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风声剧情2篇

时间:2018-08-22 来源:励志电影 点击:

电影风声剧情篇(一):鬼子来了观后感2600字 鬼子来了观后感


当我从让子弹飞被姜文感染之后,我不禁对他以前拍过的三部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像这样一个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人他所拍摄的电影到底是什么样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在听到李萍老师及室友的强烈推荐之后,我观看了《鬼子来了》,继而在姜文的让子弹飞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后,我又一次被打动、被折服。虽然它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尽管影片中不乏令人发笑的情节,但是它所留给我们品尝的苦涩,留给我们体味的悲伤,留给我们痛定思痛的空间,是每个看过的人都不得不深思的。虽然它遭到封禁,但是它带给人的深思考和姜文所追求的真史实、真情感无疑对我们的教育好处是无比巨大的。正是因为有了这部电影,才使我明白了"战争与人"的残酷,才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偏僻乡村挂甲台的村民马大三(姜文)某日遇上了一个平生未遇的难题。一个陌生的"我"将两个黄麻袋放在他家,并声明年三十会取走,麻袋里装着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翻译,厚道的马大三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两个敌人。6个月过去了,"我"没来取人,如何精心看管这两个俘虏,又防止鬼子查觉的问题难坏了大家。村民们要求马大三解决掉这两个鬼子,但马大三却下不了手。一番波折,长期受到精心照顾的鬼子,渐渐消除了敌意,鬼子表示愿意以几车粮食来换取自由,这样既能够救济正陷于饥荒中的村民,又能够免去大家的苦恼。大家相信了这个在他家住了多时的鬼子,同意了交换,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为欢庆举办的宴会上,日本兵对村民展开了残忍的大屠杀并放火烧毁村庄,只有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摇船回来的时候,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中只剩下了空洞。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村民们以前朝夕相处的鬼子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上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从总体上来说,鬼子来了的叙事既复杂荒诞出人意料又不失紧凑流畅与真实,在故事的每一处发展与转折中都隐匿着极为丰厚而繁杂的人性资料,正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才使我由衷的喜爱拜服这部电影,在此表达我的一些感受。

影片中的"我"这个形象,就应说在电影中并不是那么重要,在我看来,他只是起到了引出离奇的故事,并使电影的某些段落能够衔接的作用。而真正重要的则是以马大三为首的那些村民以及那些日本人的形象,透过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碰撞,从而让我们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人性。以前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人会明白,农民大体上都是淳朴而安于现状的,从古至今,农民一向都是受压迫的对象,久而久之使他们构成了温顺贤良的品格,所以当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的时候,农民学会了忍让,为了赢得生存他们学会了妥协,当鬼子没有烧杀掳掠的时候,他们便不会奋起反抗。影片中挂甲台的村民对这一史实做了真实的阐释,在那个被日军牢牢把持的小地方,鬼子对村民实行"和平"的奴役,习惯了被压迫的村民麻木了,他们为了生计这样的眼前利益而过分乐观的活着。小镇上唱曲的在集市上宣扬着皇道乐土,教育众人中日"八百年前是一家"。人们见了鬼子一口一个"森塞"。马大三等村民胆小的不敢杀掉被俘的鬼子,费尽周折请刽子手代劳,却得到鬼子命不该绝的结论,最后村民与鬼子达成了一致--用人换粮,欢天喜地的换来了一场屠杀的盛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那段时期的历史实事求是的反映,对人性真实的刻画,看过之后,让我触目惊心,气愤十分,尤其是影片中花屋小三郎的那句"我此刻最后明白了你们这么长时间打不赢这场战争的原因了。"深深的刺痛了我,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我无法亦不能否认。姜文欲还人们一个他所认同的真实历史的记忆,他正是透过对真实历史的再现警醒我们去直面我们一向在回避的东西,他的良苦用心让我备受感动。

