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中最经典的一段6篇
矛盾论中最经典的一段篇(一):矛盾论读书笔记
【篇一:矛盾论的读书笔记】
我在写这篇读后感前,仔细地读了《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读来,也能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悟懂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文章提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以下就对这两点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古语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须生活在矛盾当中。也就是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文章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这观点很正确,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矛盾结束了,另外的矛盾又产生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
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对待矛盾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
【篇二:《矛盾论》读书笔记】
一口气读完了毛主席的《矛盾论》。领略到了伟人的风范,感受了伟人的思想的深刻和缜密,也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文章深刻的介绍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接着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先从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做出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没有浪费太多的笔墨。而是深刻的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讲这一部分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然后“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接着作者细化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文章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例证丰富,语言准确而生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清除了党内的一些错误观念,统一了全党的思想。确定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也是我认识到了矛盾的本质和特性。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篇三:夜读《矛盾论》读书笔记作文】
很久以来,认为毛泽东的很多著作是写得非常好的,尤其善于用朴素易懂的语言把道理讲透彻,视角也甚为高远。看一看可以理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大方面清楚了,事情的全局和方向就容易把握,免得陷入困惑和焦虑之中。
晚上看了一遍《矛盾论》,感觉启发还是很大的,虽然都是小时候政治课背过的东西,再读仍有收获。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
我们要考虑公司发展问题,这个也要有清楚认识。巴基斯坦市场竞争充分,同类运营商过多,相对而言我们目前过于弱小,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是外因。我们需要想清楚,我们公司内部的矛盾性和我们公司与整个市场环境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关系是影响公司发展的原因,而且前者是第一位的。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德波林学派。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
必须正视和珍惜我们内部的矛盾,因为它是发展的动力。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需要罗列面临的诸多矛盾,找出其主要矛盾。比如。,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决定取舍,展开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要矛盾也会变化,需要时时保持清醒判断。需要站在高处向下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
我们目前就处于这个阶段,但是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可以转化的,这个转化的速度、时机、外部条件配合、节奏需要在实际中掌握。
人最不愿意生活在困惑中,有些书籍就可以帮助我们,尤其是那些经典。而且真正好的还都通俗易懂,不那么神秘兮兮,他写的时候就为着说服别人写的。网上见到好些写到自己的不开心和迷惑,其实睡一觉,睡醒想想到底要什么--主要矛盾--好些都可以想开了。世上万物道理相通,革命战争如此,公司经营如此,教育孩子,买萝卜也如此。
【篇四:《矛盾论》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一本哲学小说《苏菲的日记》,写的真是太棒了,说起来很惭愧,从小学就要学思想品德,看完小说之后,才感觉到,这么多年是白学了。什么哲学,什么思想,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苏菲的日记》采用小说的形式详细的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通俗易懂。其中有一章是介绍马克思与恩科斯的哲学,突然间恍然大悟,这不就是马列主义吗。辩证唯物主义,虽然这个词听过千百次,但是到底是啥意思呢?我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于是又查了很多资料,一个很幸运的机会,就找到了毛主席的这篇《矛盾论》,可以说毛主席的这篇文章是国内最好的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文章,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就是因为他写的文章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读,而是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的普通人都能读的懂。比我们现在的很多教授,博士写的文章容易理解多了。看到好的书,好的文章不敢独享,因此做个读书笔记。一方面加深自己的理解,一方面希望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
这是一篇毛主席在1937年8月写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与统一法则。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论,就要理解矛盾论的诸多特性,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下面将这边文章的要点抽出来,供大家研究。
一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历史上人们对宇宙发展法则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
形而上学是指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就是说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决定的;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每个事物生命周期内都包含着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钱,等岁数大了,有了钱,却没有了青春。这就是说,我们思考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来看,即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看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棵树不一样,每个人不一样,每件事情当然就更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毛主席提出总的解决办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隐含则矛盾的特殊性中的。
就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从实际中积累经验,形成理论。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不断完善丰富理论。
矛盾特殊性包含的5点内容:
1、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例如:猫与狗不同,就是因为这两个动物彼此具有特殊的矛盾。正是因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因此研究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有了不同的学科,研究物理和研究化学的方法就有很大差别。人和动物的矛盾就不一样,人要考虑学习,事业,婚姻,子女教育。动物则不需要,吃饱了不饿就行了。
2、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人的一生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同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矛盾,例如: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这些都是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3、每一矛盾的包含的两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指不去研究矛盾的各个方面。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有现代价值。
4、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这一点和上面的第2点是有关联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过程的话,那么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就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以人为例来说明可能更清楚一些,人在青年的时候最要考虑的是事业和婚姻,当然,对不同的人而言可能结论不一样,有的人认为事业优先,有的人认为婚姻优先,还有可能原来认为事业有限的,因为家里老爸老妈的催促,必须将婚姻放在优先上,因此在青年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分为事业优先,婚姻优先两个阶段。这个没有统一的答案,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我们构成了一个活生生,完全不一样的人。
5、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个就不必赘述,上面已经提到。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上面所提到的关于人的矛盾,在20岁以前主要矛盾是学习,在20-30岁主要主要矛盾是事业或婚姻,再以后可能是子女的教育,不同的矛盾所占据的位置不一样,因此重点关注程度也就不一样。俗话说要事第一,也是这个道理。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所谓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所谓斗争性,是指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谓量变到质变就是对矛盾的斗争性最好的诠释。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只有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双方才会采取对抗的形式。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原来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国共合作,虽然存在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发,蒋介石上台之后,残酷镇压共产党,因此矛盾激发,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这就是对抗。
毛主席的矛盾论是对唯物辩证法最好的诠释,所谓哲学就是研究科学的科学,因此这里面的规律对于事物的发展,人的思想都是试用的。光研究哲学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只有用哲学的思想去知道其他学科的研究才能发挥哲学的价值。
本文对毛主席的矛盾论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当然如果想更好的学习,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仔细阅读原文,这里面有很多非常好的例子和比喻,对于深刻理解矛盾论会非常有帮助。
【篇五:《矛盾论》读书笔记与心得】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的开头这样写道。那么,具体该怎样来认识矛盾法则呢?毛泽东认为我们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两种宇宙观
一种是形而上学,是唯心论的宇宙观,就是以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是数量的增减或者是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主要来自于事物的外部因素而非内部因素。因此,该观点不能解释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质变现象(教条主义者即持此种观点)。
另一种是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该观点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影响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单纯的外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运动,即数量的增减、范围的大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相互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与所有的事物之中,矛盾的存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不一样,都带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一种矛盾区别于其它矛盾的根据,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正如列宁所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事物的认识过程有两个: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阶段),再从一般到特殊(应用阶段),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提高的过程。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做到客观、全面(矛盾的双方都要研究)和深入。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矛盾的特殊性会有所改变,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研究,才能提出解决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且只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个是主要方面,主要由它决定着矛盾的发展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推动了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准确地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与次要方面的差别,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很好地把握。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他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中两方面的决定因素绝对是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的。有条件的相对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有些矛盾只有当矛盾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对抗(如3月29日发生在河南中牟县的施工纠纷辇人致死事故是矛盾升级后的结果),有些矛盾则是由对抗性质转变为非对抗性质(如在民事纠纷过程中双方通过谈判和解)。
【篇六:马哲读书笔记之《矛盾论》】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的一篇不朽之作,应该说在不同的方面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写作上,它用语非常地准确,可以算是一篇十分经典的范文;而作为一篇论文,它又具有非常重大的时代意义。
