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的诗句10篇

时间:2018-11-12 来源:推荐 点击:

咏菊的诗句篇(1):自是文人赏菊时_3000字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菊花,浓缩了秋天的精华,在落叶飘零时分,冲破肃杀的风霜,携一身淡雅花香而至。于是,在这个百花凋零的秋天,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萧索的的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那大而纯白的美容菊,似玉雕般的腊光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翡翠般的绿菊,黄灿灿的金丝菊,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把菊花和文人挂钩,源于五柳先生——东晋着名文学大师陶渊明。这位被人世代尊称的“菊神”的田园诗人,爱菊爱得热烈,爱菊爱得深沉。在他笔下,菊花是众多美好精神的化身,他赞美菊花不屈不挠,故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钦佩菊花淡泊明志,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将菊之美、菊之脱俗作为人生的寄托和追求,故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不单单是文人舞文弄骚的载体,陶潜将她们作为崇高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淡泊,诗人,高风亮节、隐于田园,有什么能比这更和谐呢?不过可惜的是,陶潜爱的九华菊现在已经难以看到。不过先生的诗句犹如磐石般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以致后人读到他的诗句,自然而然地爱上菊花,并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秋季,是菊花的狂欢节,“秋菊独有傲霜骨,敢将黄花迎风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赞颂菊花的不胜枚举。为什么呢?菊花没有牡丹的富丽尊贵,没有兰花名贵难寻,却一枝独秀地成为了文化象征——菊文化,这个不腐不蠹的文化分支那么火热,和红学一样吸引人们一生一世地研究、挖掘。于我,出于单纯的喜爱,出于淡淡的文人气质,出于扬州这个菊花满地的城市。
  菊花,在众多爱菊者心里有各种各样的形象,首推隐士形象。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这里面还有个小典故,据载,陶公任彭泽令时,京城有督察前来视察,按官礼,县令要整冠束带迎接。陶公早就听闻闻这个督察是个欺上压下、无恶不作的贪官,他对夫人说:“我能为五斗米俸禄对这样的人折腰吗?”于是,他挂印弃官,回到田园,种菊自娱。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吟颂起菊花,菊花从此也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和隐士的灵性。
  再推菊之忧郁伤感形象。这要提及宋代的着名女诗人——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带着万卷诗书到处躲避战乱,然而战争是无情的,炮火无眼,饱含心血和深刻记忆的书卷被烧抢,被毁坏,一个女人怎能承担?金秋的菊花就成了她抒发情思的对象,一个“瘦”字,再现了菊花的悲伤,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无尽的思念。
  再道菊花的傲骨。“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讲得的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多数品种的菊花直至枯萎都守护着本体,不离不弃。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寒霜降落,百花凋谢之际,唯菊花傲霜怒放,竞斗芳菲,或倚、或倾、或仰、或俯;似歌、似舞、似笑、似语,使秋日生机勃勃,胜似春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力量。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陆游赞菊:“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菊花:“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菊花志在高远、不屈不挠的气质叫人着实喜爱,横生敬意。
  菊花还是花中的斗士,这也是我最喜爱的形象。周杰伦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如雷贯耳,其实是出自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这位农民又为菊花加上一层神秘色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黄巢的勃勃雄心早有体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好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在他眼里,菊花是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咏菊表现了对于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表现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她的婚姻不幸,但是她敢于离经叛道,她的咏菊诗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就写过很多咏菊诗,他的《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毛泽东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激进的革命观和必胜的信念。
  诗人大多爱菊,菊也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和梅、兰、竹、菊都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梅花独步早春,不染世尘;兰花清心似水,高雅脱俗;青竹挺拔刚健,有节有气;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同时,菊花还在我国十大名花中荣居第三。“黄花晚节香”,菊花秀拔挺立,傲寒凌霜,“避桃李之娇艳,绝松柏之坚心”,具有谦和、真诚、质朴和傲霜的美德和不屈不挠、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精神。让文人骚客怜爱不已。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离骚》里就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明代沈周看到繁华冷淡,篱根尽秋中瑟瑟的菊花说:“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他愿意代替陶公照顾菊花,赞叹菊花。白居易途经杭州、洛阳、苏州看到三处菊花同色黄,于晚年不禁感叹“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元稹开门见山地咏菊:“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杜甫回忆冬季时大声吟诵:“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苏轼也有他自己独特的爱菊方式,他笔下的菊花是“轻肌弱骨散幽葩”,像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需要精心的呵护,只能远观不可亵玩。
  不只是现实中的文人爱菊,《红楼梦》中水做的儿女也爱菊。《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宝钗的《忆菊》寄托了她对宝玉的相思之苦,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潇湘妃子黛玉的《咏菊》隐含了她对自己尴尬境遇的自嘲。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宝玉的《访菊》也满含对黛玉的深切的爱。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菊花还有很多的传奇故事,宋朝时候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说是苏东坡拜见王安石,王安石恰好不在,案头有一首《残菊》诗只写了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诗兴大发,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后,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而心生不悦,最终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黄州。黄州后的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暗叹自己见识浅薄。
  为什么文人爱菊?菊花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菊花花型丰富,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有位诗人专门描摹菊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但这都是外在的,肤浅的。文人特别是我国的文人与菊花惺惺相惜。他们一方面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另一方面,又在理想破灭、“道不行”时“乘桴浮于海”时寄情山水,隐居世外桃源来寻求精神的休憩与解脱。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那样,“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独特的傲气他们也为后世与他们一样的失意文人营造了一个精神解脱的世界。所以,人们把菊花定位为一种不从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独立的高尚品格。
  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我要向白菊学习在尘世中固守清纯和高洁;向紫菊学习,不放弃色彩和浪漫;向墨菊学习,以血为墨,在独立和孤傲中坚强。赏菊时节,瘦西湖一游,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轻肌弱骨让我回味三日而味不绝。
  江苏省溧阳中学高二 史璞

