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6篇
著名物理学家篇(1):《轮椅上的霍金》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轮椅上的霍金》,它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著名物理学家——人称“宇宙之王”的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而顽强的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赞扬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品质,表达了对霍金的敬仰之情。
我喜欢文中的这一段话:“那多半不是真的,霍金只是不愿被外人打扰,此时他一定坐在这间有着高高天花板的舒适小屋里,会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上好几个小时,周围两三盆植物当中摆放的是他三个孩子的照片。”看到这句话,我觉得工作好几个小时,正常人都一定感觉到累,更何况是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好几个小时”呢?这说明霍金对物理研究是那么的热爱,全身心投入地去研究它,钻研它。三个孩子的照片说明霍金对孩子的思念,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学了这篇课文,我被霍金不断求索的精神所折服。霍金他正视命运、乐观向上、意志顽强,真是一个生命的强者。我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敢于对命运抗争的人。
著名物理学家篇(2):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人性的弱点》一书曾提到过“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的人。”是的,盲从的人必是个没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智者不会是一株墙头草,而会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钉子,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坚持生活科学的真理。而盲从必会像错误的指向标,引导我们坠下错误的深渊。
丁肇中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测电子的半径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和物理学家所推导出的结论并不符合,因为其他物理学家所推出的结论是电子没有体积,他得出不同结果后反复思考,重做实验后证明之前的科学家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得出了一个启示:做物理实验,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丁肇中敢于坚持己见,反对专家的结论的行为是大胆的,又是可令人钦佩的,而盲目随从的人与之相比较,便可看出盲从随大流的人是如何的愚昧不堪了。
春秋时期的东施,是个丑女,她看到美女西施因心口痛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便也与西施学习,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驼背,又捂住了胸口,弄得更加丑陋不堪,令人耻笑。
东施效颦的故事足以证明盲目顺从的可笑。这不觉地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丁肇中就会令人钦佩,而东施会令人耻笑呢?原因很简单,丁肇中他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想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而东施却不研究实质内容,只单纯效仿表现形式。所以说,我们应当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关于独立思考与盲从,很多事例都启迪人心。因为独立思考,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改革,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给文学注入新的血液。而因为盲从,东施效颦终成笑话,燕国寿陵人邯郸爬行铸成错误人生。因而,只有独立思考,拒绝盲从,才可使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获得更多的收获,拥有更完美的人生。
著名物理学家篇(3):漫步在书籍的韵味之中
漫步在书籍的韵味之中
藏书再多,倘若不读,只是一种癖好;读书再多,倘若不用,只能成为空谈。所以我们应该一起在书籍的长河之中漫步,细细去体会其中的韵味。
正如名人名言所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的体现出读书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著名钢琴家贝多芬,他虽然患有耳聋病,但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他下定决心要战胜自己,用他对音乐的知识与理解创作出一曲又曲的传世名作来证明自己。所以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提高。读书也要读好书,‘‘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读书也是写作的必经途径,在书海中徜徉,社会生活中锤炼,大好河山中畅游,这样的读书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读书不但是一次成长而且也是一种磨炼。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童年并不是很聪明,有位老师还对爱因斯坦说‘‘你将来会一事无成。’’但爱因斯坦不服气,他努力在今后的日子里勤奋刻苦的读书,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先后发表了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等重要学说,最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著名的画家达芬奇从小就刻苦用功读书,要想在画纸上把完美的画技表现出来,非下苦功夫不可。他用心学习素描,刻苦读书,经过长期的的艰苦艺术实践,终于创出不朽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著名的画家。
读书要有正确的选择,同时还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好读书,读好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往往读书都会使人充实,使人明智,使人大开眼界。正如‘‘活到老,学到老。’’书籍给予了我们太多的知识和智慧,同时也能在书海中成长,体会这其中的韵味。书籍怎能不是人们终生的‘‘伙伴’’呢?难怪少年人读书像门中窥月、中年人读书像庭中赏月、老年人读书像掌中玩月!这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正是读书有韵味的最好体现吗?
书籍如浩瀚的大海,书籍就像一次温馨而又浪漫的旅行,就像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梦,在璀璨的星空下闪烁。热爱书吧,,这就是知识的泉源!
著名物理学家篇(4):科学家霍金的励志人生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着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这迫使霍金一家搬离海格特的家园,迁到牛津避难。他们在霍金诞生后又回到了伦敦。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曾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
轮椅出现了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女记者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但霍金还是以恬静的微笑这样回答)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励志照亮人生,成功改变命运!
