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怙失恃8篇
失怙失恃篇(一):漫步陈迹,静绽光华_800字
张扬的青春,如夏风在如海的天空了咆哮。混沌的光线,充满噪音的空间,光和影变幻出的悲喜,岁月剥离掉稚气,让侵略性的年轻破茧而出,这是我们的青春,我们自己要做主,征服和统治世界的时代。
如同《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孩子,尽管父母说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道底色,但是他们仍然要主宰自己的青春。就像《瓦尔登湖》里梭罗说的,人的成长,要独自深深扎进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真实一步一步走过的路,会姹紫嫣红。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经历过荒芜的地域和流金的峥嵘,他们的人生像白云之上的幻城。穿越过尘世,岁月像流水卷动河沙一样,将他们的生命平稳的牵引着,日落或者月影,都是一蓑烟雨,唯我们是他们如游子般牵挂的远远村灯。父母的经验,期冀循着他们的陈迹,我们能一路平原纵马,走向春暖花开的春。
然而,世界斗转星移,经验一如既往。少年转身沧海明月,父母观念静守天长。殊不知,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仅凭过去的经验教训,如何走过平湖烟雨,岁月河山?如何能历尽劫数,尝遍百味?如果只是寻着父母走过的旧迹,自己得不到磨练,如何面对未来路上的冷暖朝夕,如何披荆斩棘?
青春气贯长虹,自绽光华如日。像那布衣童子甘罗十二岁拜相,雄辩天下周游列国:失怙之君康熙铲除鳌拜;封狼居胥霍去病凭一句“匈奴不破,何以为家”成千古名将。然而那《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任青春韶华有父母做主,落个孤独一生的凄凉结局、
但是,父母毕竟经历了“半壕春水一城花”与“曲似九回肠”的时光,他们的经验,虽然古老,但沉淀着珍珠和海盐一样的记忆。我们的青春需要走过一些他们走过的道路,避开许多弯路,车马喧嚣,在心里修篱种菊,积攒力量。
漫步陈迹,静绽光华。携着经验的微光去探索未来漆黑而未知的世界。肩披父母的情意和斗篷,走向未来的晴暮和日朝,在青春的风浪里出发,前行,绽放,闪耀!
高一:徐颖
失怙失恃篇(二):襄公·襄公十八年
【原文】
【经】十有八年春,白狄来。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秋,齐师伐我北鄙。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曹伯负刍卒于师。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传】十八年春,白狄始来。
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执孙蒯于纯留,为曹故也。
秋,齐侯伐我北鄙。中行献子将伐齐,梦与厉公讼,弗胜,公以戈击之,首队于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他日,见诸道,与之言,同。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逞。」献子许诺。
晋侯伐齐,将济河。献子以朱丝系玉二□,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
冬十月,会于鲁济,寻
失怙失恃篇(三):齐俗训
【原文】 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故
失怙失恃篇(四):黄帝四经称
称
原文道无始而有应。其未来也,无之;其巳来,如之。有物将来,其刑(形)先之。建以其刑(形),名以其名。其言胃(谓)何?环(刑)伤威。也(弛)欲伤法。无隋(随)伤道。数举参(三)者,有身弗能葆(保),何国能守?(·)奇从奇,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凡变之道,非益而损,非进而退,首变者凶,有义(仪)而义(仪)则不过,侍(待)表而望则不惑,案法而治则不乱。·圣人不为始,不专已,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翟其上者危。·心之所欲则志归之。志之所欲则力归之。故巢居者察风,穴居者知雨,忧存故也。忧之则取,安之则久。弗能令者弗得有。·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霸)者臣,名臣也,其实□□。□□臣,名臣也,其实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实虏也。(自光(广)者人绝之;□□人者其生危,其死辱翳。居不犯凶,困不择时。·不受禄者,天子弗臣也。禄泊(薄)者,弗与犯难。故以人之自为□□□□□□□□不士(仕)于盛盈之国,不嫁子于盛盈之家,不友□□□易之(人)。□□不执偃兵,不执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糜论天地之纪,广乎蜀(独)见□□□□□□□□□□蜀(独)在。天子之地方千里,诸侯百里,所以联合之也。故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正敌(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妾疑焉。疑则相伤,杂则相方。·时若可行,亟□勿言,(时)若未可,涂其门,毋见其端。