咏菊的诗句篇(2):重阳节诗朗诵_800字

  
  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这在汉魏时如此,在唐时亦如此。《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这种习俗被唐代诗人引用到诗作中便成为表达某种情怀的载体。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借登高饮菊花酒之题,以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遥想故园的心境。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一习俗。唐代诗人赏菊,一为赏其品性的高雅,二为借省赏菊以寓志。王健《野菊》(明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忆向由中见,伴蛩古壁里。)表面上是在赞赏野菊的美丽姿容,实际上是借它能在山间石壁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十多首。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二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一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假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另外,《唐六典》,《食谱》所载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
  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所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之名以抒怀表情,像杜甫《九日》,王勃《蜀中九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杜牧《折菊》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这一点,实应为今人借鉴。

咏菊的诗句篇(3):关于秋天的作文:秋天的菊,春天的花_900字


  一
  风中的桂花香消散了,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风一吹,黄叶就旋落在窗台上。秋天,就从这里开始了,一如那盛开的菊花,给人以舒适的感受,却常常又让人浑然不觉。
  手中那本关于植物的书里,记载着种种关于菊花的资料
  菊花,菊科菊属多年草本植物。因秋季开花,又叫“秋菊”。在两千多年前,菊花大多是黄色。因此,古人常常把它描绘成黄色的、金色的,还用“黄花”代替菊花。《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句子,这是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
  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菊花当作歌咏的对象,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菊文化。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的人的象征。晋代诗人陶渊明爱菊名闻天下,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咏菊的名句,人们也因此常常把菊花叫做“东篱菊”。唐末着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他的一首咏菊诗中,把菊花比做身披黄色盔甲的战士:“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诗的意境,很美;菊花香的独特,更让人流连。
  那是一种淡淡的、醒脑的清香,萦绕在你的鼻尖,让你精神为之一振。如果你把一小撮晒干的菊花丢进杯子里,冲上温开水后,一阵倾向立刻扑面而来,呼应着杯中呈现出的透明的淡绿色,真正是秋天里一副静美的景物画。
  二
  雏菊是一种在春天开放的菊花。
  花是淡淡的白色。细碎繁复的花瓣微微卷起,托着微小的花盘,柔柔的,软软的,携着幽幽香气,小巧而精致。
  在和煦的春风中,雏菊悄悄的孕育着秋天的梦。
  它不知道秋天的样子,它也不知道秋天里盛开的菊花的样子。所以,它悄悄的猜测着。“它多么奇怪啊……”别的花儿议论着,它们同样不知道秋天,它们都在谱写着春天的乐章,而不考虑是否有秋天。
  只有雏菊在想像着,憧憬着。它把所有关于秋天的梦一一折起,藏进它叠叠的花瓣中,轻风不知道,蝴蝶不知道,别的花儿也不知道。
  那是写给秋天的,中间隔着长长的夏。
  真的秋天来了,它收不到雏菊的梦。因为夏天玩疯了,它把小雏菊的梦给弄丢了。
  刚开的菊花们在一起谈论着小雏菊:它在春天该多么热闹,多么开心……
  只有静静观察着这一切的花神,才了解小雏菊那份淡淡的心事,
  那种纯纯的期待,
  那点傻傻的哀愁!