作者首先简单介绍了矛盾的普遍性,而“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所以作者在阐述矛盾的普遍性时,只用了很少的语言,这也表现了作者对文章哪里应该详、哪里应该略把握得非常得恰当。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因此,作者在文章中也强调了这样一点。为了让那部分同志和那些教条主义者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作者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了大篇幅的说明,着重研究了这个部分。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全局的把握是非常地得心应手,并且准确。
紧接下来的内容则是关于矛盾特殊性的讲解,在这个部分,作者也确实花了很大的工夫去阐述。首先肯定了“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这不仅很好地反映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也将矛盾的中心思想表达了出来。在弄清楚了“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承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之后,作者开始研究矛盾存在的永恒性。在他看来,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而后面紧接的内容则是细讲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实际当中给予我们的帮助。在最后精辟地总结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特性的关系”,这恰恰也就是文章的精髓。
我们可以再来从文法的角度来看看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整篇文章的写作结构,这是这篇文章非常成功的方面之一。
毛泽东在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上,应该说是运用了非常巧妙的方法的。全问构思严谨,有一个非常缜密的逻辑结构。在文章一开始的地方,就开门见山地给读者讲明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先是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回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用这样清晰明了的方式说明了整篇文章的重点,使读者能够从一开始就把握住文章的脉络,让读者不至于花太多时间在阅读的分析上,这样就让读者更能够专注于文章的内容实质。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章中运用了非常多的例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的著作有非常精细地研读,并且自己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文章当中能够巧妙地援引他们的著作中的内容。而另一方面,作者毛泽东在中国的文化极其诸多的古籍方面也有极深的造诣,所以在文章当中也不难看到作者对古籍中的文字进行了恰当地引用。这不仅表现出了作者自身文学功底的深厚,同时也让读者在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更清楚地理解了作者所要阐述、表达的观点。也就是说,这些引用部分的内容在作者的文章中起到了很好的帮助读者理解的作用。这不得不让我们承认,渊博的知识应该是创作的前提,正因为毛泽东具有知识渊博这样一个优势,我们才可能有了〈矛盾论〉这样一篇如此经典的革命著作。
而在语言上,作者力求达到准确并且生动。对于这样一篇应该将要有极强说服力的论文来说,语言必须要求到达很高的准确度,同时,还要非常口语化的表达,而这些作者通通都考虑到了。
接下来,可以简单地再分析一下文章主题内容。
作者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篇七:《矛盾论》读书笔记】
“这些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无意于对有关矛盾的哲学命题作一点讨论,也没有这个水平,只是想对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作一点归纳,以便对日后自己作论文有一些指导意义。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
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子(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子,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子。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
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子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篇八:矛盾论读书笔记】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的开头这样写道。那么,具体该怎样来认识矛盾法则呢?毛泽东认为我们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两种宇宙观
一种是形而上学,是唯心论的宇宙观,就是以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是数量的增减或者是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主要来自于事物的外部因素而非内部因素。因此,该观点不能解释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质变现象(教条主义者即持此种观点)。
另一种是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该观点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影响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单纯的外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运动,即数量的增减、范围的大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相互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与所有的事物之中,矛盾的存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不一样,都带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一种矛盾区别于其它矛盾的根据,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正如列宁所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事物的认识过程有两个: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阶段),再从一般到特殊(应用阶段),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提高的过程。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做到客观、全面(矛盾的双方都要研究)和深入。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矛盾的特殊性会有所改变,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研究,才能提出解决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且只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个是主要方面,主要由它决定着矛盾的发展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推动了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准确地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与次要方面的差别,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很好地把握。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他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中两方面的决定因素绝对是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的。有条件的相对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有些矛盾只有当矛盾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对抗(如3月29日发生在河南中牟县的施工纠纷辇人致死事故是矛盾升级后的结果),有些矛盾则是由对抗性质转变为非对抗性质(如在民事纠纷过程中双方通过谈判和解)。
【篇九: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这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必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的人们,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
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前程无忧,然而行至今日也不过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与恶是一对手拉着手旋转的对立统一体,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同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长过程中,一部分人将心底里的恶念转化为善,由行为思想上加以引导,而成为善人。然而成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会没有一念之恶,他们一生将之压制并幽闭在内心的某个角落,缩至无限小,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则放纵心灵中的各种欲望,违背道德与公理,成为与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阴暗面。上下、左右、乾坤、阴阳,社会与人生都是由这种两极对立所组成,人总在试图转化矛盾当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获得成长,并将矛盾长久地持续下去,直止死亡。因为有对生的憧憬与向往,才有对死的虚枉的恐惧。
矛与盾,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换而言之,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与生活,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效的方法,将矛盾之差异的级别化减到最小程度,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篇十:《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这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必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的人们,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
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前程无忧,然而行至今日也不过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与恶是一对手拉着手旋转的对立统一体,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同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长过程中,一部分人将心底里的恶念转化为善,由行为思想上加以引导,而成为善人。然而成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会没有一念之恶,他们一生将之压制并幽闭在内心的某个角落,缩至无限小,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则放纵心灵中的各种欲望,违背道德与公理,成为与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阴暗面。上下、左右、乾坤、阴阳,社会与人生都是由这种两极对立所组成,人总在试图转化矛盾当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获得成长,并将矛盾长久地持续下去,直止死亡。因为有对生的憧憬与向往,才有对死的虚枉的恐惧。
矛与盾,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换而言之,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与生活,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效的方法,将矛盾之差异的级别化减到最小程度,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矛盾论中最经典的一段篇(二):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篇一: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在这个假期我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假期仔细阅读了这两篇著作,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
矛盾论中最经典的一段篇(三):读矛盾论有感
【篇一:重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文章概括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斗争,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这部著作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的重要贡献,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
虽然70多年过去了,但这篇著作闪耀的哲学思想的光辉,永远指引我们前进。近日重读《矛盾论》,又有新的收获。
《矛盾论》阐述的两种世界观让人深思: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宇宙观,是两种对立的宇宙观。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之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而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用科学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
一是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处理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敢于正视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和不足,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矛盾。用科学的方法协调解决好各种关系,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建立和谐文明的机关。
二是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在工作中,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区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权衡轻重缓急。在工作和家庭事务发生冲突时,能够作出正确选择,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两促进。
三是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看问题,也就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党的发展壮大,因为党是在不断克服自身不足和弱点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的。这样,党员干部对我们的民族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进而科学总结党的经验和教训,书写出无愧于前者又无愧于后人的党史新篇章。
【篇二:《矛盾论》读后感】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篇三:读毛主席《矛盾论》有感作文】
一、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作为一名有着崇高追求的人民教师要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点不能仅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育模式不能是简单的灌输知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教育要真正起到唤醒学生持久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从时间上把握学生的成长过程,过去的成长经历与家庭教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自己的发展计划和理想目标。这样才能从动态上把握学生的发展。要知道,其实有些学生看起来表现不好,其实是因为在过去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的不良习惯,现在已经很努力的在改变,跟过去的她相比,已经进步很多,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要帮助、要爱护,不能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与困难,关键时刻,需要教师给的向上的力量。所以,把握学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发展,才能客观、科学的评价学生。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从空间上把握各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合力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家庭、任课教师、学校、社区、媒体等各种教育资源。教师有义务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加以指导,有权利争取各种教育资源为教育学生服务。教师要有大局观、大教育观、要有团结协作意识。
