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影评5篇

时间:2018-08-20 来源:励志电影 点击:

篇一:[鬼子来了影评]鬼子来了观后感2600字 鬼子来了观后感


当我从让子弹飞被姜文感染之后,我不禁对他以前拍过的三部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像这样一个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人他所拍摄的电影到底是什么样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在听到李萍老师及室友的强烈推荐之后,我观看了《鬼子来了》,继而在姜文的让子弹飞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后,我又一次被打动、被折服。虽然它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尽管影片中不乏令人发笑的情节,但是它所留给我们品尝的苦涩,留给我们体味的悲伤,留给我们痛定思痛的空间,是每个看过的人都不得不深思的。虽然它遭到封禁,但是它带给人的深思考和姜文所追求的真史实、真情感无疑对我们的教育好处是无比巨大的。正是因为有了这部电影,才使我明白了"战争与人"的残酷,才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偏僻乡村挂甲台的村民马大三(姜文)某日遇上了一个平生未遇的难题。一个陌生的"我"将两个黄麻袋放在他家,并声明年三十会取走,麻袋里装着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翻译,厚道的马大三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两个敌人。6个月过去了,"我"没来取人,如何精心看管这两个俘虏,又防止鬼子查觉的问题难坏了大家。村民们要求马大三解决掉这两个鬼子,但马大三却下不了手。一番波折,长期受到精心照顾的鬼子,渐渐消除了敌意,鬼子表示愿意以几车粮食来换取自由,这样既能够救济正陷于饥荒中的村民,又能够免去大家的苦恼。大家相信了这个在他家住了多时的鬼子,同意了交换,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为欢庆举办的宴会上,日本兵对村民展开了残忍的大屠杀并放火烧毁村庄,只有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摇船回来的时候,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中只剩下了空洞。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村民们以前朝夕相处的鬼子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上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从总体上来说,鬼子来了的叙事既复杂荒诞出人意料又不失紧凑流畅与真实,在故事的每一处发展与转折中都隐匿着极为丰厚而繁杂的人性资料,正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才使我由衷的喜爱拜服这部电影,在此表达我的一些感受。

影片中的"我"这个形象,就应说在电影中并不是那么重要,在我看来,他只是起到了引出离奇的故事,并使电影的某些段落能够衔接的作用。而真正重要的则是以马大三为首的那些村民以及那些日本人的形象,透过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碰撞,从而让我们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人性。以前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人会明白,农民大体上都是淳朴而安于现状的,从古至今,农民一向都是受压迫的对象,久而久之使他们构成了温顺贤良的品格,所以当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的时候,农民学会了忍让,为了赢得生存他们学会了妥协,当鬼子没有烧杀掳掠的时候,他们便不会奋起反抗。影片中挂甲台的村民对这一史实做了真实的阐释,在那个被日军牢牢把持的小地方,鬼子对村民实行"和平"的奴役,习惯了被压迫的村民麻木了,他们为了生计这样的眼前利益而过分乐观的活着。小镇上唱曲的在集市上宣扬着皇道乐土,教育众人中日"八百年前是一家"。人们见了鬼子一口一个"森塞"。马大三等村民胆小的不敢杀掉被俘的鬼子,费尽周折请刽子手代劳,却得到鬼子命不该绝的结论,最后村民与鬼子达成了一致--用人换粮,欢天喜地的换来了一场屠杀的盛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那段时期的历史实事求是的反映,对人性真实的刻画,看过之后,让我触目惊心,气愤十分,尤其是影片中花屋小三郎的那句"我此刻最后明白了你们这么长时间打不赢这场战争的原因了。"深深的刺痛了我,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我无法亦不能否认。姜文欲还人们一个他所认同的真实历史的记忆,他正是透过对真实历史的再现警醒我们去直面我们一向在回避的东西,他的良苦用心让我备受感动。

