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的用法9篇

时间:2018-10-12 来源:推荐 点击:

篇一:[而字的用法]一字之别而用法各异的成语

  【乱七八糟污七八糟】
  简析:“乱七八糟”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污七八糟”形容十分杂乱,亦作“乌七八糟”。二者虽都有糟得很、不成样子的意思,但侧重点各异,前者偏重在“乱”,表示复杂,混乱;而后者偏重在“污”,表示污秽、恶劣。
  【谆谆教导谆谆教诲】
  简析: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谆谆教导”指恳切、耐心地教导。“谆谆教诲”指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二者虽都有耐心教育、指导的意思,但前者重在教育指导,可以带宾语;而后者重在教训劝导,一般不用作宾语,也不可带宾语。
  【生机勃勃生气勃勃】
  简析:“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生气勃勃”语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二者虽都有生命力旺盛的意思,但前者的适用范围较后者狭窄,前者只能形容草木、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而后者除此以外,还可用以形容人。
  【前车之鉴前车可鉴】
  简析:鉴:镜子,引申为教训。“前车之鉴”指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常被用以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前车可鉴”指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二者虽都有汲取前人失败之教训的意思,但用法悬殊,前者是名词性的,在句中多作宾语,而后者则是动词性的,在句中多作谓语。
  【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简析:可为:值得做;作为:做出成绩。“大有可为”指事情有发展前途,很值得做。“大有作为”指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或能做出重大贡献。二者虽都有前途美好之意,但前者的主语通常是事情,而后者的主语则通常是人。
 

篇二:[而字的用法]文言文中”然“字的用法


拼音:rán

部首:灬部首

笔画:4

总笔画:12

笔顺:撇折捺捺横撇捺捺捺捺捺捺

【详细释义】

rán

①燃烧。后来写作“燃”。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②这样;那样。《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是的;对的。《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又】认为……对的。《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④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⑤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

⑥然而;但是。《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篇三:[而字的用法]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