二、矛盾普遍性给我一颗教育平常心
教师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很容易急躁起来,一不小心就会运用简单、直接、粗暴的办法来教育管理学生。尤其,教育具有反复性。很多问题是要抓反复、反复抓的。面对已经强调很多遍的事情,学生仍然出现问题,教师是很有挫败感。其实,要知道:矛盾普遍存在。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是正常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急躁了,很多时候,面对问题,教师的沉不住气、教师的急躁反而加重了事态。我们应该拥有一颗教育的平常心。记得,当班主任时,有一个男生上课总爱走神,做操也不认真,我强调了很多遍,还是不见效果,那天在操场上,我把他单独留下谈话,他的无所谓的态度让我很生气,我严厉的批评了他,事后我给家长打电话时,家长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唉!他毕竟是个孩子啊”就是这句话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心态,是啊!他毕竟还是孩子,是孩子总是要在错误中成长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暴露问题、不断改正的过程。从此以后,面对学生表现出的任何缺点、不足,我不断提醒自己,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正视学生的不足,他们是需要帮助的,只有心态平和,才能有心力去钻研科学、艺术的教育方法。而且,要将学生的所有缺点、问题都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是不自量力的,是与矛盾普遍性相对抗的、不科学的。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作为一名教师,会在这条路上不懈努力,但是我知道教师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是有限的。
三、矛盾特殊性告诉我教无定法、探索无止境
曾经多么希望能有人教给一种万试万灵的方法,让我面对所有的教育现象、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最大的教育效果。我知道,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不同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怎么能期待有“万能的钥匙”呢?如果相信这一点,就像相信江湖卖药的口中的万灵丹和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一样了。想要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教师怎能停止学习、探索、前进的脚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汩汩流淌的智慧之泉的泉眼就是阅读。阅读毛主席的《矛盾论》让我懂得没有固定不变的教育模式,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时机等选取合适的教育模式、途径及手段。要有多元的教育模式、方法,就要求认真钻研教材、重视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把握学情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当然多元的教育模式是有一个科学的教育理念统领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当然其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时候法不求自得,就是因为有科学的理念指导。
四、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教会我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条分缕析
正是因为教师责任重大,尤其班主任的工作是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者,千头万绪的工作都交汇在教师身上。要进行班级文化、组织的建设,要注重班风的建设,要培养学生干部,要钻研学科教材做教学能手,要接待学生家长、进行家访、协调家长、学生、教师、学校间关系,要统计各种数据,要填各种手册、表格,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建立学生电子、书面档案,要参加各种会议、培训,要对本班的纪律、卫生、安全、学习、体育锻炼等全面负责,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重点培优补差,要落实各项教育政策,要进行主题教育活动等等。这么多的工作千头万绪,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会事事被动,忙忙碌碌、碌碌无为,而且容易忙中出错,不仅自己受累还干不好工作,如能对所有的事情有个统筹安排,抓住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条分缕析、提纲挈领,所有的事情区别对待,分出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计划。千头万绪的工作虽然零零散散,其实中间有一个中心、一条线,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为主线。把握住这一点,就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育效果。
五、对立统一的关系促进师生和谐相长
矛盾是指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师生关系的相处要把握一个度,有人只看到了师生关系的对立,用对抗的方式来解决师生关系问题,导致师生矛盾重重,要知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种对立关系怎能期待它能达到教育的本质——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有人片面的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同一性,与学生“打成一片”这种关系会最终导致师不师、生不生。科学的师生关系要既看到师生间的差别与对立,又要看到统一性,要引导学生做教师的助手,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师导生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师生在和谐中相长。
【篇四: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对于我们并不是那么的陌生,走在街上看见有人在那里争吵,很多人都会说他们之间一定发生了矛盾。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会,和同学、朋友都可能产生矛盾,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也在制造矛盾,也是矛盾产生的载体。而哲学世界里面的矛盾只不过是用理论来阐述现实矛盾的存在意义而已,也就意识对事物反映的一个系统化。自在自为的意识再次回到大脑中,先哲们对它用一个整套的逻辑顺序进行研究,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
其实在哲学世界里,不管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它们最后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因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实践。毛主席在《矛盾论》里面,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并全面阐释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以及次要矛盾,也说到了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它们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中对旧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其实矛盾的基本问题总括来说就是一个有和无的问题,有是无的种子,也就是说有中蕴藏有无的纯概念。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一句话,“有不比无更有。”这句话就道出了矛盾的基本性质。那也说过,“一切都在逆转中。”这些都是基本矛盾的体现,这些思想都能为我们在现实中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基本依据。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这样写道。矛盾观点的提出就是为现实服务,在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矛盾观点的方法论是相当重要的,它要求我们全面分析问题,也就防止“一刀切”等武断的观点。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毛主席完成《矛盾论》时,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就变成时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认清这一点在中国当时是有重大意义的,面对内忧外患我们认清当时的主要斗争方向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针对这些优点,在现实生活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矛盾以及各种生产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的都需要矛盾论的方法论的指导。在国内,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落后生产力之间矛盾;在国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放弃对祖国的颠覆活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冷静思考,而不是盲目解决。我国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大力发展生产力,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话语权,这才是我国真正的需要。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简而言之就是“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但是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的实际背离的,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可见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也无不体现了矛盾的不可抗拒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以及背负我国伟大民族复兴的使命。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好好掌握矛盾分析法。对《矛盾论》的学习,有利于我们处理好和同学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分析好自己的优缺点,为自己以后前途事业提供良好的指导意见。
【篇五: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其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四部分介绍的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问题。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第五部分是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介绍,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
第六部分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著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三、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有时候我们会被事物的现象迷惑,一直我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陷入了错误的深渊,因此我们要学会从本质来看待事物,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才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的感慨。
总之,《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在市场经济中也有着实践意义:深刻剖析个人主义对公众责任、社会利益漠视的原因、深刻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的原因、在微观方面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篇六:读《矛盾论》有感】
根据支部的统一安排,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矛盾论》、《实践论》两篇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融会贯通文章中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又充分运用这些基本观点来解释和回答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很受启发,很有收获。
事物普遍联系着,矛盾普遍存在于任何联系当中。《矛盾论》告诉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等等,矛盾可谓无处不在,对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矛盾,生命就会化为尘埃,没有了矛盾,社会生活就会死水一潭,濒于衰竭。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理性思考的“钥匙”,才正确对待个人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做一个清醒的、理性的人。
一是要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
作为公安民警我们每天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治安问题和工作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矛盾或一项系统综合矛盾。处理治安问题,想方设法完成工作任务,也就是在处理矛盾。
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首先就是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应该对在工作中可能遇着困难和问题早做思想准备,在工作任务面前也就是在矛盾面前尽量做到冷静、从容,站在相对较高角度分析问题。如果不能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就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比如,在治安形势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时,产生急躁情绪,认为问题太多、任务太重,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比如,面对成堆的治安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想在短期内解决所有的困难、问题和矛盾,把各项工作相互割裂开来,孤立的看问题,从而在不断涌现的矛盾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面前感到疑惑,以至被动应付,身心感到疲惫;有时遇着重大问题或困难,感到绝望,以为不可能解决了,不懂得矛盾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不知道任何矛盾肯定会向前发展变化的这一规律,更不能抓住有效的时机、作出有效的反应和行动。因此,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工作上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其次,必须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找出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即找出当前工作中的重点;明确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抓基层基础建设,当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局党委以“抓基层装备设施建设,打牢人口管理、治安防控、情报信息、科技强警等工作基础,苦练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律知识等基本功”为主要矛盾,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
当然,矛盾是不断涌现的,旧的矛盾得到调和、问题得到解决,新的更高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又必然产生了,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早做规划,不断的加以解决,推动工作向更高更新层次发展。
有时,在工作中我们会处在矛盾的焦点上,本身就处于矛盾的一个方面,不允许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位置和角度来处理和解决矛盾。这时,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矛盾的发展方向,对正确的东西要敢于、善于坚持,争取矛盾的另一面向已方转化;对错误的东西必须果断放弃,顺应发展方向与潮流,使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向正确的方面转化,推动工作向前进步。
