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8篇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篇(1):人间有味是清欢_750字
幽兰生于林,不因人不识而芳;仙鹤鸣于野,不因人不闻而不发;星宿列于空,不因人不见而韬光。人生就当经得起春兰碧挂,日月齐华,也受得住春意阑珊,月缺星疏。能在光环之下,也安于平凡之中。
林赛在纽约地铁站台的高山流水,却未引来知音驻足。或许是曲高和寡,或许是路人的趋炎附势。但林赛能够走下舞台,摘下光环,在吵杂的人群中倾情演奏,即便没有观众,她也值得我们尊重。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安于平凡,往往最为非凡。
梅妻鹤子,兰馨松盛。林逋不为明推暗就,甘心作田垄间的农夫。哺糠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篇(2):清欢
我独爱明月,爱她恬静,爱她淡然,我享受那平淡如水的快乐,享受那难以言表的清欢。
尘世喧嚣,数不尽的繁华,我无暇阅尽,也不愿阅尽,因为费神。大都市给予人的,永远只有金钱、名利和欲望,都是些太沉重的东西。虽望,却不愿及。
我喜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清与明净。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释放,是内心的愉悦。任谁,又能抗拒?
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淡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让人感到无忧无虑。又有哪个都市人不希望如此,纵使他们总说自己向往的是都市带给自己的刺激,纵使他们总说自己讨厌平庸的生活,可谁又不是总在伤痕累累之后才发现,自己如此渴望“采菊”的悠闲,一世的清欢。
我还喜欢“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淡雅与素洁。景致如此美好,也许只是一蓑烟草,一片缟素,虽不能满足你任何物质的需求,但有时却可能成为自己精神的寄托,带给自己超越物质的欢愉。
比尔·盖茨,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十七岁白手起家,到三十多年后的微软帝国,他不断创造奇迹,任谁都知道,它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但最后,万众瞩目之下的比尔·盖茨,终究还是退休了。除美国总统外,恐怕还没有哪个人的离去,会如此吸引全球的目光。但盖茨最终还是身退了,并捐出了自己全部的身家。
于此可见,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呢?又能带给人多少快乐呢?我想,盖茨最大的快乐绝不是曾经拥有过富可敌国的财产,而是将这笔财产全部捐出后,身退的快乐。
金钱或许可以换取所有的物质资源,可以得到别人的阿谀奉承,却怎么也换不来一个人的快乐。金钱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却永远填补不了自己内心的虚无。记得曾经有个富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穷的只剩下钱了。”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讽刺,也实在是可怜了这个富人,最起码,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贫穷。
苏轼有诗云:“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我爱极了这句诗,爱极了这清欢。它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情,它所拥有的,仅是蓼茸蒿笋的满足,仅是平淡无所求的快乐。
江湖风尘,滚滚而至,我承受不起。纵使我仅是个凭着风尘赶路的人,纵使我一无所有,但我仍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那闲适淡然的清欢。
我独逍遥于满世繁华,却只愿抱明月而长终,独守这清欢。
湖南澧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伍森丽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篇(3):读《清欢》有感_900字
喜欢林清玄老师的散文,他的文字仿佛有光,照进我的心房。说来好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文章竟是在试卷上,记不得题目是什么,只隐约记得关于镜花水月,还有他自己写的藏头小诗,首字连起来看便是“镜花水月”。或许,便是那时迷上了他的文字。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的一首词道出了人间
林清玄认为,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到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兴趣,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清欢,清静欢乐。清静,是一个人的清静,却又是很多人的清静,就像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样;而欢乐,只是一个人的欢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清欢的意思,大抵是如此。可现在的人,反倒以浊为欢,以清为苦。
林清玄曾和朋友一起去了圆通寺,慢慢爬山,欣赏野花,心里有着只有春天才有的一种欢愉。后来他又去了圆通寺,却不曾想,寺院门口摆满各种摊子,卖烤肠的,烤烤肠的白烟飘向寺院,一位母亲不准孩子吃烤肠拍打孩子,哭喊声尖厉急促,他转身而去。前后多么鲜明的对比。我想起了几天前去海边玩的事。沙滩并不是寺院那般应是清静的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大家都玩的不亦乐乎,我第一次见海,此刻正陶醉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一眼望去,水天相接,只觉得自己的心胸都宽阔了起来,大海,是足以让人尊敬的。美好却被人生生地打破了,坐在我斜前方不远的是一家人,看样子是刚玩尽兴了回来,小孩子吵着说饿,大人拿出面包,吃完却随手将面包袋丢在沙滩上,明明不远处就有工作人员摆放的垃圾桶!果然,凡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生在这个时代,清欢难矣!
