许上天给项羽的使命就只是灭秦而已,他注定要做一个乱世的悲剧英雄。项羽灭秦走上人生的巅峰,自此其荣耀的光芒便开始消散直至乌江自刎了此余生。项羽一生犯了太多的错误,才让他成为了乱世的失败者。一,巨鹿之战中项羽坑杀20万秦兵,这是他失败的起点。因为项羽多疑坑杀了投降的士兵,他坑杀的不仅仅是20万的秦兵,更是千千万万的民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项羽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二、火烧咸阳。咸阳作为秦都,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方面,项羽焚毁的是大量的珍器重宝,另一方面他更加深了秦人对楚国的仇恨。三、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当初天下初定时,项羽本应该听从范曾之言,以四十万兵力从鸿门进攻霸上,歼灭刘邦。在鸿门宴上,项羽更不应该放走刘邦养虎为患。四、项羽太过自负。韩信曾今投靠项羽,却不被项羽看重、反而被赶走。项羽多疑,才会遭受陈平离间计。项羽赶走范增,落得孤军奋战。项羽如此,则身边无忠信之士,只剩的虞姬相伴左右。最后却落得霸王别姬,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已注定兵败垓下。然而项羽并没有醒悟,依然引兵进攻汉军,这些只是为了证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最后汉军围攻时,项羽却自负的以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殊不知退居江东,亦可东山再起,留下了历史的遗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故人已去,留下的是悲剧。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项羽的失败留给我们后人的应该是教训、是经验。
【篇四:《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史记项羽本纪》,读了之后,不知怎么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篇五: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说到项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当年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圣人,他也是有缺点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段文字叙述的是项羽志大材疏,浅尝辄止。在推进历史进程时他是英雄;但由于项羽性格上的某些缺点,注定了他的最终下场是悲剧。
有人觉得项羽是个白痴。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刘邦。目光短浅,放弃关中这块肥肉。杀义帝,授人口之舌。有眼无珠,赶走范增。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但是我喜欢项羽,因为他是个英雄。项羽小时侯见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巨鹿之战中,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一挡十,可以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来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项羽跟刘邦单挑,刘邦闭门不出,叫手下在城楼上放冷箭,射死了项羽好多兄弟,项羽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叫一声:“拿命来!”吓的弓箭手屁滚尿流,此等雄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后来在垓下被围,多喝了几杯,美人弹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着唱着,眼泪不自觉就下来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做人应该善于听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虚荣心。记得项羽率楚军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时,手下的一名文官进谏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扰,可都以霸。”可项羽却认为此乃衣绣夜行,无人知晓,拒绝纳谏。当被文官辱骂后,项羽竟将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将其煮死。其虚荣、残酷可见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应该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刘邦的部下韩信原为项羽的手下,但由于项羽的刚腹自用,武断专行,韩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致使韩信背离项羽投靠刘邦,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率汉军横扫中原,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败项羽于垓下,为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奇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英明的统帅才是打胜仗的最关键的因素。
读完《项羽本纪》,我从中悟出了些许做人的真谛。项羽只能说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样。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有知人善任之明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并且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自己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使自己不再重蹈项羽的覆辙,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篇六:读《项羽本纪》有感】
也许是你的柔肠,也许是你的寡断,也许……一出乌江自刎谱出了千古绝唱,从此,世人记住了你的名字——项羽。
你凭着自己的无双勇力,杰出才能,辉煌功绩成为反秦英雄之首。
壮志雄心推动着你步步走向争霸的征途,你就像终日奔腾不息的长河,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尽情地涌动你的浪花。苍茫的大地上,唯有你能够奔驰在沙场上,愈战愈勇。可人人都想要成为霸主,人人都希望永载史册,你啊,也不例外。为了自己的事业长年疲于征战,有谁能在深夜里为伏案的你端茶送饭,又有谁能知道像你这样的霸王在赫赫战功光辉背后的失落?只有她呀。
“”在复杂而又沉重的叹息声中,那股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的啮着你的心。在那必死的战斗中,你始终怀着英雄的豪气。眼看着自己的事业灰飞烟灭,一切梦想成为了泡影。绝望的你无限哀伤地唱着“”
英雄的光芒早已退去,此时的你变得苍白无力,前途消逝,你这曾经争雄一方的王啊,也挥不去对虞姬的深情。无论你有多么英勇无敌,纵然你有多么举世无双,一旦失去了所有,你就只有虞姬这块心头烙让你忧虑。
面对滔滔江水,你依然选择了死,生前你是历史的焦点,死时你依然展现出壮美,一挥长剑,霎那间,时间定格,那一幕被乌江的水载着流向未来。
你就这样走了。可你的英雄之气永存天地之间,日月光辉不及你的豪情,万物竞生不如你的英勇,我心中的英雄。
【篇七:《项羽本纪》读后感】
司马迁把项羽写得如此强悍,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将汉高祖死敌写进本纪,是发泄对汉武帝的不满,二说是司马迁由于身遭大不幸,强悍如项羽这样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个人的实力,就要看他对手的实力。所以把项羽写强一点,不会影响汉高祖的光辉形象,反而通过这一点,更显得高祖实力非凡,成为九五之尊也是众望所归。
楚汉相争,应该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第一次纯智力与纯武力争夺天下。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大脑远胜于拳脚。
项羽用过的计,似乎只有一个“破釜沉舟”,但照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还不如说是项羽的率性而为。韩信的“背水一战”,那才是计谋。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项羽,其谋略智慧,也许远远不及外黄城那个十三岁的孩子,更不要说深谙帝王之术的刘邦了。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从道德角度很难说哪一个更好一点。一个是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于不顾的流氓,一个是杀杀杀杀杀杀杀的西楚霸王。一个诈,一个暴,这两个人,你会喜欢哪一个?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却对楚霸王更加青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位婉约女子能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诗句,不能不说楚霸王感染力之强。
项羽感染后人的,是他的悲剧美。征战八年,一生经历七十余战的武将,仅仅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却彻底失去了一切。但这一败,项羽败得很潇洒。当身边仅余二十八骑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项羽似乎已经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最后一战,更要战得漂亮,战得从容。
于是,战到乌江……
天下苦秦久矣。”当项羽和刘邦们都不再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厮杀时,他们是不是还记得这句曾经流传以久的牢骚话。这句牢骚,陈涉吴广说过,我想,项羽刘邦们一定也说过。当项羽在故人吕马童面前自刎时,当刘邦登上帝位创下四百年汉家江山时,他们也许会感慨,天下终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篇八: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读史,本是为了修身养性,但若是为了杂念则万万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放假了,我终于有机会与书为伴,在史书中寻找另一片天地。——题记
梦得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求醉生梦死。
我一身素衣立于帐前,见你伫立在乌江亭边,你在想什么呢?长袍掩不住你的魁梧,话语诉不尽你的忧伤,如此方显你男儿本色。但,你在担心什么呢?秦始皇帝游览会稽时,你不是豪言壮语道:“彼可取而代之!”吗?
