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千古风流人物6篇
篇一:[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
时光流逝,历史一页页翻过,就象苍茫的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任由时间的大海吞噬、遗忘,但总有一些人可以让那无情的大海卷起雄伟壮阔的万丈波澜,虽然自己仍旧会被吞噬,但永远不会为人们所遗忘,这样的人实可谓屈指可数,少之又少,但诸葛亮必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的智慧,化作一颗永远闪烁的星星,在漫漫的历史星空中发出独特耀眼的光芒,时至今日,也没有多少人能与其争辉。
那时你高声吟唱《梁父吟》,在田间辛勤地劳作,虽身处隆中茅庐,于天下之势已知其三分,于是才有了刘备的那段传诵千古的隆中对;那时你指挥将领,镇定自若,于取胜之道已胸有成竹,于是才有了大败曹军的初出茅庐第一功;那时你联合孙权,携手周瑜,面对曹操百万大军,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为后世传下了经久不衰的佳话;那时你端坐城楼,双手抚琴,虽城门大开,仍无惧意,于对手的思想已摸得一清二楚,于是才有了令后人永记不忘的空城计。战场胜负,国家存亡,天下大势,无一不在你的算计中,孔明之智,震烁古今,直似鬼神。
诸葛亮的忠诚,有如太阳一般,照耀着忠实者的前路:“看吧,他就是你们最好的榜样!”炙烤着不忠者的良心:“这样做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他人,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天下百姓!”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殊遇,你无论何时,都辅佐,佑护着这位危主,正因如此,蜀国方成,汉室方兴。刘禅即位后,你便更加勤奋,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个字发挥到了极致,此时的你无日无夜地操心于国事,终致体质日下。
诸葛亮的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平定三国,一统天下,正如杜甫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六次北伐,虽有挥泪斩马
篇二:[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品读千古风流人物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方显出引人入胜的风光;一种生命,百折不挠中方显出惊世骇俗的力量。请君拨开历史的烽烟,你可听见战马嘶鸣、西风长啸,品读千古风流人物,感悟百年英雄气概。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难重重;成败任东西,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往日风光今已不在;贬官黄城,他只原于东坡耕作,想农家幽谧;唱大江东去,感人生道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往事如烟,浮生若梦,人生又何尝不似一次旅行,当看尽世态纷繁,成败与我却又何然,不如淡泊名利穷且益坚,遁于世俗宁静致远。
品读东坡居士,感悟“只愿沧海寄余生”的淡泊致远。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百日维新,众不挽帝国将倾之厦,铁血热肠,为报效祖国至死不渝。维新失败之际,国事危难之间,他毅然昂首走向高高的断头台,以生命献出一片豪情。那是鲜血喷射而出后的恣肆,那是英魂碰撞后的荣光。敢于直面惨淡的国风,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担当重任扶国家民族于危难之间,这又何尝不是英雄的豪迈之气概!
品读谭嗣同,感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
收三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两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父神刮,水面偏能用火攻。为报三顾茅庐奔走效力。受任危难北定中原,长江侧畔,巧借东风以火烧赤壁,兵亏一匮,草船借箭以填兵革甲胄。足智多谋下,一颗忠心燃烧,成不以其为荣,一心尽力向未来,败以其为忠诫,奏一曲成败旷然。
品诸葛亮,感悟“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旷达超然。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声明,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败,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而避之的倔强,品读千古风流人物,感受生命不屈的力量。
篇三:[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长河,担当以航
岁月烟波荡接天河,历史巨浪贯通地脉。往事越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遨游在千古长河之中,历数千古风流人物,他们皆以担当以航,驶向大江东去的滔滔岁月中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刘备白帝城撒手人寰,只留下他一个人负起这重任。诸葛亮,一代风流人物。手持羽扇,头戴纶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南阳隐居生活由三顾而终,他无端卷入这场割据之战,从此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时时刻刻铭记着三顾茅庐的恩情,只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蜀汉的兴衰与他个人的荣辱密切相关。他身为蜀相,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扶狂澜于既倒,高风亮节何不使人泪满襟?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身负“精忠报国”重担,直面金国雄兵。岳飞,一代抗金名将,千古风流人物。立志“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身率岳家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宋朝山河即将倾倒之际,他用双手撑住半边天,力挽狂澜。国家的兴衰荣辱,他早已看的比自己生命更加重要。心怀天下,万念俱抛,风波亭前的“天日昭昭”,那是他面对青天,由衷感叹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虎门升起的滚滚浓烟还在历史的天空中飘荡,随风云变换,书写着卫我中华的诗篇。林则徐,一代风流人物。铁血热场,义无反顾。深感国家日趋衰落,他心中不忍。鸦片被倾倒进石灰池,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回京,等待他的却是降职、处罚,贬至何处?摘下官帽,一蓑烟雨任生平,但他不曾后悔,依旧吟咏着爱国的诗篇。他坚守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他矢志不渝,勇于担当,亲手描摹着未来的壮丽图景,只待日久天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拨开历史云雾,依旧可见千古风流人物的勇于担当。俱往矣,历史已去,而那些精神却挥散不去。王孙兮归来,漫漫人生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四:[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成长的财富
说起苏东坡,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豪放”二字。这从他的词中不难发现。但读过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后,我对苏东坡又有了新的认识。
林语堂老先生用了极为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从童年的书海生活到青年出入仕途,到中年的宦海沉浮,再到晚年的迁谪,让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东坡的传奇经历。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在他的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的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的,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作文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的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的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的注解。
