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饮茶6篇
一:[将饮茶]杨绛语录大全
1、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杨绛
2、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父”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父”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杨绛《干校六记》
3、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杨绛《干校六记》
4、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杨绛《将饮茶》
5、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6、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杨绛
7、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杨绛《我们仨》
8、彦成忙说;”罗厚是个能干人,大有作为的。他有胆量,有识见,待人顶憨厚,我很喜欢他。“姚太太说:”他野头野脑,反正他自有主张。他可崇拜你呢!他想来不要人家做媒,总说他要娶个能和他打架的粗婆娘。最近,他舅妈来拜访以后,我问他粗婆娘找到没有,他说不找了,将来请许先生给他找个对象。“——杨绛《洗澡》
9、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杨绛《洗澡》
10、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11、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12、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3、我向来以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只是性情有点孤僻,常闷闷不乐,甚至怀疑自己有忧郁症,并且觉得自己从出世就是个错,一言一行,时候回想总觉得不当。我什么都错。为什么要有我这个人呢?——杨绛《洗澡》
14、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并不重要。——杨绛
15、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16、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7、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将饮茶》
18、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杨绛《干校六记》
19、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杨绛
20、我国有句老话:”写字是出面宝”。凭你的字写得怎样,人家就断定你是何等人。在新中国,”发言”是”出面宝”。人家听了你的发言,就断定你是何等人。——杨绛《洗澡》
21、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22、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我们仨》
23、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24、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杨绛
25、她的条件并不苛刻,只是很微妙。比如说,她要丈夫对她一片忠诚,依头顺脑,一切听她驾驭。他却不能是草包饭桶,至少,在台面上要摆得出,够得上资格。他又不能是招人钦慕的才子,也不能太年轻,太漂亮,最好是一般女人看不上的。他又得像精明主妇用的老妈子,最好身无背累,心无挂牵。”——杨绛《洗澡》
26、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27、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28、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29、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love了。——杨绛
30、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3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32、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叶掺和在一起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苦,祁红取其色。一一杨绛《我们仨》
33、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34、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35、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个平和而恬淡的学者家庭,一个简单而丰富的人生长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
36、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37、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杨绛《洗澡》
38、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杨绛《干校六记》
39、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40、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41、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们仨》
42、其实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我们仨》
43、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44、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隐身衣》
45、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46、我没有办法。我看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丑人也许会承认自己丑,笨人也许会承认自己笨,可是,有谁会承认自己不好吗?——我指的不是做错了事‘不好’,我不指’过失和错误‘,我说得’不好‘就是’坏‘。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杨绛《洗澡》
47、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我们仨》
48、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9、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杨绛《干校六记》
50、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51、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杨绛
52、我爱读诗,中文诗,西文诗都喜欢,也喜欢和他一起谈诗论诗。我们常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是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贴的字有黏性,忘不了。一一杨绛《我们仨》
53、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们仨》
54、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55、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56、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杨绛《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57、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58、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59、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60、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61、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62、我要问!我爱的好好的突然被判了死刑我为什么不能问——《我们仨》
63、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64、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65、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66、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67、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馒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杨绛《干校六记》
68、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9、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杨绛《干校六记》
二:[将饮茶]杨绛经典语录大全
1、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杨绛《干校六记》
2、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3、我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我用细绳缚住粗绳头,用牙咬住,然后把一只床分三部分捆好,各件重复写上默存的名字。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据默存来信,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杨绛《干校六记》
4、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5、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杨绛
6、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7、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8、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9、钟书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钟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我们仨》
10、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我们仨》
11、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杨绛
12、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光点儿的大小。——杨绛《将饮茶》
13、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大家听完大笑,带着无限同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个笑话,说钱钟书和丁××两位一级研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杨绛《干校六记》
14、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杨绛《洗澡》
15、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16、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17、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18、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我们仨》
19、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杨绛
20、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杨绛《我们仨》
21、补了一条裤子,坐处象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杨绛《干校六记》
22、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杨绛《我们仨》
23、我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我们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仨》
24、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杨绛
25、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我们仨》
26、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27、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28、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杨绛
29、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杨绛《干校六记》
30、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31、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32、彦成摇摇头说:“我只是觉得这种“洗澡”没用——百糟蹋了水。”“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一个人可以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点。现在咱们是在运动的压力下,群众帮助咱们认识自己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没法抵赖了,只好承认。所谓自觉自愿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杨绛《洗澡》
