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视频5篇
柴静穹顶之下视频篇一: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一:《穹顶之下》观后感】
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篇二: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夜里又安静的看了一遍今天反复被刷屏的柴静的《穹顶之下》,彼时家人在另外一个房间正在看央视的《感动中国》。我在这个电视前潸然泪下,听到家人在另一个房间亦是泣不成声。这也许是我们眼中不同的中国,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亦如单薄清瘦的柴静。
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片子,同样一件事,我看到两方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骂她是公知,拍这样的片子挑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有人骂她是五毛,拍这样的片子帮助政府维稳。还有大把人在微博上骂她在美国生孩子,有什么资格对中国的事情指手画脚。所以说在中国做事,太难,因为太多的眼睛和耳朵被无知蒙蔽,太多的心灵被偏激绑架而失去基本善意,太多的脑袋被刻意操纵而失去了理性。所以无论她的观点是否是你可以接受的,都请相信,不管是五毛还是公知,不管你是老百姓还是住在中南海,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无人可以幸免。
我的奶奶和爷爷去世时的死因全部因为肺炎引发全身脏器衰竭。最近去世的我的朋友的家人也是因为肺癌。他们分别在新疆和北京。可以想见,这场席卷全中国各地的肺炎肺癌大爆发,只会在未来的岁月愈演愈烈。有很多移民的朋友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出生在没有雾霾,没有毒食品的地方。这是我们生活的中国,如果不用脚投票,我们就别无选择。
温暖的柴静,用自己稿费的一百万元做了这样一部片子。没有体制内的职务,没有工资,没有广告赞助,全凭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同时因为她的母亲的身份,让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更多柔性坚韧的力量。相信以后这种独立调查自媒体会蔚然成风,而不用再依托体制内的电视台,有更多拥有独立思考角度的纪录片出现。这亦是柴静这部环保题材片子之外的另一层意义。
更多的思考是对于我们自己,如何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空气中不再只是充满钱的味道。还有,一个柔弱的女人都能做的事情,政府部门的缺位和失职更是我们作为一个纳税人应该发出的诘问!
【篇三: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昨天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如下: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
柴静穹顶之下视频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花了104分钟,看完了柴静的《穹顶之下》。靠在椅子上……
作为一个二十一岁的大学生,看完这样的纪录片没有感觉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我还是一个感性之人。感性之人关注的当然是感性之事。
柴静是本着一份作为中国公民的道德良心,更是作为一位母亲的一种关爱孩子的天性。我国许多城市的雾霾现象普遍严重。当然,我并没有像诸多网友所说的感到恐惧与对生活的无望。对我而言,深深地更是一种愤慨。真的很是生气。
中国的雾霾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不可救药的。作为一个感性之人,我更想说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原,习相近。当然,照这种情况,苟不教,性乃迁是不可置疑的。
我不由的笑了。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社会,更甚至到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将本来真善美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毁坏,直到面目全非的时候,到危害到自己的那一瞬间,才气急败坏,焦躁,烦恼。看着那一个个面对着全国甚至全球的观众时的那种语无伦次,也可以说是“胡言乱语”时,我感到了一种悲哀。人性的悲哀。
我不想用数字与生硬的理论来论证哪儿的雾霾的指数是多少,更不想在这大谈雾霾的危害有多少。这些谁不知道?既然能以环境为代价,以自己的下一代的生命来做赌注去获得较高的经济利作文益,就一定懂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没有柴静去做出这个《穹顶之下》,我想,还有多少人连自己亲手造成的局面都不敢承认。人,就是这般虚伪。
为什么当面对面去交流的时候会冷言相待,而当手机这个冷酷的机器出现在面前时却唯唯诺诺,霎时间就懂了很多,做了很多。电子产品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到头来却又控制了人类自己。“奴隶”依旧是存在的。只不过,人类这次,是心甘情愿做了奴隶,还是渐渐地,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呢?
我向来是不喜欢用冰冷的数字与空洞的大道理来解释任何问题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依旧选择了人性。
阳光是最为美好的实物,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粮。东西不在阳光下运用的话或是发霉,或是干燥无生机。我想,我们也许,当然也是因为没有在阳光下公开地来晒一晒自己,手中的活儿也发霉了,因为,我们早已经发霉。
柴静说,她永远关注着蓝色的地球,即使是活着,还是死去。因为,这一生一世,都有着我们爱的人以及爱我们的人延续下去。
人性,因为我们拥有,即使曾经。但是,拥有过就是拥有过,他还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那有一个永远鲜活的种子。因为,我们终究叫做人。
阳光甚好,去阳光浴,你约吗?我想,你会答应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
在我们措手不及时,雾霾如同洪水猛兽向我们袭来,击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国,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问:“二十年间那片蓝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云又去哪了?”
我从来不曾想过冬天供暖的背后是一群恐怖的颗粒物,不曾想过汽车行驶的背后一例是危险的污染,更不曾想过自由呼吸的背后是无数危险的因子,我也从来未曾想过“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种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进手术室的场景,他们一家人没有吸烟史,却仍在遭受着这样的病痛,当显式镜中出现遍满黑丝、黑斑的肺部,我不禁为她心痛;一个小女孩孤独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个莺语花香的外界;那个六岁的山西女孩仰着无邪的脸回答:“没有见过星星与白云……”我曾以为只有见到矿山的炸裂,只有见到冒着黑烟的烟囱才算是污染,作文但事实却是雾霾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与幸福。
那我们如何对待雾霾,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经的路。英国委员会大臣说过,政府将公平竞争的机会留给市场,市场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他们使用了天然气,这便是创新的力量。我们也不应当置身事外,环境的保护也依靠我们每一个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觉到脚踏实地,而不只是寄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
当我看见那终被网覆盖起来的泥土,看见安装了净化处理装置的餐馆,看见了加油站的员工对器材进行更新,而不是说着“你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话语的时候,我终究是对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环境保卫战有着无限的信心与希望。我相信我们留给自己的子孙也不会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
那个小女孩在花盆里养了一只蜗牛,每天都对着它吹气,你见到了吗?它其实真在一步步地长大,就像我们憧憬着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700字》
一个小小的舞台,一个几乎占据整个背景的大屏幕,一个短头发,身穿牛仔裤的女主持人,柴静就这样和我们“分享”着雾霾下的种种不堪。
柴静由她的女儿开始讲起,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女孩,可是她的大部分时间却只能被告关在家里,为什么呢?因为雾霾,因为空气中那些飘浮着的莫名的小颗粒,为了避免霾的袭击,人们只能选择呆在家里,可是这样做,什么时候才是头呢,人们怎样才能摆脱雾霾呢?就这样,柴静凭借着她的央视的人脉进行了自己与霾的对抗,从汽车排放到工厂排污,从石油化工到钢铁煤炭,这些产业对污染的“贡献量”大得惊人。看似强大的国防事来下,牺牲的又有多少?大批大批的不合格汽车被贴上了合格、环保的标签,却排放着几百种的污染物,相关部门却置之不理,执法人员更无法将其查处。工业区的大烟卤向外倾吐着黑乎乎的废气,本已不再湛蓝的天空变得更加灰暗,甚至连“中国石油”这样强大的企业都藏满了污作文秽。
这一切,究竟该谁来负责,是不知情的违法车的司机,还是奋力在违法企业里干活的农民工?如果真的要取缔不合格工厂,那么多少人会失业,又有多少人会流离失所,这或许也正是相关部门不采取行动的借口吧。
再看看外国,曾经有雾都之称的伦敦,中国的现在就是它的过去,可是如今,英国的环保与经济发展毫不冲突,为什么同样都是发展经济,外国却可以环保、发展两不误呢?
