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观后感6篇

时间:2018-11-10 来源:励志电影 点击:

刮痧观后感篇(一):刮痧观后感

【篇一:电影《刮痧》观后感】
刮痧,一个不能阐述自己想法的单纯的6岁孩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已婚女人,一个想要述说却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变的“愤怒”和无力的所谓成功的男人,一个只想为孩子付出的老人。这样的一个家庭,用残酷到近乎残酷的剧情述说了一段中国文化在美国环境下不能表述的“爱”。
许大同的一个巴掌,打开了故事,也把儿子打出了自己的身边。这一个“巴掌”,在中国只是父亲教育孩子或者是像他在剧情里说的那样,是给自己朋友一份尊重;而在美国却成为了虐待儿子,有暴力倾向的表达。剧情突出了许大同对儿子的爱,里面有一段很让我感动的独白,是许大同在听证会上面的那段:“丹丹是个早产儿,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四榜,弱小的像只可怜的小猴子,他是我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他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延续许家的血脉,每当我想到丹尼斯,想到他漫长的人生,变肃然意识到做父亲的责任,我很高兴承担这个责任,当丹尼斯睁开天真的眼睛,看着充满斗争的世界时,我要他看到美好的事物,有力量去面对争取,我要把希望给他……我曾经很高兴我儿子出生在美国,我对他的未来有着各种梦想,希望他成为一个科学家、艺术家,一个百万富翁 、甚至总统。但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希望他幸福、健康、快乐。法官大人,我为自己是个父亲而自豪,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我爱我的儿子胜过一切。”这样的一段独白,表述了一个父亲在文化差异下的无奈和对自己儿子的那份伟大的爱。用着那些陈述和证据争取着本就是“自己”的儿子。在这同时,也用一个男人的愤怒,保护这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或许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我们国家的文化有着差异,但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你放弃原本的文化变成真真正正一个所谓外地人的理由。
随着剧情的发展,中西文化的差异,更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变得那样的脆弱。当居中事情告一段落,当许大同夫妻为了儿子像美国法律低头,判决以后丹尼斯活动的周围许大同不能出现后,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丈夫说:“你是混蛋、臭狗屎,一堆臭狗屎,我是贱货……”这么无力的语言,这么软弱的一个女人,却像一块石头一样砸在了我的心上。所谓的尊严在生活在美国的一对中国夫妇,像是一座高山脚下的一根小草,显的那样的弱不经风,但却从不曾消逝。
这是一部我认为VeryGood的影视作品,用一个普通的家庭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突出的这么的鲜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规则,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国的民主自由,都没有错。不过相对于一个生长在中国的我,我更喜欢中国的文化,剧中那位老先生的讲述,更是突出了,中国父亲对儿子那种不能描述的爱,记得当许大同的父亲为了不给儿子一家带来麻烦,放弃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最想要的天伦之乐回到国内,给许大同写信,是这样说的:“同儿,我已经平安到达了,我儿勿念。此行美国,看到你能远在异国他乡有所成就,我真是欣慰呀。我在北京买了基本刮痧的书,先给你们寄去,我还听说一家电视台正在制作一部刮痧的资料片,我托人去复制了,不久也会寄去,也许对问题的解决会有帮助。我啊,一生坎坷,磋跎成翁,如今别无他求,就是盼着你们一家三口能平平安安的,平平安安……”,这是一位多么单纯的老人,多么脆弱的父亲。
一个家庭的爱,在他乡的环境下,在庞大的规则面前显的这样的不堪一击。也正是这样的一部有点残酷的电影,把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我们的眼里放大了这么多倍,让我们更深刻和痛彻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不过我想最后如果能把平安夜改为除夕之夜,我们国内的人会更喜欢。
【篇二:电影刮痧观后感】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影片,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梁家辉主演的许大同在美国打拼了八年,终于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他把在北京生活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同住。一次,许大同六岁的儿子丹尼尔肚子痛,老爷子就用中国传统的疗法给孙子刮痧。结果,丹尼尔意外受了点外伤,在医院接受检查时,医护人员看到他背上的痧痕,怀疑这孩子在家里长期受到虐待,于是联系了美国儿童保护中心,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官司。
许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八年,却没有练就出“美国式”的思维,这使得他在这次官司中处处碰壁。在为他举办的颁奖式上,他的儿子打了上司的儿子,他要求儿子向对方道歉,儿子不从,他当着众人出手打了儿子,老爷子指出他这是“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呀”。后来,因为刮痧的事情他被指控“虐待儿子”,听证后上对方律师请来他那位上司证明他是否真的动手打过儿子,这位上司不敢对法官撒谎只能回答“yes”,许大同据此认为上司出卖了他而提出辞职,上司认为他所谓的因为尊重上司而打自己的儿子是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时,许大同用汉语脱口而出“道不同不相与谋。”听证会上对方请的另一个证人是当年给他儿子接产的护士,这位护士指出他在危急时刻曾经说过“保大人不管小孩”,他又一次用汉语脱口而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他在说出满口纯正英语的时候,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还是“中国式”思维。
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刮痧,法律上也不承认其合法性,许大同在听证会上很激动地讲着“人体的七经八脉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又奔向大海,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没有一个法官或是律师能够听懂,他们要求找医学权威来证明,可是这样的权威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于是案情的发展越来越让人揪心甚至愤慨:儿子丹尼尔只能被放在福利院,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以至于他认为父母是要抛弃自己;许大同这边的辩护却一次次失利……
影片在后半部分却有不少感人的镜头,老爷子找到许大同的朋友——一个做版权辩护的律师约翰,连比划带画图告诉他不是许大同给丹尼尔刮的痧,而是他刮的。约翰问许大同的妻子——蒋雯丽扮演的简宁“为什么他在法庭上要说是他做的?”简宁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大同和他的父亲、大同和他的儿子、老爷子和孙子之间发生的故事,皆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与道理,到了美国却说不清楚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被指控“虐待孩子”,却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
故事的转折是从律师约翰这里开始的。约翰自己找了一个中医去体验刮痧,这位中医一边用英语给他介绍刮痧的原理,一边在他后背上刮出了深深地痧痕,然后让他用镜子看自己的后背,问他是否感觉这是“虐待”,约翰终于明白了一切。圣诞节的夜晚,约翰去找原告方,告诉对方他有一个“两千年的理由”。而另一边,大同和妻子协商了分居,这样儿子好歹可以和妈妈在一起,而爸爸则不允许靠近。圣诞节的夜晚,这位痴情的父亲因为被保安拒绝回到自己家里而选择了爬窗户,他扮演成圣诞老人从一层爬到了自家九层的窗户上,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一家人终于团聚,约翰和原本起诉他们的劳瑞娜一起来告诉他们:法官已经撤回了禁令。”
这真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主题,然而影片也从很多方面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尤其是其中表现亲情的情节,几次使我落泪。在人物对白上,有中国式的含蓄与深情,也有美国式的简洁与幽默。中国方面的几个主演都是演技派的,自然不必多说。我这一段时间也去影院看了几部影片,都懒得写点感受,看来这部电影真的是“打动我心”了。
【篇三:电影《刮痧》观后感作文】
昨日,忽然对《刮痧》这部电影重新燃起了兴趣。《刮痧》讲述一个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的华人家庭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之一,许大同,在美国生活努力拼搏八年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和睦。
一天,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肚子痛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书,便用自己熟悉的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两天后的晚上,丹尼斯在黑暗中撞到了头,大同将其送往医院治疗,但在广慈医院,医生发现丹尼斯的背上有醒目的瘀红,便认为这是许大同长期虐待儿子丹尼斯而留下的证据。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体罚、虐待儿童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广慈医院像儿童福利局举报后,他们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对丹尼斯受虐待事件进行调查。调查期间,出于对受虐待儿童保护,法律规定在保护被虐待和忽视的儿童方面是专家的其他政府雇员有权决定将受虐待的儿童迁离家庭,儿童福利局监护决定先让丹尼斯由州儿童寄养中心监护。就这样,许大同夫妇与儿子分开了,并要他们接受法律的制裁。
在法庭上,控方一个又一个的证人和意想不到的证词,使得许大同方百口莫辩。争辩中,控方律师更是发挥了他的辩解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做了“全新解释”,许大同陷入了他的陷阱,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谩骂控方律师,并有动手打人的倾向,这正中控方的下怀:许大同是一个暴戾,有暴力倾向的人。这样的人,虐待孩子,不在话下。许大同方当然也理屈词穷。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
其实,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爷爷给丹尼斯刮痧,治疗他的肚子痛和发烧,有益于他的身体健康。但是为何中国流传悠久的中医治疗--刮痧,到了美国,竟成了伤害身体的违法行为了呢?
有人说,这主要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如,大同在朋友昆兰面前打自己的儿子,认为是出于尊重昆兰,爷爷也认为,“人前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但是,在昆兰认为,大同打孩子不对,伤害他人身体。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大同与美国当地居民的法律观念冲突,能否和平、圆满地解决,关键在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确实,因为大同的老板、儿童福利局的官员、法官对刮痧都一无所知,大同的解释也无法让具有工具理性的美国人明白何谓刮痧,当然也无法和接受刮痧,况且他们也未曾体验过刮痧,只看到的只是刮痧给丹尼斯身体留下的醒目淤血。看到伤痕,联想到承受如此严重的淤血的痛苦,他们更相信眼见的才是事实才是真相。
其实,造成这样的冲突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彼此间的法律观念不一样。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多元的世界中,有不同的法律观念,当这种观念彼此间互接触时,观念差异和互不相容就很可能导致法律的冲突。在中国,没有法律把刮痧归为违法行为,而在美国,刮痧是对人身体的伤害,触犯了法律。况且,美国人的法律观念十分强烈,特别对于儿童,美国控方咄咄逼人的动机恰是对丹尼斯人权的维护和人情、人道的体现,虽然觉得他们的可恶可恨,不可理喻,但是,站在控方的角度,我们也无法容忍丹尼斯长期受到忽视、伤害、虐待,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双方都在为丹尼斯的美好明天着想,冲突因此也就越来越激烈,影片表现出来的感情也越来越浓烈。在控方眼里,许大同是个施虐者,小丹尼斯是受虐者;而在大同眼里,他们是一群工具人,只为硬邦邦的法律所活,不明真相,不讲道理。仔细想想许大同,他知道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违反了法律,但是他刚开始聘用了一位代理知识法案件的律师约翰·昆兰处理家庭问题,这是一个误区,这两个领域的法律风马牛不相及,尽管出发点是为了打赢官司,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法律盲点,相对于具有强烈法律意识的美国人,这个盲点是不可原谅的。
美国人那种处理 “严肃法律问题”的方式,在影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最初的控告,审判,发现理解真相,撤销控告。这一连串的变化,大概都是因为他们对法律的严肃吧,但最后也不乏正直以及善良。
整个影片中,似乎亲情战胜了一切,但是法律亦在履行着她自身的职责,并在整部影片里将此演绎得淋漓尽致!