是啊,现在不比从前,如今你已被困在汉军的十面埋伏中,又岂是当年的情形呢?乌江的水滚滚向东流去,宛如白绫转身,回过头,四目相触的那一霎,我明白,外表平静的你,此刻必定心如刀割。
于是,亭边孤独的影子又多了一个,沉默良久,转身回帐,再出来时,手上竟多了一卷书。你转身,微怔片刻,又点点头,乌江亭畔,响起了你响彻苍穹的声音,居然是《项羽本纪》,这,可能是生平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不过,这就够了。
朗朗书声中,我听出了你对生与死的无奈,感受到了你的困惑与无助,体会到了你的悲哀与绝望!你不懂,是暴虐坑杀十万秦兵导致你人心尽失,还是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使你将天下拱手相让。你困惑,为什么纵有盖世武功,却连最心爱的人也保护不了?你愤怒,拼搏一生,却为小人所害。这声音虽然洪亮,但却透着一种凄凉与无助,隐隐中,有着一丝绝望。你漠然起身,在你转过头的那一刻,我的泪,决堤而下。
闪着银光的剑,在夜里更冰凉,你兴起于民间,带着吴中八千子弟,转战天下,只用了三年时间就率领诸侯灭掉了秦朝,自号霸王,如此丰功伟绩,近古以来谁曾办到?但人无完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爱过一次,心如止水,从此便可笑看红尘散场,纵使一切结束,项王,你也一定要在心里疼惜那个人儿,不要让这个因风而瘦的名字,打湿千年风月无力拯救的凄美,如此,便好。去战吧,只希望在多年后一个无法言说的意境中与彼此那盏灯隔空隔水地望着……
垓下,汉军已经会师,今天怕是闯不出去了吧!既然如此,那便痛痛快快的杀一场吧!让天下人之都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
剑起,人亡,寂寞的乌江亭边,盛开一朵洁白的梨花,恍惚中,听到项王那响彻天穹的怒喊,同时听到的,仿佛还有书声,那寄托无限情与语的声音,那应该是项王读给虞姬的吧!,我打了个激灵,没错,就是《项羽本纪》。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力拔山兮……声音越来越弱,最终,消散在了天地间。

(3) [项羽本纪读后感]读项羽本纪有感

【篇一:读《项羽本纪》有感】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书读至此,一代英雄故事也已接近尾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纵观项羽本纪全文,项羽除了怒了数次、笑了一次这些具有英雄本色的豪情之外,终于也是哭了一次。项王自楚地发迹,三年之间风卷云袭了原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英雄义气,挥斥方遒,势如破竹,好似无人能敌。却道沛县沛公,横空出世,硬是断了英雄魂。这怎能叫人不叹不恨?
却说汉王刘邦,由一小小亭长终与项王一决雌雄,虽屡招人诟病,但其中真才实干还是不容置疑。你道他不近人情,又怎知其中会有几番周折;烹父且分羹,又怎知他心中没有一番计量?项王最终不仍是未尝痛下杀手吗。
英雄的故事固然使人荡气回肠,但是其中血淋淋的过程却不能忽略。凡是不顺君心者,必为之灭,即使是曾经的主上也不能逃过毒手;背着上司,诸侯之间的割据纷争,其中的冷酷阴谋,也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人野蛮,一代英雄项羽,死后也不留全尸,不给予起码的尊重,也许没有深仇大恨,为了军功却是毫不犹豫地把他分尸。可笑伙伴相残,无辜白死了数十人。
话又说回来了,全文中一个个人物如走马观花,昙花一现,只是为了衬托项、汉二王的神武,走走场便罢了,不消几个字就死在了纸头上。因为行文精简,人物形象不够充实,尤其是小人物更是毫无特色,无血无肉,这也许是文言的一个弊端吧。
如金戈铁马,一曲终了。掩卷而思,不觉悠然神往。
【篇二:读项羽本纪有感】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
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篇三:读《项羽本纪》有感作文】
第一次听见西楚霸王这个名字是来自于香港黄玉郎先生的一本漫画——《天子传奇之流氓天子》。书中的主人公是汉高祖刘邦这位流氓天子,但是书中我最喜欢的却是手提雷刀,身骑乌雕,所向无敌的盖世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更何况那个社会意识形态相对落后和愚昧的秦王朝?秦王朝并没有像宋王朝以后的那些朝代那样推崇程朱理学的儒学之道,也没有像明朝那样“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腕力,所以导致始皇一死,盗贼四起,相比之下,鲁国的子民却是最后投降汉王刘邦的,因为项王起初被楚怀王封为鲁公,鲁国之民也懂得操守忠君爱国之道。由此可见,一个王朝如不能学会用文化道德来规范民臣,让他们懂得忠君爱国的话,那么这个王朝离它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秦始皇的死给项羽创造了一个扬名立方,富贵功名的机会。
当时是陈胜揭竿号召群雄起义,打响了反秦的第一炮,所以各地的英雄有志向的人都会召集可以信服的肯追随者起来,然后杀掉当地的秦政府的官员,响应陈胜起义。项羽的叔父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沛公也杀死沛县县令而起义。所以说上天给你机会的时候你不好好利用的话,那你想建立一番功业,那可是难上加难喽。项羽就是这样白手起家的,在起义之前他没有尺寸之地,但是短短三年,却是他统率着各路诸侯,把牢不可破的函谷关破掉,攻城掠池,推翻秦王朝并成为天下诸侯之中最富强的。
现在剖析一下项羽成功的经过:
1、凭借着项梁召集的八千子弟沿长江后向西进攻,以弱对弱,攻下一个小城就扩充部队,所以力量日益壮大。
2、当年秦国灭楚国,楚国是最没有得罪秦国的国家却遭遇亡国之灾,所以楚地的百姓一直以来都非常痛恨秦国。人们都流传着“亡秦必楚”、“楚虽三户,犹能亡秦”的蜚语。所以当说有以楚国将军的身份起义时,各路各众的义军都争先恐后地来归附他,这也使项羽的力量日益壮大。因为人心所向,得道多助。
3、秦二世任用宦官赵高,此人不学无术,在朝中专权,又以嫉妒心很强的性情导致朝中内外的文臣武将都不敢有什么作为。因为在外打仗的将领即使打赢胜仗,赵高一事实上会嫉妒他们的功劳;若不能打胜仗的话,又难免被赵高降以死罪。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降靠义军,得以封王善终。所以当时很多秦国部队都投靠项羽,反判秦王朝。
以上三点使项羽兵力上得以保障,加上又有亚父范增的智计,要收拾秦王朝这个烂摊子自然不难。
但是项羽却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一直以楚人自居,他的举动也只是为了报仇而已。所以他无视咸阳的一切,杀戮秦地百姓,火烧阿房宫。然后也不留意思关中地区,他说:“宝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
项羽事业的转折点是在他入关之后对诸侯和楚怀王分封藩地不公正,他迁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迁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还迁徙义帝到长沙的郴县。并残暴地派衡山王和临江王把义帝和他的群臣们杀死在大江之中。那个韩王成没有军功,项王不让他前往自己的封国,与他一同到彭城,把废置成诸侯,不久又杀死了他,针对这种居功自傲,蛮横不讲道义的独断独行的做法。请诸侯都痛恨在心。
田荣听说项羽把齐王田市迁徙为胶东王,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于是大怒,不肯把齐王遣送到胶东,因而以齐国的力量反叛项羽,迎击田都。但齐王田市畏惧项王,于是就逃亡到胶东接受封国,田荣得知后大怒,追击齐王,并且在那墨城把他杀了。田荣因而自立为齐王,而后向西进攻并杀死了济北王田安,兼并了三齐的国土,并授印符给彭越将军,命令他在梁地反击项王。
到这个时候,各家诸侯都开始反叛项羽,项羽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人心向背了。但是项羽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仍然是狂傲自大暴戾恣睢。
我个人认为项羽当时行为操之过急啦。我们转眼回到清代初期,参考一下多尔衮跟康熙皇帝对代藩王的政策。当时清兵入关之前,收降限不少明朝降将,并大方地委以重任,授予大权,拜封高官。就像耿精忠、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初为降将,但是得到多尔衮的重用之后都尽心效力并立下无数战功。清兵入关之后,他们都手握重兵,对清王朝的威胁着实不小,但是多尔衮并没有急于裁决他们,而是为他们封王分土。同时采取联姻政策,并派对他们驻守在边疆地区,使之远离京城,削减威胁。到了康熙年间,待到清室力量重大的时候才决定撤藩,结果就比较顺利地消除了心头大患,可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秦王朝的灭亡有一部分的因素也是因为操之过急。想那秦始皇筑长城,再建造阿房宫,劳民伤财,搞得国力筋疲力尽;秦二世起来又胡闹瞎搞,建什么丽山陵墓。他两父子把要几代人的事聚在二十几年就搞定了,那不灭亡才怪呢。所以当时项王应当实施怀柔政策,恩威并重,使那些诸侯王都服服帖帖,然后再借他们的力量,使他们各自互相残杀,最后慢慢地消灭他们。
世人都称颂汉高祖刘邦顺应天道,仁义爱民,在我眼中还只是一个走运的流氓痞子。记得楚汉想持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决出胜负,壮年男子都苦于军旅生涯,老弱疲于粮草运运输。项王对汉王说:“天下好几年兴兵动武的原因,只是因为你我二人相争罢了,我希望能够和汉王单独挑战,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百姓父子们白白受苦。”但是刘邦却笑着回答:“我跟你斗智不斗力。”可见项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是仁义爱民。