篇四:[而字的用法]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语言运用(一)汉字的认读与书写

  【考点解读】
  汉语拼音是中考语文命题必须关注的一个考点,主要涉及到下述几个方面:①能给词语、成语或句子中加点字注上汉语拼音;②能根据词语、成语或句子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③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多音字;④能辨认常用汉字的习惯性错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学生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字和多音字,试题载体则不限于学生所学教材中的词语、句子,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
  至于字形,“课标”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根据要求,重点应注意的是:①辨别同音字、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的使用。②掌握汉字的规范书写、笔画清楚、不写错别字。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别有无错别字并纠正错别字。
  【题型分析】
  汉字考查常见的题型有:①选择题: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②填空题: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③判断改错题:判断选项或语段中错误的读音或错误的汉字,然后改正;④表述题:针对汉字使用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⑤汉字书写题:按要求书写规范的汉字。
  【题型探究】
  一、正误选择
  包括选择正确的一项和错误的一项两类,考查的是字音或字形。答题宜采取排除法,即先排除自己判断准确无误地选项,“缩小包围圈”,然后比较鉴别自己感到摸棱两可的选项,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1(2009·江西)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狡黠追溯(shuò)一泄千里忍俊不禁(jīn)
  B.狼籍针砭(biān)眼花缭乱锐不可当(dǎng)
  C.休憩挑衅(xìn)毛骨悚然气冲斗牛(dǒu)
  D.干涸哽咽(yè)名符其实孜孜不倦(zhi)
  例2(2009·福州)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可置疑旁骛馈赠B.冥思遐想急躁颓唐
  C.因地治宜仰幕熹微D.怒不可遏绯红斑斓
  例3(2009·资阳)下面语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滑稽剧中的演员总是笑得那么切意,那么开心。
  B.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底,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C.我在朦笼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兰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园月。
  D.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澈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遐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二、判断改错
  包括对脱离语境的词语判断改错和在语境中对词语进行判断改错两类,考查的是字音和字形。脱离语境的词语音形固定,靠平时的准确记忆来判断改错;语境中的某个词语孤立来看可能是正确的,但在语境中未必就合适,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纠正。
  例4(2009·山西)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只有两个不正确,请你找出并改正。
  嘹(liáo)亮十拿九稳(wěn)锲(qiè)而不舍
  咀(jǔ)嚼抑扬顿挫(cuò)叱咤(chà)风云
  惬(qiè)意重蹈覆辙(zhé)广袤(mào)无垠
  沉吟(yín)相得益彰(zhāng)鹤(hè)立鸡群
  歉疚(jiū)史无前例(lì)千锤(chuí)百炼
  例5(2009·山西)下列语段中只有两个字书写有误,请找出并改正。
  对联集中展示了汉字和汉文学的风韵与品位。对联有春联、喜联、寿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就篇幅而言,对联长短不一,相差悬疏。短者仅一两个字,长者可达数百字;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毕备特征有: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模拟集训】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芳馨(xīng)睿智(ruì)绮丽(qí)怏怏不乐(yàng)
  B.寥落(liáo)沉湎(mián)丘壑(hè)咬文嚼字(jué)
  C.幽径(jìng)嗤笑(cī)追溯(sù)草长莺飞(cháng)
  D.迸射(bèng)恻隐(cè)花圃(pǔ)无与伦比(lún)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女娲(wā)啜(chuò)泣春华(huá)秋实
  B.静谧(mì)匀称(chèn)随声附和(hé)
  C.芊芊(qiān)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
  D.执着(zhuó)酝酿(niàng)心旷神怡(yí)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和睦和谐平和应和
  B.一宿星宿住宿宿舍
  C.称职称心简称相称
  D.角逐口角角色角度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菜畦(qí)炫耀(xuàn)绽放(zhàn)忍俊不禁(jìn)
  B.恣睢(suī)绮丽(qí)蜿蜒(wān)潜移默化(qián)
  C.亘古(gèn)追溯(shuò)惺忪(xīng)繁花嫩叶(nèn)
  D.氛围(fēn)木讷(nè)契合(qì)祸不单行(huò)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义愤填鹰鸡犬不宁顶礼莫拜
  B.怡然自得玲珑剔透人声顶沸人迹罕至
  C.中流砥柱粗制滥造家喻户晓莫衷一是
  D.荡然无存涧如油膏断章取意一气呵成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真谛仓茫风起云涌
  B.闲适禁固轩昂顾名思意
  C.解剖仰幕眷恋遮天敝日
  D.轻盈慰藉彷徨袖手旁观
  7.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桑梓脉搏忘年交察言观色
  B.装潢谙熟黑黝黝肺腹之言
  C.跌宕家俱绊脚石心无旁鹜
  D.宽宥殉私闭门羹鞭僻人里
  8.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A.强聒(kuò)不舍亵(xiè)渎睿(ruì)智荫(yīn)

篇五:[而字的用法]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3、“于”字主要的用法“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篇六:[而字的用法]正确使用规范字_1500字

