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成规典故9篇
篇一:[墨守成规典故]成语典故:当局者迷
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释义比喻身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
故事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篇二:[墨守成规典故]墨子,墨攻,之于我见_1200字
侠者,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史记》
12月17日,与晓辕于星湖观墨攻。
其时适逢学完九下的《公输》,初识墨子,那个解带为城,以牒为械的淳厚老者。
墨子着称于世的是守,但片名叫《墨攻》,是因为它是根据日本作家酒见贤一和漫画家森秀树的漫画《墨子攻略》改编,影片说的还是守城的故事。墨家善守,因而有“墨守成规”的成语,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现在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现在的很多成语都背离了原来的意思,反而让人忘记了典故本身的意义,我认为这不足取,这是题外话。
公输盘为楚国建造了用来攻城的云梯,想攻打宋国。面对战火纷飞将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苦痛,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子,从鲁国出发,赶了十日十夜的路到了楚国都城面见楚王和公输盘,进行劝阻。
楚王借口云梯已经建成了,派不上用场太可惜了,还是想打宋国,墨子却认为云梯根本没什么用。于是墨子与公输盘二人赌斗,“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馀。”大意是,墨子解下他的腰带,用它摆成一座城的模样,又拿一根小棍棒当作武器。接着公输盘使用了九种不同的进攻器械,九次都被墨子击退。最后,公输盘用尽了他的全部进攻器械,墨子的防御还是游刃有余。看起来有点像现代的军事演习,又有点像两国交换核武器指标,比比谁的更利害点。这二人斗,却是显然墨子胜了木匠们的老祖宗了。
不仅如此,墨子还料到,公输般一旦落败,可能会除掉他,踢开这块使绊子的石头,早已派了数百墨家军,持了自己开发的新式防御器械,在宋城侯着,便是杀了他,宋城也拿不下了。
楚王眼见无懈可击,当即决定放弃攻宋。墨子功德圆满,返程回齐。
这就是我们所学课文上的墨子,很光辉的一面,墨子是个英雄,理应受万民所敬仰,只是,当因为无聊而再翻其原本来看时,猛然发现,事实不尽如此。
我不知道课本上为什么没容下这一段,也许当我们看到这段后,我们会对墨子有更深的理解。
途经宋城时,遇雨,墨子求入门避雨,被宋人一口回绝。
这便是墨子,这便是墨家,这便是《墨攻》的缩影。
墨子成了革离的原型,“解带为城,以牒为械”成了一场惊天动地血火纷飞的战争,避雨未成也被放大到了惨无人道鲜血淋漓的恩将仇报。
它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却造就了艺术的真实。
我们愿意去欣赏这真实,也愿意去认同这真实。
兼爱,兼爱所有人,富人与贫民,贵族与贱民;
非攻,否认一切侵略战争,尽力阻止战争,只愿意参加严格限于自卫的战争。
即便遇到恩将仇报,他们也无怨无悔。
因为他们活着,原本,便不是为了自己。
他们的主张,无法得到想把整个天下踩在脚底的君主的认可。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式微。
但即便今日,我们也能发现,他们的才智,当时便已远超群侪,而他们的思想,即便到了现在,也是可圈可点,可钦可敬。
所以,如果我们要进电影院,还是去看《墨攻》吧,战火纷飞中的爱,和大爱,相信会陶冶和净化许多现代人的心灵,尤其那些是被女人的巨乳和满城的黄金甲迷惑了的灵魂。
篇三:[墨守成规典故]例说材料作文的立意分成_3000字
湖北十堰一中徐有国
《语文学习报》人教版高二总349期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变脸的人不计其数,变得更快,变得更绝……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思路导引】
试题提供了一则关于在川剧艺术和现实生活中变脸的故事。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反观近几年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思想,均体现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双重特征,呈现出一种平稳发展的延续性。本题目的设置权且算是一次有益的实践与巩固。
