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9篇
第一篇尉缭子:兵谈第二
本篇主要论述立国、建军;用兵的指导思想。首先谈根据土地肥瘠而立邑(古代称国为邑),要求“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粟”。也就是说立国要适合本国经济条件。其次谈建军要“寓兵于农”,把军事力量蕴藏于民众之中,以求国富兵强,“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最后谈用兵要“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根据战争的范围,准备要充分,决战要迅速,不宜旷日持久。要“兵之所及……如垣压之,如云覆之”,以磅礴的气势压倒敌人而歼灭之。
2、量土地肥
第二篇尉缭子:尉缭子将理第九
将理第九
理,指治狱之事,理官,相当于现代的法官。古代兵刑合一,将领要兼管听讼断狱。所以篇首就说:“凡将,理官也。”继之指出,执法必须公正廉明,反对徇私舞弊,刑讯逼供,株连无辜等危害国家人民的行为。50、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无私于一人,故万物至而制之,万物至而命之。君子不救囚于五步之外,虽钩矢射之,弗追也。故善审囚之情,不待棰楚,而囚之情可毕矣。答人之背,灼人之胁,束人之指,而讯囚之情,虽国士有不胜其酷,而自诬矣。【译文】将帅是掌管刑法的官吏,也是一切事务的主宰者,不应偏袒任何人。正由于不偏袒任何人,所以任何事情发生,都能公平裁决,任何情况出现,都能正确处理。贤德的人总是亲自询问,详察案情,避免错误,秉公审理,即使犯人与自己有深仇宿怨,也不追究前仇。所以善于审案的人,不必施行拷打,也可以把案情全部掌握。如果依靠鞭打犯人脊背,烧灼犯人两胁,捆夹犯人手指等办法来审讯,就是豪杰之士,也会因经不起这种酷刑,而被屈打成招了。51、今世谚云:“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试听臣之言,行臣之木,虽有尧舜之智,不能关一言,虽有万金,不能用一铢。今夫决狱,小圄不下十数,中圄不下百数,大圄不下千数。十人联百人之事,百人联千人之事,千人联万人之事。所联之者,亲戚兄弟也,其次婚姻也,其次知识故人也。是农无不离田业,贾无不离肆宅,士大夫无不离官府。如此,关联良民,皆囚之情也。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今良民十万,而联于囹圄,上不能省,臣以为危也。【译文】现今的俗话说:“有千金的人,可以免死,有百金的人,可以免刑。”如能听取我的意见,采用我的办法,虽有尧舜的智慧,也不能关说一句通融的话,虽有万全的财富,也不能用一“铢”钱行贿。现·今审理案件,小案拘禁不下数十人,中等案件拘禁不下数百人,大案拘禁不下数千人。而且往往是十人的事牵连百人,百人的事牵连千人,千人的事牵连万人。所牵连的人,首先是父母兄弟,其次是亲属,再次是熟识的朋友。被牵连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商人被迫离开店铺,士大夫被迫离开官府。象这样众多的良民被牵连而关进监狱,这就是当前拘禁囚犯的实际情况。兵法上说:“十万大军出征,一日托费千金。”现在十万良民被牵连入狱,而君王不能明察,我认为是很危险的。
第三篇尉缭子:尉缭子束伍令第十六
束伍令第十六
本篇具体规定了战场上的赏罚制度和各级将吏的惩罚权限,主张用重赏重罚来督促军队奋勇作战。70、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亡伍不得长身死家残,复战得首长除之。亡将得将当之,得将不亡有赏,亡将不得将,坐离地遁逃之法。战诛之法曰:什长得诛十人,伯长得诛什长,千人之将得诛百人之长,万人之将得诛千人之将,左、右将军得诛万人之将,大将军无不得诛。【译文】束伍令规定,五人编为一伍,写一份五人联保凭征,保存在将吏那里。战斗时,伍内伤亡与斩获的数量相等的,功罪相当;有斩获而自己没有伤亡的,有赏;伍内有伤亡而没有斩获的,处死刑,并惩办他的家族。自己的什长伯长伤亡而能斩获敌人什长伯长的,功罪相抵;斩获敌人什长伯长而自己什长伯长没有伤亡的,有赏;自己什长伯长伤亡而没有斩获敌人什长伯长的,处死刑,并惩办他们的家族;战时军规律军,能斩获故人什长伯长的,可以免罪。将领伤亡而能斩获故统率将领的,功罪相抵;斩获敌人将领而自己将领没有伤亡的,有赏;自己将领伤亡而没有斩获敌人将领的,按放弃防地,临阵脱逃论罪。战时军律规定,什长有权处死所属的任何一个人,伯长有权处死什长,统率千人的将领有权处死伯长,统率万人的将领有权处死统率十人的。将领,左、右将军有权处死统率万人的将领,大将军有权处死全军的任何人。