33、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34、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杨绛《将饮茶》
35、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6、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37、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杨绛《将饮茶》
38、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39、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洗澡》
40、胡小姐觉得他(余楠——编者注)攥着两拳头一文不花,活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听说他屡遭女人白眼,想必有缘故。不过,作为一个丈夫呢,这也不失为美德。他好比俭啬的管家婆,决不挥霍浪费。反正她早就提出条件,结了婚,财政权归她。余楠一口答应。在他,财政权不过是管理权而已,所有权还是他的,连胡小姐本人也是他的。
41、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杨绛《洗澡》
42、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43、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44、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45、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46、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并不重要。——杨绛
47、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杨绛《干校六记》
48、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49、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50、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们仨》
51、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52、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53、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54、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馒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杨绛《干校六记》
55、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我们仨》
56、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57、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杨绛《我们仨》
58、她的条件并不苛刻,只是很微妙。比如说,她要丈夫对她一片忠诚,依头顺脑,一切听她驾驭。他却不能是草包饭桶,至少,在台面上要摆得出,够得上资格。他又不能是招人钦慕的才子,也不能太年轻,太漂亮,最好是一般女人看不上的。他又得像精明主妇用的老妈子,最好身无背累,心无挂牵。”——杨绛《洗澡》
59、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60、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叶掺和在一起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苦,祁红取其色。一一杨绛《我们仨》
61、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我们仨》
62、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3、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杨绛
64、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65、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杨绛《洗澡》
66、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67、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love了。——杨绛
68、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杨绛《干校六记》
69、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70、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71、我没有办法。我看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丑人也许会承认自己丑,笨人也许会承认自己笨,可是,有谁会承认自己不好吗?——我指的不是做错了事‘不好’,我不指’过失和错误‘,我说得’不好‘就是’坏‘。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杨绛《洗澡》
72、我要问!我爱的好好的突然被判了死刑我为什么不能问——《我们仨》
73、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74、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杨绛
75、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杨绛《干校六记》
76、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77、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78、其实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我们仨》
79、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杨绛
80、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81、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杨绛
82、彦成忙说;”罗厚是个能干人,大有作为的。他有胆量,有识见,待人顶憨厚,我很喜欢他。“姚太太说:”他野头野脑,反正他自有主张。他可崇拜你呢!他想来不要人家做媒,总说他要娶个能和他打架的粗婆娘。最近,他舅妈来拜访以后,我问他粗婆娘找到没有,他说不找了,将来请许先生给他找个对象。“——杨绛《洗澡》
83、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杨绛《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84、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85、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86、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87、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88、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们仨》
三:[将饮茶]风度
一室的茶香氤氲,轻嗅鼻翼,那清香醉人意,暖人心。似乎是与茶结下缘分,执一杯茶,忆一段茶的前世今生,写下一段儒雅的年华。
在学校的安排下,三天的丁堰生活也让我有幸体会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进入茶室,茶的清香扑面而来,清新灵动。
洁白的茶荷,载起一船乌褐色的茶叶,在碧波水中悠悠荡荡,也曾惊羡了时光。女子手执茶荷,用茶匙将茶叶轻拨入盖碗中,手提茶壶,将沸水倒入碗中,叫做“马龙入宫”。
将茶杯轻绕三圈后将水倒掉,洗去茶叶的茶末,接着注入沸水,那沸水要呈高低瀑布状倾入,沸水冲击着茶叶,茶香也弥漫开来。“沁茶”时将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清洗净。
“玉液回壶”将盖碗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女子轻柔的动作,让人想到江南烟雨朦胧深处走来的丁香姑娘。她将公道杯中的茶水尽数倒入闻香杯中,将品茗杯扣在上面,两根手指擎着闻香杯,大拇指盖在品茗杯的底部,翻转180度,那茶杯在她的手下,如同翩飞的蝴蝶。
抽取闻香杯,双手擎着在手心缓慢摩挲,闻暖香。那茶香倾入心扉,文人的儒雅之意竟在顷刻间显现。竹林煮酒,文人墨客,红袖添香,风花雪月。我的脑海中不禁涌现出这样的画面。
品一口茶,含在嘴中,茶的清香在舌尖爆发,刚开始只感到青涩,继而一股清甜涌了上来。品茗三口,只觉舌尖上茶的清新之气。
看着老师在上面的演示,我们不禁按捺难忍。一个个争先恐后。不过那茶水实在烫人,几次下来大家的手指都红了,不过我们还是兴趣盎然。
历史上,茶与儒释道密不可分。饮茶在古时成为一种风尚,尤其是文人墨客,钟爱茶的清香,将饮茶作为人格显现的一种标志。茶在他们身上得到人格精神的充分体现。我爱陆羽,上海的闸北公园中,我曾看到他的像,一部茶经让他的身上也笼上茶的清香与气节。
文人身上的风度,更准确地来说,那种儒雅,那种气息,作为那些时代的精华,我想,是做了绝好的解释的。
匠心独运,在美好的时光中,我遇见最美的风度。
四:[将饮茶]杨绛喝茶读后感
【篇一:杨绛《将饮茶》读后感】
上初中时,读的是杨绛的《我们仨》,当时感觉杨绛和钱钟书与钱媛的生活,简单幸福。
而过了数年后翻来《将饮茶》读,便又读出了一番滋味。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隐身衣。
什么是隐身衣呢?“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束缚,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而人人其实都可以拥有一件隐身衣。“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堵”。
“人的卑微,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社会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适得其所。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不怕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阻燃,潜心一支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皇帝的新衣好。
【篇二:杨绛喝茶读后感】
在爸妈家的书橱里,翻到了这本1987年初版,1991年再版,3·45元一本的小书。
仿佛从没读过一样,拿起,就没再放下。直到将书带回上海,读完后,欲放入自己的书橱时才发现,一本一模一样的书,早就静静待在角落里。
应该至少是10年前读过的,当时关心的,是那个下出让我啧啧称奇《围城》鸡蛋的老母鸡,如今再读,有感触、关注的地方,有了很大不同。
读到杨绛有次回苏州,没跟家里招呼,径直回家。而她父亲似乎早有预感,几次三番在她进屋之前,就不断问她母亲,女儿在哪里时?坐在下午微寒的庭院中,太阳快没了,我想到了妈妈……
随着她父亲的去世,一大家子慢慢散了,老宅在战乱中也破败了,“我现在回想,盛衰的交替,也就那么一刹那,我算是亲眼看见了。”在霞飞路上,她看见了父亲的遗物被摆在橱窗里售卖,“财物的聚散,我也亲眼看见了。”
在结尾“后记-隐身衣”里,杨绛写道:“一个人不想高攀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篇三:杨绛喝茶读后感作文】
杨绛有本散文集名之为《将饮茶》。茶是孟婆茶,《将饮茶》是老之将至,微妙的生命体验,人老了一切都只剩温暖的回忆,孟婆茶喝了据说就能抹去前生的记忆,更洒脱地面对来生。杨绛的前言题目是《孟婆茶》,有点像飘渺的梦,她在文章中写自己坐上了一趟开往孟婆店的列车,列车上客满,“一处是教师座,都满了,没我的位子;一处是作家座,也满了,没我的位子;一处是翻译者的座,标着英法德日西等国名,我找了几处,都没有我的位子”,语言幽默,有几分调侃,几分无奈;杨绛和钱钟书伉俪情深,一辈子俯首书斋,在教师、翻译家、作家的生涯中都卓然成家,学贯中西,涉猎广泛,某个领域倒难诠释他们的成就。杨绛在将饮茶中,情真意切地回忆父亲,三姑,钱钟书,将饮茶,而不愿抹去那些珍贵的回忆和怀念;因为是写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感情就未免会泛滥,能克制情感,以平实的语言,质朴的情感,平静地去述说往事,留给世界一份真实的记录,是不易的;有时候或许会陷入白头宫女的寂寞,也会失之于王婆卖瓜的虚浮,这有是人之常情,生者对于亡者的回忆,会忘了缺陷,只会记的他的优点,更何况是和蔼可亲的父亲,相濡以沫的丈夫,世人误解的三姑;饮茶是好的,孟婆茶是生命尽头时,留给世界最后的背影,生命的终结,也预示着所有故事的完结。杨绛在这杯孟婆茶静观人世的众生相;
《隐身衣》是散文集的后记,她和钱钟书相约如果有一件仙家法宝,他们希望有件隐身衣,“能够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有了隐身衣,远离喧嚣的尘世,更能惬意地躲进书斋,冷眼旁观世态炎凉。杨绛散文看似淡然的背后,却有着灼人的温度,正因为有股方巾气,不能免俗,未能忘情,却更能还原那些有血有肉的人,有情有意的事,让后来之人读到后可爱、可感、可叹。
【篇四:《将饮茶》读后感】
昨晚困极,本想早睡。遛狗完毕,打扫卫生。终了已到晚上九点。近来腰背劳损,睡前须得毛巾热敷。遂取枕边书。这次是杨绛先生的《将饮茶》。
此前已大致看过了几篇,如始知鲁迅先生痛骂的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原来是杨先生的三姑母。而关于杨荫榆女士痛骂日军恶行并被枪杀的晚节其实在高中时曾经读到过。但此次读来,更增印象。
《将饮茶》发表于1983年,彼时杨先生已过古稀。文章中淡然的叙事语调,是我喜欢的。
昨晚看的是《回忆我的父亲》。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是一个不平凡的父亲。我对清末民初的故事并不了解,所知也仅历史书上的只言片语。但从杨先生的文章中仍能感受到一个近代大文人的风范和操守。于是昨晚合上书,我闭上眼睛时想,像杨先生那样的大家庭,现在的中国恐怕是一家也没有了吧?