【篇四:《刮痧》观后感】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没有高低之别。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宽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郑晓龙
《刮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移民家庭正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热,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了解药品上的英文阐明,便用中国官方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就是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大同夫妻继而被控告虐待儿童,一个又一个物证人证令夫妻俩百口莫辩,就因为西医根本无法了解这种传统中国疗法。在法庭上,一连串的辩论辩论更是相继而来,一个本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四分五裂。
这一切从大层面上反应了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文化差异。 刮痧是一种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治疗方法,具体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当然,在身上也会有一些淤血的痕迹存留;但其主体是好的。而在影片中,许大同就说:“我爱美国!这里是我的家!”八年的美国生活已经让他有自信说自己是美国人,并且和其他美国人一样自豪地称爱国。但无论他的英文说的如何字正腔圆,心里对美国梦、美国生活有多么的热爱和眷恋,他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根植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了,例如丹尼斯和朋友的儿子打架,他会为给朋友面子而当众体罚自己的孩子,并坚称:“打是疼骂是爱”等。这一切是在号称“民主、法制、科学"的美国的政治、法律所理解不了的。正是由于美国法院不了解中国刮痧疗法,不了解中国传统理疗的背景,所以在法庭上,他们根本不能接受和体会这样的一种文化。就许大同来讲,处理问题的关键也就集中在如何证明刮痧是一种传统疗法,并且与“虐童”无关,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让法院的相关人员或者诸如电影后面他的老板所做的那样,只有这种思路下,才能最快的解救自己的儿子,打赢官司。
对他国文化的蔑视实际上就是对这个人文化观以及价值观的一种蔑视。我早已忘记了是谁说过的这句话。但这句话其哲理性是不可辩驳的。美国人和中国人教育子女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导致原本很幸福的许大同一家,在抚养院的律师逼供下,显得如此狼狈。而美国这种方式,并不是说不可取,但至少也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心声。小孩虽然没有独立的民事能力,但是他是一个有意识并且有一定辨别能力的独立个体。即使不能全部相信小孩的话,也可以通过部分他的反应来判断他真实的状况。在这一点上面,电影中根本没有体现。而在控方雇佣的美国律师在法庭上这样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用以证明移民美国的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象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于是这位自认为已经被美国本土化的许大同先生在法庭上失控了!但我想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就绝对不会再简单的把它当作是一个家庭官司了,试想会有哪个华人能够容忍外国人那样歪曲甚至是变态的解读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又有哪个华人可以容忍一个外国人那样子挑衅甚至是带着玩弄的意味解读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跟道德规范?又有哪个华人可以在这种陷阱面前不深陷?于是那个美国律师成功的刺激到了大同的情绪,更是成功的引诱大同掉进了他精心设置的牢笼!这里面充分的暴露了中美之间严重的文化上的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但是人类还是有很多的共性都是相通的。但也不可否认有必然的因素。据调查现在的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中国解放前的情景,中国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人还穿着长袍马褂等等。现在歧视中国人的事情在美国还时有发生。当大同送父亲回来,将孩子带回托管所,一直中国特色的猴王玩具掉在地上,受到警察的践踏,难道受到践踏的仅仅是一个玩具,恐怕受到践踏的还有中国文化吧!
《刮痧》的另一个理解层面是情感,包括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夫妻之爱、祖孙之爱、朋友之爱。这几者又以父子之爱为主要方面。 电影中对于父爱的刻画非常细致,特别是许大同在法院听证会和最后爬楼的这两场戏。在听证会上,一向淡定的许大同也被律师逼的发疯,这其实就是他对于丹尼斯极其深刻热烈激情的父爱所导致的,真是由于这样的爱,让他无所顾忌,甚至冒着触犯法律的危险带儿子见姥爷,最后还在圣诞节爬上了九层的高楼。我想导演选择用圣诞节这样的节日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团聚文化在西方的节日里也可以出现,这涉及到了文化的广义性,及一个大同世界。避免不同文化冲突的关键,就是相互的了解和包容。
不得不说的是大同在晚宴上对丹尼斯的教育,这点上,大同完全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中国式父亲,关掉电游,拍打丹尼斯的脑袋,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我们在中国这大环境下所常看到的,但我想作为美国人的昆兰对此产生疑惑是很正常的。(因为美国对小孩的教育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小丹尼斯也说过,“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后来大同辞职的时候也有说道,当时他打自己的亲生儿子就是为了表示对昆兰的尊敬,对于这,昆兰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无法想像为什么会把打自己的孩子跟对别人表示尊重这两个毫无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而这恰恰是一种在中国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却在桑兰那里无法得到理解和认同。
影片最后,星光灿烂的夜空深处响起各种语言的声音,美妙如星空下绽放的显眼礼花,动听如维纳斯的声音!其中有许大同和简宁在教儿子讲中文的声音。
最后,不得不说《刮痧》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可以说,在电影中,“刮痧”本身只是一滴水,但其内容确实非常丰富,蕴藏着生活这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海洋的真义。
【篇五:《刮痧》观后感】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优秀影片。《刮痧》只是一滴水,而蕴藏在其中的却是因种族,区域,传统和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激情澎湃的汪洋大海。在美国,尤其是在以保守和“居民顽固”著称的密苏里州,最能体现出这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因此影片把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这里。虽然影片是从“教子”这个角度去反映不同文化冲突的,但我们仍能从故事的一些其他侧面加深对这种冲突的认识和了解。比如主人公许大同为了自己和洋人老板的所谓“面子”,当着洋人老板的面打了自己儿子一记耳光,非但没有找回自己和洋人老板的面子,还落得一个有严重暴力的恶名,连他的好朋友——就是那个洋人老板都不能理解和原谅他。起因是因为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在和洋人老板的儿子一起玩儿时,互相打闹。洋人老板的儿子来告状,许大同让丹尼斯给人家道歉。丹尼斯拒绝了,许大同怒了,就给了儿子一巴掌。
许大同的这一巴掌,第一是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
父道尊严是古老中国千年儒家文化的典型特征。君臣父子,天常地纲,不得僭越。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能不亡。按许大同看来,他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丹尼斯必须无条件执行。拒绝就是抗命,就是不给自己面子,就是挑战尊严。于是他给了儿子一掌。
许大同的这一巴掌,第二是为了给自己的老板一个面子。
许大同在美国混的小有成就,皆因有老板大力提携和扶助,因此他们也成了好朋友。老板的儿子被自己的儿子打了,当着老板的面让儿子给对方道个歉,老板一定觉得很有面子。儿子不听话,挨了打,老板的面子就找回来了。甚至许大同的父亲都当面夸大同这一巴掌打得好,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一幅自诩的表情。
但许氏父子全都错了。
从洋人老板和妻子目睹许大同打儿子那一巴掌时错愕的表情里,观众读懂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开始了。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制》一文中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既无财产也无地位,但却有的是面子,一旦被人伤了面子,比父母死了还难受。面子几乎统治了中国人的心灵,“人要脸,树要皮”,“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足见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大之先。
而美国人则不同。美国人不是不讲面子,只是不像中国人把面子摆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他们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讲面子。比如在法庭调查时,许大同的老板当着许大同的面,承认许大同打了自己的儿子。事后当许大同责备他“不够朋友”出卖自己时,他嗫嚅着说,“那我也不能撒谎啊”。
造成中美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表现在讲面子问题上,更突出了这种差异的互不包容。中国人是一个非常看重集体主义原则的群体,人与人之间讲究和谐,互相依存,互相帮助,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培育的一种生存法则。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生存纽带,维系在上面的人们,无法脱离它的束缚。冲突的结果必然是毁灭现存的秩序,造成生产关系的又一次调整,使得苦难得以无休止的轮回。因此中国人愿意忍让,尊重别人,把和谐看得比天都大,把集体看的比天大,把面子看得比天大,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言战端,绝不轻易得罪别人。这也是中华大一统历经离乱,而中华民族一直统一不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大同想给自己的老板面子,没想到自己落得一个很没面子的结局,他那关于面子的几
乎全是来自中国的理论和做法,使他陷入绝望。儿子被儿童福利局监护;妻子分居;父亲怆然回国,他只能自嘲自己为一堆“臭狗屎”。
《刮痧》所表现的冲突,只是中西文化全部冲突的一个缩影,这种冲突还将长久的继续存在。重要的不是改变,因为无法改变——两个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思维和认知,只能随着交流的加深而逐渐融合。重要的是习惯和相互适应——当观众们看到影片结尾许大同一家人激情的相拥在一起接受包括公诉人在内的那么多美国人的祝福时,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相互适应和融合呢。
【篇六:电影刮痧观后感】
《刮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有诸多的成功之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刮痧》这部电影借一件小事反映了中美文化(或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的一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刮痧在中国已经几千年了,怎么一到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呢?其实说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象许大同代替父亲承认是自己给孩子“刮痧”,许大同对上司说的“我打孩子是对你的尊重”等等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在上司桑兰那里又何曾得到理解和认同。
听证会上对方律师对中国名著《西游记》的曲解,有几分故意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认有必然的因素。据调查现在的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中国解放前的情景,中国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人还穿着长袍马褂等等。现在歧视中国人的事情在美国还时有发生。当大同送父亲回来,将孩子带回托管所,一直中国特色的猴王玩具掉在地上,受到警察的践踏,难道受到践踏的仅仅是一个玩具,恐怕受到践踏的还有中国文化吧!
