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美文4篇

时间:2018-08-15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古文美文篇一:读后感300字 读《师说》有感


我翻了一下《古文观止》这本书就立马抱怨看不懂,于是妈妈叫我先看《师说》这篇文章,好理解一些。我借着注示,慢慢看懂了这篇充满哲理的文言文。

《师说》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抨击当时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坏风气。韩愈指出,人人都要从师学习,老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从事的原则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分长幼,不论贵贱;老师和学生之间,“师不心贤于弟,弟子不必不如师”,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篇文章,有一部分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相同道理的。我从文中知道了那时竟有人以从师为耻。文章告诉我,只要有人知道了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识,他无论是谁,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我们现实中也是一样的。有不懂的,就要香身边的人询问。与其不懂装懂,还不如切切实实地去弄个水落石出。

所以,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是老师。

古文美文篇二:开风气之先-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910 年留学美国,1917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 年1 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 年的旧式教育,其间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 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不懂上海话,又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有一次,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来上海已经有 6 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老师讲错了。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学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回答了。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他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15 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19 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当年 9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古文美文篇三:人生低谷时的锅底法则

  他出生的时候,恰逢抗战胜利,父亲欣喜之下,就给他取名凌解放,谐音“临解放”,期盼祖国早日解放。几年后,终于盼来全国解放,但是凌解放却让父亲和老师们伤透了脑筋。他的学习成绩实在太糟糕,从小学到中学都留过级,一路跌跌撞撞,直到2l岁才勉强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凌解放参军入伍,在山西大同当了一名工程兵。那时,他每天都要沉到数百米的井下去挖煤,脚上穿着长筒水靴,头上戴着矿工帽、矿灯,腰里再系一根绳子,在齐膝的黑水中摸爬滚打。听到脚下的黑水哗哗作响,抬头不见天日,他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自己已走到了人生的谷底。
  就这样过一辈子,他心有不甘。每天从矿井出来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团部图书馆,什么书都读,甚至连《辞海》都从头到尾啃了一遍。其实,他心里既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远大的目标,只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努力,这辈子就完了。以当时的条件,除了读书,他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改变自己。
  书越看越多,渐渐地,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部队驻地附近,有一些破庙残碑,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用铅笔把碑文拓下来,然后带回来潜心钻研。这些碑文晦涩难懂,书本上找不到,既无标点也没有注释,全靠自己用心琢磨。吃透了无数碑文之后,不知不觉中,他的古文水平已经突飞猛进,再回过头去读《古文观止》等古籍时,就非常容易。当他从部队退伍时,差不多也把团部图书馆的书读完了。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正是这种漫无目的的自学,为自己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他又开始研究《红楼梦》,由于基本功扎实,见解独到,很快被吸收为全国红学会会员。1982年,他受邀参加了一次“红学”研讨会,专家学者们从《红楼梦》谈到曹雪芹,又谈到他的祖父曹寅,再联想起康熙皇帝,随即有人感叹,关于康熙皇帝的文学作品,国内至今仍是空白。言谈中,众人无不遗憾。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决心写一部历史小说。

古文美文篇四:关于读书的作文900字 书伴我成长


我较喜欢书,也还喜欢看书,但却不够勤,好玩,所以小学的大好时间就都荒嬉了,一直没有真正看过什么书。直到中学时期,才知道发愤,却已晚矣,再也没有以前那样充裕的时间了,便挤时间,大部分还是在睡前,因为还是改不了好玩的习惯无法在白天静下心来看一本书。而晚上看书却引起了视力下降,便被母亲禁止了,我得另选时间了。

我记得我看的第一本真正的书是《格林童话》,内容易懂,再加上我想象力较强,似乎身临其境,恰似在看电影,这也许是爱上它的一个主要原因。之后又买来了《安徒童话》,两个国家的人写出的东西自然会有所不同,《格林童话》似乎更精彩一些,而《安徒童话》却显得过于平淡,便没有坚持读完。

直到上了小学五年级,才知道书原来是有寓意的,它可以反映许许多多的问题,这让我对书有了一种新的看法。书的内容并不能仅仅从它的文字去理解,要结合整体,看它所反映出的内容。终于理解了《西游记》的作者之所以塑造,诸多神通广大的人物,原来是因为希望当时社会中能出一位孙悟空这般智勇双全的人来打暴不平,锄奸除恶,为当时天下百姓出一口气。

其间看过一部常识性的书的一部分,它的名称为《可怕的科学》,因当时没买到全套,一共有六十本,而我却只买了几本,单听名字,便知又是外国人的,里面诙谐的语句常令人发笑,而笑之后,却就能了解到很多自然科学,我个人认为,这类书很适合青少年的学习之余阅读,既可以放松,又可以增长见识。

六年级时,顺应母亲的心意,我又看了高尔基的《童年》,从中我了解到了过去俄国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如此之悲惨,懂得了珍惜我们今天幸福生活。

同年,身在外地的舅舅又给我寄来了三本散文,分别是梁实秋、林语堂和周作人的,还嘱咐,按顺序者从梁实秋的开始看,最后再看周作人的。自从看过梁实秋的散文后,再也不觉得写作文有那么难了,甚至有时还非常乐意去写作。

上了初中,我才开始渐渐地看起古典名著,先是看《三国演义》,大约能够看出是什么意思,却总是看了后面忘记前边,所以,一直就在前十几回间徘徊,就此作罢,打算日后古文基础更牢固了再去看。又拿起了母亲经常看的《红楼梦》,看得仍然很慢,现在才到第十回,但我深知,此小说并非彼小说,囫囵吞枣绝对无用的。

书已经伴我走过了十来个春秋,读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还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书已成了形影相随的好伙伴,将陪伴我一生。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