他可以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面对政治上的打压迫害,他一笑而过。
他可以是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甚至于不小心讽刺到他人,自己却依然乐在其中。
他可以是个看清世间的哲学家,月光下的的漫步亦可以启迪他的哲理。
他是伟大的书法家,是正义凛然的法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不得不被世人所敬佩。宋朝皇帝虽有爱才之心,就连后宫皇太后都欣赏东坡的为人和文彩,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苏东坡还是屡遭贬官。不过他的一句话说得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好一个“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敢问当今这世间有谁能如苏东坡一般无所畏惧,如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佛教的否定人生能让你坚持本心,不为他人所动摇。
儒家的正视人生能给你面对苦难的勇气,敢于一搏。
道家的简化人生能让你看淡一切,逍遥自在,无为而治。
这些不正是苏东坡为世人所留的巨大财富吗?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一代文宗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他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格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之前,我对苏东坡并不了解多少,在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为官,一生只要安安稳稳,脚踏实地就可以了。例如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而在于苏轼面对生活,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苏轼的一生,艰辛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王安石斗智斗法。对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暂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是艰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作文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这就是苏轼为民着想的一生。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斗法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可他过于自负,有许多新法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负担。于是王安石把许多反对他的贤臣都贬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苏东坡对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奏,最终也被贬到杭州,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被贬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于诗中。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一生饱经忧患,可他并没有尖酸刻簿,没有消沉。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他是一个乐天派的诗人。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处游历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凛然正气,必然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作文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篇四: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篇五:苏东坡传读后感】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
【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作文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篇四:苏东坡传读后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五:苏东坡传读后感】
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个梦,或远或近,或大或小。我们祖国的梦是蓝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这个蓝色之梦的羽翼下,是不是每个人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梦呢?合上手中的《苏东坡传》望着窗外,树摇影动,让我想起那个站在大江东畔,高声吟诵着“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伟岸身影。
他,二十岁进京赶考,遇上了欧阳修。一个对他欣赏至极的人。他曾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是指出人头地。京城本就不大,何况是这种文学权威呢?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这个注定不能平凡一生的人。当时他的梦或许也只是出人头地吧。踌躇满志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以后的仕途会如此坎坷吧。这时他的梦就像50年代的中国的梦,一腔热忱,满怀抱负。也像小时候的我,梦想着以后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名满天下的政治家,挥毫泼墨的书法家。
随着年岁渐长,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他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激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就像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中国,潇洒自如,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势与实力,俯瞰苍生。那是的梦是勇超英国,美国,成为无产阶级强国。也像初中时代的我有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洒脱。那时的梦,是名列前茅,勇创佳绩。
他,四十二岁,乌台诗案成了他连遭被贬的开端。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迫离京。纵满腹经纶,也不得不黯然离开。也有抱怨,也有怨怼,不管怎样他带着教训去往汝州。这时的他就像文革期间的中国,无数名人连遭批斗,被迫上山下乡,开始插队的生活。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教训与经验。那是的梦,是强国壮民,生活安康幸福。也像初二的我,认为自己可以边学边玩,结果可想而知。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就算你再有天赋,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时的梦,就只是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为自己谋求一个光明的未来。