再反省反省自身吧,官员腐败,资源垄断,有关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连法律都存有明显漏洞,样样都是致命的,中国样样不缺,难道一定要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来换取工业发展吗?
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同样也都是创造者之一,做为我们自己,即使无法亲手关停重污染的企业,也千万不能为这样的企业效命,即使我们不能禁售不符合环保规定的车,也不要做违规车的主人。
即使我们不能重换蓝天,也要对得起自己头上顶着的一方苍穹。
《穹顶之下观后感高中》
【篇一:穹顶之下观后感】
我是在微信上看的《穹顶之下》,我相信很少有人会把其完整的看完,我自个也是分了几段看完的。那种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这份视频是我今年看到的最精彩的视频,没有之一。这种公益调查(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它)在中国就算是动用官方的资源也是很难完成的,但柴静个人自费居然做出来了,而且还是如此精彩。当然是用了一些以前她做新闻记者积攒的人脉资源,但这仍是不可想象的。换句话说,她做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之类节目和国家部委都做不来的事。仅此一点,我们都应对其竖起大拇指!
调查主题立意不算新颖,雾霾的报道这两年常见新闻报端,但其严实的结构,缜密的逻辑,扎实的数据,再运用网络技术合理穿插视频,配合应景的音乐和柴静真实自然生动的演讲,一气呵成,感人肺腑,带给我们心灵无比震撼。
调查切入由女儿自身的健康需求开始导出,从雾霾是何物?它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抛出设置悬念。接着通过各种深入立体的实地调查求证,结合对比国外成功的治理方法和经验,接着延引出国家能源安全、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建设规划等等我们国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棘手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归纳数据理性分析问题症结,抽丝剥茧直至病灶,试着寻求解决之道。一如之前的《看见》,没有口号,没有批判,她只是还原事件本身,呈现事物原来的样子,但我总感觉有一巴掌扎扎实实地打在一些人的脸上,连我也觉着生疼。她撕开一道口,让我们得以看见,而更多的思考和行动留给我们……
【篇二:观柴静穹顶之下有感】
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份作品,不简单。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习大大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柴静,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汉子”,在2014年低调辞职沉寂一年后,又风尘仆仆地站上了演讲台,向现场观众汇报她一年来所做的事情:调查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泛滥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红,瞬间成为无数网友和无数“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篇四: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的穹顶之下播出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雾霾早已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被我们重视。但这部宣传片仍然如同一颗炸弹,将我们的情感汹涌地宣泄而出。
柴静作为一位母亲道出女儿的故事,引出了雾霾的话题。没错,在我们的父母年轻的时候,他们还只以为那是雾,当他们有了我们,当知道那不是雾而是霾,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安全。而我们,早已知道却还不以为意,只是淡淡的担心和埋怨。直到看到这宣传片,不禁陷入思考,再过几年,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这种担心会不会突然演变成恐慌。
我们在生活中抱怨,在社交软件里狂轰乱炸,满世界似乎都充斥着我们的声音。即使是这样,却仍显得非常无力,嘈杂的乱语如同被埋在地下,没有人重视,没有人去治理去管理作文。柴静的出现,像是一只轻巧的扩音器,将我们的声音从地下带出,响彻整个天空。我佩服她。她以曾经的职业说出这些别人不敢说的话,花了无数的时间金钱,给我们带去希望。产业利益驱使着那些管理拒绝取缔拒绝治理,没有人敢出来反抗,她是拿出了巨大的勇气。
她在纪录片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为什么我们要活在雾霾中,为什么我们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值得我们深思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有我们自己。
引起轰动的穹顶之下也许会被有心人改变舆论导向,也许终有一天会被其他更有吸引力的新闻覆盖,会被人遗忘。我知道始终有人在努力将它的意义拉回正轨,将这种声音延续下去。我期待的是,我能有新的希望面对我所生活的地方,能在期盼着蓝天白云中从每一天的梦中醒来,深呼吸带着新鲜的气息重新拥抱自然。
【篇五:穹顶之下观后感】
2015年2月28日柴静发表了自费拍摄的连续视频《穹顶之下》。我一口气将这八集看完,心中感觉非常沉重。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堆堆详细精确的数字,一群群忧国忧民义士,一张张有持无恐的嘴脸,一叠叠苍白的法律,一个个深感无奈的官员。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的雾霾就是人祸。
三十年的发展带给国人的是巨额的环保欠债,虽然雾霾使大家猛省,但是落实到个案许多仍是无动于衷。正如环保执法人员所讲:我们该走的程序都已经走了,还是继续这样干我们也没有办法。许多法律形同虚设,处罚很严厉但是执行却是零。柴静总结的一句话很到位:严厉执法90%的人会守法,有法不依会使90%的人违法。由此看来中国距离法制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垄断又是一个人祸的原因,石油的垄断造成了标准低,价格高。高清洁能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借口,行垄断之实。哪里还有为国为民的精神,只认钱了。可能这也是能源界大批腐败的根源吧。
懒政、惰政也是一种人祸,如此众多的不合格的大货车每天行驶在路上,既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工厂做假那么监管部门在干吗?问起来都说的条条是道,做起来都睁一眼闭一眼,或者互相推诿。假货横行,逼的好人也要做假,否则就无法生存。难道这不是惰政给我们造成的恶略后果吗?限行、限号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推广了都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可是中国的微型汽车生产已经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耗油多排量大的豪车,既然是为了环保,是为了节约能源,为什么不去限制这些豪车的生产和销售。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惊天的变化,“效益就是金钱”“一切向钱看”的口号毁掉了当下的中国。举国上下一起向钱下手,各尽所能,不择手段,透支了国家的未来。在雾霾笼罩的中国,空气里弥漫着什么味道?柴静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钱的味道!”
【篇六:观柴静穹顶之下有感】
昨天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如下: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暗示和引导人们以为,只要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就万事大吉了,石油问题就解决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雾霾就可以治理好了。事实果真如此么?
地球人谁不知道,美国早就在石油行业完成了自由竞争阶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为首的寡头垄断时代!所谓的美国有上千家,其他的那么多公司占有市场份额有多少?这个她在罗列了一大笔数据后却选择性掩盖起来。让人感觉证据不充分。要是按照她的逻辑,中国也有不止几十上百家,去各个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营的炼油厂啊。那么倒回来讲,既然美国的可以垄断,为什么中国的不可以垄断,难道就是因为美国是垄断在私人手里,而中国的垄断在政府或国家手里就不行了?
