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观后感6篇

时间:2018-07-30 来源:励志电影 点击:

乱世佳人观后感一:乱世佳人观后感

【篇一:乱世佳人观后感:温暖寒冬】
一直期盼着12月的到来,期盼着与佳人一起度过这个传说中的“末日”,而就像糖糖的微电影《逐爱之旅》中说的一样---没有爱的世界才是末日的开始……
在这个寒冬,会有一部带着大爱小爱向你缓缓走来的剧,她叫做《乱世佳人》
在这个寒冬,会有一位带着隐忍坚强向你缓缓走来的佳人,她叫做张莲心
在这个寒冬,注定我们心中会被另一股暖流所温暖,她叫做佳人魅力
自此,12月的寒冬不再那样冰彻心骨……
地方台播出《乱世佳人》时,推掉所有的活动每晚准时收看着,佳人的魅力让我那么的期待上星那天的到来,时间会将我们的期望变成现实,12月5日安徽卫视,《乱世佳人》盛大上星,祝佳人火爆荧屏……
很久没有动手敲文的我在地方台播出时,曾写过几篇剧评,因自身文笔功力有限,不求可以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及经历表达的淋漓尽致,只希望自己能够理解在那个乱世中艰难生存的每个人,一直想着在剧上星时为她做点什么,可是自己除了会敲敲文字似乎没有其他可选的支持方法,所以在米总@T_小米Soso 的建议及支持下,我决定跟着安徽卫视剧集的播出写乱世的连载剧评,欢迎大家批评指教,同时也感谢米总@T_小米Soso 的建议,是你给我了鼓励,给了我支持,我像个小学生一样只会写半命题的作文,缺少创意,谢谢你弥补了我的缺点,给了我这么好的建议,呵呵,抱抱!
今天是首映礼,上集体照和佳人美照三张,坐等12月5日,安徽卫视,乱世上星!
【篇二:电影乱世佳人观后感】
整个影片,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卫希礼和美兰。
卫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相反之下,白瑞德的硬朗作风,他会在斯嘉丽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伸出援手,也会反省自己为自己感到羞耻从而为时未晚地从军,更让我欣赏。
卫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美兰,她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
我认为在电影中,美兰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

乱世佳人观后感二:飘读后感500字

【篇一:飘读后感】
2月11日,我又一次观赏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的美国影片《乱世佳人》。记得上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十年以前,在中原文化宫和几位朋友一起看的,虽然十多年过去了,可在我的心中,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却是有增无减。喜欢它,是因为喜欢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由好莱坞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更是因为自己喜欢读《飘》这部小说。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小说《飘》自1936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人们喜欢它不仅是因为故事中美丽女主人公斯佳丽,还有它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读者,它把人们带到那战火硝烟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斯佳丽是美国南部一位庄园主的女儿,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梦想能嫁给她心爱的阿希礼,然而美国南北战争的战争不仅粉碎了她的梦想,而且使她两次成为寡妇,生活上一落千丈,面对残破的家园和巨大的困难,她没有倒下,而是勇敢地站起来亲自种地,并想方设法让家人过得更好。读了这部小说打动读者的不但是她的美丽,还有她的坚韧和顽强的生活态度。当然故事还塑造了其他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拥有绅士风度而又脆弱的庄园主儿子阿希礼,善良大度的玫兰妮,亦邪亦正的瑞德·巴特勒船长……等等。小说还展现了规模宏大的南北战争场面。
读这本书,让人仿佛进行了一次异国旅行,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
【篇二:飘读后感】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提到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被无数的历史事实千百遍的证实过。有的国家甚至为漠视这一法则付出过惨重的代价。而对这一法则极端重视的人或者国家往往从中受益无穷。
即使这一黄金法则看起来如此的牢不可破,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读书无用论曾一度甚嚣尘上。尤其是在中国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内,在目睹了这一时期的种种令人不快甚至令人愤慨的事之后,读书无用论者似乎为其论调找到了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于是他们宁愿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与电视和电脑屏幕瞪眼上,舍不得一丝的时间品味经典文学作品,还乐此不疲的嘲笑读书者的学究气,以为把青春浪费在过时的所谓的经典上就像嚼蜡一样毫无趣味且没用处。
我丝毫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因为我知道当他们阅读并理解一部经典的名著时,他们不仅会对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嗤之以鼻,而且会成为一个坚定的读书者,并相信读书使人明智的正确性。而《飘》就是这样一部有如此力量的作品。
《飘》又名《乱世佳人》,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夫人的心血的凝结。米切尔夫人一生只写过这一部作品,而正是这部作品成为了传世经典。我相信一个人用一生去书写的一部巨著是无论如何也是值得一个人花几天时间去品读的,更何况是如此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读完此书,你在感叹其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余,定会有读书使人明智之感。
【篇三:飘读后感作文】
这部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战乱给妇女生活带来的影响。女主人公是热爱生活,性格坚强,精明能干,对爱情执着,男主人公聪明机智,忠于爱情,忠于自我。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一个拥有上流社会血统的美丽少女思佳丽,接受着来自母亲的传统淑女式教育,可是她身上同时流淌着爱尔兰人的自由奔放的血液。她就像个小孩,有着无穷无尽的旺盛精力,有着不屈不饶的倔强。
她知道艾希礼结婚的消息后,马上采取吸引无数追求者,尽而表白的方式,以为这样就不会丢失尊严,可是恰好这一幕被瑞德这个人所看到并得到了别人的嘲笑,她出于对名誉的考虑,毫不犹豫的嫁给***,她不知道这意味这什么,只知道摆脱了现在的境况,她很精明,可是眼光不够长远,也不明白婚姻的实际意义。
艾希礼结婚了,可她却依然爱着他,她的爱情不会被婚姻等社会观点约束,她自由奔放。可是艾希礼不同,他很在意社会约束,他爱着思佳丽的美貌,爱着她的勇敢,可是他更在意生活,他是不折不扣旧思想的化身。接着是那场可怕的战争,思佳丽失去了他的第一任丈夫,得到了一个孩子,没有期盼的孩子来到这个社会终究是得不到宠爱的,有些孩子还没出生就有着万千的宠爱,而有些孩子一生注定只是一场悲剧。
失去丈夫使得她不能参加她喜爱而且自信的舞会,可是虽然以为人妇以为人妻可是她因没有嫁给他爱的人而同样有颗少女般的心,或许她天生就有这样的旺盛精力。这时有个人在后面默默地关心她爱护她,可是她的爱情至今还活在表面,还只知道调情、运用手段等的角逐。
【篇四:飘读后感】
学校要求写名著读后感,无奈,也每天抱着本厚厚的书啃啊……
我最喜欢的《飘》。里面主要是围绕思嘉、艾希礼、瑞德的感情线索展开的。故事最后当思嘉发现她的真爱是瑞德时,一切都迟了。瑞德对她的爱已经被她的固执随时间慢慢消磨掉了。她固执的认为她爱的是从小青梅竹马的艾希礼,并紧紧抓住他不放。对爱她的那些人非常残忍,用他们的爱当作鞭子放在爱她的人的头上。所以,瑞德对她不能向其他人一样,不然,她会觉得他也软弱可欺,于是瑞德用他日常嘲讽的方式爱她。他爱她,也理解她,于是宠她纵她。可怜的思嘉无视它,认为他的爱是理所当然的。真爱来了,不知晓。真爱走了,没感到。故事的结局总让人感觉一团阴影,毕竟结局让人不快乐。它同样让人思索爱情的点点滴滴。
感情是复杂的,感情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因为把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揉在一起本是件困难的事。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叫《补过的爱情要不要?》,有这么个故事。瓷盆碎了,需要修补匠修补。当它再一次被不经意打碎时你会发现,修补过的那一块完整无缺。所以,当我们的感情出现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是共同修补再呵护,而不是出现问题就找借口说我俩不合适而抛弃它。当无法修补或修补不了时再想想是不是应该放弃。我想,至少我们对一份感情负责吧,也是对自己负责……感情丢了就丢了,没有谁,世界一样疯狂。毕竟,寻找感情的过程是一条寻寻觅觅的路。如果爱了,就认真一点。没有谁能把感情拿的起又丢的下,除非他没认真。
送大家一句话:珍惜+包容=长久!
【篇五:飘读后感】
这不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了,却是我写的最为兴奋、最为激动的一次——我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在那种时代,叛逆也会来得如此强烈。
《THEWIND》,翻译成中文就是《飘》。曾经在很多其它文章里看到过这个书名字,以致使我产生无比强烈的好奇心——却不知为何,与同伴提起,却都没有听说过——在看过第一遍后,就浓烈地热爱上了。
说是因一场车祸而诞生的著作——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发生一场车祸后,开始尝试写作。在完成《飘》后,与世长辞,成为其发表过的唯一小说。
这是一本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在我初看这本书时,觉得内容冗长而繁复,却又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引人入胜。而女主角斯嘉丽的个性也随着战争的发生及家庭的变故而愈兀显、迷人,别有一番魅力,以致两本厚厚的书在不知不觉间就翻到了最后。
斯嘉丽和瑞特马拉松式的恋情是故事发展的主线,在此不得不说一句,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那样的时代里,个性也都是非同一般的。先是说斯嘉丽,她的爱一直都是对正统的叛逆,当然,后来的数次婚姻,都是为了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保护她的家人以及她视为生命的土地,用大白话说,就是都是出于功利的。而瑞特呢?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人物——他行为不端、名声不好,却不乏绅士风度,却为了得到斯嘉丽的爱,一切都在所不惜。
【篇六:飘读后感】
《飘》中记述了美国的南北战争,描写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由奴隶制向资本主义进化的痛苦蜕变过程。但其主题并不是战争,作者无意做历史的论道者。其主题是爱,关于青春。
战争时期消磨了女主思嘉的青春,他曾是一个任性直爽,充满活力与幻想,像一个绿色精灵的女孩。但在这些美丽活泼的外表下,她也同样倔强而虚伪,以受人追逐为荣却不加珍惜,高傲的她错过了英俊倜傥她深爱着的艾希礼,并遭到了其拒绝以及后来瑞德的嘲笑。然后她带着自暴自弃的心理把自己嫁给了查尔斯,终结了其美好的少女时代。之后查尔斯不幸阵亡,她十七岁就成了寡妇。其接下来的生活都可谓是不幸的,最后她不得不以尖酸刻薄的形象来维护一个混乱破败的家庭。
其实她本来可以过得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她的虚荣傲慢伤到了那些爱她的男人的心,就像文中他们所说的:“愿上帝保佑那个爱过你的人,你把他的心都揉碎了。”,“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片碎片,把它们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件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的样子,而不是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破碎了的地方。”,“我爱你,可我不想让你知道,你对那些爱你的人太残忍了,你抓住他们的爱,像鞭子一样在他们头上挥舞。”
事实上,作者是在思嘉身上寄喻了浓厚的对青春逝去的依恋和伤感,与其说这部小说是展现战争的残酷,不如说是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抓住眼前人。
【篇七:飘读后感】
一直以来不喜欢看翻译的外国名著,还自嘲的感觉翻译的真烂,买《飘》是因为一朋友在我耳边经常唠叨她的经典,也就在当当网上买回来了,静静的躺在床头柜上好久了,一天是在无聊的很,我随手翻看了几页,谁知居然越看越有趣,看上册的时候我感叹的是美国的历史,看下册感概最多的是斯佳丽和瑞特的爱情。
关上书,脑子里都是书里的情节,斯佳丽,瑞特,玫兰妮,阿希礼,黑妈妈,埃拉,塔拉庄园,美国南北战争。有几点让我感触良深:
1、美国的南北战争,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深深的阵痛之上的。
2、斯佳丽每一次遇到挫折总是想到埃拉(她的妈妈)和塔拉庄园(她的家乡)。回想起自己每当遇到困难时何尝不是这样,家和妈妈永远是自己的避风港。妈妈——每次下班回家,看着楼上的灯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小跑着跑上楼,妈妈总是开着门在迎接我。
3、玫兰妮,她不是人,她是神,一位伟大的女性。
4、黑妈妈,永远忠诚于自己的上司,如此之人,一生何求?