著名物理学家篇(5):高中议论文范文 学会舍弃(5篇)
舍弃是一个令人无奈的事,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舍弃,舍弃有时也会令我们受益无穷。
篇一 学会舍弃
谁喜欢舍弃自己的物品呢,但在更重要的事情前,在为了更好的收获前,有时也是需要舍弃的,哪怕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也必须舍弃,因为他可能关系到一株植物的成活,一个小生灵的生命,一片稻田的收成,或者说,一个人的性命。
谁知道呢,牺牲掉的可能是很美好的东西,但它带来的回报却是丰硕的;但如果紧紧抓着一个该舍弃的东西不放,那将会带来悲惨的后果,这点在文章《抽打心中的樱桃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儿子被噼里啪啦的抽打声打断了他的美梦,睡眼朦胧的他猛然间发现他母亲正在抽打樱桃树的花,第一棵已经抽完了,正准备抽打第二棵,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抱住妈妈,死也不让她抽,母亲见解释不清楚,就摇摇头说:“好,那么到秋天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夏天到了,母亲的那棵树像往年一样结满了青青的樱桃,而儿子保护下来的则结得满满一树的樱桃,儿子冲着母亲一笑,母亲笑而不答。秋天来了,母亲的樱桃树结满了诱人的红中透黄的樱桃,但儿子的樱桃树依旧是绿色的。慢慢地,樱桃开始大片大片地掉在地上,树叶开始枯萎,枝干开始僵硬,这颗樱桃树就这么死了。
母亲以一颗樱桃树的代价告诉儿子了这么一个道理:人有时候该学会舍弃。
美丽的樱桃花的确让人很舍不得让她花落成泥,但为了有个好的收成,也为了这课樱桃树的性命,樱花不得不做着他的牺牲品。同样的,人也有许多舍不得丢弃的东西,但是为了顾全大局,该舍去的东西还是该舍去的,正如“不要为了一棵数而放弃整片森林”。
学会舍弃吧,它将使你受益无穷,因为,舍弃也是一种智慧。
篇二 珍惜与舍弃
大千世界,浩瀚无穷,我们不能拥有一切,懂得珍惜与舍弃是人生的艺术。——题记
小草珍惜它的一寸土地和一方阳光,于是它蓬蓬勃勃,为世界增添了亮色;岩上的松柏珍惜了它得以立足的岩缝,于是天地间有了松柏倒倚悬崖的风姿;青蛙珍惜了它的一片水洼,于是处处响起快乐的哇鸣。学会珍惜,会让你变得快乐。
小溪舍弃了安全的泉眼,奔向大海,于是它与大海融为一体,不至于被蒸发殆尽;雏鹰舍弃了温暖的巢穴,于是它有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蝉舍弃了地下安全温暖的洞穴,才赢得了一个夏季的歌声。学会舍弃,它会让你摆脱羁绊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生活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惊天动地,但平凡的生活同样值得我们珍惜,平平淡淡才是真。你看,碎金般的阳光跳跃在那绿得发亮的树叶上,带着晨露的花儿摇曳在晨风中,蝴蝶在阳光中晒着自己五彩的衣裳。你看这平淡的生活是多么美丽,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珍惜吗?父母不能伴我们一世,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珍惜父母的每一句充满爱的唠叨。兄弟姐妹也在不断长大,他们很快要各奔前程,我们要珍惜我们之间的每一次牵手,珍惜我们之间每次互相对视的目光,珍惜我们之间的每一次嬉笑,这些都如阳光般闪烁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苦恼时,这些阳光会为我们消除阴霾。
同样,不幸的遭遇也值得我们珍惜,因为世界上没有不经受破茧的痛苦而成蝶的蝴蝶,没有不耐住蚌壳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黑暗才能为珍珠的沙子,没有一颗不经过风吹雨打就成熟的果实。正是有了这些痛苦的遭遇才让我们化蛹为蝶成为一颗璀璨的珍珠,一颗笑在秋风里的果实。因此我们要珍惜那些不幸的遭遇、贫穷、疾病、与朋友的分手等等,正是这些不幸的遭遇让我们这些弱不禁风的小树,摇曳成一棵参天大树。
懂得珍惜的同时,我们还要懂得舍弃,舍弃一己之私,成就天下大公。孔繁森一心为阿里人民操劳,当他准备把家里的1600元钱捐献给阿里人民时,他的妻子这时正生病住院,他给家里只留下了50元钱。孔繁森不为私,一心为阿里,赢得了“人民的好干部”荣誉称号。他舍弃家庭利益,成就天下之大公。我们也要学会舍弃,舍弃一己私利,于是我们拥有一份安宁的心境,不至于因只为私立而惶惑不安;舍弃蝇头小利,于是我们有了一份大度平静如水的心境,不至于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整天生活在你争我夺的世界里。
学会珍惜,我们的生活便有了一片阳光,学会舍弃,我们的阳光得以永远灿烂,学会珍惜与舍弃是人生的大艺术。
篇三 学会放弃
生活中,我们总是徘徊在得与失之间。这时就有了选择,同时也有了放弃。在人生道路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有时候要学会放弃。
放弃不是舍弃,是一种等待,等待更好的时机。
1996年春,瑞典的克洛和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登珠峰。为了这次登珠峰,他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当他爬到离珠峰仅剩下300英尺时,他放弃了前进,原因是暴风雪即将来临。而其他成员由于不肯放弃而丢失了生命。几周后他再次登珠峰,这次天和、人时、地利,他顺利的登上了珠峰。并且毫发无损的返回。