他,流放岭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了洒脱的苏轼。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让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原始的意味。诗中写道“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他已把万里天涯当做了理想境界。这时的他就像改革开放的中国,找到自己的路。这时的中国梦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像高一的我,知道了努力奋斗,为自己未来而奋斗。
他的一生艰难坎坷,但一直有着自己的坚守。中国,一直在发展,也一直有着自己的坚守。我,一直在成长,也一直有着自己的方向。苏轼之梦,已成矣;中国之梦,可待也;我之梦,亦可待也。
【篇六:苏东坡传读后感】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一: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的性格影响,苏东破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与真醇”,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六个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空,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无法呈现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个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视线的下方游走。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破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篇二: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三:苏东坡传的读后感作文】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作文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
【篇四: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书扉页记有一九九三年购于海南,距今二十载。当时读过一遍,看圈占处不同笔迹,之后仍翻阅过。林氏的主观色彩显而易见,叙述典雅,议论纷呈。他说,想写就是理由。一九三六年,他携家居美,所带资料有限,况且当时尚无互联网之便,为苏轼作传,实在不易。
之前陆续读完林氏《武则天正传》,作者写女皇的杀人无数印象深刻,立场有偏颇的一面。在苏传中,尽管也有对王安石的抨击,似相对客气。
林氏不拘一般传记格式,兼有多种叙写形式笔法,语调轻松,机智幽默,好读。正如书中所说,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书中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苏东坡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
书中说,他第二次遭到流放,远走海外的海南小岛,多少有点认命的意味,心灵倒分外平静。他的人道精神由于遭受许多困难而更加醇美,却没有变酸。他至少能维护他的灵魂,为此付出代价。
苏氏最初和最终的乐趣都是写作。临终前他写了最后一首诗,长老一直和他谈现世和来世,建议他念佛经。苏氏笑笑。他读过不少佛教和尚的生平,知道他们最后都死了。
此前,苏东坡写信给一位长老,其中说:“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
【篇五: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寒假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感触还是不少的,自以为从小学到现在苏东坡也在书本中出现不少次,对他不是很熟悉,但也了解了不少关于他的事迹,不过,现在看来,我错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这一段是从网上找的苏东坡简介,不是很详细,但却反应出了苏东坡命途多舛,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没有被官场的黑暗玷污,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无所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仅是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同时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更是造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智力的诗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同时他温柔敦厚。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这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不得不说,评价很高,但苏东坡配得上这个评价。
苏东坡,一个骄傲的人,但苏东坡有着他骄傲的资本。
【篇六: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篇七: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篇八: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guǎnlǐ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一:读《苏东坡传》有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guǎnlǐ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Gay、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篇四:《苏东坡传》读后感】
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的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味道作文。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篇五: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篇六:《苏东坡传》读后感】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
篇五:[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寂寞与辉煌作文
【篇一:寂寞与辉煌】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为什么会寂寞?因为圣贤的学识和成就太出色了,如阳春白雪,所谓曲高和寡,知音难求,自然寂寞了。苏轼词曰“高处不胜寒”,人到了高处,自己也是难逢对手,寂寞不已。这些寂寞,是成功后的寂寞。殊不知,任何一个有辉煌成就的人,不管是想成为“圣贤”也好,想登上“高处”也好,路途上也都是寂寞作伴。
在真正的寂寞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辉煌。凡欲有所作为者,所走之路,所做之事,多为前人未曾涉猎,以一己之力,耐得住寂寞,披荆斩棘,方能有所成就。数学大师陈景润,把自己关在屋里,不问世事,唯有纸和笔作伴,十年如一日,钻研数学难题。这份寂寞终于有了回报,他的论文令世界数学办对华人数学家另眼相看,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这份辉煌,受后人景仰。
寂寞的人未必都能取得辉煌,但有辉煌成就的人一定能经得起磨难,耐得住寂寞。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享誉海内外,其著作《围城》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经典,取得了辉煌。他却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寂寞之路,过着宁静淡泊的生活,谢绝媒体,也不希望让自己成为公众人物,不追名,不逐利,留住了寂寞,也留住了自我,避开了尘世的纷扰,一心做学问。即使在十年浩劫的苦难岁月里,他也无惧无畏,一人独自攀登学术的高峰,至辉煌巨著《管锥编》横空出世,震惊学术界,寂寞终于铸就了辉煌。
可以这么说,辉惶是需要寂寞的。为争取辉惶,需要忍常人所不能忍,需要自己与自己较量,是寂寞的。而在登上辉惶的巅峰之后,站在金字塔的最顶层,“一览众山小”,众人只能远远仰望你,这更是寂寞的。体育赛场上,矫健的身影,金灿灿的奖杯,欢笑、泪水、鲜花、掌声……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曾想到他们背后默默苦练的艰辛,可曾想到他们午夜训练场上一个人的寂寞?
