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之下理8篇
什么之下理一: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悼亡词中的代表作。性德妻卢氏18岁于归,伉俪情深,惜三载而逝。“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于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周笃文、冯统《纳兰成德妻卢氏墓志考略》,《词学》第四辑)纳兰性德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而联系这一切的,是痛觉“人间无味”的“知己”夫妇的真挚情怀,它能够穿越死生,跨越时空。 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严迪昌点评:纳兰性德虚年三十二岁就去世,他赋悼亡之年是二十四岁,作这阕《金缕曲》是三年祭,再过五年他自己也“埋忧地下”。卢氏卒后,他实际上是“续弦”了的,但“他生知己”之愿,“人间无味”之感,几乎紧攫他最后十年左右的心脉。词人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词中有“不是人间富贵花”之句,这一令人惊悚的心音,可说是不自在、不安宁的灵魂的集中发露。卢氏这位帏内红粉知己的逝去,加深着他对“人间”的厌弃和逆反感。三年祭的悼亡心曲的重心正落在“料也觉、人间无味”上。说“也觉”,是指亡妻认同自己的感受有共识,这绝对是“知己”感,从而益坚缘结“他生”的心愿。纳兰的苦心驱笔,思路从“梦”与“醒”的对应点的转化切入。三载魂杳,是“梦”还是“醒”?“是梦久应醒矣”!那么不是梦,他此去正是“醒”,是解脱,是也醒悟到“人间无味”。如此说来,活着的转是在“梦”中,逝去的倒是大清醒!痴语写到如此程度,只觉沉痛之极,也深刻之极。上片从“不及夜台”起转出对亡妻的怜爱,钗钿约抛,自怨怨人,乃痴苦莫名难解语。于是启起下片的心祭。“他生”“缘悭”句,语痴入骨,情伤肠断,超时空的血泪交溢的内心独白,诚属惊心动魄又令人不忍卒读。“清泪尽”时“纸灰起”,是否是亡妇“年年犹得向郎圆”的知己之心的暗示或显灵?嘉庆年间词人杨芳灿在《纳兰词序》中说:其词“韵淡疑仙,思幽近鬼”,这阕词可谓是后一句范本。所谓“思幽”,实系词人将追求与失落相交融而又毫不涂饰地痛楚抽理。(严迪昌编注《元明清词》,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王步高鉴赏:这是一首悼亡词,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其妻卢氏死亡三周年的忌日。这时纳兰性德二十六岁。据徐乾学所撰《纳兰君墓志铭》载,性德之“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先君卒。”据1977年出土的《皇清纳腊氏卢氏墓志铭》载:卢氏“年十八归……成德。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卢氏与纳兰性德结婚时,性德二十岁,婚后三年她便去世了,但其夫妻感情深厚,今存《饮水词》,悼亡之作便占很大篇幅。纳兰性德生长富贵之家,为承平少年,乌衣公子,丧妻使他尝到人生的苦涩。这首《金缕曲》是诸悼亡之作中的代表作。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自卢氏死后,纳兰性德对她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他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亡妇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如春花一样美艳的娇妻,却如落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之“葬花天气”,三年前却曾是“葬人”天气。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那有一梦三年的呢?惨痛的现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妻子之死已无可怀疑,那是什么原因使她不留恋人间的生活弃我而去的呢?词人设想:“料也觉人间无味。”这句话给后世的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疑问。卢氏因何而死?为何她会觉得“人间无味”?为什么卢氏死后与她结婚仅三年的丈夫会留下如此之多的悼亡之作?而今日发掘出的卢氏墓志又是那样的小,(虽比较精致,却与她丞相的长媳身份不很相称?)“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
什么之下理二:【读书札记】苏东坡_3000字
舀起一瓢西湖水,水中照映当着沙堤杨柳的轻柔舞姿,在这如诗画卷里,我不得不想起你。