·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当,立为□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天有环(还)刑,反受其央(殃),·世恒不可择(释)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祸。·有国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时机未至,而隐于德。既得其极,远其德。□浅□以力,既成其功,环(还)复其从,人莫能代。·诸侯不报仇,不修佴(耻),唯□所在。·隐忌妒妹贼妾如此者,下其等而远其身。不下其德等,不远其身,祸乃将起。·内事不和,不得言外。细事不察,不得言(大)。·利不兼,赏不倍。戴角者无上齿。·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实彀不华,至言不饰,至乐不笑。华之属,必有核,核中必有意。·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诰诰作事,毋从我冬(终)始。雷□为车,隆隆以为马。行而行,处而处,因地以为资,因民以为师。弗因无衷也。·宫室过度,上帝所亚(恶),为者弗居,唯(虽)居必路。·减衣衾,泊(薄)棺椁,禁也。疾役可发泽,禁也。草苁也浅林,禁也。聚□□隋(堕)高增下,禁也。大水至而可也。毋先天成,毋非时而荣。先天成则毁,非时而荣则不果。·日为明,月为晦。昏而休,明而起。毋失天极,厩(究)数而止。·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行曾(憎)而索爱,父弗得子,行母(侮)而索敬,君弗得臣。·有宗将兴,如伐于□。有宗将坏,如伐于山。贞良而亡,先人余央(殃)。商(猖)阙(獗)而恬(活),先人之连(烈)。埤(卑)而正者增,高而倚者崩(崩)。·山有□,□□屯屯。虎狼为孟(猛)可盾?,昆弟相居,不能相顺。同则不肯,离则不能。伤国之神。·□□不来,胡不来相教顺弟兄兹,昆弟之亲,尚可易哉。·天下有参(三)死:忿不量力死,耆(嗜)欲无穷死,寡不辟(避)众死。·毋籍(借)贼兵,毋裹盗量(粮)。籍(借)贼兵,裹盗量(粮),短者长,弱者强,嬴绌变化,后将反也(施)。·弗同而同,举而为同。弗异而异,举而为异。弗为而自成,因而建事。·阳亲而阴亚(恶),胃(谓)外其肤而内其?。不有内乱,必有外寇。肤既为肤,??既为??。内乱不至,外客乃却。·得焉者不受其赐,亡者不怨大□□天有明,而不忧民之晦也。(百)姓辟(避)其户牖而各取昭焉。天无事焉。地有(财)而不忧民之贫也。百姓斩木艾新(薪)而各取富焉。地亦无事焉。·诸侯有乱,正乱者失其理,乱国反为焉。其时未能也,至其子孙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生人有居,(死)人有墓。令不得与死者从事。感而极(亟)反,□道不远。·臣有两位者,其国必危。国若不危,君曳存也。失君必危。失君不危者,臣故佐也。·子有两位者,家必乱,家若不乱,亲臾存也。(失亲必)危,失亲不乱,子故佐也。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侍(待)其城郭之固,古(怙)其勇力之御,是胃(谓)身薄。身薄则贷(忒)。以守不固,以单(战)不克。·两虎相争,奴(驽)犬制其余。·善为国者,大(太)上无形,其(次)□□□□,□下斗果讼果,大(太)下不斗不讼有(又)不果。大(太)上争于□,其次争于明,其下(救)患祸。·寒时而独暑。暑时而独寒。其生危,以其逆也,·敬胜怠,敢胜疑。亡国之祸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信其□而不信其可也。不可矣,而不信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卖前□以知反,故□□,卖今之曲直,审其名以称断之。积者积而居,胥时而用,卖主树以知与治合积化以知时□□□正贵□存亡。·凡论必以阴阳□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信(伸)者阳而屈者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取(娶)妇姓(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黑(默)阴。予阳受阴。诸阴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祭乃反。诸阴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进,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译文包罗万象的大“道”浩广而没有边际,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时候,它好像没有;认识到它的时候,它便随之出现了。一个事物的形质和概念即将产生的时候,它的形状是首先显现出来的。事物的形质出现了,才可据此来给它定名。这样说意味着什么呢?这是需要人们仔细思考的。乱用刑法就必然伤损威严,放纵私刑则有伤法度,不遵循客观规律就会伤损大“道”。这伤害威严、法度、大“道”的行为反复出现,其结果就是自身难保,甚至失掉国家。
用非常规的手段处理特殊的事情,用常规手段处理常规事物,特殊与常规,各有其位,不能混淆。凡出现改变常规超越准度的情况时,那么应付的方法便是谦抑退让、虚静无为。最初改变常规的必有凶祸。依据仪器来测量就不会有误差,依靠仪表来观测就不会迷惑,用法度来治理就不会混乱。作为圣人,不先动、不偏执一己之见,天时未到便不预先谋划、而天时到了也不可失去时机,不谋求索取、而福祥来至也不可放过:总之要因顺上天的法则。做为君主,如果失去天道他的国家就会灭亡;做为大臣,欺蒙主上就会戮死;做为小民,轻蔑上司就会危险。人们心里想要得到的就应立志去完成它,立志想要达到的就应花费气力去实现它。巢居于高树者对风最敏感,穴处于低洼者对雨最敏感,这种对风或雨各自的担忧,都是由它们不同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而对各自的生存环境有明确的忧患意识的就能生存,如果能进一步安然处之的话就能长久;倘不能很好地对待这个问题,便不能自保其身。