我为什么要拍"鬼子戏"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职责。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的是真正的中国老百姓、中国平民。而事实上,当年日本军也确实杀过很多中国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发生过这样的惨案。我想透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应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应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应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就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姜文关于日本的十个为什么》)。影片中有两个场景真实的刻画了鬼子的暴行:一是炮楼里的两个鬼子溜出来想吃鸡,老兵教新兵如何粗暴的对待中国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刺刀,并说"对付支那猪就只有用这种办法";二是小三郎在鬼子和百姓的联欢中得意忘形,对中国人大声说着"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然后他在队长激将下,兽性大发对养活了他半年的村民们举起了屠刀。姜文将鬼子们的武士道精神和对中国人的残忍施暴的一面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由此让我们真切看到其人性极其匮乏和阴暗的一面,体会到这样深刻的人性剖析,我不能不被他折服。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我听到这段契约时,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国世代相传的美德,"以心换心"的"仁心",用在了这样一个讽刺的场合,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挂甲屯村民自以为善待(不杀,借白面给他们包饺子,宁愿自己挨冻而把棉被裹在"囚室"的柱子上,以防花屋撞头自杀)了鬼子,便期望得到礼尚往来的回报,这是何等的可笑,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以德报怨,到了那里便不折不扣的成为了软弱和愚昧,又是何等的可悲。"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再加上"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的死亡观念,想要"活着"的现实追求,压抑的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可悲、可怜、可叹!

当马大三在花屋的屠刀下人头落地、"含笑九泉"时,当那一幅黑白鲜明的画面转换成最终的鲜红时,鬼子来了迎来了它最悲壮的结局。为什么姜文将整部电影拍成了黑白,唯有结局那一抹鲜红,不是因为形式,而是因为资料,我们能够理解那红为红色的血或红色的旗帜,姜文借助红警醒我们,让我们认清了现实的残酷,这是不容抹杀的。鬼子来了犹如一个关于我们民族性格与命运的寓言,它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性与普遍性,并由此引发出我们对中日民族性格冷峻的剖析与思考,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弱点,深刻的了解了人性,更深的体会了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我们才真正看懂了鬼子来了,而它的全部好处也就在于此。感谢姜文,感谢"为了忘却的纪念"。

篇二:[鬼子来了影评]电影观后感 《翻滚吧!肿瘤君》观后感


《滚蛋吧!肿瘤君》这部电影,本来看电影名时我以为是喜剧,没想到居然把我弄哭了,太不可思议了,因为这是我在看电影史上第一次哭。但这绝对不是一部纯催泪的电影,女主人公熊顿从倒霉开始,先是丢了工作,接着遭男友劈腿,在生日趴上一头栽倒,开始了她的抗癌之旅。

当我看完了这部电影时,是我的心态改变了很多。让我觉得其实死并不可怕,在地球上只要是有生命的生物就都要面对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我们在人世间走一遭必须要经历的四道坎儿,有的人来的早,有的人来得晚,既然都无法逃避,还不如从容面对。生病,难的其实不是面对当下,而是面对未来的恐惧。死,只是一种结果,怎么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其他的就让别人去说去吧!人生只有一次,错过了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所以请大家且行且珍惜吧!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催泪的地方,是女主人公熊顿知道自己快要死时,在死亡的几个小时前,给自己录得死亡倒计时,她告诉大家其实她并没有离开,只是去往了一个更美好的地方——天堂,人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不去拥有。笑一笑什么坎都会过去!

我愿微笑为你赶走这个世界的阴霾,滚蛋吧!肿瘤君!

篇三:[鬼子来了影评]电影观后感作文二篇 《王二小放牛郎》观后感


观王小二有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到宝山文化馆观看历史动画片《王二小放牛郎》。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放牛娃王小二,为了防止日本鬼子威胁到老百姓的安危,引鬼子进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的故事。

看完电影,我被王小二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所深深感染,联系自己,作为三(2)班的一员,我要向王小二一样,热爱自己的班级,维护我们班级的荣誉,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利用自己在红十字社团学到的急救知识,帮助老师排忧解难,争取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知心人。

同时,电影还让我学会了遇事要冷静,沉着应对,不能慌张也不能硬拼。王小二是个英雄,是好样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观《王二小放牛郎》有感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去了……当耳边风响起这首歌,我就会想起那个关于放牛孩子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来到了王二小的家乡扫荡,乡亲们都安全转移了,只剩下八路军和王二小留在了山里。日本鬼子来了,王二小机智的把鬼子引入了八路军的的埋伏圈。发现上当后,日本鬼子把刺刀刺进了年仅13岁的王二小的胸膛!最后,八路军全歼了日本鬼子。

英雄王二小为了战争的胜利,不顾个人安危,大公无私的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在家乡扫荡时,他奶奶也牺牲了,他却能如此的勇敢,真是令我十分的佩服。若是换做我,也许会被吓的魂飞魄散,看到这里,我都惭愧不已。

王二小大无畏的英雄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我学习的楷模。以后,就让我们继承他的革命精神,勇敢的战胜困难,战胜挫折,绝不向困难低头,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吧!