林清玄认为,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到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秽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最美是清欢,愿世人都能找到清欢,品味人生。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篇(4):读东坡_900字
“愿得猎骑当风披”,他是年少轻狂的进士榜眼,“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情深义重的血性男儿;“人间有味是清欢”,他是寄情山水的东坡居士;“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是超然风雨的苏轼,苏子瞻。
一直以来,我对苏东坡存高山仰止之心,他之词赋空前绝后,废诗歌之郑声,立宋词之风骨。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那苏轼何尝不是别开生面,开亘古未有之新境。《赤壁赋》一出,行书天下第三,诗赋莫出其右,成一代之大观。天生健笔一枝针砭时弊,直言不讳。遇奸邪恶事如“饭中有蝇,不吐不快”,必口诛笔伐。纵然乌台诗案几近丧命,也打心里毫无悔意。如王国维所言:“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更有苏门四学士,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两位便是:一直以东坡门生自居的大诗人黄庭坚和婉约派一代风流词宗秦观。
然而这样才惊天人的他,也有着一些瑕疵。他迷信鬼神,曾多次上书神鬼或求雨祈福,或消灾避难。但他真不愧浑身是胆,即便遇到鬼也分毫不让,曾斩钉截铁地拒绝鬼的要求,竟慑服了鬼。这事姑且不论真假,但苏轼胆魄过人的形象,真是根深蒂固。晚年的苏轼也曾修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更是于诗词中流露出道学大家的风范,然而他临死却并未强求超脱,倒是有不知善而善的自然而然的境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这一切瑕疵,终归还是瑕不掩瑜。有人说历史不忍细看,看去遍体生寒。这话对,也不对。未读东坡,他光芒万丈,读过东坡,他悄临我旁。万事万物,可远观,不耐细赏。但唯有真正了解,按着本相去爱去恨,那才是真实啊。人追求真理,也是为此吧!我知他的缺点,但我仍然敬爱他,比以往更甚。忽然想起那句话,“我爱祖国,连同他的缺点”。这,正是我的心声。
苏轼一生无鸿儒之迂腐,而有孔孟之大智;无臣下之屈膝,而有天翔之丹心;无王孙之避俗,而有靖节之超脱;无紫衣之威仪,而有六一之爱民。他似乎傲立在历史洪荒的绝巅高不可攀,却又平易近人到仿佛与我们同悲同喜,与我们同在同处。他浑然天真,一如当初的谪仙人。
东坡,东坡,你真是毫无一点文学泰斗的架子!也许你躬耕在田偶然起身拭汗,我也难以分辨:你到底是那返璞归真,独一无二的宋词大家,还是那千千万万,平凡无奇的老农中的一个。或许,你都是。或许,你都不是。
高一:尤潘圣格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篇(5):有一种寂寞叫归依_750字
寂寞,是街景繁华过后的帷帐,曲终人散,才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寂寞,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牵挂,香消玉殒,才留下“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惆怅,一江春水,才放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小引
纳兰是寂寞的,所以通晓“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绝美;黛玉是孤独的,所以感怀“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心伤。陶潜是寂寞的,所以耘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苏轼是寂寞的,所以才吟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达观。
一直无法忘怀三毛那个谜一样的女子,她说:“寂寞如随,寂寞如影,不必化解,己成共出”。为了她心底的爱不再膨胀,为了她心底的痛不再汹涌,她毅然的放下流年盛放的春光,去选择与她爱的人静静的享受灵魂的萧遥,有人说她化作了一只不死鸟,在撒哈拉沙漠里与心灵的伴侣吟唱。
一直无法释怀苏轼的遭遇,他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了排忧解难,想必他内心做了无数的精神斗争,为了心中的清欢,他在多个寐不能眠的月蚀之夜,战胜了小我做到宠辱不惊,后人敬仰他的豁达,看来不知道苏子背后的寂寞是他所铸造的天上人间。
