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时间短的成语5篇
表示时间短的成语篇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点分解释要
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从以前高考情况看,高考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测试,一般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分值在2-5分之间。考试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有:①问号的使用。②引号与相关点号的位置关系。③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显示文章的层次。1987年以来,本考点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是单项选择题,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
知识要点梳理
一、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
标点符号16种,这是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重新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的最新数字。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胃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接号、书名号、专名号。
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类。下面分别叙述
[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的不同位置,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1.句末点号
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
(1)句号(。)
句号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如:
①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②请把门关上。
③今天我们必须回去。
④下课了。
句子无论长短,只要结构完整,意思独立的陈述句,句后都应用句号停顿。语气舒缓的析使句(如例②),有强调意味的陈述句(如例③),有时独词句元主句(如例④)表示陈述语气时也用句号。
(2)问号(?)
问号用在一句话未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例如: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他是谁?从什么地方来?
使用问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反问句和设问句都是无疑而问。前者只问不答,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后者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但二者均是疑问语气,因而句末都用问号。
例如:
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么?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②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未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
例如:
她是从四叔家里出去就成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人们的对立面反对他们呢?
③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析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例如:
请你稍微挪一下凳子好吗?
你来一下好不好?
④有的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应注意把问号放在句未。
例如:
怎么啦,你?
⑤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
例如:
我不知道他去车站接谁。
我没什么,可不知道人家怎么想。
(3)感叹号(!)
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①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例如:
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
歌唱吧,为迎接香港回归!
②语气很重,很强烈的析使句也用叹号。
例如:
祥林嫂,你放着罢!
③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后也用叹号。
例如:
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④语气强烈的独词句、非主谓句和带有强烈感情的感叹词,都可用叹号。
例如:
长途!
飞机!
啊呀!你走错了。
⑤在称呼语、应答词和象声词后面,以及标语口号的末尾,如果带有强烈感情,也都用感叹号。
2.句中点号
包括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四种,表示句中的停顿和结构关系。
(1)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①复句中,分句内部或分句之间,经常用逗号。
例如: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②句子主语(复杂短语作主语)较长,或主语虽短,但需强调时,或主语后带有语气词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
例如: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他,就是我们班主任刘老师。
你啊,真不争气。
③句子谓语是主谓短语,主语话面有时要停顿,就用逗号。
例如:
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
④句子宾语较长时,前面用逗号。
例如:
我记得,她那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
⑤状语在句首,状语之后用逗号。
例如:
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草已经准备好!
⑥用在倒装句子成分之间。
例如:
出来吧,你们!(主谓倒装)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菇奋郁郁的。(定语后置)
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跃进,沿着胜利的道路。(状语后置)
⑦用在并列词组之间。
例如:
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铅笔,橡皮,电子计算器,各式圆规,大大小小的塑料三角尺,占据了半张办公桌。(因并列的各个成分有的较长,停顿大)
水稻、小麦、棉花,化肥、石油、煤炭,这些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因各项之间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逗号用来区分不同的并列层次,顿号用来表示同一层次中各个成分的并列)
⑧用在关联词之后。
例如:
他现在还不十分努力,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了。
⑨句子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一般要用逗号把他们和别的成分隔开。
例如:
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词)
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插入语)
(2)分号。
①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例如: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②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也用分号。
例如:
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转折关系)
这个句子如果改用逗号便不易分辨前后两层意思,如果改用句号,又会把前后连贯的意思割断,所以用分号。
例如:
早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用在因果关系句中表示两层意思)
使用分号应注意的几点:
①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如: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②并列关系句,分句较短的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平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
(3)顿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
例如:
(场长)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箱子、耀、水赖、野猫......种类实在不少。
①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②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例如: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③并列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④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这时,中间就不必加顿号。
例如: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4)冒号(:)
①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②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而的话。
例如: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
③用在提示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
例如: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④用在解释说明性的话之前。
例如: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⑤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例如: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冲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之前)
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未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
例如:
......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集体;(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
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老妈已到北京去了。小红上了高中。"
使用冒号应注意:
使用"xx说,"之类放在引用话之前,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用逗号;放在引用话后面用句号。
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同志们!"区委书记说,"这张全区党员登记表上的34个人,除去老赵和黄淑英同志以外,除去叛徒黄有才以外,其余的都在这里。"
"真不凑巧,店里已经坐满了。"老板娘面带着歉意说。
[标号]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九种。
(1)引号("","")
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例如:
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整赴刑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表示突出强调。
例如:
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③表示讽刺和否定。
例如:
"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④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⑤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例如:
"如浴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啊!