只要树立了正确的矛盾观,就不会出现一味回避矛盾和问题的错误做法。因为,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人不可能回避。事实上,回避了这个矛盾,马上就必然会陷入另一个矛盾或几个矛盾当中。因此,应该认识到“矛盾”是回避不了的,我们只能选择解决矛盾的时机,不能真正回避矛盾,置身于矛盾之外。
二是要正确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是必然的。
与其它事物的矛盾一样,同事之间的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多数是因解决工作矛盾而引起的。出现矛盾时应取包容的态度。比如,不同的观点、方法之间会碰撞出火花,不同的性格和习惯会产生矛盾,有时利益上的分配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意见,这些矛盾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和必然的。因此,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应以包容的态度,切忌走极端,搞激化。要坚持用化解和调和的方法解决同事之间的矛盾,和其它矛盾一样,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只要坚持正确的观点,互相体谅,同事之间的矛盾会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调和,大家最终都统一到工作上来,友好共事。对工作上出现的分歧,还应该特别注意多考虑各方的观点,从中汲取营养与精髓。
三是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当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生活在矛盾当中,生活本身也是一个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从幼稚到老成,成功与失败、贫穷与富有、得意与失意、健康与病痛……这些都逃脱不了矛盾观、发展观所揭示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顺心或不顺心的事,或者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应该正确对待。在个人修养上,特别是在对待财富、名利上,要努力做到宠辱不惊,去留随意。懂得人生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并不表示我们应该在人生矛盾运动中无所作为,消极对待。在对待事业、工作和人生的价值上,我们应在矛盾斗争中,时刻注意保持昂扬的斗志,积极把握主动权,使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从各方面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努力工作,使自己的人生矛盾运动向高层次发展,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书一读就有心得,是不可能的。由体会到领会,还要费一番苦功夫。我今天在这里就学习《矛盾论》与大家交流一点想法,不能叫心得,充其量算得上是篇读后感,不正确这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篇七: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继《实践论》之后哲学代表作,是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学习、理解、运用《矛盾论》,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我们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明确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同时,也要鉴别它的对立面,是形而上学、是主观主义、是教条主义,也能找到形式主义的踪迹。《矛盾论》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应该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矛盾论》,就能照好苏共亡党亡国这面镜子,避免走上教条主义的老路;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我谈三点自己的理解。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硬道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内部矛盾引起、推动、促进发展,就在于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这是《矛盾论》所主张的唯物辩证法。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结论,是民富国强的唯一途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我们明确了“两个100年”目标;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我们明确了“两个跨越”目标;在此基础上,眉山提出了“两个率先”目标,青神提出了“追赶发展翻番升位”目标。这些目标,体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必须坚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偏移不得,折腾不起。
其次,一切从实践出发,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了解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原理,掌握辨别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基本方法,找准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我们已经到了“涉深水”和“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学习《矛盾论》,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都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就四川而言,“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这一最大省情仍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就是主要矛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任何一项改革要取得成功,既要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同时还要有清晰的具体目标,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了“三大发展战略”,其中多点多极支撑是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路径,创新驱动是动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伟大实践。在此基础上,市上有市上的实践,县里有县里的行动,犹豫不得,迟缓不得。
其三,一切从实干出发,紧紧抓住执政为民这个“定盘星”。《矛盾论》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执政党而言,解决矛盾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空谈能误国,实干能兴邦”,我们要有方向,不争论,埋头干,想明白的事情,就要认真去做。另一方面,“实谈能兴政,蛮干能误事”,我们要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每一个共产党人,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老子在《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归根到底,就是要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生搬硬套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基层工作、具体一线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乘风破浪,在同心共筑“中国梦”豪迈征程中勇往直前。
【篇八:读矛盾论有感】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在6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矛盾及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资关系有所缓和。第二国际内部有人提出,资本主义能够通过逐步调整和平的进入社会主义。其实,这只是矛盾没有激化的状态,矛盾仍然存在并发展。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只能是通过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矛盾表现形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亦即矛盾的相对性、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来表征。个别由于其有别于一般的特性而获得其个别意义。“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同时,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论的一个表现。只有通过唯物论的观点看待矛盾,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时,对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要全面的,深入的看待矛盾,还要对矛盾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各方面认真考察。
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篇九:读《矛盾论》有感】
当我在粗浅的阅读毛主席的《矛盾论》后,我矛盾了。为什么呢?在阅读后,我有太多太多想表达出来的观点,但却又发现我似乎连一个观点都无法说清楚,说透彻。所以我只敢称之为阅读而不敢称之为学习。在此,我便将我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个观点与大家讨论,关于辩证法的矛盾观是复杂的却又是最简单的体会。
首先,当我接触《矛盾论》之初,我觉得《矛盾论》是极其复杂的。它当中明确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运动的、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具有矛盾的。我就在思考,运用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如此的麻烦,有时甚至会将一些简单的事变的如此复杂。而我们惯性的、经验的思维,也不会有错,往往结果也是正确的,并且如此的简单。不知道大家小的时候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到车站等公交车等了许久公交车一直没来,而面前的出租车不断的开过,虽然不赶时间,但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就在想:要不,我打车走吧,公交车老不来。但另一方面我又在想,我都等了这么久了,如果要打车,我何不一开始就打呢,现在打车岂不是不划算,而且这样做是不是显得自己很没有毅力,不够坚持啊。但是人可以随机应变的,公交车不来我就打车,应该也是对的吧。我到底应该是随机应变,还是要坚持等下去呢?或许这对于别人构不成一个矛盾,但这种情况对于我就构成了极其大的矛盾!
为什么人生总有这么多矛盾?连坐个车都可以有矛盾,并且我们还要用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去解决问题。但当我再往下阅读《矛盾论》,多次阅读《矛盾论》后,我发现我以前实在是太片面,因为我没吃到辩证法中矛盾观的这颗葡萄,所以我一直觉得他是酸的。但必须承认的是,刚开始运用辩证法中的矛盾观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是要麻烦得多,运用起来很累,并且有些时候也运用不好,无法达到事先预料的效果。但它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矛盾,首先是用与不用的矛盾,其次是用的好与不好的矛盾、坚持用与不坚持用的矛盾等。当你多次运用,长期运用后,你会发现曾经你认为看问题、解决问题最麻烦的方法,却是最简单的方法。当别人还在用惯性的、经验的思维去看问题的片面和部分时,你已经一眼便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和全部。试想一下,一个看到问题的全部及本质,与一个只看到问题的部分和表面的人会存在怎样的差别,当他们去解决这个问题时,二人又会得到怎么不同的结果?就拿先前坐车的事来说,每当公交车老不来,我便会打车走,不是因为赶时间,也从来没有去分析过,而是因为耐不住性子,觉得等着烦,这便是惯性思维。而现在再回过头来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看问题时,便有了新的看法。首先,两者存在着时间效率与金钱成本的矛盾,打车不用等又快、可以节约时间提升效率,可是费用高,并且我已经等了一段时间。而坐公交车要继续等,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心里比较急,但我之前等车所花的时间没白费,并且大家都说要懂得坚持。这时我们便要分析两个矛盾的关系,是否赶时间,过多的花费是否值得,同时还得结合客观因素,此时打的是否是高峰期,会不会堵车。此时坐公交车,来了是否还上的去,有空位吗等等。或许大家听着觉得可笑,坐车哪有这么多问题啊?因为我知识也比较浅薄,也只能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听着麻烦,但在长期坚持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后,不光是坐车,而是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上,都会看得更深、更透、更清。哪怕之后做事运用的是惯性的、经验的思维,没去分析,也会比一般人所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原来复杂就是简单。
我说清楚了吗?我觉得我没说清楚,但我真的想说清楚,可是却连一个观点也无法说清。一切都在矛盾中……
【篇十: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矛盾论中最经典的一段篇(四):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后感
【篇一: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有感】
淡黄的封面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闲暇之余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觅其韵味。以前从未涉猎中国革命及党政理论方面的书籍,总觉得其乏味无趣、枯燥无味,无法让读者波澜不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根据目录,无趣的看了第一部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心里不自觉地为之一颤,竟然萌生一种意兴盎然、春风扑面之感,并没有预期的枯燥无味。顺着思绪,便一页一页细心读起,略有感受。
心思缜密洞察问题,独特见解解决难题
在《毛泽东选集》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代伟人的睿智,各类演讲、报告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都很清晰,受益无穷。然而毛泽东本人是一个很会分析,知识思维宽广,看问题很深透,思维很缜密,观点独到,针对性强的伟人。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以特有的政治嗅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心思缜密地洞察每一个问题,而独到见解地解决每一个困难,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中国革命处于的历史阶段、政权性质,分析透彻、逻辑紧密、见解独特、思维宽广,正确指出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方向。
团结凝聚群众力量,和谐民主科学决策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说明了在当时的形势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总体阐明了团结与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团结在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才是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才是一切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源泉。同时,历史也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亘古不变的真理,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中,我们要减少矛盾的来源,团结同学、同事、邻里,发挥“团结”的力量,凝聚众人智慧,营造和谐、民主、科学的发展氛围。工作中,我们常常会主观臆断,执行“一言堂”的错误或不合理决策,造成工作的被动和发展的方向错误,然而,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凝聚的智慧、科学民主智慧的决策将能促进健康的发展。
结合实际灵活应对,坚决反对本本主义
阅读中,《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等几篇文章对我影响比较深刻,毛泽灯同志将当时革命中出现的“教条主义”被称作“本本注意”,严厉地批评了脱离实际、盲目指挥的实际现状,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向实际情况调研,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工作思想。《实践论》更是深刻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在上学时代,我们都学过政治或哲学,都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而个人正是社会的单元,我们要通过实践发现正确、科学的理论,再付诸于实践,从而更科学、规律地影响社会。这一点与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是相互一致的,指导我们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线,要向人民群众要智慧、要实践、要措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关心关爱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式方法