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固然,国有企业是有问题,而且很大,但是解决的手段绝不是所谓全面放开,那样的结果就是全面被国际大资本给控制,给吃掉。没有了能源命脉,中国人民的命根子就丢了。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国企真正地为人民所监督,完善其管理职能,真正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其摧毁。现在中国28个关键行业,据说有23个都被外资完全控制了,要是将来再全面放开铁路、军工、电信、石油等等命脉,将所有命脉行业私有化,那我们的立国基础还在哪里?我们还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么?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核心的政治问题,立国的基础动摇了,性质改变了GCD离最后的倒台恐怕也就不远了。到那时就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以,想来想去觉得,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国企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加强国企在整个经济成分里的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让这些国企真正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让他们的的权力得到监督和制衡的问题。国企不是哪个官僚的,不是哪个利益集团的,它应当是真正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并且是为全体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只有做到了这点,整个国家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的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篇七:观柴静穹顶之下有感】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篇八:穹顶之下观后感】
夜里又安静的看了一遍今天反复被刷屏的柴静的《穹顶之下》,彼时家人在另外一个房间正在看央视的《感动中国》。我在这个电视前潸然泪下,听到家人在另一个房间亦是泣不成声。这也许是我们眼中不同的中国,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亦如单薄清瘦的柴静。
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片子,同样一件事,我看到两方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骂她是公知,拍这样的片子挑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有人骂她是五毛,拍这样的片子帮助政府维稳。还有大把人在微博上骂她在美国生孩子,有什么资格对中国的事情指手画脚。所以说在中国做事,太难,因为太多的眼睛和耳朵被无知蒙蔽,太多的心灵被偏激绑架而失去基本善意,太多的脑袋被刻意操纵而失去了理性。所以无论她的观点是否是你可以接受的,都请相信,不管是五毛还是公知,不管你是老百姓还是住在中南海,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无人可以幸免。
我的奶奶和爷爷去世时的死因全部因为肺炎引发全身脏器衰竭。最近去世的我的朋友的家人也是因为肺癌。他们分别在新疆和北京。可以想见,这场席卷全中国各地的肺炎肺癌大爆发,只会在未来的岁月愈演愈烈。有很多移民的朋友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出生在没有雾霾,没有毒食品的地方。这是我们生活的中国,如果不用脚投票,我们就别无选择。
温暖的柴静,用自己稿费的一百万元做了这样一部片子。没有体制内的职务,没有工资,没有广告赞助,全凭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同时因为她的母亲的身份,让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更多柔性坚韧的力量。相信以后这种独立调查自媒体会蔚然成风,而不用再依托体制内的电视台,有更多拥有独立思考角度的纪录片出现。这亦是柴静这部环保题材片子之外的另一层意义。
更多的思考是对于我们自己,如何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空气中不再只是充满钱的味道。还有,一个柔弱的女人都能做的事情,政府部门的缺位和失职更是我们作为一个纳税人应该发出的诘问!
《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篇一: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很多年前,读柴静写的《看见》就非常喜欢她,喜欢她平静地,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不邀功、不煽情、不做作、不把读者当傻瓜。沉寂一年之后,她带着《穹顶之下》再次回归荧屏。
她说之所以自费百万拍摄这部纪录片源于她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她的女儿还未出生就被诊断出患有良性肿瘤,病因就是雾霾。但我们都知道,雾霾不属于她个人,空气不可以私有化。她用一己之力探究涉及整个国人的问题,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觉得她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她是敢站出来澄清事实真相,采访全国人大、环保部、中石化等权力部门,并真正告诉所有仍深受雾霾侵害的国人怎么做的第一人。
在片中,她用大量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能源有问题。石油和煤炭都存在问题。怎么办呢,第一要靠管理,第二要靠管理,第三还是要靠管理。需要全国人大立法,要给环保部相应的执法权,以便不再出现片中加油站老板反问官员,“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力”的尴尬局面。需要更多非石油系统的人参与制定汽油和柴油的使用标准。需要减少劣质的褐煤使用量,煤炭在燃烧之前先要经过洗煤的程序之后才会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对人身体的危害。
片子很火爆,点击已经超过8000万次,甚至有分析人士专门根据这个片子的播放次数来推断各大视频网站目前的排名状况,还有些人开始分析如何打造一场《穹顶之下》式的成功营销方式。关注度和影响力足够之后,期待在两会后相关部门能够针对雾霾这件事情有所作为,有所反馈。
【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我所知道的《穹顶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剧,说的是一天,一个小镇被一个外来的“穹顶”笼罩,与外界隔绝。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穹顶——原央视记者柴静以此作为雾霾调查的题目,再贴切不过。
没有一点点的防备,不知何时起,雾霾在我们身边集聚。建筑物、车辆和行人的伦廓在雾霾的笼罩中渐渐模糊。通过视频我了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雾霾致使全年重度污染天数为175天,而石家庄则为265天……人们有大半年的时间都生活在看不见蓝天、看不见远方的雾霾中。那是一种痛苦又无奈的沉闷。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河北省这个钢铁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烟囱随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头顶肆无忌惮地冒出连绵不绝的废气,灰了蓝天白云,浊了青山绿水……面对柴静犀利的发问,负责人们却出奇一致地支支吾吾,抑或是在这个坚强的女性面前强词夺理……
看过视频,想想自己,再望望窗外,有时也是灰蒙蒙的一片。正如一个巨大的穹顶罩住了整个城市,遮住了太阳的光芒,月亮的银辉,自然的生机。
而我们,正是活在这穹顶之下的一群人;我们,正是需要为这自然做出改变的一群人。
【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星期三下午,我们一同观看了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讲。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颗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雾霾侵袭,生态环境遭到人类无知的破坏,而这一切却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工业工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工厂出于各种原因,省去了对原料的清洗与提纯,使得天空中经常飘起颜色让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气团。这一切在中国,却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现在的我们何去何从?我们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择都会在以后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小事做起,为我们的环境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出行时,我们时是不是可以选择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让父母减少开车的次数?购物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发现生活中的不环保行为,是不是可以上前进行善意的提醒?面对无良企业的污染行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们的监督权、拨打12369向环保部门进行举报?
也许我们所做的,不足以彻底改变环境的现状,但至少可以一点点剥去黑暗、重见蓝天。或许,可以减少一个因环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没有人愿意被黑暗永久包裹,这些不忍直视的、难以置信的事实,我宁愿它们只是历史。
只要敢于创新、积极实践,我们终会迎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日子!
【篇四:穹顶之下观后感】
一日闲来无事,看了前央视女记者柴静自费百万,耗时一年时间拍摄的反映雾霾情况的记录片《穹顶之下》。此片一经播出便在网络上备受瞩目,很快点播便过亿次,并形成了各种讨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片必将加速我国的环保进程,恰逢两会期间,必定成为媒体讨论热点,对治理雾霾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媒体由于网络的自由对促进社会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民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的新闻自由,舆论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有创意,有内涵,积极向上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单元。
环境问题成为目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在改革开放30年来,享受到了物质文明,环境文明成为生活新的诉求。如果只为经济利益,牺牲环境,牺牲健康,乃至牺牲子子孙孙的生存条件,那么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发展经济时欠下的环境账已经到了偿还的时候,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能源升级换代,提高煤油产品质量,调整能源体制格局,都已经刻不容缓。
现在我国已经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刻,必须下定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哪怕牺牲一部分的经济增长,牺牲一部分的就业机会,必须走节能减排的发展模式,环保部门必将在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执法部门。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人的道德文明很大一部分反映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人是自热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不是独立的,他会影响到其他事物作文。我们的乱扔垃圾会影响环境的整洁,我们每多开一次车就多排放一次尾气,我们卖卖一次皮草制品就促使了一个动物被杀害。我们应该团结起来用自己的行为来对抗雾霾,每个人都做出一点贡献,就可以让天再蓝起来,水再清起来。
道德文明促使环境文明,只有环境好了每个人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才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的享受阳光雨露,才有好心情。自己为环保出一份力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的父母、孩子。希望大家众志成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雾霾这个可怕的苍穹,还中华大地一个美丽清新。