咏菊的诗句篇(4):《爱莲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2.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今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3.甚:很,十分。
  4.之:结构助词,的。
  5.可:值得。
  6.者:花。
  7.蕃(fán):多。
  8.独:只,唯独。
  9.自:自从。
  10.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1.甚爱:大多喜爱。
  12.予(yú):代词,我。
  13.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14.而:表转折,却。
  1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6.染:沾染(污秽)。
  17.濯(zhuó):洗涤。
  18.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9.妖:美丽而不端庄。
  20.焉:声词,相当于现在汉语词典的“啊”。
  21.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2.通:空。
  2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4.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25.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26.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27.远: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28.益:更,更加。
  29.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30.可:只能。
  31.亵玩(xie):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32.焉:助词。
  33.谓:认为。
  34.花之隐逸者: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之:的。
  35.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36.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
  37.噫(yī):叹词,相当于今意的“唉"。
  3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
  39.鲜(xiǎn):少。
  40.闻:听说。
  41.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2.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译文
  水上和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而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咏菊的诗句篇(5):菊花人生_500字

  生活是一部大书,需要人们用生命写就;生活更是一条“蜀道”,“百步九折”,“荆棘丛生”……
  我认为,生活更像菊花。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茉莉的秀丽多姿,也没有玫瑰的绚丽娇艳、梅的清寒冷艳,但它更接近生活的朴实和辛酸。
  秋天,百花凋零之后,等到满山红叶飘落之时,等到心如止水之际,菊已在那路边、门口、街头巷尾,落叶之下。两朵,三朵,有时则是一小片金灿灿的,有时是一小片橘黄,有时是一小片洁白,在不经意中静静的吐露芬芳。
  冲一杯菊花茶,看它先被冲下去,然后又慢慢的、摇晃着,吃力地爬上来。在一阵磨难后,你听,他们在说话呢!他们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坎坷,跌倒了,不要放弃,要努力爬起来,不要被困难和挫折所打倒。
  品一口茶,起初是清香、淡雅,但过后却品到了苦涩,就像是人生,灿烂的背后是努力奋斗的汗水。
  菊的片片花瓣,在绽放中慢慢倾诉着的话语,正是人生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
  一位诗人说过:“我相信最低微的花朵都有思想,但深藏在眼泪达不到的地方。”我恍然大悟,菊是通人性的,它也有自己的思想。
  现在,让我们在这菊花纷飞的秋季里,品一杯菊花茶,诵一首咏菊诗,哼一支属于菊之情的小调,做一回真正的懂菊人生吧!
 