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关心关爱群众,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善于抓住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细节,做一个“善于当班长的党委书记”。在《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法》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更是用红军的扩大、长冈乡的工作、国民党的“堡垒政策”等论证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和完成革命任务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在目前的现实工作中是很有意义的。现实工作中,我们要明白关心群众生活的意义,指明工作思路,研究工作方式方法,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企业的发展与关心关爱群众生活的关系。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企业发展的推动者,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尽可能的发挥正能量,但也不能疏忽或者看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目标是发展的方向,而方式就是我们的制度、计划、流程,正确的“方向”匹配科学的“方法”,才能争取自己的最大收获,才能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
【篇二: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有感】
任何一个想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无法不研究毛泽东。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这十几天来,我抽空略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前几篇。虽然篇数不多,我还是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带领工人进行北伐战争。
早在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与普通少年不同的志向和勇气。当时军阀混战,袁世凯蒙骗广大民众,企图复辟帝制。身为学生的毛润之在当时就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他身无武器,却说服了校长,组织起了本校的学生军队,阻止了战败逃命的军阀洗劫全城的罪行保护了全城的老百姓。
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多数人忽视农民问题的时候,是毛泽东最早注意到农民问题,在广州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湖南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组织了以农民暴动为特色的湖南秋收起义,在秋收起义的基础上组建了第一枝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武装,毛泽东第一个看出了当时党中央指示攻打大城市的错误,毅然放弃了攻打大城市的错误路线,把革命引向农村,率部挺进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主席看重农民的力量,所以他总是维护农民的利益,而正是这样,他也因农民而能够成就大业。
【篇三:毛泽东选集读后感作文】
我之前一直喜欢一些优美的文采文字,因为那是一种唯美的表达,但是看懂了这些文字,我才发现这些文字的内容所具备的实质内容并不多,而且有点虚空和浮夸,因此,那些似优美非优美,似行云流水非行云流水,插科打诨似幽默非幽默,似犀利非犀利的文字,都让我觉得腻了倦了。我想要逃遁,首选自然得是名家大师的经典之作,不管是文学史学哲学,还是经济管理政治都得如此。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因为好奇之心,我就去读了《毛泽东选集》。前三卷读完了,脑里有些想法不待启开第四卷就冒出来。我从未想到过,读毛选竟然能读得意兴盎然,觉得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从未想到过,毛选竟会如此平易可亲,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以前学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真真是学得头皮发麻,看教材也是觉得在嚼渣,当然对毛选厌烦了。现在两年过去捧读这套书,深深觉得相见恨晚。这样的好书,这样有趣有味的书,这样说理清清白白的书,怎会今日才去拜读!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当下那一大堆一大堆文字垃圾所不能比的。
毛选诸多篇章之中我最喜的是他1927年3月所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次还有《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就主要说说我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一些看法吧。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潮流声势浩大,以陈独秀为首的右派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毛泽东的考察历经一月,和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得到了不少的材料。他先陈述农民运动概况和批评了反对农标记。民运动的谬论后,过细检查农民所有的行动便总结记述了十四件大事,娓娓道来,明明白白,铿锵有力。虽然时代相隔甚远,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气势。真真佩服毛泽东高妙的语言,没有一个高深的字眼,朴朴素素的口语化文章,深邃而有力。这是很多很多书籍文章所缺乏的,不管是文艺类,还是所谓学术类著作。也还因为我也是湖南人的缘故,此文还叫我觉得亲切酣畅。不少家乡熟悉的地名时时跃如眼帘,特别是许多口语化的表达,如写中农对农会的态度是:莫性急啦!;湘潭、湘乡、衡山这样的县,几乎没有哪一只"角暗里"的农民没有起来搞农民运动…当我用家乡土话来读这些字句时,觉得津津有味,非常愉快。我无意也无力从思想深度从历史宏观去架构和分析,同时也并不以为感性是浅的,理性是深的。
即使是《实践论》和《论持久战》这样理论性强的著名篇章,也是能够比较轻松读下去的。因为它们思路简明清晰,语言仍是一贯的平易嘛。比如说在《论持久战》毛泽东的批评用语,大意是:什么叫做了等于白做?难道说吃了饭拉了屎就等于没吃,睡了觉醒来就等于没睡吗?《反对党八股》中的犀利语言一直都可以发挥出耀眼光芒,要知道现在学术界论文的有气无力难道还不够严重吗?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深信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靠得住的话。
这三卷中,我不喜欢甚至反感的文章也有,那就是第2卷中的《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这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毛泽东说“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不管当时的历史背景如何,或者这也不过是应景之作,这样的文字并不好,读来还是觉得内心不顺。此外,还有一些不喜欢的地方则是许多文章中或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字眼。
对于毛选,我就说到这儿吧。总之,它们不会叫人乏味,不管是不是已经腻了一些文字。它的质朴清新,说理简单明白会叫人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如沐春风。
【篇四: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后感】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毛泽东选集》比较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不少人从而将它拒之于千里之外。但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法论的高度概括和分析,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能经常花点时间,读读《毛泽东选集》,并将其中的心得应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去,相信我们将获益匪浅,为人处事能力也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毛泽东选集》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政治思想理论工作的宏篇,更已成为净化心灵的鸡汤,每翻开一次,都会有不一样收获。而第一卷又是整个《毛泽东选集》最核心最关键的一卷,是提纲挈领的总括,也是我最常阅读和最喜欢的一卷。
第一卷的内容主要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和《矛盾论》等等。它大体可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代表的对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形势的分析,其比较侧重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另一就是以《矛盾论》为代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相对更偏重于理论的论证。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写于1925年12月1日。中国现今的发展状况远好于八十多年前的当时,但若我们细细品味此文,会发现这篇八十多年前的文章对于当前现实社会仍然具备高度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文中,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阶层做了宏观的分类,并对每一个阶层的人群都做了定性的分析,明确了什么样的人是我们的中坚力量,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可以依赖可以争取的,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要坚决革命坚决打击的。对中国社会的阶层的分析帮助当时的革命队伍擦亮眼睛,明确目标有决定性的辅助作用;对于现今来说,新中国已成立半个多世纪,虽然中间走过一段弯路,但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钦佩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在这次改革中所创造的伟大奇迹。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问题是,即便是现在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好时机,保持一个高度清醒的头脑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因为毕竟社会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也需要擦亮眼睛。
近年来的中国是多事之秋。最先是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之后汶川和雅安发生了震惊全球的大地震,还有最近的马航飞机失踪事件,给我国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我们的党,带领着亿万中华民族儿女们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众志成城,共度难关。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流血流汗。谁能同享福,谁能共患难,一目了然。在中国当前的形势下,阶级不重要了,但是我们依然要看清楚什么样的人可以和这个民族共成长,什么样的人会仅仅搭社会主义的顺风车从中牟利的。不然,可能会让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陷入困境。虽然现在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多个老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目前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但是中华民族依然处于一个历史的关键时期,全中国还处于一个艰苦创业时期。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党的正确领导,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团结努力。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已经实现相对较高的实力水平,同时也引入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在当今中国相对比较敏感的时期,危机意识不可缺,防患意识不可无。
另外一篇深有感触的文章是《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当时情况是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党内明显有两种不正确的错误倾向: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为了纠正党内这两种错误倾向,毛泽东接连写了两篇强烈针对性的文章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是站在了哲学的高度上通观全局的,所以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两篇文章依然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精辟的理论之一,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于分析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从毛泽东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这样的分析层层明晰,浑然一体,深入简出,通俗易懂。将晦涩难懂的哲学拉下了神坛,让我们当时更多的党员群众学会了基本的方法,掌握了更有效的革命方法。
矛盾论对我们分析当代问题依然非常有效。全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但仍然不排除局部地区有军事冲突的存在;我们当今时代的主流是发展,但仍然不排除有不良居心的人妄图阻挠发展;中国现在的主流是发展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需要,但仍然不排除有人在其中捣乱唱反调;中国现在的主流是风清气正,但仍然不能排除个别老虎苍蝇。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抓主流,主流是积极地,情势就是积极的。虽然随着世界经济出现低迷和国内矛盾进一步突出,中国经济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受到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经济整个发展的方向是没有错的,整个形势的走向依然是阔步向前的。在不久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英明地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就必将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更高,改革红利进一步惠及全民。
《毛选》是一套好书——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叹,读的愈多,感悟愈深。除了上面的这些感触,《毛选》中触碰我们工作生活、学习实践、党性灵魂的地方还很多。相信随着对《毛选》的深入理解和不断学习,我的政治觉悟、思想素养和处事能力也将得到很好的提高。多读书,读好书,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祖国人民和社会的负责。今后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为人民挥洒自己的汗水,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矛盾论中最经典的一段篇(五):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篇一: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改造我们的学习》出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之所以会选择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是因为在浏览目录时,首先被题目中“学习”两字吸引了目光。所谓“学到老活到老”,学习陪伴着人的一生,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占去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改造”两字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习就学习,何来改造之谈?在怀着疑惑看完全文之后,整个人瞬间感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为何会有如此感觉,请许我缓缓道来。