取后不得不谈及世人皆知的楚汉争霸。这是项羽事业的结束点。想当年项羽项梁两叔侄凭借着江东八千子弟,项羽白手起家,与群雄共同推翻了大秦帝国,但是却败在一个流氓般的人手里,真是可惜啊!令人遗憾的是那场鸿门宴项羽妇人之仁,并没有将之杀毙。为当时的手软换来了以后的恶果。更令人遗憾的是项羽兵败走乌江的时候,并没有想过逃回江东,却是自刎身亡。虽说江东乌县是个小地,但也有数十万民众,东山再起亦并非不可能。
唉,真是英雄志短啊。
【篇四: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说到项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当年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圣人,他也是有缺点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段文字叙述的是项羽志大材疏,浅尝辄止。在推进历史进程时他是英雄;但由于项羽性格上的某些缺点,注定了他的最终下场是悲剧。
有人觉得项羽是个白痴。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刘邦。目光短浅,放弃关中这块肥肉。杀义帝,授人口之舌。有眼无珠,赶走范增。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但是我喜欢项羽,因为他是个英雄。项羽小时侯见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巨鹿之战中,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一挡十,可以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来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项羽跟刘邦单挑,刘邦闭门不出,叫手下在城楼上放冷箭,射死了项羽好多兄弟,项羽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叫一声:“拿命来!”吓的弓箭手屁滚尿流,此等雄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后来在垓下被围,多喝了几杯,美人弹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着唱着,眼泪不自觉就下来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做人应该善于听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虚荣心。记得项羽率楚军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时,手下的一名文官进谏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扰,可都以霸。”可项羽却认为此乃衣绣夜行,无人知晓,拒绝纳谏。当被文官辱骂后,项羽竟将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将其煮死。其虚荣、残酷可见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应该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刘邦的部下韩信原为项羽的手下,但由于项羽的刚腹自用,武断专行,韩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致使韩信背离项羽投靠刘邦,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率汉军横扫中原,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败项羽于垓下,为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奇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英明的统帅才是打胜仗的最关键的因素。
读完《项羽本纪》,我从中悟出了些许做人的真谛。项羽只能说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样。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有知人善任之明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并且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自己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使自己不再重蹈项羽的覆辙,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篇五:读项羽本纪有感】
秦末因陈胜、吴广等人率百余饥民,手拿棍棒、锄头,以竹竿为旗竿造反起义的时候,估计秦二世是万万没想到,这星星之火却能燎了他大秦帝国之原野。历史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一个旧的王朝的覆灭,由此拉开的帷幕。
星星之火虽然微不足道,但却给了在秦朝暴政统治之下的广大群众指了一条明路,这星星之火犹如众生的明灯,指给了人民一条前进的大道。可以说陈胜跟吴广是那个时代的革命先驱,正所谓,千千万万个陈胜、吴广倒下了,后面又有千千万万个陈胜、吴广站起来。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不知陈胜与吴广在被秦军杀死前有没有说什么如文天祥、谭嗣同等,临死前叫出来的壮志未酬的豪言壮语,史记中未有记载,也无从查起。但有一点是可以认定的是,陈胜与吴广起到的革命作用,比起以上两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之间,中原大地,腥风血雨。
乱世出英雄,两位决定秦朝命运的人物横空出世了!西楚霸王—项羽,大汉开国皇帝—刘邦。如果说秦朝的灭亡是始皇与秦二世自食其果,是历史进步必然的结果。那么楚汉之争中,却是刘邦笑的了最后,在两军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占尽优势的项羽是如何输掉这场战争的?刘邦是如何取得胜利的?用现代管理来分析,我们可发现两人以下特点,项羽是激进型、善于开拓市场、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一意孤行、属强势管理的领导,而刘邦则是稳重型、善于组织管理、努力构建刘邦核心团队、集思广益、属人性化管理的领导。
项羽所用的强势管理方式在一定的环境下起到相应的作用,但不懂得的思变。强势运用最成功的两个案例是,一是杀宋义,二是破釜沉舟。宋义是项羽所拥立的楚怀王所任命的上将军,项羽杀宋义只因楚怀王以一个傀儡王的身份,居然任命一个上将军压到了他们项家头上,所以他不爽。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向所有人声明,这个地方只有我说了算,这一招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差不多是人人镇服,没有人不敢不听他的话。第二次就是历史典故破釜沉舟了,相对应这句话的还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当时这种情况,项羽的做法无异于是在逼楚国的两万军士去死,但是没有一人敢于反抗,说明项羽的强势在他们的心中是有很大的威摄力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是项羽不做如此大的牺牲,而采取宋义提出的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项羽杀宋义,逼20000军士犹如赌博一样的去打仗,完全暴露出此人的激进,一意孤行,而下面的人又是对他不敢直言劝谏。这场豪赌,项羽取得了胜利,但根本原因是秦国的军队出自阶层,对于他们主子秦二世的残暴也是不能容忍,抵抗之心不会很强,所以让项羽得逞。但哪知他们所投降的人不会比秦二世好多少,一夜之间20万秦军皆被活埋,项羽恶名自此扬名天下,各路诸候对他也是假意逢迎,到最后秦被灭,项羽的分封更是让大家心怀怨恨,导致与刘邦争霸时,招援军而不到,终至垓下之败,乌江自刎。他死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上天为什么要灭你,在剑抹上他的脖子那一刻,不知他有没有想明白。天要灭他原因就是他违背了天道,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项羽不要论厚德了,连自强都称不上。放着大好的江东不退守,留着青山还怕日后没柴烧。一时的失败就自杀,实在是无用之至。死前自称是无脸见江东父老,其实是失败以经完全打垮了他常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灵魂。他只须要回去给大家认个错,就可以重整旧山河了,但他不愿意认错,宁死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这一点,他就远不如刘邦了。
