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6篇

时间:2018-08-18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触景生情篇(1):“触景”怎样“生情”

  
  小朋友写文章,往往不能感人,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触景"未能"生情"。要写好这类作文,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三种"生情"的方法。
  一、联想。
  从观察到的事物联想到与它们有关的方面。例如,你见到一位同学把一支圆珠笔掉在地上被人踩坏了,这也许是一件小事,但是你如果能从圆珠笔联想到它制造的复杂过程以及它的作用等,一定会产生婉惜之情。
  二、回忆。
  由观察到的事或物回忆与此相关的事或物。例如,一位同学的奶奶去世了,大人们都哭作一团,可他就是流不了泪。如果他此时回忆奶奶过去关心、爱护自己的件件往事,同时想到以后再也见不到慈祥的奶奶,得不到奶奶的疼爱了,悲痛之情定会涌上心头。
  三、猜想。
  对看到的景物进行猜想、分析。例如,一位同学不小心骨折住在医院里。一天醒来后,发现床柜上放了好多好吃的东西,他猜想:可能是好朋友送的,可能是班主任老师送的……这么一猜想,再加上回忆平时同学老师之间相处的欢乐,同学情、师生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触景生情篇(2):描写景物的成语


你知道多少描写景物的成语呢?你知道要如何使用描写景物的成语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列这些描写景物的成语吧!

嘲风弄月 [cháo fēng nòng yuè] 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橙黄橘绿 [chéng huáng jú lǜ] 指秋季景物。

触景生情 [chù jǐng shēng qíng]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触目恸心 [chù mù tòng xīn] 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触物兴怀 [chù wù xīng huái]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

春光明媚 [chūn guāng míng mèi] 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暖花开 [chūn nuǎn huā kāi] 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睹景伤情 [dǔ jǐng shāng qíng] 睹:看到。看到景物触发起伤感之情。

睹物兴情 [dǔ wù xīng qíng] 见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种感情。

对景伤情 [duì jǐng shāng qíng] 对景:对着眼前的景物。看见眼前熟悉的景物,因而联想到一些人和事,引起伤感。

风花雪月 [fēng huā xuě yuè]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抚景伤情 [fǔ jǐng shāng qíng] 接触到面前的景物而引起感情上的伤痛。

感今怀昔 [gǎn jīn huái xī] 对当前的事物有所感触而怀念过去的人、事物或景物。

花朝月夕 [huā zhāo yuè xī] 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黄公酒垆 [huáng gōng jiǔ lú] 垆:酒肆放置酒坛的土台子,借指酒店,酒馆。又见到了黄公开的那个酒馆。比喻人见景物,而哀伤旧友,或作为伤逝忆旧之辞。

金风玉露 [jīn fēng yù lù] 泛指秋天的景物。

良辰美景 [liáng chén měi jǐng] 良:美好;辰:时辰。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侔色揣称 [móu sè chuǎi chèn] 侔:相等;揣:估量;称:好。形容描写景物,恰到好处。

山光水色 [shān guāng shuǐ sè]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剩水残山 [shèng shuǐ cán shān] 残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一览无余 [yī lǎn wú yú] 览:看;余:剩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月地云阶 [yuè dì yún jiē] 指天上。也比喻景物美好的境界。

云雾迷蒙 [yún wù mí méng] 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云雾笼罩,使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云兴霞蔚 [yún xīng xiá wèi] 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止谈风月 [zhǐ tán fēng yuè] 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裁月镂云 [cái yuè lòu yún] 剪裁明月,雕刻云霞。比喻诗文中辞藻润饰,景物描绘的新巧。

触景生情篇(3):年少诗精-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他是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通晓声韵。他学习非常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 787 年),16 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此时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刚刚生出的嫩芽,沐浴着春风在枯蒿腐草间探出头来,他喃喃自语道:“果真是‘春风吹又生’了。”
原来他触景生情,想起他写的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来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见了担任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大诗人顾况。白居易恭恭敬敬地从书囊里拿出自己的诗稿,恳请顾况指教。
老人将诗稿漫不经心地打开,低声吟读起来。读着读着,他忽然被那首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吸引住了。他反复吟咏品味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妙绝!妙绝!”老人读完这首送别诗,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喜欢这首诗真挚充沛的情感和朴实无华的风格,尤其欣赏前四行耐人寻味的独特意境。作为人,不同样应该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地斗争、倔强地生活吗?“恩师过奖了,晚生无地自容。”白居易红着脸,喃喃地说道    老人从白居易口里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从 11 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老人越发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顾况开始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
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来降为江州司马。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触景生情篇(4):名人故事 李贺 荒家酿佳作


李贺 荒家酿佳作

一片乱坟岗子,风吹野草瑟瑟作响,几只乌鸦立在枯枝上“哇哇”地叫着。气氛显得有些阴森肃杀。

“得得得”,随着一阵轻而碎的蹄声,只见一个面庞清瘦的青年,骑着一头小毛驴走向墓地,他肩上还挎着个破旧的锦囊。

他停下来之后,一不烧香,二不上供,却背着他的锦囊在坟堆中间穿来走去。看样子他不是来上坟的,那么他究竟来干什么呢?