【篇五:穹顶之下观后感】
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篇六:穹顶之下观后感】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篇七: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自费百万对雾霾进行调查,并拍摄纪录片《穹顶之下》,自己看了一遍,陪父母又看了一遍,一共100多分钟,从一个完全不懂大气污染这个行业的我,在看过之后,我知道了PM2·5的危害,知道了它的大概来源,从她调查的数据实证和分析,我知道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重要的是我们环保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此纪录片一出,在网络、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柴静以演讲者的形象出现,从自己的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良性肿瘤的话题开始,又以害怕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问什么蓝天的话题结束,全面剖析了雾霾这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此真实的展现了我们每一个人每分每秒所处的这个环境现状,让我们的认识不再那么肤浅,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它是关乎自己和自己爱护的每一个人生命的问题。环境保护涉及很多方方面面以及很小的行为动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愿去做,不是不能去做,而是不知如何去做,或是没有意识去做。很多事情的结果,都是我们的作为和不作为造成的,不要真正到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才切实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和重要性,后悔当时没有重视。
柴静在这部纪录片中说“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这让很多人表示“看得心塞”并“热泪盈眶”,这份有良心的调查,引发众人反思热潮。纪录片中,她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奔赴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并造访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试图寻找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以前只是知道柴静是一个出色的记者,直到看了纪录片才确实地感受到她知性感性的才气和魅力。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不能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最现实也最严峻问题。
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打开窗户看了看天空是否还是蓝色的,还好它是淡淡的蓝色,我深深的吸了口气,心想,希望未来我还能看到这片蓝天,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跳出雾霾这个问题,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问题,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面对空洞的问题时态度和做法很多是“心动”而非“行动”,柴静这一纪录片的轰动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那么接下来,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就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了。
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以后还能看到蓝天,行动起来,学会去拨打12369行使自己的权利,少开车减少排放,少抽烟等等,从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也为我们的空气做点事。
【篇八: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喜欢柴静,可能是从她的《看见》开始。那还是2年前,2012-12-15《看见》新书发布会。视频一出,就被这个有力量的女子吸引住了。
柴静,带给我们《穹顶之下》,很震撼,也感到挺悲哀。终于知道柴静为啥要去美国生孩子,为啥要移民了。的确,她已经移民了,她没必要这样做,但她还是用她的稿费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了,所以她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现在也特别能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宝宝健康平安,其他真的无所谓。
片中,大量的科学实证和数据表明,我国环境问题的尖锐矛盾,触目惊心的画面,各部门发言人无奈的表情和柴静苦口婆心的话语,让我们心寒心酸。
…
我们生活在“终生暴露的实验仓”…“而重雾霾期间对儿童和老人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和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它都在。”同呼吸,共命运。
“颗粒物,是人类的一级致癌物。”
“煤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最重要的要么降下来,要么洗干净…”
法律的模糊性,大气法53条执法主体的不明确,“不执法就是逼人做假。”
“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
…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100年完成的工业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片尾,列举了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对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保的解决办法。
…
从“煤炭时代到油气时代”的转变,一个产业的衰落,另一个产业的创新…
天然气和石油的使用,天然气石油公司和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匮乏,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
若开放市场,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探明储量翻翻”。
还有关于能源体制改革…
环保部门的监督电话:“12369”,不是一串数字。
以及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小事…
最终归结到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的迫切。
看到最后,真的特别感动…这是一位公民,一位母亲,一位媒体人对社会的控诉和呼吁:
“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不要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但愿这部震撼的公益作品,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生活,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行动起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一:《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柴静是一个小女子,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由对孩子的爱升华到对所有中国人的爱的的人,一位曾经的知名记者而现在是一位普通人的人。她的爱是大爱,是儒家所推崇的大仁大爱。穹顶之下的思考是由环境和呼吸引发的思考,进而达到更大的思考,政策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直至生命的,人生的,人性的,由个体到群体,再升华到个体——人和生活、生命。一个弱女子以君子之风,讲一个难言的话题而娓娓道来,没哀、怨、怒、恨,用自己的行动和平静的语言分析因果,剖析利害,展示事实,客观理性,从容平实。平静中充满了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热爱,用科学和事实提醒人们正视生活,珍视生命,继而良知觉醒,体察人性。
这个视频引发了国人的思考,展示了理性的美和力量。她的"我不怕死,但我不想这样活着"的话震撼了听者的心灵,从雾霾的生产到对人体的侵害;从经济的运作,利弊的权衡;政府职能的发挥;法律的缺陷;中外的对比等等诸多方面的陈述,科学准确的展开了社会,社会的各级组织,法律和政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真相。这个片子对每个人,社会组织,企业,职能部门,政府,法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人生价值,社会价值都起到了振动和积极推动的作用,由此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和变化也许是惊心动魄的,但这是必然,是天意,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无论由此产生的对其个人的生活和选择的指责有多大,多真实,其背景、来历及目的有多少可能,金羊年初两会召开的关节之时,这个曾经知名的普通人引发的的这个事件,以穹顶之下的名义,告之我们每一个人,这是一个深化改革的时代,一个巨变正在发生的大时代。普通人的公民意识、责任感、人性和文化的苏醒、回归正在走来,其轰轰的巨音己经在振动我们的心灵了。人们必然要思考,升华,觉醒,我们究竟要怎样活着。
柴静所作是君子所为,平静理性,以理服人,不以声色化人。
柴静是寓风雷于平静之中。用人性在呐喊。
柴静,才静,才是静,这才是静。柴静诠释了这个“静”。
2015年,让我们记住这个震动了我们心灵的人——柴静。
【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看完柴静《穹顶之下》,这个山西老乡为空气清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作为资深记者对事情的影响,应该说正能量是巨大的。在每年一度的两会之前,如同把一块巨石抛向这个前行疲乏进而经济转型的社会生活中。也或者说是大河涌动之中的抛下一枚深水炸弹,激起的浪涛足以撼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和习惯势力。但愿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层面对解决污染有所推动,有所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给了人类影响自然的无限可能。对物质进一步需求和贪婪,使人们误入歧途。其实人们的生存条件,无需那么多的能源和自然的消耗。在原始的小农经济下,人们的需求无非是温饱要求的一点食物和衣物,简单的洞穴或房舍。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宝库可以毫无限制地增长,而对于保持生命和思考所需的物质,不管变换了多少花样,升级多少代,用以提供给生命的能量永远是那么一点就足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老祖宗早就有人身体力行,如同那些现在仍然在深山中修行的隐者,不管出于哪一种思想渊源,对物质的需求都降低到最原始的状态,追求的无非是精神上的成就和满足,恐怕这是人类文明下一步都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我的博客以“有限的物质和资源,无限的生活和内心”表达了最初的这种心情。身心相得益彰的健康之路,才是个人幸福安宁的途径。贪婪会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不愉悦,人们会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物质的富有、财务的自由并不会完全对等地赋予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假如没有思想智慧和文化艺术上的跟进,再多的财富和享受,也不能换来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雾霾的形成,事实上是人类对煤炭和油气等能源的无节制消耗造成的,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物质无休止的追求造成。所谓的身外之物,即荷载人们思想和智慧的身体之外,极大丰富的商品,林林种种的物资,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都是对自然和能源无限索取换来的,而这些所谓好东西并不都是我们必须的。就像华丽繁复的包装下面,我们需要的只是某件东西本身一样,决不能做买椟还珠的蠢事。
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达不到的时代,对自然和能源的索取受到客观制约。而今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渐入无所不能的境界。这种趋势中人定胜天的豪情难掩人类颠覆自我生态的幼稚,是人和自然相处中必将迈进玉石俱焚的误区。老祖宗早就有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自然观,即便是今天,在这种危机来临之前,仍然有人对此提出思考和预警。对于节能减排,一切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困惑难道比人类自身生存都重要吗?回答绝对是否定的。
