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6篇
寄情篇1:寄情山水作文
【篇一:寄情山水】
酒在发酵的过程中,时间越长则会越香醇。古人的精神亦是如此,在上千年历史的筛选后留下的便是精典。
游小石潭,亭中作乐,寄情于山水之间者,古仁人也。
苏轼贬官而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李白受挫而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仁人在人生低谷的时侯无不寄情于山水,利用大自然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最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目的。
今人又何不应寄情于山水呢?在城市中一天的忙碌之后,便应该在自然中走走,暂时脱离世俗喧闹的困扰,让心灵平和,得到安抚与升华。
身处陋室而心怀天下寒士,身居高位而不忘天下黎民。古有儒、释、墨、道,而儒有民贵君轻,释有慈悲为怀,墨有仁道非攻,道有修身济民。孟子说过:“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就是古仁人,心怀他人,将别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思想,我们还拥有吗?
今人之中,曾有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将古仁人之心抛之身后,可是又曾想过:如果你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人怎么办?没有人会对你伸出援手,因为他们心中仅有自己,那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人云:“修身、治家、平天下。”战旗飞舞,鼓声阵阵,金戈铁马之中保家卫国。当然在今天,这并不是我们需要担心的事情,然而平天下的意思并非仅仅如此,它的意思是让国家繁荣、兴盛。心中有国,这就是古仁人之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的事,是需要每一个人去分担,为它“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
古仁人之心,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藏,拥有古仁人之心则是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最佳方法。让我们拥有古仁人之心,寄情山水,心系天下!
【篇二:感悟山水】
山
山,是天地间屹立的天神,亦是古老帝国的伟大图腾。中古的人们,在攀登险峰后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气入云霄,彰显出博大的气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云雾缭绕,带来无尽的玄妙哲理。山似利剑,直指长空,仿佛要划破无限宇宙。站在人间的最高峰,如展翅翱翔的雄鹰,仰望璀璨的星空,心胸也为之更加广阔。人世间,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勇士。涉足险峰,或许不需要什么理由。无论这山存在于何处,无论这山叫什么名字,山在那里,她就像梦一般牵扯着勇士的脚步,使登山者为之痴迷,为之奋斗,这便是给登山者最好的诠释。
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一滴水,便能润泽整个世界。在河流的哺育下,人类告别了刀耕火种的蒙昧时代,开启了文明的脚步。水,是雪山女神的恩赐。“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滴滴水汇成一条溪流,溪流又幻化成滔滔江河。江河,记载了太多厚重,积淀了太深的文明。滚滚长江东逝水,六朝烟雨,却早已物是人非。记载着辉煌与悲伤,记载着朝代的轮回。一起流入那广阔的大海。海,寄托着太多的希冀。曾经,有人不怕艰辛,远涉重洋,与狂浪搏斗,寻找那未知的大陆。这个星球的秘密,被探险者的船队所揭开,而我们的勇士,却葬身于远离故土的蛮荒之地。海,如一本书,记载着一页页的动人传奇。终于,窗外已不是茫茫大海,而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历史,已在这一刻开启了新篇章。从此,人们告别了中古时代黑暗的桎梏,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山·水
屹立的山峰,显示山水的灵动。漂流的江水,衬托出山的厚重。山,便是水。水,便是山。刚柔相济,无坚不摧,古人尚中庸,便寄情于这美好的山水,在刚柔相济中找到自我的回归;山水的流灌,让哲学的蒹葭开得烂漫。
回味山川的壮丽,品读流水的秀美感悟山水,欣赏世间永恒的美。
【篇三:寄情山水作文】
酒在发酵的过程中,时间越长则会越香醇。古人的精神亦是如此,在上千年历史的筛选后留下的便是精典。
游小石潭,亭中作乐,寄情于山水之间者,古仁人也。
苏轼贬官而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李白受挫而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仁人在人生低谷的时侯无不寄情于山水,利用大自然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最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目的。
今人又何不应寄情于山水呢?在城市中一天的忙碌之后,便应该在自然中走走,暂时脱离世俗喧闹的困扰,让心灵平和,得到安抚与升华。
身处陋室而心怀天下寒士,身居高位而不忘天下黎民。古有儒、释、墨、道,而儒有民贵君轻,释有慈悲为怀,墨有仁道非攻,道有修身济民。孟子说过:“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就是古仁人,心怀他人,将别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思想,我们还拥有吗?