使用引号应注意:
①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例如:
(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灌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灌肉七斤油,啊。"
②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例如: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例如: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④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⑤如果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照原样引述,这时,不用引号。
(2)破折号(--)
①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例如:
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②表示意思的递进。
例如: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③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例如:
"好香的干莱--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子的对面说。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④表示语音的延长。
例如: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⑤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例如:
鲁待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⑥表示总结上文。
例如: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⑦用在副标题前。
例如:
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⑧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例如:
五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的形势是很好的。
--国家经济实力继续得到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趋于协调,宏观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3)括号(()[〕)
括号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括号里的注释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具体限制,一般不需要读出来。
例如:
①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②他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③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
括号里只是注释应当紧挨着正文。
括号里的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这叫句内括号。注释语如果有标点,那么最末一个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应省去,(如例①);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这叫句外括号,注释若有标点,可照样不动(如例|②),也可不用(如例③)。
括号和破折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二者的用法是不同的。当解释说明性的词语比较|重要,是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必须读出时,就用破折号;否则,就用括号。
(4)省略号(......)
①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
例如:
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听筒里传来十分响亮而焦灼的声音:"时间来不及了,请马上设法空运......空运!"
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例如: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脸色,很象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③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例如:
(场长)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貉子、獾、水獭、野猫......种类实在不少。
④表示静默或思考。
例如:
何为:不行!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
欧阳平:......
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例如:
他......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⑥表示语言的中断。
例如: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⑦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例如:
这么多年他老人家没有来得及听我一次汇报,总理呀总理,现在我到哪里去向您汇报呢?......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①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②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一共六个圆点。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儿段文字或诗行,可以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5)书名号(《》〈〉)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的名称,
例如:
a.《中学生》b.《语文报》c.《涛声依旧》
使用书名号应注意:
①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面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例如:
《读〈石钟山记〉有感》。
②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
例如:
《苟子·劝学》。
二、标点符号的位置
标点符号除了要用得正确外,还应注意书写的位置。
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这七种点号在书写时都要紧挨着文字,放在文字的右边偏下,并占一个字格。
引号、括号、书名号都用在文字前后,并占一个字格。这三种标号的前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未尾,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
省略号和破折号书写时都放在字格中部,占两个字格。它们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拆散使用,即不能出现前行未尾占一格,后行开头占一格的情况。
间隔号和连接号均放在被间隔或连接的字词中间,书写时占一字格,处于格中部。连接号在连接汉语拼音时占半个字的位置,而在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标时运行起迄点时,占两个字格。
着重号和专名号都放在文字的下边,不单独占格。
规律方法总结
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都有较高的综合性和技巧性,综合性是指多种标点的连用,技巧性指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的变通用法〈活用)。
一、解决标点活用的考题,要明确点号表示停顿长短的等级
如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容易和破折号中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相混淆。
例如:
在下列句子的方框处加标点:
①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口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②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口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会理事。
③我国的四大发明口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④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口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答案:①②句用冒号,③④句用破折号。
上述四个例句中,似乎都有总说与分说部分,但为什么①②句用冒号,③④句用破折号呢?又如何辨析呢?
1.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例①②句冒号后的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一一叙述。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例③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是对四大发明的注释,例④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阅、买办资产阶级",是对中国人民的敌人的注释。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例③句可以说成:"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例④句可以说成:"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起着帮凶作用,"。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3.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二、标点符号的判定,还要结合语境、语意
例如:
⑤"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⑥"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两个句子意思差不多,一个是常式句,一个是变式句,但标点符号都一样,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单句,"祥林嫂,你放着罢!"只不过在主谓之间停顿了一下,而第⑥句,谓语提前,但感叹号还是放在单句之后。
⑦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市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⑧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例⑦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例⑧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
再如分号,用在表示偏正关系的多重复句|的分句之间,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产生歧义。
例如:
⑨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叹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⑩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例⑨是转折关系的偏正复句,例⑩是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句,两者都用了分号。如果两者用上逗号就很容易同前后的意思混淆,如果用上句号又会把前后的意思割断,用上分号就显得前后关系清楚了。
三、高考考查标点符号的特点
一是实用性。命题材料都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考查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例如逗号、顿号、引号、分号、书名号、破折号、括号、句号、问号等。二是注意较高要求的技巧性。选取的材料内容由短而开始变长,内容的复杂性是技巧性的具体体现。例如1997年测试标点的第一个句子就很长。"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产、旅游等资源。",因并列词组长就采用了逗号,分项中的并列就用了顿号,这是正确的。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不好把握的情况。例如1997年考题有一个句子是这样的:"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一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现在天字。"此题的错误之处是引号使用不当,用不着引号。这样的句子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解决。
标点符号的难点主要在辨认、识别上。
表示时间短的成语篇2:成语典故:日不暇给
“日不暇给”这则成语的“暇”是空闲的意思。这则成语表示事务繁重,时间不够用。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高槛本纪下》,虽日不暇给,规摹私远矣。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
刘邦刚做皇帝的时候,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不过十五个郡,其余的土地都封给有功的诸侯王,几乎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但是,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不这样做就不能换得这些人攻打项羽,不能换得这些人对汉皇帝名义上的承认,也就不能换得统一与和平。
为了求得一个安全的环境,必须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秦朝的各种规章制度都已经废除,新的还没有建立。为此,刘邦命丞相萧何制订一个国家根本大法,使举国上下有法可循。萧何从县吏一直当到大臣,对民情比较熟悉。早在起义军进入秦都咸阳的时候,他就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情况。他奉命后,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参照秦朝的制度,制定出了《九章律》。
军事方面也得有个法令。韩信是位卓越的军事家。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刘邦让他制定军法。大臣张苍是有名的历算家,刘邦叫他制定了有关历数、度、量、衡等的规章制度。他还命博士官叔孙通制定礼仪制度,使君臣之间有了规定的礼节,大家都能遵照执行。刘邦年轻时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了皇帝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太中大夫陆贾喜欢读书写文章,还常常在刘邦面前谈论《经》、《书》。刘邦每天处理政事已经非常繁忙,时间不够用,听多了就感到厌烦。有一次,他骂陆贾道:“我是骑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关《诗》、《书》什么事!”