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雨霁。苏堤两岸水波拍堤,薄雾如轻纱笼罩湖面。堤上柳丝拂面,桃花正艳,鸟鸣雀上枝头,处处铺锦刺艳,小桥流水如行银河天桥。只见你孤身恰于岸上,那神情仿佛和西湖相见恨晚,观之不足,爱之有余,不然,你怎么会留下453首之多的咏西湖诗词?时光倒转千年,见你伫立于苏堤之上。不得不叹曰:东坡者,世间奇才也!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也许只有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能真正的认识苏东坡这旷世奇才的豪情与温柔。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卷二中有一段绝妙的苏东坡西湖诗词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妙哉!壮哉!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古奇才与绝色美景的结合,才使西湖有了许多光耀千秋的杰作。
当然在我看来苏轼的一生都是在飘泊着的,被那皇帝老儿扁了一次又一次。也难怪苏轼被扁后,能写下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自从1079年3月,苏轼到湖州去做知州。打击也随之而来。苏轼因此陷入了牢狱之灾。后来经过了多方营救。如宰相吴充对神宗进言说:曹操还能容忍祢衡,陛下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苏轼?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病中的仁宗皇后也出面干预。苏辙上书,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赎苏轼的罪。
因此,苏轼在被一连审问了一百多天后,被降职为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参与公事。当然,实际上就是流放了。苏轼不欲家人随往受苦,便把家小安顿在苏辙处,只带了长子苏迈一同前往。“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连苏轼也发出了这样的伤情啊!春苦春愁,花开花败。就在三年前,他夜宿燕子楼时候,还写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看来,这是个将天地装于胸怀中的儒门豪生,她一声浩叹,便又如天地间的飓风一般。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也因为磨难,而渐渐熄灭了豪气,转而变化入了禅入了淡定,为沧桑所改了吗?黄州待了四年,苏轼才有了东坡居士的雅号。
不可忘记的是此前的“乌台诗案”。他也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隐逸逃遁的喟叹。儒门大勇,是挡在世事洪流之中要为往世开太平的,他如何让可以去呢!记起来苏轼还有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后人多赞这两句诗好,说写的够通透疏朗,一片超脱的气概,多少旷达在怀。可是,天空无雨无晴,不正是一个阴天吗?即便解作为人风雨不变,晦明不动,却不也昭示了苏某人此刻也在要追求的这样一种淡定,那么他心中不正是欠缺这样的定境吗?
此后八年,1085至1093年,苏轼可谓几上几下。
早在1084年,苏轼年49岁时候,神宗准备起用苏轼,下诏改派为汝州团练副使。在赴汝州的途中,他游了庐山、石钟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题西林壁》和散文《石钟山记》。在金陵,他拜见了闲居在家的王安石,一起玩了几天,写了几首互相唱和的诗。年底,苏轼到达泗州。他不想再向前走了,便向朝廷报告,请求在常州居住。经朝廷批准,苏轼于1085年五月,返回常州。
1085的三月,神宗病逝,继位的哲宗年仅十岁,高太后垂帘听政。她是反对变法的,于是守旧派人物纷纷上台。
苏轼到常州不久,就接到担任登州知州的命令。刚到登州五天,又奉命进京任职,进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升了三次官,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来,他还兼任了哲宗皇帝的老师。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不久就和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发生了分歧。司马光担任宰相后,以彻底废除新法,恢复旧法为目标。苏轼在当地方官的时候,贯彻过新法中的免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亲眼看见了以前的差役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因此便反对废除免役法。以前,苏轼得罪了变法派,现在又得罪了守旧派。在旁人看来苏轼是个没有立场的人,在新法时候提出反对,现在又要实施新法,时人有目之为沽名钓誉,取异于群,以彰独见。但是苏轼却是个不因群疑而阻独见的人。
但是人言终究可谓,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人言未必皆然,则疑似有以致谤”三人成虎教训在前。于是苏轼认为自己如果“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仇怨交攻,不死即废。”因此,他要离开京城这个是非的中心,请求到地方去做官。1089年,他终于被任命为杭州的知州。而迎接他的还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这年春天,江浙一带遭水灾,早稻不能下种;五六月间又转为旱灾,刚种下的晚稻也收成无望。于是大力兴修水利,治理西湖。至今西湖留有苏堤。现在已是杨柳堆烟的去处,正是:山水依依似旧在,不见当年东坡公。