从小我来讲,节能减排是一种修行。降低个人的物质欲望,不要求人人都去大山中修行,只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就如片中提倡的,少做一些对环境不利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事,就是善莫大焉。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那就需要一种共识,我们需要的不必那么多,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升级版的小农经济,或许是片中提出的在放量增长的过程中,把节能和减排做到极致。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思想和智慧、文化和艺术的无限发展和繁荣,那些应该剔除的物质增长,应该像毒瘤一样舍弃。就像面对雾霾和诸多生存问题时,我们有能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法子,这才是人类能够舍弃物质包袱困扰,依靠智慧继续前行所需要的。
【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份作品,不简单。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习大大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篇四:《穹顶之下》观后感】
昨天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如下: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
柴静穹顶之下视频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篇一:《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柴静是一个小女子,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由对孩子的爱升华到对所有中国人的爱的的人,一位曾经的知名记者而现在是一位普通人的人。她的爱是大爱,是儒家所推崇的大仁大爱。穹顶之下的思考是由环境和呼吸引发的思考,进而达到更大的思考,政策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直至生命的,人生的,人性的,由个体到群体,再升华到个体——人和生活、生命。一个弱女子以君子之风,讲一个难言的话题而娓娓道来,没哀、怨、怒、恨,用自己的行动和平静的语言分析因果,剖析利害,展示事实,客观理性,从容平实。平静中充满了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热爱,用科学和事实提醒人们正视生活,珍视生命,继而良知觉醒,体察人性。
这个视频引发了国人的思考,展示了理性的美和力量。她的"我不怕死,但我不想这样活着"的话震撼了听者的心灵,从雾霾的生产到对人体的侵害;从经济的运作,利弊的权衡;政府职能的发挥;法律的缺陷;中外的对比等等诸多方面的陈述,科学准确的展开了社会,社会的各级组织,法律和政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真相。这个片子对每个人,社会组织,企业,职能部门,政府,法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人生价值,社会价值都起到了振动和积极推动的作用,由此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和变化也许是惊心动魄的,但这是必然,是天意,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无论由此产生的对其个人的生活和选择的指责有多大,多真实,其背景、来历及目的有多少可能,金羊年初两会召开的关节之时,这个曾经知名的普通人引发的的这个事件,以穹顶之下的名义,告之我们每一个人,这是一个深化改革的时代,一个巨变正在发生的大时代。普通人的公民意识、责任感、人性和文化的苏醒、回归正在走来,其轰轰的巨音己经在振动我们的心灵了。人们必然要思考,升华,觉醒,我们究竟要怎样活着。
柴静所作是君子所为,平静理性,以理服人,不以声色化人。
柴静是寓风雷于平静之中。用人性在呐喊。
柴静,才静,才是静,这才是静。柴静诠释了这个“静”。
2015年,让我们记住这个震动了我们心灵的人——柴静。
【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看完柴静《穹顶之下》,这个山西老乡为空气清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作为资深记者对事情的影响,应该说正能量是巨大的。在每年一度的两会之前,如同把一块巨石抛向这个前行疲乏进而经济转型的社会生活中。也或者说是大河涌动之中的抛下一枚深水炸弹,激起的浪涛足以撼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和习惯势力。但愿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层面对解决污染有所推动,有所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给了人类影响自然的无限可能。对物质进一步需求和贪婪,使人们误入歧途。其实人们的生存条件,无需那么多的能源和自然的消耗。在原始的小农经济下,人们的需求无非是温饱要求的一点食物和衣物,简单的洞穴或房舍。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宝库可以毫无限制地增长,而对于保持生命和思考所需的物质,不管变换了多少花样,升级多少代,用以提供给生命的能量永远是那么一点就足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老祖宗早就有人身体力行,如同那些现在仍然在深山中修行的隐者,不管出于哪一种思想渊源,对物质的需求都降低到最原始的状态,追求的无非是精神上的成就和满足,恐怕这是人类文明下一步都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我的博客以“有限的物质和资源,无限的生活和内心”表达了最初的这种心情。身心相得益彰的健康之路,才是个人幸福安宁的途径。贪婪会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不愉悦,人们会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物质的富有、财务的自由并不会完全对等地赋予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假如没有思想智慧和文化艺术上的跟进,再多的财富和享受,也不能换来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雾霾的形成,事实上是人类对煤炭和油气等能源的无节制消耗造成的,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物质无休止的追求造成。所谓的身外之物,即荷载人们思想和智慧的身体之外,极大丰富的商品,林林种种的物资,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都是对自然和能源无限索取换来的,而这些所谓好东西并不都是我们必须的。就像华丽繁复的包装下面,我们需要的只是某件东西本身一样,决不能做买椟还珠的蠢事。
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达不到的时代,对自然和能源的索取受到客观制约。而今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渐入无所不能的境界。这种趋势中人定胜天的豪情难掩人类颠覆自我生态的幼稚,是人和自然相处中必将迈进玉石俱焚的误区。老祖宗早就有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自然观,即便是今天,在这种危机来临之前,仍然有人对此提出思考和预警。对于节能减排,一切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困惑难道比人类自身生存都重要吗?回答绝对是否定的。
从小我来讲,节能减排是一种修行。降低个人的物质欲望,不要求人人都去大山中修行,只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就如片中提倡的,少做一些对环境不利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事,就是善莫大焉。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那就需要一种共识,我们需要的不必那么多,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升级版的小农经济,或许是片中提出的在放量增长的过程中,把节能和减排做到极致。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思想和智慧、文化和艺术的无限发展和繁荣,那些应该剔除的物质增长,应该像毒瘤一样舍弃。就像面对雾霾和诸多生存问题时,我们有能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法子,这才是人类能够舍弃物质包袱困扰,依靠智慧继续前行所需要的。
【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份作品,不简单。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习大大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篇四:《穹顶之下》观后感】
昨天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如下: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
柴静穹顶之下视频篇四:穹顶之下观后感3000字
【篇一: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篇二: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19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炒作能力打10分,科普能力打7-8分。
北京今天恰好又有雾霾了,刚查了一下P2·5:271,重度污染。刚好符合柴静说的情况。
但是我很淡定,该干啥干啥,因为以前看过一个文献,环境因素对个人健康影响很小,大概5%吧。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肥胖、缺乏锻炼对健康生育的影响更大。
除此之外,我很淡定的原因是我占了雾霾很大的便宜。中国是分税制,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制度,使得北京人占了很大便宜。这其实挺不厚道的,好比一群人凑了一堆钱开公司,管钱的人把钱拿回家花了。北京的发展迅速,为啥河北污染严重?实际上河北那是给北京配套的。为了给北京生产廉价的钢铁、水泥、电力、石化。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气污染。但是眼睛却全部盯住空气污染。很简单:空气污染能扩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则留在当地。
这就好比有一年北京发大水,淹死78个人,但是大家把目光都聚集在淹死的中产车主上,从排水设计到怎么破开车窗研究了一星期。而剩下的77个人要么是外来务工的,要么是农民,转发者寥寥无几,关键是没有代入感。
北京没有河北那么严重的污染。要感谢河北,把污染留在河北省内,让我享受了一个低生活成本污染又低的生活(预计要被喷?)。
前面大半段还不错,其实也是老生常谈,都是别人科普过很多次的知识了。比较有新意的是她把这些知识用动画拟人的方式动画化了,让人有了直观的印象。另外一个就是央视和她利用自己过去的知名度,集中的报道,看评论不少人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些知识。
比较差的地方在于,里面洋溢着一丝小清新气息:
1级致癌物的这个1级,只是一个因果性的标准。比如雾霾和吸烟,都是肺癌的1级致癌物,这只是说明致癌性证据充分。吸烟的危害远大于雾霾,委婉的说一句,听说你吸烟,可能戒烟带来的好处比戴口罩防pm2·5更有好处。
比如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但是又要求小政府。说煤炭的主要污染来自于小煤窑,给石化企业开的药方是放私有化进入。中间还回忆了一下小时候的蓝天碧水,但是那时候人的预期寿命远不如现在,却没提及。
引用了习近平的一段话让apec蓝永驻,明朝就有雾霾的记录了,即使去掉全部的工业也依然有雾霾,政治口号看看就行了别认真。最后看了一下我们能做什么,是最让我失望的地方。
道德宣传,经济调节,行政命令这些选项里面。柴静果断选择道德宣传,实际上这是最圣母这也是最无力的。如果继续从道德角度宣传,最后可能和潘石屹结果一样,开着5。0排量的车拍摄雾霾,微博上热闹一阵也就过去了。
“同呼吸,共命运”,北京人真的会和河北人同呼吸共命运么?怎么可能,与其喊口号,不如给河北人民一点补偿吧,将来要干什么再说,现在已经欠河北省太多了。建议征收环境税以补偿河北人民的付出。
实际上整个纪录片,都绕开了“雾霾与生活成本降低”这个话题。
凸出的2个亮点是用动画可视化的方式科普,用自身的影响力推广了这个科普。雾霾须治理,但柴静女儿天生肿瘤与雾霾并无直接关系,而可能与她的生活方式(比如抽烟、熬夜)和身为高龄产妇有关。另外,她的女儿出生在美国,是不是与产地有关?这也需要调查。冷静、不煽情,让事实说话是调查记者必备的品格。
柴静女儿在美国出生,在美国做的手术,她什么时候享受了中国的雾霾。2013年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时候,但2014年的整个北京冬天,只有几次雾霾,整个北京环境改善了不少!反观她自己,开着4。0大排量的霸道越野车,一边高喊反对建PX核电站不让国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边回家骂雾霾,也真是精神分裂连!