今人之中,曾有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将古仁人之心抛之身后,可是又曾想过:如果你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人怎么办?没有人会对你伸出援手,因为他们心中仅有自己,那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人云:“修身、治家、平天下。”战旗飞舞,鼓声阵阵,金戈铁马之中保家卫国。当然在今天,这并不是我们需要担心的事情,然而平天下的意思并非仅仅如此,它的意思是让国家繁荣、兴盛。心中有国,这就是古仁人之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的事,是需要每一个人去分担,为它“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
古仁人之心,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藏,拥有古仁人之心则是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最佳方法。让我们拥有古仁人之心,寄情山水,心系天下!
【篇四:寄情山水】
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大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著名诗篇。
暑假中,我有幸跟爸爸到九华山一游。
天台是九华群峰之冠。古人有不到天台不算游过九华的说法。因此,我与爸爸到九华山的当天早晨,便马不停蹄地向天台进发。
一场大雨刚过,唤起了漫山云雾,我和爸爸穿云破雾踏上山径。山路两旁杉竹成林,泉水淙淙,远远望去,天台峰高插云间,如一把穿天银剑耸立在云雾之中。我们一边赶路,一边欣赏沿途景色,经过百岁宫、回行阁,直至天台峰下的凤凰古松前。
仰望天台,峰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游人似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上,缓缓地向上移动着。
起初,我劲头十足,赶超了几位老人,但是随着山路的明显变陡,我的冲劲渐渐地小了,走不一会儿,已汗流浃背,“呼哧、呼哧”地直喘粗气。我停下来俯视山脚,凤凰古松已像小树苗一般;再仰望峰顶,它仍旧隐现在云雾深处。到峰顶还有多少路呢?我想打退堂鼓了。爸爸说:“走完石阶便到山顶。”于是,我又鼓足气力向前冲去,走不到十来步,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实在走不动了。
“难道你还比不上古代三步一磕头上山拜佛的人吗?你脚下的路是筑路工人用血汗开成的,登山不畏难,畏难不登山。”爸爸激励着我。这时,赶上来的一位老人也帮着爸爸说服我:“小朋友,怎么不走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这句话说得多么正确!你要看到九华山全景,就必须登上峰顶。走吧!咱们一起上。”听了父辈们的教诲,我激动万分,疲劳顿时消失了大半,跳起来继续前进。到了最后一段,石阶已成了“碰鼻阶”,两侧是万丈深渊,叫人看了头晕。我好像头顶着前面人的脚,脚踩着后面人的头,一步步向上爬着。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我们终于登上了峰顶。在这里耳听松涛流泉,环顾四周,但见莽莽苍苍,九华群峰犹如朵朵莲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远处,黄山庐山等名山隐约可见。此时再看刻在石壁上的“非人间”三字,觉得更加传神了。
极目远眺,我不禁感叹:九华山可真美啊!