一直向往桃花源地,那个落英纷飞的季节,那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阡陌交通。为了内心留得清澈,陶潜开荒南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翁生活,过惯了纸醉金迷的达官显贵纵然嫌之落寞,可这里的心安又何必求得向庸俗无聊之仕所垂青。
三毛的寂寞归依了沙漠,归依了她灵魂的追逐,归依了心爱的伴侣。
苏东坡的寂寞归依了赤壁,归依了他遗世独立的胸襟,归依了人世难得的清欢。
陶潜的寂寞归依了桃花源,归依了他南山西畴的安适,归依了人间的真意。
随着细雨闲花皆落寂寞,文人英雄如是说:“你不懂我的快乐,就如同你不同我的寂寞。”也许正是这几颗玲珑易透的寂寞之心,才留得世间冷而清明的真性情得以归依。
大港八中高一:韩立正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篇(6):来日方长并不长_1500字
你说来日方长,邀我焚香煮茗;你说心在咫尺,转眼人走茶凉。
——题记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一阙瘦词,道出了他清旷、闲雅的生活之态。怀抱着对这首词的喜爱,我邂逅了于丹的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在几度人生起伏过后的蓦然体悟,也是于丹在这半世浮华中对生命的思考。书中,于丹用自己的五十载春秋告诉我们,当有一天,我们踏尽千山万水,尝遍世态百味,唯有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方可称之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然而,这又有多少人可以体会?苏轼用了一世光阴,于丹用了半世春秋。那我们呢?最为普通的我们,则又需要多久才会明白?于丹说,来日方长并不长。的确,在生活中,我们虚度了多少光阴,留下了多少遗憾,我们可以做的,唯有好好珍惜。
世人都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然而真正懂得生活,真正体味过生活的人才会明白,来日方长并不长。林徽因曾言“爱的,不爱的,一直都在告别中”,本以为来日方长,本以为可以爱一生,殊不知一转眼就来不及了,一转眼便再也见不到了。
2015的元春佳节,人人都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之中,而对我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庆祝之事。我的曾祖母,离世了……
打我记事开始,曾祖母就是一个老人;她那么老,好像从来未曾年轻过,她那么老,好像生来只为了做我的曾祖母。记得小的时候,我就爱听曾祖母讲述她的故事。从鬼子进村到嫁作人妇,从生活变故到岁月变迁,仿佛在她的口中有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那时光,岁月静好,时光荏苒,曾祖母安详地坐在竹藤椅上,慢慢地摇,轻轻地摇,摇出了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摇着摇着,思绪便摇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曾祖母的声音颤抖着。她的前半生过得并不安稳。七十五年前的那个秋日,风儿萧瑟;七十五年前的那个小山村,变得不再安宁。日本人侵略了曾祖母的故乡。那时的曾祖母只身一人,在二十岁的如花年华里,忽的失去了一切。烈火的焚烧,飞机的盘旋,无情的掠夺,使原本坚强的曾祖母变得不再坚强。在今后的生活里,她开始变得敏感,变得胆小。轻微的响声,都可以触碰到她敏锐的神经。但惟有在亲人面前,她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坚定。
我痴痴地想,痴痴地听,痴痴地以为可以这样过一生……
曾祖母越来越老了,我也在渐渐长大,我听到的,也不再仅仅是一个个的故事,更多的是人生道理。每每离开她,她总是微笑着告诉我“下次一定要再来哦!”我点点头。然而光阴似梭,“下次”再不知是何时。再转身,再回首,一人,一椅,一树,而已。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行善,二孝顺。记得再后来见到曾祖母时,已是在医院的病房中。苍白的脸,灰白的墙,黄白的床单,一切都是那么压抑,难以呼吸。她那么静静地躺在那儿,依旧那么安详。她是那么胆小的一个人,可面对死亡,却依旧含笑着。我知道,树已落叶,椅已不摇,人已苍老……
母亲说,曾祖母太老了,她要去另一个世界了。
离开医院的时候,我红了眼眶。我拉了拉母亲说,走了走了。母亲不说话。我一下子就哭了,又使劲拽了拽母亲说,妈,走了走了。母亲被我拽得后退了两步,我发现,我也站在原地没动……母亲也湿了眼角,嘴里重复着我说的话:走了走了……
