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6篇

时间:2018-11-07 来源:青春励志 点击:

十三岁的际遇篇1:我读《十三岁的际遇》_700字


  北大,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北大,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题记
  田晓菲,她的十三岁,在对自己的反思中充溢着昂扬的自信;十三岁的她,在对北大的观察描述中显现着敏锐的思想和青春的情愫。
  田晓菲七岁时看到北大的照片,心里就默默的许下一个心愿:她也要到北大读书!一粒幼小的种子在她的心里萌发了幼芽;当她十岁时,坐车从北大门口经过,她却不看北大,因为她坚信:她将来一定会到北大读书!萌发的幼芽含苞欲放;果不其然,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在十三岁那年,他跨进了北大的校门,她的愿望实现了,此时,花蕾,变成了一朵娇美的花儿。
  这时我领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实现梦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愿意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苍天不负有心人。李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可以磨成针。”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田晓菲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
  北大,的确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到北大读书是件容易的事吗?没有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不行的!有时,我真的好羡慕田晓菲,为什么十三岁的她在北大的教室,而我却在初一的课堂上!我知道,我们之间是有差距的,虽然我不像她那么优秀,在十三岁那年就进入北大,所以,我只有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踏踏实实地走完人生这短暂的一条路。永不气馁,永不言败!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几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到那时,我会在那起始的港口等候你,成为你的船客,投入你温暖的怀抱中!
 
    山东烟台莱州市夏邱中学初二:沙颖婕

十三岁的际遇篇2:13岁的际遇_500字

  这几天整理房间,在一本相册里我发现了一堆照片。于是便坐下来翻阅着。
  小时候,小小的我,圆圆的脸,胖乎乎的小手中拿着糖,却还想再吃一点。那时候,贪吃的我什么也不懂。
  再大点时,我像个小大人,拿着笔专心地写着什么。不再缠着妈妈了。那时候,幼稚的我心中怀着许多梦想。
  上学了,穿着新校服的我,笑得像朵花,散发着儿童独有的稚气。那时候,天真的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给父母买零食吃。
  步入中学了,我早已摆脱了那股孩子气,带着远大的理想认真的听课。现在坚定的我坐着载满梦想的小船驶向终点。
  我在长大,明白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现在的我可以为一句玩笑话跑到上气不接下气;可以为一本无名小说中的小人物感动得泪流满面。
  现在的我,一脚已经踏入了青春成熟的门槛,另一只脚却还在小孩幼稚的梦中死死不肯出来。想去实现一堆梦想,可又不肯去吃苦。就是这种多重的性格,让十三岁的我们变得那么独特!
  有人说:“十三岁的我们,一边玩着童年的大风车,一边却又踏上了人生的第二起跑线”。
  十三岁的少年,喜欢春的花、夏的风、秋的月、冬的雪;十三岁的少年,可以壮志凌云、豪气冲天;也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十三岁的花季少年,面对的是一张纯净的白纸,你可以去涂鸦,也可以画出世上最美的图画。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天的太阳都是一轮崭新的红日,理想永远在云端放着异彩!
    六年级:奕飞

十三岁的际遇篇3:读写超级链接

  从阅读中学习、积累写作知识,在写作中实践所学知识,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使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呢?“读写超级链接”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主要途径有:
  1.与学生认识链接。《本命年的回想》是作者刘绍棠60岁时回忆幼年过年时的情景,我们现在过年的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情景让你久久难忘?
  2.与学生思想链接。《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学生田晓菲对生活的认识,你也十三岁了,你对生活有怎样的认识呢?
  3.与学生爱好链接。《都市精灵》呼吁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但为什么人们平时还残忍地玩耍动物?还大口吃动物的肉,潇洒地穿动物皮制成的衣服?人类何时才能停止这样的恶行呢?
  4.与学生兴趣链接。《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原因是光线与声音作怪的结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未知,又了解了哪些奇妙?
  5.与学生感悟链接。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中写雨的句子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雨,是恼人的雨。约定没法实现,相见又须推迟。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雨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雨,是痛苦的雨。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力。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写雨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雨,是残忍的雨。巢覆哪有蛋存之可能?同一种景,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悟,同一种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看,感悟也不同。写出你看到雨后的一种感悟。
  6.与学生想象链接。《最后一课》通过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快乐——诧异——懊悔——珍惜——激动——爱国之情升起。据此,以《放学路上》为题,请你想象会发生什么故事?假如韩麦尔与小弗朗士有一天相遇,又会是怎样的情景?以《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7.与自然环境链接。《苏州园林》表现出设计者们和匠师们刻意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可现在的人们一面在谈美化生存环境,一面又在毁坏大自然。记下你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或谴责,或提醒,或呼吁。
  8.与重大事件链接。集体收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学写新闻,报道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
  9.与写作技法链接。《纪念白求恩》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为议备,议从叙出;两者有机结合,方能展示神威。学用这样的写法,在平时的作文中模仿着用。常见的如仿写、续写、改编、创编、评说等。方法从文中总结出来,再在写作中练习。
  10.与课外读物链接。读过电视文学剧本《〈长征〉节选》后,再选读课外的《七根火柴》、《草地晚餐》、《丰碑》、《三人行》等同样写长征途中故事的文章,然后模仿电视文学的创作方法,试着改变为电视文学剧本。
  11.与综合实践链接。近年来,传单式广告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以致于无论走在街头还是回到家里,都会迎面递来或者是塞在门缝里、门把上的广告传单。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无孔不入的广告攻势,人们不由发出疑问:为何商家会如此热衷于这一广告形式?它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请你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利用假日进行问卷调查或采访,最终写一份课题研究报告。
  12.与探究学习链接。学过鲁迅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雪》以及阿累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的《一面》,再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著作,以《走近鲁迅》为题,介绍你认识的鲁迅先生。
  这样的链接,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发现资源,收集资源,利用资源;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进现实生活,体会真实生活,感悟美好生活。这样的链接,最终使学生阅读与写作进入了新的天地;使教师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步入崭新境地。