【篇五:寄情山水】
我所见的海,亦如我所见的山般平静。
一路颠簸,目之所及的,无非农垦,良田。倒是嗅到了浓郁的乡情,但不免有些单调。想是政客筑路,偏客意避其繁华而择其敝陋的,使得过客能成为痤客留下。未成想,过客都成为看客,忽忽而过了,留下的,依旧是固有的模样。亦或是政客本就没指望过客留下,所以,路都封闭了。我也只好安于平淡来。
直到见出了,心里低咭着,许是到了云港了吧。静静的山峰,郁郁葱葱的,峰顶云气,繁盛氤氲。山与云巧妙的契合着,山在云的依抚下,显得峻峭挺拔;云在山的庇佑中,露出纯洁与调皮。最美的,是山的轮廓,随着山势起伏,缓缓地升,又缓缓地降,连绵着向远处宕开。朱自清说,女人的曲线是最可爱的。怕是久在清华园的缘故,倘若见了此景,定要添加曰:更可爱的,是山的曲线了。我常把作家分为两种:一种,喜好静处陋室,离群索居,盘腿端坐,冥思苦索,乞求顿悟的眷顾,估且称之思者;另一,则遍迹名山大川,尽洒游性,饱受自然的恩惠,所以谓之行者。似乎行者总在寻找,思者重复等待,一主动,一被动;又似不妥,行者触景生情,思者孜孜以求,倒是行者被动,思者主动了。我是惊叹行者的惬意、舒畅,行文的淡雅慧芳,心灵也随行者的思绪游荡,颇为享受,应与行者等同的。但又常听秋雨叙说多年历程的苦痛,“路程的艰辛,前途的难料,肩负着的家人的担心与焦灼,更有无法用文字去揣摩自然的苦恼。”如是看来,眼前这山的平静,越发的深邃起来。
云港是个滨城,是轻而易举便可领略到海韵的。可惜,渐入深秋,海风刺骨,白皙的脸尚未厉炼成渔人的酱紫色的,是断然无法承受的。好在,海水依然平静,滟滟的,清清的,一起一伏,似母亲在轻哼着睡曲,又如孩子熟睡的吐吸,均畅、和谐。我诧异于海的静谧来,不似脑中的汹涌,狂澜,更惊异起我对含蓄的海的喜爱。便是人总钟爱内敛的,仿佛内敛便是蓄势,内敛便是纵情,内敛是集天下美德之大成,内敛的人便是神。于是纷纷得寡语少言,讳莫如深,似鲁迅的高老夫子,对着讲台下乌黑的头发,竟也感到浑浑噩噩起来。更有甚的,居然猛烈得要求起别人的内敛。于是,轻狂的,被束住手脚;张扬的,被割去喉舌。总之,要你俩动掸不得。党同伐异的残酷,注定钱钟书只能拥有少数人微未的崇拜,尚且这微未的崇拜也无法一一甄别。最终深沉了。亦或相反,人是天生高傲的,总容忍不得别人高傲过自己。于是,一群轻狂中,先把轻狂最甚的压倒,继而有次之的,再把次之摆平。千年的演化,让人类谙于此道,并愈演愈烈:人心越来越轻狂了,人眼越来越见不得别人轻狂,人耳越来越对轻狂敏感,人嘴越来越加紧了对轻狂的谴责。此时的海水,依旧平静如前。轻轻地,一起一伏,一起,一伏。
期待着的平静,在这山水里,销贻殆尽。连同着的,是这篇寄文。
【篇六:寄情山水】
华山,我为你自豪!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华阴市,华阴是一座风景型的旅游城市,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就坐落在华阴境内。以前,我一直没有游览过华山,直到五年级,我才真正领略了华山的美丽风光。
星期天,我和妈妈一大早就来到华山脚下,排队准备坐缆车。上了缆车,刚坐好,缆车就启动了。我从车窗往下看,啊!底下是万丈深渊,使人不由头昏目眩。山崖石壁光溜溜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你再仔细看,绝壁之间的石缝里长满了小花小草,有的石壁之间还挺立着苍翠的小松柏,它们虽然常年经受着风吹雨打,却显示出勃勃生机。
缆车一直载着我们向上,大约十五分钟,就到了北峰,山峰云雾缭绕,感觉我们好像站在云彩之中。来到北峰顶,一个稍宽阔的平台,只见一块四四方方的大黑石碑上,刻着金庸题的“华山论剑”四个红色大字,20XX年,八十高龄的金大侠和全国各地来的名人就在这里聚会畅谈。
离开北峰,继续向上攀登,好不容易来到天梯下。哎呀!天梯是一条垂直的石梯,呈九十度角,石梯还不到一米宽,石级只容得的下一只脚,两边各有一条铁链,你必须得抓着铁链爬上去,四肢并用。只要回头一看,那么,你就吓得两腿发软!
爬上了石梯,继续向上攀登,我们就来到苍龙岭。苍龙岭大约一百多米长,宽不足一米,两侧深不见底,因为岭脊呈苍黑色,样子像一条龙,所以叫苍龙岭。传说,唐代文学家韩愈登华山走到苍龙岭时,因畏惧天险而放声大哭。我想,我们比韩愈有勇气,把苍龙岭甩到了身后。
过了苍龙岭再往上继续爬,就来到了金锁关,望眼看去,光溜溜的石头小路两旁的铁链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锁子,简直是锁的世界。大的足有饭碗那么大,用手试一试,重极了;小的只有指头大,锁子一个挤一个地排成了一条金光闪闪的巨型“项链”,看不到尽头,简直是华山贩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我们就来到了站在高高的山峰上,看着南边连绵起伏的群峰,看着十年的古松古柏,听着松涛阵阵,我不由心旷神怡!