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整体含意,无疑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其中的川剧变脸特技,未必是值得深究的对象;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结合现实生活审视变脸现象的一句话“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变脸的人不计其数,变得更快,变得更绝。”“绝”既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变脸”的积极肯定,也可以当成是对它的有力批判。由此生发开来,自然是符合题意的。
剖析这个试题的立意,首先要认真解读“脸”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看前面的所供材料了。由材料不难看出:“脸”既可以理解为实际生活中的脸,像脸面、脸庞、脸色等浅表性的含意;又可以看作是抽象意义上的脸,比如人的心理素质,为人处事的态度等。总之,“脸”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能呈现出一定的外部形态特征供人审察分析的符号。
明白了“脸”的含义,写作思路就打开了。我们可以赞同变脸,梁启超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惟有不断地汲取他国、他民族的优势和精髓,不断地科学合理变通,那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态度与做法是不可取的。小到一个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有效地借鉴他人的长处,为我所用,未尝不可,切忌“夜郎自大”。当今世界正逐步趋于全球一体化,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彼此关联的,孤立中求发展,无异于自掘坟墓。
基于“赞同变脸”这个立意角度,我们还可以这样构思。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必须呈现出不同的脸,这样的人生才是真实的,完美的。像警察,在歹徒面前是虎豹,在百姓心中是老黄牛,在家人身旁是小绵羊。像教师,在学生心里是红蜡烛,在后学者眼里是引路人,在校长的麾下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依据当时特定的生活情境进行一定的合理的变脸,不至于使自己身陷泥淖,难以自拔,从而影响到自己一生的发展。
当然,变脸自有变脸的好处,如果我们反弹琵琶,坚持不变,坚持自我,也是完全切合题意的。这样一来,就把话题转移带我们熟悉的领域中了,学生应该有材可选,有话可说,无形之中增加了写作的广度。在这方面的材料储备较为丰富:文天祥宁死不变节,布鲁诺投身火海捍卫真理,吉鸿昌胸前挂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鹦鹉学舌等历史典故的反面例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自我,绝不用人格尊严和生命去换取功名利禄,绝不因倾羡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丢失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从文体上看,既可以讲述“变脸”的经过,又可以讨论“变脸”的结果,适合记叙、抒情、议论类的各种文体的写作。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态度。
总之,本题在立意上趋于开放,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能考查考生的见识水平,也有利于考生放开手脚,道出独立的见解,写就富有个性和灵性的千字佳作。
【佳作展台】
变脸并非万能
十堰一中李晶雯
毛虫是幸福的,因为它知道有一天会蜕化成蝶,将饰彩的书片一开一合,与花儿齐舞。
蝌蚪是满足的,因为它知道有一天会进化成蛙,一蹦一跳中杀灭一批害虫,保卫一方田园。
人类却是不怎么知足的,总是梦想着摇身一变而腰缠万贯,飞黄腾达,变脸便开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兴起壮大直至成为一种风尚——带上口蜜腹剑的面具,抹上风情万种的胭脂,更有甚者整成一张道貌岸然的脸。于是,人才招聘市场华而不实的个人简历使用人单位叫苦不迭;商家挂羊头卖狗肉的欺诈行为让消费者望而怯步,用金钱打通人际关系的街头小痞在精美“包装”下堂而皇之地成为某市县干部,“保障”一方安宁……