十三岁的际遇篇4:翟伟日记四则_1200字

  2001年8月17日星期五
  小雨转睛
  “啪”的一声,引来大家一片惊奇的目光。
  原来是一个同学把袁铁强推了一下,正好碰在了光志瑞同学的水杯上,水杯翻滚在地,霎时两位同学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一会儿,光志瑞来了。一个同学赶忙告诉了她事情的经过。我想,光志瑞一定会让那两个同学赔,说不定还要说上袁铁强几句。而光志瑞却一声不吭,拿上笤帚值日去了。
  当光志瑞回来时,袁铁强主动上前问:“你的杯子多少钱?”没想到光志瑞那么宽宏大量,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声:“算了吧!”一句“算了吧”,终结了这件事的发展。
  事后,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宽宏大量的心胸,遇事就和人斤斤计较,那生活该是多么紧张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光志瑞同学学习,抱着“吃亏是福”的处事态度,那我们不就会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朋友不就真的“遍天下”了吗?
  今夜无眠
  2001年8月25日星期六晴
  今夜的球迷无人入睡。
  因为今晚我们的足球键儿在亚洲区十强赛的第一场比赛中以3:0战胜了阿联酋,为冲击世界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由于我们在主场比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里有球迷的助威、有家乡父老的支持、还有足球健儿的奋力拼搏,我们取得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我觉得,比赛场上球迷的加油、呐喊
  ,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困难时,球迷们齐唱国歌为足球健儿鼓劲失败时,球迷信依然决然地跟着队员们,为他们努力加油胜利了,他们会和运动健儿共享成功的喜悦。很难想像,如果没有球迷的参与,足球比赛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球迷的助威,纵然胜利了,他们也不会开心。
  希望这个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我们最后的胜利,让我国的足球运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爱不释“脚”
  2001年9月16日星期日晴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望外公外婆。
  一到外婆家,外公和外婆就忙着把好吃的东西都端出来让我们吃,把所有好玩的东西都拿出来让我玩。中午,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吃了一顿团圆饭。
  临走时,外婆又从立柜里取出一双新布鞋,递到我的手上。又黑又亮的绒布鞋面,层层紧密结实的鞋底,鞋底下是用索子挽就的整整齐齐的花疙瘩,一看就知道是外婆一针一线亲手纳成的。我是第一次穿这种布底的鞋,一穿,好舒服,我觉得比穿上皮鞋、运动鞋的感觉都要美。我穿上鞋在地上走来走去,真有点爱不释“脚”了。
  有一首歌唱得好:“最爱穿的鞋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说明只有家人做的鞋才穿着舒心。穿着外婆的千层底,我分明感到了外婆对我的爱。
  朋友,你穿过这样的“千层底”吗?你体验过穿上这种鞋的滋味吗?
  感觉好极了,真的!
  任重道远
  2001年9月21日星期五雨
  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课文,学后,我对作者田晓菲产生了崇敬之情。
  这篇课文是北大学生田晓菲抒发她对北大的热爱之情的。那丰富的语汇、生动的比喻叫我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这是作者16岁时的作品。
  田晓菲13岁就上了北大,这多么令人难以置信,一个还在念初中的学生竟上了北大,太使人感到意外了。
  田晓菲在文中说:自己读过的书连北京大学图书馆最小的零头都不到。这句话使我觉得自己更是自愧弗如。田晓菲一定读书很多,否则她能上得了北大吗?而她却还觉得自己读书太少,我呢?可能连田晓菲读书的零头也不到吧!如果我读的书和北大的图书馆比,那可真是小小小巫见大巫了。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话我直到今天才真正地理解了,我知道了在读书这条道路上,我还有好多的路要走。