华山自古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山上有奇、险、绝的自然风貌和景点,有金碧辉煌的庙观,还有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因此,每年都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啊!华山,我爱你!你不愧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誉,你是华阴人的骄傲!
【篇七:山水王道】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山水王道就在于其包罗天下之心,所以王者不厌、却民众庶,故能明德。
纵观五千年国史,凡有作为的的帝王必悟道山水,秦六代广纳天下英才终成一统;汉武广纳天下贤良,终破匈奴;唐太宗广纳隐太子之谋臣,终开大唐盛世。山水之王道在于包容一切,包容一切的王朝是山水之道的王朝。山水之道的王朝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年对酒当歌的曹操,高呼山不厌高,海不深,周公吐辅。天下归心,之时。必定深悟山水之道
所以当今的中国应纳四方之才,为我一国之用。国大则栗多,士勇则国强,国容则兴国。
山水诗道
“三分哨成剑气,七分化作柔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太白无疑是深悟山水之道的诗人。
从天门上的碧水中,李白寄托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赞叹,我们也从中感受到是人生的豪气。从孤独的敬亭山,李白读出了安然悠闲,而我们从中也感受到李白那颗奔腾的雄心片刻的闲适。从桃花潭千尺的深水中,李白诠释了友情是那么湿润,滋润心田。从“一夫当关,万夫莫摧”的蜀道,李白告诉世人,要“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山水诗道,在于风骨。太白用自己的风骨不仅为我们筑起一座诗的高山,汇聚诗的汪洋,而且筑起一座人生的高山,汇聚成精神的汪洋。
“安能屈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官场的声色在太白之山、太白之水中化作无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亦是蓬蒿人”,只求名利的人在太白之山、太白之水前显得多么渺小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那些只为权势,不为国运的口蜜腹剑之徒在太白之山、太白之水之前有何颜面活于世上。
山水之道在于心灵的释然。王维的山水、王安石的华山、苏轼的庐山……均印证了这个道理。
深悟山水之道的他们在释然的环境中修身养性,但又不失境界。
山美,人更美;水灵,人更灵。山水诗道,在于风骨,更在于释然。
山水人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仁义不因山而仁义,睿智不因水而睿智。我们可以做的是悟道山水,品味人生。
山水的人道在于万道,在于天人合一,勇于直面人生并勇于改变。
华山之美非一日之土,东海之大非一日之流。《史记》之绝非一日之工。
悟道山水,释然面对改造人生。
寄情篇2:家书寄情
家书,是古人出门在外,写给家人的一种书信形式。通常,是向家人做一下简单介绍,久而久之,也变成了一种颇有韵味的习惯。在哪个信息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这便是对家人最亲切,最真诚的思念。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渐渐被网络世界所包围,可能很多人忘记了甚至根本不会,用这种最简单的方式传递这种最迫切的思念了。
以下,是我的一封家书:
敬爱的妈妈:
是十三年前,您生下了我。从那一刻,您便失去了享受自由自在的权利。生活中有了我,你变多了一个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抚养我,小时候,我体弱多病,跑医院是常有发生的事情,半夜发烧那也是三天两头就会发生。但您,从来没有过一个怨言。是您叫我读书,教我认字,更是您,教我做人,叫我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为了让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您不辞劳苦,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照顾我。为了让我长胖一点,您变着花样学习炒菜,为了让我长个子,有个我买了一箱又一箱牛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能够茁壮成长。