当然,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法庭的起诉撤销。这种结果的产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寓言,其寓意也正在与此。
《刮痧》的另一个理解层面是情感,包括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夫妻之爱、祖孙之爱、朋友之爱。这几者又以父子之爱为主要方面。
电影中出现了两对父子,祖孙三代,但他们之间的爱却是相通的。许大同在法庭上的一段独白最能代表所有父亲的心声。“……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希望他幸福、健康、快乐。我为自己是一个父亲而自豪,像所有的父亲那样,我爱我的儿子胜过一切。”值得注意的是,许大同的父亲在给大同的信中写道:“我如今别无他求,就是盼着你们一家三口,能平平安安的……”均用了“平安”二字。恐怕这是父子之爱的最好表达,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刮痧》中许大同夫妇在事情发展中的不同表现,很好的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不同表现,同时也表现出夫妻之爱的不同。许大同对妻子的爱是深沉的,简宁对丈夫的爱是细致的。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许大同夫妻二人喝酒的场面。在这之前,简宁先做的是收拾大同的房间和阻止大同喝酒。当两人喝醉之后,简宁说大同是臭狗屎,大同表示了认同,这是对由于自己不冷静失去儿子的最深的自责。但当简宁说自己是“贱货”时,大同却表现出无比的激动,阻止妻子这么说。在这里表现出男人的爱,不善措辞,却又深沉如海。这里也表现出男人坚强背后的软弱一面。
另外,《刮痧》还涉及东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例如许大同和上司桑兰对“朋友”的不同理解,不同场合美国人表现出的幽默等。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美国在法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健全,中国的某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并不一定正确,中国的传统医学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世界化等问题。《刮痧》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可以说,在电影中,“刮痧”本身只是一滴水,但其内容确实非常丰富,蕴藏着生活这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海洋的真义。
【篇七:《刮痧》观后感】
总是认为,在美国的中国人只要解决了绿卡的问题,那么就相当于在那里定足了,稳定了。但是看完《刮痧》之后,就不觉得了,更多的知道的是在异国国人的艰辛。
许大同有了荣誉有了房子有了车子,老婆和儿子都有,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种族差异是其中最主要的,这里面的文化问题是不可逾越的,不可解决的,这是几千年下来的问题。刮痧,在身上刮出一条一条的,片中所说的,像烤牛排一样鲜红的印子。就是这样的印迹,就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在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从未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孩子来说,完全不能想象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是看了这部片子之后,却会觉得在一个文化相通的地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这部片子的感情特别细腻,一路下来扣住观众的心,丝毫不放松。100分钟下来,欢笑、泪水,从未停歇。至少,我可以明确的感受到这里面表达的情感。在异乡巨大的压力之下的无奈和苦苦忍耐;面对文化差异的无能为力。觉得这部片子不容易,就像人生。
刮痧最让我感触的就是那里面的父爱了吧。那种男人之间的爱。是那么的深厚,是责任和承担。就像刮痧,一下一下,最开始没感觉,慢慢的,身体会感受到热,最后身上留下触目的印迹,但是换来的却是一身的轻松。男人之间就是这样吧,不着痕迹,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父爱,就是这样,深厚却不言语。但是,回首是一片的触目惊心,那都是动人的场景。所以,父爱也总是外人看得真切,就像刮痧。
老许和许大同之间的父爱是老北京男人的爱。是承担和隐忍。
老徐来美国,是应了许大同的邀请吧,也想看看自己的孙子。一个在中国也是知识分子的老人只身一人来到美国,一句抱怨也没有,哪怕听不懂,不能说,但是用自己的眼睛,慢慢观察,细细相处。这样的男人是充满智慧的,他看明了,也只是抽烟,也许这样他可以沉默,他可以更加想清楚,想透彻。但是他不是没有缺点的,第一次看见老霍,竟高兴的用北京的爷们性格给他一拍,满天的黄色的粉,这是爽朗,但是细细想来,这也是不够大气的表现,不顾场合,不识大体。但是,这样的情感是真切的,直爽的。再而就是自负,自诩自己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了美国却没有想过要学习英语,只是用他觉得足够丰富的人生经验处事。最后就是他的毛病,抽烟,抽烟的频率实在是太大,不论场合,不论地点都抽。哪怕媳妇再不喜欢也要偷偷的抽,就就是他的不识趣了。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不喜欢他而挑刺,更是因为喜欢他,喜欢他的有血有肉,喜欢他的父爱情深。就是这样一个优缺点都明朗的人,才让我更加感受到父亲的宽厚,固执,聪明。
他给丹尼斯刮痧,最后没想到会扯上这么多事,他主动儿子上司家里解释,他不懂英语,搭车过也只是一张纸片,但是他有他的聪明,最后他还是让上司知道刮痧不是许大同做的,而且,刮痧也不是件虐待儿童的事。最后,让我佩服的是,上司开车送他回家,不管是上司的礼貌还是什么,至少证明他是有人格魅力的,不然没有人会乐意这么远送人回家,特别是在美国这个注重时间的地方。
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选择离开美国,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许大同送他。他心里惦记的依旧是许大同一家三口的事,最后许大同提出要带着他和丹尼斯一起回国,但是他骂了他。他更懂得责任,他知道责任,就要勇敢的承担,他的肩膀宽厚,他承担了很多,也希望儿子明白,人生就是这样,不是你不喜欢,你不能适应了,就逃避了。而是承担,因为他是男人,更要肩负一个家庭,没有他,就没有了顶梁柱,家就不是家。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却履行了一个完整的家男性的角色。
他回国,满心忙碌着寻找刮痧这件中国国粹的事,复印给美国的儿子,就是为了弥补自己无心犯的错,他是爱许大同的,他是一个有责任的父亲。
这样的父爱,总让我想起身后那个宽大的身影,那个父亲,那个不管我犯了什么错都愿意原谅我,愿意包容我,让我成长,看我长大的父亲。
许大同,更是戏剧化,他的坏脾气,他的爱,是一个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丝毫不掩饰,有了很多美国的气息,更多的直接和鲜明的表达。
在丹尼斯和保罗打架,他硬生生的给了丹尼斯一掌,他在用中国的方式表示了他对上司的尊重,但是他不知道,文化差异是一件多么夸张的事情。最后他也是向上司狂吼,你不是中国人。他太固执,但是又不能不说有原则。
儿子不能回家,他心力交瘁,他用中国的方式求上司,求朋友,但是美国是个讲求原则和证据的地方,不是这样就可以解决的,但是,这样一个把自尊看得很重的男人,还是了。为自己写证词,证明自己多么多么爱孩子,组织了无数次,在听证会上他是有感而发,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真挚的,善良的。
对方的律师对孙悟空的故意扭曲使他生气,因为他觉得他就是孙悟空,那就是他的道德典范。那个虽则意气用事,但是真的猴子,那个为了帮助师傅被误解也不抛弃任务的猴子,他就是猴子,看似乖张,心里却都是爱。他难免不发飙,但是为了儿子他在后面答应了和妻子分居,那是低头。在外人面前怎么也要强势,在背后为了自己爱的人低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人形象。
他确实非常鲁莽的,送父亲离国,也是可以做出一些不合规则的行动来。他擅自带着丹尼斯到飞机场,企图带着他和父亲回家。对他而言,家是很重要的,就是重要所以当它破碎的时候,却只能想到逃脱。是父亲的话让他清醒,他知道了责任,就像那只猴子,原来只会打妖怪,只会冲动,可以后来,越来越明白,有时候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也知道承担这份自己的任务了。他长大了。
他开车带着儿子抚养院,他不想让儿子年幼就知道一些不好的事,一些触及法律的事,他假装轻松的带着儿子和警察玩游戏,一路上他看着儿子的笑脸,自己深处的苦也就这样一点点的消散了。最后儿子睡熟了,他也到了,警察逮捕了他,那只猴子被众人踩在脚下,那是丹尼斯最爱的玩具。
圣诞节,就是美国的信念,一家人等待他的团聚,哪怕简宁知道他怕是回不来了,但是他在电话里说,他会,而且会给丹尼斯一份大的圣诞礼物。
他在公园里,迎着寒风,自己做了一个有孙悟空面相的熊仔,在公园被打劫,二话不说的把钱包给他,但是劫犯伸手抢走他的熊仔时,他奋力的扑上,好像什么都不怕,差一点把他打死,这样的勇猛也是爱的表现。
最后,他化身圣诞老人企图进入家里,但是被发现,他竟想着从外排水管爬上,幸好法院撤销他的分居事宜,不然他这样进又是违法。最后,他和丹尼斯,简宁团聚。这是最好的结局。
新年快乐。
爸爸,你为什么从窗户里进来啊。
因为我们家没有烟囱。
他到最后也没有告诉丹尼斯真相,这样也好,这样宽厚和承担是一个父亲给儿子最好的礼物。
中国的父亲,全天下的父亲都是这样,为了孩子可以做很多很多他们以为做不到的事,父爱也许不及母爱那样细腻。但他就像孙悟空,不管前途多么艰辛,他依旧会对你笑,一眼嬉戏的带着你千山万水,不然你看出他的疲倦。父爱,深深感动。
【篇八:电影《刮痧》观后感 】
上周周末观看了老师推荐的电影《刮痧》,感觉影片非常好看,有几个出彩的看点,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想跟大家在这分享一下。我认为《刮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具有诸多的成功之处。
《刮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懂得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却成为了丹尼斯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闹到了法庭上去。在法庭上,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更是接踵而来,一个原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
对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件小小事情的刮痧,为什么一到美国就变成了一件要打官司的麻烦事了呢?刮痧在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一到美国也变成了虐待儿童的违法行为了呢?这些问题都很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对它的思考。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许大同一家的飞来横祸归根到底也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说许大同一家飞来横祸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致,还不如说是由于法院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对法院判案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因素,它不可能会成为许大同一家飞来横祸的直接制造者。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不被认识时,才可能造成法律的不公正,才可能给许大同一家带来横祸。
这部片子中的主要线索——刮痧来说。刮痧作为中国的一种医学文化,在中国流传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对刮痧进行“科学”的解释。因而,刮痧不为美国人所知也不奇怪,丹尼斯背部所留下的刮痧的痕迹被美国人认为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证据,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作为一个法治的国家,不能因为人们对刮痧的不了解或是不承认而没有对刮痧这一证据进行认识和核实,也不能因为中国文化的与美国文化的不同而进行排斥不加以考虑。
因为法律讲求的是正义,法院判案讲求的是事实。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还没有真正了解刮痧,还没有真正了解文化差异或是文化盲区的情况下,法庭就作出了剥夺许大同对儿子扶养权的决定。这无疑就是对违法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最终造成许大同一家悲剧的产生。
设想下,如果法院能够切实地去了解刮痧,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它还会作出如此荒唐的判决吗?我想那绝对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许大同一家的不幸,与其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致,还不如说是隐藏在中西文化差异背后的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
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楚地看得出这是那位美国律师为了赢得这场官司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这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然而,在这部影片中,这些不可思议的做法却成为了说明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证据,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证据还得到了法院的认同。这难道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错?不,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没有对指控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的错。那位美国律师还能把它作为赢取官司胜利的手段吗?我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言以蔽之,这也说明了许大同一家的不幸,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
父爱,这是影片另一个闪光点。影片中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表现的急躁冲动,与他作为一位工程师的性格完全不同,我认为是因为他对将要丧失孩子监护权的焦虑以及恐惧造成的。影片中许大同冒着触法的威胁,偷偷带走孩子。随后警察发现他们。为了不让孩子知道真相,他带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戏。这个场面轻松快活,孩子在愉快中睡了。而影片结尾许大同攀爬9层楼,把他对孩子的爱推向顶峰。影片另一场父爱是许大同的父亲对许大同的爱。如他找到检查官说明刮痧的实情,如机场泪流满面的父亲,以及痛斥大同乡逃避的父亲。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啊!
