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伦7篇
(1) [汪伦]李白《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宛敏灏 宛新彬)
(2) [汪伦]《赠汪伦》原文及注释译文
《赠汪伦》
作者:【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3) [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4) [汪伦]赠汪伦_1200字
三月初。
我于扬州一人独自饮酒,独赏月光,扬州城繁华之大,而我看倦了这里的每一栋楼阁,游厌了每一片桃林,我想,我该去体会它处的别番风景了。
恰巧几天后细雨中有信使为我送来一封署名汪伦的信。他说,他极为欣赏我的诗歌,也知我爱美酒爱美景,他所在之地有桃花十里,万家酒店,想邀我去要玩吟诗饮酒……“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有这等的好地方,我为何不前往吟诗赏花呢?”我喃喃道。
立即收拾行装,在细雨中起航,前往汪伦所在。
隔潭而望,对面有一身着白装的男子,也许是察觉到我的到来,向我热情挥手,乘船驶向我这一方。
他就是汪伦。潇洒的一双剑眉,露出一口皓齿,笑道:“李白老兄。今日有幸与你相会,定会好好相待。”即我们人一同上船,一船上三人说说笑笑,热情的船夫与我拉些家常,谈论本地风情,汪伦便是微微笑着向我讨教些诗词歌赋,一路,船桨划开潭面一道又一道涟漪,美甚。
朝朝暮暮,在泾州与伦兄相处甚好。天寒;我们便在庭院煮酒吟月,雨落;我们便在房间焚烛对诗,天晴;我们便在桃花潭旁信步闲聊……汪伦待人热情细心,用上好的酿酒待我,伴我游遍泾州城每一方草地,赏遍每座小桥流水。相处中,伦兄酒后坦诚相告,其实当初只是想请我来泾州论诗游玩,那信中的十里桃花是十里桃花潭水,万家酒店且是“万”家人开的酒店。说完,便爽朗大笑,面对桌面半盏余酒,夕阳洒落于中,我怎又会为此生气?汪伦多日来的关照,本也是不以回报,让我曾敢有半句怨言?说罢,又与伦兄对夕阳欢聊,大言自己的抱负。
半月来,伦兄曾在雨夜替我添上自己的被裹,曾为我在酒店定制上好的桃花酒,也曾两人乘船于桃花潭对景而吟,潭周种植着怒放的桃花树,花瓣被风扬起优雅洒落水中,潭面也依稀可见粉红桃花的倒影,偶有飞鸟掠过,便在挑花潭留下一副不败的动景画。这些时日,哪里可以找到?汪伦这般热情之兄,哪里可以寻到?不禁在心中设问,这幅美景,这般热情,今生到此无憾。
时光流逝极快刚及一月时间,扬州便又家书让我回乡,回想,自己呆的时间也够长了,在庭院向论兄道谢,将要回乡。
伦兄不语,一脸忧伤不舍,我又何尝不是?
潭边。船夫热情地向我招手。刚要起航,去听到一串极为熟悉且富有节奏的脚步声。转头,见汪伦,抱着坛这些天定制好了的桃花美酒,疾步走来,递过酒:“白兄,只有一坛好酒相送,见谅。”又转过身叮嘱船夫“水深百丈有余,定要小心行驶,送白兄平安归乡。”听伦兄这般说道,心中涌过一阵小小的难过。四目相对,尽是不舍。临风赏柳,焚烛吟诗已是回忆,我们两人友谊将会永恒。
上船,拆开酒,饮之,酒水与流水我一同饮下,分不清哪样是哪样。
酒尽,人已醉,对岸只有汪伦隐约可见的一袭背影。
呢喃:“伦兄你说潭水百丈有余,让出船夫小心驶船,我们的友情何止潭水的深度啊。如有时日,定将再约泾州,赏月对吟。”
船消失了,背影消失了,友情怎会消失不见。
初三:刘若贤
(5) [汪伦]对诗歌的理解——赠汪伦_350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李白收好行李,要去远方。李白来到潭水边准备乘船远去。突然他听到了脚踏声和动听的歌声。李白转过头,“汪伦”李白高兴的喊道。汪伦有些生气:“你要走为什么不给我说一声呢?这样我会很担心的!”李白拱了一下手,拉着汪伦的手说“我们以前的时光是多麽美好呀!我们一起喝酒,一起写歌词。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和汪伦依依不舍的告别后。李白踏上了船,船渐渐的走远,李白望了望桃花潭里的水深千尺。又望了望给自己挥手的汪伦。自言道:“桃花潭虽然很深,但还是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
李白诗性大发,写了赠汪伦这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贵州贵阳南明区尚义小学四年级二班四年级:吴熠
(6) [汪伦]《赠汪伦》读后感_450字
李白是一名非常着名的诗人,人们都把他叫作诗仙。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一喝酒,就诗兴大发,可以写出一首首好诗。
一天,李白来到汪伦的家乡—安徽泾县。因为汪伦早已得知他的大名,听说李白要来,就非常高兴。等李白一到,就急急忙忙的将他请进自己的家里,用美酒和美食款待他。
因为李白已在汪伦家住了好久,已经和汪伦成了时时不离的好兄弟。
一天,李白对汪伦说:“我不能再给你添麻烦了,我要走了,再见。”说完,就起身走了,但是,他刚刚上船,还没有来得及走的时候,忽然,他听见远处传来了一阵优美的歌声,仔细一看,原来是兄弟汪伦,特意为他赶来送行的,于是,李白对船夫说:“先别开船呢,我要对我的兄弟汪伦说几句话。”于是,李白下了船与兄弟汪伦紧紧握住双手说:“汪伦兄弟,天下没有不别之事,下一次,我还会来看你的。”汪伦说:“这桃花潭里的水很深,你可要小心那。”李白取下纸和笔写了一首名叫赠汪伦的一首诗送给他又说:“咱们的友情比这桃花潭里的水还深。”说完,李白就拾起纸笔上了船走了,汪伦站在河岸边静静地看着李白远远离去的身影。
涿州市西丁小学二年级:郝仕钊
(7) [汪伦]《赠汪伦》改写_450字
今日,我从梦中醒来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这个美好的地方,重新寻找一个世外桃源让我更好的饮酒作诗。
我来到岸边准备离开,忽然想起还没有向汪兄辞行,怎能离开这里呢?我便和船夫说明情况。来到汪兄家他辞行,可是汪兄对我说:“李兄,好好的怎么要走了?如果你要走那我给你送行吧!”我说:“汪兄我在这里的一段时间,乡亲们都待我很好,也谢谢你们的照顾,不用送了。”汪伦很舍不得我走,我也依依不舍。我对汪兄说:“汪兄,后会有期了。”我走到岸边对船夫说:“船夫我们走吧!”我忽然听到岸上有一阵阵踏歌的声音……
我也不知怎么了,一看原来是乡亲们和汪兄来为我送行来了,他们手里抱了一罐美酒我便上了岸。汪兄对我说:“李兄我俩朋友一场,我怎么不会为你送行呢?我知道你爱喝酒,你看看这是乡亲们酿的美酒就给你路上喝。“我很感动差点就流泪了。船夫一再的催我快上船,我也没有办法就到了船上,要出发了。我顿时吟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走了,一想到汪兄我就泪流不止,汪兄对我的情谊比桃花潭水还深啊!
湖北荆州博爱小学六年级:彭圳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