中国政府对环境治理,也在积极努力,很多中国企业基层为了治理环境也在牺牲!为何我们看不到进步的,非要抹黑政府有意义吗?
我们看一条有意思的信息链条吧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被美和欧盟以反倾销打到不死不活。随后几年,Px和核电的工程被屡屡以污染辐射的谣言所迫下马。与此同时,美国大使馆公布了中国PM2·5。随后日韩以本国污染来自中国为由在国际上提出高额索赔。额度之高可以吃尽中国改开30年红利。然后柴去美国待产生孩子,并做了这个专题片,而且获得大量的美机构的帮助甚至包括NASA。
好吧我是阴谋论。但愿我的阴谋论能给我的祖国和政府一点小小的警示:别上国内外反华势力的当,走自己的路,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势不可挡!
【篇四:《穹顶之下》观后感】
在我开始写这个题目的时候,突然回到小学时代刚刚学习中文作文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要看一些影片然后写一个观后感来总结自己的所思所想。我很久没有写这个文体了。昨天天气不错,周日午后的天坛公园温暖安静,我带着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了一下午,浑身酸痛,之前手机网络上已经铺天盖地都是评论和转载,我的朋友圈几乎要为之刷屏了,我有要求自己把周末还给孩子的承诺,所以一直按耐着直到她上床之后才打开手机,我看了45分钟,很感兴趣,但是我实在太累了。周一刚刚在办公室看完后半段。静下心来,可以写下一些文字。
写观后感之前,我必须先说说自己关于这篇报道负面评论的感受,最反感的就是,用自己孩子生病的事情煽情,强扯出肿瘤和雾霾关联。首先,肿瘤这个词看官你理解错了,肿瘤这个词不等于癌症!不是必须死人,必须遗传的!恶性肿瘤=癌症(不包括白血病)。因此,我个人感受是柴静仅仅是因为孩子一出生就必须接受手术,承担了失去孩子的恐惧这样的心情。在这样的心情下,平时我们视而不见或者不太重视的雾霾,也因为她升级做了妈妈而真心开始关注起来。这仅仅是作为母亲,她进行这场自费调查的动机之一。我相信这个调查背后带来的商业价值肯定有,但是它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才是最最重要的。那些说什么柴静私生活带来遗传问题的扯淡评论,我只能说如果真的看完报道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我操,你丫多吸几口雾霾去吧。
我在洛杉矶生活了三年,3年期间,头一年是怀孕生产,后两年等待幼子完成初生后密集注射疫苗的阶段,然后回国。在洛杉矶的3年,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最大的改变,就是生活态度的改变。
我在洛杉矶期间,遇到租房和房东之间的矛盾,带着幼子被迫搬出来,当时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成功诉讼并赢得了那场官司,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租房者,去起诉一个美国身份的当地老板,你觉得我胜算有多大?是的,我赢了,要不肯定也不在这里说了,这就是制度下的公平,同时也是我的行动力。虽然我赢得了官司,但是对方没有退还我的押金,我那1900美金永远沉寂在我回国前夕的圣盖博市,但是想不到还有法规来约束,我又在临行前去了州房屋交易管理中心,将法院的结案记录上交,让政府管理部门设置该处房屋的交易禁忌,也就是说,虽然他现在不给我钱,这辈子他最好不卖房子,如果他卖房子就必须找到我,给我钱,我才能要求政府撤了这道紧箍咒。
凡事,只要有合理合法公平公开的制度,总归是有路可走的。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没有人因为我是持有签证的留居外国人而歧视我。我也没有到某个政府门口去扯条幅下跪。我需要的就是到法院拿回起诉的法律规定,按照步骤一步步进行,巧妙取得证据,坚定信心,在开庭前,熟练英语。
这是我在美国3年,通过争取,感受到的最大的权力!
柴静调查中突出的一句话,就是“你是有这个义务,但是你没有权力!”。我没有从政,只在公司中做过,我很有幸在一个制度政策不断完善,并飞速发展的企业。我感受过制度的约束,也感受过制度流程带来的便利。深知一个庞大的系统的运行,必须经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制度来把控和推动。
大到国家的发展,必须最终把眼光落实到“人”这个最基本的字眼上来,这个人,不是特权阶层,而是普通老百姓。是必须依靠每天按时上班才能生活,每月按时缴纳保险才能看病,每月领退休金才能安心的老百姓。
我的办公室恰好租在了中石油的家属院,这个小区比很多买的贵的要死的商品房社区要干净有序的多。我住的小区也是商品房,我们的物业对业主的态度,简直无法跟中石油这个小区相提并论。我们小区开放的停车位远远超过进入的车辆,收取停车费的不负责车辆的管理,只负责收费,并且不主动提供发票。每次我把钱交出去的时候,总觉得我是被剥削的而不是被服务的。
小区旁边几年前盖了变电站,当时居民闹得沸沸扬扬集资上诉,提供500万千伏变电站辐射与疾病的关系,然后最后起诉的小区居民,很多被单位胁迫不得参与,很多为了孩子健康被迫卖房离开,甚至失望移民。眼见这个小区的居民档次不断更替,渐渐沦为租房者和公司的选择而不是居住。在这个不断沦落的过程中,我的孩子从国外回来了,住在这里,变电站建起来了,而且围着变电站又盖了新的回迁房………我看着柴静片子里那个炸毁了一个烟囱过几年又盖了个更大的,立刻想起了这段。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而是改变的成本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能力。
这时候,我又不禁再次想到那些批评柴静的言语。我仔细看了好像不是女人。也许女人更感性,但是我总觉得男人与女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并不是性别和能力,而是生育。这是无法分享的一种天然的延续力。不得不说,很多的污染来自于对权力的争夺,那些权力争夺者,多半的都是男人,虽说每个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有儿有女有妻子母亲,然后他们争夺的目的中,有多少是为了她们。
在这个空气里都飘着钱的味道的国家,我不相信那些人不知道污染的危害。可是多少人就算是这样,仍然将手伸到资源的前面。
要说看完这个片子,家里有孩子的,没有一丝丝移民离开的念头,我都不信。这种离开,不管看起来多么荣耀,总有一丝逃难的意味。做母亲的人内心最大的念头,就是保护自己的后代能够健康长大。也许我们也能够为雾霾身体力行做些什么,但是我们愿意奉献了自己,却不愿意奉献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响应号召少开一天车,减少碳排放,保护资源,节约用水。我们愿意奉献了自己跟着国家由坏变好,慢慢变老,我们却不愿意让孩子拿整个童年在等待国家治理雾霾的遥遥无期中,艰难成长。每一次的雾霾来临,我看着18楼的外面低空中一层灰蒙蒙,我都不愿意送孩子出家门。好多次我看了手机指数说雾霾300多,老公居然说空气挺清新。我不止一次的想过为什么男人无法身体力行的去感受别人呢?那是他的孩子呀。可事实真的就是如此。不是他的错,我也不知道该怪谁。