5、斯佳丽和瑞特的爱——自虐似的马拉松似的爱情。很多时候,相爱的恋人在乎的东西是飘渺的?在斯佳丽病重时她心理明明想的是瑞特,为什么没有说出口?瑞特那么牵挂着斯佳丽,为什么都不进房间看看,两人都在乎对方,都渴望心灵的感应,也许了解的太多,也许了解的太少,这一对恋人过的有些自残。
【篇八:飘读后感】
今天,我终于把《飘》这本书看完了。虽然大人们说这本书不适合小学生看,可我看完之后,仍深有感触。
《飘》以南北战争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思嘉丽的三次婚姻为主线,谱写了一部壮美动人的爱情圣诗。
1861年,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社会圈子里的美女思嘉丽听说自己的意中人亚士利即将和美兰妮结婚,感觉倍受打击。一气之下就任性挑逗美兰妮的哥哥韩查理,并答应了查理的求婚。婚后一周,查理入伍,在军中病故。
1864年,思嘉丽为了筹到300美元的地产税款,不惜勾引亲妹妹的未婚夫甘扶澜,同他结了婚。后来,一个黑人抢劫了思嘉丽,甘扶澜同其他的三k党人聚在一起要为她报仇,北军派兵镇压,多亏白瑞德带他们转移才脱身,而甘扶澜却被打死。白瑞德来向她求婚。婚后两人虽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但思嘉丽仍然念念不忘亚士利。后来他才明白亚士利懦弱无能,根本不能适应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倒是自称与她同类的白瑞德值得她去爱。但等她明白这个道理后,白瑞德以离她而去。思嘉丽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他找回来。因为此时她才28岁,依然年轻美丽。
倔强的思嘉丽是战后美国精神的象征。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毫不妥协;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泪,努力振作。她爱土地,并向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这本书不太适合小学生看,可我还是大力推荐这本书,愿广大读者都喜欢这本书。

乱世佳人观后感三:陌上花开,彼岸花落

当真正珍惜的东西遗失在作古的季节,当照片也失去光鲜,你的行动在哪里呢?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
余霞散尽之日、“月明星稀”之时,我偏爱上了合上那厚厚末页的动作。第四次故地重游,“那边”是“晴方好”的绚丽镜像。
“弯刀一般的眉守护着你的秘密花园”,自信骄傲是你的女王披肩。你是猫,猫一样的鬼魅妖娆,让人灵魂出窍……
你的不屈与坚强洒在最初的庄园上,顽强与贪婪散布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你把诱惑与悔过送给爱西礼,你把失落与错过留给“瑞德船长”……
你面对孩子,幼稚得像个孩子,你不了解爱西礼,了解你就不会爱上他;你也不了解白瑞德,了解你就不会失去他……爱西礼是旭日朝阳,带给你无尽的光辉,白瑞德是漆黑夜晚,送给你踏实甜蜜的梦乡……
白瑞德是你爱恨交加的“船长”,在战争间不惜烽火戏诸侯般逗你一笑,不惜纵身火海让你一眺。繁华深处,记忆凋落了么?他是“船长”,唤起你灵魂的救渡,在你朝秦暮楚的此岸彼岸做那个悄无声息的摆渡人。
爱《飘》,迷上它的迷雾缠绕,似岁月的创伤,割开思念,是缱倦、亦或是决绝;恋上它的满怀希望,如你的客颜昙花一现,带走从前;爱上它的不曾改变,最恨不过流年,仓促中被飓风席卷;痴心它的悬念,让誓言没入长夜。
不知后来是否变迁,不知是否会浪费的想念,一个人的等待,两个人的期待,三个人的无奈。缘起缘灭,轮回在凡间。
不管怎样,你我仍记得那句血与泪、悲与笑的誓言:“毕竟,明天将会是新的一天!”

乱世佳人观后感四:飘读后感3000字

【篇一:飘读后感】
努力,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绝佳的姿态。慢慢长大,慢慢变得迷茫,慢慢觉得活得空虚,后来开始寻找一种状态来让自己填补空虚,百转千回,后来发现,只有努力。《飘》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南方种植园的代表塔拉庄园的故事。
她,思嘉。华丽的出身,高傲的心态,一如既往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任何东西只要想就可以无所不得,从来没有被告知,生活还可以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样子呈现在自己面前,它甚至可以那样的悲怆,那样的艰难,她也从来不曾理解什么叫做绝境,什么叫做绝处逢生,不知道还有一种境地,在那里,只能靠自己,别无选择,不知道那一望无边际的红土地,甚至于塔拉庄园的每一捧红土,对她有何蕴意。经历过苦难方知只有家园是永恒不变的,也只有家园,在她孤立无援的时候,可以无条件的收留她,然后毫无保留的让她汲取力量。家,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那里有她最爱的母亲艾伦;有她拥有爱尔兰血统的豪爽的父亲,那个永远爱她,并深深以她为荣的血性男子;有为她倾注心血的嬷嬷,那个肥胖黝黑的仆人;有两个骄傲的如花的妹妹;有上百的黑奴;成堆成堆的棉花……但在南北战争之前,至少在十二橡树村的野宴之前,她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在她的心目中,只有艾希礼,那个给她梦幻光环,并给她留有一丝希望的美男子。思嘉没有办法不去想他,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饿肚子的片暇也是一样。在她心目中,他就像诗一样美好,越是捉摸不透,便越是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就像她曾经妄图吸引十二橡树村所有的青年英俊男子一样,一样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
她一直都在努力,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但没有任何一个读者拥有批判她的权利,更何况多数人还是喜欢她的,我喜欢她,喜欢她一直在坚持自己,一直敢想敢做,一直不低头的执着,更喜欢那绝佳的努力。
一次鲁莽,未被压抑的冲动砰然爆发,因为艾希礼的拒绝,她陷入前所未有的耻辱,瑞德的出现,更让她觉得以往的骄傲全都破碎了,一句“你不是一个上等人”,奠定了二人情感的基调,也促成了她,奥哈拉小姐与查尔斯荒唐的令人发笑的婚姻,战争迫在眉睫,而让她与媚兰生活在一起,也成了最大的折磨。她,媚兰,艾希礼的妻子,思嘉想念的人竟是眼前这个时刻把她想象成善良女子的人的丈夫。瑞德对媚兰的经典评价:“高尚的女人靠的不是美貌,伟大的女人靠的也不是衣着”,在瑞德心中,媚兰是自己见过的近乎完美的人。
后来的思嘉,迫于生计,可以把一切都抛掷脑后,守寡如何,穿丧服又怎样,任何流言的侵扰都挡不住她心中对跳舞强烈的渴望,而瑞德正好投其所好,两个人就这样在亚特兰大引起轩然大波,与战时的大环境多么的格格不入。
我不会结婚,除非在我没有其他办法征服一个女人的情况下。如此的狂妄。他,瑞德,以一个投资商的姿态,把人们心目中无比崇高的爱国一类的伟大品格,贬的一文不值,即使在别人夸赞他偷渡封锁线运进人们所需商品的功劳时,也会直率坦言自己只是为了利益:“在一个城市崛起和毁灭的同时,总有大笔的钱可捞”,他活得,始终真实。习惯性的恭敬地弯腰表示对人们无比的尊重,然而他越是这样,便更加显示出他的不屑,他对所有的人以及他们拥护的主义,统统表示出的不屑。于是有了爱盟人士对他猛烈的抨击,仿佛越是这样,他活得越是快活。
是战争就会寓意苦难,它会让一个刚强不摧的人,霎时被击打得遍体鳞伤,经由权利和金钱所拥有的一切,被毁灭得彻彻底底,不见踪迹。北方的军队打到了亚特兰大城,人们纷纷涌向城外,无援的思嘉,因为曾经对艾希礼有过承诺,而这承诺,让媚兰成了她逃命的牵绊,在这极端危险的时刻,瑞德的笑脸和思嘉的慌乱,又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他没有任何牵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亲人是欢迎他的。调侃,戏弄,勇敢,认真,专注赢利,经营以自己的思维维系的生存规则,这便是他,而这也是思嘉百思不得其解的,这是怎样一个人,竟然以这样一种姿态在道德的底线边缘骄傲地活着,自得地活着。只有在面对他最尊敬的媚兰时,他才没有以往令人讨厌的表情。思嘉本以为在逃命的路上还有一个瑞德,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她却忽略了瑞德一贯的令人捉摸不透的作风,面对长长的逃命旅途,他选择离开思嘉,让她们自己赶往塔拉,说出的理由让思嘉震惊,他要去参军,去挽救那个所谓的自己并不拥护的主义,明知会败,依然前行。
思嘉一行在塔拉的遭遇,使她第一次学会了承担,学会了为了生计而不择手段。同样是为了生计,思嘉在第二次结婚后,带着对艾希礼的念念不忘,有了第三次婚姻。
婚后的瑞德和思嘉,没有了往日嬉笑挑逗的兴趣,他感到自己错了,之前一度夸大的婚姻的作用,婚后令自己无限度的失望,他将爱转移到女儿身上,倾注了近乎所有。邦妮任性,挑逗,爱爸爸胜过爱妈妈,为了她,瑞德做出了之前想都不会想的事,不知道多少次向以前自己得罪过的人低头。
女儿的死,彻底颠覆了瑞德的希望,媚兰的死,彻底摧毁了艾希礼,当思嘉面对茫然的艾希礼时,她终于明白,自己一直爱的不过是艾希礼头上梦幻的光环罢了,她带着无比清醒的头脑狂奔回家,面对精疲力竭的瑞德,她道出了自己之前一直都不清楚的爱,然而她得到的是冷漠。他害怕,经历过太多的谎言太多的欺骗,他已经没有力气和精力再一次面对被欺骗的风险,于是离开,于是只剩下思嘉自己,独自梳理一直以来凌乱错落的思绪。
乱世佳人,并非乱世成就佳人,而是佳人经过乱世的历练,展现出了更加凄美的故事。故事太长,于是我们往往忽略了理性的判断,只是任由思绪飘荡,一味感性地评价人物。
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美好的塔拉庄园里的生活,若能持续,或许思嘉也会过得很好。我觉得我们应该拥有一个精致的人生,你可以不很在意衣着,也可以偶尔马马虎虎,但我们在面对时过境迁时,面对迎面而来的苦难时,一定要有足够迅速撤退的动作,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时时刻刻处在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修炼一个怎样的自己,面对伤害,面对不理解,没有必要死缠烂打,把自己的弄得遍体鳞伤,要知道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不会挽回什么,这世界不会因为一些人对你苦大仇深表现出的同情而对你更加温柔,要想别人善待你,你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善待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多么悲壮,没有人会看这些,所有的能通过你的悲壮得到的东西,除了同情不会有其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礼物,如果我们无法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礼物,那就不要轻易走进别人的生活,不要让自己活得很累,同时连累了他人。
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的商人,他在战争中始终屹立不倒,他头脑冷静、机敏,能清醒的认识到北方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必将代替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的趋势。但这样清醒的认知并没有让他悲伤怀旧抑或消极颓废,而是极富冒险精神的在战争的危机中寻找商机。他看准一切时机,夹缝中求生存,大发战争财。
或许,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所需求的,正是白瑞德这种危机中寻机遇,夹缝中也能求生的精神。
2014年,可以说是整个酒店业的寒冬年。在整体市场一片萧条的危机中,旅业公司自主管理的老牌五星级酒店京瑞大厦没有因循守旧,更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借助危机对固有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经营出路。京瑞人紧追时代步伐,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迎合新兴消费形式,尝试以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为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全新的经营模式吸引了大批依赖网络媒体的新客源,开创了京瑞新的经营方向,开拓出全新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京瑞人分析市场环境,大胆改变多年的营销侧重方向,严格控制低价旅游团队的占有量,将营销重心向商业散客和会议市场转移。基本形成了以网络、商业散客、会议市场为核心,以旅游团队为补充的客源结构。使得京瑞大厦的市场占有率等各项竞争指数稳居区域内前列。京瑞大厦正是靠着这种在危机中不消极、不放弃,不断开拓创新寻找机遇的精神才能在行业寒冬中逆势增长。
曾经像也一直像思嘉一样,我在心中都会默默藏一个带有光环的影子,疲劳的时候,那个影子可以给我力量,有了那个影子,我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只要我愿意。随着成长,影子在不断变换,一个破灭之后又有另一个,总之,心里的那个位置一直不曾空虚,也许终有一天我会让那个位置彻底消失,也许那样会更好,但何苦现在要强迫自己呢,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地成长,活得越来越像真实的自己,才是自己。
思嘉始终以一个努力的姿态存在书中,也存在在我的心目中,看到过很多书中的人物,最喜欢的却始终是她,一个始终向上的努力的姿态,是永远都不会失去色彩的。
【篇二:飘读后感】
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
——题记
我是高二才接触米切尔的《飘》,读完后我的心好痛,以致我看它的改篇电影《乱世佳人》都带有回避的眼光。小说《飘》是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一部小说,小说1936年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已公认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几天,趁着暑假,我读完了一本名著,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读后要说的太多,接下来便逐一写下。
女主人公斯嘉丽。
对于她我很矛盾,很讨厌却又很喜欢,纠结了很久。她是一个大庄园的小姐,白白嫩嫩的双手上从未沾上一点泥土。她长的十分美丽动人,博得了全镇大部分男孩的追求。但是,她并不满足。天生自私的她为了追求阿希礼不择手段,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
看到后来,我对她的看法渐渐改变。
那是南北战争打响的时候。北边的人打赢了,黑奴全跑光了。斯嘉丽昔日的大庄园繁荣的情景早已不复存在。怎么办?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可是,没钱。没钱怎么办?借!自己干!总之不论怎样都要把自己的土地夺回来!
斯嘉丽的骨子里就有一中永不服输的精神,可以休息,但是绝对不能放弃。于是,斯嘉丽用自己小姐的双手在烈日下摘棉花。曾经白白嫩嫩的双手早已经又红又紫。把棉花摘完,要上税,没税她的塔拉就要给别人。可是没钱。她不服输,她不愿看着自己的家乡白白送给人家。
于是,她为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抢了自己妹妹的男朋友,为了纳税。虽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她又做出惊人的举动。她为了多赚钱。干起了男人干的活儿,每天去办木厂,不顾自己身体的安危,也不因自己是一个女人而不去干这个。
并且,她是那么的活泼可爱。对生活有着激情。爱跳舞,爱一切活泼上进的东西。后来,她和瑞特结了婚,尽情享受着她的钱财。是的。斯嘉丽热爱钱,也热爱生活,永远不放弃!
