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9篇

时间:2018-10-26 来源:读书名言 点击:

篇一:[王充]王充书铺读书立志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心得·启迪
  王充读书立志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有远大的志向,他那不屈服于贫穷的精神和非凡的的毅力更让人佩服。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是不是更应该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呢?

篇二:[王充]佚文篇

?
【题解】
本篇以汉武帝时发现散佚的儒家经书为话题,叙述了秦汉时期文章的盛衰史。他把儒家经书的存亡说成是文化盛衰的标志,并以此指责秦始皇“燔五经”是“厥辜深重”,颂扬了汉代“诏求亡失”的儒家经书和“经书并修”的崇儒做法。因本文着重谈论朝廷如何用力征求亡佚的文书经籍,故篇名“佚文”。王充以“皆论他事,不颂主上”为理由对先秦诸子的著作加以贬斥,极力推崇那些“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非徒讽古经、续故文”的文人,并说他的《论衡》的宗旨就是“疾虚妄”,是“颂上恢国”之作,而他自己则是这样的鸿笔之臣。
【原文】
61·1孝武皇帝封弟为鲁恭王。恭王坏孔子宅以为宫,得佚《尚书》百篇、《礼》三百、《春秋》三十篇、《论语》二十一篇,

篇三:[王充]论衡谈天篇

谈天篇
【题解】
本篇名叫“谈天”,实际上是谈天地。
儒者认为“天,气也,故其去人不远。人有是非,阴为德害(暗中做了好事或坏事),天辄知之,又辄应之”。天是有意志能赏罚的。王充则指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体,非气也”,坚持天是自然界的物质实体。
关于地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作者通过对太阳和北斗星的观察以及询问到过日南郡的人,认为地是很广大的,要超出邹衍的大九州。这虽然于文章意义不大,但这种见解在当时有助于人们提高认识,开阔眼界。
对共工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王充按实有其事进行批判,虽言之凿凿,但终无可取之处。
【原文】
31·1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1),怒而触不周之山(2),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又恐其实然,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
【注释】
(1)共(gōng工)工:传说中的上古英雄。相传为炎帝部落的一支,黄帝时水官。他的儿子后土治水有功,被祀奉为社神。颛顼:参见11·2注(2)。
(2)不周山:传说中上古山名。据王逸注《离骚》,高诱注《山海径·原道训》在昆仑山西北。
(3)维:系物的大绳子。地维:地的四角。古代神话中认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撑,地有四维系缀。绝:断。
(4)女娲(wā蛙):上古神话中的女神。《说文·女部》:“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销:熔化。
(5)鳌(áo熬):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6)引文参见《淮南子·天文训》、《列子·汤问》。
(7)夺:使丧失。这里是驳倒的意思。
【译文】
儒者的书上说:“共工与颛顼争做天子没有成功,发怒就撞不周山,结果把撑天的柱子弄折了,系地四角的绳子搞断了。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补苍天,砍掉鳌的脚来顶住天的四边。由于天的西北方残缺,所以日月往那里移动;由于地的东南方残缺,所以众多的江河向那里流去。”这是很久以前的记载,又为世间上人们肯定的说法。有学问的人,感到奇怪却无法指出它的不对,或者认为不对,却无法给予驳斥,但又恐怕它确实如此,因此不敢直接加以论述。用自然的道理和社会的情况来讨论,大都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原文】