我为什么要拍"鬼子戏"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职责。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的是真正的中国老百姓、中国平民。而事实上,当年日本军也确实杀过很多中国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发生过这样的惨案。我想透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应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应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应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就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姜文关于日本的十个为什么》)。影片中有两个场景真实的刻画了鬼子的暴行:一是炮楼里的两个鬼子溜出来想吃鸡,老兵教新兵如何粗暴的对待中国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刺刀,并说"对付支那猪就只有用这种办法";二是小三郎在鬼子和百姓的联欢中得意忘形,对中国人大声说着"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然后他在队长激将下,兽性大发对养活了他半年的村民们举起了屠刀。姜文将鬼子们的武士道精神和对中国人的残忍施暴的一面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由此让我们真切看到其人性极其匮乏和阴暗的一面,体会到这样深刻的人性剖析,我不能不被他折服。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我听到这段契约时,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国世代相传的美德,"以心换心"的"仁心",用在了这样一个讽刺的场合,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挂甲屯村民自以为善待(不杀,借白面给他们包饺子,宁愿自己挨冻而把棉被裹在"囚室"的柱子上,以防花屋撞头自杀)了鬼子,便期望得到礼尚往来的回报,这是何等的可笑,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以德报怨,到了那里便不折不扣的成为了软弱和愚昧,又是何等的可悲。"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再加上"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的死亡观念,想要"活着"的现实追求,压抑的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可悲、可怜、可叹!

当马大三在花屋的屠刀下人头落地、"含笑九泉"时,当那一幅黑白鲜明的画面转换成最终的鲜红时,鬼子来了迎来了它最悲壮的结局。为什么姜文将整部电影拍成了黑白,唯有结局那一抹鲜红,不是因为形式,而是因为资料,我们能够理解那红为红色的血或红色的旗帜,姜文借助红警醒我们,让我们认清了现实的残酷,这是不容抹杀的。鬼子来了犹如一个关于我们民族性格与命运的寓言,它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性与普遍性,并由此引发出我们对中日民族性格冷峻的剖析与思考,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弱点,深刻的了解了人性,更深的体会了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我们才真正看懂了鬼子来了,而它的全部好处也就在于此。感谢姜文,感谢"为了忘却的纪念"。

电影风声剧情篇(二):高晓松 一尘不染,心有翩翩少年


高晓松 一尘不染,心有翩翩少年

1983年,黄昏中的北京,迷蒙、色彩饱满,像是香山一片红透的枫叶。起了风,远远地送来电报大楼的钟声。一个少年立在窗边,听着那被风声拉长的旋律,意醉神迷。报时钟声响完,少年奔出家门,冲向五道口,秋风把他的领口吹开来,是直沁心脾的秋高气爽。

多少年后,高晓松伫立在洛杉矶的秋风里回忆北京长大的那个风中少年,突然起了一阵乡愁。那是他眼里最美好的80年代,那时的他是初中生,心中有他自己的“远大前程”。

如今的北京,在他眼里,噪声淹没了那些美好的细微的声音,比如燕子掠过屋檐的羽翅震动,比如潇潇秋雨的滴落......于是,他离开北京,移民去往美国,在他洛杉矶,他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激荡在少年心中的八个字,是纵横四海,改造国家。

2012年3月,就在美国洛杉矶,高晓松主持的脱口秀栏目正式开始录制,每集节目时长20多分钟,短小精湛,一把椅子、一把折扇,对着镜头,高晓松对着全世界,开始聊天。这就是后来35期总播放量达到8300万次,一年总点击率达1.3亿次,创下网络播放奇迹的脱口秀节目《晓说》。

但是《晓说》最初的出现,并非起自纵横捭阖抢占互联网的大布局,而是因为高晓松的中年危机。

2012年,43岁的高晓松心头常常涌上一种怅然,尽管在朋友眼里他能侃、乐观、充满正能量,但是中年危机还是袭击了他——他们那一代人从小所受过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从来不是要买个什么样的房子,娶个什么样的老婆,过成什么样的日子,那时候常常激荡在少年心间的八个字是“纵横四海,改造国家”。

当年复一年,年少时的梦想已经被现实风干,尤其是创作力枯竭,再也无法像年轻时写出那么精彩的歌时,他常常反思自己: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这些又有何意义?经纪人听了,掰着指头给他数,你做了什么什么节目的教练,做了什么什么活动的评委,你赚了几位数以上的钱......