杨先生写此书时钱老与他们的女儿俱健在,想来不似写《我们仨》时的心情。但也正如文中父亲所吟金农诗句“故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一样,有“琉璃易碎彩云散”之叹。
文章的最末写到父亲去世,家中狼籍,家具俱去,杨先生坐于大厅门槛上傻哭。抬头望见搭丧棚的人在大厅的柱子上绑白布,需要从高梯上爬上爬下。不禁想起其时自己结婚时搭红绿彩绸也是如此麻烦,又联想起三姐结婚的盛况,再忆及新厅落成的全家欢乐。于此时的惨淡相比,杨先生也只是说:我现在回想,盛衰的交替,也就是那么一刹那间,我算是亲眼看见了。
还有写到在上海的某些古玩店里,杨先生姐妹们偶见彼时父亲某件玩物。不免在其它古玩店搜寻,可是搜见又能怎样呢?空有“是耶非耶”之感。
1983年,文革已过去多年,我们的日子来临了。杨先生和钟老也摆脱了“牛鬼蛇神”的称号,但他们最有精力的时间已过。在过去的十几年他们下放干校,打扫厕所,被剃阴阳头。但从未屈服,反而参透人生,如批了隐身衣一般,看着周围利来利往的众生相。那段岁月,在杨先生的笔下是乌云的“金边”。但杨先生到底是心有余悸的吧?在文章的最后她说:不过,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大概是会给红卫兵打死的。这好比是杨先生父亲在忆及母亲时常说的那句话:幸亏你母亲不在了。
是啊,幸亏不在了。这样的社会是对在的人的羞辱。
【篇五:将饮茶读后感】
我今天要推荐的书是杨绛的《将饮茶》。
之前孟老师有说过,我们是时候可以看看杨绛的书了,会有很大收获。在读她的书之前,对她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只知道她是钱锺书的妻子,其它的也没去深入了解。那天孟老师提过后,回去查了查杨绛这个人,后来看了她的几本书,非常喜欢也很佩服她。
《将饮茶》这本书包含了杨绛先生《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和《记钱锺书与<围城>》等作品,相比起她的《我们仨》和《干校六记》等书,这本书里的内容更加私人一些。仅仅才一百七十几页,几乎涵盖了杨绛一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面临不同人生际遇时的态度,以及他们时而平淡,时而有风浪的人生。
这里的茶指的是孟婆茶,喝了今生的事情就全忘了。所以,将饮茶,是在还没有忘记的时候把往事记录下来。杨绛的作品,常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体现高人一等的性情,无论是回忆父亲、还是丈夫,都显得幽默从容,却又有所思。尤其是文革那段,杨绛先生不争也不弃,就像看一个笑话,这种心态是常人无法达到的。
本书中写到杨绛先生的父亲和母亲时,提到他们无话不谈,似乎老朋友一般。过去的、当前的、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嘲笑、感慨、自我检讨、总结经验、分析案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难得,在现实中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杨绛先生在书中也有写到她的三姑母杨荫榆,说到这个,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杨荫榆这位“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名字,因而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就成了“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然而并不全然是这样,杨绛先生在此书中写到:“我母亲曾说:‘三伯伯其实是贤妻良母。’我父亲只说:‘申官如果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我觉得父亲下面半句话没说出来。她脱离蒋家的时候还很年轻,尽可以再嫁人。可是据我所见,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栓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书中还有一些对她三姑母生平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这位镇压女师大风潮的不受欢迎的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坎坷人生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震撼到了我。
书中还有很多可探寻的,比如对钱锺书的描写中有写到他的稚钝、痴气,因为好玩,给睡着的杨绛画花脸,帮猫打架等,让我看到了其不同于作家的另外一面。最佩服的是杨绛先生在最后记录中的在文革时期面对种种不平待遇的幽默和对现实的讽刺,那一种直面勇敢的生活态度,对现在的我们也很重要。
我觉得,杨绛先生的文章语言朴实却又隐含生命的重量,其间又穿插着幽默的语言,让人觉得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笑中有泪、泪中有光。在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她是一线光亮,用她的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值得等待的东西。所以读一读她的文章对我们是百利而无一害,希望大家闲时能去读一读这本书。
【篇六:《将饮茶》读后感】
父母每次到城里来看我,好歹总要拉我到文化宫或是文殊院去,他们不听戏、不拜佛,直接走向摆满藤椅的茶园,要上两盖碗素毛峰,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早几年我对这种做法能理解却不能体会,想来一是父母俭省,3元一碗的毛峰是在帮我节约;二是我不爱走动,坐茶园子省事省力;三是难得见我一回,坐下来喝茶可以摆摆“龙门阵”。
这三点为“我”着想却没有得到预料的回应,不要说在普遍年龄层为40以上人士的老式茶园,就是有空调和沙发的茶房我一贯也是敬而远之。最让我觉得喜剧的是,父母到城里来总是不忘拎上泡好酽茶的保温瓶,到了茶园不好意思让人掺开水,又要重新点上两碗茶来,临走时再把尚未被冲淡的茶叶都倒进自己的保温瓶里。其间的话题自然也是罗嗦重复,我常常被一堆无意义又累人解释的问题搞得心烦意乱,比如翻来覆去问我“为什么要在城里按揭那么贵的房子?”“工作什么时候才会顺利?”然后就是一些不符合我年龄状况的养身谈:要早睡、不要吸烟、要多吃。我一边打着哈哈,一边过耳皆忘。
