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篇

时间:2018-10-11 来源:推荐 点击:

第一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高祖①践阼,为后军鄱阳王(萧)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

第二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37)疾 jí


  37、疾,jí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我没有病。
  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③毛病,缺点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2)动词
  ①患疾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②厌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③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④痛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

第三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游长城_600字


  暑假期间,我去北京参加全国钢琴比赛时。爸爸为了让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便带我到北京爬了“万里长城”沿线中的一段------居庸关。
  在烈日下,我们来到了长城脚下。抬头看,哇,多雄伟呀!在翠绿的山坡上,长城婉蜒曲折,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若隐若现。
  我抬起了双腿,准备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爬上这条“巨龙”。它可不是那么好爬的。每一级台级都是那么高。才爬了十几级,我就感到累了,但我不想半途而废,继续坚持着向上爬去,中途我们在城台的中间平地上休息了几分钟,又继续向高处攀登。
  台阶两旁是一米多高的城墙,下边有了望口和射炮口。我踏着脚下的砖石,扶着城墙,激动地想:修筑长城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秦朝的劳动人民多么有毅力啊!若没有他们的辛勤汗水,怎么能造就万里长城这么伟大的工程呢?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爬得很高了,离峰火台也不远了。等我站在峰火台上观看美景时,那可真是一览无余呀!此时让我想起了“劝学”中的一名话来:“吾尝

第四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

第五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履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桑?硎咕屠袈唬??Σ谎裕?闷渎亩?ァJ备哂噬晖拦??氯紊苄死砉伲??淞郑?式挥谕豕?9?唬?ldquo;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第六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魏国初建,拜丞相理曹掾。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已,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丧,后有军事,受敕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柔见弘信甚羸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帝乃诏曰:“孝哉弘也!其原之。”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改动)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自引去 引退
B.士卒亡军,诚在可疾 痛恨
C.柔见弘信甚羸劣 相信
D.诚应枭县 通“悬”,悬挂,示众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柔举宗从之②还皆自励,咸为佳吏③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⑤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⑥赐以棺、衣,殡敛于宅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
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不同意太祖对宋金家属加重刑罚的做法,认为那样会让正在从军的士卒怕自己被杀掉,也跟着一起逃走。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C.因为解弘并不是真正的像曾参和闵子骞那样的至孝之人,所以魏明帝催促廷尉要将其逮捕拷打致死,又是高柔了解实情上奏明帝,使解弘得到原谅。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2)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推荐文章

推荐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