可是在高晓松眼里,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义的,带来个人的自由,改善个人的生活,但是如果眼里只有钱,那似乎就和当年心怀梦想的此间少年背道而驰了。于是,就有了脱口秀节目《晓说》,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他在镜头前,跟大家聊人文、聊历史、聊旅行,揭秘奥斯卡的游戏规则,聊民国时期的刺客,说美国大选,趣谈古代婚姻制度......在他眼里,这是“纵横四海,改造国家”之一种,推动浮躁的社会去沉淀去思考。

当然,言多必失,聊了那么多的天,总归有疏漏,网友们看到疏漏就针锋相对地批判,于高晓松来说,看网友评论也是一次接受再教育的过程,“评论里绽放的理想主义光辉,比纠错还让我感动。不夸张地说,我的人生观跟着有了调整。”高晓松把《晓说》比作微博,“短小阅读会饱和,但是它的线索多,40万字微博不过两本书的体量,信息量却要比两本书多得多,有人留言看了我的节目去查了4个小时的史料。”

他跟朋友和制作团队总提一句话,希望《晓说》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些音乐在每一代人都没有形成大流行,但是每一代都有喜欢它的人,这也是《晓说》的目标。”

先做一个守法的公民,然后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

事实上,以前的高晓松年少轻狂,并不太喜欢接受批评,真正的成长,也许要从42岁那年酒驾入狱开始。

2011年5月9日,高晓松因为酒驾发生交通事故而被判入狱。他的律师原本可以帮他做无罪辩护,但却被他拒绝了。庭审现场做自我辩护时,他坦然认罪,“我没什么辩护的,有的只是忏悔。平时我觉得喝酒可以带来自由,现在却因为喝酒而失去自由。之所以有今天,是自己多年来浮躁、自负的结果。我要先做一个守法的公民,然后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那是一段很不光彩的经历,但是认领了责任,也就意味着担当。那句话,成为当年的最硬气发言。

在看守所的生活,让他成长了很多,“主要是情商方面,我一直觉得我是个智商高,情商不足的人。”冯唐曾经这么评价高晓松:分寸感、进退感很差。在看守所里,身边有文盲,有杀人犯,高晓松每天就和他们吃住在一起,这让他有种生活回归到粗糙原始状态的感觉,于是很多原先的想法、理念也开始土崩瓦解。“比如我原来不喜欢或者看不惯很多人很多事,但是在看守所里突然觉得原来不喜欢的那些,其实都还不错,原来觉得不可接受的那些跟那段日子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曾经觉得永远不可结交的人,后来也成为感情至深的兄弟。“我还在等在狱中结交的一个大哥,2014年秋天他出来,我跟他许诺了,我这辈子跟人家承诺的事儿,很多都没有做到,但是这件事儿我一定能够做到,等你出来我带你去环游世界。”

在这之外,高晓松觉得看守所中6个月,他做得最成功的事,就是发呆,以前他没时间发呆,脑浆子没关过火,一直咕嘟着,突然就有了时间关火晾凉,可以去看枯燥的《大英百科》,此外,他还顺带翻译了一本马尔克斯的书。“《Memories of my melancholy whores》,我翻成《昔年种柳》。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是马尔克斯将近80岁时的作品,一本非常出色的小说,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版,我觉得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所以就翻译了出来。”文字在网上贴出来之后,收到赞许无数,以至于被大家赞叹这是“高墙下出灵感”。

走出看守所,回首来时路,高晓松觉得生活对他足够眷顾,“我现在觉得生活对我特别好,是一种恩赐。我太太一家都信佛,我只敬佛,或者说只信不仰。每次去寺庙,我都对我太太说,不要求佛任何东西,我们已经是最受眷顾的了,如果这样都不满足,还要如何呢?做人,不能太贪婪。”