从小我就不爱喝茶,因为家里人爱喝茶,每天用一个磁罐盛着一罐凉茶,茶叶是最普通的三级花茶,闻起来有股燥香,喝起来回味苦涩,街坊邻居也都如此装备。我那时候很看不起人人都喝的茶叶,没有听装的“高橙”那么洋气,没有三毛一瓶的汽水甜爽,但是父亲以喝茶为乐,并且在家喝不满足,虽然茶的成色相当,却每天要到茶馆去“晒壳子”。家乡小县城有一家吊脚楼老茶馆,充分体现着古人的建筑情趣,在河边上打几只木桩为基,支起整个观河景的茶馆,据说清朝时就有,1997年城市改造时才被拆掉。茶馆里有人讲《七侠五义》或者《水浒传》,听客大都是穿着蓝色咔叽布的老大爷,嘴里吧嗒着自己裹的叶子烟,泡一碗黄澄澄的茶水,有的带着自己的小孙子,不停地闹着爷爷买两三块硬糖或椒盐酥的花生米。母亲反对父亲带我去茶馆,怕我被叶子烟的味道熏着,还说茶馆里都是一些无事可干的人,要父亲也不要常去。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上个大号很不方便,要走300米到吊脚茶馆旁边的公厕。一天母亲神秘兮兮地交代给我一个任务,要我跟踪父亲是否借去厕所之名到茶馆去了。母亲的防备不无道理,那个时候的茶馆已经是进化版,兼备了录象厅的功能,除了一些邵氏功夫片、香港警匪片,就是大量像《金瓶双艳》这样的香港三级片,借着这股“三风”,茶馆的生意一下子又重新火了起来,有的还干脆改名为录象厅,吸引了众多工地上、挑菜担、做小生意、卖苦力的劳动人民,5角一碗的劣质茶水,几排竹椅,专门半遮着一片黑布,行人走过听得里面不是厮杀砍杀一片便是:“啊,不要啊”的惊呼,引得人心痒难耐。
到省城打工时,发现升级版茶房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打麻将的功能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茶房也是谈生意、办公事的绝佳场所,中午端出来的煎蛋面质量高不高也成为茶房吸引客源的重头戏。虽然我对茶的印象还粗浅得很,却衍生出些自以为是的理论:一是认为喝茶的人不时尚;二是喜欢坐茶房里的人通常是世故的生意人;三是茶水完全没有个性,于是每当有人邀请去某处喝茶,便心生排斥。
结婚后,我自己家里长年预备着咖啡、果珍、酸奶之类的饮品,有客人来总是要卖弄一下煮咖啡的手艺,自己却不敢喝。《美国国家地理》2005年1月号做了一个咖啡因专题,列出咖啡的诸多缺点,我曾经深有体会。我老公喜欢喝咖啡,总是将咖啡煮得太老,前两年查出心律不齐、神经紧张等毛病,一位热心医生建议他改喝茶,养身安神,并非常热心地推荐了几种名茶。为了他的健康问题,我开始翻阅了一些与茶相关书籍,渐渐入了点门。
最喜欢看的茶故事莫过于古代传下来的一些传说,什么诗人词人皆看重品茶之造诣,还把茶叶、茶室、茶境到品茶直接和人品、审美、声名对口。不过,这些修为和道理在现代早已过时,反而在日本“茶道”的影响却非常深广。宋朝时来中留学的荣西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日本学中国神魂俱似的地方莫过于在茶道上的钻研了,直到现在日本人对茶道中的色、香、味、形、器都很讲究。其实这些茶道精神在中国古代是没人故意去强调的,因为它们早已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说《茶道》一书中记载了一些已经失传的精妙烹茶技巧,就是当年宋朝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平时的消遣。其中一种玩法叫“分茶”,流行于北宋初年,在煎煮茶的过程中培育出很多浮在茶汤面上的泡沫,就叫汤花,一起倾倒入茶盏后,嫩绿淡黄的茶汤上堆积着如雪般的汤花,而盏面上的水脉会变幻出各种图案,若是高手出招,则能随心所欲“点”出山水云雾、花鸟虫鱼,被称为“水丹青”。
这种赏心悦目的游戏看得人心神摇曳,冲动如我者不免立刻到高档茶店遍布的琴台路去转悠。一路上有女烹茶师作古装打扮,手若无骨般表演很讲究品饮功夫的“功夫茶”,可惜不过是招揽人的幌子,连我这个超级外行都看出来,她的手势之忸怩做作,毫无诗里形容的雅致。走进茶店,根据书本的介绍,尝试着买了一两被誉为茶性温和、养生妙品的普洱沱茶;一两口味淡雅清幽的碧螺春。因受古人品茶所谓七禁忌之二“恶具”(茶具不精洁)的教诲,又配备了一套三杯壶的紫砂陶茶具。回到家将矮几般上屋顶花园,摆上一点果脯、糕点,烧水泡茶,但仍然没敢随便使用烹茶师的“兰花指”,怕改版成摇滚手势,因此可能犯了品茶七禁忌之一的“烹点不得法”。忙乎一阵下来,紧张地看着老公试尝第一口现泡的茶水,露出满意的神情,自己因为目的达到后心里空荡荡的舒服着,嘴里的滋味很甘醇,加上微风徐徐,葡萄架上藤蔓轻颤,在勉强符合品茶需具备的“十精舍”(寂静、雅致的环境)的规格中恍若离世。
自从我添加了这么一个新节目,也发生了一些趣事。平时不喝茶的朋友来我屋顶花园小聚时,纷纷觉得我那套茶装备颇有意思,并且力荐我去学一手正宗的功夫茶,好为平常的聚会添点新鲜的乐子。特别是听说某茶饮料寻遍中国找不到“茶味女郎”,邀请了一个韩国大牌的事迹,都忿忿然要将这项“国饮”再振兴起来。只可惜不过才几周时间,大家品“素茶”的兴致就过期了,露天茶室摇身一变又成了烧烤室。
前不久父母到城里来,我盛情邀请他们品尝我的两种好茶,在两老惊奇的注目礼中如法炮制一番后,在茶杯里各倒上一盅,结果父亲端起细小的茶杯一饮而尽,末了说沱茶“苦不如苦丁茶浓烈”,又说碧螺春“茶味太淡了,不过瘾。”母亲连忙向父亲使眼色,不过为时已晚,我当场倒了兴致,脑里闪过刘姥姥在大观园喝老君眉的景象。
等父母走了以后,我才细细想通了他们的口味问题。父母平时总要我多喝茶,自己却不是真正会饮茶的人,他们一生是普通的粗茶淡饭,就像三级茉莉花茶,是海喝豪饮的,解渴生津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那精致小茶杯里的“奢侈”倏然间暴露了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我偶然兴起追求“竹下忘言对紫茶”的同时,却不知道民间还流传有这样的茶歌:“三捆稻草搭张铺,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看来以后,我还该常备一些味道浓郁的花茶。
【篇七:杨绛喝茶读后感】
在寻常的观念里,饮下孟婆茶象征着忘记今生,告别今世。作为诀别的意象,孟婆茶永恒存在于幽暗的人生终侧。人们总是万千祷念与这杯茶无缘却又不得不端起这杯茶,于最后时刻有意或无意地饮下。揣测有之、恐惧有之、敬畏有之,人们在潜意识里小心翼翼地凝视这杯茶,惟恐过早饮后“一杯茶冲掉了一辈子的经验”,“什么事都忘得一干二净了”。须知人生是纷繁复杂的,孟婆茶作为人生的一部分,从人一降生,就已注定一饮,没有人能够幸免。没有孟婆茶的“无情”,何来人生的“有情”?也许,从本质上看,每段人生都面临着“将饮茶”的深沉状态,从“茶”里走,复归“茶”里去。