我想这个国家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拐点了,这个点的撬动者很有可能就是柴静的这个《穹顶之下》。同样作为的母亲,我只为她能够用这样的方式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叫好。一个看似弱小的女生,能够用这样强大的方式,用这样沉着冷静的做法,用这样长的时间暗自努力,用这样的爆发力启动公众市场,带给政府有理有据的压力,除了佩服,我还选择毫无理由的赞同和行动。
【篇五:《穹顶之下》观后感】
2015年2月28日,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昨日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并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及全民讨论。
崔永元说:“(穹顶之下)非常好,是1个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数据、推论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觉得科普的最大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崔永元还说“我认为柴静该说的都说了。就像1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样,1个ct检查准确地诊断出了病症,而治疗要靠其他科室—做新闻的就好像做检查一样,只负责探求真相,是不应该开处方的。至于说该淘汰什么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做纪录片的不应该去涉及这些。”
很多公众人物都对《穹顶之下》发表了看法,我之所以特地将崔永元对柴静的《穹顶之下》的评价拿出来,是因为他说的这番话和我对《穹顶之下》的基本看法很相似。
一、穹顶之下的“对”
《穹顶之下》是一部很直白很接地气的科普片,柴静把一些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据,晦涩的术语等转换成具体的案例、视频和动画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采用新媒体全网覆盖的方式,让公众直接认识到了“雾霾”也让公众意识到了“雾霾”这个危害社会与人类的大问题。
这部纪录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讲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数据的来源也很明确。所以柴静在制作这部纪录片是使用了‘数据新闻’这种新型的报道方式,她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并且帮助我们去解读这些数据。至于这些数据本身暂且不提,利用数据来说话无疑是比较直观、可信、权威的,简单粗暴,让人不得不服,而且也很符合当今的大数据背景。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给我冲击力最强的也正是这些数据。
柴静的《穹顶之下》极具人文关怀,她以妈妈的身份出发,更加亲民众,接地气,使得一部公益科普性质的纪录片“软化”了,可也因此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引起公众对这件事的热烈讨论。所以,很多人也因此开始发现自己身边的污染问题,并且开始重视这些问题。
我的老家很多人家都有灶台,需要烧柴,烧干草或者是烧麦秸。每次回去闻到那种味道,我就觉得——啊,这是老家的味道。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被我认为是老家味道的东西其实就是ph2。5的来源之一。正如柴静所说,烧柴烧煤经常让人感受到温暖,所以我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忽略其所带来污染问题。
而今年,我是在老家过春节。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原本静谧的夜晚被鞭炮声,放烟花的声音所打破。放鞭炮,热闹喜庆,但是那1个晚上,烟尘弥漫,空气全是鞭炮火药的味道。柴静没有提到鞭炮、烟火带来的空气污染大概是因为它们所占比例不高,但是我认为这些是春节期间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镇。
还记得柴静有提到这么1个有趣的例子——洛杉矶有1种罐头,里面装的是洛杉矶的空气,上面的标语写得是:如果你有恨的人就买一罐送给他。这是1种讽刺,但如果有一空气气真得变成了人类杀手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都需要背着空气过滤装置?
其实生活在深圳,然后现在学在湛江,这2个地方都是的环境都比较好,所以我对污染、雾霾并没有太直观、太深切的认识。但是在看到《穹顶之下》当中,北京、山西等地方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雾霾,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对我们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危害时,我才感觉到雾霾的凶狠以及来势汹汹,就像是一只长着血盆大口的怪物,企图将我们一口吞噬。我们在我们周遭很少看到雾霾,但这不代表在我们国家,雾霾不是1个大问题,就好像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交通事故,但每天仍有人死于交通事故一样。
“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真的必须行动起来,一同对抗雾霾与污染。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做的事情有限,但是只要我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正如《穹顶之下》里面提到的一样——出行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搭公车、或者是与他人拼车;随手拍照打电话举报拖着黑色尾巴的车辆以及工业污染源;建议直排油烟的餐馆安装过滤装置;拒绝购买污染企业的产品。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不是吗?
所以不要认为环保、治理雾霾是国家的事,我们同样可以为此做出贡献。
二、穹顶之下的“错”
而这部纪录片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中国石油那一部分内容。其中,柴静在采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前总工程师和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湘洪时,这位曹湘洪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柴静的犀利问题,曹湘洪每次的回答都避重就轻,这让我看得挺恼火。而接下来,柴静和环保部门去查1个小村庄的民营加油站时,老板那种嚣张的态度也让我感到愤懑。
我是个学生,不开车,所以对油价的关注度不高,但是从柴静的讲述当中我也能意识到关于石油的一些问题的严重性。而自然,中国石油、中石化也引起了我的强烈质疑——为什么他们不升级?他们垄断石油这么多年究竟攫取了多少利益?当然也质疑一些当今的民营企业,质疑它们的油的来源以及油的品质,以及质疑它们究竟是在推动中国的发展都还在给中国的发展拖后腿?