1091年三月,苏轼又被调进京任翰林学士。已是“两目昏暗,左臂不仁”之人,便借口身体不好,上疏辞免。朝廷没有批准。再任翰林学士不久,苏轼又遭到党人的攻击,甚至连他在杭州请求朝廷救灾也成了罪名。苏轼对这种斗争早已厌倦,又请求离开朝廷。结果1092年八月,出任颖州知州。颖州是欧阳修晚年闲居的地方。这时候,欧阳修早已去世。他的两个儿子还在。苏轼常和他们一起饮酒赋诗。颖州也和杭州一样,灾情十分严重。农民以榆树叶等度日。苏轼想方设法进行救济。又兴修水利,动手疏浚逐渐干涸的颖州西湖
1092年二月,苏轼又被调任扬州知州。在去扬州的路上,见麦苗长势喜人,苏轼心里也非常高兴。但苏轼在造访百姓时却听到“丰年没有灾年好”的说法。“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他估计,“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因此,他请求朝廷免掉老百姓欠官府的钱粮。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朝廷终于同意了。
苏轼在扬州也只有半年时间又被调回了朝廷,升为礼部尚书。但无休无止的宗派斗争还是使他呆不下去,1093年九月,他又离开京城,到定州任知州。定州是与辽交界的军事重镇。由于官吏克扣军饷,放债取息,士兵无衣无食,营房破旧,纪律松驰,喝酒的、赌钱的、偷盗的,什么都有。苏轼严厉惩办了贪污将校,修补了营房,恢复了纪律,加强操练,很快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他又恢复了民间的武装组织“弓箭社”,在物质上给予优待,让老百姓一面种地,一面防边。正当他兢兢业业大力加强边防的时候,沉重的打击又一次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哲宗要继承神宗变法遗志。苏轼的政敌们又弹劾他“诽谤先帝”。哲宗便把他的老师贬到英州知州。苏还没有到达英州,又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他只好把家小安顿在阳羡,带着小儿子苏过一起前往。在路上,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然在惠州安置。
1094年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当时的岭南,十分落后,被称为蛮
什么之下理三:我做错了什么?_500字
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在你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的时候还站在你这边的笨蛋!
什么是朋友?所谓朋友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面……
这些朋友的定义是正确的吗?为什么我只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为什么我的“朋友”都和我吵架,为什么她们都不知道我的内心里那无边的绝望?
一天中午,小B、我、糯米在一起玩,我去了教室一下,出来是小B就没有给我好脸色看,我很困惑,接着,小B就和我闹翻了,几天后,在我的努力下她又和我和好了。一次月考过后,我在教室里分析我的卷子,不知道她和糯米已经回来了,(我和她们不在一个考场)过了一会儿我出去,就看见了她们,我过去和她们打招呼,小B”哼“了一声,把脸转向一边,我顿时就很生气:她怎么又无缘无故地朝我发火?我没有惹到她呀!我一气之下就回到教师,不再理她,糯米过来问,我就说:“我怎么惹她了?”糯米说:“她说你惟我独尊,看到我们也不出来和我们玩。”我更气恼了,我根本就没有看见她们!我和糯米说:“我真的没有看见你们,如果我看见了我一定会出来的。”糯米说:“我知道呀!”后来,糯米劝了她,她干脆也和糯米闹翻,糯米很是气愤,说不再和她玩了,我没有说什么,因为我知道她绝对不会的,果然,几天后她们又在一起玩了。
什么之下理四:花落有我摘_800字
“清幽更比梅花盛,绰约偏于皓月鲜。欲寄素怀无限事,闲来庭下理水弦。”无法想象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造就了李清照般的女子。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却写出了爱国忧民的篇章;一个多愁善感的才女,却如水般清澈明净,成为了古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取得巨大成就的女性文学家。很喜欢她的诗词,温婉而细腻,惆怅而含蓄,清新而隽永,豪放而犀利。优美而动听,抑扬而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心旷神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当易安还是个“倚门回首嗅青梅”的翩翩少女时,何曾有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思?早年的生活是如此的悠闲快乐,竟有了“绿肥红瘦”的感叹。好一个“绿肥红瘦”!满是“惜春长恨花开早”的惋惜。不知当易安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是否有过红颜易老的感伤?