《将饮茶》应该是一本无法被太恐惧、太怯懦的人理解与接受的书。“平生不作亏心事,我的一生,不妨公演”,杨绛先生这一句豪言壮语,事实上从一开始就表明了她的态度。她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人和事,在饮下茶驶往人生终站之前,身上、头里、心里、肚里“夹带着好些私货呢,得及早清理”。因而,这杯孟婆茶,是一杯清茶——明明白白、清清淡淡的茶。这本书,是一本——自然而不夸张,不雕琢,不修饰,澄明而知性的散文集。杨绛先生一点一点地回溯至记忆的深处,回忆与父亲、姑母相处的过程,略叙丈夫钱钟书先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以及在丙午丁未年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她作为一个“陪斗者”的所见所闻。在写这本散文集时,女儿和丈夫早已相继离世,留下杨绛先生独自与过去和未来对峙。可是,“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完了,也不能再责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她终究以其静默之姿表现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坚韧、尊严和宽容。
以文字为湮没在历史的人物立传,不仅仅是一种追忆,就其本质而言,更是一种省察,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意即无论何人何种人生,都要有勇气有能力去反省,从而坚定一个清晰的信仰支撑着内心活下去。作为知识分子的人生也是如此,这个意义的赋予,在于从渐渐趋于遗忘边缘的历史中的人和事,省察,或曰追忆,最终在幽暗之中寻找光亮,获得一种“活着的智慧”。这首先体现在回忆父亲杨荫杭和三姑杨荫榆的文章中。“杨荫杭(即老圃者)[长司]法部者,此语亦大似商量饭菜单时语及园圃中绝异之新蔬,虽不必下箸而已津津有味矣……不知其以老菜根佳耶,抑上此台盘佳也。”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一生做过高等审判厅长、高等检察厅长、报纸主笔、开业律师、自由评论家和教书先生,虽身处艰难世途仍秉持正义公道,或不畏辞官,或替百姓诉诸法律公道,虽啃“老菜根”而不上“台盘”,却活得有滋有味。比如书中记载了一个细节,其父当律师期间,一次和会审公堂的法官争辩,法官训斥他不规规矩矩坐着,却跷起了一条腿。其父“故意把腿跷得高高的,侃侃而辩”,因而令人敬佩的风骨形象跃然纸上。然而,有一事大为遗憾,书中记下了其父潜心研究音韵学,写了一本被人称之为“绝学”的《诗骚体韵》,然而此书在他生前未能出版,在其逝世后连手稿也散佚了,不能不令人痛加惋惜。但是,在杨绛先生看来,识晓生活原则和教育思想只是对其父一方面的理解而已,他在家庭中给予家人的温情爱意也堪为感人。也许,当杨绛先生在整理这些零碎记忆时,才全然领会了其父的人生意义:“我读了《堂吉诃德》,总觉得最伤心的是他临终清醒以后的话:‘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我曾代替父亲说:‘我不是堂吉河德,我只是《诗骚体韵》的作者。’我如今只能替我父亲说:‘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你们的爸爸。’”另外,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杨绛先生记叙了三姑杨荫榆坎坷别扭的一生,她早年婚姻不幸,被迫嫁傻子,后来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从此挣脱封建礼俗的桎梏,跳出家庭,求学苦读,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虽然平时与人不亲,在人情世故面前混混沌沌,有些作为颇令人不解,但也可谓是“晚节彪炳”,应为人所纪念。杨荫榆女士在日寇入侵苏州时“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正因如此激怒日寇,才导致最后悲惨遇害。“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读到此处,若再单面臧否其人其事,显然不够,无限唏嘘油然而生。
“《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杨绛先生在这部分中一方面详叙了钱钟书先生创作小说《围城》的背景情形,也对书中人物及思想环境作了注脚,说明《围城》“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但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另一方面,由此引出一个“写《围城》的钱钟书”,讲述其家庭背景、生长环境、求学经历和生活方式,从而让人更加了解钱钟书先生的“痴气”在书里书外的表现——“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书中介绍了他细致独特的读书方法“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年轻时已是才华横溢,体现在替父亲代写钱穆先生著作的序文“一字没有改动”;读书生活之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侄孙儿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比如喜欢画花脸、藏玩具逗女儿玩,而且百玩不厌。作者通过这些细腻传神而又幽默风趣的描述,无不温文人生一种淡然的情和深沉的感。至于钱钟书先生为何在小说创作上让《围城》成为绝笔,个中缘由在文中可见一斑:“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