毛主席的文笔一字一句让人感觉有力实在,不会像现在那些领导的发言一样,净说空话和大道理。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我主张讲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制度改造一下”,毫不拖沓,不会在步入正题之前天南地北地说一通令人听了想睡着的官话。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句子通俗易懂。文中用到多种论证方法,像举例、引用、对比等等,同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随处可见,让人读起来亲切易懂,晦涩难懂的词句在文中丝毫不见踪影,这点值得许多人学习,会写一些让别人看得云里雾里的生僻词句并不代表文化水平高和文笔好,最重要的是让别人清楚自己究竟想表达些什么。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主席明确提出当时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存在的三种不良作风,“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其中提出的几点错误的学习态度依然出现在如今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中,经过那么多年这种错误的方法态度仍然存在,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第一,对事物缺乏深入研究客观实际和钻研的精神,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似是而非的态度要改造。我们有时候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学习,浅尝辄止,不作深究,缺乏钻研到底的毅力。这实质上是学习上的机械论。
第二,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知之甚少,只会不断宣讲国外的好,割断了历史,忘记了国家是每个公民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创新。好比现在人们过国外的节日比过中国传统节日更加隆重。
第三,理论和实际分离,表现在延安时期是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而现在则是为考试而学习。我们有时候,对于学习似乎并不是为了真正掌握一门知识,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尽管是学习了,但却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所学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样的学习收效甚微。
第四,做事想当然,单凭热情和主观想象,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无的放矢。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对于以上几种错误,毛泽东同志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1、研究周围的环境,2、研究中国的历史,3、理论联系实际。虽然是主要针对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但同时折射出学习理论的方法,大同小异。值得现在大学生学习和借鉴。
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系统性、更替性的工程,它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学习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投机取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装懂,如同毛泽东同志引用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最终只会害了自己,。也不能一味只顾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应该关注身边和社会中的事情,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与实际相结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有错误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坏事,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找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落实去改正才是至关重要的。
【篇二: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几十年前曾经接触过的《毛泽东选集》,如今学习起来居然发现了这麽多的新知识。真是“真理永远没有新旧之分”呀。
通过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想,自己作为我们企业里负责重要工作的一名高层领导,自然对高层领导的工作思路思考的最多。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方向”和“方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方向”好比是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短期发展战略。“方法”好比是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计划、制度、流程。作为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员,公司所赋予的权利很大,那麽其所对公司应该承担的责任会更大。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压力迫使自己“战战兢兢”的去工作,不能有一丝的懈怠与马虎。我们要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负起全部的责任,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的去制定,兢兢业业、最小偏差的去执行。高层必须完全清楚,公司战略出了问题或者说“方向”出了问题就是高层的工作失败,这个责任我们决不可以推委,也推委不出去。所以说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能力是高层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第一能力。公司的计划、制度、流程等各方面的基础工作,是高层领导们必须抓的“方法”的内容。如果把“战略”比喻成公司的头的话,那麽“计划、制度、流程”就是公司的腿和脚。没有腿和脚,即便我们的头脑再灵活睿智也跑不过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每一位公司的高层领导,都要对“方法”问题提起足够高的重视,必须认真督促、监控自己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把相应的制定计划、制度、流程的本领练硬,把自己的计划、制度、流程等制定好、制定科学。在这项工作进行的前期,尤其是目前我们每位高层领导肯定要投入相对多的精力,多监督、多检查、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将来的时间争取出来,不至于让自己陷入纷繁的事务性工作中去。
正确的“方向”和得当的“方法”相互匹配,我们高层人员才能象主席说的那样,成为一个“善于当班长的党委书记”。
第二,“团结、透明、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应该成为我们高层团对,成为全公司的优良作风。
我们高层人员是公司的“脑袋”,我们的思想、办事方法直接决定着我们这麽大一个公司的所有动作。如果我们这十几个人的动作、步调都不能协调一致,那么我们全集团的一百多号人该如何办。公司让每位老总负责一摊相对独立的工作,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工作职责一定要有相对独立性,但这就对我们彼此之间沟通本领的加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高层人员一定要更加加强工作团结、相互信息沟通的良好习惯。出现了问题,象主席说的那样“把它摆到桌面上来”,我们大家认真沟通、认真协调,把所有潜在的原因都找出来,问题就一定能解决。如果我们能永远保持这种优良作风,我们的工作也会永远是做好的。
公司现在拥有十几个部门、分公司、公司,虽然各个职责不同,但是相互工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部门与部门之间,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信息沟通的顺畅与否、流程合理与否,将会是我们未来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问题。我们高层有责任要自己所负责的部门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养成互通情报、互相支持的习惯。一项工作如果这样去做:下手部门送一步,上手部门接一步。那么我们何愁工作沟通不顺畅、不能高效完成。工作需要下属去做,但良好的工作习惯却是我们高层人员帮大家养成的。我们不但要自己会“弹钢琴”,还要教自己的下属学会“弹钢琴”。大都把钢琴弹好,十个手指头相互协调、抑扬顿挫。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一定是最有效率的。
第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
读到主席《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对“力戒骄傲”问题的阐述,我想到的更多的是艰苦奋斗的问题。正象王总在始终向全体员工强调的那样“艰苦奋斗永远不能丢,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我们不能让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利润在毫无意义的浪费中白白流失掉。在王总的带领下,几年来华夏地产是创造了一些利润,但是我们有着更多的项目、更多的机会等着我们去开发、去抓住。企业竞争,已经不是“不进则退”,而是“不进则亡”。我们全公司上下不应有丝毫的懈怠与骄傲,我们没有沾沾自喜的机会,我们也永远不要让自己坐吃山空,我们要努力把钱用在刀刃上。
读了《毛选》,心得不要太多,哪怕是一条,只要能用到我们实际工作中就是成功了。愿我们大家共同进步。
【篇三:《毛泽东选集》读后感作文】
近期我利用空闲时间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粗读了一遍,虽说以前也偶尔翻阅过几次,但当时认识肤浅,并无法深刻体会伟人的思想精髓。如今再次翻开《毛选》,感受到的是比书本更厚重的东西,那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以及附在一篇篇文章纸背的红色历史。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以其清爽不输胡适、犀利不逊鲁迅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特有的政治嗅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鞭辟入里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如果说《毛选》有什么瑕疵,我想最明显的就是《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虽说这篇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的文章或许只是应景之作,但这样的文字还是让人很不舒服。坦白的说,这几乎完全颠覆了毛泽东的个性。还有,不少文章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两字,总让人联想到毛泽东晚年的个人崇拜。但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而且这些瑕疵还使毛泽东这个伟人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作为一名从事航天领域的工作者,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选》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以完成历史交给我们党的使命。
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出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选》里的睿智之思,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们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篇四:《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闲来无事,寒假中挑了本《毛泽东选集》读读。前四卷读完了,脑子里有些想法不待启开第五卷就冒出来。我从未想到过,读毛选竟然能读得意兴盎然,觉得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从未想到过,毛选竟会如此平易可亲,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现在捧读这套书,深深觉得相见恨晚。这样的好书,这样有趣有味的书,这样说理清清白白的书,怎会今日才去拜读!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当下那一大堆一大堆文字垃圾所不能比的。
毛选诸多篇章之中我最喜爱的是他1927年3月所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有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其次还有《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比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的讲话中谈到的知识分子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象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象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像在这一段话中毛提到的现象可以说在今天是大量存在的,可以说思想的颓废空虚是可怕的,它在吞噬着人们的灵魂,当人的思想灵魂丢失方向的时候,那这个社会也陷入到了危机之中。世界战争中的一大奇观是什么?大家应该知道,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竟然有数百万的伪军在帮着日本人杀自己人。这些人恐怕就是些没了灵魂与思想的人
真真佩服毛泽东高妙的语言,没有一个高深的字眼,朴朴素素的口语化文章,深邃而有力!
即使是《实践论》和《论持久战》这样理论性强的著名篇章,也是能够比较轻松读下去的。因为它们思路简明清晰,语言仍是一贯的平易嘛。比如说在《论持久战》毛泽东的批评用语,大意是:什么叫做了等于白做?难道说吃了饭拉了屎就等于没吃,睡了觉醒来就等于没睡吗?《反对党八股》中的犀利语言一直都可以发挥出耀眼光芒,要知道现在学术界论文的有气无力难道还不够严重吗?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深信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靠得住的话。
对于毛选,我就说到这儿吧。总之,它们不会叫人乏味,不管是不是已经腻了一些文字。
【篇五:《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开《毛选》,感受到的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以及附在一篇篇文章纸背的红色历史。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以其清爽不输胡适、犀利不逊鲁迅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特有的政治嗅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鞭辟入里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着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
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如果说《毛选》有什么瑕疵,我想最明显的就是《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虽说这篇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的文章或许只是应景之作,但这样的文字还是让人很不舒服。坦白的说,这几乎完全颠覆了毛泽东的个性。还有,不少文章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两字,总让人联想到毛泽东晚年的个人崇拜。但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而且这些瑕疵还使毛泽东这个伟人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出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选》里的睿智之思,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们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篇六: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我对军事类的书一向不敢兴趣,尤其还带有政治色彩的,现在捧读《毛泽东选集》这套书,深深觉得相见恨晚。这样的好书,这样有趣有味的书,这样说理清清白白的书,怎会今日才去拜读!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当下那一大堆一大堆文字垃圾所不能比的。
毛选诸多篇章之中我最喜爱的是他1927年3月所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有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其次还有《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比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的讲话中谈到的知识分子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象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象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像在这一段话中毛提到的现象可以说在今天是大量存在的,可以说思想的颓废空虚是可怕的,它在吞噬着人们的灵魂,当人的思想灵魂丢失方向的时候,那这个社会也陷入到了危机之中。世界战争中的一大奇观是什么?大家应该知道,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竟然有数百万的伪军在帮着日本人杀自己人。这些人恐怕就是些没了灵魂与思想的人
真真佩服毛泽东高妙的语言,没有一个高深的字眼,朴朴素素的口语化文章,深邃而有力!