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三杯两盏淡酒”谈酒怎敌晚风急!金兵的南侵和北宋的灭亡,结束了易安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使她尝遍了离愁之苦,丧夫之痛。面对无是人非的残忍,她欲语泪先流。于是“新来瘦”,却“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难想象,是怎样的辗转反侧,终日凝眸,竟让这个如水的女子瘦弱黄花。她争渡,争渡于迷茫,争渡于怅惘,争渡与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情思。这位瘦女子一改少女柔情的笔调,写下了大量忧国伤时的作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就出自她之手。她在苦难中寻寻觅觅,却只找来了只恐双溪舴艋舟也载不懂得许多愁……
一曲新词,唱出了历史的新歌;一声争渡,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长久荡漾在我的心中李清照这位身世悲凉的奇女子,用她特有的忧伤哀戚之美,在一直由男子统治的文坛中异军突起,脱颖而出,成为一代词中的“女丈夫”。而她一生孤苦无依,辗转流离的愁苦和家国之痛,让人不由心生怜惜。也正是这特殊的背景,造就了这般带有传奇色彩的女子。也许,这正是李清照的魅力所在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我堪摘。
什么之下理五:伤疤的故事_1200字
每个人的身上不免有几个伤疤,这些伤疤都有它们的故事,或许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回忆。最近和一位故人再聚首,谈起了以前在家乡的学校的点点滴滴,也提及了以前的很多人,身上的两个伤疤就与此有关。那就让我来谈谈,我身上每一个伤疤的故事。
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来回忆伤疤的故事。
大腿之下膝盖处有道浅浅的伤疤,毕竟在岁月的流失中,有些不严重的伤疤会渐渐淡化。这是当年还在家乡读一年级时,在没有铺塑胶也没有弄石灰的操场上跑时,不知怎的就被小石子绊倒,就跪了下去了,细碎的沙子和小石子嵌入了肉中,无法言喻的痛。当时伤口处理好后、愈合后,留了块大疤。不过这伤疤与其它的伤疤不同,时间久了,就淡了。一如小时候玩得肆无忌惮的我们,如今散了、淡了,再见面时也无话可说了。
膝盖处还有两道横向的伤疤,他们并没有淡化,依然清楚。这是当年与父亲一起从县城回到老家时,在村头竹林斜坡下,一不小心摩托车翻了,脚正好压在那仿佛被烈火燃烧过的铁皮之下,理所当然地破了皮,当然这破皮不是普通的破皮,皮下的肉都翻出来了。这两道伤疤一直清楚地留在我的膝盖上,每每看到这两个伤疤,我就暗自下定决心,将来我不学摩托车,就算学了,也不能轻易载人,这种痛苦自己承受过了,不能让别人也承受。
说起来小时候的我真的是苦难多多,不过都是自作孽不可活的苦难,大腿上和眉毛上的伤疤都是调皮所致。两岁时正是不懂事、调皮的年纪,对于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疑惑。听奶奶说,那时候我刚会爬,而爷爷和她没注意的时候,我居然爬到了热水瓶旁,小手推倒了热水瓶。滚烫的水就那样摧残了我稚嫩的肌肤,好像下了一趟油锅,大腿红了一片,还褪了皮。如今听奶奶说起来,真是千般感慨、万般无奈。立志做安安静静的美少女,不曾想原来我如此调皮。
同样标志我调皮的自然还有眉毛上的伤疤。约莫是三四岁时吧,奶奶在阳台上晒衣服,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不要往楼梯去。小小的我懂什么呢,一心想着玩,一不小心就像一颗球一样从楼梯上滚了下去,滚到了二楼,吓坏了我奶奶。不过我真是傻人有傻福,命可真大。只是右边眉毛上多了道伤疤。所以说,谁没有不懂事的时候呢?