刘邦的人性管理方式灵活多样,刘邦会做人,也会用人,在做人与用人方面成功的运用案例非常多,但最成功的帮他取得刘家天下的只有一次,那就是在与项羽决战的时候采取了张良的建议,利诱韩信、彭越。汉五年,刘邦追项羽至垓下,本来与当时他的下属,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淮阴候韩信,还有建成候彭越约好合期攻击项羽的,但到了时间,韩信与彭越的军队却迟迟未动,什么原因呢?这叫翅膀硬了。当时韩信与鼓越心想我们都可自立,何必为了你姓刘的争天下,所以迟迟未动。刘邦因等他们不到而大怒,但此时多亏了刘邦身边还有一个张良,张良说“楚军即将崩溃,韩信与彭越未分得一块土地自然是不会来援助。若君王能与他们共分天下,他们立即会前来。如果不这样,局势的发展会很难预料”。刘邦也是一点就通,立即给韩信与彭越许诺了一大块蛋糕。承诺将大片土地划规他们管辖。果然利诱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韩信与彭越当即出兵。由此,刘邦大业得成!
成功或失败,不过是一念之间,如果人生多几个如果可以重来,我想项羽定会吸取教训,退回江东,重整旗鼓。而韩信也不会因为一块蛋糕而导致得罪刘邦,最后功高震主,被萧何月下追杀。俗话说的好,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大到争霸天下,小到日常之事,一念所导致的结果形成了好坏两种。企业管理也正如此,领导者的一念就有可能决定这个企业的兴衰,集思广益,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分析后选取择正确的途径前进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篇六: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临终的悲歌,这是一个“英雄”的最后的真情告白。
说项羽是个英雄,不为过。项羽自幼就有异于众人的表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的叔叔很生气。而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这些话显示出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与众不同。而他的叔叔教他兵法时,他却略知其意,不肯竟学。这又显示出项羽的一些人性弱点。就是毅力不足,过分自信。当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看到了就对他的叔叔说:彼可取而代也。这就是他的叔叔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而他本人勇力过人,力能扛鼎。这些事情对于项羽的发展大有好处。为他今后受到叔叔重用,开拓自己事业的天地奠定了基础。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项羽叔侄也顺应天下之势起义。他们叔侄杀会稽守进而占领了一席之地。这就是项羽最开始的资本。凭借过人的勇力和一定的谋略,项羽成为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而刘邦也在这时迅速兴起,形成与项羽对峙抗衡的对等力量。巨鹿之战是项羽最为光彩的一件事之一。这次战役,扭转了整个局势,关东转危为安。刘邦也得以顺利地破秦入关,攻占咸阳。项羽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出的国过人的谋略和胆识的确是令人佩服和敬重。破釜沉舟显示出了它本身的魄力。如果是刘邦,恐怕他不敢这么做。
说项羽是个匹夫也不为过。章邯投降,而项羽竟坑杀秦葙卒二十万于新安。有一个勇士,一个有为的领导者变成里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这给他人生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国,自立为西楚霸王,击杀义帝,诸侯王纷纷自立,直接导致了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此时的刘邦却迅速崛起,这就是后来的楚汉之争。可以说这是项羽自己亲手为自己酿制的苦酒。
前期的项羽还是有勇有谋的,可是当他取得一定成绩后就沾沾自喜。原先自身的缺点全部暴露无遗。例如鸿门宴上,项羽明知刘邦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却优柔寡断,错过了一个有一个杀死刘邦的良机。而他却透漏给刘邦一个重要的消息,即将曹无伤出卖了。这不能不说项羽糊涂。项羽满足现状,止步不前,一味迷恋个人的武力和权势,而刘邦却清醒的认识了新的形势,采取正确的政策,蓄积力量,逐步改变了不利的地位。这样看来,项羽与一般匹夫无异。尤其是在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日不灭,这种行为是何等残暴。有人劝说项羽就关中建都,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典型的夸耀心里,缺乏政治远见,这怎能称霸于世!这与市井之徒有何异?
项羽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不能知人善任(即使有范增为谋,亦不能用之计策),紧要关头,举棋不定,这都预示着他只能以失败告终。最终导致了他被围垓下。垓下之围时,别姬,冲杀,赠马,自刎等一系列事件,却又显示出了他的英雄气概。不过也反衬出来了他的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思想(他至死都认为是苍天亡他,不是自己或战争的过错)。
总的来说,项羽既是一个有创业之才的英雄,却又是一个缺乏长远目光的勇夫。不过“政由羽出,号位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也说名了项羽的过人的能耐。而与刘邦的楚汉之争,却也令后人为之叹息。假若项羽能卷土重来,或许汉朝天下不只是姓刘还是姓项了。
【篇七:读《项羽本纪》有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四句乃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正如诗中所说,项羽因在楚汉之争中落败,认为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便饮恨自刎于乌江,以他自认为有气节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其实在战场上杀敌无数的他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英雄,但他只拥有一半的英雄气概,因为真的英雄不仅能伸,而且能屈。
项羽的性格缺陷还有很多,其中不可缺少的是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只认得自己的霸主地位,在于刘邦的斗争中,英雄霸主已不知去向何方了。
生性残暴的他却还有着妇人之仁。这是他兵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行事优柔寡断,没有“王”的气节。在鸿门宴上,这一点体现的更加明显。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

(4) [项羽本纪读后感]项羽本纪读后感300字

【篇一: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这个周末,我阅读了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书中专门描写楚霸王项羽的《项羽本纪》,它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项羽从小时候开始就有过人的宏志,竟已想取代秦始皇。接着随叔叔东征西讨,收服了各地反叛起来对抗秦朝的能人异士,如陈婴、范增等。还杀宋义、救巨鹿,威震全国。但其刚愎自用、永不言败的鲁莽性格也使他先后设下鸿门宴、诛杀诸侯王,展开楚汉之争。虽然兵良将广,但由于其做法失去民心,最终逃不过四面楚歌、被迫乌江自刎的悲惨命运。
在一章节里,我从楚霸王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十分值得和需要摒弃的一些性格特点。如楚霸王的志向远大、身先士卒、以及勇敢讲义气等优点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但他性格鲁莽、眼光停留在眼前、刚愎自用等缺点,却十分值得我们思考思考……
当我看完这一章的时候,我思考一下,竟惊奇地发现,我们竟霸占了楚霸王项羽身上的所有缺点;而甚至不知道项羽是谁的山区孩子们,却抢走了他身上的所有优点。例如:我们有时候,十几元的玩具,根本不需要思考,可能一个星期就有买上一件;可有的山区的孩子们却连学习用品都要再三考虑才决定买不买。我们平时都少有去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对事错事的后果,都是先做了再说就像项羽杀了天下的诸侯王,却不知已失了民心样;可山区里的孩子们,哪怕年纪再小,也知道考好一次试、买一件新衣服乃至一场雨的后果。他们懂得知识没我们多,却如同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一样,拥有善良、谦虚、顾全大局的优点。
《史记?项羽本纪》这个章节中,让我从项羽身上,懂得了他成功的原因:志向远大、身先士卒、勇敢以及重情义,但更使我透过项羽,懂得不要刚愎自用、不要鲁莽,使我不会重蹈项羽的覆辙。
【篇二:《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篇三:《项羽本纪》读后感作文】
这学期期选修了史记导读这门课,所以有机会认真的读一读这部史家经典著作。
记得初次读《项羽本纪》,是在高中的时候吧!记得那个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经常要被迫读一些十分生涩的古文,然而我却是从那时侯起,渐渐迷恋上了古典文学,对于别人的无奈来讲,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欣喜的吧!