末了,我不得不说。斯嘉丽真的是一个敢爱敢恨,爱耍心计,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永不服输的女人。我对她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她对生活的信念。
“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结尾。也是我自认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的,你可以休息,但是却不可以放弃。我相信,只用永不言败,永不服输才能追求到自己的梦想。
《飘》开始的时候是美国南方奴隶制最好的时候,女主角斯嘉丽美丽、高贵、自信、勇敢。年轻就是一群年轻男女的玩乐,是一段错综复杂的爱情。然而战争打响了,在南北战争的残酷下,斯嘉丽成为了寡妇,不仅如此,她还得面对自己出生以为从来没有担忧过的问题——饥饿、贫困,还伴随着奴隶主地位的衰落。她果然是一个勇敢的女人,面对时代的变迁,她果断改变自己一贯娇滴滴的形象,凭着强悍的作风,当然还有白瑞德对她的深情在战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再次过上了富贵的生活。故事当然还没结束,斯嘉丽的爱情始终是悲剧,当她可以和一直喜欢的阿希礼一起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爱上了一直深爱自己的白瑞德,但白瑞德已经在绝望之余悄然离去了。
一直以来我都被瑞德与斯佳丽“错过的幸福”深深的刺痛着。瑞德十二年不舍的追求斯佳丽,可是到了最后关头:幸福的来临,他却做了一个逃兵。斯佳丽因为自己的固执,自私错过了真挚的爱情。坚强,勇敢为她求得了生存,却让她错过了生活。爱情里面没有对错!他们的失去也许只是时代的要求,生活所迫。我们不能指责他们的生活,而只能从他们的生活中警惕自己,挽救自己的生活。
读此书我有一个很困惑的地方:玫兰妮。这个人物让人太读不懂了,她一直那么爱斯佳丽,好像斯佳丽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书中由头到尾没写到她对斯佳丽和艾利斯之间的关系知道或不知道。很多人到看到斯佳丽与艾利斯勾此不清的关系,她却没半点反映。说玫兰妮笨所以看不到。是说不过去的,她对瑞德爱着斯佳丽就看得清清楚楚,可见,她是非常的聪明。作为艾利斯的妻子,她怎么可以不在意两斯之间的关系。即使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明的社会,我相信妻子仍然非常在乎自己丈夫与其他女人暧昧不清的关系,除非她不爱;但玫兰妮爱艾利斯。玫兰妮实在让我搞不懂,我甚至怀疑她是同性恋,爱上了斯佳丽。如果谁懂,告诉我。
……我的网名叫scolete。chan就是来自斯佳丽。因为我觉得自己和她很像,像到让我终日惶惶不安。一样的自私,一样孤傲,是很坚强,更可怕的是我也迷上了我的艾利斯。眼光只知盲目追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确忽视了从身边而过的绿洲。我的眼中只有瞬间,我爱他,这是我唯一知道的。面对一份不知是真是假的爱,我失去了自己。在瞬间面前,我永远都是无力的。就如在感性的爱情面前,理性毫无力量可言。三年前,我失败了,我决定放弃,放弃一切,从此就是行尸。也许无欲的生活可以让我的心少痛一点。但我的心仍然不平静,我过了三年地狱般的生活。我想这三年会是我生命中最痛苦的日子。
读完《飘》,斯嘉丽给我的一种很震撼的感觉。她有很多很多缺点,但同时又拥有让人敬佩的优点。她是一个很精彩很有美丽的女子,难怪见识多广的瑞特对她痴迷。我也深深的佩服这个真实的女子。
毫无疑问,斯嘉丽是虚荣的。她认为自己是郡里的最漂亮的,最有魅力的女子。所以,她希望郡里所有的男子都爱慕她,众星捧月地围着她。当艾希礼并没有为她的美貌而向她献殷勤时,征服感作祟,让她误以为她爱上了艾希礼。她的虚荣心让她错过了很多。
还有,她是自私的。在事情发生时,她想到得往往都是自己。比如,瑞特冒着生命危险将她从被攻陷的地方救出来,打算让她自己回到安全的地方,自己投身到部队参与战斗。斯嘉丽并没有担忧瑞特的安全,也没有为他的勇敢感动。反而谴责瑞特没有绅士风度,不护送她到安全的地方。
但是这些并不能斯嘉丽的魅力抹杀。她是一个发光体,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这么一个自私的女子,竟能够答应艾希礼的请求,好好照顾梅兰妮。当时,她还认为自己深爱着艾希礼。她是在怎样的心情下答应艾希礼的?在动乱发生后,我以为她会抛下梅兰妮独自离开。没想到她竟然不顾自身安危选择留下来照顾梅兰妮。我惊呆了!这个是我印象中那个自私的女子吗?为何她没有抛下梅兰妮呢?我无法弄懂她的想法,但是她的这种矛盾的做法让我对她更感兴趣,更加佩服。
最令我折服的是她的坚强。当她回到父母的身边后,发现家中已是一贫如洗,连吃饭都顾不乐了。但是我想,她应该会崩溃吧!她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没有吃过苦,怎能受得了这种苦日子呢?但是我再次猜错了。她仅仅哭了一下就振作起来,担当了一家之主。我实在无法想象,曾经如此娇生惯养的她竟能下地干活,打水。最令我震惊的是,为了保护家里人,她竟然亲手开枪杀了人。她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子,竟然能够如此坚强的守护亲人,不被生活环境的恶劣与艰辛打垮。她的信念“tomorrowisanotherday”更加表现了她的坚强还有乐观。
斯嘉丽就是这么一个形象丰满的人。她的缺点令我觉得她很真实,她的优点又让我折服。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仔细观察一个人,切不能只是嫌弃他人的缺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无论我怎样努力,怎样奔跑,此终逃不出200多年前的宿命,我的心好痛好痛,谁来帮我止血……
无可否认,在看完《飘》之后我对女主角斯嘉丽的坚毅、果敢、永不放弃充满的敬佩之情,或许现代的许多的女生都有这种性格,但是前提是:在那个时候——战时、战后,那个年代——80年代,那个身份——千金小姐,她做到了,也许正是这样多种因素的综合才能令她成为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充满魅力的女性,她的命运牵动了所有读者的心。
同时,《飘》是以斯嘉丽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南北战争后南方奴隶主的地位衰落。斯嘉丽是一个典型的奴隶主形象,即使是爱情,她的爱情充斥着现实、虚荣。这样的爱情不浪漫,却更贴近生活,使读者们更容易体会其中的感情。看过《飘》之后,我还记住了斯嘉丽的一句名言:“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这句话从此深深地影响着我,真的,态度决定人生。不要把悲伤、失败留着太久,再困难的时候都会过去的。从此之后,我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即使在很辛苦、很伤心、很孤单的时候,我也在心里面默念着这句话,挺过来了。人生总会这样的啊,有伤心,才会在幸福的时候倍感满足,用心珍惜。所以现在,我真心觉得我们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和平的时候真的很应该珍惜。虽然家里不是豪门,但是很温馨很幸福。
最后,想说的是,《飘》真是一部好作品,很值得我们都去看一看,然后想一想。
【篇三:飘读后感作文】
一位作家,一生也许会有许多部作品,也许在当时他生活那个时期会引起极大的轰动。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以作品数量取胜的作家终将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与此相对的是另外一种作家,他们也许没有许多作品流传于世,但是,也许那仅有的几部巨著会在璀璨的文学星河中散发着永不褪去的光芒。
玛格丽特·米切尔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太过短暂,并未留下许多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飘》也成为20世纪文学的经典作品,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小说是在南北战争这一背景下展开的,以斯嘉丽·奥哈拉为主线,反映了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南方社会的风貌,在描述战争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着重描写了斯嘉丽对艾希礼自欺欺人的爱情及白瑞德对斯嘉丽的怜爱。
这部小说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我觉得有如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作者在南北战争的背景下,用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作品刻画最成功的是斯嘉丽。斯嘉丽缺乏许多女性的美德——事实上,可以说是几乎缺乏所有的美德,除了拥有足够的勇气之外。斯嘉丽生命力旺盛、全身每一寸细胞都活蹦乱跳、自私自利、没有原则、无情无义、贪婪成性、颐指气使,骨子里却是灵活轻巧、弹性良好的钢铁。她父亲是爱尔兰移民,以性格和个人魅力打入南方庄园的有钱阶级,还娶了名门闺秀。斯嘉丽务实一如爱尔兰人,几乎没有母亲的婉约气质,是个不折不扣的叛逆分子,完全无视社会的标准及禁忌。米切尔对斯嘉丽倾注了大量的感情,从小说最后,斯嘉丽在面对所有人的离去之后,她还能说出“家,我要回家。我要想办法让他回来,不管怎样,明天又会是全新的一天。”就可以看出来,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在经历了战争、爱情的打击后,最终成为集纯真与野性、自由与自私、痴情与无情、浪漫与现实于一身的“乱世佳人”。此外,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白瑞德几乎和斯嘉丽一样充满生命力。他是查尔斯顿一个家族中的不成材儿子,愤世嫉俗而实际,他一开始就看出南方的势不可为,大胆偷越封锁线,发了笔战争财。米切尔刻画他最成功之处,在于她取材通俗剧及罗曼史的刻板人物,甚至连两撇黑色小胡子、锐利眼神和让女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等都借来用,却能让他生动有说服力。
其次,小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真挚感人,故事的进展几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随着斯嘉丽的生活而发展,但是,对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以及情节、人物的冲突非但不会让人觉得冗长反而体现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除此之外,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四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又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设计。斯嘉丽与艾希礼看似朋友,实际上却是一对没有结果的“情人”;斯嘉丽与梅兰妮表面上是和谐的姑嫂关系,实际上斯嘉丽却视梅兰妮为情敌;斯嘉丽与白瑞德表面上互相利用,内在的却是白瑞德深爱着斯嘉丽,而斯嘉丽却又为艾希礼不顾一切。这样矛盾的人物关系相互作用,让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对比更加鲜明:斯嘉丽的叛逆自私和梅兰妮的宽容温和,白瑞德的勇敢直率与艾希礼的胆怯虚伪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小说不显平淡,反倒扑朔迷离,更吸引人阅读。
最后,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在于它能激起读者的共鸣。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谁,都会有说不完的话。而这部旷世之作对爱情的描绘更是细腻。爱总是在无意中到来,16岁的斯嘉丽始终不明白,自幼与她朝夕相处的艾希礼,为什么在两年前才开始令自己百般牵挂?那时的艾希礼刚刚从欧洲归国,前来她的家里探望;当时斯嘉丽正站在屋外的走廊上,看见他骑在高高的马上,由长长的林荫道那边迎面向自己走来。阳光下,他那一头金发和抖擞的装束、灿烂的笑容,让她一下子就爱上了他,仿佛没有任何理由。从此,她便再也不仅仅属于她自己了。虽然艾希礼从未对她流露过任何爱慕之情,她也并不真正了解他的内心。生就好胜的个性,使斯嘉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倾向于把自己的意志当成别人的意志。她的爱因而常常显得过分自私,这样的爱永远不会鼓励她首先去设想对方的感受,而总是先顾及自己的迫切需要。所以,当得知艾希礼要和媚兰结婚的消息时,她便不得不把自己的爱变成一场战斗了。无论如何,她要将艾希礼从媚兰身边夺回来。为了爱,她不怕让任何人受到伤害。她的爱情逻辑很简单,因为爱他,所以就应该得到他。在艾希礼家举行的那次聚会上,斯嘉丽几乎征服了所有想在情场上大显身手的男子,唯独艾希礼一直无动于衷。恼火的斯嘉丽连少女的矜持也不要了,索性当面告诉了他自己爱他。她以为这样会给对方一些勇气,让对方承认对她的爱。可惜事情并没有如她所愿。她得到的只是艾希礼不能爱她的理由。在爱情面前,斯嘉丽表现得比艾希礼富有勇气。不过这勇气里搀杂着更多的虚荣和自私。因此,在自己的爱遭到拒绝时,她的自尊比爱欲承受更大的伤害。她给艾希礼的那记响亮的耳光,保护的就是她最为看重的自尊。
爱从来不会因为被拒绝而使一个人气急败坏,只会让人伤心。当艾希礼从战场回来后,斯嘉丽看到心上人一身褴褛,手持斧头在果园里干着苦力,她的心都快碎了,她想要和他一走了之。而艾希礼也在她的逼迫下,说出了爱她,但在行动上却没有背叛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爱。他明白他需要的是什么,也明白她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的需要根本就是两码事。可斯嘉丽却始终不能明白这一点。但她也意识到,走进他心灵的努力又一次失败了,这次她终于也感觉到了爱的倦意。不管怎样,坚强的斯嘉丽还得负担起生活的重担,包括赡养艾希礼一家人。为了守住家园,她夺走了妹妹的未婚夫,尽管这个男人又老又丑,但斯嘉丽统统不在乎了。守住家园是她眼下的一切,因为那里储存着她与艾希礼共同美好的回忆。斯嘉丽借助婚姻保住了家园。能够让艾希礼停留在她的视线里,对于她就是一个莫大的安慰。她还让他负责管理自己的木材加工厂,为的只是能时常见到他,哪怕他让经济亏损。
可命运的捉弄让斯嘉丽再次做了寡妇,白瑞德趁虚而入。她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他说的似乎没错,他们彼此不爱,但他们却属于同一类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嫁给白瑞德,但她念念不忘的仍是艾希礼。她不时提醒自己,她是属于艾希礼;她还试图与丈夫分床,以保持自己在身体上对他的忠实。可是梅兰妮的死却让她从大梦中骤然醒来。她发现艾希礼因为妻子的死亡突然就垮掉了,原来妻子才是他的全部。斯嘉丽觉得一切都搞错了,艾希礼根本就没有爱过她。她同时也在顷刻间怀疑自己对他的爱。那一切不过是源于她14岁那年的一场幻觉而已:他骑在高高的骏马上,在阳光下微笑着向自己走来……但实际上,她爱的仅仅是那一刻的美丽图画。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用自己无尽的浪漫想象丰富和美化着这幅画,但却对画中的那个人一无所知。走进这幅画,亲近这个人这种无法实现的冲动,无时无刻不都在加深着她的爱情。原来,她爱上的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多年的爱情转瞬间就消逝了,这个结果对斯嘉丽来说,实在是过于残酷。好在她也总算醒悟了:明白了艾希礼对自己的不爱,也明白了白瑞德给予自己的那份深邃的爱,以及她对他的那份迟到的爱。只是可惜,斯嘉丽醒悟的有点晚。当她想对白瑞德说明这一切时,他却决定要离开她了。爱女的夭折,他对她的爱也消散了。当斯嘉丽终于明白了爱的时候,她却同时失去了两个男人:一个她曾经以为自己爱的人,一个她曾经以为自己不爱的男人。她那么爱艾希礼,是因为她得不到他的爱;白瑞德口口声声说不爱她,是因为他知道她从不珍惜容易得到的爱。但是斯嘉丽并没有就此变得一无所有,她还因为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而富有着,问题只是如何将这种富有变得更有价值了。如果说她当年是因为勇敢而爱的话,那么此刻,她需要因为爱而勇敢了。
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读了《飘》这本书,的确令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全书不论是华美流畅的语言描写,还是个性鲜活的人物塑造,都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品读《飘》的日子里,多少次我与之同喜、同闹、同悲、同笑。几许惆怅,几许欣喜,几许感慨,几许惊叹。掩卷息,留下的是强烈的震撼和一生的感动!