丙午丁未年前后,着实是一个不堪不安的时期。或如杨绛先生所讲,自己的“陪斗者”亲历亲闻,“仅仅是这场‘大革命’里的小小一个侧面”。那时已是风雨苍茫,其中或许多少凄苦怨怅,当然也不乏情绪悱恻,但凄风苦雨奈何天,尽管被剃成“阴阳头”,尽管被分配去扫厕所,尽管“每天胸前挂着罪犯的牌子,甚至在群众愤怒而严厉的呵骂声中”遭受批斗检讨,但是停留在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始终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因为她自感问心无愧,无需澄诉表白。那份任其打骂欺侮、尝尽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而“我自巍然不动”的底气便是来源于对美好的信仰,对人性的依赖,这份反复自慰的人生信念强大得足以使生活上的一切折磨变得微不足道。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杨绛先生对那个时代所遭受的苦难是常怀悲悯之心,对那些岁月那些人事抱以深刻的宽容之心,尤其在对待红卫兵不堪行为的态度上,她站在人性的维度上,总是付予恰到方寸的轻描淡写。或许又可以这样说,杨绛先生心里装着大爱,她坚信人们彼此之间有着生命核心处的爱与温暖的传递,因此她忘不了许多人的关怀和慰问,忘不了一个并不很熟的年轻人朝她做的可爱的鬼脸,忘不了同所的年轻人帮她做详细的开会笔记,以此避免被传染感冒和省下时间进行《堂吉诃德》的翻译工作。在杨绛先生看来,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同受不同程度的摧残和折磨的人,与其说是“披着羊皮的狼”,不如称为丙午丁未年间“披着狼皮的羊”。岁月不堪回首,人情何要忘却。倘若这些“披着狼皮的羊”在同饱受苦难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加深了一点了解,滋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便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金边——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这就是杨绛先生深藏于记忆里对人类苦难痛彻心肺的怜悯。同时,读者亦追随其脚步在回忆里启程,携带着那些人事,最终触及的却是一整个时代的密度肌理。
古人曾有写文章“妙不可言”、“不可妙言”的两难之说。杨绛先生在代后记《隐身衣》一文中所写的:“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大抵就是只宜看不宜说的“隐身衣”吧。
五:[将饮茶]人们不曾向下看
无可否认的是这个时代所认同的是一个人的价值。通常我们与一个人交往一定是因其价值与自身有所关联,于是庞大的关系网也就逐渐建立了。
我从不否认和优秀的人交往是生存法则,也绝不否定人们以价值定位始终努力向上爬。但我想说的也正是这一点,大概也只是以此解忧聊以慰藉吧。
引发我此想的是在学生大会上一位老师现实准确却让我心头一颤的一句话:“谁会无缘无故对你好?”我在初一时就曾隐隐有此想法,只是当时年少,坚持拒绝揭开披在现实上血淋淋的纱布,后来来到了附中,无比深刻地体会了这一点。
此前时常把友情看得特别重要,总觉得既然认准了朋友就应即使天各一方也必彼此举杯致意,我愿不懈地将时间的间隔一一铲除,你也必将一路披荆斩棘最后与我相伴而行。
可惜啊,可惜。
人们常把关系利益剖分得十分清楚。曾眼见以为关系甚好的朋友在一年半不在同班后也不过形同陌路。既然现在甚少交流,又何必再去维持这一段关系?听此我自然还是点头,可内心却总有不赞同的声音。大概只是因为她不再对你有价值了吧,何必再言其他为借口?在众人看来这种想法还是作文称得上“三观正”,谁不愿为自己而活呢?大概每个人都更需要新的朋友,所谓知己,也只存于课本那伯牙子期的文言文中,人们即使深入了解,也是必定只和比自己高的人看齐的。
我绝不反驳不断提升自己的言论,只是觉得人人如此,太没意思。学生时代愿和成绩好的人玩,长大后愿和上司和成功人士打好关系,结婚愿与颜值高家世好的人喜结连理,其实大多数人庸庸碌碌,倒持着这样那样的成功学。很简单的一个悖论:一个人想和比他成绩好的交朋友,但那个人想和成绩更好的交朋友,这个人怎么办?
世界大体还是冷漠的吧,每个人的爱本来也只有那么多,哪能分给性价比低的人呢?这样一想,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其实脆弱得很,一方面是缘分,一方面是相互利用,真正超越利益始终坚守的友谊实在屈指可数。
《将饮茶》里有这样一句话:“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人们不曾向下看,所以在世界里苦苦挣扎,被别人的冷漠拒绝,又用自己的冷漠伤害别人。
不过人还是要在这样的社会生存,要遵循生存的法则,我只是觉得可惜,没什么人终其一生能逃出这样的桎梏。
六:[将饮茶]干校六记读后感
【篇一:读杨绛《干校六记》有感】
那本该是一个幸福的年代:困扰人们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然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这场风暴,叫文化大革命。
这不同于之前的任何一场战争,而是像秦始皇“焚书坑儒”一般对文化的蹂躏。一个各国人面对面目全非的故土,本想伸手为祖国献上一份力,却被无情的“革命”急匆匆地赶出了国。这,无疑是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悲哀。
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硝烟中,一个个文人都控诉着文革之错、干校之苦时,阳江夫妇却似是乐在其中。《干校六记》一书正是由杨绛在干校中写的六篇日记组成的。每篇日记都乐观的写自己正经历的惨境。她用一个个委婉、漂亮的俏皮话尖锐而不留情面地戳破人情冷暖;一篇篇日记无不透着朝气,又无不透着对人性的弱点的抨击。曾有人这样评这本书:“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十六字,金评!
然而,杨绛这一书教我们的,不只是她俏皮而犀利的文笔,还有她坦然处事的生活态度。生活总是有点波折的,关键就在于谁能挺过去,谁不能;谁会把心死在挫折搭成的剑堆中,谁能笑着把利剑插回剑鞘,只留最后一把剑别在腰间用于刺穿敌人的心脏。赢了最好,败了也罢,这也是我从她书中读到的:“胜则淡然,败则坦然。”
与那时“战场”相比,我们如今所谓的惨景又如何?
每日早晨,在六点半的《命运交响曲》的“轰击”下我们一脸怒气地起床,殊不知干校中的大文豪们已忙了1个多小时了;雨天,我们在半干的马路上踱步,满脸厌恶地看着脚下污泥,殊不知当年文豪也未曾对此说些什么;当我们总埋怨作业太多、朋友太吵、老师明明说今天上新课却抱着卷子吼出二字:“考试!”时,我似乎穿过重重人影,声声叹息,回到过去,看到杨绛在小屋中微笑抬头看远方的样子。
作业会让你下走泥浆吗?吵闹的朋友难道不胜过爱人天各一方吗?考试来证明你的成就难道不胜过满腹经纶却只能对白菜说吗?