人们都说他是悲美英雄,由于他的勇,他的悲,他的爱,他的儿女情长……
再读本纪,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垓下:当四面楚歌的项羽独带二十八骑,愤愤地道出了那句被后人紧紧握住作为证明其自负把柄的话:“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之后,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他坚定地对所剩不多的部下说:“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接着,他的诺言都一一实现了……重聚战将后,那个悲美英雄悠悠问道:何如!就在此处,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气所震慑,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钦佩上了他,即便,这个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欢的:因为他的自负,他的优柔……末路的英雄总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何况那个英雄是项羽,那个场景是在垓下。
总观全篇,项羽的诸多缺点导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数忍喜欢,他实在是过于嗜好杀戮:在发迹之前,诱杀无辜县令,而那人正是要资助他去暴动的资助者;而后,他又杀卿子冠军宋义,而且他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宋义延误战机,只为保己,而这个人又是义帝亲封的上将军,谋略过人,亦曾经预言过项梁的失败;而后项羽屠咸阳,坑秦兵,尽失民心。这样一个双手沾满了无辜生命的鲜血的人,后人仅仅因为那段霸王别姬的逸事,乌江自刎的悲壮,便十分的怀念他,赞誉他为悲美英雄,所谓英雄,不单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他的德行!
他是当世无双的勇将,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这个人内心里并没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说是胸无大志。徒有谋臣范增却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项羽这个悲美英雄也只好在历史上来充当这样一个让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怜的矛盾角色了。
【篇四:《史记项羽本纪》之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史记·项羽本纪》,读了之后,不知怎么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篇五:《项羽本纪》读后感】
司马迁把项羽写得如此强悍,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将汉高祖死敌写进本纪,是发泄对汉武帝的不满,二说是司马迁由于身遭大不幸,强悍如项羽这样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个人的实力,就要看他对手的实力。所以把项羽写强一点,不会影响汉高祖的光辉形象,反而通过这一点,更显得高祖实力非凡,成为九五之尊也是众望所归。
楚汉相争,应该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第一次纯智力与纯武力争夺天下。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大脑远胜于拳脚。
项羽用过的计,似乎只有一个“破釜沉舟”,但照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还不如说是项羽的率性而为。韩信的“背水一战”,那才是计谋。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项羽,其谋略智慧,也许远远不及外黄城那个十三岁的孩子,更不要说深谙帝王之术的刘邦了。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从道德角度很难说哪一个更好一点。一个是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于不顾的流氓,一个是杀杀杀杀杀杀杀的西楚霸王。一个诈,一个暴,这两个人,你会喜欢哪一个?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却对楚霸王更加青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位婉约女子能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诗句,不能不说楚霸王感染力之强。
项羽感染后人的,是他的悲剧美。征战八年,一生经历七十余战的武将,仅仅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却彻底失去了一切。但这一败,项羽败得很潇洒。当身边仅余二十八骑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项羽似乎已经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最后一战,更要战得漂亮,战得从容。
于是,战到乌江……
“天下苦秦久矣。”当项羽和刘邦们都不再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厮杀时,他们是不是还记得这句曾经流传以久的牢骚话。这句牢骚,陈涉吴广说过,我想,项羽刘邦们一定也说过。当项羽在故人吕马童面前自刎时,当刘邦登上帝位创下四百年汉家江山时,他们也许会感慨,天下终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5) [项羽本纪读后感]项羽本纪读后感1000字

【篇一: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说到项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当年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圣人,他也是有缺点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段文字叙述的是项羽志大材疏,浅尝辄止。在推进历史进程时他是英雄;但由于项羽性格上的某些缺点,注定了他的最终下场是悲剧。
有人觉得项羽是个白痴。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刘邦。目光短浅,放弃关中这块肥肉。杀义帝,授人口之舌。有眼无珠,赶走范增。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但是我喜欢项羽,因为他是个英雄。项羽小时侯见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巨鹿之战中,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一挡十,可以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来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项羽跟刘邦单挑,刘邦闭门不出,叫手下在城楼上放冷箭,射死了项羽好多兄弟,项羽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叫一声:“拿命来!”吓的弓箭手屁滚尿流,此等雄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后来在垓下被围,多喝了几杯,美人弹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着唱着,眼泪不自觉就下来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做人应该善于听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虚荣心。记得项羽率楚军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时,手下的一名文官进谏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扰,可都以霸。”可项羽却认为此乃衣绣夜行,无人知晓,拒绝纳谏。当被文官辱骂后,项羽竟将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将其煮死。其虚荣、残酷可见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应该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刘邦的部下韩信原为项羽的手下,但由于项羽的刚腹自用,武断专行,韩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致使韩信背离项羽投靠刘邦,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率汉军横扫中原,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败项羽于垓下,为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奇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英明的统帅才是打胜仗的最关键的因素。