【篇四:飘读后感】
我之所以会读《飘》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看过由它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由此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虽然《乱世佳人》我只完整的看过一遍,但费雯丽演绎的猫一样的思嘉、克拉克·盖博表现出的瑞德船长的复杂精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忍不住想从原著中进一步探求他们的真容。
我所阅读的这个版本分为上下两册。封面是一张油画,画面上是思嘉和白瑞德船长坐在马车上,背景是象征着战争的兵荒马乱,整体带给人一种压抑感,逝去的历史化作马蹄后腾起的尘埃,然而未来并不明朗;封底则是《飘》所赢得的各种赞誉。封面和封底设计较为精细雅致。翻开书籍,在出版说明和译者序之前,有一部分内容是用铜版纸印刷的(上下册均有),这一部分是有关《飘》的周边情况:例如作者照片、电影海报、不同版本的《飘》的封面及插图等等,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我个人认为这部分的设计很新颖,有效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书页的纸张质量比较好,光泽温和不刺眼,而且印刷非常清晰,错讹之处极少。
《飘》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时间跨度也很大,通过对思嘉、白瑞德、媚兰、艾希礼为主展开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刻画,生动完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横跨南北战争的历史画卷。其中既包括开战之前南方庄园悠然自得的生活,如烤肉宴、舞会等等;也包含了战争中伤员缺医少药、肢体残缺,亚特兰大居民丧失亲友的悲惨;甚至对于战争结束后南方重建的艰难,也通过思嘉本人的奋斗展现了出来。由于作者是以周围的人物及事件作为原型进行描写的,具有很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思嘉在逃离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庄园,面对着被洗劫一空的庄园和支离破碎的家庭,倔强勇敢的挑起了重建的责任,站在红土地上宣告:“凭上帝见证,我以后绝不会挨饿,绝不!”每次读到,都会被人物身上爆发出来的精神深深感染。
《飘》的故事情节大多为人们所熟知。女主人公思嘉,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庄园主的女儿,思嘉漂亮而富有个性,赢得了当地许多青年的爱慕。但她却盲目的爱慕着艾希礼,一个长相英俊,性格却很懦弱的南方世家子弟。1861年的4月,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佐治亚州上空,然而16岁的思嘉心思全部在艾希礼身上,艾希礼优雅的绅士风度使她芳心暗许,然而她却在烤肉宴的前一天得知了一个使她心碎的消息:艾希礼即将娶他的表妹媚兰!第二天的烤肉野宴,思嘉试图说服艾希礼和她一起私奔,但没有成功,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思嘉扇了艾希礼一个耳光,还砸碎了一个花瓶。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切都被一个叫白瑞德的船长看在眼里,白瑞德船长的名声很坏,而且他似乎并不认为南方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轻易获胜。为了赌气和报复,思嘉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尔斯,然而她很快就后悔了。由于战争,查尔斯和艾希礼等没过多久就离开了家乡。还未等开战,查尔斯就染病离世,同时,思嘉怀孕并顺利生下了儿子韦德。
思嘉沉浸在对艾希礼的思念中,而且对寡妇的繁文缛节非常不耐,心情抑郁。于是思嘉的母亲埃伦将她送到了亚特兰大同媚兰和皮特姑妈一同居住。虽然环境改变了,但南方的传统却使得她的生活毫无乐趣。在亚特兰大的募捐会上,思嘉再次见到了白瑞德船长,甚至罔顾社会风俗同他跳了一支舞。随着战争局势的恶化,社会上的清规戒律渐渐不再是约束思嘉的囹圄,她又开始同青年谈情说爱,尽管她认为自己对艾希礼的感情忠贞不渝。葛底斯堡战役严重打击了南方,圣诞节后艾希礼回家,思嘉再次向他表露了爱意,但仍然遭到了艾希礼的拒绝。第二年年初,思嘉几乎是同时得知了两个让她难以置信的消息:艾希礼受伤被俘、媚兰怀孕了。于是为了照看怀孕的媚兰,思嘉被迫留在了亚特兰大。南方军队节节败退,眼看首府亚特兰大就要失守,偏偏在八月底,媚兰的儿子小博降生,亚特兰大一片混乱。无奈思嘉只得求助于白瑞德,希望能够回到塔拉,白瑞德却在半路上去投军,思嘉只得自己带着媚兰母子和韦德回家。回到塔拉庄园后,思嘉发现家里已经面目全非:埃伦病死、杰拉尔德精神不正常、两个妹妹身患伤寒卧床不起、大部分的黑奴也都跑了。在近乎绝境的情况下,19岁的寡妇思嘉负担起了全家的生计,媚兰一直给予思嘉许多帮助。就在一家人的情况好转时,传来了要对塔拉庄园征收高额税收的消息。为了保住塔拉,思嘉再次求助于白瑞德,却发现白瑞德已经由于挪用南方军队物资而锒铛入狱,就在一切看来毫无希望的时候,思嘉的妹妹苏埃伦的未婚夫——弗兰克出现了。弗兰克由于经营小生意,家里有一定积蓄,为了得到钱去拯救塔拉,思嘉采取欺骗的手段使弗兰克娶了自己,塔拉终于得救了。思嘉渐渐发现弗兰克很无能、生意经营不善,于是她产生了自己经商的念头。她向白瑞德借了一笔款子,买下了木材加工厂,然而种种举动使得亚特兰大的传统社会对她极为不满。思嘉再次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女孩子,起名埃拉。“重建”在进行,亚特兰大的局势变得很不稳定,在一次去木材厂的路上,思嘉遭到了袭击。3K党为了给思嘉复仇,扫荡了贫民窟却被军队发现,弗兰克死亡,艾希礼受伤。思嘉因为弗兰克的去世十分不安,葬礼之后她独自在家里借酒消愁,此时白瑞德出现,他居然向思嘉求婚了。婚后思嘉过上了自己期待的富裕生活,并且生下了美丽可爱的邦尼。白瑞德十分宠爱邦尼,为了使邦尼在亚特兰大能保住贵族地位,他不惜加入了民主党的阵营。思嘉与艾希礼在木材厂见面,回忆起过去生活,思嘉忍不住靠在了艾希礼的怀里,这一幕却被艾希礼的妹妹看见,思嘉百口莫辩。然而媚兰却保护思嘉,不允许别人对思嘉进行攻击。白瑞德带着邦尼暂时离开了家,思嘉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又惊又喜,同时格外想念白瑞德。但白瑞德回家时却对思嘉冷嘲热讽,思嘉大怒摔下楼梯,摔断了肋骨并且流产,白瑞德找到媚兰,深深忏悔。邦尼喜欢骑马,但在一次跳跃栏杆的过程中不幸遇难。随着邦尼的去世,白瑞德对思嘉的爱也全部破碎,思嘉此刻却发现自己深深爱着、依赖着白瑞德。媚兰再次怀孕,但因流产而去世,思嘉后悔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媚兰是自己重要的精神支柱。白瑞德离开了思嘉,但思嘉坚信自己能够回到他身边。
《飘》中最着重刻画的人物无疑是思嘉。作为一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思嘉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淑女,她任性、固执而自负,她虚荣、自私,但同时她倔强不服输、勇于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在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在一个传统美德崩溃瓦解的时代、在南方资本出现萌芽的时代,思嘉正是凭借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和贪婪,才保全了自己的家庭、保护了自己周围的人,她不甘于“体面地饿死”,她要活下去并且要高质量的生活。同时,思嘉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一个19岁的小姑娘,没有任何的谋生技能,却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思嘉对于爱情的追求虽然盲目,却是热烈的,她为了艾希礼的一句话,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亚特兰大为媚兰接生。在战后,倘若不是思嘉,崇尚传统生活的艾希礼一家只能去喝西北风了。正是思嘉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惊人勇气,深深吸引了白瑞德,也深深吸引了读者。贪婪、自私、现实主义、固执……如果用这些词去描述一个女人,我们一定会认为她招人厌恶,但是用在思嘉身上,这一切却闪烁出了光芒,使我们不由得惊叹“这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思嘉却是很可悲的。她的三次婚姻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是为了赌气嫁给一个孩子;第二次为了塔拉嫁给了老头;第三次因为自己没有认清白瑞德和艾希礼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也失败了。白瑞德在故事的最后告诉她:“思嘉,我从来没耐心把破碎的东西捡起来粘合好,再对我自己说,补过的东西跟新的一样好。破的总是破的——我宁可记住它的最好的地方也不愿把它补好,然后一辈子看着那裂痕。假如我真的还年轻一点,那也许——可是我年纪太大了,不再相信什么消除前隙那一套多愁善感的东西,不再相信从头开始那一套了。我年纪已太大,我无法承受经常的谎话和生活在文雅的幻灭之中。我不能和你生活在一起,靠跟你说假话过日子。我当然不能跟自己说假话。即使现在我也不会跟你说假话。我但愿能关心你做些什么,到什么地方去,然而现在我办不到。”
思嘉对于媚兰的轻视和厌恶,更表现出了她性格之中幼稚的一点。对于媚兰给予她的无私帮助,她始终认为是愚蠢的,直到媚兰去世之前,她才发现媚兰也是她的精神支柱之一,是她的剑。正如文中所写“思嘉的思绪回到多年以前,在塔拉的那一个酷热、寂静的中午。当时一个穿蓝军装的尸体倒在地板上,一缕灰色的烟雾在他的上方盘旋,媚兰手持查尔斯的军刀,站在楼梯顶上。她记得当时她心里想的是:‘媚兰真蠢!她连把刀也提不动,跑出来干什么?’可是现在她才明白,在紧急关头如果一旦需要,她会毫不迟疑的冲下楼梯,杀掉那北佬——或者自己被杀掉。是的,媚兰那天手握军刀,是做好准备为她战斗的。现在思嘉,回过头来重温往事,才伤心地看明白,媚兰无时无刻不手持军刀在她身边,跟她形影不离,以盲目热爱的忠诚,为她战斗,为她跟北佬、大火、饥饿、贫穷、舆论,以至她心爱的亲人而斗争。思嘉已经明白那军刀一直在她和这世界之间会晤着,而那军刀从此将永远藏入刀鞘,她的勇气与信心慢慢消失了。”书中多次描写思嘉的梦境,在一片迷雾中茫然的奔跑,是的,思嘉始终就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试图抓住她能抓到的所有东西,但一旦得到了就不珍惜,因此错过了身边许多美好的事物。思嘉的生命形式是一列轰隆隆的列车,一刻不停的向前狂奔着,热烈而盲目,习惯了高速度的奔跑,永不止息。她生命力量的源泉来自于如此高速的奔跑,然而在这样狂野的奔腾之中,思嘉同时也把那些文雅的、温和的美好搅得粉碎,最终只剩下一辆空旷的列车,仍然在原野上一刻不停的狂奔。

乱世佳人观后感五:飘读后感2000字

【篇一:飘读后感】
《乱世佳人》是女作家玛格丽特的作品,这部作品以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瑞德和思嘉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作品中的男主角瑞德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尽管他放荡不羁、自私。但在内心深处却深深的爱着思嘉。他是一个好男人、好丈夫、好父亲。
他是一个好男人。瑞德与思嘉在“十二橡树村”舞会上相识,瑞德对思嘉一见钟情,并深深爱上了她。在亚特兰大义卖会上,瑞德看出思嘉不甘寂寞的心情,把她领出来跳苏格兰舞,帮助她摆脱丧服的束缚;在亚特兰大陷落的那天晚上,瑞德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她逃出炮火连天的困境:战后,瑞德借给她钱让她重新起家。瑞德为思嘉做了很多,原因只有一个,他爱她。瑞德对思嘉说:“你有没有想过,我是怀着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在爱你的,爱了那么多年才最后得到你。战争期间我曾准备离开,想忘掉你,可是我做不到,只好经常回来。战争结束后,我冒着被捕的危险就是为了回来找你。我爱你,但是我又不能让你知道。思嘉,你对那些爱你的人总是很残忍的。你接受他们的爱。把这份爱作为鞭子举在他们头上。”多么真情的一段告白。尽管他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但是他却倾其所有爱着思嘉,这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爱的最高境界,瑞德做到了,我为这种爱深深折服。所以,他是一个好男人。
他是一个好丈夫。婚后,他带她到新奥尔良度蜜月。他纵容她,任她毫无节制的买衣服。带她到最繁华的街区,带她品尝美味的菜肴,带她结交朋友。早晨,瑞德亲自托着托盘把早点送到她房里,一点一点的喂她,仿佛她是个孩子。夜晚,思嘉又一次梦到自己在茫茫大雾中奔跑。瑞德把她紧紧抱在怀里,温柔的安慰她。“我一定会让你过上安稳的生活”,瑞德说。的确,他做到了。他耗费巨资为她建了一幢豪华的大房子。邦尼出生时,他在门外寸步不离。因为爱,他纵容她,包容她。尽管知道思嘉不能忘记艾希里,但他仍在努力爱她。他是一个好丈夫。
他是一个好父亲。瑞德非常爱他的女儿。极其娇惯宠爱邦尼。女儿是他的骄傲,是唯一完全属于他的。他跟别人没完没了的夸邦尼的出众;女儿怕黑,瑞德就整夜陪在孩子身边;为了给女儿在社会上早早准备一个位置,他改邪归正,去接受那些掌握道德审判权的老女人的冷嘲热讽;他尝试着做正人君子,而这巨大的改变都因为爱女心切呀!是的,父爱是伟大的,他如高山般巍峨,大海般浩瀚,天空般广阔。这也是我不由想起了我的父亲,他是黄土地上极普通的农民,尽管收入微薄,但却倾其所有供女儿上学。支撑他拼命干活的唯一理由,让女儿有一个好的前程。父爱是伟大的、深沉的。
所以,我喜欢瑞德,一个好男人、好丈夫、好父亲。
我也喜欢女主角思嘉。她自信、勇敢、坚强,她有着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哪怕失败就摆在面前她也会把下巴高高翘起,迎接挑战。她是生活上的强者。回到塔拉农场,面对母亲的逝世,父亲的精神恍惚。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毅然用19岁的肩膀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她夜以继日的劳作,累的精疲力竭,只为一家人的温饱。我们很难想象:从一个衣食无忧、高高在上的思嘉一下子变成为温饱而奔波的思嘉。人生是多么变化无常,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并非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也许我们会得到鲜花和掌声,也许我们会遭受挫折和泪水,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坚强,以一颗勇敢的心面对。
文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塔拉庄园的大小姐,在南北战争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凭着她迷人的外表和活泼的性格成为最受绅士们欢迎的小姐。但是少女萌动的心却偏偏倾心于阿希礼——虽具有绅士的几乎所有的优点,却成为玫兰妮的丈夫。在阿希礼的宣布婚礼的聚会上,文中男主人公巴特勒对斯佳丽一见钟情,并展开旷日持久的追求。
而斯佳丽一心只想着阿希礼,因为阿希礼跟玫兰妮的结合,她一气之下嫁给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汉密顿。紧接着南北战争的爆发打破公子小姐的平静生活。男士们应征入伍,女士们翘首企望。查尔斯在战争因病去世,斯佳丽因此守寡,而巴特勒一步步诱使她冲破守寡的种种禁忌,以独特的方式爱着她。随着战争深入,战局发生逆转,南方战败。
我欣赏思嘉,她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是事业上的强者。在塔拉农场,她拼命的种棉花;战争后,经营木材厂。只因为她心中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有时候在学习上很懈怠,对生活缺乏足够的激情,只因为缺乏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我佩服思嘉,她有一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坦然。即使在守寡后,仍然在在亚特兰大的舞会上接受巴特勒邀请,有一种向传统挑战的勇气;战争后,干男人干的事业——经营木材厂。有些时候我们会很在意别人的话,受别人话的左右,而干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思嘉的这份坦然令我佩服。
但思嘉是一个婚姻的失败者,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婚姻。第一次,为了赌气,嫁给查尔斯。第二次,为了农场嫁给了弗兰克。第三次,为了金钱,嫁给了瑞德。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深爱她的人,她深爱的人。她都不了解。直到最后,她终于明白,她这样说:“我爱的是一个我自己想象的东西,那个东西向媚兰一样死了,我缝制了一套美丽的衣服,并深深的爱上了他,后来艾希里骑着马跑来,他显得那么漂亮,那么与众不同,我便把那套衣服给他穿上,也不管是否合适,我不想看清楚他究竟怎么样,我一直深爱着那套衣服。”她明白自己爱的人是瑞德,瑞德是她的避难所,他强壮的臂膀可以拥抱她,宽阔的胸膛给她疲惫的脑袋当枕头。其实,有些时候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往往跋山涉水的去寻找他。所以,请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但最后瑞德心灰意冷,选择了离开。我为他们的爱情感到惋惜。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变幻莫测,最终相爱的人没能走到一块儿。但从中我也明白了,相爱的两个人既想做生活的强者,又在爱情中做强者,终究无法相处。