综上可见,在《刮痧》这部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不幸归根到底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致使法律与正义背道而驰所致。具体来说,许大同一家的不幸是隐藏在中西文化差异背后的没有对客观存在的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判决的不公证,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所致。
《刮痧》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不幸,就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的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判决不公正的结果。在这个时候,最容易让我们想到的一句话,就是弗兰西斯·培根曾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也许有人会说《刮痧》只不过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种艺术,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除了高于生活之外,它还是来自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不缺乏由于对违法犯罪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而造成不公正判决的案例。
看完《刮痧》这部影片之后,再联系我国当前的法治现实想想,真是感慨万端。到底法律成为正义的代名词还需要多长的时间呢?记得曾经我在班中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就是对法律的可信度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却令人感伤,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法律不可信,这不是因为法律的本身是恶法,而是因为司法的不公正从而导致法律不能代表正义的不可信。但愿意在不久的将来,法律不会因为司法的不公正而与正义背道而驰,至少也不会由于没有对违法犯罪的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而造成法律与正义背道而驰。那时,法律真的能够成为正义的代名词,在再一次对法律的可信度调查中,人们的回答都是这样:“是的,我相信法律”。
《刮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有诸多的成功之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法庭的起诉撤销。这种结果的产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寓言,其寓意也正在与此。
《刮痧》这部电影虽然只有100多分钟的片长,但是它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却不容小觑。透过《刮痧》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美文化差异,更好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向世界。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好得作品来开拓我们的视野。

刮痧观后感篇(二):喜宴观后感

【篇一:《喜宴》观后感】
喜宴是李安93年执导的一部有关同性恋的电影,但是通篇看下来,同性恋反倒没有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给过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传统,影片中无处不在,甚至一点都不避讳地把“闹洞房”这一特有现象展现出来。正因为这部影片有着太深的中国的烙印,于是影片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当中国传统遇到了同性恋”。
我始终觉得李安导演把中国人参与进同性恋问题是别具匠心的,在尊奉“传宗接代”“香火”传统的中国社会,血统是至高神圣的,不容亵渎的。这就决定了女人在传统社会不可或缺,于是在传统的中国人这里,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是传宗接代的要求,是对孝义的尊崇。这是全世界各民族中比较典型的一种传统,大家都讲血统,尤中国为甚,尤其在当时中国被世界认知为开放程度不高、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所以,在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面对同性恋问题的时候,似乎中华民族有其典型的代表性,似乎只要中国人处理得好同性恋问题那么全世界就都不应是什么问题了。于是,中国人就理所当然地作为同性恋问题的“合理”“反方”被树立在那里,这样恐怕没有哪个人是不信服的。
此外,影片结果的处理有些勉强,显示了导演为了迎合东、西方文化做的妥协,或者说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看法,结果显得太过于积极、理想。伟同去到美国已经十年,如果说他在美国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逐渐将自己的趋向展现出来,逐渐完成了自我劝说、释放和认同,那么伟同的爸爸仅仅在美国待了几个礼拜,竟能那么迅速地接受同性恋,这怎么可能?
就写这么多吧,算是抛砖引玉。
【篇二: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延续了《推手》的主题——探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在《喜宴》中,文化间的冲突得到更强烈的展现。李安把婚礼,这个中国人十分看重的人生经历摆到了风口浪尖上。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婚姻的最为重大的意义在于家族的延续。故而婚姻最理想的结局必须是孩子的诞生。所以,婚姻模式必然被默认为一男一女式的。西方传统婚姻也是一男一女的结合。不过,随着现代人权观念的发展以及现代爱情观的普及。不同类型的婚姻模式也开始得到尊重。同性恋就是类型之一。虽然同性恋无法实现家族的延续,不过支持同性恋婚姻的人会说,首先,如果我们尊重人的自由选择权利,那么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反对两个男人或女人选择结为夫妻;其次,即使我们不尊重人权,但如果我们笃信爱情才是婚姻最重要的原因的话,那么我们也没有理由反对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因为相爱而结婚。
说到底,《喜宴》所反映的就是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和西方现代婚姻观念的矛盾。对于遵守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同性恋显得太过离经叛道了,而对于那些接受新的婚姻观念的人来说,传统婚姻又显得太过专制。如何调和这种矛盾呢?李安在影片的结尾处给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男主角的父亲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儿子的同性恋伴侣,同时,因为他促成了儿子与一位女人的假婚姻,他得到了孙子。这也似乎是电影情节中最能让主要人物接受的一个方案了。当然,不能忽略的是,李安对宽容精神的强调。这表明,他实际上将传统和现代摆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
【篇三:《喜宴》观后感作文】
社工,是指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
看《喜宴》过后,我突然觉得这个电影跟社工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里面并没有出现过社工,这一点也让我进行了深思。就是因为这一点,我觉得这部电影也是反映了现实中一种现象,为什么性取向正常的人为什么还会选择做同性恋?90%的男女都有双性恋倾向,在性向取决过程中,有一个性向模糊期,大致是从12岁到18岁,在这期间如果个人因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而选择了同性恋,是一种个人性向的决定过程。
在《喜宴》片段中,男主角与女主角结婚的时候,大家都起哄让他们亲吻。其中就有一个外国人说了一句“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对于性观念,在中国的早期教育的时候还没有完全的普及,还是认为那种传统的贞操观念,没有性开放意识。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种弊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中国的社工还没有国外的那么普及。如果有了社工就会大大的不一样,也不会让外国人耻笑中国人,社工可以在社会,运用一些社工知识以及方式对性知识的普及。
影片中还出现了家庭问题,每个家庭都有其问题,如果在发生问题的过程中,社工的介入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这样家庭问题就会随之解决。
社会需要社工的存在,去“助人自助”。
【篇四:电影《喜酒》观后感】
2012元旦后,成都的电视媒体就大力的宣传元月5日即将上映成都的本土贺岁片《喜酒》,而且还看到有关人员还深入社区,给文明社区的老百姓免费发放《喜酒》的电影票。我退休前的工作单位工会组织也给我们每个员工发了一张电影票。
我想,随着国家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关心基层老百姓的娱乐生活了,这种发电影票让老百姓走进电影院的做法还真不错。
可是今天下午,当我走进电影院,看完《喜酒》后,我真感到大失所望,不得不谈谈观后感--这实在是一部不值得看的垃圾电影。
在沉闷的、无聊的剧情中度过一个半小时。当走出电影院时,我和素不相识的观众们不约而同的都感觉到:整个电影始终就真找不到让人感到有想笑的地方,何谈喜剧?只觉得电影中所反映的内容很低俗、无聊。让我们看到的都是:暴力、欺诈、不择手段、追逐金钱、唯利是图?