读完《项羽本纪》,我从中悟出了些许做人的真谛。项羽只能说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样。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有知人善任之明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并且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自己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使自己不再重蹈项羽的覆辙,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篇二:《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一代英雄豪杰,曾指挥千军万马,却与在刘邦的战斗中失利而未能取得天下,最终在乌江含泪自刎。项羽为贵族之后,依仗叔父的栽培发家,直到使得天下诸侯归顺,证明了他非凡的一面。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样在后来的战斗中,又出于什么原因使得他众叛亲离,走向失败的呢?这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首先,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具有先天性优势,在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梁说道:“当初楚怀王受骗入秦国,楚人无不同情楚怀王。秦灭了六国,只有楚国最为无辜,项君世代为楚将,所以大家都来投靠项君,以兴复楚国。”由此可以看到,项羽和项梁利用人们的心理而顺利起家,又因为项梁善于用人,年长有谋略而得到了众人的推崇与信服,项羽通过自己的家室和叔父,取得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项羽天生气度不凡。有人说他刚愎自用也好,暴虐也罢,但是它具有的勇敢与开创精神,是众人无法比拟的。巨鹿一战中,项羽能够杀掉上将军宋义,劝说众人和他一起破釜沉舟,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胆识与谋略。宋义也非等闲之辈,在项梁和章邯对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项梁必败,并劝说使者高陵君做好了防范的准备,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尽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失掉民心犯了错误,但如此轻易被推翻,也能看出项羽的才华。破釜沉舟,本是正常人不敢做之事,但确实符合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绝地而后存”的说法,“破釜沉舟”使得兵士的士气高涨,取得了大捷。项羽本纪中提到过项羽年少时叔父教他学习,最初是写文章,项羽不学,使用兵器,项羽依然对此表示蔑视,他说:“我要学的是敌万人的学问。”但后来又没有认真学习兵法。但通过这一次对兵法的使用来看,项羽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与军事家。他的气度与开创精神也是的诸侯对他顶礼膜拜,成为了首领。
项籍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力气超过常人。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叔父的栽培,而刘邦只是一介草民,自身武功实际中没有相应提及,但据本人推测应该顶多是一般水平,反正肯定是远远不及项羽。从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来看项羽显然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什么刘邦会将项羽逼入绝境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这也得从项羽自身分析。
首先,项羽对于天下局面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盲目自大,低估了刘邦的实力。而刘邦恰巧又是装孙子的能手。估计项羽开始真正注意重视是在楚怀王指令“先入关者先为王”,刘邦占了便宜去攻击秦军然后入关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脾气暴躁的项羽哪能容得刘邦称王这种事发生,所以立誓除掉刘邦。而刘邦又是老奸巨猾之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向项羽认错又说好话,最终使项羽放松了戒心,趁着项羽摇摆不定之时溜之大吉。多年的明争暗斗中,项羽始终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刘邦却低调的不断积蓄实力,赢得民心直到实力相当才与项羽叫板,一叫板便把项羽拍在了沙滩上。项羽对于对手实力的认识存在缺陷,使得他没有把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酿成了苦果。
项羽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失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项羽霸气,勇猛,自信,敢作敢当,具有领导者的风范,但同时性格也存在着易意气用事,缺乏深度思考,残暴的弊病。历史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破襄城将守城军民活埋,擅自废掉义帝自立为王等事情也一步步使他失掉民心。当初周厉王时,用各种严苛刑法堵住国人的嘴,以为这样天下就得到了大治。但实际上就像进谏的臣子所说:“百姓就像那洪水,一味的堵塞只能使积怨更深;而只有疏通才能治理根本。”同样的道理,项羽的种种作为只能让诸侯畏惧,而并不能像刘邦那样通过宽厚仁义而使得诸侯从内心归顺。这也可以说是项羽的浅陋之处吧。看完项羽本纪又联想到秦始皇,因为这两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两者的结果截然相反呢?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秦始皇之前有穆公、孝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秦国政权当时传到嬴政时已经非常强盛,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天下没有能与秦国相抗衡的,秦始皇虽然为人也暴虐阴险,但是他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能隐忍,“我即使对这个人的某些做法很不满,对这件事情很反感,但只要有助于我取得天下的,就会去采纳。“这不得不说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处了。至于项羽,天下有刘邦这个强劲的对手,又缺乏对于自身的修养与反省,最后只得发出类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褒也罢,贬也罢,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项羽必定是最澎湃的那一朵浪花。世人不会遗忘,那个曾经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豪杰。
【篇三:《项羽本纪》读后感作文】
司马迁把项羽写得如此强悍,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将汉高祖死敌写进本纪,是发泄对汉武帝的不满,二说是司马迁由于身遭大不幸,强悍如项羽这样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个人的实力,就要看他对手的实力。所以把项羽写强一点,不会影响汉高祖的光辉形象,反而通过这一点,更显得高祖实力非凡,成为九五之尊也是众望所归。
楚汉相争,应该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第一次纯智力与纯武力争夺天下。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大脑远胜于拳脚。
项羽用过的计,似乎只有一个“破釜沉舟”,但照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还不如说是项羽的率性而为。韩信的“背水一战”,那才是计谋。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项羽,其谋略智慧,也许远远不及外黄城那个十三岁的孩子,更不要说深谙帝王之术的刘邦了。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从道德角度很难说哪一个更好一点。一个是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于不顾的流氓,一个是杀杀杀杀杀杀杀的西楚霸王。一个诈,一个暴,这两个人,你会喜欢哪一个?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却对楚霸王更加青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位婉约女子能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诗句,不能不说楚霸王感染力之强。
项羽感染后人的,是他的悲剧美。征战八年,一生经历七十余战的武将,仅仅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却彻底失去了一切。但这一败,项羽败得很潇洒。当身边仅余二十八骑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项羽似乎已经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最后一战,更要战得漂亮,战得从容。
于是,战到乌江……
“天下苦秦久矣。”当项羽和刘邦们都不再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厮杀时,他们是不是还记得这句曾经流传以久的牢骚话。这句牢骚,陈涉吴广说过,我想,项羽刘邦们一定也说过。当项羽在故人吕马童面前自刎时,当刘邦登上帝位创下四百年汉家江山时,他们也许会感慨,天下终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篇四:《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西楚霸王也!