【篇二:飘读后感】
《飘》不仅是它的那个时代的所处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还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其中它对人际关系入目三分的刻画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斯佳丽以及玫兰妮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巴特勒人际关系策略的绝妙运用。
首先看一下斯佳丽。斯佳丽略施小计就让一群帅哥围着她团团转,以及后来四面楚歌的社交境地都是不错的分析题材。人际交往为什么会发生?往往是因为有需要。庄园主的公子们倾心于斯佳丽的美貌,想成为她的男友,满足一下男人的虚荣。而斯佳丽也需要通过对公子们的魅力来向阿希礼展示自己迷人的风采。他们各取所需。其实这样说对他们可能有些刻薄。其实很多我们认为很高尚的友谊也是源于需要。伯牙子期之所以能结下如此纯洁的友谊就是因为俞伯牙才华被肯定的需要被钟子期满足,于是他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同样斯佳丽后来外交处境的矛盾也可以归结为需要。因为她不需要跟那些没落贵族的太太们打成一片,而那些太太们也对她的行为很是看不惯,更不必要跟她打交道,一不来二不往,她们之间的僵局和隔阂就这样形成了。相反,斯佳丽却跟那些潜在客户打的火热。因为需要才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性相同、背景相近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叉点会更多,于是相互之间的需要也就更加强烈。
然后我们分析玫兰妮。玫兰妮是一个天使一般的人物,除了身子比较瘦弱外,几乎没有什么缺点。有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看待的,总能从人的身上找到优点。由于人都有被肯定的渴望,所以她成为受几乎所有人欢迎的人,甚至连为人所不齿的妓女都愿意为她冒着危险做假证。她纯洁的如一张白纸,就像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人最有可能受伤害,同时又最没有可能有受伤害。说她有可能有伤害是因为她对任何一个图谋不轨的坏人都没有防备,欺骗她易如反掌。说她最没有可能受伤害就是她这种优秀的品质正好触及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人们受其感化不忍心伤害她,同时会下意识的保护她不受其他人的伤害。还有一点就是她柔弱却不软弱,她有一颗刚强的心,有自己的主见,让人心生敬佩。人们总是愿意与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交往。因为跟这种人交往不需要玩弄什么心计,不用活得很累,而且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只要不是自我封闭,是很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的。
巴特勒是一个非常值得分析的人物。除了他对斯佳丽始终如一的爱恋让很多男生汗颜之外,他驾驭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很值得探讨。他与南方种植园主的关系经历了不受欢迎饱受非议到成为英雄般的人物。然后他又自毁名誉,因此变得臭名昭著,当他意识到这种处境对自己女儿的未来不利时,他又略施小计,力挽狂澜似的重新获得了种植园主们的青睐。在很多人眼中巴特勒是一个卑鄙小人,而按常理来说,卑鄙的人应该是不受欢迎的。为什么巴特勒能游刃有余的处理好人际关系?答案是他是个聪明人。他能准确的把握住人性的弱点,并且能够用他充满智慧的大脑巧妙的利用人性的弱点,用的那样的不露痕迹,让南方的那些太太们丝毫察觉不到的就被利用了,甚至到了这种程度:即使有个明智的人向他们指出他们受了巴特勒的蛊惑,被他利用了,他们不仅不会幡然醒悟,还会为巴特勒辩护。巴特勒第一次受欢迎是在战争期间,而受欢迎的原因就是他走私亚历山大人所需要的货物。于是他被看作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谋福利的斗士,正如我前面的所说的,他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并因此被看成高尚的人,所以他受到赞誉和欢迎。当他预感到南方军队要战败的时候,为与南方上层划清界限以取得战后有利的地位,他开始自毁名誉,以至于亚历山大人无不对他充满不屑与鄙视,当然除了玫兰妮。战后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是南方昔日的种植园对他处处抵制。当他意识到这对女儿未来发展不利,同时他知道南方种植园主必然会重掌乾坤。于是他展开了他的计划。他知道太太们热心公共事业他就向里面捐钱。他对女儿关怀备至,并拿一些简单的问题询问太太们,使她们产生被需要的感觉。当太太需要借款的时候他主动担保,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还帮着南方种植园主们拉选票,重获政治权利。
他的策略如此成功,以至于太太们不仅自己的态度改变了,而且还说服其他人改变。由此我们得出很深的启示。人际关系是可以改善的,只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当你的梦想与人际关系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应该选择你的梦想,因为你的梦想实现之后你可以运用梦想的成果来改善人际关系,这样会使你两方面都不会失去。就像巴特勒用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得金钱,当他用包装后的金钱做好事的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他的钱是怎么来的。而如果你最终选择了人际关系放弃了梦想,结果很可能是二者都会失去。一般说来,人们是不会长久地记着你曾经是怎样为了友谊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当你穷困潦倒的乞讨到他们家门时,他们不放狗咬你已经是就够朋友了。当你面对类似的情况是,一定要慎重决定啊。
从《飘》中我们学习做人的智慧,处事的方法,我们因此会更加明智的对待人或者物。从而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虽然时代会有所变迁,环境会充满不同,但是人性中很多东西都是一致的,把握了人性,我们就更有可能明智的生活。
【篇三:飘读后感作文】
读罢全文,斯嘉丽,这个漂亮,倔强,不屈,敢于向生活挑战的人物形象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当然全文也渗透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与不满。
斯嘉丽天生的好身材,又十分漂亮,加之她家有一个大农场,百多个黑奴。她真正称的上是一位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打扮,在舞会上如何展示自己,让自己的锋芒遮盖其他人。或许有不少人不喜欢她的这种张扬与傲气,而事实上在一些时候又很多人缺少的就是那种霸气。但是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在不经意间伤害离他最近的人。她的妹妹苏伦就一直对这个姐姐“恨之入骨”,总是怪他占去了所有的光芒。可斯嘉丽依旧我行我素。其实那又如何,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长道短!更何况她还有着青春的资本去展示自己。
她不像那些所谓的“上等女人”,事事循规蹈矩,迫于世俗的观念而隐藏自己的感情。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她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敢于向心爱的人吐露心扉,即便是不好结果,她也义无反顾。
只不过有时候她的倔强像一个孩子,事实上,她那时也不大,仅仅十七岁而已,为了赌气竟然匆匆将最近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而后不久又称为寡妇,且还带着一个孩子。那时的生活对她来说简直是地狱。没有漂亮的衣服,一天到晚只能穿那黑色的丧服,不能参加舞会,因为她是寡妇。她简直要被那一切的一切所窒息。幸好她有机会来到亚特兰大。当她看到那繁华的市区,喧闹的街道的时候仿佛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她想这里才是属于自己的,就应该朝气蓬勃,充满激情。
那里的人们为了他们的主义而努力,斯嘉丽才不关心什么主义,她不喜欢战争,但也不认为自己和那些主义有什么关系。或许有人认为那是冷漠与无情,可事实上与那些疯狂,盲目而又自大的人们相比不是更理智一些吗?
她不喜欢战争,不喜欢战争将她的爱人拉上战场,不喜欢战争造成这种混乱的局面。因为战争她要面对这些伤员,面对那些令人恶心的虫子,苍蝇,甚至是烂疮。而更要命的是当战火逼近亚特兰大时她却无法离开。在战火中,为了曾经的诺言,她要照顾媚兰。面对临产的媚兰,没有大夫,没有接生婆,没有奶妈,无可奈何,她只能自己来了。有时候生活的逼迫往往使人更加的坚强,万般无奈之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总是时成功了,她累的简直要虚脱了,但是看到母子平安,她也欣慰的笑了。
之后时不断袭来的恐惧和不安,她先要回家,向妈妈。于是经历种种的困难,白瑞德帮她找到一辆马车,带上气弱游息的媚兰,踏上了那危险的回家的征程。
当途中白瑞德扔下她们而离开时,她简气的要疯了。但是当她看到快吓傻了的普里茜时她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只有自己平静下来才能让她们震惊,而她们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了。眼泪只能往回流,纵然内心在哭喊也要强迫自己镇静下来。她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回到塔拉时,更多的时震惊与伤心,感觉自己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面对神志不清的父亲,病弱的妹妹还有那虚弱的媚兰以及那些忠诚的仆人时,她强烈的意识到塔拉只能自己了。那时她时多么的想母亲,可是根本没有时间容得自己大哭一场,甚至不敢让自己去睡觉,怕一下子几天起不来,那家人怎么办。一夜之间,她由一个乖巧的大小姐变成了一个冷漠严峻的少妇。不管怎样她要为一家的生计忙碌。此时,什么马车,舞会,漂亮衣服,都早已抛到九霄云外。面对生活的巨变她没有茫然不知所措,也没有去哀求别人,靠别人不如自己,她要用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救活塔拉,那份她无别热爱的土地。
生活之中总是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或多或少,或好或坏。不管怎样,那要看我们时如何去面对,面对那种种的挫折我们应无所畏惧,更不要徘徊彷徨,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去创造生活改变命运。
功夫不负有心人,塔拉在她的手里一天天的好转。人们脸上也有了少有的笑容。可随之而来的确实北军的有一次扫荡。她愤怒却也无奈,迅速的指挥全家转运食品牲畜。不想刚刚缓过气的塔拉再一次的遭受毁灭。不想自己的亲人再次挨饿。这时的她少了一份冷静,全然没有了那种慌乱。她不想离开塔拉,面对蜂拥而至的北军,翻箱倒柜,她没有恐惧,而是高昂着头颅盯着他们所做的一切。可是她的内心却愤怒不已,恨不得一枪打死他们。
一切可以重来,她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纵使生活使他失去了红润的面颊,柔嫩的双手,当看到全家好好的生活她也感觉很安慰。
塔拉总是不停的面对总总的磨难,不久的日子,又一次的灾难。她为了塔拉,嫁给了弗兰克(妹妹的男友)。她这样做也是为了塔拉,但是要承受妹妹犀利的指责,还有周围人的流言。但是只要能够救塔拉,她什么都不在乎。有些时候为了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会失去很多,但是只要值得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
她不甘愿平庸的做一个家庭主妇,她不希望贫穷永远伴随自己。她相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赚钱,去养活塔拉。于是她做了很多女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经营锯木厂。她知道那是一个商机,她也十分努力的去做。她的成功容乃公很多男人自卑,让很多女人嫉妒。
她的那种勇敢与机智让人佩服。其实现在的社会不也正如此吗?竞争激烈,弱肉强食,谁有能力谁就能够赚钱,谁就能够生活的更好。
再一次想起那本书仿佛能够看到斯嘉丽那冷漠犀利的眼神满含着倔强与不屈。
媚兰
“她是一个高尚的女人,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白瑞德这样评价她。而斯嘉丽则轻蔑的认为她是一个傻瓜,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斯嘉丽都是仇视她的,认为是她抢走了自己的维希礼。而媚兰却一直她当作自己的亲妹妹。在她刚刚到亚特兰大的时候事事都替她着想,忍受她莫名的脾气与叫喊。还责怪自己不该老提查尔斯而惹她生气伤心。媚兰的大度与忍让无不让人佩服。她那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温柔种透着刚毅。
当斯嘉丽拿着手枪面对那个北方士兵时,虚弱的她也拖着军刀在声援斯嘉丽,虚弱的身躯却有着不同一般的坚毅的灵魂。后来斯嘉丽也说其实媚兰一直都在拿着军刀支持我,保卫我,助我战胜困难,替我平息流言,像母亲一样呵护着我。
她用瘦小的身躯包容着一切。人们都爱找她说话,聊天,她总是乐于帮助别人,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一切。她成了亚特兰大的一道特殊的风景,一种风范无人可及,那与金钱和地位无关,而是一个人的品行,她那高尚的品德无不令人折服。
时间可以退去青春的容颜,岁月可以风蚀曾经的荣耀,但高尚的灵魂却可以穿越时空,依旧璀璨的绽放在历史的天空。
【篇四:飘读后感】
一部经典的爱情故事,一段离奇的感情经历,一个耐人寻味的悲苦结局,这是我读了几遍《飘》之后的大体感受。
有人讨厌斯嘉丽,讨厌她的自私,孤傲与虚荣,讨厌她抢走妹妹的丈夫,讨厌她看不起贫苦的农民,讨厌她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的丑陋姿态。但我并不讨厌她,事实上,她令我不得不敬佩她。我佩服她的坚强勇敢,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种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承担,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时,她却选择了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isanotherday。不管她面临着什么,她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然而她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却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斯佳丽爱的是艾希里,可是,艾希里却不要她。就像瑞德说的,艾希里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艾希里,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德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艾希里。她认为她所欣赏的优点艾希里都有,实际上只是她人为的加诸在他身上的而已。这就如同她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艾希里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她就如同一个小孩子,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然而当她明白时已经太晚了,唉,正如文中所说“期待的心经不起太久的等待”,思佳丽从来都不敢正视她的情感,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艾希里,实际上呢,直到她的他离开的那一天,她才发现,那个一直守护着她的人原来才是自己最爱的人,可是人去不再,她能上哪里去寻找?她又怎么追回他这么多年的爱?她已经把他伤害得那么深了,还会追的回来吗?人,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呢?从来不会好好珍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就是人吗?期待的心经不起太久的等待啊,千万不要等失去了才发现那个他(她)是那么重要啊!