咏菊的诗句篇(6):议论文作文名人素材


  1、苏东坡改王安石的诗
  苏东坡读到王安石的《咏菊》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后,很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于是随手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轼调任黄州团练副使,在重阳节后的一天步入菊园,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已无一朵菊花,这才知道,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提示:学问最忌卖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主观臆断。要谦虚。
  2、鲁迅为国弃医从文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同胞却麻木不仁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3、关汉卿狂放不羁
  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对此,他本人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中有更透彻的自白。他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
  “我是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提示:尊重个性
  4、朱元璋在砖上刻人名
  公元1356年,朱元璋谋士建议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于是开始大规模地营建南京城墙。城墙所用的砖块,由长江中下游附近的5个省、28个府州、18个县烧制而成。为保证质量,在砖的侧面都要打印所属州、府、县、工匠和监造官员以及烧制人的姓名,如不合格退回重烧,再不合格就将治罪。据记载,交砖时,由检验官指使两名士兵,抱砖相击,如铿锵有声,清脆悦耳且不破碎,属于合格;如相击断裂,责其重新烧制。
  几百年过去了,现有的南京明城墙有33多公里,比号称“世界第一大城”的著名的巴黎城墙还长,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
  提示:责任。真金不怕火炼。
  5、康熙向敌人敬杯酒
  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

咏菊的诗句篇(7):【九月有奖征文】最美丽的“花”_750字


  人们常用花朵比喻学生的美丽与可爱,而把老师比作是培育花朵的辛勤园丁,我说老师既是辛勤的园丁,也是花,还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那朵花。
  老师是迎春花——金黄色的花瓣凑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喇叭,告诉我们要“博学”。春天来了,微风轻轻吹来,总会有一股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迎春花。她全身干净、朴素,没有任何的污垢,总是,先开出美丽的花供人们观赏,然后才长叶为自己吸收阳光,先人而后己。老师不正是这凡是都会先想到自己的学生的迎春花吗?
  老师也是桂花——炎热的夏季,桂花无声无息的开出一小串,一小串淡黄色的花朵,满校园里都是它浓烈的香气,这香气在不断的飘向远处,飘到大街,飘到公园,飘到我们的家里,飘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都沐浴在它的花香之中。辛勤的老师们桃李满天下,把教师的博爱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不正是桂花吗?
  老师还是菊花——深秋时节,众花暗淡凋谢,菊花却在这百花凋零的季节里,香气四溢。老师没有显赫高贵的权位,有些甚至是贫寒,可他们却能以为师的尊严勇敢的面对淡泊的人生,在极为平凡的劳作中耕耘着“文化的荒漠”,播撒着文明的种子。陶渊明咏菊诗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中的菊不正和老师的品德暗合吗?
  老师又是梅花——隆冬时节、寒风凛冽,梅花却傲寒而立。想当年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叹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曾想,他们煮酒驱寒的青梅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平凡的教育战线上,多少老师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弟子却在各个岗位上群雄逐鹿,成就功名伟业。老师正是幕后的英雄——煮酒的青梅。
  老师您是花,您是四季飘香的四季之花,是传播“真、善、美”之香的品德之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祝:天下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一德教育培训中心初一:冼梓嫣

咏菊的诗句篇(8):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出自明朝诗人丘浚的《咏菊》
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赏析诗贵自然,“咏物以托物寄兴为上”(清·薛雪《一瓢诗话》),托物寄兴亦以自然为绝妙,自然天成是咏物诗的至境。丘浚作诗主张自然成文,反对用奇语异辞,认为“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答友人论诗》)。所以,他的诗大都写得自然清新,颇多天机自动天籁自鸣机趣。他的咏物诗也大多是“眼前景物口头语”的自然流露,并不刻意追求寄托,只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托物寄兴,借景言情,似无寄托而寄托遥深,更是精彩绝妙,不同凡响。
这首诗作意与作者的《咏荔枝》诗同一机杼,正确理解全诗旨意的关键,也在于对“可怜”一句内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此句与“可怜生处是天涯”句的句法相同,用意也一样,“可怜”在这里也该作可爱解。意思是说不到重阳,海南菊花就开放得如此美好清芬,它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不屑为应时而开供人观赏。这样理解,才契合实际情况与诗人精神。海南四季如春,花儿四季开放,不受节侯限制。诗人对此深有体会,称誉海南岛是四季春香的花岛,说:“海岛三千余里地,花朝二十四番风”,处处“春光晓色四时同”(《花岛春香》)。菊花反季节开放,正是四季如春的花岛春香的典型特征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对海南菊花反季节开放的动人景象的深情赞颂,热情讴歌了海南人民不趋时不媚俗的高洁品格和高贵情操。
咏物诗妙在神与物游,情与景谐,在不离不即之间使形似与神似浑然天成完美结合。丘浚的《咏菊》诗就是这样的杰作。