第四篇尉缭子:尉缭子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教上第二十一
本篇具体讲述部队的训练方法、步骤、纪律以及奖惩制度等。并指出训练的目的在于“开疆土,守社程,除患害,成武德”。75、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如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举五人,其甲首有赏。弗教,如犯教之罪。罗地者,自揭其伍,伍内互揭之,免其罪。【译文】军队的教令规定,在分设营垒或布列阵势中,凡有不按照教令进退的,都给以违犯教令的处分。教练的时候,前行的士兵,由前行的伍长教练。后行的士兵。由后行的伍长教练。左行的士兵,由左行的伍长教练。右行的士兵,由右行的伍长教练。教练好五个人,那个伍长应当受到奖励。教练不好,就应受到违犯教令的惩罚。因伤病不能参加教练的,自己先向伍内报告,伍内士兵为他作证,可以免受处罚。77、凡伍临阵,若一人有不进死于敌,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凡什保什,若亡一人,而九人不尽死于敌,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自什以上,至于裨将,有不若法者,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凡明刑罚,正劝赏,必在乎兵教之法。【译文】凡是同伍的人临阵交锋,如有一人不向前与敌死战,则负责教练的伍长,应和犯法的人同罪。什内的人互相联保,如有一人死亡,其余九人不尽力与敌死战,则负责教练的什长,应和犯法的人同罪。自什长以上直到裨将,有不按教令行动的,则负责教练的各级官吏,应和犯法的人同罪。凡是想做到刑罚严明,奖赏公平,必须在军队平时教练中贯彻实施。78、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章左肩,右军章右肩,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某甲某士。前后章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译文】将吏使用不同的旗帜,士兵佩戴不同的徽章。左军的徽章佩在左肩,右军的徽章佩在右肩,中军的徽章佩在胸前,并在微章上写明部别姓名。此外,军队按照前后五行的顺序,佩戴五种不同颜色的微章,第一行把徽章戴在头上,其余各行依次降低佩戴的位置。79、伍长教其四人,以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击鼓而进,低旗则趋,鸣金则退,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击而坐。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伯长,伯长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将,稗将教成,合之大将。大将教之,陈于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既陈,去表百步而决,百步而趋,百步而鹜,习战以成其节,乃为之赏罚。【译文】伍长教练伍内四人,用木板代鼓,用瓦器代金,用竹竿代旗。击鼓就前进,把旗放低就快跑,鸣金就后退,指挥向左就向左,指挥向右就向右,金鼓齐鸣就坐下。伍长教练好了,由什长集合教练。