  班会上,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那就是让同学们各组成一个小组去做一项调查,主题是: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星期天上午,天空万里无云,天气也格外的晴朗,正是个做调查的好日子。我与小伙伴来到了“小吃一条街”,因为我们几个都是吃货,况且商铺多的地方,错别字也就更好找。小吃一条街大部分都是卖食品的,当然,卖别的用品的商店也不少。我与小伙伴们在商店的招牌与广告仔细观察,看看哪里有错别字。在商铺里的广告牌上与招牌上寻找错别字时,我们不得不感叹,这里的广告牌与招牌真是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还真是各有千秋,在这热闹的一条街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的招牌是用精美的手绘绘制而成;有的是用漂亮的图画拼接而成,有的是用LED屏录制而成……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火眼金睛的小伙伴在一家服装店的广告牌上,发现了一个错别字,广告牌上竟写着“大甩卖!
  大甩卖!全场一拆甩卖!”这家的老板把“折”字写成了“拆”字。于是我们决定派出一人进去与老板说说。最后,倒霉的我被大家一致决定派出,在小伙伴们那幸灾乐祸的表情下,我慢慢的走进店里,战战兢兢的想着:该怎么跟老板说呢?她会不会直接把我轰出来?然后在骂我小朋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老板的面前,老板是一位年轻时髦的姐姐,她正在向客人推销衣服。
  我一鼓作气,咬咬牙,拉了拉老板的衣服,问道:“姐姐,你这里是要拆了吗?我妈妈挺喜欢你这家店的衣服的,真是可惜,要拆了啊。“我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老板闻声寻到,拉了一位服务员给那位顾客,不解的说到:“小妹妹,你在说什么啊?我这家店才开没多久,则么可能会拆呢?况且我这里的生意每天都红红火火的,拆了可真是浪费资源啊!“我拉着老板的手来到了商铺门前,指着广告牌上的”拆“字说道:“姐姐,难道不是要拆了吗?这里明明写了个拆字!姐姐,你的’折‘字写错了,’折‘是没有那一点的,而’拆‘字却多了一点。现在推广使用正确语言文字,您这样写会让大家误以为您这里要拆迁,可是到头来却没有拆,顾客们便会不再相信这家店,而姐姐你,也会失去信任的。“老板听了我的话,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小妹妹,你懂的大道理真多,我现在就去把这个错别字改掉,也做一个文明人。“老板说做就做,这块广告牌是用手绘的,改起来很容易,直接用黑板擦擦掉,然后再用马克笔重新写一个字就可以了。我向老板道别,并祝她生意红火,就回到了队伍中,我自豪的把这件事说给了小伙伴们,小伙伴直吐槽,说我装嫩装的好肉麻,鸡皮疙瘩都掉了一堆,我们就这样笑着、玩着、吃着、闹着、吵着,来找出错别字。又发现,很多的商店盗用了成语,篡改了成语的本来意思,例如:一见钟情,而在乐器店的店名就叫做一见钟”琴“,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引以为荣,在某家饮料店的店名就改成了”饮“以为荣,好色之徒,某家涂料店改成了好色之”涂“……诸如此类的事例数不胜数。经过这次的活动,我发现我们变得大胆自信起来,以前碰到一件小小的事,就让我们措手不及,可是现在,在大事面前我们依旧能从容不迫,就算天塌下来,我们也不会大惊失色,因为还有高的顶着嘛!
  我们怕什么。回家的路上,我们一边走,一边分析着今天的调查。大家没有正确使用语言规范字的错误有很多,大概可以归分为三点。
  一、写字时,不按笔画顺序来写,经常写到画笔,还写得”龙飞凤舞“,所以字写的才会”缺斤少两“。
  二、有一些店主喜欢篡改成语,作为自己店铺的店名,这样做,虽是让自己的店变得很新颖又创意,可是却会误导别人对这成语的解释。
  三、商业上的繁体字,繁体字与现在的规范字加起来,显示起来有些不伦不类,还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现在个城市都在创文明城,文明城并不是单单的代表着只要写好规范字就行了,还要说好普通话……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文明城,而我们的城市也会往前进步!
    六年级:蒋林玟静

篇七:[而字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二)

  七、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3.动词。可译为:“做”、“当”、“成为”。
  八、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十、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十一、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十二、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篇八:[而字的用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_700字