种种“变脸”已使我们眼花缭乱,虚伪欺骗的背后是不可能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的,是不可能有一个国泰民安的发展前景的,于是少数几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将矛头指向虚幻的海市蜃楼般的表象,揪出粉饰铺张下的真面孔——毕淑敏“素面朝天”,乐观接受生来便有的容貌;沈从文避开尔虞我诈的城市,在僻静的边城发掘人性的诚挚淳朴;鲁迅笔下的“落水狗”更是揭示了反动派的黑暗本质,用矛用枪直刺向敌人的胸膛。
漫溯历史海岸上的一道道历史的沟壑:楚大夫沉吟江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采菊饮酒——在一番选择中,他们选择了真我:纵使谄媚污陷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自我;纵使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踏上征程,这是豪壮的自我;纵使食不裹腹,也要躬耕田亩,这是高雅的自我。在真我的熠熠光辉中,王侯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变脸并非万能,真正在生命中,在历史中发光的是自我,是人性。
那些不惜用人格尊严和生命去交换功名利禄的“变脸人”的蝇营狗苟又能怎样?就让他们暂时得意一下,但是别忘了,他们终究会被群众推倒下台的。
而在生命中坚持自我并流芳百世的人则是不胜枚举,布鲁诺义无反顾的投身火海捍卫真理,达尔文始终用事实证明《物种起源》,海伦凯勒丢下世人的同情,用知识充实自己与世界……
变脸并非万能,真我最重要,坚持真我的昨天叫立足,坚持真我的今天叫进取,坚持真我的明天叫成功。
【点评】是历史的星空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是满腔的激情点燃了灵感的烛光,是精彩的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是深厚的积淀增强了作者的文采。
开头由眼前的自然之物引发人生思考,先从“毛虫”“蝌蚪”引入,点出“变”的必要,接着话题一转“人类却是不怎么知足的”。人是可以变的,但要以做人的基本道德为底线,要坚持真我。观点极为鲜明。在论述时,作者先结合现实生活中一系列眼花缭乱,虚伪欺骗的“假脸”进行剖析,接着从正面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惟有坚持自我,保持人格尊严,方能成功。最后一段是思想上的跃进,境界上的提升。
鲜明的标题,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文思,轻灵的文笔,佳句警句迭出,使文章神采飞扬,感人肺腑。
(指导老师:徐有国)
变脸
十堰一中韩伟
川剧有一门精粹——变脸。看过变脸的人都对那惟妙惟肖、变幻纷纭的脸谱连声惊叹,无不叫绝。
有人要说,变脸这门技艺很难,因为需要练出快速的效果。而我却说,变脸不难,因为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这些人的“高超”之处在于,他们有一张隐形的面具,能够方便于他们见机行事。
大家都知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吧,他的变脸技术我可不敢恭维。一会儿脱下大衣,直嚷天气热;一会儿又披上大衣,抱怨天凉。这不是明显的技术不到位吗?街边的一起小纠纷都能把他急出一头大汗,我看他的功夫还有待提高。
诸位都听过《鸿门宴》的故事,看咱们沛公,先与项伯“约为婚姻”,然后赴鸿门宴。不妙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沛公马上借口离开,末了还不忘奉上玉器,着实讽刺了项羽一把。看看沛公,随机应变;再瞧瞧奥楚蔑洛夫,演技拙劣。两者一比较,简直是泾渭分明,天上地下。
不是只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才会变脸,咱们身边就藏着好多高手呢。街头流窜的小贩,信誓旦旦地向买主保证产品价廉物美,发现问题后却翻脸不认账,后来干脆逃之夭夭;菜市场的鱼肉贩子,一脸痛苦地喊着,“亏本”了,却仍不忘悄悄在秤上做些手脚,待到被发现时,有的陪着笑脸说“给您添点儿”,有的干脆撕破脸皮“不卖了”……一些欺软怕硬的主儿更是将“变脸”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弱小面前,他们有恃无恐,在强者面前,他们畏首畏尾。这巧,也印证了“一物降一物”的俗语。
变色龙变换身体的肤色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那么人变脸的原因似乎也可以得到解释了。然而变色龙变来变去,还是一只变色龙而已。人呢?在这个雾里看花、真假难辩的朦胧社会,人的变脸在某种程度是脱离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的。如果每个人都用千变万化的脸来对付不同的人,那么谁还记得你最初的那张脸呢?