的确,我们的社会存在这样的丑恶现象,但我们的社会也存在很多的真、善、美。文化是化人的。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是否更应该选择那些对社会有积极、进步、有价值的东西来宣传、来奉献给老百姓。
当前,整个社会都在呼唤建立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这样的电影作为2012年新春佳节的一档贺岁片实在是不合时宜。更没有当做礼物送给老百姓的价值。
以上只是个人感受和看法,和大家分享吧。
【篇五:《喜宴》观后感】
在从前的文字中,我曾这样记录了对李安《理智与情感》的感受:“翻拍外国名著却拍出了中国的细腻。”
而这部《喜宴》,则是把沉重、感动、无奈的同性恋题材,拍出了冷幽默,让中国人在笑声与眼泪中跳出“中国人”这重身份去审视自身。其实喜宴上的一幕幕,我们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有过“喝喜酒”这样的经历---热热闹闹、喜喜庆庆,而且少不了那么一两个“起哄”的人来带动气氛,对了,千万少不了“酒文化”,仿佛个个人都成了酒仙,不喝就别指望下台面。这样惯常的情景被搬上了李安的电影,却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冲撞感,片中喜宴上的老外在看中国人“不要命式”地敬酒喝酒时十分不理解,说:“我还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呢。”这是李安在由电影打开的一种新视角---除了“喜事”、“热闹”、“亲朋好友”之外的东西,那是一种蕴含在中国人身上的复杂又矛盾的性格特点。
“对细节的重视”和“对人物鲜明的刻画”是李安这部电影的另两大特点。男主角父亲---一个由大陆后迁往台湾的老兵形象入木三分,在他身上,有着那个年代许多中国人男性的共性,如好形式、爱面子、不允许哪怕一点败笔、传宗接代的观念、儿子中年了还把他当成小孩一般……、威严含蓄。而男主角伟同呢,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乖儿子,他怕父母、爱父母、许多时候妥协多于反抗,总之,承担得太多而让人心疼。
与其说伟同是背了一个家庭的重量,不如说是背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的重量,那些根深蒂固的习俗和人们不知变通的观念让伟同束缚而压抑。伟同经历了太多的“被”,该死的是,这些“被”并不全都面目狰狞,其中不时参杂着亲情、友情……只能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自己去选择吧,只不过,最好拿捏好“什么时候妥协,什么时候不妥协”的分寸。
这部电影是丰富的,沉重、感动、讽刺、温暖、搞笑、滑稽、悲哀……它们已融为一体,就像那复杂的、神秘莫测的中国性格一般。
【篇六:《喜宴》观后感】
昨天晚上看了《喜宴》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故事描述的是伟同(男)跟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而且对同性恋不甚了解。看了这部影片,我对同性恋有了一个新的了解,至少在我的观念里,是对这一现象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爱的人的权利,同性恋者亦是如此,据相关数据显示,同性恋的人群大约占人口的比例为5%,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的人的一种性取向,并且猜测这种性倾向可能是由于基因不同导致的,也就是说这种性倾向不是他们自己能轻易控制改变的,引用主人公伟同对他母亲说的一句话“是您把我生成这样的。”这样的性取向不管别人怎么看,在我的观念里,一个事物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理应尊重他。
同性恋者在社会中往往会遭受各种不理解,很多人都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可以说他们是在夹缝里生存的。在《喜宴》中,伟同和赛门远在美国相遇,他们彼此爱着对方,实属不易,而在最后的结局中,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伟同的父母带着心酸和沉重的心最终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在中国老人的传统思想中,传宗接代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这个影片也正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瞒和骗”,而这些“瞒和骗”最终也都暴露了,到头来还是要坦诚面对。崴崴作为传宗接待这一思想的牺牲品,她怀上了伟同的孩子,看到影片的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前一段的“同妻”事件,许多女性在嫁人的时候,并不知道她们未来的丈夫是同性恋,在她们的婚姻里,由于她们的丈夫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爱人,而对她们倍加冷落,即使与她们发生关系也只是为了完成传宗接代这一父母赋予他们的使命。可以说,女性在这一畸形的婚姻中是最大的受害者,她们不仅不能得到性生活上的满足,很多还要遭受冷落、漠视和家庭暴力。
在中国,传统一直将人们的性欲望压抑着,而它却又让人们心中有一种难以启齿的冲动。在西方,人们崇尚的是解放,这种解放无疑是好的。我想,以后日后中国需要的更多的是对不同性观念的理解和宽容,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妻”这种悲剧事件少发生。
电影《喜宴》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和一些美国文化的缩影。导演李安极力表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也许这正是他对中国人的意义认识所在,他完全知道你的矛盾和挣扎,而且还相当体谅,因为这一份矛盾,也是属于他的,属于全体华人的。
【篇七:喜宴观后感】
看完电影《喜宴》,感触颇多。这是一部拿来研究的电影,这是一部拿来反思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了年轻的同性恋美籍华人伟同在父母的催促和男朋友的建议下假结婚,随后弄假成真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虽然看片子的过程中不乏笑声,但这绝对不是欢乐造成的结果,因此不能称之为欢笑。整部片子给人一种压抑的气氛,故事通过男主人公伟同的父母要给他相亲直到后来远赴美国来为儿子举办所谓的婚礼,调子一直都比较平缓,直到好友闹新房,伟同的男朋友赛门知道假结婚弄假成真爆发,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影片的结尾也很出乎意料,原来男主角的父亲懂英语,他接受了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虽然是无奈的接受的,但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伟同的父亲来说,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故事的结尾伟同“左拥右抱”看似大团圆,伟同的父母能如愿抱上孙子,伟同父母也表示了自己很高兴,但这绝对没有表示中西文化的差异就此消失了或者是互相包容了,在我看来,其实也只是表现为一种妥协的无奈。
影片处处表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也很多。技术层面我也太会谈,总体上讲这部电影从视觉上给我们呈现的其实是朴素平视的风格,如此就可以看出整部电影的定位应该是生活化、纪实化的。那么我就谈谈我对其中有些细节的理解吧。当儿子知道父母要从美国回来时,于是立刻将家里的摆设换了,撤掉了所有伟同与赛门的合照,还摆了中国字画,并且在摆中国字画的时候,是用了几个画面叠加且渐渐变慢,字画的内容也是表现了中国节俭的传统美德。这里的情节就表现了伟同人物的矛盾性,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从伟同的个人的主体意识来看,他是一个介绍了美国价值生活的人,并且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同时又由于他也是父母的儿子这一身份,由于父母对他的角色期待,所以使他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情。
这个收拾家里换成中国特色的装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故事就是因为他的双重角色而展开的,因此在这部戏的大部分地方,只要有父母与赛门同时在场,我们就可以看到伟同那一张充满压力、无奈又矛盾的脸。贯穿整个故事的是父母俩对儿子延续香火的期望与高伟同的同性性取向,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而另一个则是在违背传统道德的性取向,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出现了。
电影中像字画这样中国传统符号很多,这些符号与美国社会的现实文化的对比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影片中有两场送礼的戏,伟同母亲送礼给威威跟赛门送礼给伟同的父母。伟同母亲送礼给威威的时候讲究的是礼物的内在的含义,而没有讲究实用性。比如说旗袍了,威威就根本很少有机会用上,而他们觉得好的就想当然的送给威威。赛门送给伟同父母的礼物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很实用。中国人送礼感觉就是自己觉得好的送给别人,不然的话就怕别人说自己小气或者什么,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诚意。而赛门送礼就是实用,体现的美国的现实文化。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伟同与威威的两场不同的婚礼。西方文化开放自由,因此西式婚礼简单而严肃,它更注重的是婚姻双方的承诺而非外在的形式。而东方文化拘束含蓄而重视礼节,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热闹疯狂的喜宴,喜宴中的种种场景让身为中国人的我感到非常真实和熟悉,因为它就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现在看这场婚礼是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场景,所以有点怪怪的。
印象很深的就是威威穿着婚纱给伟同父母磕头那里的一段,两个人就像木偶一样在众人的摆弄下完成,伟同的父亲说了一段说教式的话语,他们也没有认真听。只是在伟同父亲说道让伟同帮助威威完成理想的时候,威威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脑海里就冒出了几个字,穿着婚纱拜堂,这个场景强烈的冲击了我的视觉跟心灵,于是决定它就是题目了)然后两个人拍照到婚礼上面的众人起哄,都印证了伟同母亲之前说的那句“不跟人家交代,你结什么婚哪?”中国人对家是非常看重的,因此中国人对婚姻的理解更看重的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而非两个人的结合。在婚礼举行完,他们终于可以给亲戚所谓的交代了,我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可能是对这场闹剧终于收场的时候紧张神经暂时放松,可能潜意识里面,我也站在了伟同父母这一边。
最后的结局同性恋人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中间却多了一位女性要同他们一起生活;老两口最后还是圆了抱孙子的愿望,但是却是在接受儿子畸形婚姻的前提下。双方都做出了妥协,才使这两种观念——同性恋爱情观和传统家庭观的矛盾暂时缓和了下来。这是爱与包容的结果,但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妥协。所以充满了悲剧色彩。也许一开始的出发点源于爱,但幸福却不一定是终点。
【篇八:《喜宴》观后感】
“中国背影”就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挥之不去的影子。①无论是《刮痧》、《少女小渔》还是《喜宴》,总之,每个移民到海外的中国人都无法摆脱“中国”这两个字。“中国”这两个字不仅是字,它还包含了很多东西,如传统、习俗、思想等等。“中国背影”在深层含义上又明确地隐喻着对故土的牵挂和一种历史的重负。
影片的开头是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的,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但是远在中国台湾的妈妈并不知道她唯一的儿子是个同性恋。同性恋这个词在中国到现在仍是个禁忌的东西。上古时代就一直传承的一种思想“男耕女织”,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合的。“女”与“子”结合成“好”,也是一男一女。中国道教中有阴阳之说,阳代表男子,阴代表女子,阴阳协调谓之融洽。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男人跟女人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影片中有一个很现实镜头,伟同妈妈问伟同爸爸觉得这个媳妇怎么样时,镜头移向了威威的“屁股”,然后伟同爸爸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好,能生能养。”可见,传宗接代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
但是《喜宴》中的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这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注定了是两个男人的组合。影片两代人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认识,对个人幸福的定义,借伟同把东方社会的压抑和中西文化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伟同接受了西方文化,认同了同性恋,但是他却无法摆脱“中国背影”。一边是心爱的赛门,一边又是自己的父母。西方人很容易接受同性恋,但是中国人却难以认同,伟同就是怕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后接受不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了。于是就出现了假结婚的情节,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了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起。
矛盾的冲突发生在威威怀孕了。伟同夹在了威威和赛门中间,可以说就是夹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之间,威威所代表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而赛门就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伟同爱得很痛苦,但是他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爱情,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是赛门,而对于威威的爱,他无以为报。对于威威,他有的只是愧疚。最后,伟同向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并表示不会放弃心爱的赛门。剧中伟同对妈妈承认同性恋时说的那句话着实让人感动,“同性恋的人能在各方面都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和赛门都很珍惜对方。你看我们朋友当中的所谓的正常夫妻,吵的吵,离的离,有几对能向我和赛门处的这么好?”被西化的伟同,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不同于《刮痧》、《北京人在纽约》那种留美中国人对物质的热爱追求,反而体现出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而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同所代表的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因为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他们“拥有了更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宽松的成长环境、更平等的发展机遇、更现代的生存条件和开放的人文氛围,因此,他们身上已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没有可怕的精神禁锢,他们也不再遭遇物质困窘和文化封锁,所以,当他们走出国门之后,就能以一种平和、自信的心态体验异域的一切,以一种自由、开放的眼光审视不同文化。他们不再是苏伟那样的精神重负者,不再是王启明那样的异域淘金者,也不再是高力伟那样的文化抗争者,他们是与新世纪一同成长的一代。对文化差异和种族界限的淡漠、对跨界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视,一起构成了他们身上别于以往的文化标识。”②所以,导演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可以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可以相爱。这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影片以高爸爸高妈妈的背影作为结束,这也预示着“中国背影”去到哪里就会带到哪里,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中国背影”是挥之不去的背影。

刮痧观后感篇(三):百善孝为先作文1000字

【篇一:百善孝为先】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我们都知道很多名人的家风故事,比如: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吉鸿昌“做官不许发财”;曾国藩的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等。不过,对于这些名人的家风家训,我没有太深刻的体会。要是说我们的家风,那一定是妈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姥姥、姥爷与我们合住,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爸爸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经常回家,但每次回来,都会买好多姥姥、姥爷爱吃的东西。一有时间,就会开车带我们全家出去玩。妈妈工作很忙,又要照顾姥姥、姥爷和我,但她毫无怨言。姥姥、姥爷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姥姥、姥爷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妈妈说:孝顺孝顺,要“孝”就要让他们顺心。
姥爷身体不太好,弯不下腰,行动不方便。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每个月都要定期给姥爷剪指甲。妈妈总是先端来一盆热水,把姥爷的脚放在水盆里,然后问问”烫不烫?“,要是烫,就加点儿凉水;要是凉,就加点热水。洗完了,再用擦脚布把姥爷的脚擦干,然后妈妈抱着姥爷的脚,用剪指甲刀给姥爷仔细地剪脚趾甲。
妈妈的行为影响着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妈妈说她肩膀疼。我就给妈妈捶了捶背,妈妈说太舒服了。我又让妈妈趴在床上,给她按摩。按着按着,我的胳膊酸了,可是看到妈妈那么痛苦,我什么也没说,继续坚持给妈妈又按又捶。后来妈妈说刮痧应该会很舒服,我就赶紧找来刮痧油和刮痧板,开始给妈妈刮痧。我先在妈妈的背上抹上刮痧油,然后用刮痧板在抹油的地方使劲儿刮。有可能是我太累了,刮得没劲儿,所以刮了半天才刮出一点痧。妈妈说:好了,宝贝,太舒服了,你快歇会吧。我把东西收好,累得一下子躺在了床上。虽然我很累,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帮妈妈解除了疼痛。
爸爸妈妈孝顺姥姥姥爷,我孝顺爸爸妈妈,“孝道”不知不觉在我的家庭中流传下来。“百善孝为先”,我要牢记这句话,并把它传承下去。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篇二: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华夏儿女共处一家,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谈谈我们的家风吧!