什长教练好了,由卒长集合教练。卒长教练好了,由伯长集合教练。伯长教练好了,由兵尉集合教练。兵尉教练好了,由碑将集合教练。裨将教练好了,由大将集合教练。大将教练他们,在野外排成阵势,进行演习。演习时树立三个大标竿,每隔百步树立一个。军队列阵完毕,在距第一个标竿百步时演习决斗,在距第二个标竿百步时演习快步前进,在距第三个标竿百步时演习跑步急进。反复演练使军队完全掌握各种要领,然后根据演练好坏进行赏罚。80、自尉史而下尽有旗,战胜得旗者,各视其所得之爵,以明赏劝之心。战胜在乎立威,立威在乎戮力,戮力在乎正罚。正罚者,所以明赏也。令民背国门之限,决死生之分,教之死而不疑者,有以也。【译文】敌军尉吏以下军官都有指挥旗,凡是战胜敌人获得敌人指挥旗的,应按旗帜所代表的官爵,给予相应的奖赏,以表明有功必赏的决心。战胜敌人在于能树立军威,树立军威在于使人同心协力,使人同心协力在于刑罚公正。刑罚公正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奖赏的作用。要使士兵出国作战,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牺牲生命,靠的就是赏罚严明。81、令守者必固,战者必斗,奸谋不作,奸民不语,令行无变,兵行无猜,轻者若霆,奋敌若惊。举功别德,明如白黑,令民从上令。如四支应心也。【译文】要使防御的必能固守,进攻的必能备战,奸谋不会发生,奸人不敢造谣,命令贯彻不会走样,部队行动没有疑虑,轻装急进象雷电似的迅速,奋勇杀敌象惊马似的奔驰。提拔有功的人,表扬有德的人,功过是非黑白分明,这就能使士兵按照上级的命令行动。如象四肢听从头脑的指挥一样灵活了。82、前军绝行乱阵,破坚如溃者,有以也。此谓之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译文】前锋部队,能够打乱敌人行列,突破敌人坚阵,就象大水决堤似的不可抵御,绝不是偶然的,这是军队训练有素的结果。训练这样一支军队,目的是为了开拓疆土,保卫国家,消除祸患,成就“武德”。
第五篇尉缭子:尉缭子伍制令第十四
伍制令第十四
本篇主要论述当时军队内部以伍为基础的连保制度,是当时统治阶级控制军队的另一种手段。68、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间,闾相保也。伍有于今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诛。什有于今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什有诛。属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届有诛。闾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褐,全闾有诛。吏自什长已上,至左、右将,上下皆相保也。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者,皆与同罪。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褐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同食,焉能以干今相私者哉?【译文】军队的联保制度,是按五人编为一伍,伍内的人互相联保,十人编为一什,什内的人互相联保;五十人编为一属,属内的人互相联保;百人编为一闾,闾内的人互相联保。伍内如有触犯禁令的,同伍的人揭发了他,全伍免罪,知道而不揭发,全伍受罚。什内有触犯禁令的,同什的人揭发了他,全什免罪,知道而不揭发,全什受罚。属内有触犯禁令的,同属的人揭发了他,全属免罪,知道而不揭发,全属受罚。闾内有触犯禁令的,同间的人揭发了他,全闾免罪,知道而不揭发,全间受罚。将吏从什长以上到左、右将军,上下都互相联保,凡有触犯禁令的,揭发了的都免于治罪,知道而不揭发的,都与他同罪。同伍同什的人都互相具结,上下之间都互相联保,就没有不能破获的阴谋,没有不被揭发的罪恶。即使父亲也不能够包庇他的儿子,哥哥也不能够包庇他的弟弟,何况一般的人呢?既然同吃同住在一起,哪还敢有违犯禁令而私相包庇的呢?