所以说,我们还太浮躁,太年轻。
看看窗外,阳光在轻洒着,人们在笑着,爆竹噼里啪啦地响着,而我扔在这里无辜无虑的写着——这也许是个幸福的时代。
看到结局大家都回了家乡,竟莫名的为他们庆幸。合上书,我在读书卡上的“心得”一栏认真的写下八个字: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篇二:《干校六记》读后感】
伴随着“咕咚咕咚”的火车声,我也读完了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每次出差或者是旅行的路上我都习惯性的在包里装上一本书,这样即能增长知识,又能避免一个人外出的枯燥。
虽说是先生但实际是钱钟书先生的爱人,只不过那个时代女性受教育的少,故而有那么一两个有文化的女性也叫做先生罢了。这本书的序是钱钟书先生所做,他高度概括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态度和反应。(后续原文),其实不光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问题,人们的反应和态度基本上也就是这样子的了。而解决的办法无非就是争取中间力量罢了。
这本书的基调还是很平和的,更像是有个人在给讲故事,就像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似得,走近它,再走进它,再打开它,一切的事物都会在回忆中体现美好。在那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没有灵魂,没有希望,没有尽头,就像是一只黑夜里在悬崖上行走的绵羊,都不知下一步的路在哪里,也不知道前面是凶险还是平安,更不知能不能走出这黑夜,可是还能用这样平和的语气写出这样的文章,我不得不佩服杨绛先生内心的勇敢,坚强,还有本身的乐观。还有那专属于女子的美好。
我身边也有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人,同样也经历过57干校的生活,可是他们的描述可要比杨绛先生笔下的干校恐怖的多,有什么批斗审讯的,有生了病专门拉出去干活的(甚至专门让在雨/雪地里面干活的),在我看来那就是活生生的折磨。在这本书里也描述到了一个人莫名的死去了,可是没有具体写,只是轻轻一笔而过。可能是不愿对往事再去回忆,可能是本身也不是很清楚,也可能是好多事情过去就过去了,让美好留下,让肮脏不堪的事情随风而去吧。其实现在留下来的历史也只不过是万里长河里面的一滴水花而已。好多事情是我们无从知道的。
【篇三:干校六记读后感作文】
《干校六记》是一本纪实散文集,一共六篇。杨绛先生记录了她在文革下放干校期间的一些琐事。杨绛先生说“回京已八年,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验,因此作六记。”
初识《干校六记》,因为知道它是反应文革期间的一些事,总以为该是充满火药味的,满是愤怒、不满或是埋怨。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小引中写的:“学部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清查‘五一六分子’。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歇疟疾病,始终缠住身体。”在这样一场受折磨的运动之后,会不怨恨有所抱怨吗?然而,读完之后才发现,《干校六记》透露出来的是杨绛先生的那份心境:以平和的心态坦然的面对生活的责难,不偏不倚。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大运动,期间有多少大事,《干校六记》中不管是《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还是《“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都只是这场大运动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些琐事。“‘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然而,杨绛先生记录下这些琐事,“那番往事,毕竟是我一生难忘的亲身经历,也是应该让大家知道的一段历史,别人的传说都不详、不尽、不实。我应该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这段往事公之于众,我说的话可有我负责。”
《干校六记》正是切实的记录。透过这些琐事更透露出杨绛先生那份平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经历种种苦难和欺辱,事过之后,还能不怨不恨,不自怜不自悯,也不申冤诉苦,以平和心态面对,坦然生活。杨绛先生的心中的那份“静”是让人敬佩的。
文化大革命,对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确实是一种苦难和折磨。杨绛先生也曾遭受那份辛酸和痛苦。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被剃成阴阳头,扫厕所,被驱到大院游行……受了这些苦难,而杨绛先生却还能说“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至于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又何以折磨我呢。”因为杨绛先生“虽然每天胸前挂着罪犯,甚至在群众愤怒而后严厉的呵骂声中,认真相信自己是亏负人民,亏负了党,但我却觉得,即使那是事实,我还是问心无愧。”问心无愧,这就是杨绛先生心中的坦然吧,面对生活对自己的责难,不去怨恨,不去抱怨,在必须面对的时候,坦然面对,奉上自己的真心和勇气。因此在干校里才有了那份“闲情”来记那些干校里的“轶闻趣事”作为六记吧,以至于让人在读完六记之后有“下放干校还有这般乐趣”的感觉。我知道这是在文革辛酸中的苦中作乐,因此更为杨绛先生的这种心境所折服。“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写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杨绛先生在干校就是以这种心态生活吧,她是把在干校里的点滴都当作美酒品尝了。正是这样,才更加坦然:朴素单纯,与事无求,与人无争。
不管白纸上的黑点或是黑纸上的白点,这只是一个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心态问题。杨绛先生很厉害,她选择了坦然,让生活在她的视野下呈现出与别人的不同。
【篇四:《干校六记》读后感】
或许是我早已熟知了关于文革的固定化表达,也或许是我早已形成了对于文革的始终如一的印象,如果要我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我或许会选择“狂风骤雨”和“摧残人性”。我不会忘记那个年代死去的闪着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老舍和傅雷,我也不能忘记在时代的颠簸中也最终未能幸免于难的刘少奇、彭德怀。关于那个年代的“虐杀”和“血腥记忆”多得填满了我对十年时光的印象,以至于当我刚刚捧起《干校六记》的时候还真的会有些许的不适应。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与清代沈复留下的《浮生六记》有着极其相似的体例。《干校六记》共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记,都源于杨绛先生下放河南息县“五七干校”的真实经历和体验。
在写作笔法上,《干校六记》体现了杨绛先生一贯的朴素、平和和淡雅,具有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在书中,杨绛先生以“文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大背景,穿插具体的小事做详细讲述,比如和年轻人一同开凿水井时每个人投入劳动的场面,再比如看菜地的时候照顾一些前来“偷菜”的老农,还有当杨绛先生目睹人们将没有棺材盛装的尸体埋藏地下时所表露的悲悯和担忧,日子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杨绛先生的笔触缓缓流淌出来,让人们足以循着墨迹对文革的些许点滴做一次深深的反思和探源。
文革过后,“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大量兴起,在这一部分作品中,受害者多振聋发聩地号哭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加害者则细细梳理自己犯下错误的心路历程,前者歇斯底里,后者深挖不懈,歪曲了事实也加剧了人们对于那样一个年代理性批判和深思的苦难。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则独辟蹊径,在娓娓道来的语句中,甚至在一桩又一桩的趣事当中,让苦闷和埋怨蕴藏于字里行间,不批判也不呐喊,让人们在自主的阅读中去体会那样一个时代的悲痛,去感受作为知识分子所遭受到的迫害的苦难。这样的“反思”和“伤痕”比血泪书要有意义地多。
反观当代散文,或立足于文化的悲怆大声呼号历史的沧桑,或夸大事实虚假歪曲,只为博得受众关注的眼球。这样的作品有了关注却失了深度,更失去了作为一个传播者的道德和良心。“闲情记趣”而非“闲情记妄”,为文正需要这种平和及踏实。
【篇五:《干校六记》读后感】
但凡是黑夜,总有刺破黑色的亮光;但凡是痛苦的时间里,也总有低到尘埃的幸福。
《干校六记》的写作背景是被称为黑色十年的“文革”,在那个文化被摧残,人性被侵蚀的时代,人都会“吃人”,难以计数的知识份子被“文革”所毒害,杨绛夫妇自然也是难逃此劫。看到那个时期的作品,无非都是些苦记、悔记、怒记、屈记,由于在那个时期均是受到红卫兵湮灭人性的对待,心中只有冤屈、愤怒,头顶只有黑夜。老舍、傅雷夫妇、杨朔等文人都是在文革期间逼迫致死,无疑那个时代是没有光的。
但是在看完《干校六记》,忽然觉得文革的黑暗却还是压不住真正的光明,即使在压迫的现实面前,杨绛还是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平常心、乐观主义,即使是在难以果腹的时代,还有一份温情存在,那就是对生活的期待,对丈夫钱钟书的眷恋。
两人虽都被下放,但是心态却是相差较大的,钱钟书说:“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这本书记录了杨绛钱钟书夫妇在文革其间被下放到干校时所作的六篇日记。那个年代的作品大多有一种分明的集体烙印,对阶级情感的申诉或对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申冤似的重现。但《干校六记》却不讲这些。它讲杨绛替钱钟书收拾行装,拆了一张木床寄去,口吻略带些得意;讲和伙伴一起劳动,忽然体会到“我们”这个词的阶级色彩;讲一场泥浑的雨,有些小懊恼;讲一条从小追随他们夫妻的土狗心怀动容;讲钱钟书为她解的梦睿智俏皮……原本是无比沉重的话题,却在杨绛笔下变得轻松随意甚至有些妙趣横生。
最有感触的是本书的第五记“冒险记幸”。大雨滂沱的一天,杨绛想念丈夫钱钟书,便在这满地泥泞之中冒险去见钱钟书,路上的危险自然是不言而喻了。丈夫颇感意外,杨绛却只留下一句“我就是来看看你”,便又风雨兼程地赶回去。平淡的语言,却包含着深切的感情。书中写道,在下放的日子里,他们只能在菜园里见见面,然后就只是断断续续的书信,在那个混世里,却依存着这低到尘埃的幸福,何尝不像是一张漆黑的纸面上的一抹白呢?