放弃是一种更好的获取
从古至今,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放弃中的。但他们却不曾有与选择放弃而感到彷徨。因为残酷而痛苦的放弃之后才能获得崭新的生活。鲁迅弃医从文,才有了今天的《狂人日记》;梵高拒绝做教士,做了画家,才有了今天的《向日葵》;比尔?盖茨放弃了在哈佛大学深造的机会,投身商海,才有了今天的微软公司。正是他们学会放弃,才能成功的驾驽人生,取得成功。是啊,正像一位哲学家所说,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生命中的一个过滤,对心灵的洗涤,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有时候放弃是一种美德
身为中学生,早恋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有何资格谈情说爱:有何资格那父母的血汗钱去装阔少爷?父母的艰辛都只为了自己的儿女将来能出人头地。而许多中学生却将父母的希望抛在后脑勺。曾经网络有句话“你不能给他婚纱,就不能碰她!”既然现在无法给予她幸福,何不学会放弃。为自己奋斗,为父母努力,不然他们的希望变成奢望!
身为高二的我们,因为即将步入高三,为了高考博名金榜,我们不得不学会放弃。学会放弃我们的冲动,学会舍弃我们热爱的小说学会舍弃我们狂恋的韩剧。为了高考,我们必须学会放弃,成就最美人生。
放弃,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煎熬。但是学会放弃,是我们人生路上必做的选择题!
篇四 学会舍弃
《成功》杂志出版商达伦.哈迪曾采访过一些着名的成功人士,探索他们的成功之道,最后他总结出他们的成功在于放弃一些次要的事情,把重点放在至关重要的少数事情上。的确,有时成大事必定要舍弃一些东西,轻装上阵才能决胜千里。
在如今的“快餐时代”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迫使许多人急功近利,妄想着获得成功。在XX年5月开幕的戛纳电影节上,韩国鸟叔受许多人的追捧。但与此同时,鸟叔又在新加坡一见面会上现身,这让众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当事实揭晓后,众人的猜疑转眼间变成了谩骂。戛纳电影节上现身的鸟叔只是鸟叔的一个替身。他在戛纳电影节上骗吃骗喝,出尽风头,却让电影节上的鸟叔热成为一大笑柄。我想,与其说他只是热衷于模仿,不如说他已经被名利蒙蔽了双眼。在新媒介环境下,我们应当放弃对模仿的依赖心理,告别简单的拿来主义。而那些披着偶像外衣争名夺利的人更应该反思,真正的成功不是伪装自己而是自我创新。一味的模仿,只得其皮毛,只会自毁前程。诚然,倘若毅然放弃所谓的名利,放弃无谓的模仿,做真实而全新的自己,成功不是幻想。
我想,一个人若能放下那些浮华而锈蚀的东西,会用更轻快的脚步迈向成功。同样,一个社会也需要舍弃。即便有些传统礼节与习俗传承了上千年需要不断的丰富,但适可而止才能立足社会。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家家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近年来粽子却由祭品变成了礼品。作家莫怀戚对于此现象愤愤地说到:“这些杂味的粽子何必一定要用竹叶呢,用塑料袋不就成了?”或许这句话的背后正折射出物质生活的悲哀。与其说是注重礼节,礼尚往来,不如说是过度包装,与礼节背道而驰。我想,那些虚无的外表应当果断地放弃,不能让传统美德,社会伦理被生硬的附着上现代人的物质观,占有欲。或许一个社会如果能舍弃所谓的“金玉”,清除其中的“败絮”,让它们不再成为枷锁,这个社会才能无限的向前迈进。
不管是人还是社会,要想进步,就应当果断地舍弃一些东西。无论走得多么遥远都应当记得自己为什么而出发。有时舍弃也是一种收获。
篇五 学会舍弃
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才获得鸣叫蓝天的自由;壁虎挣脱掉受伤的尾巴,才得以在危急时刻保全自己的性命。算盘如果变得座无虚席,也就丧失了运算的能力。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舍弃了官位,才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并赢得千古美誉;李白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放弃了世俗的利禄,才获得了“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自由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一生勤劳到苦,他受欧洲“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影响,追随著名物理学家泰勒博士研究物理,他一直想写一篇实验论文,但最终没有好的发现,人们一度曾讥笑他。杨振宁也意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后来,在泰勒博士的引导下,杨振宁毅然放弃了自己钟爱的实验室,转向物理理论领域的研究,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丁俊晖之所以能在国际斯诺克界取得如此的成绩,都是缘于他在初中时做出的一次选择,当时他十分喜爱台球,并显示了一定的天赋。然而传统观念却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他不知如何选择。在与父亲商量之后,他毅然放弃升学,专攻“斯诺克”,终于取得多次公开赛冠军和世界冠军,被称为“东方之星”。这些都源于他善于舍弃,放下顾虑,勇敢抉择,最终取得成功。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马达加斯加群岛有一群顽皮的猴子,经常偷吃人们丰收的花生糯米,这里的人们想了个办法,将花生糖果放到了一个颈口瓶中,当猴子们看到瓶口的美味时,将手伸进去,抓一把花生糖果后才发现这时手已经出不来了,直到人们抓住它时,它依旧不想放弃糖果,不会适时的舍弃,使聪明的猴子落入人们的手中。