文中我们还不能忽视的一个女性就是普遍受大家欢迎的媚兰,我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正如瑞德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温柔,对艾希里非常体贴,对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关爱,她贤惠,让家庭温馨,家人和睦,她又是宽容的,对于斯嘉丽与艾希里犯的错不仅不计较而且还保护他们,她文弱却更坚强,敢于面对任何事情。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艾希里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看着媚兰,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而恰恰因为她太完美,我觉得太不真实。我认为没有缺憾的人生似乎更不完美,也许《飘》正因为结局的遗憾而更完美吧!
有时候特别羡慕斯嘉丽,有一个特别了解自己的人,而且还特别疼爱自己,有时想这种男的存在吗?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所以当他们的女儿出生时,瑞德把他所有的爱都倾注于她的身上,邦妮不像斯嘉丽,邦妮爱她的爸爸,瑞德能从她的身上找到温暖,找到希望,找到爱。但是他曾经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瑞德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唉,想起来也的确挺伤感!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艾希里,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德,那她就不会失去他。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篇五:飘读后感】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isanother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isanother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便会告诉自己:“Tomorrowisanotherday。”。
书中另一个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兰妮。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乱世佳人观后感六: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篇一:《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作为这个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俄罗斯民族一直有着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也通过电影这种复合艺术类型呈现在大银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这一切艺术类型,都带有浓厚的俄罗斯式的诗意,无论浪漫还是华丽,亦或是赤裸裸的残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当代俄罗斯战争电影,作为俄罗斯早期功勋导演之子,家学渊源的邦达尔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莱坞电影精华之外,依然固执地坚持着,用俄罗斯美学与诗意来诠释电影这门艺术。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浓墨重彩,叙事沉稳,充满了俄罗斯电影所独有的特征,深沉而悲悯,即便是在描述一整个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依然充满了希望与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无法忘怀。
不同于前苏联时期大而全的电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战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为原型,从小处着手,刻画了五位身份、背景各异的苏联战士与一名小女孩纯洁的战时爱情,以及他们之间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伟大情感。与之相对应,按照好莱坞人性化原则,影片同时也安排了一对德国军官与俄罗斯女人之间的“斯德哥尔摩式”的悲剧爱情,以此作为陪衬。
虽然与时俱进地采用了IMAX3D制式来完成本片,同时在电影细节处也有不少对好莱坞电影乃至华语动作片的借鉴,但是整体而言,《斯大林格勒》还是一部标准的俄罗斯电影。气势恢宏的场面调度,色彩浓郁、华丽得好象油画一般的每一帧画面,以及缓慢却牢牢抓住观众情绪的诗意化叙事节奏,甚至是在表现战争时,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都带有鲜明的俄罗斯文化特征,充满诗意,情感充沛而庄重。
从故事结构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于好莱坞战争大片,以惨烈的河岸攻防战开篇之后,影片迅速转入胶着而又漫长的单兵作战环节,而正是这漫长的过程中,导演娓娓道来,用充满诗意的浪漫笔触,精致地刻画了每一个角色,每一帧画面,直到最后高潮部分的降临。一般观众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后高潮部分处理时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绪远大于直观的视觉冲击,想要象好莱坞电影那样,享受一顿视觉盛宴的观众,看到这里或许会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细体会其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的话,或许才会更加懂得这部电影。
最后必须多提一句影片中,有关德国军官与俄罗斯女人这条副线。尽管只是展现残酷战争对于人性戕害的副线,但是这条副线或许也提供了最大众化的叙事逻辑。尤其特别的是,整部影片当中,两人之间始终语言不通,操着各自民族的语言,却依然能够在最后达成心灵的共识。那种纠结甚至对立的感情,也更加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伟大的光辉。其中不少的镜头和桥段完全喧宾夺主,极致浪漫,甚至可以单独成篇。
【篇二:《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都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太过惨烈的战争,据记载当年在这场战役中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影片《斯大林格勒》描写的不是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选取了会战中的一场城中巷战,以及在这场巷战中的苏德双方的两段爱情。好莱坞的电影《兵临城下》也是根据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巷战改编,但与俄罗斯导演的这部《斯大林格勒》还是完全不同。
少不了让人震撼宏大的战争场面,但相对无情的子弹与炮火,影片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战争中那些渺小的人与他们细微的情感。结局是可以想到的死亡,但过程被拉长放大展现出来,无论是德军或是苏军,男人或是女人,最终他们都将被被炮火无情的毁灭。《斯大林格勒》是在用生命去反思战争与人性,亦如俄罗斯民族的庄重和高贵。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影片中过多的展现人物之间情感关系与独白对习惯快节奏影片的部分观众来说会比较考验耐心,但也可以理解,这正是俄罗斯电影的特色之一。《斯大林格勒》就如同所有优秀的俄罗斯文艺作品一样,粗犷、豪放、厚重却也不乏细腻。影片从一开始就使用了很多长镜头、慢镜头与高速摄影镜头去放大战争的残酷,穿梭的子弹,纷飞的炮火,被击中与炸飞士兵,焦灼的燃烧的土地,以及空中飘散的,再配上沉重缓慢的音乐,使得影片从始至终都处于悲壮的气氛中。整部影片都极具诗意,观众犹如在看动态的油画,既美又极度残酷。
唯一阳光的段落恐怕就是守护在楼里的几个苏联大兵冒着死亡的危险费劲心思为他们守候的年轻姑娘卡嘉准备的十九岁生日派对了,简陋却感人,半年不说一句话的男高音大兵还现场演唱了一曲,依旧是悲凉沉重的歌词,而姑娘得到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块香皂以及一个破旧的却盛满了热水的浴缸,在战争与废墟中,想清洗自己的身体都是一种奢侈。没有半点低俗与猥琐之意,卡嘉与这些士兵们的感情是的纯洁的真诚的,因为士兵们守护的不仅是她,也是他们的国家。
影片中自诩为普鲁士贵族出生的德国军官在残破的屋中抚摸着那长相与他妻子相近的俄国女人,他们用彼此不懂的语言与身体交流着战争中那不切实际爱,大声的控诉着为什么要有战争,这样的人性化的设定也颠覆了人们对以往国家意识形态主流层面的德军形象认知。所有的战争都是错误的,但参与战争的士兵们却没有对错,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在生不逢时的年代做着身不由己的事情。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IMAX3D电影,3000万美元的投资也是俄罗斯电影史上的巨资,《斯大林格勒》确实呈现出了一部史诗大片该有的气质,1:1精确还原了战争的场景,恢弘浩大震撼人心,道具、美术、服装等细节无一不精细考究,《斯大林格勒》细腻还原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色彩浓重阴郁的油画,唯美抒情的诗歌与冷峻深沉的小说。
【篇三:《斯大林格勒》观后感作文】
前苏联电影艺术的造诣与水准,早已被世人所见识历史所见证,尤其是关于二战题材的影片更是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这个充满着强悍与粗线条且又不乏真挚的情感流露的民族在电影创作上的优异特质。既有深度刻画人物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雁南飞》等,又有以弘大的战争场面直面战争残酷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解放》系列等片,还不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从“微观”角度审视和批判战争之于普通人的无情残害……
以少胜多,以弱战强,以正义反抗侵略的战争基调,如影片中被德军狂轰滥炸后的斯大林格勒上空满是漂浮的烟尘,挥之不去。俄罗斯军民,以及同样饱受战争折磨的德国军官,虽为了伏尔加河畔一幢位置重要的楼房反复拼死激战,却同样在战线的两侧,暗暗地期待着援军赶到,期待胜利来临,更期待着该死的战争快点结束……
当社会形态与体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从前苏联的电影艺术成就走来的俄罗斯影人们,在近几年的不断转变和改进中,已然脱颖而出,以依旧坚挺且独树一帜的艺术高度,在当今世界影坛横行的“商业浓烟”的包裹下,再度将那一场令全人类皆无法忘却的惨烈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全新又极为动人的视角重新地娓娓道来。虽依旧是“战争残害人类”的老旧话题,却能以更加人性的角度,更具有爱,更惨烈的形态呈现出来。
观影过程是压抑的、悲恸的、震撼的、感动的,更是过瘾的!IMAX3D的效果是世界顶级的。
好莱坞拍摄的那部同样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故事背景的《兵临城下》,似乎已经让人们渐渐忘却了早年间苏联人自己拍摄的那部已经很真实震撼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擅长应情于景的好莱坞人,似乎在这部讲述苏军中传奇狙击手的故事中,已经将这场战役乃至所有战争带给历经它的人们带来的永恒悲痛之意表达得深有见地。但这部全新的《斯大林格勒》却在保持并弘扬了前苏联电影的粗线条质感的基础上,将战争中的爱与人性,正义与死亡,以及对美好和平的期盼之情,从每一寸大银幕上股股地流露出来。
影片中“五个父亲”的故事框架,加之主人公恰到好处的旁白,不仅如小说一般详尽生动地诠释了苏联军人及人民在战争中无畏而愤怒的缘由,也从另一个角度不断地烘托着影片的主题,直至高潮。而德国军官与苏联妓女的跨国跨火线的爱,亦如影片的第二线索,坚挺明晰着全片“反战”的思潮,尤其是德国军官高吼着厌恶战争时的桥段,反比某些电影里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简单粗暴来得更加令人震撼和动容。
开篇的多国携手共同救灾,并非单纯的创新噱头,已然是充满着创作者对战争远比灾难可怕的深刻寓意。前者是人类互相残杀,后者则是并肩抗难,其意义迥然。和平世界来之不易,警示世人,该珍惜保护这难得的“静悄悄的黎明”!