还有一点就是——柴静提到“保护落后是没办法创新的”,所以要开放市场,支持公平的市场竞争,支持新兴产业。但是这个“新兴产业”指得是哪种“新兴”?指得是“新能源”产业,还是其他私有产业抑或是外国资产?我们都知道能源对1个国家的重要性,如果把能源开放出去的话,总觉得像是把自家的后院向未知的陌生人完全敞开。
然后我与我的一位老师讨论这些问题。这位老师是在石油勘采企业长大的,也考察过民营油田、油井,她认为柴静对是有部分的论述不够专业,严谨,倾向性过强。她还说,“我只希望科学归科学,情怀归情怀,柴静的作品与美式游说团的相关性,柴氏概念股崛起,中国石油公司不止两家。深圳近十年治霾成就不是假的。”“柴静的所谓引进竞争,其实是为资本新贵进入国家命脉工程的公关,私营老板不满足财富,他们想要权,以血汗起家的人,只会把国变成他个人的家。”
这位老师说的就是两点,一就是中国石油公司不止两家,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去批判。二是支持私营不一定靠谱,因为有些人会把私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上。
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是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之一。
柴静穹顶之下视频篇五: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篇一: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很多年前,读柴静写的《看见》就非常喜欢她,喜欢她平静地,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不邀功、不煽情、不做作、不把读者当傻瓜。沉寂一年之后,她带着《穹顶之下》再次回归荧屏。
她说之所以自费百万拍摄这部纪录片源于她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她的女儿还未出生就被诊断出患有良性肿瘤,病因就是雾霾。但我们都知道,雾霾不属于她个人,空气不可以私有化。她用一己之力探究涉及整个国人的问题,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觉得她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她是敢站出来澄清事实真相,采访全国人大、环保部、中石化等权力部门,并真正告诉所有仍深受雾霾侵害的国人怎么做的第一人。
在片中,她用大量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能源有问题。石油和煤炭都存在问题。怎么办呢,第一要靠管理,第二要靠管理,第三还是要靠管理。需要全国人大立法,要给环保部相应的执法权,以便不再出现片中加油站老板反问官员,“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力”的尴尬局面。需要更多非石油系统的人参与制定汽油和柴油的使用标准。需要减少劣质的褐煤使用量,煤炭在燃烧之前先要经过洗煤的程序之后才会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对人身体的危害。
片子很火爆,点击已经超过8000万次,甚至有分析人士专门根据这个片子的播放次数来推断各大视频网站目前的排名状况,还有些人开始分析如何打造一场《穹顶之下》式的成功营销方式。关注度和影响力足够之后,期待在两会后相关部门能够针对雾霾这件事情有所作为,有所反馈。
【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我所知道的《穹顶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剧,说的是一天,一个小镇被一个外来的“穹顶”笼罩,与外界隔绝。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穹顶——原央视记者柴静以此作为雾霾调查的题目,再贴切不过。
没有一点点的防备,不知何时起,雾霾在我们身边集聚。建筑物、车辆和行人的伦廓在雾霾的笼罩中渐渐模糊。通过视频我了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雾霾致使全年重度污染天数为175天,而石家庄则为265天……人们有大半年的时间都生活在看不见蓝天、看不见远方的雾霾中。那是一种痛苦又无奈的沉闷。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河北省这个钢铁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烟囱随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头顶肆无忌惮地冒出连绵不绝的废气,灰了蓝天白云,浊了青山绿水……面对柴静犀利的发问,负责人们却出奇一致地支支吾吾,抑或是在这个坚强的女性面前强词夺理……
看过视频,想想自己,再望望窗外,有时也是灰蒙蒙的一片。正如一个巨大的穹顶罩住了整个城市,遮住了太阳的光芒,月亮的银辉,自然的生机。
而我们,正是活在这穹顶之下的一群人;我们,正是需要为这自然做出改变的一群人。
【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星期三下午,我们一同观看了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讲。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颗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雾霾侵袭,生态环境遭到人类无知的破坏,而这一切却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工业工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工厂出于各种原因,省去了对原料的清洗与提纯,使得天空中经常飘起颜色让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气团。这一切在中国,却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现在的我们何去何从?我们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择都会在以后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小事做起,为我们的环境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出行时,我们时是不是可以选择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让父母减少开车的次数?购物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发现生活中的不环保行为,是不是可以上前进行善意的提醒?面对无良企业的污染行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们的监督权、拨打12369向环保部门进行举报?
也许我们所做的,不足以彻底改变环境的现状,但至少可以一点点剥去黑暗、重见蓝天。或许,可以减少一个因环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没有人愿意被黑暗永久包裹,这些不忍直视的、难以置信的事实,我宁愿它们只是历史。
只要敢于创新、积极实践,我们终会迎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日子!
【篇四:穹顶之下观后感】
一日闲来无事,看了前央视女记者柴静自费百万,耗时一年时间拍摄的反映雾霾情况的记录片《穹顶之下》。此片一经播出便在网络上备受瞩目,很快点播便过亿次,并形成了各种讨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片必将加速我国的环保进程,恰逢两会期间,必定成为媒体讨论热点,对治理雾霾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媒体由于网络的自由对促进社会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民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的新闻自由,舆论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有创意,有内涵,积极向上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单元。
环境问题成为目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在改革开放30年来,享受到了物质文明,环境文明成为生活新的诉求。如果只为经济利益,牺牲环境,牺牲健康,乃至牺牲子子孙孙的生存条件,那么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发展经济时欠下的环境账已经到了偿还的时候,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能源升级换代,提高煤油产品质量,调整能源体制格局,都已经刻不容缓。
现在我国已经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刻,必须下定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哪怕牺牲一部分的经济增长,牺牲一部分的就业机会,必须走节能减排的发展模式,环保部门必将在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执法部门。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人的道德文明很大一部分反映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人是自热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不是独立的,他会影响到其他事物。我们的乱扔垃圾会影响环境的整洁,我们每多开一次车就多排放一次尾气,我们卖卖一次皮草制品就促使了一个动物被杀害。我们应该团结起来用自己的行为来对抗雾霾,每个人都做出一点贡献,就可以让天再蓝起来,水再清起来。
道德文明促使环境文明,只有环境好了每个人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才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的享受阳光雨露,才有好心情。自己为环保出一份力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的父母、孩子。希望大家众志成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雾霾这个可怕的苍穹,还中华大地一个美丽清新。
【篇五:穹顶之下观后感】
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篇六:穹顶之下观后感】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篇七: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自费百万对雾霾进行调查,并拍摄纪录片《穹顶之下》,自己看了一遍,陪父母又看了一遍,一共100多分钟,从一个完全不懂大气污染这个行业的我,在看过之后,我知道了PM2·5的危害,知道了它的大概来源,从她调查的数据实证和分析,我知道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重要的是我们环保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此纪录片一出,在网络、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柴静以演讲者的形象出现,从自己的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良性肿瘤的话题开始,又以害怕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问什么蓝天的话题结束,全面剖析了雾霾这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此真实的展现了我们每一个人每分每秒所处的这个环境现状,让我们的认识不再那么肤浅,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它是关乎自己和自己爱护的每一个人生命的问题。环境保护涉及很多方方面面以及很小的行为动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愿去做,不是不能去做,而是不知如何去做,或是没有意识去做。很多事情的结果,都是我们的作为和不作为造成的,不要真正到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才切实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和重要性,后悔当时没有重视。
柴静在这部纪录片中说“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这让很多人表示“看得心塞”并“热泪盈眶”,这份有良心的调查,引发众人反思热潮。纪录片中,她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奔赴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并造访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试图寻找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以前只是知道柴静是一个出色的记者,直到看了纪录片才确实地感受到她知性感性的才气和魅力。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不能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最现实也最严峻问题。
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打开窗户看了看天空是否还是蓝色的,还好它是淡淡的蓝色,我深深的吸了口气,心想,希望未来我还能看到这片蓝天,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跳出雾霾这个问题,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问题,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面对空洞的问题时态度和做法很多是“心动”而非“行动”,柴静这一纪录片的轰动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那么接下来,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就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了。
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以后还能看到蓝天,行动起来,学会去拨打12369行使自己的权利,少开车减少排放,少抽烟等等,从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也为我们的空气做点事。
【篇八: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喜欢柴静,可能是从她的《看见》开始。那还是2年前,2012-12-15《看见》新书发布会。视频一出,就被这个有力量的女子吸引住了。
柴静,带给我们《穹顶之下》,很震撼,也感到挺悲哀。终于知道柴静为啥要去美国生孩子,为啥要移民了。的确,她已经移民了,她没必要这样做,但她还是用她的稿费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了,所以她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现在也特别能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宝宝健康平安,其他真的无所谓。
片中,大量的科学实证和数据表明,我国环境问题的尖锐矛盾,触目惊心的画面,各部门发言人无奈的表情和柴静苦口婆心的话语,让我们心寒心酸。
…
我们生活在“终生暴露的实验仓”…“而重雾霾期间对儿童和老人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和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它都在。”同呼吸,共命运。
“颗粒物,是人类的一级致癌物。”
“煤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最重要的要么降下来,要么洗干净…”
法律的模糊性,大气法53条执法主体的不明确,“不执法就是逼人做假。”
“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
…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100年完成的工业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片尾,列举了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对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保的解决办法。
…
从“煤炭时代到油气时代”的转变,一个产业的衰落,另一个产业的创新…
天然气和石油的使用,天然气石油公司和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匮乏,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
若开放市场,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探明储量翻翻”。
还有关于能源体制改革…
环保部门的监督电话:“12369”,不是一串数字。
以及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小事…
最终归结到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的迫切。
看到最后,真的特别感动…这是一位公民,一位母亲,一位媒体人对社会的控诉和呼吁:
“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不要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但愿这部震撼的公益作品,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生活,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