第六篇尉缭子:游侠列传
王淑艳 译注
【说明】《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倾倒天下大众的英雄,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迫害他们的人表示极大愤慨,揭示了汉朝法律的虚伪和不公正的本质,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和《史记》一书的人民性。当然,作者对那些被视为“朱家之羞”的“盗跖居民间者”式的豪侠却加以否定和鞭挞。同时作者借儒形侠,又写公孙弘等的诛侠之举,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此类儒者的愤激之情,“真极用意文字”(姚
第七篇尉缭子:华夏路 赤子情_1500字
“盘古开,女娲合,夏商周,春秋聚,战国七枭雄。 秦一统,汉天下,三鼎立,蜀魏吴,晋下十六国。 南北朝,隋后唐,五代分,十国争,宋熠长河中。 辽西夏,金元明,青蒙骑,骨铮铮,青没民国初。 秋风飒,血与情,期盼守,儿女情。中华名族盛!” 一段诗,一段史,中华五千年,历朝历代,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历史变迁随着岁月的侵蚀化为飞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喜怒哀乐被命运的车轮碾为尘土,也没有人知晓那片宫殿楼阁中上演了多少悲欢离合,一史亦是一路,路由人走而出,史亦由人谱写而成。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中国也由此跌跌撞撞的迈出了第一步,历经商周后,身后的路也越加渺远。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四方割据,狼烟四起,百家争胜,英才辈出。有诗这样形容一个人:“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他着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被后世兵法家所推崇为“兵学圣典”,他又曾率领吴国三万精兵在柏举大败楚国军队二十万人,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被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而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的他放弃了无数人炙热的地位、金钱、名利,毅然退隐林泉,从事着述,他便是被后人尊称为“东方兵家鼻祖”的孙武子。 历史还在继续,春秋战国硝烟后,中国的路仿佛破开重雾一般清晰。公元前221年,当他坐到皇位,号令百官,自称为朕的时候,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就至此诞生。“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气势磅礴的诗句,见证了秦王的丰功伟业!“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与旧日好友饮酒做宴,仍气魄雄浑的喊出自己不泯的雄心壮志。几百年后汉朝没落,王朝将倾,群雄割据,四处攻伐征战,豪杰并起,最终三分天下。“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巧借东风,一把大火造就这一形势的诸葛亮自此一鸣天下,“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蜀国的立足,与孔明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把羽扇轻摇,胸中谋略,便挡魏于北,拦吴于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的临终依然还在为蜀国尽心竭力,鞠躬尽瘁,辅佐着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乱世后,西晋一统,中国迎来了短暂的太平。让历史快进,急匆匆赶往唐朝的那一段路上,那曾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时代之一,隋末晋阳兵变,李渊建立唐朝,唐太宗推行贞观之治,唐朝到达最繁荣的时期,全国诗风盛行,文人墨客们也在这一段路上尽情挥斥着自己的才华,在中国的大路上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诗人中最为使我钦佩的依旧是“诗仙”——李太白,李白一生太多失意,但他面对命运从未退缩过,他依旧是喝他的酒,作他的诗,读他的诗亦能读出他的心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的惆怅也能从此可见。李白、杜甫、白居易……唐朝的这一段路,自己是多么希望能让它再长一点,安安走过,最喜欢的还是诗墨的味道。 历史的道路急速在眼前而过,在宋朝,我看见了大将狄青驻守西疆,奋抗外敌,浴血冲杀;看见了司马光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不负父亲的遗愿,用生命铸成《史记》;荷池畔,一抹划船采莲的背影,让人神凝,幽幽地在耳边响起了那女子嘴角的怨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时间加速流逝,明朝,一位慈眉善目的妇人让我记忆深刻,她的手中是一根针,一碗墨,她的前面,是一位光膀、英气才俊的男子,在他的后背上是四个血淋淋的大字——“精忠报国”,他的诗和他一样“铮铮铁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过了清朝,我看到的天是黑
第八篇尉缭子:《廉耻 [清]顾炎武》阅读答案附翻译
廉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