  一桩桩真实的案例,一件件惊人的犯罪事件,竟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句无意伤人的话,居然就构成了犯罪!今天,一堂“法制教育课”,使我豁然开朗。
  2000年夏天,正是暑假期间。某地一所学校里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涂某,在街上结识了一名比他大几岁的学生——李某。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李某是有钱人的孩子,手头有的是钱,因此出手很大方,他经常带着涂某去网吧、游戏厅等地方玩。玩就得花钱,而且钱也不是永远花不完的。不久,李某就没钱了。这时,他俩对玩游戏已经成瘾,不玩不行了,于是,就想尽各种办法去搞钱。过了一段时间,他俩实在没地方弄钱了,居然就想到了抢!
  涂某得知有一位同学家里钱很多,便纠集了李某和另外一名同学,一起闯入该同学家中,实施抢劫,并将该同学打成重伤。
  正当他们得意地挥霍钱财时,就被执法人员逮了个正着。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锒铛入狱后,涂某就开始后悔了:“再过几天就是学校报名的时间了,原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开开心心进校园,可是现在,什么都晚了……”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在自己心中播下一颗思想的种子:懂法知法,收法用法,并且,适当地给它施肥浇水,我想,过不了多久,这一颗种子就会迅速成长为一棵茂盛的大树。
  是的,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要切记这几个字: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千万不要一时的愚昧无知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篇九:[而字的用法]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的一套符号,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
  先看一下2004年《宪法》修改例。
  [草案摘录]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这不是一个单纯语法上的问题,而是强调要清晰地表达立法原意。一个逗号之差,直接关系到公民、集体财产能否得到有力保护的问题。”
  标点符号的分类: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
  点号分为句末点号(句号、叹号和问号)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冒号和分号)两类。
  标号主要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和书名号。
  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停顿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
  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从以前高考情况看,高考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测试,一般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分值在2-5分之间。考试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有①问号的使用,②引号与相关点号的位置关系,③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显示文章的层次。1987年以来,本考点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是单项选择题,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
  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都有较高的综合性和技巧性,综合性是指多种标点的连用,技巧性指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的变通用法〈活用〉。
  高考考查标点符号的特点:一是实用性。命题材料都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考查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例如逗号、顿号、引号、分号、书名号、破折号、括号、句号、问号等。二是注意较高要求的技巧性。选取的材料内容由短而开始变长,内容的复杂性是技巧性的具体体现。例如1997年测试标点的第一个句子就很长。“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产、旅游等资源。”,因并列词组长就采用了逗号,分项中的并列就用了顿号,这是正确的。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不好把握的情况。例如1997年考题有一个句子是这样的:“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一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现在天字。”此题的错误之处是引号使用不当,用不着引号。
  二、标点符号的判定主要结合语境、语意和语气。
  例如:
  ⑤“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⑥“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两个句子意思差不多,一个是常式句,一个是变式句,但标点符号都一样,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单句,“祥林嫂,你放着罢!”只不过在主谓之间停顿了一下,而第⑥句,谓语提前,但感叹号还是放在单句之后。
  ⑦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市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⑧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例⑦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例⑧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
  再如分号,用在表示偏正关系的多重复句的分句之间,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产生歧义。
  例如:
  ⑨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叹息于古代工程的坚美。
  ⑩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例⑨是转折关系的偏正复句,例⑩是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句,两者都用了分号。如果两者用上逗号就很容易同前后的意思混淆,如果用上句号又会把前后的意思割断,用上分号就显得前后关系清楚了。
  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顿号:
  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一般为词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顿号一般表并列,考试大多考查层次关系。
  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松、洞天和云海。
  注意: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他三十六七岁距这里二三里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2.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如: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
  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小”是极短的并列关系,仅凭读音自然停顿便可区别,故不用顿号。“德”等五个方面看似极短,但是“德育”等得缩略,应用顿号。)
  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4.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有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8.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如:妈妈经常给我讲她的纺线啊,织布啊,做军鞋啊。
  八月的大街上摆满了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顺序不能变。
  如:A、B、C和D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如: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11、并列的短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我们班里不光有“赖宁”,有“雷锋”,还有“张海迪”呢!
  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12、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或”是连词。在不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13、为了强调、突出,即使可用顿号,也应改用逗号,(通过延长停顿来突出强调)
  例:祖国啊,您伟大,富强!
  “伟大”“富强”之间本可用顿号,但为了突出、强调,则应改为逗号。
  二、逗号:表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长些。
  (一)一般用法
  1.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1)主语较长的
  这世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2)强调主语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
  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4)变式句(主谓倒装句)
  怎么啦,你?
  (5)谓语是主谓短语。
  自行车,我骑出去了。
  2.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
  主谓短语作宾语,前边可有逗号。
