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诗5篇

时间:2018-07-31 来源:职场励志 点击:

篇一:[孔雀东南飞诗]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篇一:《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上邪,吾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把美好的事物放在你面前,然后任其摧毁、折磨,直至其失去活力,不复存在,消弥无形。这就是残酷。
读《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我的心颤抖了,因为我看到美好的感情被世俗禁锢,被礼教肢解,并最终因感情本身容不得分离,而死亡的这一过程。
然而,又是残酷也造就了美好的契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在他们殉情之后,也随之涅磐,让当时的社会觉醒了

篇二:[孔雀东南飞诗]《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叙事诗,该诗以叙事的方式,描述了情深意笃的刘兰英、焦仲卿夫妇为家庭所逼,被迫分离,最终殉情而死的故事。
整篇诗歌,文采飞扬,遣词用句贴切而自然,读来令人感动、催人泪下,其中许多对偶成为后人传诵引用的名言佳句,如“孔雀东难飞,五里一徘徊”。“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草;蒲草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从诗中可见,当时男女成婚,均为父母(或兄长)包办,媒人说合。然而,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也有培养出真情实感,两相依依的夫妻,虽然有家庭和外界的压力,但他们的婚姻感情不以贵贱、贫富而转移,即便在家人看来有更好的前途和归属,他们知道,自己的感情只专属与被迫分离的对方。
诗歌中的人物及对话活灵活现地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刘兰芝说她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闷”。可见其多才多艺,但她终不能讨婆婆欢心,受尽折磨,以至于她不堪忍受,向丈夫抱怨:既然我不能胜任当你家的媳妇,就让我回娘家去吧。
焦仲卿母亲的决定是推动悲剧发展的开始,及至后来,刘兰英的母亲和兄长逼迫刘兰英再嫁,都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自古以来遵循“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结果。父母之命不可违,男女或夫妻之间的感情则可被强行扼杀。故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留下了不少棒打鸳鸯、生离死别的悲惨故事。
希望在我们这个崇尚自由的现代社会莫要再出现类似的悲剧,希望如此。

篇三:[孔雀东南飞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想象不出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我一直以为上天很公平,却为何偏心地造就了这么个才貌双全、玲珑剔透的可人儿?想象不出这是怎样的一个儿郎,能打动美人芳心,让她爱的死心塌地,想像不出这是怎样的一对眷侣,竟能如此绝决地共赴黄泉。
兰芝的个性,焦母的强横,是这个故事的导线。一个不愿意在对手面前低头的兰芝,一个一心想休掉儿媳的焦母,让焦仲卿左右为难,原本一般的婆媳矛盾,却因焦母的独断,因兰芝的不屈,因仲卿的懦弱,一步一步演变为一场悲剧。
我欣赏兰芝的个性,毕竟面对一纸休书还能早起梳妆打扮的女子,在当今也是少见的,但她又太过固执,固执到不肯与焦母沟通,不肯给事情一个转机,或许一句软话,事情便是令一种结局。
对于焦母,印象中应是一副严厉的面孔,否则怎能一句话便做了儿子的主?说她有恋子情结,我信;说她容不下兰芝的强干,我信;说她内心很自私,我也信,能让儿子被迫休妻,便知焦母的专断绝非一日之事。可这样一位老妇人,内心应该很寂寞吧?枕边人早早西去,儿子尚小,一个人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大,她的心肯定罩上了厚厚的盔甲。儿子是她全部的支撑,习惯了儿子的一颦一笑都因她而起。忽然闯入生活的刘兰芝无异于抢走儿子的匪首,从前那颗寂寞的心有儿子支撑,如今怕是空落地疼得厉害吧?
对于焦仲卿的懦弱,我只能说这不算什么。只是他够圆滑,不足以缓和婆媳之间的矛盾。也难怪,仲卿应该是个很单纯的人;兰芝让他“白公姥”,他便去了;母亲让他“速遣之”,他便遣了。他是如此地天真,天真到看不清母亲,看不清妻子,看不出两人个性的倔强,看不出此时一别便再难相聚,他很认真地工作着,很认真地孝敬母亲,很认真地爱着妻子,只是,他忘记了给“认真”加一分“争取”。没有争取,注定忠孝难两全。
一直觉得,文章的这种笔调更适合写言情小说,而不是家长里短。同在一个屋桅下,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她们没有试着低一低头,他也没试着撑起这一片天,最终,以悲剧收场。
在这个故事里,没人应受到责备,即使是专断蛮横的焦母,也没人是全无过失,即使是才貌双全的兰芝,只是她们都没有学会宽容,没学人如何去爱。