该明白的都明白了,不明白的也不想去明白了。

高晓松在网上还有个称号——矮大紧。那是他在写“重金属风格”小说《杀了她喂猪》时给自己起的名字,刚好是“高晓松”三个字的反义词。“这个名字也反射出我心里狰狞的一面。年轻时候,我是内心柔软,外表狰狞;现在的我,内心狰狞,外表柔软,正好反了过来。”

对于自己的外表,他有十足的幽默感——“你想想人家给你这么多东西,人家总得平衡点吧。你说拿什么平衡呢?比如说让你爸妈折寿,那不行;说让你变成1.5米,那也不行,少根手指头,也不行,没法弹琴了,生病那更惨,算了,干脆砸我脸上算了。”

生活给了他一张狰狞的脸,却让他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一尘不染的翩翩少年。所以,80后的徐粲金越过他的外表,被他的才华和内心所打动,最终答应了他的求婚。说起高晓松的求婚,还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那天,两个人一起去迪斯尼坐过山车,天上正好落雨,噼里啪啦砸在脸上,过山车冲上最高处,高晓松大声喊了一句,你嫁给我吧。徐粲金说好啊。高晓松心里不踏实,又追问一句,行吗?徐粲金以更大的声音回答说,好!好!好!

过山车俯冲而下,他们幸福的声音还回荡在云霄。

曾经多少次被人问过,老牛吃嫩草,一个60后和一个80后结婚,横跨了几代,会不会有代沟。但是高晓松却觉得,人和人之间,只要在一起生活,迅速就拉近了距离,只要不在一起生活,同龄人也难交流,因为生活本身是一种最好的黏合剂。

少年成长为大叔,曾经时不时想着踹生活两脚的高晓松,现在内心早已趋于平。如今的高晓松,在朋友和公众眼里,几乎是全能人物——说到靠手吃饭,左手可以写歌、弹琴,右手可以写小说写杂文;《晓说》的网络热播,让他成为中国的“奥普拉”,而且收到不少电视台的邀约;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导演。在《大武生》拍后的第三年,高晓松再次蠢蠢欲动,筹谋新的电影。在各种身份之间,高晓松自由切换,人到盛年,他现在这么理解他的四十不惑:四十岁,该明白的都明白了,不明白的也不想去明白了。从此不惑。

《晓说》经典语录:

我发现人不能多年在同一座城市待着,疑似认识的人太多,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周围熟人千丝万缕导致不敢放开吹牛的痛苦。

中国人在奥斯卡只配打酱油?总有一天还是能打到醋的。

《虞美人》肯定是特别好听的一首曲子,那么多人往里填词,说明它好听,是一首流行歌。《虞美人》可能填了几万首,至今流传下来的至少有几千首,可是怎么唱忘了,既然那么好听,怎么就给忘了呢?

总之,郑和是玩也玩了,乐也乐了,全世界也见了,钱也花了......他顺手干了好多事,把狮子、长颈鹿什么的都给弄回来了。还给中国人民留下一样伟大的东西,就是麻将。

我有一个朋友开药房,我说咱俩这么好的关系,你干嘛不给我点消炎药?他说我告诉你,这个在美国惩罚得特别严重。医生的处方必须在药店保留十年,十年期间任何处方不能动,每年至少来查两次,你只要开了处方外的处方药,那就立即被吊销执照。

上学时学过一个化学原理,是说一种物质合成现象的,叫做“易合难解,易解难溶”,就好象溴和银,把这两种物质合成非常困难,需要几百度的高温才生成出“溴化银”,可是它只要一遇到空气,很快就会分解。但是硫酸和铜就很容易产生反应,之后生成一种非常美丽的蓝色液体“硫酸铜”,它就非常稳定——我觉得婚姻应该也一样。

上一篇:描写童年的诗6篇
下一篇:肖怀忠2篇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电影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电影推荐文章

励志电影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