31·2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1),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2)?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能当也,何不胜之有!
【注译】
(1)革:皮革做的甲胄。
(2)上言“使是天柱乎”,此当反言“使非天柱乎”,故疑“非”下脱一“天”字。
【译文】
跟别人争当天子没有成功,发怒撞不周山,把撑天的柱子弄折了,把系地四角的绳子搞断了,有这样大的力量,那么天下就没有敌手。用这样大的力量,跟三军打仗,那么敌方的士兵像蝼蚁,武器盔甲像毫毛麦芒一样不堪一击,怎么会有失败的怨恨,发怒去撞不周山呢?况且坚固厚重没有比得上山的,用万人的力量,共同推座小山,也无法能推动。像不周山,是座大山。假使它是撑天的柱子呢?弄折它确实困难;假使它不是撑天的柱子呢?撞不周山而使撑天的柱子折断,这也还是不容易的。如果共工确实能“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的话,颛顼跟他争当天子,就是拿出天下的军队,用尽四海之内的人力,也抵挡不了,他怎么会打不胜呢!
【原文】
31·3且夫天者,气邪?体也(1)?如气乎,云烟无异(2),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乃为柱,如触不周(3),上极天乎?不周为共工所折,当此之时,天毁坏也。如审毁坏,何用举之?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说者曰:“鳌,古之大兽也(4),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夫不周,山也;鳌,兽也。夫天本以山为柱,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如能杀之,杀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则皮革如铁石,刀、剑、矛、戟、不能刺之,强弩利矢不能胜射也(5)。
【注释】
(1)也:根据文气,疑为“邪”字。上文有“气邪”,可证。
(2)根据文意,疑“云”上夺一“与”字。
(3)触:上言“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此该反言“如不周上极天乎?”故疑“触”涉上文诸“触不周之山”衍。
(4)兽:鳌是大龟,虽传说它能“力负蓬、瀛、壶三山”,但称为兽,未闻。
(5)射:疑“之”字之误。上言“不能刺之”,此言“不能胜之”,文例一律,可证。
【译文】
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如果是气,那跟云烟没有什么两样,怎么会有撑它的柱子而且被折断呢?女娲用石补天,那么天是实体了。如果确实是这样,天就是玉石之类。石的质量重,做成千里长的一根柱子,是不能胜任的。像五岳的山顶都不能高达天上成为顶天的柱子,那像不周山能高达天上吗?不周山被共工折断,在这个时候,天就被毁坏了。如果确实被毁坏,用什么去支撑它呢?可以砍下鳌的腿来顶住天的四边,解释的人说:“鳌是上古的大兽,四条腿又长又粗,所以砍下它的腿可以顶住天的四边。”不周山是山,鳌是兽。天本来用山作为顶天柱,共工折断它,改用兽腿来替代,兽骨会腐朽,怎么能永久地顶住它呢?况且,鳌腿可以用来作柱顶天,那么它的身体必然又长又粗,天地不可能容得下,女娲虽然神圣,怎么能杀得死它呢?如果真能杀死它,那么是用什么东西杀的呢?鳌腿可以用来作柱顶天,那么它的皮革像铁石,刀、剑、矛、戟不能刺穿它,强弓利箭也不能射穿它。
【原文】
31·4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当共工缺天之时,天非坠于地也。女娲,人也,人虽长,无及天者。夫其补天之时,何登缘阶据而得治之(1)?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如审然者,女娲多前(2),齿为人者,人皇最先(3)。人皇之时,天如盖乎?
【注释】
(1)缘:攀援。阶据:依靠。治:治理。这里是修补的意思。
(2)多:疑汉碑“以”形近而误。
(3)人皇:上古神话传说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一。
【译文】
观察现在的天离地很高,相信古时候的天与今天的没有区别。当共工毁坏天的时候,天并没有坠落在地上。女娲是人,人即使再高,也够不到天。那么她补天的时候,是攀登和依靠什么去补天的呢?难道古时候的天像屋顶的样子,离人很近,所以共工能够毁坏它,女娲能够补上它吗?如果确实是这样,女娲以前,开始作为人的,是人皇最先。人皇的时候,难道天像车盖一样离人很近吗?
【原文】
31·5说《易》者曰:“元气未分(1),浑沌为一(2)。”儒书又言:“溟