我总以为一个人再老总可以再活一年吧,然而有一天,曾祖母还是离开了我们。就像土垛的院墙,风雨多了,总有一天会塌下来,没了,完了……曾祖母的一生我也知道的很少,我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可以慢慢了解她,孝顺她,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就像,她爱我很多,我只是喊她——曾祖母。
我输了,输给了来日方长。
有人为我们沏了一壶感情深挚的热茶,我们却总说来日方长;于是将茶碗搁置,待在花间一游再回,或他处小酌而归,以为它依旧会热香扑鼻等在那里,殊不知这世上回首之间便是人走茶凉。
请趁热喝这碗浓茶吧!
于丹错过了生命中的张主任和耿总,才蓦然醒悟“来日方长并不长”,我错过了生命中的曾祖母,才清晰明了“来日方长并不长”。史铁生说“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想,曾祖母的故事便也是这样的吧。它们是内心深处的温暖与朦胧,无法再组织成言语,只是为了收藏。张主任与耿总的承诺也已不再是承诺,它们是于丹内心深处的温馨与寂寥,和那些故事一样,仅仅,为了收藏。
不要错过了才明白珍惜。
来日方长,并不长。
2015很难忘。
高一:潘晓莹
点评:读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首先是思想感情的愉悦,当然来自你文章深邃新鲜的立意。生命脆弱,人生亦有诸多不可避免的错过,往事已矣,重要的是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不再错过。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你用真情打动了别人,这是你作文的最大成功。
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加油!
点评老师:金冬晴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篇(7):印象常州之东坡公园_1500字
坐在BRT上,伴随着摇滚的音乐穿梭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
双休日,难得的空闲,乘着秋意,出去走走,去寻找常州印象。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闻着东坡肉的味道寻到了美丽的东坡公园,真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啊。
常州,这个江南秀色的地方也令伟大的文豪东坡爱上了这里,这里就是东坡的第二故乡。东坡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在这里终老。东坡公园便是当年弃舟登岸入城的地方。
东坡公园位于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的东南侧,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道,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及古运河的半月岛组成的,两岛之间是由明代的古桥相连,只有4。3公顷的面积,却古迹众多,别有一番滋味。
人们为了怀念苏东坡,建造了舣舟亭。我放轻了脚步,走在这曲径通幽的石路上,去寻找那美丽妙秀的舣舟亭。舣舟亭位于园内南山顶,小巧玲珑的亭子不知是出自于谁之手,难道工匠们读懂了东坡的诗词歌赋,从而来了灵感建造的么?要不然,这座亭子怎会令乾隆皇帝留下难忘的记忆,怎会留下贵重的墨宝“玉局风流”。
在公园内绕过曲廊,便觉得顿时豁然开朗,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古色古香。运河绕园东去,点一笔江南秀色。
一代文豪苏东坡受世人所敬仰,所以以“龙子护门”。东坡大门上的门环就是用其形似虎,名曰狴犴(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做成的。以及半亭屋脊两端的卷为龙头,名螭吻(相传为龙的第九个儿子)做成的。地位低下,只能够在园林的建筑上看到这些形象。
我进入洞门,一眼望去,迎面白墙分隔成仰景、洞门作框景、漏窗的借景,并且以廊而相连,且配以花木松石,层层次次,错落有致。我顿时眼前一亮,看到了“三苏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一看,这岂不是泰山、华山、黄山的缩影吗。主干而高耸,次干而供奉,遥相呼应,错落而有致,这不是一幅俊俏立体的美画么,“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写照么?我随即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幅难得的秀美画面,作为珍藏。竹、梅、松这“岁寒三友”岂不是象征着苏家父子三么?