在常人眼里,这些成功的人士,他们是寂寞的,但同时,他们也是快乐的。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他们选择了寂寞,但他们又在努力,在奋斗,所以又不是寂寞的。辉煌,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是寂寞的辉煌;寂寞,是一种抉择,是一种智慧,是辉煌的寂寞!
【篇二:寂寞与辉煌】
曾经辉煌,被历史一笑便幻化作倾盆之雨,湮灭在滚滚流逝的长河之中,于是,那镌刻记忆的琥珀间徒留寂寞。
寂寞如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历经百年风雨依旧不改惊恐的容颜,沉默在繁华的北京城中,寂寞沉浸在当年那场充斥着血与泪的硝烟渐,不能回转。
万园之园,顾名思义,即集天下万园之精萃,采众家之所长,广揽稀世之奇珍,铸就东方之绝美。曾经的金碧辉煌、满室珠翠、水榭楼台、曲涧回廊被英法联军的狂轰滥炸硬生生地从东方版图上撕下,化作灰烬。东方之绝美无可逆转地跪倒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之下。
辉煌不再,如今的圆明园只徒余几块白色大理石柱还支撑着血腥破碎的回忆。柱前寥寥游人荡漾着一脸春风兴奋地拍照留念,而断壁残垣一身肃穆伫立在青天白云之下,只有几只鸟儿沐浴在阳光中,静静地低着头,仿佛在哀悼它的消亡。白色石柱间早已疯长满了或绿或黄的杂草,偶或一阵微风徐来,草木刷刷作响,便倍感萧瑟之味。及至暮色渐起,远方灯火通明,格格不入的圆明园只能躲在月光的阴影之中暗自垂泪。
名誉天下的圆明园在百年之前的战火之中消失了,而如今消失的,不只是硝烟四起的时代,不只是悲凉惨痛的记忆,更不只是人们的信仰。
随着中国入世,文明碰撞,预见增多的外来文化如空气般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于是有人沉沦了,追求韩流服饰、日系动漫、英式风情以及法式浪漫。淡忘了,圆明园狰狞不堪的砖瓦;淡忘了,南京三十万永久寂寞地下的魂灵;淡忘了,有一曲舞衣霓裳;淡忘了,有一对图腾龙凤;淡忘了,有一个屹立的民族——中华!
我们怎么能忘——韩国抢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我们怎么能忘——日本提出购买我国的钓鱼岛?我们怎么能忘——日本明目张胆地在钓鱼岛上建了灯塔,还堂而皇之地把它标在了日本的版图之上?
中华的儿女们,让我们撑起民族的脊梁,寻回寂寞与辉煌中被淡忘的信仰!