第九篇尉缭子:考场议论文素材:智慧
(1)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办事,倾听自然的话。"就是说智者应该坚持真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如范晔所说:"智者顺时而谋。"这就与逆潮而动所施展的诡计狡诈划清了界限。
让智慧充满人间。
(2)事实论据
孙膑智助田忌
齐国大将田忌,多次与齐国的诸公子用金钱作赌注赛马,但常常赌输。孙膑观察他们的马力都不相上下。只是因为田忌没有按照每匹马的实际情况加以科学匹配使用的结果。于是孙膑告诉田忌:"再赛时,您尽管多下赌注,我保证您取胜。"田忌相信孙膑的智慧,就与齐王、诸公子下千金赌注赛马。等到将要比赛时,孙膑对田忌说:"今天您用下等马与他们上等马赛,用上等马与他们的中等马赛,用中等马与他们下等马赛。"比赛结果,田忌取得两胜一负的成绩,最后赢得了千金。
陈襄智审窃贼
北宋的陈襄在神宗时任主筐,代理县令。有一次发生一宗盗案,捕役抓来许多的犯罪嫌疑人。但嫌疑人都拒不承认自己犯盗窃罪,一时无法定案。陈襄胸有成竹地说:"你们不用抵赖,附近有座庙,庙里有座神钟,谁要是偷了东西,只要一摸钟,它就会出声音。"于是陈襄派人押着这些嫌疑犯到庙里摸钟。事先在钟的四周用布幕严严实实围住,不漏一丝光线,再暗中派人在钟上偷偷地涂上了墨。然后让嫌疑犯进去摸钟。过了一会儿,逐个检查手掌。发现唯独一人手上没有墨迹。陈襄立刻命令将此人拿下。这个窃贼只得低头认罪。
叶挺巧投密信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北移部队九千余人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8万军队预伏袭击,经七昼夜的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浪绝,除二千人突围外其余将士或战死或被俘,军长叶挺也被俘。造成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叶挺被俘,他苦苦的思索着如何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党的领导。在从江西上饶押到重庆那天,当他下了囚车,顺着马路走时,看到一个厕所,他灵机一动,要求上厕所。特务只得同意。叶挺在厕所里急忙写了一填充短信,信中说:"我已被押解重庆,任光在我身边阵亡。"落款为"希夷"。并附一张字条和五元钱,一起放在厕所里。字条上写明:请拾信者按信上的地址发出,五元钱作为酬劳。
不久,在重庆的周恩来收到了叶挺的信,迅速展开了营救活动。
周恩来智答记者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问同恩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有多少?"
周恩来机智地将当时人民币面额总数18元8角8分作答。既不汇露国家机密,又保持了应有的礼貌。
(3)理论论据
兵贵智而不贵力。
《宋史?傅楫传》
有智无勇,能说而不能行;有勇无智,则兵弱而败,兵强亦败。
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杀。
汉?刘向《说苑?说丛》
智多勇少,实力难言;勇多智少,大事难成。
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尉缭子?十二陵》
智能谋,力能任。
唐?韩愈《与卫中行书》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老子》
智者竭其智,勇者奋其勇。
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
智慧总是强于力量。
[古罗马]费得鲁斯《寓言》
相信智慧,那您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前苏联]高尔基《因为烦闷无聊》
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全在于头脑,不在于胡子长不长。
[乌克兰]奥?冈察尔《爱的归宿》
如果说一个什么也不匮乏的人当真能富有,那么聪明人就是非常富有的人了。
[法]拉布吕耶尔《品格论》
有智慧而无学问,要胜于有学问而无智慧;就如坐拥金矿而不富,而不如占金矿而富有。
[英]科尔顿《精辟之言》
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
《旧约?约伯记》
智慧的作用在于甄别善恶。
[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
才智比美貌更不可缺;我认为任何年轻女子只要具有才智就不会丑,而任何漂亮女子如果没有才智就不会令人喜爱。
[英]威彻利《乡下女人》
科学或许能靠死记硬北学会,而智慧绝不能靠这样学到。
[英]斯特恩《项狄传》
智慧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做莽撞蛮干的事。
[美]梭罗《活尔登》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厅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
[德]海塞《席特哈尔塔》
没有智慧的蛮力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俄]克雷洛夫《狮子和人》
真正的智者不是仅有见识的,而是既最有远见卓识,又对人类有着最深热爱的人。
[比利时]梅特林克《智慧与命运》
鸟靠翅膀兽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
中国谚语
通向智慧之路?说出来十分简单:犯错、犯错再犯错,但是犯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英]皮特?海因《通向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