【篇四:《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处女作《第九连》便一鸣惊人,刷新了俄罗斯票房纪录的“星二代”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再次出手,又是气势磅礴野心更磅礴的《斯大林格勒》。这部无论技术水平、视听效果都达到了俄罗斯电影业界最高峰的巨制,充分展现了小邦达尔丘克的战火情怀。他利用电影技法、电脑特效、放映技术,令影片中的战火有着独特的浪漫美感,不断刷新着观众的视听体验。同时,他更善于在士兵中挖掘温暖的爱与情,用这些战火中的浪漫,给观众以心灵上的冲击。
历史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当之无愧的最惨烈战役之一。即便是我们这种邻国的小伙伴,也在童年听闻了太多太多关于战役中的细节。小邦达尔丘克的视野显然要比那些把历史当故事讲给学生们听的老师大得多。在《斯大林格勒》中,诸如用人体当电线连接电话机这种我小时候最惊呆的细节,一个也没有出现在银幕上。小邦达尔丘克对这场战争惨烈程度的描写,几乎全部都是大局视野的。飞机、坦克、登陆、夜袭、连天的炮火,在他讲述战争的镜头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个人的元素,更像是两股自然力量的角力。电脑特效与实拍的完美结合,让这些战争场面非常流畅地刺激着观众的感官神经。高度逼真的音效,令每一颗炮弹的炸响,都宛如击在胸口的重拳。
IMAX和3D的辅助功效,被小邦达尔丘克真的放在了“辅助”的地位上。全片那么多战场镜头,没有一个刻意卖弄出屏效果而导致观众因下意识躲闪而出戏的。反倒是战场上总会飘着无尽的灰,令观众有一种触手可及的错觉。那种演着炮管看向目标的镜头,也因为3D的纵深强化,让观众的体验更加深刻。可以说,小邦达尔丘克做到了让电脑技术、3D技术、IMAX技术,都为自己的美学服务,从而营造了更具代入感的战场。这个战场虽然惨烈,但是由于他的美学努力,而令其更具视听浪漫感。
《第九连》不仅在俄罗斯本土火爆,在外国也取得了相当的口碑,正是因为小邦达尔丘克很注重刻画战争中的士兵心理。《斯大林格勒》里更是描写了这场战争中的数段爱情。德国军官和苏联女孩产生了真爱,六个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苏联士兵给幸存女孩儿过生日。对于情感细腻的观众而言,这种战火浪漫,特别容易让人感动。小邦达尔丘克就是利用这种视角上的独特,令原本很主旋律的战争片与市场接轨,与观众变化了的观影口味接轨,从而在新世纪里,仍能创造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浪漫战火,让男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战火浪漫,让女观众看得潸然泪下。一段壮阔的历史,就这样被小邦达尔丘克开启了一个时空裂缝,让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来了场时空的旅行。
【篇五:《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京城电影院线热播俄罗斯首部3D巨幕大片《斯大林格勒》。俄罗斯是英雄强悍的民族,在二战中付出了千万人的生命,打败了横扫欧洲不可一时的希特勒法西斯。今天的俄罗斯战争题材的文学艺术,无论如何表现都不为过。
此片由俄罗斯国宝级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影片之一。《斯大林格勒》全片的基调为暗色调,影片油画般的质感,粗旷豪放厚重。在3D特技场景渲染下,气势恢宏,悲怆感人。影片开始于日本大地震,一位俄罗斯救灾人员发现废墟下的俄罗斯同胞,由“五个父亲”的身世,引出了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一组苏联士兵和一群德国士兵,加两个俄罗斯女人的故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故事发生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一支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互为依托。导演以1:1的比例建造斯大林格勒街景,在拍摄电影开场的伏尔加河登陆战时,将搭建的心血全部被炸掉,真实再现宏大战争背景,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影片穿越历史硝烟,反思战争。
让人最震撼的镜头是,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术,大炮的强攻,飞机的狂轰乱炸,机枪的扫射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德军发现了苏军的企图,主动引爆油库。顿时火海一片,腾空烈焰燃烧着阵地,前线排山倒海进攻的苏军士兵葬身于火海,德军在战壕里庆幸。让人没曾想到的是,突然间许多浑身燃烧着烈火的苏军士兵跃上敌人的壕沟,披裹着满身油迹的火焰,怒吼着扑入德军的战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军的阵地上。苏军士兵的英勇顽强,勇于牺牲,让观众心灵深感震撼。
影片中,另一位苏联女人玛莎,因为长得与德国军官彼得。卡恩的妻子有几分相似,具有日耳曼女人和法兰西女人相结合的高贵气质,他不断给她送食品,死亡时刻开车救出了她。她被同胞的鄙视“法西斯娼妇”,她因恨而产生的爱。影片最后,两位女人被各自的情人同时带到安全的塔楼躲避炮火和子弹。19岁的卡嘉活了下来,而爱上了德国军官的玛莎,最终被一颗来自俄军狙击手的子弹击中前额。她瞬间死在了努力保护她的德国军官的面前。影片淋漓尽致揭示了女人在战争中的无奈与无助。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而是将他们的青春、美貌、生命、残酷的吞噬掉。
最感人温暖的一幕是:苏联士兵为卡嘉过生日。士兵们送给她一个惊喜,冒着枪林弹雨搬回来一个浴缸——-生日礼物,让半年未曾洗澡的卡嘉洗个热水澡。他们在废墟的房间中装扮一新,点燃蜡烛围坐在一起。破旧的钢琴,柔软的沙发床,旧时的相框照片,无疑都看出战前生活的的温馨幸福。曾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苏军战士,弹着钢琴唱着忧伤的咏叹调。如同和平时期,战争似乎远离了他们。影片没有用激烈的手法揭露和赌咒战争,而是通过俄罗斯人高贵、庄重的性格,细腻完美的展示人性去反思战争。观众会注意到,影片中多次出现那个意味深长,斯大林格勒著名的《儿童环舞》的铜制喷泉。
影片的结尾,当德国军官彼得。卡恩为报复玛莎之死,组织德军强攻塔楼,俄军士兵终于联络到炮兵部队,将所在的精准坐标上报,随着一声:永别了,我的兄弟们!巨大的爆炸声中将影片推向了高潮。19岁的卡嘉站在窗前,在弹火纷飞的凛冽火光中看着这一切,苏军德军双方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猛烈的炮火中灰飞烟灭,观众也在影片中情感与艺术得到升华。当观众还沉浸在硝烟四起,影片此时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发问:战争是什么?没有解释,没有答案,随即电影在悲壮乐曲中结束,留下的是黑白色滚动的字幕。
这部耗时三年拍摄的巨制电影,以二战最残酷,最血腥的厮杀为背景,揭开了战争的悲痛、残酷、惨烈,展现战争险境下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它告诉现在的人:战争不可再来!好的战争影片都是以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样的主题而结束。《斯大林格勒》亦如此。
【篇六:《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上世纪,世界上产生了两对极具传奇色彩的“兄弟”。一对兄弟叫做德国和日本,后者十分脑残的发动了“珍珠港事件”,打了美帝的屁股,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战略危机,间接导致了战争最终的失败。第二对兄弟是苏联和中国,后者积贫积弱,但苏联这位“红社会”大哥虽然表面支援,但却是包藏祸心,当然这是后话。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哥在咱心中的地位,包括他的文化、军事、政治上的影响,这种氛围甚至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
如今,一部美俄顶级团队合作拍摄的首部IMAX3D战争大片《斯大林格勒》马上就要上映了,想来这会让有红色情结的影迷大为兴奋,因为在中国很难拍出这样的大制作、高质量的作品。同时,二战这个题材在战争史上本身就是不可复制的历史题材,留下了无数的悲情故事,呈现这些故事的电影精彩纷呈、经典辈出,而这部影片便是将题材放在了二战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众所周知,战争中除了血腥便是胜败,如果说把这个题材拍成影片,那么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场面。而在这部影片中,场面上可谓做足了功课。假如你对这种片子不感兴趣,在观景过程中想昏昏欲睡,那么影片中的爆破、枪声以及呐喊声,足以让你“失眠”。大量的“武戏”与宏大的真实场景、逼真的特效,也让人看到三千万美元的投资并没有花在请客吃饭上,这对于视觉控的影迷来讲,影片绝对可以值回票价。
当然,再好的场面也是服务于剧情。和大多数经典战争片一样,影片加入了感情元素,让灰暗色调的战争有了那么一抹浪漫与惊喜。作为俄国的一部主旋律片,影片讲述了1942年秋苏联红军在跨越伏尔加河向德军发起反攻,之后失利,然而几名苏联士兵却意外活了下来,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未能跑掉的俄罗斯姑娘,几个士兵开始是为了国家,为了元首而战,到后来发展成为了这个姑娘而战……而德军阵营,同样出现了一对“乱世佳人”,两个线并行,国仇家恨,令作战双方愈加火花四溅。
也正是因为两个女人的出现,紧接着人物塑造的力度和密度都开始加快。苏联军方面,五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但五个男人并没有争,而是像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一样和谐,几个人给她过生日,保护她,还将她送到安全地带,谱写了一段感人的“血色浪漫”。德军方面,同样一个大尉军官爱上了一位苏联女人,只是随着苏联女人被击毙,这更加加剧了他对苏联的切齿仇恨,于是坦克等重武器上演了一幕幕的杀戮桥段……
在看完影片后,自己内心所充满的更多的是一种力量的涌动,是一种用于直视面对过去真相的勇气,而不是对历史的一种淡然视之。我们可以反观一下,《斯大林格勒》整部影片和我们的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何其相似,同样是一幢楼抵抗一支军队,我们的“八百壮士”成功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而且这场战役中也有一条著名的河,就是四行仓库只与英美租界相隔的那条苏州河……
这场战役包括德军对苏联的入侵所带给苏联人带来的伤害和当年日本侵华时对中国人所带来的伤害与轻与重是大家所了解的。但中国电影中对于这段历史的表现,鲜有影片可以真正的将其表现。在追求历史真相时不受观众的认可,在追求剧情片效果时则失去的是一种对历史的还原,这也成为中国这么类型片的顽疾,让人忧心。
【篇七:电影《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电影题材,在俄罗斯人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这也是他们目前电影工业实力的一次精彩亮相。昨晚7点钟的首映式,在京城最具现代时尚范儿的芳草地艺术中心,作为时光网的嘉宾,我很有荣幸参与观影。这次的首映式不同寻常,除了电影圈的一些嘉宾,中俄两国也都有重量级的外交官员参与。
俄罗斯,前苏联,是有着厚重的战争史诗创作传统的国度。《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西伯利亚理发师》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个广袤的国度的美丽与苍凉,人性中与命运的抗争,与外来强权势力的角力,因为不屈不挠的毅力而赢得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斯大林格勒》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也是一部气质迥异的战争大片。传统的经典战争电影,讲究全景式的展现,犹如战争的全景画,让观众一览无余,两军的布局,攻防,然后加以主帅的运筹帷幄以及微观的士官的临阵杀敌情节,这足以构成经典战争大片的要素。观众以“上帝视角”时刻了解整体的演进情况,例如《最长的一天》、《巴顿将军》、《虎!虎!虎!》、《大决战》。另外一种则是以微观事件为主线,例如《拯救大兵瑞恩》、《桂河大桥》、《兵临城下》,是以某个戏剧性的事件作为切入口,带领我们观众实际去体验战争。
这两种手法,核心要素其实不在于事件和战争场面,而在于人物和动机。鲜明的人物角色会随着动机而显得更有血有肉,而战争场面体现电影制作的资金实力和工业水准,衡量导演的想法,从人物和动机去分析,更为现实。
故事的开篇,表现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六十年以后,一个当代的灾难现场,通过瓦砾中的救援对白,引出了救援队长的身世。“我的妈妈当年也和你一样,但她活了下来……”、“你妈妈为何活了下来?”、“因为……我有五个爸爸”。然后,通过回忆救援队长妈妈——卡嘉的叙述,讲述了这“五个爸爸”是如何浴血奋战,保护了她这样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开篇的路子,类似泰坦尼克的叙事结构。
所谓的3D大场面,不是本片的目的。本片就是围绕着卡嘉居住的这栋楼展开。苏军和德军,以小分队对垒的形式,在此上演了一百多分钟的戏份。
第一段讲暗夜中的强渡顿河,亮点是烈火中的阵地战,这个场面很生猛,视觉呈现为火山熔岩般的强攻德军阵地场景。后面就是来到了德军的阵地边缘,废墟般的城市里,一栋楼里面,少女卡嘉依然奇迹般地生还。看似木纳的她,成了这五个士兵的精神支柱。以这座东正教风格鲜明的房子为视觉中心,展现了本片的影像风格。全片基本是暗调的影像,但是暗调的背景里面,各种材质都隐隐有着凛冽的光芒,这与传统的好莱坞四平八稳的影调不一样。
叙事在此阶段,依然是以未知的视线来展开,所以观众并不知道剧情的走向。片子开始分别呈现了两股势力(苏军五人和德军小分队),两个命运不同的女人,分别成为了他们的焦点。苏军是五个男人保卫一个女人;而德军军官,则是在异域战场上,找到了精神寄托,是占领者的占有欲望,价值观虽不一致,但渴求安宁,厌倦战争的内心,都是一致的。
中间的桥段,戏份,可以参见《兵临城下》,本片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不如兵。但有些浪漫的元素,是很有意味,卡嘉姑娘过生日,我觉得是本片的高潮之一。过生日,是这场惨烈战争的微观缩影,在极度的悲剧色彩中,抹上一点亮色。
战争里的亮色,短暂而美好。本片的五个苏军士兵,他们凑出了珍贵的战场礼物,还有一浴缸的热水,供半年没沐浴的姑娘享用。他们中间,居然有一位是曾经的歌剧演员,他负责给卡嘉唱生日歌。这位先生,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件礼服,和战场显得极其不搭调,但他伸手触及尘土弥漫的钢琴键,悠扬的男中音,美好的歌声回荡在这个随时覆灭的战争堡垒里。本片恢弘的气质就迸发,升华出来。
两个女人,都被保护者送到一座无人光临的塔楼,在这里,她们本可以暂时躲过战斗的残酷,就像卡嘉,最终能熬到苏军胜利的那一天。而另一个女主角,被德军军官保护着的女人,则是命运的妥协者,是悲剧性的人物。
剧情的尾声,德军强攻卡嘉的大楼,而五个士兵面对坦克重装甲的围攻,已经无力自保,向我开炮!与《英雄儿女》中一样,引发悲壮与共鸣。而总部电台中的最后对白:永别了,我的兄弟们。用电台呼叫总部轰炸自己的段落,是本片的最后一个高潮和升华。镜头从这里,才给出一个拉开的城市全景,卡嘉居住的大楼,慢慢消失在灰烬里,而城市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房屋,依然伫立。本片如实表现了德军的残暴,但也表现了德国普通军人对战争的反思,所以如今的德国在世界范围内,能得到人们的谅解和尊敬。
看完本片,如今的俄罗斯电影和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从设备到技术到理念上,已经是融为一体,唯有创作的文化基因,是他们独有的特质,这也是电影制作全球化的一个实证。
【篇八:《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二战时期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之战是二战历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一战,发生在1942年,也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什么叫战争,什么叫坚持。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俄国在德国的侵略下,勇敢奋战,抵挡攻击,就是连坦克都不畏惧,但是到了最后却两败俱伤。
影片中的俄国人让我很感动,他们不怕对面的凶猛的大炮和子弹,永远向前冲,捍卫自己的祖国,而且他们也非常的团结,誓死也不让家园让德国法西斯们破坏,他们也愿意牺牲自己,换取祖国的幸福。而对于德国兵,我感觉他们很坏,心很野,去侵略正在处于美好时期的俄国。
其实,战争就意味着死亡和逃难,还有饥渴。勇敢的军人保卫土地和人民,军人面对的是残酷的战争;而人民面对的却是逃亡和饥饿。战争过后,原来美丽繁华的城市却变成了废墟。战争比任何灾害都要可怕,它能使人类大量伤亡,也能让城市、村庄变成不毛之地和废墟。而这么大的损失,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
看完电影后,我感到十分的感动,也想了很多。虽然我们国家国泰民安,大家都可以实实在在、幸福地过日子:虽然二次世界大战也早已结束,但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还是不断有战争的国家,比如伊拉克,阿富汗。在这些国家里,每天都有平民伤亡,老百姓过不上安稳的日子。战争的伤害是多么大啊!我想;假如没有战争,地球时刻安宁,和平鸽在我们身边围绕,那该有多美好!