妈妈,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欢笑,自然也有矛盾。有事,您管叫我,为我好。我却不听您的教诲。一意孤行,有时跟您顶嘴,吵架,甚至是动手……但您,却一直忍让我,从来没有真正生过气,也很少打我。一直精心呵护我,
对您说的,唯有一声感激。
妈妈,我在渐渐长大成熟。同时,您也在慢慢老去,看着您眼角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岁月在您脸上、头上留下了一道道无情的痕迹,每当看到这些,我总会心痛。我何尝不知道这些痕迹是因我而起啊……
妈妈,儿子已经长大了,不用您过多地操心了,请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妈妈,我爱您。
祝您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儿子:
寄情篇3:寄情之所
西坠的夕阳,造就一段金路,而在这条路的尽头,是一间陈旧而并不起眼的图书馆,它背对夕阳,在霞光中隐隐灭灭。旁边种着一棵银杏,树下有一张藤条编织的老旧躺椅。
“找到了!”这是兴奋的叫喊声,于我口中发出。真没想到,这么古老的书籍居然能在图书馆中找到。我的目光火热,透露出内心的急不可耐。我在图书馆中环视一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拿着一块抹布,极为小心地擦拭着图书馆内的一桌一椅一柜一书,似对着心爱之物。
我拿着这本书走过去,略有忐忑地问:“呃……老先生,这本书……”老人用浑浊但不失锐利的双目望了我一眼,又扫过这本书,微愣,后了然地笑笑。他慈祥地说道:“我们这儿的书不外借。”我有些泄气,也是,这种书在市面上几乎绝迹,如此珍贵,安能带回家?可耳边又忽然响起老人沧桑又略带嘶哑的声音:“你可以经常来这儿读,我十分欢迎。”
我微愣,紧接着是如海浪般汹涌而压抑不住的欣喜。我再三道谢,将此书视如珍宝般抱在怀中,任意找一处可坐的角落低头阅读。日暮低垂,归巢的鸟儿才将我从书中拉出。我放下去,与老人道别离开。离开途中,似听老人轻语:“是时候了呢。”
从这以后,每过几天,我有空就直奔图书馆,拿出那本书,继续上次的阅读。老人不是在打扫,就是坐在银杏树下的藤椅上,手抚过一本书的封面,似在怀念着什么。是什么美好回忆吧,他那扬起的嘴角是如此幸福与满足。
一天,我再次来到图书馆前,看到门口多了两位中年男女,似与老人很熟,又似在争辩着什么。那男女西装革履,似是社会中上层人士,很难想象他们与衣着简朴的老者有什么关系。片刻之后,争论似是有了结果,老人脸上有挣扎之色,而后摆手让他们离开。他们走出门时,看见我并不显惊讶,随和地笑笑:“可以借点时间吗?”我点点头。
那名中年女子带我来到银杏树下,抬头望了望银杏树,似感叹又似怀念道:“当初种下时才这么小。”她用手在腰间比划了一下,“没想到转眼就这么大了。”
从她的话中,我了解到老人是她的父亲,而这座图书馆是当年她父亲和已过世的母亲共同管理生活之处。在她六岁那年,他种下了这棵银杏树。她母亲喜欢看书,闲暇之余便拿着一本书,坐在藤椅上看。儿女渐渐长大,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母亲却因病去世。老人悲痛欲绝,将图书馆作回忆之所,依旧独自管理着,不顾儿女的劝阻,直至现在。老人日子过得贫苦,每月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的生活,依靠着老朋友的帮助才得以过日子。
最后,她悄悄对我说:“其实,我们也偷偷出点钱,不敢太过明显,他自尊心强,怕他知道了会生气。”我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微沉。
回到图书馆,老人看到我后,拿起一旁的书向我走来,将书递给我。我低头一看,正是我读的那本书。老人语气依旧温和:“十分报歉,今天怕是不能接待读者了,作为补偿,这本书你就带回家,读完了再带回来便可。”我欣喜若狂,再三道谢后离去。