篇四:[王充]宣汉篇

【题解】
“宣汉”就是宣扬汉代的“功德”。王充在本书《恢国篇》中说:“《宣汉》之篇,高汉于周,拟汉过周”,在《须颂篇》中说:“《宣汉》之篇,论汉已有圣帝,治已太平。”可见他是很看重《宣汉篇》的。王充认为,太平盛世的标准,应当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以此为标准,他把汉代与周代作了对比,认为汉代“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疆域广大,荒野变成良田,各民族都有所进步。因此,他明确指出:“周不如汉”。这就驳斥了俗儒“好褒远称古”,认为太平盛世只存在于古代的观点。王充指出,“圣人”也是禀气而生的,“天之禀气,岂为前世者渥,后世者泊哉?”天施气,古今若一,所以“圣人”古今都有,问题在于“世儒不知圣”。至于祥瑞,王充认为汉代并不少见,只是“帝王之瑞,众多非一”,“今瑞未必同于古,古应未必合于今”。但是他尽力在“祥瑞”问题上作文章,把社会的进步又完全归之于封建帝王的所谓“功德”上,对汉代帝王极力作了美化。
【原文】
57·1儒者称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汉兴已来(1),未有太平。彼谓五帝、三王致太平,汉末有太平者,见五帝、三王圣人也,圣人之德,能致太平;谓汉不太平者,汉无圣帝也,贤者之化,不能太平。又见孔子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2)”。方今无凤鸟、河图,瑞颇未至悉具,故谓未太平。此言妄也。
【注释】
(1)已:通“以”。
(2)引文参见《论语·子罕》。
【译文】
俗儒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兴建以来,没有出现太平。他们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没有出现太平,是由于见五帝、三王是圣人,圣人的功德,可以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说汉代不太平,是由于汉代没有圣帝,贤人的教化,是不能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又见孔子说过“凤鸟不飞来了,黄河中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可能是完了”。当今没有凤鸟、河图,祥瑞略欠齐备,所以说汉代不太平。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7·2夫太平以治定为效(1),百姓以安乐为符(2)。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3),尧、舜其犹病诸(4)!”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夫治人,以人为主。百姓安而阴阳和(5);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视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则平矣,瑞虽未具,无害于平。故夫王道定事以验(6),立实以效,效验不彰,实诚不见(7)。时或实然,证验不具,是敌王道立事以实,不必具验。圣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须符瑞。
【注释】
(1)效:效验。指吉祥的征兆。
(2)符:符瑞,吉祥的征兆。
(3)修己:指君王修养自身的道德,认真尽到自己的职责。
(4)其:表推测语气,略与“大概”同。病:感到困难。诸:“之乎”的合音。引文参见《论语·宪问》。
(5)阴阳:阴气和阳气。阴阳和:指气候正常,风调雨顺。
(6)王道:先王之道,古代圣王治国的道理。事:事实,治理国家的实际情况。这里的“事”和下句的“实”,都指天下太平。验:和下句的“效”都指祥瑞。
(7)见(xiàn现):同“现”。
【译文】
天下太平是以社会安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老百姓是以安居乐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孔子说:“修养自身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尧、舜大概也还难于完全做到这一点吧!”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天下太平的证明。治理人,就应该以人为主。老百姓安居乐业就阴阳之气和谐;阴阳之气和谐就万物滋生;万物滋生就有奇瑞出现。看看当今的天下,老百姓是安居乐业呢?还是岌岌可危呢?既然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天下就是太平的了,祥瑞即使不齐备,并不妨害它称为太平盛世。所以先王之道用祥瑞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如果祥瑞不显著,那就是天下太平的事实还没有出现。但是有时也许天下确实太平了,然而祥瑞未必齐备,所以先王之道又是用事实来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的,不一定要求祥瑞齐备。圣主治理天下,盼望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并不期待符瑞的出现。
【原文】
57·3且夫太平之瑞,犹圣主之相也(1)。圣王骨法未必同(2),太平之瑞何为当等?彼闻尧、舜之时,凤皇、景星皆见(3),河图、洛书皆出,以为后王治天下,当复若等之物,乃为太平。用心若此,犹谓尧当复比齿(4),舜当复八眉也(5)。夫帝王圣相前后不同,则得瑞古今不等。而今王无凤鸟、河图,为未太平,妄矣。孔子言凤皇、河图者,假前瑞以为语也,未必谓世当复有凤皇与河图也。
【注释】
(1)主:据下文“圣王骨法未必同”,当作“王”。相:骨相。王充认为从人的相貌特征可以看出他的“命”的好坏。参见本书《骨相篇》。
(2)骨法:骨相特征。
(3)景星:参见52·1注(2)。
(4)比齿:即“骈(pián蹁)齿”,牙齿不分开,长成一片。传说帝喾“骈齿”。
(5)八眉:即《骨相篇》所说的“眉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
【译文】
象征太平的祥瑞,好比是圣王的骨相。圣王的骨相特征未必都相同,象征太平的祥瑞为什么就应当相同呢?他们听说尧、舜的时候,凤凰、景星都出现,河图、洛书也都出现,就认为以后的帝王大治天下时,也应当出现这一类祥瑞之物,才能称为天下太平。依照这种想法,好比说尧应当像帝喾那样长出比齿,舜也应当像尧那样眉毛有八种颜色。帝王的圣相前后不相同,那么他们遇到的祥瑞古代和现代就不会一样。如果当今的帝王由于没有凤鸟、河图一类的祥瑞,便认为天下还没有太平,这就错了。孔子说到凤凰、河图这类东西,是要借用从前出现过的祥瑞来阐述自己观点的缘故,不一定是说世上应当再有凤凰与河图出现。
【原文】
57·4夫帝王之瑞,众多非一,或以凤鸟、麒