做为“帝”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子,其实是他的老师;做为“王”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子,其实是他的朋友;做为“霸”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子,其实只是临时雇员;流亡君主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子,其实只是仆人罢了。自以为德能广大的人必被人们所唾弃,盛气凌人者很危险,甚至会自取耻辱和灭亡。人们在顺境时不要妄为乱作自取凶祸,在逆境时也不要自暴自弃放过机会。没有享受朝廷俸禄的,天子就不要把人家当作臣仆来驱使,如果提供的俸禄本就不多,那么天子也不要强求人家与己共患难。所以说天子御下的方法,应该是因顺人的天性,而不要人为地去扭曲它。人们切勿到极端强盛的国家去做官,不要把女儿嫁到极端豪贵的家庭中,不能与骄傲自大、轻视他人的人交朋友。圣人不是一味地反对用兵,但也不主张一味地用兵;战争手段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圣人上知天道的根本,下知地道的规律,它能够顺应天地之道,所以他有远见卓识,并且恬然自在。天子辖地一千平方里,诸侯辖地一百平方里,这种等级差异是和他们的身份地位相联系对应的。因此设立天子时,在等级制度上不能使诸侯与之相同;将正妻之子立为太子,就不使众妾之子在身份地位上与之相等;设立正妻,就不使众妾在身份地位上与之平等。如果两相对等就会相互伤害,两相混淆就会互相敌对。时机成熟了,就要在行动上立刻做出反应而不要声张:时机未到,就要敛藏心机,不露声色。天道控制着寒来暑往,地道掌握着高低的差异,人道决定着夺取和给予。如果取予得法,就可以尊为圣王;取予失当,就会流徙四方、身亡国亡。天道循环运行,有德必有刑,取予不当,就要受到天刑的惩罚,自取祸殃。人世规律是不允许舍弃法度而用一己之私的,如果偏执于一己之私,就会导致祸患。当一个国家还具备存在的必然条件时,人们是不能够灭亡它的;当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必然灭亡的条件时,人们也无法再挽救它。时机未到,要自隐其身以修德待时;时机到了,就应该广施其德,努力行事;而当大功告成以后,就要及时收踪敛迹,还原到最初的静隐,这样才不会受到任何危害。诸侯不一定有仇必报、有仇必血,关键要看是否合于道“义”。对于像蒙蔽君主、嫉妒贤才、陷害忠良、行为邪佞这一类的人,就应该贬黜和疏远;对他们如果不贬黜疏远,就会因此而生出祸患。君主如果连自己家庭内部的事情都不能理顺,就没有资格来讨论国家的事情;小是不明,大事也就谈不上了。君主对臣民如果施赏不丰,那么相对的他获利亦少;这个道理就如同动物既然有了双角就不会再有上齿是一样的。兴兵征伐,必须师出有名,功成而止。饱满的谷物没有花,意蕴深远的语言没有装饰,真正的快乐不表现在欢声笑貌上。因为内在的东西才是最根本的东西,这就好比花的内里是果,果的内里是核儿,核儿的内里是仁儿。有左必有右,右雌必有雄,这是天造地设、自然而然的。因此,人们的一切行事,或终或始都不要固执己意,应因顺天道。以雷为车,以云为马,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因任地宜以为资财,因顺民心以为师旅;不知因顺之道,这是不明智的。广修宫室,穷奢极欲,为上天所不容;大肆兴建了宫室也不能居住,即便居住了也不会长久。随意减少葬埋死者的衣被、祭品的数量和棺
失怙失恃篇(五):离娄章句下
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本书选18章。小恩小惠,不知为政
【原文】
子严①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②济人于溱洧③。孟子曰:“惠而 不知为政。岁十一月④,徒杠⑤成;十二月,舆梁(6)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 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①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②乘舆:指子 产乘坐的车子。③溱(zhen)洧(wei):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 密县。④十一月: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⑤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6)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7) 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 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 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 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 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读解】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引 华阳国志》) 说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 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 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 于事无补。与其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姓过河,倒不如利 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把桥修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使他们 再也没有过河的烦恼。 也就是说,政治家治国平天下,当以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小 恩小惠去取悦于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 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下一篇(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离娄下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 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 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②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 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 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 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 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读解】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 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领导不领导,被领导不被领导了。 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罢。
下一篇(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离娄下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注释】
①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②其间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译文】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 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读解】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三字经》贤者为师,团结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义务。否则,所谓的 “好人”又好在哪里呢? 模拟西方圣哲的话来说:“人啊,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爱,不要抛下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们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
下一篇(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离娄下
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读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 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 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 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 也。”(《论语?子张》)正是孟子这里的意思。 总起来说,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 有所选择而为,与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下一篇(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离娄下
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
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招来后患如何是?”