篇四:[鬼子来了影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观后感四篇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1400字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大家知道12月13日(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是南京大屠杀的77周年纪念日!77年前,在南京,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日本侵华日军从12月13日开始展开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大屠杀致死的中国和平居民达30万之多......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沉重,为日军这样的暴行感到无比愤怒!今天(12月13日),我带着沉重的心境,观看了《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1937年深秋,为躲避战乱,中国医生成贤携带妻小从上海逃到南京老家,他没想到南京也差不多快被侵华日军夷为废墟。当他被告知可以进入欧美列强势力保护的安全区避难时,成贤认为自己不是难民而没做理会,投靠朋友后便继续行医。以小学教师刘天琴为代表的同胞的悲剧令他震惊和愤怒,但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反抗暴敌,而是做好一名医生。同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在南京疯狂烧杀掠夺,成贤终于意识到了敌人的残酷,让妻儿先去安全区躲避。但他不知道的是,安全区早已名存实亡,日军同样可以在区内烧杀掠夺,当他要反抗时,才发现已无可能。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还原了战争的事实,是呀,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已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鲜红的血迹,留下了累累血债!他们视中国人民的尊严、生命如草芥,在近乎疯狂的屠杀中,不管男女老幼,或开膛破肚、或剖腹取心、或作细菌试验的生物、或作为杀人比赛的对象......真是比野兽还野蛮,比恶鬼还凶残,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暴君佞臣都要残暴、都要可恶!《南京大屠杀》是我出生以来见到的最可怕的影片,在我的脑海中抹之不去,它时刻警醒着我们:忘记大屠杀,就可能带来第二次大屠杀。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绝不让历史重演!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尊忆历史,这样可以明智、养德,能让悲剧不再重演,不受第二次罪。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70多年,当时年幼的幸存者早已是古稀老人,有的已不在人世。年少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没有体会过国破家亡的惆怅,更没有目睹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它从一个直接客观的视觉角度来发掘这段渐渐被我们淡忘的历史,让“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从课本中跳跃出来,让世界为之感到震惊。而我们要做的是从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 看罢这部电影,我不禁掩息长叹,真是“落后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啊,国家不强大,势必要任人宰割,更谈不上发言权,国人利益就更不能保障。自唐宋元明之时,日本就不断对我国侵边略民,虽屡遭失败,但“狗改不了吃屎”。倘若清朝不积弱,民国多奋起,何来我中国百年耻辱?我泱泱大国怎会沦落到被小日本倭国欺凌的地步?到头来还是因为当时我国国民的懦弱、迂腐啊!

且看今日之日本,对侵华战争可有丝毫悔改愧疚之心?对我们放弃战争索赔可有丝毫感激之情?不但统统没有,还频频向中国发难。《日美安保条约》、中日钓鱼岛之争、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将“入侵中国”篡改为“进入中国”的事实等等,无不对我国处心积虑,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我敢预言,只要日本国一天不在日本群岛上消失,我大中华就面临着一天危险的日子,日本国也就多觊觎我国一日。因为日本一直不肯悔改,一直不肯痛改前非,所以终有一天日本又将蓄谋“吞并中国”的计划,又将计划一次“侵华战争”,这个计划能否施行,我国能否阻止这荒唐的计谋,就要看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与发展了。

80年前的人们很难预想到将来数年会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同样,现在的我们也预测不到在未来xx年甚至5年会发生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历史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谱写,中国人民的命运需要我们这代人改变, 中国人民的精神需要我们来传承, 中国人民的传统需要我们来发扬, 中国人民的文化需要我们来传播, 中国人民的发展需要我们来见证!我们要告诉全世界:中国已不再是弱国,中国人已不再是“东亚病夫”,中国像一头刚苏醒的狮子,从此站起来了,永远站起来了!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看完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那可是我们中华儿女永远不能忘记的血辱——南京大屠杀呀!