正如你穿着衣服和鞋袜挑着担子进入溜滑的田埂上时,就会心跳加快双腿发抖,担子没有加重,也不是你没有能力挑担子,而是你担心摔倒,弄脏衣服,顾虑太多。当你脱去衣服和鞋袜,你会很快地走出田埂,适时的舍弃使你获得成功。
鸣蝉的舍弃使它获得自由,壁虎的舍弃使它重获生命,算盘的舍弃使它拥有价值,正确的舍弃才会使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当然,不是所有舍弃都会使你成功,错误的舍弃只会让你距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正确舍弃如罗盘,指引你航行的方向,如何正确舍弃,还真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呀!
著名物理学家篇(6):读书后感作文1000字 《从一到无穷大》的读后感
读书后感作文1000字 《从一到无穷大》的读后感
做做数学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个目录给我的感觉就是范围好大。它不仅要研究数学的问题,还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识。这本书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他们称这本书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于是我也带着一颗追求科学真理的心,拜读了乔治·伽莫夫大师的这本书。
书的作者是乔治·伽莫夫(1904~1968),他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是科普界的一代宗师。
这本书的许多地方都把我吸引进去,但有些地方我却看不懂。每一章都是一环扣着一环,紧紧相连,一句话中往往就有许多地方可以思考许久,往往就有许多问题。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
首先,我们不能小瞧数字的力量,就比如西萨·班·达依尔向国王说的一句话:“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格内给两粒,第三个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陛下答应了他,因为陛下认为并不需要破费,只需要一些麦粒就够了。可是陛下小看了数字的力量,还没摆到第二十个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的面前,但是,麦粒一格接着一格地增长是那样的迅速。即使是拿来全印度的粮食,也无法实现对西萨·班·达依尔许下的诺言,因为这需要18 446 744 073 709 551 615颗麦粒呀!这个数目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
在第一部分中,他在第一段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匈牙利的贵族,他们在一起比谁说的数字大。从这个故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的内容——大数。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维数与坐标”中他则是用一个生活常识来展开的,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你想到一个地方去当然会向别人问路,在指路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维度、坐标这些知识。这些故事似是信手拈来但却紧扣文章的主题。在阅读这本著作时,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时而陈述,时而比喻,时而疑问,让读者跟随着作者遨游神奇的知识海洋。
如果你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可能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好难懂。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他的题目和它的标题那么可怕,对于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让我发现了原来这些讨厌的数学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原来还有那么有趣的故事。
它里面有生活实际的例子,同时也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的,两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所以说希望大家去看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