对于毛选,我就说到这儿吧。总之,它们不会叫人乏味,不管是不是已经腻了一些文字。它的质朴清新,说理简单明白会叫人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如沐春风。
【篇七: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读完《毛选》二卷,《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篇八: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反对自由主义》写于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毛主席认为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且就党内现象,讲自由主义分为十一种情况: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毛主席提倡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
毛主席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纵观中共历史,不乏毛主席言正其词指出党内问题的记录:抗日战争时期指出党的"右倾"错误;"大跃进"时期指出党的左倾错误…
由此可见,毛主席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承担错误,且能够提出新思想、新路线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民领袖。他是提出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一人,然而他又是马克思主义最忠诚最有成就的追随者。敢于革命,敢于创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许,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需要一个像毛主席一样的战略家领着共产党,领着全中国人民,向着更光明,更民主的社会主义前进。党的领导们,党的干部们,党的追随者,都要向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学习。学习他积极进取,敢于承担错误,反对自由主义的精神。让党的建设更加正确顺利,人民主权日益明显,人们的生活迈向富裕!
坚持反对自由主义,让人民更了解党,信任党,追随党!
【篇九:《毛泽东选集之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虽然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的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值得受到我们中国人民的崇敬。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其实我对毛主席的了解并不深,就只是通过历史课本的学习,老师的介绍,还有看过一些与他有关的影片而已。但我知道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人。是毛主席,带领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以前,我并没有专门去读过与毛泽东有关的或者毛泽东写的书籍,这次我专门找了《毛泽东选集》来阅读,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觉得这本书有点枯燥,我就选了第一卷来读,并且重点阅读了《实践论》这一部分。以下,就是我读了《实践论》之后的感想。
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实践,动手实干,因为许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实,更不能实现目标。就好像我自己经常会为学习制定计划,但是我并没有毅力去实践,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计划实现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实践,这就要克服畏惧情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接受一项任务时,刚开始时可能是困难重重,就退缩。但是,如果你埋下头,不气馁、不抱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到底,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学习,学习那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实践。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实践论》在当时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它仍有积极的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篇十:《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近日,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也在网上查阅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资料。我读到一首五律诗:
博大精思想,鲜明透彻深。
文风超百代,笔力重千钧。
济世施良策,兴邦作指针。
龙人多壮举,美丽永无垠。
这首诗道出很多读者的心声,我虽没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修养,但是却可提笔写下自己心中的感慨万千。
想象中的毛选应该是深奥难懂,枯索无味,会让人看的头皮发麻。可是当我深入拜读之后,却发现与想象的相去甚远。原来毛泽东是如此平易近人,原来我看的那么的意兴盎然。就像他们所说,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
《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收集了毛泽东(1883-1976)在建国以前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写成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文章,除了几篇纯哲学著作而外,大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或是解答疑问,或是指授方略,或是为中央起草的文件。就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三、关于革命队伍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第四、关于政策与策略;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第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此,他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的马列主义。
有人说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而这个体系就存在于毛选之中。《毛泽东选集》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超凡的军事才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成功总结和运用了运动战、麻雀战等战略战术,保存了自我,战胜了敌人。五次反围剿,四次大获全胜。当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革命力量不足,而国民党反动军队又穷追不舍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决然建议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长征到陕北会师。正是这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最紧要、最关键的时候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单架上的阴谋”。在长征过程中,还出现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壮观场景,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典范。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同志及时总结人民战争的伟大经验,开创出了地道战、地雷战、运动战等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毛主席在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毛主席当时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向党中央提出解决农民问题,已经不是宣传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当时的农民已经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毛主席看到农民群众对国民革命做出的重要贡献,他先陈述农民运动概况和批评了反对农民运动的谬论后,过细检查农民所有的行动便总结记述了十四件大事,虽然时代相隔甚远,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气势。
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民群众在历史上,在我们革命的道路上,为夺取新政权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也说明农民群众的力量是我国最强大的力量,而农民群众的利益则是我国最广大的利益。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现实中,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型农村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而其中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例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之所以是持久战,他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论证,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只有有了对抗日战争的明确定位,他才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1938年5月,毛泽东《论持久战》是针对当时国内“亡国论”和“速胜论”发表的。当时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虽然在政治层面上,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但是在思想层面上,当时却是各派分立。而“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争辩引起了国内思想混乱,民心难安。于是就必须得有一种理论,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的现状,又能指导全民族的抗战。这就是《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任务,一在于廓清思想,把全国人民从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迷途中走出来,他要批判亡国论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的谬论,使被蒙骗的人清醒,他也要批判速胜论的幻想,使人民能脚踏实地的看清现实,他既要巩固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要向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阐明中国的未来,消除国际社会的顾虑。二在于军事上,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论持久战》担当了指导全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
他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要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但是,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人民。正是这些思想,指挥了中国战争,指导了中国革命,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象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象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这是毛泽东在在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的讲话中谈到的知识分子问题的一段话。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世纪伟人宽阔的政治视野和清醒的政治头脑。这种现象可以说在今天是大量存在的,可以说思想的颓废空虚是可怕的,它在吞噬着人们的灵魂,当人的思想灵魂丢失方向的时候,那这个社会也陷入到了危机之中。世界战争中的一大奇观是什么?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竟然有数百万的伪军在帮着日本人杀自己人。这些人恐怕就是些没了灵魂与思想的人。也许我们在疑惑,现在的孩子整天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奔波发愁,可怎么就整天郁闷无聊呢?其实精神空虚所致。试问,在我们周围,又有几个人能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打80分呢?不管当代年轻人现状是有多少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还是因为教学体制,这种无所事事的状况实在有待改善。
“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
当然每本著作都有它的利与弊,就像每段历史都它的进步与时代的狭隘。在毛选中,我不喜欢甚至反感的文章也有,那就是第2卷中的《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这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不管当时的历史背景如何,或者这也不过是应景之作,这样的文字并不好,读来还是觉得内心不顺。虽然当时苏联的确从各个方面给了我们很大援助,中苏友谊也因此更加深厚。但是,这绝不是仅仅取决于斯大林的个人原因,这篇过分夸大某一个人功绩和成就的文章容易误导人们,也极容易形成个人崇拜。此外,还有一些不喜欢的地方则是许多文章中或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字眼。我想这也是当时时代的一个弊端。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选》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我们要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以完成历史交给我们党的使命。
总之,《毛泽东选集》充分体现毛泽东同志伟大的思想光芒,超凡的军事才能,勇敢的革命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底。是一本无论何时都值得仔细钻研的好书,对我们了解历史,指导现实都起着很大作用!
【篇十一:《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精炼的阐明了我国形势以及未来动向,对我们现阶段的发展乃至全世界的发展稳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提到: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
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从推翻清朝统治到抗日战线的形成再到5、12抗震救灾,08齐迎奥运,航天升空,“嫦娥奔月”……这些都是我们团结的结果。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仍未结束,我国仍处于社会初级阶段,许多制度未完善,祖国统一尚未完成,需要我们团结一切力量面对各项挑战,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才可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繁荣的愿望。在2012年两会中提出的经济要在“稳中求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就是团结一切力量,改善经济格局,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团结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强大自身的首要条件。缺少团结的国家,就缺乏民族凝聚力,就会缺少世界影响力,就会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团结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是我们最重要的宝贵力量!