篇四:[孔雀东南飞诗]读《孔雀东南飞》有感

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不能长相厮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为了摆脱独自徘徊的悲凉,他们选择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终究,他们还是走在了一起,好不令人掬泪的悲凉——“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叹的幸福——“死求同穴”……
对于兰芝为焦母不容而致使夫妻分离的缘由众说纷纭,各执其词。我虽不才,也还想置喙几句。在我看来,还有两大可能:其一,《礼记内则》中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仲卿“甚宜其妻,”这无疑问——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仲卿绝望而悲怆地呼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从前嘘寒问暖,无所不谈,可谓母子深情矣。现在小夫妻呢喃燕语,忘乎所以。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失落感猛然袭向焦母,她踉跄失措。试问向来都把全副精神寄托于独子身上的她,情何以堪?于是,悲剧的序幕被拉开……
其二,焦母守寡多年,独自守着这么一个宝贝儿子。深闺一贯孤独寂寞,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也便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幸福。时下,却忽然地瞧见儿与媳的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好不恩爱。不论是嫉妒也好,忌恨也好,反正,她愤怒了!
终究,兰芝还是穿着新娘妆向清池赴身而去了。这与祝英台葬身梁山伯的坟里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身的嫁妆,漫天的通红,本该都是喜气洋洋的一片,然而这轻轻地一跃,那“生不偕老,死求同穴”的追求却叫这一切都于瞬间停止了,这美丽举动如流星被定格,在数千年的时间荒野里,数亿人的心灵深处,是瞬间,也是永恒!
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戚然,“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那坚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

篇五:[孔雀东南飞诗]生活本是一首诗

谈到“诗”,我们的脑海中或许浮现出书页上排列整齐的蝇头小字,或许会联想到诵读时流畅和谐的音调气韵,又或许是潇洒泼墨的诗人和声情并茂的朗诵家。不过,这些画面中,有没有出现自己的身影,哪怕在一个小小的甬落?我想,可能少之又少。
我们常在直觉上给诗以“雅”的光环,并以俗人自居,敬而远之。于是,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成功博得了人们的关注。它突破了“雅俗”的界限,将诗与生活有机结合,提醒我们生活本是一首诗。生活,我们寓身其中,但又有些许的疏远感。说说自己的生活,我们常不知如何开口。这场朗诵会,便给了人们新的平台,以诗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农妇、理发师、快递员,他们执笔为生活作诗,用一种朗朗上口的方式,讲述着那些自己亲历着的值得分享的事。身边的故事,真心的情感,厚重的领悟,凝结在精简的文字中,朗诵出来,依然畅快淋漓。他们正源于我们。
中国是诗的国度,遥远的古代,先人们使用诗来记述他们的生活。朴素的《涉江采芙蓉》,哀婉的《孔雀东南飞》,均令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身影。因此,诗与生活本就源于一体,那么,为何我们如今就要疏远了优美的诗呢?
生活本是一首诗,它有诗的安然柔美;有诗的慷慨激昂,;有诗的浪漫曲折,也有诗的抑扬顿挫。诗,是展示生活的平台,是体味生活的途径;而生活,也是诗一样的和谐,正是脱出俗人的自嘲,提升生活的品味。
过诗一样的生活,作生活的诗。

扩展阅读文章

职场励志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职场励志推荐文章

职场励志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