【读解】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人的劣根性的确如此。 不过,如果有人专以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为乐趣,嗜痂成癣,那 么个个专用名词赏给他(她)了,叫做--长舌妇! 孔子曾经说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我们也曾给这种道听途说者送了一个称号,叫做“小广播”。 与小广播相比,长舌妇如何? 小广播不一定是长舌妇,但长舌妇八九不离十是小广播一个。 小广播免费直销消息,义务广告,以先听为快,以消息灵通 为荣。无聊! 长舌妇东家长、西家短,以窥人隐私为快,以暗箭伤人为乐。 可恶! 小广播愚,长舌妇恶。 如果说,对小广播,我们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么,对 长舌妇,就应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下一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离娄下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读解】
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 “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 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 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 的。 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 题,我们在《论语》的有关读解中已说得很多。这里只作简单重 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 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但另一 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的最为 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所以.要 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 “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 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有了原则,当然就要好办得多了。
下一篇(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离娄下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①之心者也。”
【注释】
①赤子:婴儿。
【译文】
孟子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读解】
老玩童么? 当然不是。 伟大的人胸怀宽广,“宰相肚里能撑船”。而童心纯真不伪,本色自然。 宰相肚里之所以能撑船,是因为他不斤斤计较于一得之利,一孔之见,而能够保全自然无伪的本色,永远以一种童心般的新奇 和纯真面对这个世界,生机蓬勃,以至于无的不知,无所不能。 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是两点:一是纯真,二是大度。正是在这两点上,我们可以找到真正伟大的人物与童心的相通之处。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 又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章》你看那众人应对攘往,好象赶赴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去登台眺望。只有我淡泊而无动于 衷,就像那不知笑的婴儿一样。 老子的本意是宣扬归朴返真,淡泊宁静。不过,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与孟子这里的思想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归结起来说,真正伟大的人,倒不像我们一般小鸡肚肠的人那样想得复杂,患得患失,所以,反而能够保持一分童心,有时候表现出来,就像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下一篇(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离娄下
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注释】
①资:积累。②原:同“源”。
【译文】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读解】
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简言之,自得是内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招式是做够了的,但内功却一点也没有,所以,一旦过硬检验起来,就只有溜之大吉。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现代学者莫不以南郭先生为耻,而其行为类似南郭先生的却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有尖皮厚腹中空。”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装点门面。其招式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没有才能,与孔子所说“不惑人之 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的精神恰恰相反。 总而言之,还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宪问》) “欲其自得之’就是为己,反之则是为人。孔、孟论学问之道, 用心良苦。你我读书人理应深省,以免误入歧途。
下一篇(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离娄下
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读解】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哩。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恨无地洞可钻的。比方说, “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不说人人都明白,一说人人都糊涂。 所以,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入浅出,出博返约。 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 博学评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
下一篇(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离娄下
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服大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单凭善就想陵人心服,是不能够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够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统一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读解】
关键是“养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教育家,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于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视而身体力行。 因为,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一言以蔽之,多么“善”。不通过“养人”--培养教育,怎么能够让人们理解而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呢? 就是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吗?
下一篇(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④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⑤。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问雨集,沟浍(6)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7)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②亟:屡次。③混混:通“滚滚”, 水势盛大的样子。④科:坎。⑤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6)侩(kuai):四间大沟渠。(7)声闻:名声,名誉。
【译文】
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问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于酒枯竭。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读解】
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其实,我们在《韩诗外传》里发现了孔子自己对于为什么要 “亟称于水”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问题是由子贡提出的。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是用水来比拟人的道德啊!水到处给予而无私,这不是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道理,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 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大谷而毫 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东西进去,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 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像意志很坚毅吗?正因为水有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观察。” 这简直就是一首水的赞美诗啊!生动而深刻。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观水去呢?
下一篇(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离娄下
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读解】
人与动物的差别何在? 在今天,这已是一个人类学的命题了。可孟子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至于那一点儿到底在什么,他在这里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 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的东西。这和我们现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动物 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即其社会属性是非动物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一方面。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方面。所以,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 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标榜“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而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从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下一篇(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离娄下
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 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读解】
与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 难题,可是,吃回扣还是不吃?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很多人来 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 就孟子所举的情况来看,“取伤廉”是比较好理解的,可“与伤惠”和“死伤勇”却有些令人费解。揣摩起来,所谓“与伤 惠”大概是说,在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情况下,还是不给与的好。因为,“济人须济急时无”,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周 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的意思。不然的话,给予了反而有滥施恩惠的嫌疑,反而于真正的恩惠有所损伤。这就是“与伤惠”。至于说“死伤勇”,则是指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有 时候活下来比死去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战胜困难和耻辱的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了死,很可能给人以轻生的感觉, 当然就是于勇气有所损伤的了。这就是“死伤勇”。 有人认为,孟子之所以举出“与伟惠”和“死伤勇”,是因为战国时代豪侠风气盛行,四豪滥施恩惠,荆(轲)聂(政)刺客 轻生,所以孟子针砭时弊,引以为戒。(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引全履祥语) 如此说来,倒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了。那么,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什么呢? 恐怕就是“取伤廉”了吧!