【篇三:寂寞与辉煌作文】
有的人,辉煌一时,寂寞一世。有的人,寂寞一生,辉煌万世。
辉煌带来寂寞
我知道,他是辉煌的。
被众多记者拍照采访,被万千粉丝追捧崇拜,被无数网友点击查看,生活在辉煌的光环下,耀得人睁不开眼。
我也知道,他是寂寞的。
记者都是些八卦记者,不停地挖隐私,爆私密,粉丝和网友更多的不过是些浅薄无知的人们,在麻木的都市生活中不断猎奇,刺激之后,也将他们遗弃。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许叫张三,也许叫李四,但我知道这样的人是一定存在的,存在于娱乐圈,存在于文化圈,也存在于商业圈。甚至可能是当下大家都熟知的名人,芙蓉姐姐,凤姐、潘石屹等等。
他辉煌。
他寂寞。
他在辉煌中寂寞。
寂寞成就辉煌
我知道,他是寂寞的。
整天整天地埋头于书桌,被无数的专业书籍所淹没,无人问津他的近况,也不会有人关注他是否健康,甚至没人能理解他追求的方向,除了三两至交。
我也知道,他是辉煌的。
他的著作一出,便被奉为经典,他的研究为国家所表彰,甚至他将被载入史册,永远享受荣光。
我知道他的名字,他是钱学森,是钱钟书,是陈景润……是那些死亡也无法消弭他的伟大成就的那些人。
或许,就因为寂寞,才会成就如此辉煌!
因为寂寞,让心沉寂,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因为寂寞,让心安定,不被凡尘俗事所扰。
因为寂寞,让心凝聚,专心致力自己的研究。
他寂寞,
他辉煌
他在寂寞中辉煌。
寂寞披着辉煌的衣裳,请不要被诱惑;角角落里穿着寂寞外套的辉煌,请不要错过。
【篇四:寂寞的心?辉煌的人生】
卡莱尔说:“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换句话说,就是辉煌的一生是用无人知道的寂寞和拼搏换来的。从古到今,有太多的人用一生的寂寞换来了万世的辉煌,也有太多的人用一生的辉煌换来了永远的寂寞……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面对破家亡国的李清照,一颗孤独的心承载着那无尽的寂寞——她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有政界或文坛朋友可以痛快地使酒骂座、拍遍栏干,她只能独自咀嚼自己的凄凉,一颗本已十分柔弱细腻的心更见敏感和纤细,终于在人生的晚年写出了超越自己年轻时铸就的辉煌,写出了一系列如《声声慢》那样包含人生血泪的辞章,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步入了自己文章事业的峰巅。由此可见,寂寞并非就是毁灭,只要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潜心钻研醉心研究,是完全可以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的!
“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深深的庭院,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王昭君,寂寞中只剩下一腔愁绪,两弯娥眉,然而寂寞的心灵没有被压垮。她为了两国的永久的安宁,勇敢地面对异域的清冷与无助。想到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想到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那一幕幕,紧紧地牵着昭君的心。为了结束这一切,她甘愿自己寂寞无助一辈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颗多么寂寞的心!一个多么辉煌、名垂千古的女性!
当初集后宫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美女——杨玉环,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生前,皇帝对她百般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玉环享尽荣华富贵,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谁不羡慕?然而又有谁愿意像她那样辉煌之后留下永远的寂寞?君不见,马嵬坡上,天子赐三尺白绫,恩断义绝,丰腴玉体尚温即被三尺黄土掩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颗被埋没了的永远寂寞的心!
人的一生各有各的价值取向,希望你不甘寂寞,用心去奋斗,去铸造自己辉煌的人生!
【篇五:辉煌的寂寞】
当无数人在瞻仰那些名声显赫、地位尊贵的名人之时,我在那难以计数的灼热渴求的眼神中突然嗅出了一丝悲凉与寂寞的气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千古风流人物被人们所一代代地推崇:他们的功绩、他们的成就,他们在人世间最光鲜亮丽的一面,然而,他们的寂寞呢?就是“辉煌”这座高楼大厦身后那抹不去的影子!