陆贾又耐心地说:“陛下是骑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可是能骑在马上治理天下吗?自古以来的圣君、贤王,都要研究治理天下的办法,文武不能偏废,国家才能巩固。”
刘邦觉得陆贾说的话有理,便说:“好吧,你既然知书达理,就把秦朝为什么灭亡,我为什么取得天下,以及从古到今朝廷兴亡成败的大事,都写出来给我看。”不久,陆贾写出了十二篇文章。刘邦看后觉得很有启发,就把这些文章编成一部书起名《新琼》。
刘邦还立下誓约,并叫人将分封功臣的文书用朱砂书写,铸成铁券,把它放在金属做成的盒子和石室中。然后藏在宗庙里面,以便永久保存。
就这样,刘邦虽然每天忙得一点空闲时间也没有,但离他所要达到的规模还远得很。
表示时间短的成语篇3:紧张的成语比赛_600字
时间一分一秒的逝去。我手中的笔不时的颤抖着。这是多么紧张的时刻,这是多么重要的时刻。环望四周,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抓紧时间想成语,这就是今天的成语比赛。
“计时开始!”郝老师嘹亮的生意打破了教室里的寂静。同学们个个都埋头苦干。此时,每个同学心里都十分紧张,教室弥漫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恐怖气息。面对突如其来的比赛,我并不像其他同学有十足的信心。没有了信心就没有把握。我心情如热锅上的蚂蚁火急火燎的。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时间仿佛与我斗气似的,我越着急它就走得越快。环顾四周,同学们有的下笔有神,有的苦思冥想,有的抓耳挠腮。只听见郝老师说:“大家不要心慌意乱,只要静下心来苦思冥想,一定会下笔有神的。”这可是天赐良机呀!郝老师无意间竟然给我们透露出三个成语。鲁迅先生说:“天下书籍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拿来主义吧,赶紧先写上。突然,我脑中灵光一现,写写关于山水的成语吧,脑袋如一台放映机,什么姹紫嫣红,什么五光十色,都如探囊取物,可是,没过多长时间,我又陷入了沉思……
我忍不住想偷偷瞟一眼墙上的生肖成语。可是一声晴空霹雳的声音“时间到”,让我们的笔都停止不动了,我焦急的等待着比赛结果。
这次比赛我只写出87个成语,对于这个成绩并不满意,看来还是自己功底不够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真是一场紧张的比赛,他不仅让我看清了自己,也让我懂得万物须冷静地道理。
六年级:叶正豪
表示时间短的成语篇4:高考易错成语500例(1-50)
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8、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6、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30、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34、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35、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36、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37、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38、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39、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41、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42、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43、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44、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4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46、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47、多事之秋:事变很多的时期。
48、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
49、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
50、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相关阅读: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1-50)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51-100)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101-150)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151-200)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201-250)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251-300)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301-350)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351-400)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401-450)
高考易错成语500例(451-500)
表示时间短的成语篇5:容易用错的成语379例之B
B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14、坂上走丸:坂,山坡。走:快跑,像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形容事情发展很快。
15、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比喻恶劣的环境。鲍鱼:咸鱼;肆:店铺。
16、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
17、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徒手搏斗。冯河:涉水过河。
18、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19、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
20、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
21、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22、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23、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正:记忆;误:认识)
24、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25、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26、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27、不分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不分高低优劣。
28、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正:使明白;误:作比喻)
29、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30、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31、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32、不经之谈:荒诞无稽的话。(正:正常;误:经常)
33、不亦乐乎:不也很快乐吗?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34、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35、不可理喻;不是不值得让人搭理,而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36、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37、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38、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39、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40、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1、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42、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43、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44、不虞之事: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
45、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的,后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
46、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或遗志的人。不肖:不像其先辈。
47、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速:邀请。
48、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用作谦词。
49、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贬义。
50、不法常可:不盲目效法因袭历来所认可的事。常可:永久认可的道理和成规。
51、不齿于人类:不能列入人类。意思是不能算人。齿:排列、并列。
52、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易混“不约而同”,只做状语不做谓语、
53、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不逞:不得志,不如意。
54、不足为训: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55、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56、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正:对;误:这样)
57、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58、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又没有能力。(正:学问;误:学习)
59、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门己来的客人。(正:邀请;误:迅速)
60、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61、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却意外地遇上了。(正:约定时日;误:日期)
62、不能自已:自己不能控制住感情。(正:停止;误:已经)
63、不可胜数:数都数不尽,形容极多。(正:尽;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