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人们一直用自己的言行来证实着。比如,王祥卧冰求鲤,继母对他那样不好,他不计前嫌,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果然跳出两条鲤鱼。还有汉代孝子朱寿昌,他弃官寻母,最后寻得母亲。难道他们的孝意不足以感动天地吗?
可现在,有的孩子不知道报答父母,甚至为一点小事和妈妈吵架,这对得起孝字吗,对得起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吗,每当你生病的时候,守在你身边的是你的父母,为你担心着急的也是你的父母,当你吃到父母为你准备的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时,你有没有看到父母额头上密密的汗珠呢?当你看到时,你就会知道父母是多么的辛苦啊!我们应该孝顺父母,每当父母为工作一天而感到疲惫时,给父母端来一盆洗脚水,让父母感到温暖,也许他们的额头上会少一些皱纹,绝对不能和父母吵架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吧!
尊老爱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在坐地铁时,有很多年迈的老人都站在车上,车一停下,他们连站都站不稳,这时,就有一位年轻人站了起来,对这位老人说:“大爷,您坐这吧,我快到站了,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我有什么理由不给您让座呢?”在座的人听了,都面红耳赤,都后悔当初没给这位老爷爷让座,过了几站,这位年轻人下车了,不过他的精神存留在了这车上,许多人听了他的话之后都纷纷给老、弱、病、残让座,我此刻心里想:如果人人都能像现在一样该多好啊!希望这样的种子能播撒到每一个地方去,我以后一定要以身作则,绝对不像以前一样自私了。
说起美德,我们也应该想到人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不足,例如,人们仍然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一般是没有痰的。但如果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受致病微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痰液。病人吐出的痰,相当于细菌的“培养基”,一口痰中会“驻扎”成千上万的病菌。通过痰液可能传播的疾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霍乱、麻疹等。有人随地吐痰,其他人都有吸入致病细菌染病的机会,因为痰中致病微生物会蒸发到空气中,经风一吹,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就会在空气中扬起,其他健康的市民通过呼吸这些带有病菌的空气,就结核有可能被感染肺结合。所以,人们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让我们为创作一个美丽的家园而努力吧!
所以,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要做一个讲道德的小公民,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篇三:百善孝为先作文】
很多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家风家训的话,那一定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认真做事,好好做人,百善孝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告诉我要有孝心,尊老爱幼。记得我特别饿,回到家一看饭还没做好,就没好气地跑到厨房对着爷爷大喊:“你干什么呢,这么慢,我都饿死了!”妈妈听到了,生气地把我拉到一边严厉地说:“淘淘你干什么?怎么跟爷爷说话呢?”我顿时认识到了错误,低下头听妈妈说,“孩子,爷爷一人负责全家人的饭菜,很辛苦的,你还这么没礼貌的对待爷爷。换个角度说,如果你做饭,我们对你大喊大叫,你心里会怎么想?”听了妈妈的话,我羞愧万分。是呀,爷爷每天为了我们忙里忙外,夏天我们都在空调下凉快着,爷爷却汗流浃背的在厨房里忙活,我没有去帮忙,反而对爷爷大喊大叫的,真的是不应该。想到这里,我马上跑到厨房,对着爷爷说:“爷爷对不起,我错了!您辛苦了!”爷爷看了看我笑眯眯地说,“乖孩子,没事,饭马上就好。”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孝是体现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我们家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太爷爷、爷爷、奶奶与我们合住,八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小区里传为佳话。爸爸妈妈教育我百善孝为先的同时,他们也在身体力行为我做出榜样。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时大家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意见总不能统一,可最后的决定一定是由爷爷奶奶来拍板儿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爷爷奶奶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爸爸妈妈身体力行做的这些事,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前不久爷爷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正在恢复中,爸爸妈妈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爷爷,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睡觉前我端来一盆热水,帮家里的长辈洗脚,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爸爸妈妈高兴地夸我是孝顺的好孩子。饭后刷碗,帮妈妈洗衣,帮爸爸整理家务。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我要感谢爸爸妈妈的身体力行,也感谢爷爷奶奶的谆谆教诲。
“百善孝为先”,“孝敬无底线”,我会牢牢记住这两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还要把这两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争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篇四:百善孝为先】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我家的家风是:“百善孝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我们家是个大家庭,爷爷奶奶与我们合住,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小区里传为佳话。爷爷在棉纺厂上班,单位离家远,骑电动车还得一个小时;每天站着工作八个小时,尤其是上夜班,更是熬人。奶奶、爸爸、妈妈体谅爷爷年纪大、上班辛苦,家里的大事小情从来不让爷爷费心,每次爷爷上中班、夜班,他们都教育我小声说话,不要影响爷爷休息。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爷爷奶奶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听爸爸讲,爷爷的妈妈瘫痪在床长达八年,爷爷和奶奶那时上着“三班倒”,他们一边忙着上班,一边抚养年幼的爸爸,还尽心尽力地照顾瘫痪的奶奶。爷爷一共兄弟四个,轮流照顾老人。轮到爷爷奶奶照顾老人,他们无论饮食起居、增减衣物,还是陪老人说话,都无微不至;轮到别的兄弟照顾老人,爷爷奶奶也常去老人那里看看吃饭了没,饭菜可不可口,有没有别的需要。
爷爷奶奶的孝行教育、影响了爸爸妈妈,而爸爸妈妈又用自己的孝行教育、影响了我。看爷爷下班回来累了,我主动帮他按摩;每周末的晚上,我都陪奶奶下楼遛弯,锻炼身体;爸爸妈妈生病了,我帮他们端水、拿药,并送上贴心的问候……
从古至今,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孝行天下,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作为现代的少年更应该懂得孝敬长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效祖国,振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篇五:百善孝为先】
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有人以名车豪宅为傲,有人以升职加薪为豪。而我,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在奶奶、妈妈的行为感召下,则认为“孝”才是人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财富。
奶奶的童年生活十分艰苦,在奶奶刚刚上二年级的时候,家里便添了小弟弟,奶奶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姥姥,便让奶奶——成绩优异的小班长退了学,在家里专职照顾小弟弟。几十年以后,奶奶的弟弟做了人民教师,而奶奶则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度过了四十几个平凡的春秋,同时还要照顾她病重的母亲。太姥姥重病在身,大小便不能自理,爷爷奶奶怕来不及照顾,就常常把被子铺在地上睡。在太姥姥病情加重时,常常需要输液到深夜,奶奶便整晚整晚的陪在床边;在太姥姥孩子般不肯吃药时,奶奶便讲各种笑话,哄着太姥姥吃药。在奶奶的悉心照顾下,太姥姥的病情一次又一次的好转。我曾经不解的问过奶奶:“当年太姥姥让你退学,让您做了一辈子的农民,现在,您还这样细心的照顾她?”奶奶意味深长地说:“那个时代,读书的机会总是让给男孩子,你太姥姥也是没办法呀!但是,养育之恩大雨天,我的生命都是她给的,替我决定命运又能如何?谁没有做母亲的那一天呀!我一直坚信,只有身为儿女的自己做的问心无愧,才能保证自己的儿女对自己地照顾全心全意,对自己十分地孝顺。”
尽管奶奶的照顾无微不至,但死神还是在太姥姥84岁这年降临了,太姥姥走得突然,奶奶一时无法接受,便病倒了。奶奶生病的日子里,爸爸妈妈都请了假,在家照顾奶奶。尽管奶奶一次又一次的劝爸爸妈妈回去上班,但他们还是留下来。看着围在病床前的我们,奶奶笑了,欣慰地对我说:“怎么样,我没说错吧……”我撒娇地说:“那当然,奶奶这个大孝女的话,哪句不是至理名言?”听了我的话,原本愁眉不展的父母也笑了。
几天后,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奶奶痊愈了。爸爸提议去饭店吃一顿,一方面,给奶奶补补身体,另一方面,犒劳一下照顾奶奶的大功臣——妈妈。生活中的诸多不快,都已归于过去;如今让人铭记的,唯有团圆围坐的幸福时光。望着餐桌上每一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的幸福,我在心中默默许下一个愿望——愿自己,现在是一个乖巧孝顺的女儿;愿自己,以后是一个慈爱且被孝顺的母亲。
古人云:“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今日,妈妈与奶奶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明日,我将用行动,为它再添光彩!