有谁看见历代帝王在千家万户皆熟睡的深夜,孤自一人批阅那堆得足以埋下他的奏折。他有万人之上的风光,亦有深夜无寐的无奈。
有谁看见诸葛孔明仰望长空,想起先帝,想起出师一表的志气,想起五攻中原都未成大业的痛苦与怨恨。他有空城怯敌的智慧,更有壮志未酬的伤心。
有谁看见鲁迅先生面对具大的历史变革,在自己的选择上“荷戟独彷徨”呢?他对中国人民的无知、麻木的痛恨和对现实无力挽回的局面的惆怅又有谁了解呢?他有笔作有力的投枪,可以针砭时弊,但也有希望与现实巨大落差下的深沉痛心。
自古以来,像上面所述的名人还有很多,同样他们也有那辉煌之中夹杂着的酽酽的寂寞。
这寂寞深得道不出,浓得化不开。是杜甫年老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时的无助;是陆游听“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的悲凉;是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失落。
从某种程度上讲,辉煌中的寂寞是必然的。为争取辉煌而奋力一搏时,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是寂寞的;登上辉煌的巅峰之时,唯我独尊的意气,是孤独的;取得辉煌后,众人的瞻仰与崇敬似乎更拉开了你与凡人的距离,这也是孤寂的。
“英雄从来寂寞”,因为英雄做了常人无法做的事,想到了常人无法预计的未来。就像人们所敬畏的神明,很完美,但却没有和人间子民联欢的权力。
辉煌与寂寞是并生的,人们常以为寂寞的人是可悲的,但是那无数仁人志士的寂寞却更衬托他们的辉煌。
英雄的寂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对理想超越常人的更高的要求。这种寂寞中更注入了一种生命的坚持,一种生命的不屈。
英雄的寂寞是一个人对生命的守望!
【篇六:寂寞与辉煌】
窗外,雨疏,风骤。君不见,历史长河滚滚,多少贤人骚客如沙粒般随水流去,今夜,灯下,我读着你——李煜——一位寂寞的亡国之君,一位辉煌的诗人。
你的出身本就是个美丽的错误,老天爷在你身上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出身皇家,你享受着最优越的生活,享受着最优秀的教育,而你的父亲同样是一位艺术家而非政治家,这注定你要走上你父亲的不归路,注定你要失去你的天下。
奢华的生活,恣意的欢乐是的每个皇室无法避免的路。对于艺术,你样样精通,对于政治,你一窍不通。沉重的责任死死地压迫着灿烂的才华。于是,和你的父亲一样,你走向了寂寞。
生不逢时更增添了你的几分寂寞。天下四分五裂,李家只过着“人不犯我,我也不敢犯人,更怕被人犯”的苟且生活,然而宋太祖不这么想,他四处征讨,对你施加种种压力,你便陷入了越来越深的寂寞中,同时艺术上的辉煌也越来越显著。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或许这就是你对寂寞的理解吧,纵然是兵临城下,你的宫殿里依旧春光融融,歌舞升平。此时的你,或许还在和亲信吟诗作对,和王公贵族饮酒作乐,你早已对父亲留下的基业置之不理,对黎民不闻不问,对祖宗的江山早已力不从心,你又何尝愿意这样,但,只有这样的寂寞之下,才营造出你这样的千古奇才。
你只求寄人篱下,能够继续过着无忧无虑的欢乐生活,终于,你的愿望终于达成——被囚禁在深宫之中,仍有陪酒作乐之人。但,你已换了容貌,换了心境,清秋时节,一人踱步月下,你忽然想起了故国,故人,不禁伤心泪下——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接下来扪心自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为后人传唱的名句,不就是你一生聚集的寂寞的寄托?当晚,在沉沦之后的醒悟中,你伴着药酒溘然逝去。
窗外,雨停,风止。明月皎洁在天,你的辉煌大概就是寂寞的产物吧,而你————李后主,究竟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喜剧。
灯下的我向下翻了一页——宋,看了一天天上的明月,想,赵佶偶或也用瘦金体书写过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吧。
【篇七:寂寞后的辉煌】
寂寞是翻天巨浪中的独行小舟,寂寞是冰天雪地里的绝飞孤雁;寂寞是无际苍穹下的枯草一棵,寂寞是浩茫大地上的落叶一片;寂寞是一步三回头的无奈叹息,寂寞是此去无际日的秋波黯然;寂寞是伟岸人生中淋漓的鲜血,寂寞是生命长河中无情的枯败;寂寞是秋风黄叶中寻寻觅觅的李清照,寂寞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的王昭君。
寂寞难耐,忍耐寂寞,就像黄昏中等待日出;寂寞易老,寂寞苍老后尽是辉煌。
寂寞后的辉煌如一波无澜的海面上结队的船只,如洁白无暇的晴空中比翼飞鸟;寂寞后的辉煌是九州大地上挺拔而上的新生命,是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比蹄之马;是莫泊桑的《羊脂球》、司马迁的《史记》;是杨利伟的腾飞、刘翔的奔跑;是岳飞是驰骋疆场,是辛弃疾的朝中政见,是陆游的使酒骂座;寂寞后的辉煌是淋漓鲜血后伟岸的人生,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堆叠起来的新中国。
寂寞中的日子忍熬奇辛,寂寞后的日子辉煌至极。站在寂寞的渡口,我们该何去何从?如果我们选择了寂寞而达不到辉煌,便失足遗恨;如果我们不选择寂寞,更无机会成就辉煌。
造化弄人,常常叫人做出一些难以取舍的决定。然而寂寞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放下尘世中艳丽极至的奢欲,拂去蒙蔽世俗眼睛的污垢。我们静静的捧着一颗心,放在炙热的火焰上燃烧,燃出一片辉煌。
【篇八:寂寞的辉煌——品柳永】
你没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桃花源美丽的落英不属于你;你没有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青崖间的白鹿载不动你的哀愁;你亦没有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赤壁边上的月光也照不亮你所处的黑暗。在宋朝的轻烟雾霭之中,你有的,只是一只破旧的酒壶,一腹柔情的词句,以及一身荡不尽、说不完的寂寞。