说起来简直叫人难以置信,他是来作诗的,正在进行紧旅的构思哩:采用这样奇特的构思方式的青年,名字叫李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一位奇才,他的诗作驰骋奇想,随意挥洒,独创一格。难怪连他写作时的情景,也与众不同。

李贺七岁就能即席赋诗,并得到当朝大文学家韩愈的赏识和栽培。他作诗时特别强调独创性,最忌落他人案臼。为了搜集创作素材,他常常一大早就背着锦囊,骑驴出门游历,在那些荒郊野外,乱坟场里转来转去,观察事物,捕捉灵感。一旦触景生情,想到了好的句子,马上就在小纸条上记下来,然后投人锦囊之中。

晚上回到家里,他再把这些纸条取出,认真地进行选择整理,以这些零碎的不完整的句子作为基础,继续精心构思,写好一首诗就放进另一个锦囊中。除了特殊情况以外,他天天都坚持这样做。

时间一久,人们对李贺的行踪都觉得有些奇怪。李贺的母亲更是耽心,儿子经常很晚才到家,老是背着个鼓鼓胀胀的锦囊回来,究竟是在干什么呢?她也捉摸不透。

有一天晚上,李贺刚回到家里,李母就命丫环去把李贺的锦囊夺将过来,打开一看,只见里面装的全是写有诗句的纸条。李母什么都明白了,原来儿子早出晚归,是在搜索枯肠觅寻诗句啊!

她望着儿子日益消瘦的面容,禁不住心疼地说:“你这孩子呀,真要把心血呕出来才算完啊!”她怕李贺把身体累垮了,就不许他再这样刻苦写诗了。李贺笑着劝慰母亲说:“母亲放心,我不会累病的。”

深夜气,李贺的房间里仍亮着油灯,他掏出一堆堆的纸条,又在琢磨润色,构思新的诗作了。

李贺以他二十七岁的短暂生命,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瑰丽珍品。今天,当我们吟咏他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等名句时,怎能不联想起他当初背着锦囊艰苦创作的情景呢?

触景生情篇(5):红豆不红,只因相思太浓


江南春早,小桥流水羞道;乱花迷踪,烟雨红尘莫诉。逝水的时光,一季风暖轻轻嫣然一树遗世独立的梦境,凭栏细语处,听那一声春暖花开的颤音,渐渐由远而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水岸,人影幢幢,惟有一颗清泪兀自暗涌。昨夜,我看桃花入梦,今日,你望葬雁成丘。一江春水,一念千愁,谁为谁埋下情衷,谁为谁尘面满容。也许,有些路,早已遁入山林,有些话,永远回荡风中。

挥不去心事瑶琴过往,捻不走镜花水月断肠,繁花尽处徒留一地忧伤。听不完络绎不绝的花语,道不尽各自不同的心声,却诉说着一样的痴梦:“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花间梦事,人间心上,谁懂?

渐行渐远的风景,静静消隐在如梦似幻的天空。多少牵念,蝶舞一树又一丛,只剩追风逐月的海角天涯,一袭霓裳缱绻。片片桃花,淡淡馨香,恰似春风拂面的温柔,如诉此恨绵绵无尽水长东。

遇见你,是我无法拒绝的疼痛。曾几何时,一杯清茶,馨香过多少冷暖相依的时光,一冉墨香,浸淫过多少提起又放下的思量。耳听晚钟轻送,化作花辞新枝遍野香,明日是否依然山高、路远、水流长?

看,谁的晶莹,可以阻挡这一阵紧一阵的春雨,谁的剔透,能够平定这波光粼粼的期望?也许,红豆不红,只因相思太浓。面对你,我真的不敢去想,只怕有一种触景生情,让我的心神迷乱又慌忙。

都说,“人生有三宝,丑妻、薄被、破棉袄”;都说,“人生有三好,父严、母慈、人不老”。如是,一碗粗饭,可伴一生没齿难忘的时光?一觉尘梦,可抵数九寒冬的荒凉?而此刻,我只邀阳光与我对坐,任春风与我同好,从此不屈不挠。

回望一路走来的时光,遍地皆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新声,举目四顾,何处才有“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绝响?

一直以来喜欢素简,喜欢恬淡,喜欢清宁,不管窗外梨花似雪柳如烟,哪怕紫燕飞雨风画桥,也要寻一处幽雅,得一份静谧,或沐几许阳光,或喜一场煦雨。爱上这样的恬静,只因这样的一种心境,于身于心,寻一份适合自己的安定,亦慰我的浮光掠影,终不负你的一往深情,可好?

触景生情篇(6):我见叶圣陶


北宋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叫欧阳修,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买不起纸笔。欧母便以荻草在泥地上划字,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欧阳修觉得韩愈的散文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社会上流行的讲求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于是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欧阳修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后来,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这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于是欧阳修又被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他写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便是这时作作。

十多年后,宋仁宗才想起欧阳修的文才,便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趁此机会,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那些落选者,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他们将欧阳修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就在这次考试中,后来的大文豪苏轼崭露头角。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在考试中,苏轼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后,大赞苏轼是个人才。后来,欧阳修又读了苏轼送给他的一些文章,更加觉得苏轼是个难得的人才。

有一天,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大意是:像苏轼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苏轼在湖州时,看到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便写诗进行讽刺,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被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中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谤朝廷,大逆不道。于是苏轼被撤职,押到京城大狱里,受尽了折磨。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将他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有一个地方名叫“赤壁”,苏轼听说后,便邀友人前去游览凭吊。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开创了词风中的豪放一派,他在游赤壁之后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词风的代表之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和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出人头地”这句成语就是出自欧阳修的“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而来,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现在常用来高人一等。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