【篇六: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小父母教导我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孝顺父母已成为我们的家风。
我小的时候,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广告:一个小男孩儿看到她的妈妈为姥姥洗脚,也自发的为妈妈打洗脚水,那个小男孩儿的妈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当时我很不理解这位母亲的做法,她为什么要流下眼泪呢?这则公益广告在中国顿时引起了社会上的孝心热潮。但我觉得我的爸爸妈妈就不太孝顺,因为他们总是有各种理由不去看望老人们。有时候只是光打一个电话敷衍了事。每当这时我就生气地大声喊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令我感到我的父母不太孝顺。直到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对父母的态度,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
那天是星期六,我来到了姥姥家。姥姥见到我十分高兴,又是搂又是亲,给我做完午饭后让我给妈妈打电话,让她和爸爸一起回家吃饭。一个电话打过去,一句熟悉的话又响了起来:“您的拨打用户已关机,请稍后再拨。”我的脸一下又拉得老长“怎么又不接电话!”姥姥听见了,对我说“爸爸妈妈忙,咱们和姥爷先吃吧。”“忙也不至于连看您一眼的时间都没有了吧?小时候还教育我要学会孝顺父母!”我一脸气愤的大声嚷道。就这样,我闷闷不乐的吃过了午饭。
下午,天气挺好的,姥姥就带我去“小片荒”打理西红柿。正值汛期,天气变得像脸谱一样快,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姥姥和我迅速往外面跑。此时大雨倾盆,能见度不足五米,我和姥姥摸索着前进,但找不到了回家的方向。我们期待着姥爷来拯救我们,可这么大的雨姥爷出来也是白搭。忽然听到一阵电动车的鸣笛声,向后一看原来是爸爸妈妈来了,他们披着雨披,走近了一看,他们的车把上还挂着大大小小的礼品,我发自内心的激动的喊了一声:“爸妈,你们来啦!”姥姥也说了一声:“芳芳,你们来啦!”爸爸下车,把雨披披在姥姥身上。我清楚地看见姥姥眼睛里有一丝泪光。随后,爸爸又说了一声:“我们来了,妈,咱避一避雨。”妈妈抱起了我,把我藏在雨披下我抱住妈妈使劲的亲了一下,之后我们就在雨中等待着天晴。妈妈爸爸和姥姥聊着生活和工作中的情况,我则看着每一个该发言的人,觉得他们都很亲切这也许就是家的味道。十来分钟后,雨停了,我们回到了楼下。姥爷正在楼下张望,看到我们回来就急着帮我们提东西。进了家,我们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我们很开心。在姥姥家洗完澡吃过晚饭后我和爸妈一起回到了家里,走的时候,姥姥和姥爷依依不舍的目送我们渐行渐远,我也看着他们的身影逐渐消失。
那晚,我心里有许多话想对爸爸和妈妈说,但有说不出口。这的确是我错了,礼物和雨披已经能证明了很多事。爸爸妈妈那么努力地工作,是为了给姥姥姥爷好一点的物质生活,也是为了让二老不用为我们的生活而操心。这让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广告里的母亲会哭,那是因为她的儿子的孝心感动了她。同样,姥姥也是被爸爸妈妈的孝心感动了。
我的爸妈传递着这个社会的一份正能量,要知道如果想要和谐的大家,那么,就请从小家做起,百善孝为先。
【篇七:百善孝为先】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这个坏名声会一下子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
我家的家风以“孝”为标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首先要有孝的义务意识:孝顺要发自于心,从内心深处真正体现对父母的爱与敬。其次要有孝的自觉意识:老年人操劳了一生,对家庭奉献了一生,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子女应在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情感上自觉地对父母进行照顾。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广告片:说好了星期天儿女们都回家团聚,妈妈一大早就起来高兴地忙碌着,为孩子们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可是,到了吃饭时,却接到了女儿、儿子及孙子分别打来的电话:女儿朋友聚餐不回去了,儿子公司加班不回去了,孙子要和老师去游乐园也不去了,他们都嘱咐老人自己吃,每次电话铃声响起,老人总是乐呵呵地去接,而等放下电话,老人的脸上充满了失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屋子里静悄悄的,只听得见墙上钟表的滴答声,这位老妈妈呆呆地看着没有画面的电视毫无胃口,她的身影看起来分外孤单……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这则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汉文帝刘恒,他是一国之君,但并没有因此而忘记关心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极为孝顺。一次母亲生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三年里刘恒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他亲自为母亲煎药,煎好后他必然亲自尝尝药汤苦不苦,烫不烫,尝好后才一口一口地亲自喂给母亲喝。他有时实在困了,就趁母亲睡着后在母亲床边稍微睡一会儿。就这样,他尽心尽力地照顾了母亲三年,最后,是孝心感动了上苍,他的母亲终于康复了。
刘恒作为皇帝,平时日理万机,却还能够坚持每天下朝后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为母亲亲自尝汤药。正因如此,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刘恒却能坚持三年如一日,而我们现在的人呢,能像刘恒这样孝顺自己的父母吗?答案是:不一定能。为什么做不到,理由是:忙。
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资上的丰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胜,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强国。

刮痧观后感篇(四):我会照顾妈妈

妈妈整天忙忙碌碌,终于有一天她病倒了,我多么地担心呀!我已经长大,会照顾好妈妈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妈妈陪着我练书法。写着写着,妈妈的头越来越晕,我一看慌了神,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不过我马上对自己说“冷静”,这个时候我可不能慌。平时都是妈妈照顾我,特别是我生病时,妈妈更是嘘寒问暖。现在妈妈生病了,我一定要学会照顾妈妈。我让妈妈坐好,帮妈妈按摩头部,又帮她捶背,想让她舒服一点,可妈妈还是晕得不行。哎呀,会不会中暑了,妈妈说这么冷的天中什么暑呀,我说:你们不是经常说“冷痧”嘛,试试看呀。我又学着妈妈为我刮痧的样子,认真地为妈妈刮痧,可刮了半天也没动静。也不是中暑,还是作文让妈妈睡会再看吧。
妈妈睡着还是晕,晕得就想吐。她冲出来吐了好几次,每次都吐得稀里哗啦的。我又是帮妈妈倒水漱口,又是递毛巾,心里紧张得比自己吐还要难受。我想送妈妈去医院,可妈妈晕得一动都不想动。突然妈妈叫道:“宁宁,快帮妈妈泡杯红糖水。”我一听立刻就把一杯红糖水泡好给妈妈喝下。慢慢地,妈妈真的不晕也不吐了,妈妈说这是低血糖,刚才一直都没想到。哎呀,我的老妈怎么也会犯傻呀。
晚饭后,我主动把饭桌收拾得干干净净,洗完锅碗后,又把垃圾倒掉。妈妈看着,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儿子长大了。原来每次我生病时,妈妈都是这么辛苦地照顾我。以后我一定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还要更好地照顾妈妈。

刮痧观后感篇(五):时光似飞鸟掠去

回忆,思念
夏天的热夜里睡不着,我们宿舍一行人趴在走廊的栏杆上仰望璀璨星空,等流星划过,等了好久没有等到,开始捉萤火虫,结果被值日老师发现,赶到操场上罚站。站着站着,有人忍不住小声歌唱,然后我们开始笑,星光把我们涂亮。
一场十八岁的战役很快就要打响,在兵荒马乱之前,我努力整理自己的回忆。
回忆十八岁的往昔,十六十七岁的青春离我们最近。那本在你我他手中传阅了无数次的漫画书,那个被我们在背后议论来议论去然后偷偷开心的男生女生,那个坏了的只存有一首歌的MP3,如今拾起来,依旧有种温暖的感觉。
不知不觉间时光就把我们带到了十八岁的路口。我们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十六十七岁珍贵的恩赐,肆意地挥霍青春,转眼就要面临分别。
那些说好的誓言,被我安放到心底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为了离别不忧伤——虽然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会笑着离开。
想念那些十六十七岁的不羁少年,脸上带着向日葵的笑,他们从漫画里走来,到我们的青春里参与一出没有剧本的戏。
成长,成熟
还记得吗?那时我们总是笑了哭,哭了还笑。我们对父母撒谎,我们悄悄把写有心事秘密的虾红色信纸藏在书桌最隐蔽的角落,但是十六十七岁后,我们慢慢变得不再那么任性嚣张。那个曾经对我们严厉的班主任,开始对我们朝九晚五埋头苦干的态度露出欣慰的微笑;那个常常念叨我们放学后打球到午休的宿舍阿姨,也开始对我们频频点头。同时爸爸妈妈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怎样叛逆和张扬,我们始终都是好孩子,我们生来就是这个世界最可爱的天使,每个人都有双独一无二的翅膀。
对不起过往那些青春里有过的明晃晃的伤害,轻易拒绝你的好意,所以,如果十六岁的那个下午能够重来,我还想在换位置的时候,坐你左边,让我们从借笔记的相识到最后离别时的惺惺相惜一直陪伴彼此;对不起过往那些时光里有过的误解,草率认定你的对与错,为一道题在教室里与你争吵,让彼此都脸红,所以最后想得到你的原谅。
我们因为无处安放自己倔强的自尊而彷徨失措过,我们因为受人栽赃陷害而委屈不满过,我们因为犯错而难受不安过,但是还好,亲爱的少年,我们都在向前走。
于是那些成长的痛与乐,在时间这双手有力的刮痧下,突然间变得那么真实可触,未来也明媚起来。
等待,前行
单纯的我们,曾经在心里面祈祷时间快跑,别让沉重的试卷剥夺了我们待会儿足球场上奔跑的快乐;我们又在心里面庆幸时间的蜗行牛步,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去搪塞自己的贪玩和不努力。
但终究还是知道了,时间不等人,青春了无痕。慢慢地,我开始写一点青春的文字,给你看见,给他们看见,给我自己看见,也让明天看见。栩栩,你说过要把我青春的文字编成歌,把它唱给大家听;婷婷,你答应过我,要和我一起写一部小说,纪念我们最疯狂的三年……
你们知道我一直在等,耐心地等你们给我回音。但是在飞逝的时光面前,任何一朵花都经不起等待,所以为了赶上通往明天的火车,和你们在下一站重逢,我又得上路了,背着我梦想的行囊,去往另一个远方。
是谁说过,青春就是一场马不停蹄的相逢与错过。总有一天,也许时过境迁,也许沧海桑田,但我们定会再次遇见彼此,趴在对方的肩膀上狠狠地哭泣。当然也会笑着擦肩而过,相交后恢复平行的轨迹,继续一个人吹风淋雨孤单的旅行。但是亲爱的朋友,青春的华章曾经为我们奏响,不管怎样,当我们举起酒杯,庆祝青春的过往洒下满地碎屑阳光,我们的笑一定胜过一切。
手中的口琴停了下来。十六十七岁的时光就像飞鸟,昨天,我们还在题海里苦战,沉浸在嬉笑怒骂中,今天,我们怎么就站在了十字路口?