一步一景,一目一景。悄悄地,我不知不觉地已穿过了洞门。这块地方名曰:“怀苏庭”。怀念苏东坡,不是我一个人在怀念着他,而是更多的人们在怀念着。我随即在幻想着,能否在这庭中找到东坡的身影。眼前,一块“雪浪”的湖石闪入我眼前。原来之前看过有关东坡的书籍,上面记载着这则“雪浪”的故事。相传,东坡在扬州得到一块奇石,石头的纹路似长江风浪,洁白而无暇,就命名为“雪浪石”,并将它清供在案头盆里,终日观赏,之后又将其书斋更名为“雪浪斋”,东坡先生爱石,这石头不就如同东坡么,不就是东坡先生一生的写照么?我找到了东坡先生您的身影,就在此石上。
两株玉兰,格外显眼,枝枝笔挺。“谁信花中原有笔,笔笔忽生花”。传说中,当年东坡先生出生时,其母亲梦见了一位高人送来了一支橼粗的毛笔,是否暗示了之后的“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的绝句呢。作为唐宋八大家的东坡在诗词歌赋,书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也就暗示了先生的自知之明高风亮节的品德。不与春花斗艳,却永照千秋。是哦,我又找到了您的身影,就在这玉兰上。
这座塑像就是我们崇拜已久的大文豪苏东坡。在文章、诗词中读出了他的性格呈现多样:或柔肠,或霸气,或细腻,或雄浑……在书法、画中看出了同样令人佩服的性格。一生坎坷,屡遭排贬,流放。但却始终没有放弃文章书画,而是换景作诗,借景作画,且吟且走,且诵且唱,将贬的地方作为写诗作画的地方,将这路途却比做一次又一次的旅途,阅江水,看重山,随即成诗作画。千古一绝的诗词书画,给世人所呈现了你的精神。这一刻,这座雕塑又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
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时值49岁的苏轼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到常州居住,任命为常州团练副使,因此与常州结下不解之缘,此后往返于常州11次之多。公元1101年夏,苏轼蒙朝廷平反,随即从海南流放而北归,因身患重病,不得而知,心有余而力不足,客死于常州,享年66岁。因此常州是东坡先生的第二个故乡。
随即我又观看了龙亭、御碑亭、洗砚池等等,景色宜人,不知不觉到了暮色之中。暮色下,点点星灯将这座园子装扮成另一种风格。夜色下,桂花幽香,庭院飘满。朦胧中隐约的神秘,恰似我与东坡有个约会。约会在这夜色下,约会在这月色下,一起吟诵着“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难道这月色也懂得东坡先生之情感,难道这夜色也懂得苏轼之性格?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我将悄悄地离去……
江苏常州钟楼区航空技工学校高三:吕酉品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篇(8):有一种温暖来自自身_1200字
常常被如潮汐般密密涌起的幸福感拥抱在怀。
常常被星星点点、冉冉升起,而后汇成壮丽银河的温暖与美好感动至落泪。
但泪落无声,也只是因为拨动心弦那一刻的美好悸动。
而如此温暖万般,左右不过一“情”字。
“情”便是“情”,是纯粹而自由的,不必使其囿于“爱情”、“友情”等稍显狭隘的字眼。爱情可以凋零,友情可以褪色,但真正的“情”伴随生命而生,终只在生命终止时驻足,如此即便是光阴无情的剑,也未能在“情”上留下些许印痕。
莫要说“情”只属于少数人。当猎人放下举起猎枪的手,是情;当犯罪之人望见自己妻女流下愧怍的泪,是情;当逃学的孩子踏上回家的路,是情……谁能没有情?只是情偶尔被蒙上一层尘埃,失去了昔时光阴。但我相信,不多时,岁月定将交还澄静的情,便又是一片天高云淡。