再三读过了司马迁的《史记》,忽然觉得重新认识了项羽,每一次的感觉都是那样的不同,这恐怕就是这部千古名著的非凡魅力吧。
司马迁作为一代史学大家,自然对历史、对历史人物有过人的认识与感受。而我,一无名小辈,也斗胆于此细评一下这位英雄。
项羽,本非帝王,司马迁却给了他“本纪”的待遇,由此可见项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的,司马迁崇拜项羽,这个横扫千军的大将,真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数挫秦军,面对千军万马,毫无惧色。危难之时,立斩宋义,破釜沉舟,巨鹿激战,终得以全胜秦军,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项羽确实可以用“英雄”来形容,在他,绝对担得起这个头衔。
但是项羽最后却落的乌江自刎的下场,实在悲矣!应了那句古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的,项羽当然也有他的缺点,这个缺点最终成为了他失败的源头,那就是:刚愎自用。他力能扛鼎,勇可将兵,但是,一次又一次毫无挫败感的胜利,使这位本就有点自大的将军越发自命不凡。任何人,任何事在他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他就是规则,就是天命。就这样,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这样的做法,招致诸侯的判心,在众人的“作壁上观”和刘邦等人的“围困垓下”,项羽走上了乌江自刎的不归路。
项羽是个英雄,而刘邦只能算是枭雄。
英雄与枭雄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自己想要什么的认识不同。项羽要的是名声,他要众人对一个英雄的膜拜,所以他不屑刘邦的反复无常,所以他没有看出了刘邦“鸿沟之议”的缓兵之计;刘邦要的是天下,所以,一切可以帮他的得天下的,即使并非光明正大,即使反复,他也会做。
鸿门一宴,项羽错过了一生绝无仅有的一次转折点,从此以后的项羽,虽然也曾打过无数胜仗,但是其势却呈下降的趋势。人人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我以为不然。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坐拥四十万大军,一个小小的刘邦,十万兵马,在他看来根本不足为惧。项羽再一次的妄自尊大,放掉了刘邦,放掉了最终胜利的机会,这种机会,转瞬即逝,最终使得项羽无力回天。
刘邦回到霸上,“立斩杀曹无伤”。说到曹无伤,忽然深切同情这位政治与战争的牺牲者,身在沛公军,却为项羽通风报信,最后为这个自大的家伙所出卖,实在是悲惨。原因在于,他真的很笨,看错了人,项羽的自大,怎么值得托付,虽然崇拜英雄是古人的通感,但是,识时务者方为俊杰。曹无伤虽然厌恶刘邦的小人性,但是,项羽就值得托么?他不曾把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放在眼里,还暴虐无道,这样的人,怎么担得起天下?
天下,不是英雄能拥有的,英雄只能拥有天下人的敬仰,而不能承担天下人的衣食住行。坐拥天下者,必须要有容人之量,要有虚怀若谷之心,项羽恰恰就缺少这一点,太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接受他人的劝谏,并深切地将这种思想融汇于他的一言一行,气走亚父范增,使得霸王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分封诸郡之时又不懂得收买人心,反而给自己分封了最肥美广博的土地;火烧阿房,大火三月不息,暴戾之气毕现。这些不安定的因素一点一点,聚沙成塔,终于在垓下之战爆发。他最后只能拥有致死追随的乌骓马和美人虞姬。四面楚歌之后,乌江自刎。
项羽当然是敢做敢当的。他致死不愿渡乌江复见江东父老,虽然这里面也有极大自尊心作祟,但是,项羽选择自刎,说明他光明磊落,李清照,生长于宋朝动荡之际,面对外敌侵犯宋王的匆忙逃亡,使这位一向外柔内刚的女词人愤然写下了千古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强敌,就应该拿出项羽的精神,至死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对即使失败也虽死犹荣。
同时项羽亦是悲壮的,司马迁在对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绩赞扬之时,也没有忘记要以一个史学家的客观角度评判项羽的自大:“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其不谬哉!”司马迁是成熟理智的,他没有被盲目的英雄膜拜所蒙蔽,客观地说出了项羽的不足。他的自大,即使上天给他再一次的机会,如若自大的个性不改,还会是一样的结果。
历史的长河依旧,英雄终会辈出。但是,项羽只有一个,独特的悲剧命运,汇聚了一个独特的项羽。假如时间从头再来,他,能否再一次辉煌,甚至改变历史?
没有答案,希望不会是“蝴蝶效应”。哈哈!
……
【篇五:《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篇六:读《史记》之《项羽本纪》有感】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
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篇七:《项羽本纪》读后感】
现在,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记得是谁说了这番话,但觉得这话特别正确,且特别适合拿来考量项羽。
《项羽本纪》可算是《史记》里的一篇奇文:从史记的体例看,“本纪”是不该为一个失败的“草头王”作传的,它属于坐了江山君临天下的封建帝王。项羽没有坐江山自然也没有君临天下,却享受了“本纪”的待遇,不能不说这个“待遇”是司马迁给他的。然而正因司马迁给了项羽高级待遇,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失败的英雄形象,司马迁以其悲剧感极强的审美眼光给了我们一个血肉丰满的项羽,从项羽的身上,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可以汲取一点精神营养,当然有的是从正面汲取,有的是从反面吸取。
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成功的让后世景仰,世人称道,而失败者则会被万夫所指世人不屑,但项羽却是一个例外。项羽最后败在了刘邦的手下,自刎在乌江边上,虽然他败了,但项羽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个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大英雄,刘邦虽然胜了,但我们听到的更多的人们的贬低;项羽虽然败了,但我们给予他的却多是同情与奖掖。有人说是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说是韩信打败了项羽,但我认为是项羽自己打败了自己,在那个年代,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打败他。
项羽小时候学文但不感兴趣转而习武,他叔叔对他说武学习得再好不过是敌一人敌十人,要敌万人就得学习兵法,项羽听后很感兴趣,转而苦读兵书,同时也习文练武。那时候有一句话叫“楚人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说即便是楚人只有三户了,最后也一定会灭掉秦国的。项羽从小志向远大,他暗暗立志要推翻暴秦。曾有个故事,说是项羽年少的时候看到秦王带一帮人浩浩荡荡在江中游玩,秦王被众人护拥好不气派,项羽看到了就对身边的人说“彼可取而代也”,令旁人大惊失色,他叔叔在边上听到了,知道项羽非常人也,志存高远他日必成大器。
项羽精通兵法,力能举鼎,文武双全,同时具有先天的领导力和不凡气度,他懂得带兵最重要的是要立军威,项羽一向言必行,行必果,他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同时能征善战,足智多谋,带兵打仗所向无敌,仿佛出世就是与众不同的大人物大英雄。
项羽除了上述特征外,最重要是他非常的自信、坚强、果敢、威猛,这样无比的自信,使他很少相信别人,他只相信自己。他个人能在万敌之中进退自如,百万雄兵指挥起来同样应对自如得心应手。但同时他也刚愎自用、性情暴戾,他的能力优秀,使他常常目中无人,口出狂言,一般人在他眼里都是凡夫俗子,极少有人能让他敬佩。
项羽最大的错误不是鸿门宴上没杀掉刘邦,而是对于韩信的轻视。韩信本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韩信熟读兵书,有谋略有胆识,对军事之事了如指掌,能忍他人胯下之辱就是为了不负生平所学,为了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他在项羽帐下时虽是小兵一个,但每每都能未卜先知,对项羽的作战思路了如指掌,后来在钟离昧推荐下到项羽帐下,让项羽授他一个好职位,可是项羽偏偏对自己过份自信,目中无人。他虽然知道韩信有谋有略对作战之事更是有独到之处,但他看不起这个曾经的“胯下小人”,他认为韩信这样的人如果也当了将军那将对他项羽的不敬,会给他项羽丢人,这使他没有重用韩信——他的最大对手。这是项羽最失败的地方,虽然英雄一世,但没能逃过世俗的偏见,以有色眼睛来对待一个天才。
项羽是一员名将,他的致命伤是不懂政治,却在打了几场胜仗之后,忽然间自以为很懂政治。政治比军事复杂得多,绝不是一个习惯于发号施令、政治资质平凡的军事将领所能胜任。项羽不但自认为他能够胜任,而且还游刃有余,他就注定的要付出代价,并连累千万无辜的人,跟着付出代价。
秦末是一个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项羽、韩信、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都是英雄,但他们是不同的英雄,刘邦属于政治,张良、陈平、萧何属于谋士,韩信属于军事,而项羽,我认为他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的英雄行为,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司马迁以他的雄健之笔,动摇了一个几乎不可动摇的俗见:成王败寇——最起码项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还是英雄。他的悲剧显然是性格悲剧,然而司马迁笔下项羽的不完美性格恰恰具有非常震撼人心的审美价值。
【篇八:《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因为看黥布列传诸多情节与项羽有关,返回来把"项羽本纪"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项羽世代为楚将,其叔父项梁。
陈涉起义那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把项梁叫去商量,说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时,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将。项梁脑筋转得快,立马心里就有了主意,说,桓楚正逃亡在泽中,我侄子项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来。然后他叫项羽持剑立在门外,让他看其脸色行事。项梁回到郡守房间,说“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房间。须臾,梁

(6) [项羽本纪读后感]项羽本纪读后感400字

【篇一:读《史记》之《项羽本纪》有感】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
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篇二:《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中《项羽本纪》令我对项羽有了很深的感触。
武功盖世,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俯览天下,傲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亲善士兵。
爱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在四面楚歌之时与美人纠葛,但试问,面临生死一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这应该出于项羽的柔情重义。也缘由此才有了《霸王别姬》之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实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虽然项羽神勇无比,但却在处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谨,项羽滥用私情,残暴,冲动,无一不警戒人们,应该冷静、客观地面对每一件事,从多角度地去看每个问题,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
在一个“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中,竟然还有一个失败了的项羽受到如此的礼赞。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叹息、让我感概、让我敬佩。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评价着。
【篇三:《项羽本纪》读后感作文】
这学期期选修了史记导读这门课,所以有机会认真的读一读这部史家经典著作。
记得初次读《项羽本纪》,是在高中的时候吧!记得那个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经常要被迫读一些十分生涩的古文,然而我却是从那时侯起,渐渐迷恋上了古典文学,对于别人的无奈来讲,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欣喜的吧!