咏菊的诗句篇(9):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九日龙山饮》是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9卷第42首。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借用典故不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顺理成章。次句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

末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写实,重在“舞”字,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脱俗忘尘而不愿割舍离去,表达出诗人饮菊花酒抒发失意愤懑以及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原文】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鉴赏】

此诗与《九月十日即事》同作于安徽当涂,此时李白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心情比较沉郁。

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在重阳节之际,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李白一生浪漫洒脱、不拘名节,但实际上又对功名事业念念不忘,呈现出比较矛盾的心态。在登龙山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最后一句“舞爱月留人”,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而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咏菊的诗句篇(10):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出自清代诗人曹雪芹的《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赏析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蘅芜君”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怡红公子”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潇湘妃子”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只“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一并誊录出来”。这首诗是在蘅芜君的《忆菊》、怡红公子的《访菊》和《种菊》,枕霞旧友史湘云的《对菊》、《供菊》之后,由潇湘妃子林黛玉写出的三首诗中的第一首。“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林黛玉可谓是囊括金、银、铜牌。“ 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潇湘妃子咏菊的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真实情感。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不仅如此,还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可足以技压群芳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今。”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在这首诗中,直接写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但意在诗外,功夫在诗外。这才是诗词创作中的佳品。在这里,不能不回顾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的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绝句与林妹妹的这首诗,无论从语气上还是内容上,是何等的相似!这是巧合,还是曹雪芹故意为之,谁能读得懂?林黛玉的《咏菊》及其它诗词又有谁能读得懂它的真正含义?洋洋百余万言的《红楼梦》,两百余年来,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讨和研究,又有谁能真正地理解?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会承认,在《红楼梦》林林总总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质与菊花最为相符。在评选过程中,包括社长李纨在内的众姐妹们交口称赞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本也不错。因为这一联体现了林黛玉的才气与潇洒。但是,细细品来,窃以为末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长!余不禁叹曰:千行妃子悲凄泪,一块石头说到今!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林黛玉出生在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清贵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教育,由于家庭的熏陶和不幸遭遇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林黛玉有着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封建道德的修养,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思想基础。她酷爱写诗,兴趣浓厚,以诗为乐,借诗抒怀。她经常挂霜披露,陪星伴月,吟诗填词,有时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弥补空虚的心灵。她的愁苦无人理解和倾诉,只有寄予诗中,加以宣泄。林黛玉少年就失去了父母,她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对她的性格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使她养成了多愁善感,孤独忧寞,傲世妒恶的性格,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曹公安排的菊花诗,也正符合她的这一性格特点。林黛玉十分喜爱菊花,喜欢菊花的情怀,喜欢菊花的高洁,喜欢菊花的孤寞,喜菊花的傲世,喜欢菊花的清香,喜欢菊花的淡雅。她把菊花作为自己挚友,经常与菊花轻轻地诉说心中的积郁、哀怨。有时她也在赏菊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但是,只不过是梦中的期盼。曹公的这些诗篇,进一步突出了林黛玉这个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而又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与那些市侩之人为伍的贵族少女的艺术形象和处世心态。林黛玉不满封建礼教的重压和奴役,但又只身单薄,无力反抗,遂与宝玉成为志同道合的一对情人。曹公安排她的诗,风格别致而又满含哀怨,极其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其中,《咏菊》、《问菊》、《菊梦》,都非常有代表性。这些清丽而带有明显个性的诗句,就是在前人的咏菊诗里也是不多见的。对刻画林黛玉这个悲情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推荐文章

推荐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