【篇十二: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五一的假有好几天,我正好趁着这几天空闲时光看一些自己喜爱的书,之前我都是喜欢看一些武侠文艺类的,但是父亲总是会在我面前滔滔不绝讲他的偶像毛主席是如何厉害,因此,我考试品读毛主席的诗集。
毛主席在书中所论述的“反围剿”战略、当时革命低潮期的斗争形势分析、各个阶层对于革命的积极性等内容清晰明了,这些文字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不仅列举事实清楚、逻辑严密,而且逐一指明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这凸显出毛主席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不仅具备高瞻远瞩、掌控全局的宏大气魄,也有着脚踏实地、善于完成细致工作的务实精神,他不单单是一位非凡的革命领袖,还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一般革命工作者。
看了一段受到吸引,我也认真地开始看起来,第二卷中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求恩这个名字我很熟悉,小时候看过《白求恩》电影,那部电影的主题歌我还能记住几句,“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是《纪念白求恩》中的最后一段,我很喜欢,也很有感触。
这篇文章我们是学过的,虽然如此,现在看到它和两年前看到它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同了。毛泽东对白求恩的评价很高,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高评价的前提只有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根据我目前的理解,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最基本的素质。我觉得,共产党员的最根本的任务是为人民服务,而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正是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能仅仅持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保持本性,何为本性?就是最基础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中,时刻把持着本性,才能无坚不摧。
在读毛选时,如果我们仅仅把毛主席的话当作对共产党员的标准或要求的话,那就狭隘了。仔细品读这段话,不难看出这更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这难道不是每个本性善良的人想要最终达到的吗?这段话不仅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更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不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那我们生存的意义何在?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当每一个人都成为高尚,纯粹的人(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社会的本质使社会不会成为这样,我们必须这么说),更确切地说,是大多数人都成为这样,那共产主义不就实现了么?我们最终要改变的是人,然后社会才会变。
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中有很多经典的话,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作为一名领袖,他没有局限于对党的要求,而是将要求投向了整个人群,我想,这就是他的伟大所在。同时,我也明白了,党员与百姓最终同化,就是共产主义的一个高峰了。
矛盾论中最经典的一段篇(六):实践论读书笔记
【篇一: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篇二: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
《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篇三:毛泽东《实践论》笔记作文】
近来读到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哲学理论著作《实践论》,为其质朴严谨而又大气的文风和缜密深刻的阐述说理所深深折服。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至1934年间遭受极大的损失。本著作就是作者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文章副标题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全文在我看来可看作是一篇作者自身的读书笔记,作者在总结引述马恩列斯等人的哲学理论观点的同时作了自己的深化和具体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但这笔记又是有着作者自身亲身实践深刻体会和总结的,是与时事实践与历史时期紧密相连的,因而其本身就可以视为一次成功的实践,一次知与行相合一的典范。至于其后产生的深刻影响更不必说。
著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阐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历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主体部分讲的是认识如何逐渐深化的问题以及认识与实践如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前进的问题。作者用朴素简快的平实语言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透彻地阐述了这些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哲学上一直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我以为这篇文章可以算作是一个深刻的符于实际的解答。
这篇写于37年的著作到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其论断是那么层次分明和严谨精辟,读来读去也找不到一点偏颇和有待考量的地方,让人陷在一种强大的逻辑自恰和哲学周圆的美中。读的时候,一边用笔杠啊杠啊杠,一边遥想着主席当年指点江山从容讲演的风采。
废话不多说了,下面就文章中一些主要观点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想法罢。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作者这里着重阐明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厘清了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关系,也是对哲学史上“唯理论”“经验论”错误的纠正。感性到理性认知的变化是作者所讲的认知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也是获取可靠理论的必经之途,在这途上我们用眼用手也用心,片面的想当然的观感与轻率的结论都是不可取的,否则就会犯很多不必要的错误。然这错误也就是实践之一种,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是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道出了理论之于理解问题实质的必要以及实践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说的是实践中发现正确理论的意思,那么实验性实践之后成功的实践所依靠的就是之前得出的正确理论了,而且这新一阶段的实践将连带着检验之前理论的是否真正正确,是为“真知”。那么倘若现实实践中遭遇了挫折那本该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也就遭遇了拷问和质疑,此时该如何判断如何做呢?作者亦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直至无穷。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对一个问题一个现象的认识是永不能停滞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因此认知无止尽,实践也就无止尽了。像“如果真理败给实验”这种追问是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的,甚至在精神层面也很有鼓舞作用。它启迪我们没有永恒真理,任何现有真理都要也必须要经受无尽时间和不穷实践的考验和一代代人审视与质疑的目光。而这审视与质疑的勇气至为宝贵,其往往意味着新创造和崭新境界的可能。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文章的结末一段,也是结论。知行统一观可以说对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科学文化政治军事等一切领域都有着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我们现今的青年,尤须贯彻坚持知行同一的准则,奋发向上,实事求是,在实践中锤炼、检验、完善自身,在实践中求真,扬善,致美。
【篇四:实践论读书笔记】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主席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篇五:实践论读书笔记】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距离冲绳约420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鱼岛本岛面积狭小,没有可以供大部队部署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缺乏机场设施。必须注意的是,钓鱼岛东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岛所属八重山列岛,其中石垣岛距离钓鱼岛仅有170公里,面积达到了222。6平方公里,可以部署大型雷达设备和机场,是日方距离钓鱼岛最近的重要前进基地。对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岛处于台湾本岛以东,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击八重山列岛,最佳攻击航线会掠过台湾,须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台北防空区。尽管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台湾当局明确拒绝两岸共同保钓,战时解放军战机能否借道台湾上空攻击八重山列岛实在是难以预测的变量,也即是说日本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一个可以不受惩罚的安全后方。
当然,有人说,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毛泽东的实践论告诉我们,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是无辜的伤害。所以,面对钓鱼岛之争,我们还得拿出更加稳妥,更加安全的办法。
【篇六: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探寻事物的内在属性,尽可能地多举事物内在特性之间的各个要素。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结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其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现实践论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该将实践认识理论返回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别人的正确的东西,用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反之,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了别人理论的正确与否?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
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用到这一原理,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此两者是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确地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当然真理是相对的。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于时俱进的要求。
《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行、知问题,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行动,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注重理论实践创新,激发自己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的激情,不断拓展自己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能力,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篇七: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闻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线;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布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熟悉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熟悉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假如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熟悉——实践——再熟悉”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重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熟悉,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实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实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实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轻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服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重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熟悉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熟悉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熟悉、总结、再实践、再熟悉、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熟悉的过程。实践和熟悉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熟悉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熟悉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熟悉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熟悉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篇八: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篇九: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篇十:《实践论》读书笔记】
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毛主席《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毛泽东思想。据说,习总书记曾被其父亲习仲勋要求背诵毛选大部分文章。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老生常谈的是他的句子,焕发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而与此相连接的是人与人皆有生产活动所结成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关系。三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类所有的活动囊括进来,不能再有更多的内容。
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片面到全面,由潜入深的过程。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加入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总为不能及时记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恼,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确认他们是谁。我们往往有认识片面的时候,那么这些片面的认识来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或者说宣传舆论观念的灌输所造成的一些假认识;第二是生产规模狭小,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格局视野的狭小。学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书呆子,或许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们的认识如何是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肃的问题。或许你会说,这是书里说的,或者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确认,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达到了思想中的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我们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我们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观太强大,自己的思想(主观)太自卑,从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见解之中。通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懒,即使再三栽跟头,也不愿从自己所遭受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和落脚点,但认识却经常选择离弃实践,这是一大弊病。书生的落脚点一如既往的书,或者说认识。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实践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书生的毛病是意识的淤积,堆砌着无数的东西,却不能甄别不知何用,三大实践却常常是三脚猫的功夫。淤积是种病,中医上说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认识脱离不了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进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以见其不自量而已。知与行的分离,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离实践,只关注书本的蠢人。向往着圣贤之事,而不敢为圣贤之事。知道个大同世界,但不敢创造个大同世界。满足于书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对认识之于指导实践取取消的态度。就好像,总是向往着书中美好的爱情,却不敢对心仰的女孩道一声你好。
然而,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知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到时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被书生束之高阁,但不意味知识的不重要性。知识的问题非常关键,认识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以诚实与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前人的认识以及当下的实践的活动。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时常谈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一切熟知要转换为真知,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应用。没有生活实践的知,好似海市蜃楼,不过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闪,你只是望望,却永远不能住在里面好好体会他的滋味;或者每个假期都可以来度度假。古谚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读书不实践,枉费了对虎穴的苦苦寻觅。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通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可能这也是对潘维老师《忆先师陈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