水有固、液、气三态,然而它终究只是水。人也应万变不离其宗才好。待到真亦假时假亦真,恐怕我们的处境就岌岌可危了。
【点评】考场佳作,总有它的脱俗之点。本文除具备一般佳作的优点之外,极具个性化的语言颇值玩味。对考场作文而言,如果说引经据典是一种境界,语出天然那更是一种境界,本文思想的表达与主题的体现完全是油然而生。“有人要说,变脸这门技艺很难。而我却说,变脸不难,因为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看看沛公,随机应变;再瞧瞧奥楚蔑洛夫,演技拙劣。两者一比较,简直是泾渭分明,天上地下。”“这巧,也印证了‘一物降一物’的俗语”“待到真亦假时假亦真,恐怕我们的处境就岌岌可危了。”等等。要想形成一定的语言风格,惟有多读书,爱读书,乐读书,假以时日,方能形成。
篇四:[墨守成规典故]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年)清代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着有《板桥全集》。
一、人物简介
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二、名人生平
读书教书
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郑板桥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余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四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郑板桥故居
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郑板桥书屋
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坎坷人生
郑板桥诗文楹联
父为廪生,四岁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
谈到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至其父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板桥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娘费氏抚养。这位乳娘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而到郑家来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给孩子充饥。后来,她自己儿子虽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宁可留在郑家吃苦。板桥特为乳娘写了一首诗,诗前缕述患难恩抚的经过情景,诗为:“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板桥的继母郝氏,贤慧而有爱心,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的煎熬,于板桥十四岁时即去世,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打击。
康熙秀才(十九岁)、雍正举人(四十岁)、乾隆进士(四十四岁),虽才华盖世,跨越三朝,然50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
他十九岁时中了秀才,二十三岁时结婚,为了生活,到扬州去卖字画,无人赏识,很不得意,有时逛逛青楼,却从不嫖娼,或借酒浇愁,显得消沉。迨至他三十岁时,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也饥饿而死,境遇至惨。所幸他四十岁中了举人,四十四岁中了进士。再到扬州,因已有了名气,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他慨于炎凉的世态,特地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
辞官穷困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后岁月
郑板桥墓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嗣。
三、官宦生涯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热情款待。
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糊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着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仕途不顺
任山东范县知县,清正廉明。
郑板桥故居
潍县知县,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乃辞官归去。他先后做过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辞官返里。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幅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局
篇五:[墨守成规典故]规矩_700字
古训说:“不成规矩难以成方圆”。现代人说,如何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框框,突破规矩。
请从这段话中得出自己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精彩构思]
(一)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以循规蹈矩与墨守成规的关系入手,写一篇议论文,表现提倡循规蹈矩的主题。
许多人认为循规蹈矩就是墨守成规,其实二者是有差别的。循规蹈矩是个中性词,指人遵守各项规定;墨守成规是个贬义词,指死守规矩不知变通。循规蹈矩是必要的,试想如果学生不遵守纪律,工人不遵守操作要求,那天下不就成了无政府主义了墨守成规是必须破除的,因为正是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二者不能等同对待,一个要提倡,一个要破除。
(二)规矩
从规矩阻碍发展的角度着手,编一则故事。
古老的未庄有一条规矩:每逢天旱全庄的人都要去龙王庙跪香,求龙王爷下雨。这招有时灵有时不灵。村里元老级的人物根生老汉说,龙王爷看村里人心诚就下雨,心不诚则不下。这年天又旱了,根生老汉又带领人跪香了。这时上边来了个工作组,说要打机井抽水浇地。村里人不相信这些人比龙王爷还厉害,照样去跪香。工作组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将机井打好,帮村民浇了地。未庄人想,早先我们怎么就想不到呢
(三)阿Q改规矩
采用逆向思考,通过虚构的阿Q的故事说明“不依规矩,也成方圆”的主题。
按照未庄的规矩,炒菜时姜应该切成丝炒出来的菜才有味道。阿Q有一次偏偏不信邪,他让吴妈(他的妻子)做菜的时候把姜切成片放进去,菜熟后一尝觉得没有什么两样。他想:这规矩还不是人订出来的规矩只是做事的方法之一,换换规矩,事情仍然做得成。于是他又飘飘然起来,在街上边走边喊:“改规矩了!改规矩了!”