  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3.用在句首状语后
  眨眼间,他就把作业做完了。
  4.用在独立语后
  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注意:据说后面不能用冒号)
  5.用在部分关联词语后(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只能用在后一个关联词的后面,如: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6、倒装句子成分之间,要用逗号。如:
  出来吧,你们!(主谓倒装)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后置)
  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跃进,沿着胜利的道路。(状语后置)
  7.用介词“把”、“被”等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般不用逗号。
  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8.有些并列的宾语既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顿号。
  如: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9、句子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一般要用逗号把他们和别的成分隔开。如:
  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词)
  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插入语)
  三、分号: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
  在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安祥;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侵略者的诺言,骗不了人;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分号在复句中使用时注意以下两点
  1、在分号与分号之间至少有一个逗号。即: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在某些转折复句“但”前边可用分号。
  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财产,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
  (3)我心里暗笑他们;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4)经验告诉我们: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种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讽雪的预兆。
  (如果是复句形式充当句子的宾语,而宾语前头又用了冒号,那么分句内部也可用分号)
  2、句中已用句号,就不再用分号。如: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将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四、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这些。(总结上文时相当于破折号)
  1、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2、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有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例如: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破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纺。
  3、用在提示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例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4、用在解释说明性的话之前。例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5、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例如:三宝走了,三毛走了,小刘走了: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
  1、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例如:
  A记者在北京一些小学采访,不少老师反映:这一两年,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反映出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低,不珍惜劳动成果等问题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冒号所管的内容为“这……等问题”,没有管到句末,且只做主语,所以应将冒号改为“的”。)
  B……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集体;(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
  C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老妈已到北京去了。晓红上了高中。”
  2、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例:当学术委员宣布:张毅同志获得博士学位时,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停顿较短和不能管到句末,故将冒号去掉)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3、.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发生变化)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4、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
  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
  如:他说今天不回家了。
  “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6、“如”之前不能用冒号。
  7、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如: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冒号前后没有提示被提示的关系,应将冒号去掉。)
  五、破折号
  一般用法: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2、表示意思的递进。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4、表示语音的延长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表意思递进(紧承)团结——批评——团结
  6、表示总结上文。如: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7、用在副标题前。如:
  火刑
  ——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8、表分项列举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9、破折号前的标点,如果是句号或逗号,可不用。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则保留。如:
  人人都知道他是雷锋式的人物——心中只想着他人的好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10、应注意的问题:
  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
  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破折号之前可以有点号,但破折号之后不能有点号。
  破折号与“是”“有”等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破折号与冒号的区别:
  破折号中表示注释的的用法容易和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相混淆,可从两个角度区别:一是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如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如“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二是凡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用冒号表示总说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否则句子表意不完整。
  六、感叹号用于句末表强烈感情
  (1)如果有成份倒置,感叹号用在句末
  多美呀,秋天的北京!
  (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后一个用叹号,前一个用逗号。
  啊,啊!又到春天了。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可用感叹号。
  4、句子前有叹词,后面是个感叹句,只在末尾用叹号。
  例如:啊,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
  七、问号表示一句问话说完之后的停顿的点号
  注意(1)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均用问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用逗号)
  除了他能去,谁呢?你吗?你能去吗?
  到底怎么办,(也可用?)去还是不去?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的出呢?
  (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你就去吗,小栓的爹?
  (4)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他家住哪里,我不知道。
  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5)反问句连用必须都有问号。