想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刮痧观后感篇(六):越长大越坚强作文

【篇一:越长大越坚强】
小学六年的顺风顺水,让我几乎没经历过什么困难的磨练,我不知道失败是什么滋味,更不知道挫折会让人更坚强。
父母是重视我的教育的,为了我有一个好前途,他们将我择进了一个好学校,刚进校时的青涩,现在仍留在我的脑海中。学生从四面八方涌入学校的大门,大都是两三人结伴,他们有说有笑,谁都没有注意到我,我尴尬极了。都说大学校有包容感,我却感觉到自己被排除在外,这个学校不属于我。学校的老师也不再照顾我,除非我拿成绩说话。每当父母问我新学校怎么样,我总回他问一句“挺好”这只是我迈入初中的第一个磨练,这也激起了我的斗志,我努力学习。我渐渐悟到,开头成败并不算什么,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也许新学校的开头就给了我重重的一击,那么当我走进它,才发现今后的日子也不是顺风顺水。
前一段时间评团员,我朝思夜想之后还是决定叫一份入团申请书。评选过程很简单,只需在你觉得可以入团的同学的名字后面打一个对勾,我看着纸条上的名字一个个从我眼前滑过,我才知道我的名字在这张纸上是那么渺小,决定我命运的,只是那小小的对勾。我想到了失败。票一会儿就唱完了,那一刻也终于来了,我确实输了。
这让我想起了小学一年级时入队时的情景。全班被老师领到英雄山广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才可以入队,我有幸入选了,当时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的我觉得入队多么光荣,却没想到那些没入选的同学,小小的自尊心所受的伤。
我觉得失败了并没有什么,我不伤心,更不会去抱怨这世界太多的不公平,如果我真去抱怨,那太多了。每天上网,听广播,看报纸,就处处是对社会的抱怨,所以光抱怨,是没用的。
我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经历了一些挫折,知识固然重要,知识改变命运。挫折也很重要,挫折使我坚强。越长大越坚强,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用一颗平常心面对,在社会中,坚强地应对各种挑战。
【篇二:越长大越坚强】
天已微亮,我已长大,学会微笑,学会坚强,学会不再掉眼泪。——题记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每每听到这首歌,内心总会泛起一阵感动。突然觉得自己找回了坚定的信念,能够更加执着地向前奔跑。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会更加坚强,更加有勇气吧。至少,我做到了。
3岁。3岁的我,大概是天真且可爱的吧,小心翼翼[注: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地跨着楼梯,一节一节,似乎是因为爸爸讲的某个笑话,我咯咯地笑个不停,一个不留神,就从七八节高的楼梯上绊了一跤,滚了下去,虽然没伤到哪里,但还是吓坏了,哇哇哇哇哭得没完没了,得大人哄上好久才止住哭声。这时的我,应该是最不淡定,最不坚强的吧。
11岁。11岁的我,开始接触时尚,前卫的流行词汇,懂得了什么叫淡定,但那时的我懵懵懂懂,不知道淡定的真正内涵,只不过是偶尔装淡定罢了。记得那次学骑自行车,由于初次接触如此高难度的动作,平衡度掌握得不牢固,总是摔跤,第一次我两手握住车把,一只脚踏在踏板上,另一只脚刚想上来,“啪嗒”一声,摔了个大马趴:第二次我先让妈妈扶着车身,待双脚踏上踏板后。我颤颤悠悠地向前,刚想鼓励鼓励自己和老妈,结果一回头,老妈早就双手离开了车身,我惊讶至极,一分神,又摔了一跤……几次下来,虽然忍住没哭出来,但是心里酸楚极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终究是没流下来……但我知道,这还不够坚强。
16岁。现在的我,开始理解坚强,淡定的内涵所在,开始在自己如花般的岁月里拼搏,即使会伤痕累累,我也要忍住不喊疼。前几天,因为牙齿的缘故,我必须去医院做个手术。虽说是个小手术,但我的心里还是有些慌张,不知怎么办才好。那天,极热,但天空是蒙蒙的灰,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手术隔间,我看到了医生,护士都在注视着我,我甚至觉得那种目光充满同情!我告诫自己要淡定,要坚强。在手术以上躺下来,便有人将一块白色的手术布遮住了眼睛。眼前,一片白色。我深呼吸一口气,张开嘴,任凭医生在口中注射麻药,开刀。窗外,开始打雷了,轰隆隆的声音和医生们小声的交流混杂在一起,谱成了一曲《恐怖交响曲》。内心不知是何种滋味,苦涩和酸楚涌上心头,但我始终没哭。血,涌了出来,虽然无法看到,但我能感觉到那血腥的气味。连医院的消毒水的味道都无法掩盖。十几分钟后,手术结束,我淡定地走了下来,眼泪却终于流下来了,我知道,我学会了淡定,学会了坚强,青春是不能用眼泪来诠释的,我知道,越长大,越坚强。
成长是一个逐渐懂得淡定,懂得坚强的一个过程,也许我还不算最坚强的,但我成长着,坚强着,不管以后的路有多艰难,都必须用自己的坚强来披荆斩棘[注: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人生的勋章。
越长大,越坚强。
【篇三:越长大越坚强作文】
小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脆弱的天使,张开两只洁白、美丽的翅膀,从天堂来到人世间,在这里进行了第一次地飞翔,自由地在天地间飞翔。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却打断了我们的双翼,从此,我们只能忍着疼痛在人世间生存……
在人世间,我们是一个个天真无暇的婴儿,生活在父母与家人那温暖的臂弯里无忧无虑的玩耍,幸福快乐地过着。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上学了,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新朋友。然而,原本是脆弱天使的我们,如何禁受住岁月的考验与挫折?
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要坚强!但在我们原本生活的地方,是那么宁静,那么美好,没有硝烟,没有挫折。这人世间的一切让我们惧怕又不得不勇敢的去面对。
面对无数成长道路上的挫折,我们无从适应,这时除父母外,一个个为我们引路的天使出现了,他们未必穿着白色的衣服,但他们身上都散发着迷人的光线,他们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老师!
老师教会了我们坚强,教会我们知识,教会我们以前不会的一切。在他们和风细雨的教导下,我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知识点的转折迎来一位又一位的新老师,他们仍然耐心的为我们解答疑问,用心地教导我们知识。他们仿佛未曾改变,仿佛就是以往的老师,但不是、他们拥有同一个光荣的名字,有着同样光荣的责任却不是同样的人……
人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越长大就越坚强。是的,当年脆弱的我们,羽翼稀疏的我们,现在已是羽翼丰满的天使,像我们原来的爸妈一般。现在的我们无所惧怕,以可以在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晚年,我们又再次踏上天堂的阶级,看见熟悉的风景,心中汹涌澎湃。上帝问我们:“你们现在想做什么?”我们缓缓道出:“上帝,我们迷上了人这个身份,我们想再到人世间去,再去感受人生的甜酸苦辣,再去感悟越长大越坚强的道理!”上帝没说一句话,挥一挥衣袖,我们又来到了人世间,开始了只属于我们自己一个人的人生……
【篇四:越长大越坚强】
“天已微亮,我已长大,学会微笑,学会坚强,学会不再掉眼泪。”
——题记
或许春天就是这样。美丽的外表下暗藏着隐形杀手。因为讨厌脆弱,所以讨厌生病。因为讨厌生病,所以讨厌多病的春天。悲哀的是,我不幸生病了。
已经生病很久了,其实从开学初到现在一直都不断。先是发烧,接着得了咽炎,后来又犯起了肠胃病。好不容易以为挨过去了,却又开始莫名的头晕,注意力集中不起来,眼皮死命地想合起来。我努力让自己打起精神来写作业,可是今天晚上实在还是撑不住了。
我趴倒在课桌上,看着成堆的作业,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老妈关心的询问着我,我确实有一句每一句有气无力的应付着。她大概是知道该怎么办了,吃完饭后便决定替我刮痧。生病的认识最脆弱的,是最需要依靠别人的,即使拥有有一颗再坚强的心,这个时候却也是疲惫不堪的,更何况我还只是个孩子。所以,这个时候的我,是最听老妈话的了。她端来一碗水,便开始了。一下一下。很痛,是真的很痛,特别是对没什么经验的人来说,于是我的眼泪水在眼眶里开始不住地打转。老爸说,要不打他一下,这样我就好受多了。我没打,不是因为心疼,而是因为我痛得没力气了。这艰难的十几分钟总算是过去了。我妈满脸欣慰地说:“瞧,都黑了,黑了呀,病马上就好了,”她扶着我走到床边,替我铺好棉被,让我躺下。想了一会,由跑了出去,替我削了个苹果。老实说,我从来没觉得苹果原来是那么好吃。我突然想起了小升初那会得了腮腺炎时的情况。那时临近期末,却偏偏得了这档子病,被迫停课呆在家里,心情真是郁闷的要死。老妈天天把棉被搬过来和我一起睡,天天开导我。今天,她又这么做了。
突然觉得眼睛酸酸的,泪就这么滑落了下来,透过鼻尖,触摸眼泪,温馨里漂浮起坚强的味道……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电影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电影推荐文章

励志电影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