低到尘埃的幸福,并不只是爱情。对生活、对事物的热爱和一颗平常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第四记“小趋记情”中写道小狗“小趋”在人与人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夫妇二人却与这只小黄狗产生了一段真挚的感情。这或许是对人吃人的社会的一种嘲讽,但同时也是度日如年的生活中一抹卑微却又情深的幸福。
《干校六记》以整个时代背景的惴栗荒谬烘托出人们如蜉蝣、蝼蚁的无助和渺小,但杨绛又以之记情,点滴可见钱钟书与杨绛两人的鹣鲽情深,仿佛这悲剧里还能滋长浪漫。于是那小小的温情仿佛黑暗中的微光,让人不至于过度绝望。
钱钟书在小引中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干校六记》同样是众多同时期文人作品之一,但却是那黑暗当中一抹白。文字只是人心的旁白,没有杨绛超出常人的心态,是不会这样一部发光的作品的。
正如乌云也会有银边,黑夜也会有耀星。正如张爱玲所言,“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即使是在看不见的日子,也可以有卑微的幸福,但那一丝丝的幸福,却可以开出花来。杨绛的《干校六记》与其说是一部散文,不如说是一部教人如何面对困境的哲学书。
再苦口的药,我们也可以当做美酒来品,这便是杨绛教给我们的道理,叫做低到尘埃的幸福。
【篇六:《干校六记》读后感】
读了杨绛的这本回忆录式的《干校六记》,我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无论是离愁、闲趣、忧愁或是冒险,书中那些真实的描写都令我仿佛来到了那个年代。杨绛写了“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这六记。从送丈夫第一个离开,到最终与丈夫一道回京和女儿团员。当终于重获“自由”的时候,可以说有很多东西物是人非,又有很多其他未曾改变。
这本书写得很生动,许是杨绛所经历的实事之缘故吧?一件事扣着一件事,总引得人不断寻觅下去。
在干校中,每个人的内心可谓都是百感交集——即体会到了“大我”的团结:如杨绛所写的“我们感”;也同样会在孤身一人的时候,觉出徘徊惘然吧?
在“记幸”中,杨绛去看看自己的丈夫,竟也要如此涉险!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得见一面。而好不容易见到,又因怕人发现而要匆匆离去了。看着作者笔下对那泥泞道路的细致描绘,我不禁也在心下感慨:真苦啊!
而有苦总还有甜。“记情”中的小狗“小趋”就令我眼前一亮: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在物质上缺乏,但总还是被很多人爱护的。杨绛对小趋好,它便也懂得,只把杨绛认作了自己跟随的主人。在那样日复一日的无趣日子里,有这样一只忠心的小狗相伴,也要算十分幸运的了。但最终,干校迁移到别处,小趋就还是被遗弃在了原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即便结局如此,这还是我最喜欢的“一记”。因为那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小生命,无疑是苦闷生活中的亮点。
文末,作者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杨绛和钱钟书都认为,如果再来一次,也还是不会出国,还将留下去五七干校再教育。他们这种爱国的精神,令我敬佩。
但是,杨绛也同样提出:“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那么,既然“依然故我”,“伟大的文化大革命”又做到了什么呢?
人们在苦闷的生活中挣扎,却只因得不到而平添了私心。其中利害,引入深思。
【篇七:《干校六记》读后感】
那本该是一个幸福的年代:困扰人们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然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这场风暴,叫文化大革命。
这不同于之前的任何一场战争,而是像秦始皇“焚书坑儒”一般对文化的蹂躏。一个各国人面对面目全非的故土,本想伸手为祖国献上一份力,却被无情的“革命”急匆匆地赶出了国。这,无疑是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悲哀。
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硝烟中,一个个文人都控诉着文革之错、干校之苦时,阳江夫妇却似是乐在其中。《干校六记》一书正是由杨绛在干校中写的六篇日记组成的。每篇日记都乐观的写自己正经历的惨境。她用一个个委婉、漂亮的俏皮话尖锐而不留情面地戳破人情冷暖;一篇篇日记无不透着朝气,又无不透着对人性的弱点的抨击。曾有人这样评这本书:“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十六字,金评!
然而,杨绛这一书教我们的,不只是她俏皮而犀利的文笔,还有她坦然处事的生活态度。生活总是有点波折的,关键就在于谁能挺过去,谁不能;谁会把心死在挫折搭成的剑堆中,谁能笑着把利剑插回剑鞘,只留最后一把剑别在腰间用于刺穿敌人的心脏。赢了最好,败了也罢,这也是我从她书中读到的:“胜则淡然,败则坦然。”
与那时“战场”相比,我们如今所谓的惨景又如何?
每日早晨,在六点半的《命运交响曲》的“轰击”下我们一脸怒气地起床,殊不知干校中的大文豪们已忙了1个多小时了;雨天,我们在半干的马路上踱步,满脸厌恶地看着脚下污泥,殊不知当年文豪也未曾对此说些什么;当我们总埋怨作业太多、朋友太吵、老师明明说今天上新课却抱着卷子吼出二字:“考试!”时,我似乎穿过重重人影,声声叹息,回到过去,看到杨绛在小屋中微笑抬头看远方的样子。
作业会让你下走泥浆吗?吵闹的朋友难道不胜过爱人天各一方吗?考试来证明你的成就难道不胜过满腹经纶却只能对白菜说吗?
所以说,我们还太浮躁,太年轻。
看看窗外,阳光在轻洒着,人们在笑着,爆竹噼里啪啦地响着,而我扔在这里无辜无虑的写着——这也许是个幸福的时代。
看到结局大家都回了家乡,竟莫名的为他们庆幸。合上书,我在读书卡上的“心得”一栏认真的写下八个字: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篇八:《干校六记》读后感】
“读杨绛散文犹如品茗,还魂回甘,越读兴味越佳。《干校六记》写下放干校的生活纪实,不自怜自怨反小趣丛生,文字雅洁,读过难忘。《将饮茶》写(杨绛)父亲、姑母、丈夫,写中国社会旧时教养,更写出一个独特的人格者所经历的不凡时。”
请容我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