  八、括号: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的标号。
  运用括号是应注意以下问题:
  1、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句内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括号内是词语不用点号,是句子不用句末点号(若是问号、感叹号可保留);如要在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后。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号后;括号内若是句子,后括号前应保留句号等点号,若是几个句子则加几处句末点号;后括号外不能再加句末点号。
  例1、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解释的),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文译本。(句内括号)
  例2、各国人民间的和平万岁!(长时间的鼓掌)打倒战争挑拨者!(全场起立。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转为欢呼。)
  2、括号里还有括号时,外面用小括号,中间用方括号。
  3、朗读时,括号内的内容可不读,以便更为连贯。
  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
  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破折号的作用比括号更为广泛。
  九、省略号
  省略号是表明文句中省略内容的标号。
  省略号的主要用法是表示省略。省略的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引文;二是重复性词语;三是类似语句;四是列举。
  除省略外,省略号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沉默:
  例:何为: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欧阳平:……
  2、表语言中断:
  例: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破折号也可表语言中断,但两者有不同: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音未尽。
  3、表语言断断续续。
  例: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4、表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例:我即刻胆怯了起来,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5、表明语意未尽。
  例:“可恶!然而……。”四叔说。
  使用省略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可滥用省略号。一是省略号后语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号,而是没有上述特殊语意不能用省略号。
  (2)、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号表示的可以是各种需要省略的,而后者只能是类似的词语或意思。)
  (3)要正确处理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问题:一是省略号前是个完整的句子的,省略号前应使用句末标点,表示省略的是句子;二是省略号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号前一般不用点号,表示省略的是词语、短语;三是省略号后一般不用标点。
  (4)、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就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十、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等的标号。
  引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例: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如: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间接引用: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分两种情况: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2、表示特殊意义
  例: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文雅得合闺女一般。(“天下最难走的路”不是一般意义的路,而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3、表特殊称谓
  例: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
  4、表强调突出
  例:从某种意义上说,“说”就是做。
  5、表讽刺、否定
  例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6、用于某种特定的名称、简称、节日、纪念日等,如“五一”等。
  7、表引用成语、熟语、谚语等
  使用引号应注意:
  (1)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以此类推。例如:
  (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啊。”
  (2)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例如
  我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例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4)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例如: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8、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他看她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了?”
  十一、书名号:主要用以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也可不用任何点号。“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使用书名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书名和篇名同时出现,书名号的用法有三种情况:
  A.书名在前,篇名在后。例如:《后汉书·列女传》
  B.书名在前,类名在中,篇名在后。例如:《诗经·魏风·伐檀》
  C.书名内又有书名。例如:《读〈雷雨〉有感》
  (2)如果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本身的名称,不应用书名号,不属于原书原篇的,不能用书名号。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叹号、问号不能用在句子成分之间,其语气停顿相当于句号。
  如:我呀,还得再活上一阵子呀!
  2.省略号不能和“等”同用。
  3.书名号容易忽视。如:资本论不是很长吗?你不也要读吗?
  4.破折号与省略号的区别:
  破折号表声音延长,省略号表说话断断续续。如:“我……不行……了,请……你……”
  省略号后一般不能再用点号。
  复指成分之间不能用逗号或顿号,如果用只能用破折号。
  如: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十二、引号同点号的综合运用
  1、直引,即直接引用原文,引文结束时点号应在引号之内。
  例:局长说:“老高,你们的目的看来是要建个新车间。”
  2、夹引,即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引文结束时不需要停顿,那么其后不用任何点号。
  例:大家不会忘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名句吧。
  二是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
  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如果引文中还要套着引文,则依据其是直引还是夹引来判断。
  例1、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先生曾说:‘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双重引用均为直引,故句末句号应放在单引号和双引号之前)
  例2、他说:“鲁迅先生确是一位伟人,是他提出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地为必要条件的’。”(这是一个直引夹套引的句子,就全句而言是直引,句末句号应在双引号内;就句中再次引用而言,是夹引,句末句号只能在单引号后,这样句号变应放在单双引号之间)
  4、“XX说”的前后如果有直接引语,则直接引语得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例1、“孩子,”她断气以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
  例2、“你对我说的,我一点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我,告诉我签字应签在哪儿。”
  5、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要放在引号之内。
  例1、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例2、来水看见艾艾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啦?”
  十三、括号、引号、点号的综合运用:
  如果引文后需要注明出处,属直引的在引文后面用括号注明;属夹引的,点号在引号外时,要把点号移至括号后,如果引号后无点号时,在引文后面用括号注明,不加点号。属直引的的注释末尾可保留点号,括号外不再加点号;属夹引的注释末尾不保留点号,但问号、叹号可保留,括号外仍不能用点号。括号内若内容复杂,可按一般情况标点。
  例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
  例2、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
  例3、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刘勰语)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推荐文章

推荐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