而我的额头上还有一个大大的伤疤,这个伤疤才有最好的回忆。当时年少,跟着阿发一起去捡鞭炮,但我猜测我的脚可能跟地板有仇,平坦的地面上我也能摔倒,于是就磕得头破血流了。那时候血一直流,我一直哭,阿发把我带回家,奶奶居然找个空的蜘蛛卵壳敷在我的伤口上。但我不后悔,这是我和阿发作为朋友干的事,满满都是童年的美好与甜蜜。尽管现在见面如同陌路人,手抚上伤疤的时候,还能想起属于我们的童年。若是现在,我是绝对不会干出这种事情的。
每一个伤疤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很值得人怀念的故事。犹记当年村中那个小女孩。有的人认为伤疤会影响美观,所以选择祛疤。但为什么不留着它们呢?这些都是岁月的痕迹、童年的记号。我会一直记着每一个伤疤的故事,一直记着这些回忆,在回忆里寻找曾经的我,寻找曾经的你们,构想未来的我们。
什么之下理六:派对!派对!(第四章下)_2000字
莫小雅家里。
就像是魔法一样,莫小雅总有办法在适当的时候,让自己的家焕然一新,每次都能让沈淘淘膛目结舌,并且不停地膜拜莫小雅——原本是呆萌风格的粉色客厅,一转眼就被莫小雅布置的奇形怪状。沙发被挪到了楼下花园的休息室里,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巨大的吧台,有着鲜艳色彩的鸡尾酒,全部傲娇地站在吧台上,还有堆成圆锥样的高脚杯在吧台上闪闪发亮。莫小雅家里是挑空设计,所以她请了一个灯光师到二层楼梯间(正对客厅中央的地方)去打灯光——这样一来,就不用麻烦地去布置灯光了。除此之外,在客厅的许多地方,还挂有二次元的海报等饰品,让人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
这已经是傍晚了,莫小雅邀请的许多朋友都陆陆续续地到来了——因为是cosplay的主题,许多人都盛装出席,有的是哆啦A梦,有的是初音萝莉,有的是暴漫大叔……也不知过了多久,沈淘淘才姗姗来迟。她选择的是——中国风!朴素典雅的汉服,领边全部采用薄荷绿,腰带比领边颜色略深一些,被扎成了一个巨大蝴蝶结挂在身后,一直徐徐地垂到地上。当然,既有“绿叶”,就不可能少得了“鲜花”,在汉服肩上,用了云南刺绣的手法来绣出了一朵朵惊世骇俗的茉莉,虽然淡雅,但却不失风韵。在茉莉旁,还有两只蝴蝶翩翩飞舞,正照应了那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仿佛那几朵茉莉真有香味似的。沈淘淘头上的装饰也十分清新。先是双挂式的发型,上面也挽有绿色发带,接着点缀了一只翠绿色的步摇,可谓出淤泥而不染。而沈淘淘脚下踩的,竟是最难驾驭的花盆底鞋,且做成了两只小鸟的样子——别出心裁也不过如此!
沈淘淘一来,便惊艳四座,所有人都向着沈淘淘的方向投去炽热的目光,这目光里,含有不少的羡慕与嫉妒。
“我的‘沈千金’啊,你终于来了,让我一阵好等——我给你选的衣服不错吧,看看你,多漂亮!”莫小雅挽住沈淘淘的手,一阵嘀咕。
“真的很漂亮!谢谢咯——抢你的风头,不会怪我吧?”沈淘淘开始打趣起莫小雅来。
“怎么会!快快快,生日蛋糕都要来了~”
“这不是还没来嘛,慌什么。”
“你等我,我打个电话去催催。”莫小雅咚咚咚地跑上楼,准备拿手机。
就像是老天故意安排似的,在莫小雅转身的那一刹那间,门铃响了,刚刚踏进卧室门的莫小雅,听到门铃后,又咚咚咚地跑下楼开门——跟小丑在表演的时候一样滑稽,这让沈淘淘忍不住“扑哧”一下笑出了声。
打开门,一个戴黑框眼镜的阳光小哥看着手上的地址,慢吞吞地说道:“克森公寓——5——号——莫——小——雅——收,”他猛地抬起头,看见莫小雅后,又一下子低下了头,望着手中的客户清单,面色绯红,“你好……你是莫小雅小姐吧……这是您的五层蛋糕……请签收!”