下一篇(逢蒙杀羿,里也有过) 离娄下
逢蒙杀羿,羿也有过
【原文】
逢蒙①学射于羿,尽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 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质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庚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 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 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 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③而后反。”
【注释】
①逢(peng)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 ②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③乘矢:四支箭。
【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 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 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 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 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 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 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 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 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庚公之斯追上来了, 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 能够拿引’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 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 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 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读解】
孟子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完,那意思却是非常明确的了:子濯 孺子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注匮??娜似氛?保?嘈叛????之他也会像他一样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知道庚公之斯不会杀他。 可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 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并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 逢蒙艺成害师,历来为人所不齿,这本已是大家的共识,孟 子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共有自取其祸的责任在内。乍 一听来,我们会和他的学生公明仪一样认为没有什么道理,但仔 细想想,也就觉得并非没有道理了。比如说我们今天有些人“引 狼入室”,引小偷进家门,往往是由于房主人自己平时不谨慎,把 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带进屋,使之见财起意,产生歹心,结果发生 失窃甚至谋财害命的惨案。这能说房主人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这还只包含了交往中要注意识人察人的一方面,没有包含对学生 进行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如果并不只是教逢蒙箭术,而且也教 他做人的道理,简言之,既传艺,也传德,那也许就不会发生 已遭害的悲剧了吧。 所以,从逢蒙杀并这件事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 教训:一方面,不仅选拔干部,交往朋友需要考察、认识人,就 是收学徒,招学生也同样需要慎重选择。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学 徒,教学生还是培养其他什么人,都一定要从德与才两个方面着 眼进行教育与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做 到了这两个方面,才不会酿成祸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后悔莫及。 当然,无论从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还是从我们的干部制度来 看,都是非常注意这两个方面的。只不过,实际操作中做得如何, 还有待调查研究。那就把孟子这段话,把逢蒙杀并这件事作为提 及我们注意的一份材料,一个经验教训吧。
下一篇(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离娄下
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原文】
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②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注释】
①西子: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②恶:这里与“西子”相对,主要指丑陋。
【译文】
孟子说:“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祖上帝。”
【读解】
幸好只是不洁,问题还不很大,如果是麻疯病、“爱得死” (爱滋病)之类的,那可就惨了!岂止是掩鼻而过?多半是谈“西子”而色变了罢。 相反,面貌奇丑如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尚可以在巴黎圣母院做敲钟人。上帝当然会接受他的祭祀,并为他祝福。 所以,有美有善不足恃,贵在保持勿失;有丑有恶不足惧,贵在自新。 这就是美丑善恶相互转化的辩证法。 自我把握尤其重要。
下一篇(爱人者人恒爱之) 离娄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 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 禽兽又河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①横逆:蛮横无礼。②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么应当。③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 “犹”。④择:区别。⑤难:责难。(6)法:楷模。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读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而实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自省吧。
下一篇(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离娄下
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②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③,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④,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注释】
①四支:即四肢。②从:同“纵”。③戮:羞辱。④很:同 “狠”
【译文】
孟子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读解】
这五种不孝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三种不孝又有所不同,加起来,不就是“不孝有八”了吗?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这五种不孝的情况都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但其中最为典型,最切中时弊的恐怕是第三种了: 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新闻媒介报道也罢,漫画讽刺也罢,街谈巷议也罢,这一类事情的确是见得很多了。 养下不养上。下是“小皇帝”,上是“老长工”。 这些人怎么就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老啊,而“小皇帝”又会有他们自己的“小皇帝”。 自己不就成为“老长工”了吗? 如此恶性循环,岂不悲哉! 可见,提倡孝敬父母,强调赡养父母,人人有责,到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 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①出,则必餍(2)酒肉而后反。 除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3)间良人之所之也。” 蚤④起,施⑤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③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
失怙失恃篇(六):谁是英雄_7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悠悠千百年,弹指一挥间。再多的红尘逸事都已尘埃落定为历史里程碑上隽永的印记。
时光如白驹过隙,是否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倘若英雄无觅,又何以论英雄?史上闻名的楚汉之争,其传奇般的演绎至今令人惊叹,有人为项羽的自刎而唏嘘不已,有人为刘邦的胜战赞叹不已。对于西楚霸王与汉高祖,这富有传奇色彩的两人,“谁是英雄?”一问油然而生,答案更是众说纷纭。
暗自思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兵家不变的真理。常人曰“不以成败论英雄。”撇开胜负不谈,谁又是真英雄呢?