十三岁的际遇篇5:记忆中的同学情_800字

  俗话说:“如果你开始想念以前,你就老了。”如果按某个定义来说,我承认,我老了——尽管我只有13岁,尽管我还是个朝气勃勃的少年。我开始怀念那天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活,开始怀念小学校园的一草一木,开始怀念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更加怀念那美好快乐、如红酒一样醇香的同学情。
  六年的小学生活,留下了似山高似海深的同学情。或许是在大操场上奔跑,或许是因摔倒而被同学扶起的情景,或许是几个小顽皮被老师哭后而掉下的眼泪……开心也罢,伤心也罢,一切的甜酸苦辣、欢笑泪水,都已成为我永恒的回忆,人生中最纯真可爱的一笔。同学情,千丝万缕都时时刻刻触动着我的心灵;同学情,如此深,如此纯,如此令人难以忘怀。
  但在怀念的同时,我也默默地叹息。叹息什么呢?叹息同学情的短暂,叹息同学情的逐渐远去,更加叹息,我们再也回不了那美好纯真的同学情!每个周末,我都和一些以前的同学通电话。他们之中,有的考上了顺德一中,学习和生活都十分精彩;有的在不太理想的学校读书,话音里多了一份沉重、担忧;有的甚至在外省读书,连电话也拨不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际遇,每张脸都变得成熟了,每颗心都变得深湛了。我们不可能回到那纯真美好的时间里,我们甚至可能不会再相聚!这,是因为我们长大了。难道长大的代价就是那纯真美好的同学情吗?那我宁愿要回那不可能再拥有的纯真同学情!人生就是这样,得到一样东西,就必然失去一样东西。我叹息!我叹息!我叹息同学情的逝去,叹息苍天的冷酷无情!
  但向前望,又何尝不是美好的人生呢?正因为那一份份美好的同学情,才让我对生活一切充满憧憬和信心。看!初中的生活一样精彩,初中的生活一样快乐,初中的生活一样充满同学情。或许,在初中三年的时间里,能与更多的新同学结下更深湛的友谊呢?一定会的!我的前途一片光明!至于那美好的小学同学情,就让它成为我心中的一瓶红酒,越酿得久,就越香醇。偶尔平常,就会让我这个“老人”唤起对小学时代同学情的无限想念,更让我这个“少年”对前途充满信心。
 

十三岁的际遇篇6:教育家名人故事: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


  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父亲是贵族后裔,性格平和、保守;母亲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5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13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后,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希望,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还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台梭利几经奋斗才在22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来源。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却奠定了她生物学的深厚学养。
  蒙台梭利虽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26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只能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关于特殊教育的着作以及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此期间,她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在精神病诊所工作的两年中,通过细心观察,她发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经由这两年的亲身体验,一改传统尽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她得出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新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
  1898年,在意大利都灵的教育会议上的重要讲演中,蒙台梭利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儿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这一全新的观点一经提出,立刻在医学界和教育界同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部长不久任命她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在任职期间,蒙台梭利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低能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去。后来她说:“在特殊儿童学校工作而得到的实践经验等于使我得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教育学的学位。”?
  此前,蒙台梭利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综合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在任期间,她把这一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学校的同事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去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
  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以增进智能,每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7点她都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后,这些儿童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此事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这些儿童们所做到的这些事都是被人们公认为是不可能学会或做到的事。
  然而,在这条教育的道路上,蒙台梭利想的更多,走的更远。她并未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此时她开始考虑,假如缺陷儿童经过合适的教育可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标准,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她认为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根据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中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这至少表示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育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虽然这其中也许存在着些许的偶然性,但是这却的的确确是一件不能被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和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的,于是她毅然接受了新的挑战。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
  1901年,她从享誉欧洲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新做回一个脚踏实地的学习、研究的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7年的潜心研究,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了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这时,她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1906年,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一个非常偶然的际遇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桑罗伦多区正式成立,3个月后第二所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相继成立。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提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研制出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应用在60位3~5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儿童之家”,并邀请蒙台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
  蒙台梭利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访问美国,备受各界的欢迎。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宣布成立。以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或采用了蒙台梭利方法的学校一度达200多所。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惟一的两面金牌奖。
  人间正道是沧桑。好事多磨,1934年墨索里尼下令关闭意大利所有的蒙台梭利学校,查禁她的着作。蒙台梭利本人也被迫离开祖国,逃往西班牙,后又因西班牙内战爆发前往英国,随后辗转反复,在世界各地游学演讲,在荷兰、印度等地到处留下了她的踪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意大利政府才请她回国重建蒙台梭利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已耄耋之年,蒙台梭利仍然不辞辛劳,到各国作巡回演讲,指导教育工作,呼吁通过教育改造世界,促进世界和平。1952年5月6日,享有盛誉的蒙台梭利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82岁。一生为了儿童,蒙台梭利不仅是着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生命。

扩展阅读文章

青春励志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青春励志推荐文章

青春励志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