篇五:[王充][PK赛]关于诚信的作文:诚信是什么_1200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的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诚信是什么?诚信是成功的钥匙;诚信是什么?诚信是金,品质纯正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珍藏在心灵的最深处;诚信是什么诚信是树,需要灌溉、培土、剪枝,直至长成挺拔繁茂的参天乔木;诚信是什么?诚信是泉,澄澈透明、涓涓不息、荡涤污渍、滋润心田;
  诚信是什么意思?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现在的中国虽然说有诚信之人,但不诚信之人居多。大同社会离中国太远了,而欧美国家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在美国,放一包东西在门外,没有人会不拿,在美国,你出去旅游,大门敞开几个月也不会有人进去偷东西。这是什么,这就是大同,“故外户而不必”。在中国呢?你在大街上拿着包走着,突然从你后面冲出一个人把你的东西就抢走了,这是什么?有人借钱不还,有人答应别的事,不会准时的完成。
  当然在中国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就如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还有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着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这说明什么?有诚信的人,他的利益往往比别人的多。
  我们也说说不诚信的后果吧,小学的时候大家应该学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他不诚信带来的代价便是亡国,这与《狼来了》是一个道理。
  现在的中国如果想实现大同社会,第一当头之选便是诚信,诚信带给你的永远只是利益。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火种,需要我们悉心守护,不但要把她播撒开来,成就燎原之势,而且要星火相传,让每一代人都能感受到她的光明和温暖;诚信是什么?诚信是一枚古老的种子,她播撒在每颗善良淳朴的心灵里,她植根于每一个踏实真诚的足迹里!
 
    江西九江彭泽县彭泽县浩山中学初二:曾凡军

篇六:[王充]关于志向议论文素材


  (1)引言
  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 作者:(三国)曹操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作者:(汉)王充
  劝汝立身须苦志,月中丹桂自扶疏。 作者:(唐)刘兼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作者:(唐)邵谒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作者:(明)冯梦龙
  生、死、穷、达不易其志。 作者:(宋)苏轼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作者:欧阳修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

篇七:[王充]关于水仙花的诗歌11首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宋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水仙花
             宋刘克庄
  岁华摇落物萧然,一种清风绝可怜。
  不俱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
  骚魂洒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
  却笑涪翁太脂粉,误将高雅匹婵娟。
  水仙花
             宋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

篇八:[王充]100句精选经典的读书名言


  1、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美国)
  2、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3、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4、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5、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6、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7、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8、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9、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2、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1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4、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5、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罗曼·罗兰(法)
  16、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俄)
  17、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18、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英国作家)
  1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20、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塔帕(英国)
  21、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22、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23、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雨果
  2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培根
  25、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2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8、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3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3、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3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36、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37、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3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39、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40、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1、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4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丘
  44、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45、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46、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47、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48、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英国作家]
  49、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5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选自:读书名言
  51、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52、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5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4、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55、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57、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58、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5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61、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62、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63、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64、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
  65、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66、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6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68、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69、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7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71、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钱三强
  7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
  7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7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7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76、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摘自:名人名言大全(www。geyanw。com)
  77、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78、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79、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80、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英国作家]
  81、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
  82、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法国科学家)
  83、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麦考利[英国作家]
  84、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伯克[美国想思家]
  85、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华盛顿(美国政治家)
  86、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
  87、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88、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英国诗人)
  89、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90、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91、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92、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9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9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9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9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9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9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9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0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篇九:[王充]虚心好学的格言警句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岁去弦吐箭--孟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上一篇:敬老作文6篇
下一篇:暑假安排9篇

扩展阅读文章

读书名言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读书名言推荐文章

读书名言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