【篇九:《决战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什么是战争?战争就是一架庞大的杀人机器,视人命如草芥。
在德国影片《决战斯大林格勒》中,当一个德国连队中最后幸存的两个士兵在茫茫雪原里互相拥抱着、互相安慰着死去的时候,他们僵直的身躯在无边的风雪中显得孤单而绝望。这也是这部德国影片不同于其他表现二战题材影片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讲述二战的大片,象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虽然也用宏大的场面和细致的情节描摹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但是毕竟还有希望,因为还有瑞恩。可是,在《决战斯大林格勒》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所有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更甚至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我想在战争中战死应该是正常死亡,包括诸如被坦克碾死、被炮弹炸飞、甚至被流弹袭击……可是影片中的这些士兵更多地是在部队被包围后,或者是因为绝望而自杀、或者是因为冻饿而倒毙、或者是被误伤而死。在严酷环境下,求生的本能使士兵变成了逃兵、战士变成了懦夫,但是一切的挣扎仍旧是徒劳,当隆隆的战车滚过,无人能与死神对抗。战争是死神的兄弟,他们并肩行动。
整个影片的色彩以白色和黑色为基调,白色的风雪、白色的风帽、还有被白色掩盖的灰色的尸体;黑色的士兵、黑色的难民、黑色的坦克、大炮。茫茫雪路上,到处都是是士兵和老百姓的尸身。士兵们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再也爬不起来;被赶出村庄的难民们则一无所有,在路边的雪坑里坐以待毙;年轻的士兵违心射杀俄方的平民少年,就因为如果他不开枪,那么站在对面等待枪子的将是年轻的士兵自己。当战争降临,无论是士兵还是难民,他们的命运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死亡。
当德国伤兵们试图登上最后一架飞离斯大林格勒的飞机时,军官们却已捷足先登,士兵们被腾空而起的飞机抛弃在无边的绝望之中;当几个士兵最终因不堪忍受折磨而杀死了残忍的上校后,上校地下室里丰盛的食品和其他储备物资,都没能带给士兵们任何希望,战败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的归路。
也许死亡并不恐怖,死亡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既然他们曾被苦难所吞噬、啃咬,那么就让我们期待死亡能安慰每个死去的人。无论是苏联人、德国人还是罗马里亚人,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在死亡面前,他们都将不再敌对,大家手拉手都是姐妹兄弟。当夜幕降临、当战争的号角远去,他们都将获得宁静,彼岸的光辉引领他们渡过生命之河,走向人类永恒的家园。而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更要借这样和平的环境,抓住契机,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
【篇十: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从小看过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办公室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夏伯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因为从小对苏俄文化的喜爱,自然也读过很多苏俄名著,这里不做赘述。
喜欢苏俄文化,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信仰者,自然也就离不开苏共党史,苏中关系,苏俄文化传承,斯大林肃反,卫国战争等等。今天看的这个片子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反观那段历史,残酷的战争中的人性和现在的一些人对战争的一些新的不同于那个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大场面铺陈的40-80年代苏联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角度:
1、个人在战争中的展现,这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也有源头,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但战争来临了,暂时泯灭了这段过去,只是在一些战斗的间歇体现出原来的那个“我”;
2、女人在战争中的体现,回忆起很多苏俄影片各种方式洗澡的女人,回忆起很多要求女人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对比,有慰藉,有不堪,有残忍,有感情,有性,但这是战争,女人在战争中是幕后的,是胯下的,是中立的,是母亲,是妈妈,是娼妓,是奸细,是很多的杂糅,但有一点,战争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不是战争的残酷让女人走开,而是残酷的战争让女人更坚强的活下去,给男人更多保护的力量,勇气;
3、敌我在战争中的关系,殊死的搏斗,炮火前的厮杀,死神前的刹那,冲锋的呼喊,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国家,阶级,种族,这些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概念,思想的驱使,欲世界长久和平,必然是社会的进一步进步与大同,也是国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逐渐合一,改变社会才是制止战争的唯一途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很多关于战争的论断仍是不过时的。
这个片子节奏和方式有俄式的,也掺入了一些不伦不类的所谓好莱坞式的,显得有些不协调,但仍不失是一部充斥荧屏众多烂片,好莱坞大片中的一片新天地。
战争与和平,男人与女人,人类永恒的话题,为和平而努力,为爱情而祝福。
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更有许昌、洛阳、衡阳、常德、武汉、南京、上海,中华民族八年抗战也有众多的保卫战,必胜的是信念,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豪气!
【篇十一:《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斯大林格勒》:俄罗斯首部IMAX3D战争大片,不是盖的!
咱就不说视听效果极为震撼的《斯大林格勒》幕后是如何如何的强了,因为一来俄罗斯那长长的人名记都记不住,二来看完本片之后听说花了三千万美金,深深的感觉原来俄罗斯电影也有大把大把烧钱的,而且烧的让你看的见,值回票值!伏尔加河登陆海陆空成千上万士兵的宏大场面、斯大林格勒的建筑与街景、巴甫洛夫大楼、轰炸机坠地、坦克密集进攻……这部美俄顶级团队合作拍摄的俄罗斯首部IMAX3D战争大片,不是盖的!
《斯大林格勒》讲的是1942年,苏联红军在跨越伏尔加河,向德军发起反攻失利,几名苏联士兵潜进了德战区,遇到了一位未能跑掉的俄罗斯姑娘,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一边是苏联战士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在小姑娘的这座房屋内,一边是德军三番四次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夺回这一“堡垒”。
聪明的是,《斯大林格勒》将主视角投向了局部,从小人物的情感入手,凸现整体战争的残酷,苏军这边几个主角,既有共同抗战和保护“女神”的目的,又有各种性格之间的戏剧性冲突,德军这边则是一段身份地位、语言、价值观等统统不一致的“孽恋”。除了爱情,双方人马身处极地,对家人和感情的念念不忘,对频繁的战争表现出的极度厌恶,以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如弹钢琴唱高音、捡玩偶展书信、打水取食……都和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
《斯大林格勒》在视听与叙事上都近乎完美,伏尔加河登陆的场面,通过全景、陆地、船上、水中、火中、战壕等六个方位表现战斗的宏大场面和惨烈状况,开场时当观众看到一个个俄国士兵穿过火海,身上带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冲向德国士兵时,无论是视觉还是心理都相当震撼,那数百人齐齐登陆作战的镜头极为出色,要是再多几个长镜头就应该足以载入影史了。接下来飞机轰炸,大炮强攻、子弹扫射的镜头等场面效果逼真,加上3D效果,有好莱坞大片的范儿。
尤其值得赞誉的则是道具、场景之逼真,因要全景重现斯大林格勒战役,逼真的建筑和街景,大到包括斯大林格勒地标性建筑巴甫洛夫大楼,小到破旧的钢琴、柔软的大床、墙上海报等等,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其实该片在“反战”的立意上,与《拯救大兵瑞恩》这些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拯救大兵瑞恩》说的是八个救一个,从分裂到齐心,再到去牺牲去救赎,斯皮尔伯格展现出了作为导演对于电影主题的精确把控,而《斯大林格勒》何尝不懂得战争与反战,剧情波澜起伏,将战争场面拍的最真实以及毫不避讳的血腥,五个苏军不再为了国家为了斯大林,而是为了守护阁楼里的小“公主”,德军官厌恶战争,爱上沦陷区的俄罗斯娼妓……
战争中萌发两段爱情,尽量不扯到家国大义,即便是中途苏军奋勇冲出小楼杀敌,也是看到同胞被残忍杀害,愤慨还击。这种“战争中谈着恋爱”的题材可能很多国内“专家”会认为容易出现误导,我们的英雄就义之前一定是念念不忘交党费,根本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还五个人爱上一个女的……难怪我感觉有些激情戏好像被删了。最后,说个题外话,直到结束那个孩子的爹叫啥,我完全没记住。
【篇十二:《斯大林格勒》观后感:伏尔加河畔怒放的花朵】
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役,又一次被搬上荧屏,这就是发生在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对于俄罗斯(前苏联)这个有着厚重的战争史诗创作传统的国度,一直怀着敬畏之情。如《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片广袤大地的美丽与苍凉、人性与战争,因为不屈不挠的毅力而赢得人们的尊敬。
《斯大林格勒》影片讲述了1942年秋,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对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却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对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未能跑掉的俄罗斯姑娘,并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部影片在血腥的战斗中述说信仰、爱情和人性,赋予斯大林格勒特殊的意义,也赋予战争特殊的意义。
感想之一:信仰的升华与崩溃
影片着眼于战争大背景下的平民和士兵,在漫天炮火硝烟的灰烬里,他们依旧充满着希望,像黑暗中的火花,迸溅后消失不见,却在一瞬间都留下过永恒。首先是是沦陷的城市里依旧坚守的百姓,他们惨无人道的屠戮夹缝里坚强的生存,在遍布绝望因子的城市里,他们坚守着心底最后一点光明。其次是在敌后艰难战斗的战士,除了严肃的纪律,对胜利的渴望,对结束战争的期望,才是支撑自己匍匐前进的动力,才是最后“向我开炮”壮举的动力。这些都在诠释信仰如何进一步得到升华。
另一群和他们对阵的德军士兵,其中典型代表是军官。他和一个俄罗斯女人之间有着含糊的情感纠葛,他的战斗除了说说之前的胜利以外,面对房屋的红军守卫者,却屡遭的失败,甚至最后都没能守护住自己心爱的女人。在战争中他早已失去了宏图壮志,嘴中的最高领袖也早已是残破的回忆。这样迷茫的战斗者,最终的下场,肯定是在悲观中绝望,在绝望中崩溃,然后无力的死去。
感想之二:浪漫炮火与泣血爱情
影片用蒙太奇手法渲染的惨烈巷战与唯美的爱情相融合,极端环境的情感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影片的爱情主线分为两条,其中一条是红军士兵与守候大楼中苏联女孩卡佳的故事。五名血气方刚的青年战士与一名美丽的少女在一起,在极端环境中要潜伏和战斗,残酷的战斗让他们无暇顾及男女私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从互相不信任到将女孩像天使一样守卫起来。五个男人围绕卡嘉产生的纠葛,以及卡佳在沉重压抑的作战氛围里,用女性之美带给这五个男人的抚慰,让战地在一个个短暂的瞬间拥有了花园的浪漫之美。到最后,守卫女孩与守卫自己的祖国达到目标上的一致,通过情感的描写来展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以残酷的战役为背景讲述人类最质朴的情感,特殊环境下的爱情会得到更好的释放。
第二条主线是纳粹军官与苏联姑娘的恋情。这名纳粹军官没有表现出法西斯制度下残暴凶恶的一面,电影将其塑造成是一个不想在战场上,更想和家人共进晚餐的人,他有着仁慈善良的一面。由此揭示了德军的厌战心态,他甚至喊出了“为什么要战争?”。
两条爱情线,在各自的阵营中展开,最终结局却都是悲剧性的。除了卡佳硬被苏军战士转移出去外,其余人员全部牺牲,包括那位德国军官。由此可见战争所具有的摧毁力,不但毁了城市建筑,也毁了人们心中的爱情。无论是影片中正反角色,在漫天礼花般的炮火中,爱情是超越阵营唯一语言,然而它却以凄美的方式结束。
感想之三:战争中的杀戮与人性
影片开始是苏军跨越伏尔加河,攻战德军阵地,油罐爆炸后,整个前线被火海吞噬,苏联红军浑身是火,在连天的炮火中一个个俄版邱少云从残垣断壁上跃起,扭曲的表情怒吼着冲向德军,使德军感到恐惧,也使观众感受到了这种恐惧。这仅是这场战斗的一个缩影,却使杀戮、残酷的画面“诗意”淋漓展现。
然如在血腥的厮杀同时,俄罗斯姑娘和红军士兵们之间的“爱”——香皂,蜡烛、蛋糕和烧满热水的浴盆。士兵中间,居然有一位是曾经的歌剧演员,负责给卡嘉唱生日歌。他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件礼服,和战场显得极其不搭调,但他伸手触及尘土弥漫的钢琴键,悠扬的男中音,美好的歌声回荡在这个随时覆灭的战争堡垒里。以及士兵和姑娘静静地坐在废墟上欣赏着夜空中的战火。
苏德两军在休战时期,苏联战士射杀了前来打水的德国战士,立刻遭到了同伴的制止。德国军官为保护逃难的俄罗斯姑娘,声嘶力竭咆哮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时候。这些饱含着情感的细节,将战争中的杀戮与人性,以及对美好和平的期盼之情,从每一寸大银幕上股股地流露出来。并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影片整体以“五个父亲”为故事框架,详尽生动地诠释了苏联红军及人民在战争中无畏与愤怒,而德国军官与苏联女孩的跨国之恋,清晰的展示了“反战”的思潮。开篇的多国携手共同救灾,并非单纯的创新噱头,已然是充满着创作者对战争远比灾难可怕的深刻寓意。前者是人类互相残杀,后者则是并肩抗难,其意义迥然。和平世界来之不易,警示世人,该珍惜保护这伏尔加河畔怒放的花朵——和平!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电影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电影推荐文章

励志电影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