是的,你寂寞。当你真情自流地吟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的“离经叛道”之语时,便注定了你一生将与寂寞相伴。你张扬的个性、对功名的鄙弃令宋仁宗深恶痛绝,于是他一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便“成就”了你终生的寂寞。
寂寞。有时是一支浅浅的笛子,有时是一笔淡淡的墨,寂寞,更是让你词情展现的依托!寂寞的你没有沉沦与消极,而是潜心填词咏曲,在寂寞中你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创造了宋词的辉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无论是羁旅愁苦,离情别绪,还是都市风光、青楼悲饮,都在你那有血有肉、有爱有怨的笔下淋漓展现,传唱古今。“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藐,归思难收”,一首《八声甘州》令人愁肠百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曲《雨霖铃》寄寓千种风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首《蝶恋花》历来为人传诵;”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首极尽杭州之美的《望海潮》,令金主完颜亮读罢,”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你造就的此种千古文化奇观又岂能用三言两语便概括完了?那些同你一朝,能顺利为官、青云直上的人,历史早已将他们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寂寞潦倒、奉旨填词的你至今还在历史的天空中星光灿烂,时光的风尘也遮不住你的辉煌!
秋风送晚,柳影斜飞。歌楼舞榭的喧嚣遮不住你的苦闷,灼灼烈酒的馨香洗不淡你的哀愁,你如一只摇曳的芦苇,在风中静静地寂寞。
寂寞如雨,情意轻扬。寂寞的你用一笔淡淡的墨书写着自己的辉煌,那无数光亮的星辰,是你寂寞的辉煌!
柳永,忘不掉你,忘不掉你的寂寞,忘不掉你寂寞的辉煌!
篇六:[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走进书中的世界作文
【篇一:走进书中的世界】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我遇到了你,而你选择了我,不如停下脚步,让我安静环境中阅读你。
漫步来到了诗歌王国里,阅读了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无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志情怀。
走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诗里,读的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豪壮,悟到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情,看到的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和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意的浓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到李白这里,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伤,读到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悟到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
漫步诗歌王国里,也遇见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满脸愁苦的诗人李清照,“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思乡之情。
书中的世界无尽风采,而诗歌的乐趣更是无限。
漫步诗歌当中,我们也遇见了放眼自然风光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辛弃疾,“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派山河,莫过于是杜甫的诗词笔下。
漫步诗歌王国中,我不仅看到了“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看到了面对权贵依然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还看到“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的白居易。我漫步的步伐慢慢地停止了。
漫步诗歌王国,我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而诗人在诗词中也表现出来,谁才是真正的生活强者,遇到挫折而不甘落后;我悟到了生命的短暂,世上没有永恒的不幸让我们痛不欲生。我感谢阅读,感谢诗人诗歌给我带来的感受。书中无尽的风采,而诗歌的乐趣更是无尽无穷的。
我也在书中领悟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想做的事!
【篇二:走进书中的世界】
书本是明亮的灯,照亮我们美好的前程;书本是理想的星,牵引着我们奔向黎明。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用探索的双眼权限书中那奇幻、令人流连忘返的世界吧!