几日后,我回来还书,可当来到图书馆时,那抹苍老的背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中年人。而图书馆也再无曾经的痕迹,全部重新装修,唯有那棵银杏依旧。我赶忙去问了那位中年人:“他啊,回乡养老去了。”
人走后,我依旧站在原地。回到图书馆门前,银杏树下,我看到似有什么东西被一块石头压着,取出,是一封信。拆开,是老人苍劲有力的笔迹:“我走了,那次我女儿来了之后,我想了很多。我在图书馆花费的时间太多,我想我也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了,他们偷偷出钱的事我都知道,毕竟他们是我看着长大的。既然他们不说,我也就不提。至于那本书,就当是我送你的。你选那本书也是一种缘分,当年,我老伴最喜欢看的也是这本书。你借这本书后,我也想通了,知道我也该放下了。而我们有缘再见吧。”
我看着这封信,心中有千万种情绪闪过,最后化为那一点丁酸涩。而身旁的银杏摇着新长出来的叶子,似乎是预示着新的开始。
寄情篇4:电话寄情
小时候,天真的我会缠着爸爸做属于我们之间独一无二的小游戏,那时爸爸就是我最好的玩伴;长大后,上学了的我会向爸爸请教知识,共同探讨问题。那时爸爸是我最好的老师。而现在,越来越大的我,与爸爸的心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周末放假在家,百无聊赖的我正寻思有什么既有意义又好玩的事做,看见电视里的片段:儿子与父亲通话,三言两语不到就挂掉。心中十分鄙夷,但转念一想,自己不也这样,每次父亲来电,我便支支吾吾,心思全然不在,回答无非是:“嗯,啊,哦。”我从心底升起一丝愧疚,于是想要给爸爸打一个真切的电话。
“嘟……嘟……嘟……”电话还没有接通,我的心已经跳得很快了,手心也冒了汗。不知怎的,我突然挂断了它,我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开口,正当我努力准备“剧本”时,电话铃声响了,是爸爸来电,我慌忙地摁下了接听键:
“喂,爸爸。”我故作轻松地说。“打电话来有事吗?家里还好吗?天变了吗?成绩怎么样?要努力啊!”一连串的寒暄,我不知从何答起,只能应付说:“好,还好,都好。”“哦,还有别的事吗?”“没,没了。”“好,那我就挂了啊。”一听要挂电话,我一急脱口而出:“等等,我……就是……”“哦,”爸爸似乎满怀期待地说:“还有什么事?”我支吾了几句,还是不知如何开口,脑子一片空白。爸爸似乎有些失望着说:“那挂了吧。”我不想将这迟到的问候再次推迟了,于是最终下定决心。
“爸爸,你还好吗?工作顺利吗?饭菜好吃吗?天也冷了吧,多穿点衣服啊!”我鼓足了劲,终于一口气说出了藏在心底好久的话,说完后慌乱地等待他的回音。“啊?嗯,我这也……也挺好的,都挺好的。”爸爸的声音我听得很清楚,哽咽着,颤抖了。
就是这些爸爸曾经多次对我说,而我已经毫无感觉的话,但却竟使他如此,我似乎有些难以想象。思绪不禁回到儿时,我曾经数次对爸爸说:“爸爸,长大后我养你!”爸爸每次都会将这事向众人炫耀,无比的自豪。我长大了,我却没能做到当初的承诺,甚至连一句贴心暖肺的问候也没有,心中霎时有点揪心的痛。
“那么没事我就挂了啊。”“嗯。”“嘟……嘟……”电话虽然已经挂断,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爸爸此刻一定与我一样激动。因为,这是份过于难得,过于珍贵的爱了。
这次通话,这份爱,我已经将之铭刻于心中。这也更使我感受到父母同样需要子女的关心,正如同我们需要他们的呵护一样。
寄情篇5:放飞梦想,寄情蓝天
我们的梦想,如同繁星点点,在银河中不断泛滥;我们的梦想,如同细雨涟涟,在小溪中汇成一片;我们的梦想,如同霓虹闪闪,在黑夜中大放光彩。让我们放飞梦想,寄情蓝天!
梦想,是人生的目标。例如我,从小就梦想着当一名赛车手和汽车设计人员,所以,我一直在这个目标上不懈努力。例如:在演算本子上画了成千上万的、形形色色的汽车。这些汽车,都是从我的脑袋里凭空跳出来的。在A4纸上设计一些特别奇怪、五花八门的引擎。当然,这些“引擎”,只是我从网上临摹下来,然后稍作改动画下去的。而且,我一有时间,就偷偷地拿出手机,搜索关于汽车的专业知识。虽然说我更想做一名赛车手,但是由于做一名赛车手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而金钱的数额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天文数字,所以我打算先做一名汽车设计人员,然后挣大量的钱;再根据我挣得钱与赛车的专业知识,好好在赛车界过几把瘾。我也相信,只要我不断向着这个目标发展,就一定会实现我的梦想!