项羽纵然有“百战百胜之才”,却在秦朝亡后自恃武功,威慑诸侯,坑杀降卒……烧杀掳掠之行残暴,致使民心渐失。失民心者失天下,可见垓下一役四面楚歌的局面并不是偶然。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豪杰,所持军队却由盛而衰。尽管乌江之畔,他的死士以一当十,却终因寡不敌众落至血染乌江的下场。一世英名却不善始善终,处于优势却恃勇骄横而无远虑,英雄本色在那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的怨声中褪色。
反观刘邦,虽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却能纳二人于麾下,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待人之道为他化险为夷,军队由弱变强以至于与楚军匹敌。刘邦称王后,与项羽相比,更显王者风范。他解放奴隶,察纳雅言,体恤民情……安定民生得以民众拥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望。”刘邦的君子之度为他赢得战争的筹码。垓下一役的胜利,便如锦上添花,他是胜利者,他是王者,他身上散发着英雄的气息。
任时光荏苒,任岁月蹉跎,心目中的英雄,终不会似繁花落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失怙失恃篇(七):高考满分作文四大启示及例文详解(一)
一、真情实感打动人,精雕细刻得满分。
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悟,真实可谓决定一切。阅卷者已被生活的细节打动,被真切的情感打动,被阅卷者自己的感动打动,结果已成定局,于是作文斧凿之痕、题文牵强、发展等级难现等弊病,皆不在话下。 〖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物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他还是思想和行为的结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有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 [满分作文]
芬香永存
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妈,你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我变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就像您从未离开;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说女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你嘟起嘴巴,撒娇说有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候怎么也没办法改掉这坏习惯,总爱依赖您,现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要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该有多高兴啊,是吗,妈?我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为了纪念您,我对妹妹就像您从前待她那样温柔,我时常检查妹妹的作业、考勤情况等,您放心好了,妹妹也很听话,我们都长大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总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吵嘴惹您心烦,也许您不知道,连邻家的九大娘都四处夸我们两姐妹听话懂事,还说要她的二狗娃以我俩为榜样别再老跟他小弟打架。妈,您听到了吗?为了纪念您,我变得更像姐姐。
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为纪念您,从不留长发的我———您那假小子似的女儿决定把头发留长,留得长长的,像您当年一样。走在村里,他们都说这孩子越看越像她妈呀。妈,以前您总怪我把头发剪得那么短,说一点儿女孩子的味都没有,叫我把头发留长,我死活不肯,总说往后一点再说。现在我的头发长了,真的很长了,而妈妈您却不再在身边,您却看不到了。妈,我多想您能看到。为了纪念您,我把头发留长。
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 [阅卷老师点评]
这一封发往天堂的信能在40多万高考作文卷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两个特点: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听到了作者的心碎裂的声音,也看到了一个在经历失恃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作者撷取三个小材料勾勒成文,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长成了一棵树。文贵情真,这篇作文为此提供了一个范例。(王小应)
失怙失恃篇(八):泰族训
【原文】 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圣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见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以而祸除。远之则迩,延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