“好的!”莫小雅很快地搞定了蛋糕的事情,签好字后,她把蛋糕放在了客厅中央的小桌子上。
快递小哥也匆匆离去。
莫小雅再次上楼,拿起话筒,激动地说:“我的生日派对开始了!大家随便吃随便喝,祝我生日快乐!”
“祝莫小雅生日快乐!”众人道。
随后,房间里响起了权志龙的《放纵》,现场一片欢腾。
某角落。
“也不知道是谁发给我的邀请函,竟然糊里糊涂来到了莫小雅的生日派对!我的老天,能够再霉一点吗?”夏嫣儿正端着一杯果汁,花枝招展地埋怨着,她旁边站着的,是她的后备团队——林爱柯,赵沐雨和萧琳。她们分别扮演着——哆啦A梦、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初音。除了最后一个人稍微正常一点以外,其他人都被异样的眼光注视着。
“什么鬼!邀请函上说的明明叫我们打扮得萌一点,这分明是叫我们出丑!”赵沐雨蛮横地说道,不过她确实说对了,这几份邀请函,全部是莫小雅“用心制作”的。
“哼,我看,她就是嫉妒我们的嫣儿,才那么极端——脑子短路了!”萧琳撩了撩头发,理了理指甲。
“可不就是嘛!你看,她在学校就跟那个什么沈淘淘一起犯贱,做出这种事情来也不足为奇,可怜的就是我们这副扮相了,赶快给我个地缝!让我钻下去!”林爱柯也十分恼怒。
“请大家安静一下!”莫小雅在第二层灯光管理处拿起一个紫色话筒,甜甜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房屋,“今天是我的18岁生日,很荣幸荣幸邀请到各位,也非常高兴大家全都没有放我的鸽子,今天,我特别邀请到了班上的‘夏嫣儿’同学,希望她能上来讲几句话——咦,‘夏嫣儿’呢?”
这话一从莫小雅的口里蹦出来,全场便立马开始了“地毯式搜索”,很快,正在灰溜溜逃跑的夏嫣儿四人,都全被抓了个现行,无奈之下,夏嫣儿只好穿着一身哆啦A梦的肥胖服装,走上了二楼。
“咳咳,额……”夏嫣儿头上刷下一排黑线,“我是夏嫣儿,今天非常高兴能够一起庆祝莫小雅的生日……额……一晃那么多年了,小雅都成年了……额,祝莫小雅生日快乐!”夏嫣儿灰溜溜地跑下楼,气急败坏。
站在一旁的沈淘淘和莫小雅,都忍不住“格格格”地笑了起来。沈淘淘又拿起话筒:“小雅定做的生日蛋糕已经摆放在客厅内了,下面就是唱生日歌,许愿望的环节,请小雅下楼许愿!”
莫小雅缓缓走下楼,沈淘淘心里却在默默地想着:那么多年了,小雅都成年了,可那个人怎么还不出现,真的生气了?
“happy birthday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MoXiaoya~happy birthday to you!”唱完生日歌后,莫小雅一下子吹灭了蜡烛,现在灯光只照着她,照在她白皙又红润的皮肤上。莫小雅双手合十,很认真地许愿,许一个重复了五年的愿望,没有人知道这个愿望,当然,沈淘淘也不知道。
“这孩子,还在许那个愿望吧,希望这个生日过后,上帝能够帮她实现啊……”沈淘淘怜爱地看着莫小雅,为莫小雅感到万分不公,“到底是什么让她那么痴迷呢?”