时间要回到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城,对无辜百姓和战俘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戮。电影《南京!南京!》分别从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和日本军官角川三个人的视角,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与信仰的救赎。尽管有大批的国民革命军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军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而拉贝的德国人身份,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国的女人们,则用她们的身躯不断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角川是日本十六师团的一名普通士兵。被队友称为“读过书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而他的同乡队长伊田,则已经是一名老兵。在南京城作为占领者的“生活”中,体验了种种为维持这种“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价。最后,角川终于做出了他的选择:他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举枪自杀。

当时,中国的军事很不发达,当敌人已经在使用大炮的时候,我们还在使用手榴弹。可想而知,在战争中作为日本土匪的“牺牲品”的无辜的中国老百姓数不胜数。更可恨的是,他们竟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用麻绳牵着,并且拖走,真是惨无人道!活着的不放过,连“死”的也难逃一劫。

当然,更残忍的还在下面。许许多多的无辜的平民百姓被俘辱了,并被关在一个大圈子里,日本法西斯总是把我们当玩具似的,还展开了杀人比赛,唉!日本鬼子真不是人!更让人惨不忍睹的是,他们采用活埋、现场击毙、焚烧等极其残忍卑鄙的手段,使不计其数的、无辜的性命丧失在了这群法西斯的手中。他们甚至把一些老百姓的头给砍了下来,用一根绳子吊在半空中,让人看了就触目惊心的。而且,他们连翻译官的妻子和儿子也不放过。最后,连翻译官本人也性命难保,被这群强盗给杀死了。如果当时我生活在这个世上,有能力的话,我一定得把这些破坏我们家园安宁、和谐的鬼子通通消灭干净让我们的祖国恢复平静,再也没有战争的硝烟笼罩着。

这使我不由得燃起了爱国之心。中国虽然在当时不是很强大,但是,日本鬼子也不能用这种残忍的手段来侵略我们,这种行为真如我们不做作业一样,是可耻的。中国人民,站起来!我们的祖国不会灭亡,是永远不会!!!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不懈奋斗吧!

警钟敲响,历史回顾,这部影片注定给人们留下深深的思考......

《南京!南京!》

前几天在中央六套看了陆川的《南京!南京!》首映式,就决定带全家去看这部片子。

首映式上看到了陆川的落泪,四年磨了一部如此沉甸甸题材的片子,想必唏嘘不待言说。

支持这部片子,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南京人,一个经历过一点动荡但未经历过亡国奴的人来说,对我,乃至对下一代--我的儿子,都是必要的。

我们现在是一个崇尚娱乐,甚至崇尚搞笑的年代。苦难是一个民族深厚底蕴的一部分,一部《南京!南京!》像一根火柴,划亮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悲苍的那部分,也是最深沉的那部分,好像一个少年,在这根火柴的光影下一夜之间完成了成人礼一般,是一次洗礼,一次在惊悸的心灵颤动中的觉醒体验。

观影的人很多,我周六在影城刚开门时买晚上的票,结果只有第三排靠边的位子了,没有犹豫的在会员卡里又充了钱,讨了票,安心下来。也给期待看这部片子的家人,儿子一个安心。

黑白的片子,一开始就把人拉入了历史。一切都和老照片里的场景逼真,南京的新街口广场,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一度他的铜像在我很小的时候还是矗立在广场上的,现在被移走了,放在了中山陵音乐台的入口处。

一个日本兵的视角,一个占领者的视角,比较独特,比较能让"现代人"接受,但处理起来也有很多的局限。

电影是唯美的,没有办法,毕竟不是纪录片,比如现代人演难民,毕竟演不出那时的骨瘦如柴,演不出那种由惊悸到麻木而泛出空洞眼神的现场感。

唐先生一家的情节处理很好;姜老师,小江等女性角色也演绎的很好,女性的优雅,女性的坚韧,女性的无奈,甚至倒在泥地里倒在收尸车里的女人体,都给人一种把美好的东西砸碎乃至撕裂后的视觉冲击力。

关于生和死的辩证,是通过那个日本兵的嘴里说出来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不如畜牲,对战败者来说,对战胜者来说都是一样的,最后那个叫角川的日本兵也自己结果了自己。导演在片子里用了很多隐喻和暗示。