梦想,是人生的导航。再拿我来说吧,由于我一心想着要在将来赛车,所以在现今的日子里,我一直都没有感到过迷茫,反而还能让我的空闲时间充实。有了梦想,就会让你的心情舒畅,不会感到心里“空落落的”。没有梦想的人,就像一盘散沙,整天游手好闲,甚至不务正业,最后堕落。
梦想,是成功的护盾。有了梦想的人,很少会因为一次挫折,一蹶不振。很难会因为一次打击,失魂落魄。
梦想,是成功的桥梁。只要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不做太过分的事情,就有很大的几率成功。
梦想……
总而言之,有了梦想,人生就有了繁星的点缀,就有了霓虹的环绕,就有了细雨的凉爽……所以,让我们一起,寄情蓝天,放飞梦想!
寄情篇6:岳阳楼寄情
湖南,古称潇湘,以南有一湖名洞庭,水色万顷,朝有天光晴岚,暮有月色渔歌。如一位谪下天宫的仙女,静时烟波浩淼,不染俗尘,宛若一块尚好的美玉,却也时有悲怨在心中翻滚,挥一下衣袖,便引来狂风骤雨,掀起滔天惊澜。
古人心系此处壮丽风景,筑岳阳楼于洞庭湖畔。千百年来,多少风流才子登临此处,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供后人传颂……
如今的我手扶砖砌的楼墙,向远处眺望,映入眼帘的是那悬着残云的青天,以及一片碧色的广阔水域。湖面上有稀稀疏疏的渔船往来,有些许乘着碧波驶向远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岸上是往来的行人,有老有少,湖面的清风漾散了他们的笑声,显得此情此景一番和谐怡人。
我不禁想起那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以及范仲淹这个几经贬谪,却依旧恪守本心的贤臣。
不知不觉的,身边游客的喧哗声渐轻,最后独留下一片宁静。湖面吹来的清风扬起我的发丝,迷乱了我的视线,袭人的兰花清香让我有些许陶醉了。待我揉清朦胧的视线,才发觉湖中来来往往的渔船不见了,碧净的湖面上只是轻泊着一叶扁舟,似比原来的更加广阔了。放眼望去,顿觉心胸开朗,抛尽了烦恼忧思。
我正心旷神怡地赏景,忽闻声旁传来一声厄长的叹息。这才收回了远眺的目光,偏向一侧,只见离我不到两米的地方静立着一个两鬓斑白,面布皱纹的老人,头发向上盘起,用一根木簪定住,一袭陈旧的布衣更显得他年迈沧桑……
我见他面对此番大好风光,依旧眉头紧锁,有些奇怪:“老伯伯,这里风景那么漂亮,你为什么还要如此闷闷不乐呢?”
“如今我朝虽然表面上是一番盛世太平,却内有只顾私利的奸臣,外有虎视眈眈的辽国和西夏。如何让我不忧心,不思虑!”他看向我,不同于外表的沧桑,他的眼神犀利明亮,我似乎可以看见他目光中跳动的火焰……
他的话让我十分不解,好像并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语言。
不等我做出反应,他又紧接着说了下去:“我认为作为大宋的臣子,应当将我朝的百姓,我朝的繁荣兴盛放在心中首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该因为利益得失左右自己的心绪,丢弃原来的抱负。如今尚有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家徒四壁,孤苦无依。而我又远在江湖,不能替皇上分忧。如此这般,我又如何能够高兴得起来。”
听了这话,我怔然了。待回过神时,他已经振袖离去,他的脊背已经因为年迈而微驼,却没有因此而佝偻身躯,依旧意气风发地疾步前行……
“老伯伯,等等……”我想追上去,却迎面撞上了一个人影。
是一个拿着杆子准备自拍的旅客。
四周已经恢复了喧闹,好似刚刚所发生的只是我的幻觉一般,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后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千年以来被毁数次,后又重新休整。他就像一个年迈的长者,久立在洞庭湖畔,看这里沧海桑田的变迁。
如今洞庭湖风光依旧,却早已换了人间,那位心忧天下的贤臣也消逝在悠然的时光里……
我相信他当年一定不止看见了这绮丽的风光,还看见了大宋的秀美河山,看见了大宋的万千子民——自己毕生所要守护和忧心的事物。
此番赤子之心,是现在的我们所丢失的,缺乏的,却也源源不断地通过岳阳楼和《岳阳楼记》,跨越千年的时空传递给我们。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将其铭记在心。开创出一番盛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