炎炎烈日,阳光肆无忌惮的遍布每个角落。只身独自打伞走进内附空调的图书馆乘凉。我选了一处最凉爽的位置坐下。拿出袋中的手机玩的不亦乐乎。无意间晚间周围人用奇怪眼神望着我,无奈之下,我从离身最近的书架上拿了一本书来观看。
书名记得不太清,本人向来也是不喜欢看书的,看书对我来说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随意翻阅着书中的那本书,一句至今都令我印象深刻的话语就是:“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安宁,直到梦想变为现实。”也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我有读这本书的冲动。
我静下心来一页一页的细心品读,发现很多句子都是为我们这些年龄的人量身定做。没错,正处于花季青春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和憧憬,没错,误以为有梦想一定就能实现。可始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伟大无私的梦想只要你不付出努力就会不堪一击。书中例举了许多关于实现梦想的名人事例,正反面都有。我不仅被这本编材十分好的书本深深吸引。就这样,自己呆呆坐在位置上看书,旁若无人。仿佛置身于书中的世界难以自拔。
认真的时光总是易逝,转眼天空已被黑夜笼罩,回到家收拾好一切后,自己静静地躺在床上回忆着书中的名句。也是因为这次奇妙的看书经历,促使着内心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让我对书产生了兴趣。
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之前一直不能透彻理解这句千古名句的含义。但现在,不能说了解透彻但至少更进一层了解它的意义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如同一位万能呢过教师,在我们迷茫时去咨询它,往往能使自己走出迷茫,到哪都很迷离,而书本往往就是使你摆脱迷惘,提升自我,培养优秀品格的指路明灯。”
书籍使人进步;是社会进步;使纷乱的世界存在些许的安静祥和。在如今互联网遍及社会的时代,书籍无遗被人们遗忘或淡化。但书是一切之本。让我们暂时离开热闹的网络世界,用最初的心走进书中的世界吧!
【篇三:走进书中的世界作文】
阅读是世界的一扇窗,阅读是生活的一扇门。走进书的旅程,去领略书中的万种风情,千姿百态。
看书能使人静心冷静,与书交流如同与一位智者交流谈心,分享人生的起起落落。我爱书,仿佛它是我的一位挚友。每当晚霞渐渐褪去他绚丽的彩衣,夜幕临降的时候,我总会洗涤我的身心与灵魂,支起一盏光而亮的老式旧台灯,点燃舒人心神的香薰,然后虔诚地翻开一页页的书,去慢慢品尝,细细精读。
翻开鲁迅先生的杂文精选,展现了一位言辞锐利,洞察非凡的爱国文人,”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无不深深敲击多少热血青年的心,更讽刺卖国腐败的国民政府及御用文人。读到这里往往热血澎拜,更能体现爱国的热情及写作手法的高超;读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浪漫地气氛随之而来,走进一幅烟雨江南画,梦一般的诗句,水一般的轻柔,渲染了傍晚的柔与朦,“那余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真让人沉醉其中,不肯离去;打开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个活灵活现的苏联社会现象,映入眼帘,鲜明红色社会主义无不影响着当时的人民,主人公保尔的坚毅,钢铁一般的意志影响着当时着世界,阅读到这里总能让我当场喝彩,这是作者描绘手法得出神入化,带动我进入这战时共产的苏联,融入那紧张刺激的氛围。通过阅读书,走进书中的世界,以书为纽带,共同架起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灵魂桥梁,彼此之间能够互相欣赏,互相对话,互相认识,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内在的灵魂。
“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泪流。”这是对书的尊敬与珍惜,更是对作者的肯定。
书中的世界,往往来自与生活。某天经过喧闹的菜市场,观察市井百姓的生活常态。比如;肉贩子习惯把零钱一张张整整齐齐地摊开放进自己的口袋,买活禽地铺主总喜欢先打扫干净鸡禽羽毛再出售。沈从文的文章,更能体现市井街头的点点滴滴,教会我如何留意身边的小事。
书中的世界缤纷多彩。有漫步庭院,欣赏云卷云舒,有落花世界,欣赏落红护花的情谊,又行到水云处,坐看云起时的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