篇六:[墨守成规典故]成语故事:按图索骥_400字
解释: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成语故事: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着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篇七:[墨守成规典故]2018高考作文素材:学会变通 精彩人生_1000字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王静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选择搭乘直升机攀登珠峰,穿越了因雪崩而无法穿过的地段,以变通达成了登顶的目标,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其实,现实生活中,人生漫漫长路不可能畅通无阻,遇到阻碍,当无法穿行的时候,灵活面对,学会变通,就能豁然开朗,在另一条路上继续去创造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打破传统,不亦勇乎?要想学会变通,首先需要有勇气打破既有的成规陈说,敢于挑战权威。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马丁路德敢于把斗争矛头直指教皇,使人人都有接触和阐释《圣经》的权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圣经》深入人心;张居正在众多权贵阻挠的情况下勇于坚持变法,打破旧制,为明朝注入新的血液,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哥白尼勇敢指出教会“地心说”的错误,提出“日心说”,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数事实证明,有勇气打破传统,是学会变通的第一要义,是能够进行变通处理好事情的前提。
推陈出新,不亦智乎?有了打破传统的勇气后,就需要智慧地找到一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为变通后人生之路助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人类解放的有力武器,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只是照搬,并未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直到毛泽东打破机械局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陈出新,使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看来,****僵化理论后要有一个很好的新思路指导实践,才能把变通之后的路走得更好。由此可见,推陈出新是学会变通后的关键,是走向精彩人生的阶梯。
墨守成规,不亦悲乎?生活中,总有很多人走不出陈规成说,固步自封,处处碰壁,甚为可悲。中华帝国繁盛千年,却因清王朝二百年的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嘉庆皇帝,在社会最适于变革的时候却选择了坚守祖业,墨守成规,压抑了社会新事物的成长,也为满清王朝的灭亡埋下祸根。因此说来,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才使清王朝走向灭亡。看来“萧规曹随”这一理论如果不适于时代,就变为“郑人买履”的笑柄。
礼记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变通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鼓起打破陈旧传统的勇气,脚踏推陈创新这一重要阶梯,为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增加助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亦需要这种变通精神,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助力。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变通是人生之路上必备的做事原则,人生因变通创新而精彩,生命因变通革故而辉煌。学会变通,我们势在必行!
篇八:[墨守成规典故]高中的独白_2000字
我所在的高中,是县里一所最好的高中,也是县里一所最差的高中,因为县里一共一所高中,这里卧虎藏龙,什么人才都会出现,可以说只要有钱有权就能混进来。
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我风尘仆仆从乡下赶来,我没有老班问成绩,我给他的印象不佳,就像他给我的印象不好一样。题名榜上,我顺看三遍,倒看三遍,终于发现,我连“三本”都没考上。于是,决定补习,为什么不呢?平时和我难分伯仲的一些同学上了“二本”还浪费几十分。