“直叫生死相许”太过沉重,“情”或许更是一种“人间有味是清欢”。
有情之人,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绿丘清流,险峰深壑,处处情意如春潮涌动,漫山遍野,绵延于天地间。他携着风的手沿溪岸奔跑,衣袂点染着花香;他背靠粗糙的树干与飘零的秋叶呢喃私语,阳光懒懒地渗入他的皮肤;他坐在窗前向经过的雪花微笑问好,远处一枝红梅悄然送来满室馨香……而孤冷与哀伤便只好躲在墙角,不敢敲响他那扇看上去并不多加设防的心门。
有情之人,想的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而非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或怨“幽窗冷雨一灯孤”。因为情,所以一生温暖。因为有情,所以懂得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也能孕育出淡暖含香的光阴。他也向来知足。他庆幸自己有一个小而温馨的家而非一座金碧辉煌却寂寞空冷的宫殿;他庆幸自己拥有一园生在肥沃土壤中的野玫瑰而非一束插在象牙瓶中的假花;他庆幸自己尚且有泪可流,没有给表情带上微笑的面具,或是给心灵套上沉重的枷锁。
他眼中的帆不是帆,风也不是风,而是自由与远行;他眼中的光非光,影亦非影,而是人生与长途。他的心广袤无垠,丝丝绵绵的情如勿忘我花绚丽成一片大海,一波起,掩盖了无奈与悲伤,一波平,刹那海阔天空。有情人啊,在你生命中的每个时刻,世界都是美的。你看见的绯红花瓣在手指间飘落是美,冷清阴湿的路上累累的苦痛是美,一口在荒烟中被弃置的古井、一个在村落边缘捡到的神像是美,海岸边已经剥蚀的废船、断落了的一堵墙也是美。他自由、愉快地迈着轻快的脚步,安详地交给世界一种柔和的姿态,这像极了潺潺流水,因为不争抢不强硬,所以粗粝碎石没能在它身上留下创伤,不饶人的光阴也难以铭刻印痕。
有情之人,或许不信神,但他一定相信神圣。心中怀有神圣与信仰的人,不会被外物击败,更不会被自己击败。情与信仰紧密相连。东坡有所信,所以“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徽因有所信,所以吟出“你是爱,是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麦克阿瑟有所信,所以朗声道“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生命一次”。
且让烦恼随云飘走,随风散去,做一个有情人吧!祝福枯藤老树昏鸦;祝福杨柳岸晓风残月;祝福光年以外幽叹的冥王星;祝福春阳下消融的冰雪;祝福花开不败虽死犹生;祝福一盏清茗满庭芳菲春色入梦来;祝福一柄油烛心无浮尘明月照孤灯。
情是每个人内心最深最沉的温暖。
高二:赵晓迪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评:语言诙谐有趣,情节安排曲折生动,开头与结尾的呼应巧妙。你阅读广泛,积累了大量的词句。因而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情时,能用贴切的词形象地表达出来。但内容生动具体,段落明确,语言朴实,通俗易懂。
文章内容和题目搭配的较为牵强,内容上总体还可以,但只要是和题目一起看下来,总会是整体下降百分之五十,老师建议小作者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问题,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加油。
点评老师:孟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