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日记9篇

时间:2018-10-31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科学家日记篇一:学习技巧串串烧1_600字


  、你是否为学习发过愁,是否为学习挨过骂,是否为学习而整天闷闷不乐。想脱离这样的情况么,读读下面的文章,让它来帮你。
  上课技巧
  有同学喜欢在下课玩,却希望学习好,我来教你一招。
  1上课要懂记笔记。
  老师在说题目重点时,不要开小差,也不要愣着,学会记下重点。特别是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时,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时机。
  让我来讲几个事例
  南阳宋文学家谢惠连,他用很多陶罐,立题命目,把日常所记的分门别类投入罐中,到一定时候倾倒出来,整理成篇。据说,《谢法曹集》就是由此写成的。
  宋朝宝佑进士刘汉传,历任江西提举、浙江处州知州、吏部郎中。晚年辞官闲居,每次外出游览,总要带上一个布袋,灵感一到,随手便将诗句写在纸条上投入布袋之中。一次,他与同窗船中和唱诗文,人们见他吟句成诗,无不佩服。后来看到了他布袋里的小纸条,不禁赞叹道:“满腹珠玑,实乃血汗凝成!”
  近代着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从19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现在得以保存的是他从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即他逝世前一天)共38年零37天的日记,这套多达10册、约800万字的日记,不仅如实地记录了他周围的自然景象和
  社会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作为科学家的为人和治学的严谨,从而使他获得了“日记科学家”的美誉。
  这虽然只是三个简短的小故事,却意义非凡,但愿大家能学习。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我945509501
  上海市南汇第三中学六年级:周绮悦
 

科学家日记篇二:为什么要写日记?


  坚持写日记有许多好处。
  1.写日记可以备忘
  你可能听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名言吧。日记是自己的生活足迹一,从日记中可以了解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意义,一特别是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不管经历多长时间,翻开日记、就能重温在日难忘的经历,一引起许多美好的回忆,从中感受到含己的成长与进步。
  2.写日记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坚持记日记,等于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学习,总结自己一时收获、得失;坚持写日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有利于不断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能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认识、分析的能力,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写日记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坚持记日记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在记录的同一时,还能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长此以往,自然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4.写日记可以培养毅力和韧性
  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三夭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记日记就是如此,它不是记一天就完了,、而且要求我们长期坚持,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练习中个人的毅力、恒心会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正是因为记日记有许多好处,许多大文学家、革命家、科学家和先进人物都有记日记的良好习惯,比如我们熟悉的鲁迅、茅盾、叶圣陶、雷锋等人,他们留下的日记,对于研究他们和他们那个时代,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科学家日记篇三:科学家名人故事: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


  19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28年的一天,他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他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达尔文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他的学校剑桥大学走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有时请他们当向导,爬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他白天收集谷类岩石标本、动物化石,晚上又忙着记录收集经过。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岛。水兵们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着地质锤,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标本。
  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根据物种的变化,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船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当他们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
  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着《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部着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

科学家日记篇四: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_600字

  这学期学校为我们推荐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着的《爱的教育》一书。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整篇小说以爱为主题,讲述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感人肺腑。其中的一篇日记叫《高尚行为》,我读后深受感动。
  故事的内容是讲,有一个胳膊残废的男孩叫克洛西,父亲去美国打工,母亲在街上卖菜。因此班上的四个同学都欺负他。下课用尺子捅他,用废纸扔他的脸,侮辱他。还有一个小男孩学他母亲挑菜的样子嘲笑他。克洛西忍无可忍,拿墨水瓶朝男孩丢去,却不小心丢到刚进门的老师身上。老师很生气,问:“是谁仍的?”卡隆站起来说:“是我。”老师不相信,这时,克洛西站起来说:“是我丢的,他们打我还讽刺我母亲,我忍不住才扔的。”老师狠狠地批评了那四个同学说:“你们欺负了一个弱者,侮辱了一个勤劳的母亲,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又表扬卡隆是一个心灵高尚的好孩子。
  面对弱者,卡隆懂得同情,由于同情,卡隆才勇于承担,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正是由于这种行为,赢得了老师的谅解和敬佩,赢得了同学的尊重和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欺负人,要尊重并帮助弱者,我要向卡隆学习,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希望我自己,也希望我们班的学生从这篇文章中受到卡隆高尚品质的熏陶与教育。做品德高尚的事,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拥有像卡隆一样高尚的灵魂,拥有一颗同情并能为弱小者承担的心。
    六年级:栾其