在观影中,观众大多时间是是安静的,有些镜头甚至是大气不出的安静。在日本兵说南京女人很漂亮时,我听到了后排年轻女性的"市骂",在最后老照片的人物交待中,那个活下来的孩子照片下写着"至今还活着"的几个字出现时,我听到了影院里的掌声。

看这部片子,就不得不和《辛德勒的名单》作比较,都是一样的苦难演绎,都是一样的黑白处理,但《辛德勒的名单》记得最后胜利时转成了彩色胶片,而《南京!南京!》不同,自始至终都是黑白,连最后那个孩子生还后的开怀大笑,吹春天蒲公英的花蕊也是黑白处理,这也是导演的暗示吗?抗战还远没有结束,后面又是内战,中国人的苦难还得延续,在这个片子里还看不到光明来临,如此处理,还是贴切的吧。

片子结束出来时,我和儿子说了一句:你看,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如此下贱的欺凌,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是一样的,你学习,你努力不是仅仅为你自己,也是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呢。儿子低头不语,我知道,他会想很多,这部片子的记忆,将会跟随他一辈子。

我想说的是,我记得在过去参观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想到的一句话,至今也没忘记,意思是:和平不是弱者的祈求,而应该是强者的觉醒。

这个片子,看完很沉重。过后的几个小时,都没能完全从这种沉重中解脱出来。

感谢陆川,感谢那些为此片付出汗水的演职人员。

《南京!南京!》观后感

为了弘扬五四精神,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大沥镇团委组织辖区内的各个团组织观看爱国主义优秀电影作品——《南京!南京!》。整整130分钟时间里,只有一种情绪,那便是压抑。摇晃的镜头晃得我想吐,很长时间都没有过这种窒息的感受了。

刚开场的时候,被枪声、炮声吓怕了。惨不忍睹的杀戮,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南京城成了一个死城,这个,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为一个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是个问题。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时长130分钟的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质疑:姜淑云居然没有举手?尽管她声音颤抖,泪落双颊,但是如果她也能举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携手走进那片神圣的光辉里去?是不是能给角色一个更加完美的收场?举手,还是不举手?牺牲,还是苟活?电影继续在进行。我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妇女举手时,姜淑云已经做出了选择。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牺牲的壮烈感染,而对“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妇女选择“牺牲拯救”时,姜淑云选择的是另一种“拯救”,尽管她最后的牺牲同样令人黯然神伤。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南京!南京!》,她让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了一种可能。

我不会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的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了90年,但五四精神对我们当代青年依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兴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五:[鬼子来了影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9月4日晚上,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

这堂课叫英雄不朽,共有四个主题:爱国、勇敢、团结、自强。

爱国主题里,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左权的将军,他共给家里写了十一封家书,每封家书都饱含着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战争开始了,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猛烈,我军只好撤离。可是,左权将军并没有提前转移,而是负责断后指挥,眼看翻过前面这座山就安全了,敌人的炮弹射中了左权将军的头部,淹没了左权指挥的声音,左权成为我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课堂上,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奶奶也被请到了现场,工作人员给左奶奶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当主持人揭开红布,竟然是左权将军的雕像,左太北摸着爸爸的雕像,激动地说,爸爸,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全国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您安息吧。

勇敢主题里,印象最深的是老红军讲述真实的放牛娃王二小的故事。一天,鬼子来山间扫荡,遇见了放牛的二小,鬼子就威胁王二小让他带路。二小镇定地走在前面,把鬼子引向了我军的包围圈。他想出其不意抱住鬼子军官的腿滚下山崖,同归于尽,可毕竟年少体弱,后面的鬼子抽出刺刀,刺透了二小的胸膛。这时,包围圈四下响起八路军的枪声,鬼子才发现中了埋伏,被我军全部歼灭,二小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团结主题里,我明白了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时候,只有同心协力、并肩作战的团队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自强主题里,我懂得了,我们是未来的主人,只有自信、自立、自强,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通过观看开学第一课,我深深感受到,没有那些抗战英雄,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爱国、勇敢、团结、自强,是英雄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敬仰英雄,把他们的精神传承,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富强。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电影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电影推荐文章

励志电影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