新一届的高一年级学生入学报名注册,我和每一位补习生一样很荣幸地沾着高一年级新生的光在高二、高三年级学生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下再次踏入这卧虎藏龙之地。高一的新生显然不知高中生活的残酷,个个笑容在挂,从他们的雄心勃勃我想起了三年前自己的不可一世,不禁为他们三年之后的多少欢笑多少愁暗自心愁。
步入复习的正常状态,猛地发现,除了自已的思想有较大被动之外,一切事物几乎原班旧马,大家唯一共同的变化就是从高一变成高四,小的时候,我就开始遵从“一切听老师的”,希望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下,做个遵守纪律,考试拿高分的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遵守纪律的梦想算是实现了,考试却少有拿到高分,当拿到高分时常想,若这世道能永远这样墨守成规,那自己至少也算个墨守成规的人才。然而,这个梦想在高三准备高考时被自己破灭了,尽管中国还有成千上万个在教师要求死记硬背下墨守成规的优秀学生。于是在老师要求死记硬背下,我开始转而硬背《史记》,用心思考身边的每个问题。
这里是卧虎藏龙之地,所以学校的纪律少不了要被打破的。一旦有学生打破了学校的纪律被逮着,学校恐人不知,张榜炫耀,乘机罚鸡儆猴。每当学校在全体师生面前读“违纪通报”时,总让我想起高三时学校给我的“记大过”处分。凭良心说句公道话,其实,当今社会的学校虚假成风。至于怎么虚假,不看别的就看“违纪通报”。学校“违纪通报”的开头自古不变,莫不是“查,高几年级几几班学生某某,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无视学校纪律……现已查明……”这种通报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校,而是在衙门,只差学校没设断头台。“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无视学校纪律”如果用在别人身上,我无话可言,用在从小一向视纪律为命令的我的身上,学校未免虚假得太没了水平。至于“现已查明”是否真的查明有待考究,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从被抓后放到通报的那一刻,学校是没再找过我的。记得翻墙后被后勤人员抓着,写好检讨书,交完保证金,尽管我的理由充分明了,按领导却丝毫不心软地说,先回去,我们会秉公处理的。随后的两天内,我和舍友们都在讨论着我会受到怎样的处分,有的说,理由充分,最多警告处分,有的说,念你平时表现,最多点名批评,有的说,交了保证金,应该应该不会被处分,有的半开玩笑说,为了不影响你的未来,买几包烟去和校领导私了,说不定现在校领导在等你呢。只恨我天生没有送礼的本领,况且我坚信校领导会秉公处理的。校领导在经过两天生漫长等待后,一气之下狠下心来给我个“记大过”处分。
坦白说,我是讨厌翻墙外出的,尽管我自己翻墙外出了。翻墙那天的事是这样的;中午放学不久,接到家里来电说,身份证给乡下的班车带来,要我中午到车站拿身份证。情况较为紧急,班主任早已出差,请假是不行的,想请领导签个名,但校领导向来行踪诡秘,何况已经放学。虽然如此,但我可以向门卫叔叔请求外出,而我没有,因为那是徒劳的。我们的门卫遵守一切门卫和职业原则:欺矮怕高,欺小怕大,欺软怕硬,见到漂亮女生两眼放光,高三时,我同桌的前桌是位漂亮女生,此人天生一块谈恋爱的料,自高一至高三,男朋友已换了五届。在一个寂寞难耐的下午自习节,该女生决定独闯校门出去会男朋友,无奈被门卫迅速截住,此女生向来洞明一切门卫的内心世界,于是呆立在门口不动声色五分钟,其间,门卫眼神在此漂亮女生身上游移飘忽,五分钟饱了眼福之后满怀关切地叮嘱出去要小心,这些都是那女生后来亲自告诉我和同桌的。虽然我们的门卫可恶之极,但也有可爱之处,比如说高大强壮的男生出入校门就能和老师出入校门平起平坐,但门卫只要看到矮小软弱的学生出入校门则会立刻尽职尽责起来。我身高一米五八,在学校体重从来不超过四十九公斤,断没有向门卫请求成功的可能。自忖出门无望,情急之下,人急翻墙,可恨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翻墙,毫无技术与经验,让后勤人员三下五除二地立了大功。
学校是教育之地,更是经贸之区。校领导向来慧眼识英才,小卖部和食堂里所雇的员工个个饱含经商经验。在这个已不用“分”作货币辅助单位来衡量物价的中国社会里,我们的饭卡在小卖部和食堂无缘无故被多刷去几分钱,由于每次被多刷的金额极小,学生们出于慷慨,都不要求加回,所以此伎俩为员工们频频所使,而且屡试不爽。新生入学更是千载难逢的商机,初来乍到,新生对物价的了解就像初恋者对爱情的认识一产朦胧模糊,员工们则是情场老手,出手之黑辣令黑厂老板汗颜。高二时,我曾看见一位高一新生在小卖部初次买一件一元五角的东西而被刷去三元,等好新生走远后,那刷卡的员工对身旁的同事低声说,现在不多刷点,以后就没机会了。这一天机不幸泄漏于我,于是我一副新生对校园物价陌生的模样走过去指着一盒“伊利酸酸乳”问多少钱,员工见我乡下学生的打扮,发现商机再降,不敢怠慢,脱口而出:四块五。我说,别这产嘛,我都高二了,你还想坑我两块。
那时斜阳正好透过玻璃窗,罩住员工,员工本来白里透红的脸,在阳光的映射下已是全面红光。
篇九:[墨守成规典故]冷月无痕_50字
冷月无痕你有痕,花开之时你已离。
墨守成规的等待,花开花落为了谁?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戚孟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