人们都说他是悲美英雄,由于他的勇,他的悲,他的爱,他的儿女情长……
再读本纪,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垓下:当四面楚歌的项羽独带二十八骑,愤愤地道出了那句被后人紧紧握住作为证明其自负把柄的话:“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之后,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他坚定地对所剩不多的部下说:“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接着,他的诺言都一一实现了……重聚战将后,那个悲美英雄悠悠问道:何如!就在此处,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气所震慑,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钦佩上了他,即便,这个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欢的:因为他的自负,他的优柔……末路的英雄总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何况那个英雄是项羽,那个场景是在垓下。
总观全篇,项羽的诸多缺点导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数忍喜欢,他实在是过于嗜好杀戮:在发迹之前,诱杀无辜县令,而那人正是要资助他去暴动的资助者;而后,他又杀卿子冠军宋义,而且他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宋义延误战机,只为保己,而这个人又是义帝亲封的上将军,谋略过人,亦曾经预言过项梁的失败;而后项羽屠咸阳,坑秦兵,尽失民心。这样一个双手沾满了无辜生命的鲜血的人,后人仅仅因为那段霸王别姬的逸事,乌江自刎的悲壮,便十分的怀念他,赞誉他为悲美英雄,所谓英雄,不单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他的德行!
他是当世无双的勇将,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这个人内心里并没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说是胸无大志。徒有谋臣范增却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项羽这个悲美英雄也只好在历史上来充当这样一个让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怜的矛盾角色了。
【篇四:《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史记项羽本纪》,读了之后,不知怎么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篇五: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说到项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当年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圣人,他也是有缺点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段文字叙述的是项羽志大材疏,浅尝辄止。在推进历史进程时他是英雄;但由于项羽性格上的某些缺点,注定了他的最终下场是悲剧。
有人觉得项羽是个白痴。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刘邦。目光短浅,放弃关中这块肥肉。杀义帝,授人口之舌。有眼无珠,赶走范增。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但是我喜欢项羽,因为他是个英雄。项羽小时侯见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巨鹿之战中,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一挡十,可以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来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项羽跟刘邦单挑,刘邦闭门不出,叫手下在城楼上放冷箭,射死了项羽好多兄弟,项羽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叫一声:“拿命来!”吓的弓箭手屁滚尿流,此等雄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后来在垓下被围,多喝了几杯,美人弹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着唱着,眼泪不自觉就下来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做人应该善于听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虚荣心。记得项羽率楚军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时,手下的一名文官进谏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扰,可都以霸。”可项羽却认为此乃衣绣夜行,无人知晓,拒绝纳谏。当被文官辱骂后,项羽竟将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将其煮死。其虚荣、残酷可见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应该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刘邦的部下韩信原为项羽的手下,但由于项羽的刚腹自用,武断专行,韩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致使韩信背离项羽投靠刘邦,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率汉军横扫中原,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败项羽于垓下,为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奇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英明的统帅才是打胜仗的最关键的因素。
读完《项羽本纪》,我从中悟出了些许做人的真谛。项羽只能说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样。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有知人善任之明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并且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自己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使自己不再重蹈项羽的覆辙,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篇六:项羽本纪读后感】
司马迁把项羽写得如此强悍,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将汉高祖死敌写进本纪,是发泄对汉武帝的不满,二说是司马迁由于身遭大不幸,强悍如项羽这样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个人的实力,就要看他对手的实力。所以把项羽写强一点,不会影响汉高祖的光辉形象,反而通过这一点,更显得高祖实力非凡,成为九五之尊也是众望所归。
楚汉相争,应该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第一次纯智力与纯武力争夺天下。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大脑远胜于拳脚。
项羽用过的计,似乎只有一个“破釜沉舟”,但照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还不如说是项羽的率性而为。韩信的“背水一战”,那才是计谋。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项羽,其谋略智慧,也许远远不及外黄城那个十三岁的孩子,更不要说深谙帝王之术的刘邦了。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从道德角度很难说哪一个更好一点。一个是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于不顾的流氓,一个是杀杀杀杀杀杀杀的西楚霸王。一个诈,一个暴,这两个人,你会喜欢哪一个?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却对楚霸王更加青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位婉约女子能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诗句,不能不说楚霸王感染力之强。
项羽感染后人的,是他的悲剧美。征战八年,一生经历七十余战的武将,仅仅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却彻底失去了一切。但这一败,项羽败得很潇洒。当身边仅余二十八骑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项羽似乎已经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最后一战,更要战得漂亮,战得从容。
于是,战到乌江……
天下苦秦久矣。”当项羽和刘邦们都不再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厮杀时,他们是不是还记得这句曾经流传以久的牢骚话。这句牢骚,陈涉吴广说过,我想,项羽刘邦们一定也说过。当项羽在故人吕马童面前自刎时,当刘邦登上帝位创下四百年汉家江山时,他们也许会感慨,天下终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上一篇:追思6篇
下一篇:满载而归的近义词6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推荐文章

推荐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