莫小雅许完愿过后,全场的灯光又亮了起来,现在,好多人都嗨皮地分着蛋糕,嗨皮地聊着天,也有好多人在给莫小雅送祝福。
某处走来一人,这人扮演的是东京食尸鬼,挺高的个子,倒是因为戴上了口罩,所以看不清容貌。不过,却露出了与这黑色形象十分不符的一双清澈的双眸,可仔细一看,那双眸里,又现出了几分经历了大风大浪似的沧桑。他见到莫小雅,正准备热情地打招呼,却没曾想遇到了莫小雅的闺蜜,那个他及其厌烦的人——沈淘淘。于是他转身要走,步履匆匆。可莫小雅……
莫小雅三步并作两步走,追上了他,虽说有些气喘吁吁,可话语中难挡热情:“嘿!好久不见,叶枫啊,变帅了哦!对了,怎么看见我就跑,我又不会吃了你。”
“你好!”还没等那人说话,跟在莫小雅一旁的沈淘淘便开口问好,她似乎没发觉这是谁。
“嘿嘿,小雅……我只是想……想上个厕所而已,拉住我干嘛嘞?”男生有些窘迫,这话只有他自己知道是编出来的,“你好!请问你是?”
“我叫沈淘淘,叫我淘淘就好!”沈淘淘开始注意起来这个男生,她记忆深处,迷迷糊糊地想起了一个人……
五年级:李燕翎
什么之下理七:收获_800字
活了十几年了,听过许许多多的大道理。有些当时觉得很好,可是慢慢地却忘却了;有的当时觉得没必要,而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真的很有哲理。
人们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时年幼的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认为这句话纯属扯淡。所有能“扫天下”者,没有一个是因为扫地扫的好被招聘去扫天下的,同样道理,也不能因为扫地功夫不过关就认定这个人没扫天下的资格和能力。也就是说扫天下和扫地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因此,我觉得这句话并不是一句至理名言。而到今天,又回忆起这一句话,便觉得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确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之所以想起这句话是因为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情。
早上,和表妹刚买完菜回来,心情甚好,本以为今天是我们的幸运日。可没想到,刚过几分钟,叔叔给我们一记当头一棒:“你们俩怎么搞的,整天呆在上面,上面那么脏也不知道收拾收拾,你们到上面看一看,简直是一个狗窝。”听了这句话,我们俩蒙了,也有一些不甘心,凭什么非要我们搞啊。怒发冲冠的我们冲到楼上,越想越行想开。就这样,俩个什么都不懂的女孩子在上面互相抱怨。事情本来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中间又出现了一个插曲:和我们一起学习的一个女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在和阿姨告表妹的状,他在下面讲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添油加醋的安在表妹的身上。表妹气不过,气冲冲的冲下去,而阿姨正好火气又比较大,经她那么一闹,便抄起苍蝇拍打起来了。几巴掌之后,拳脚停下来了,我站在旁边都觉得心疼。表妹几声就哭起来了,听着她对我诉苦水,我也觉得很委屈,跟着她哭起来了。
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又哭哭啼啼的。姐姐在一旁看不过去,就过来安慰我们,在她安慰之下,我确实想通了。中午的时候,叔叔走过来对我说:“谢梦洁,今天叔叔讲话确实有些过分,你不要放在心上。”我点了点头。“但是,以后学习完之后还是得收拾收拾。不光要学习好,做事也要勤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以后公司老板看到你办公桌上一片狼藉,她当然对你不会委以重任啊!”
听过之后确实觉得自己做错了。这时我才觉得这句话确有道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初二:谢梦洁
什么之下理八:心袒_200字
始时欢悦至学堂,
分班名单墙上粘,
观后未见吾名行,
心头落下万深渊,
师把学生旧时当,
昔日放荡现忧长,
请听学生把心谈,
娘亲见儿无成归,
以泪洗面泣忧伤,
往把前程靠边理,
岁月如流心头洗,
烂土之下见真理,
不学无术怎有用,
它日必成街头乞,
若学功成鹏万里,
事隔三日另眼看,
浪子回头金不换,
负荆请罪愿师谅,
改掉恶习变新样,
悬梁刺骨誓成人,
一气呵成上皇榜,
愿为一梁报国疆,
小诗一首虽是烂,
却是学生真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