科学家日记篇五:科学无处不在_650字


  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
  有一天早上,我洗完脸,拿起毛巾一擦,“咦,毛巾怎么硬邦邦的?”我问妈妈。
  妈妈心不在焉地说:“可能是晒的。”
  真的是晒得吗?我心里有个问号。“也许妈妈是对的。”心里的一个小人说。“不行,这样没有科学依据!要上网查一查。”心里的另一个小人说。最终,心里的另一个小人战胜了那一个小人——上网查一查!
  原来,毛巾里有肥皂的“脂肪酸”,因为天气冷,毛巾比较粗糙,所以容易沾在毛巾上。而水中的钙等这几种物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冷水难以化解的物质。哦,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我喊:“妈妈,快来看看!”妈妈不愧是“水瓶妈妈”——知心朋友,一看就明白了我的心思,说:“要不,我们做个试验?”
  “好啊!”我答应。
  妈妈说:“我们买两块毛巾,一个用冷水和肥皂洗;一个用热水和肥皂洗,然后观察,好吗?”
  我开心地说:“当然可以!”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小科学家,在做着实验,还写着观察日记:
  2012年11月11日天气晴
  用冷水和肥皂洗的毛巾没有多大变化,而用热水和肥皂洗的毛巾没有变化。
  2012年11月26日天气晴
  用冷水和肥皂洗的毛巾十分粗糙,而用热水和肥皂洗的毛巾没有变化。
  我郑重地把结果告诉妈妈,妈妈说:“那以后我就用热水洗!”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科学等着我们探索,如:水会发光吗?大树为什么涂白漆……如果你留意它们,就会发现:水不会发光,但水中的电能使二极管发光,大树涂得其实是石灰……
  其实,科学无处不在,不仅仅是那些大科学家做的事,让我们也去发现、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吧!
 
    四年级:沫筱

科学家日记篇六:日记_550字


  今天是星期六,我早上刚一起床便在墙壁上发现了一只壁虎。
  我不禁心生疑惑: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呢?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迷惑不解。我想起了上网查资料。想着我便打开了电脑。上网一查,原来,壁虎的脚趾上生长着数以百万计的细小绒毛——刚毛,每根刚毛约有100微米长,顶端都有上千个更细小的分叉,壁虎脚趾的粘性就是通过这些分叉与物体表面分子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来实现的。据计算,一根刚毛能够承受相当于一只蚂蚁的重量,100万根刚毛虽然排列在一起的面积还不到一枚硬币的大小,但却可以承受20千克力的重量。所以壁虎能在墙上爬。
  这个问题我弄明白了,可还有一个问题我没弄明白:为什么壁虎的尾巴断了还可以再长呢?我又查了一下,原来这是生物的特性。每种生物的生理功能不一样,所以有些特别的地方。壁虎为了逃脱人们的逮捕,就断掉尾巴逃跑,但是它还可以长出新的尾巴。它们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再生尾巴。当壁虎尾巴断了的时候,它就会分泌出这种激素使尾巴长出来,这种激素科学家一般叫成长素。“yes,终于找到了。”我兴奋的大叫。为我自己的成果感到骄傲。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大自然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需要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就可以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
 
    广东东莞南城阳光第三小学四年级:woshitianyixiao

科学家日记篇七:一本详实的科学家传记:《居里夫人传》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法)艾芙·居里 (译者)左明彻
  本传记主人公居里夫人是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是世界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并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元素。本书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通过引用居里夫妇许多的信札和日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自强不息的一生,并着重描写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

科学家日记篇八:2015年吉林中考满分作文:春嫩不惧寒_3000字


  【真题】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题目:春嫩不惧寒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及其团队,心存高远,脚踏实地,沉浸于量子世界十余载,追求小量子里的大“梦想”。他们坚持不懈,追求极致,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继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980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0多年后,人类首次实现其量子化。
  认识薛其坤的人几乎都知道他近乎苦行的生活轨迹。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这样的作息时间,他已经坚持了整整20年。在薛其坤看来,“全世界从事物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刻苦的。”刻苦是他们团队攻坚克难的第一秘诀。
  科学研究的刻苦不是常人所能坚持的。薛其坤认为进入了这个科学世界,应该以苦为乐,这样的坚持是一种享受。他在紧张的工作中体会到的是快乐,而非痛苦。凭借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工作的热爱,对科研的责任心与担当,对信心的坚守,薛其坤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终于向国际科学界“亮剑”。
  “把科研工作一步一步做上去,把学生一个一个培养出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这位科学家追梦人如今最朴素的愿望。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解读】
  《春嫩不惧寒》中的关键词即是“春嫩”和“寒”,“春嫩”即“初春”、“早春”,可以引申理解为一个人的少年时代,而正在读书的青少年也正是“春嫩”时节;“寒”即“寒冷”,引申为人生路上的苦难、挫折、磨砺等。可以从语句的本义写自然界的某种事物,是怎样不畏惧冬末的严寒的;可以从引申义(比喻义)的角度,写某个少年是怎样不畏惧人生路上的艰难执着前行的。
  写作时,“春嫩”或“不惧寒”在文章中应该有一个特写的镜头:写早春寒意料峭的景象或初春某种花草伴雪成长的景象,以此来烘托文中的人物,使人物的感情自然地抒发出来。纵然不是真实的“春嫩”或“不惧寒”,但我们为了突出文章中心的需要,不妨可以在文中描摹带有“春嫩”、“不惧寒”的诗意环境,把人物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既增强了文章的诗意氛围,又照应了题目,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第二篇文章是材料作文。试题给出了摘选自《人民日报》的449字的材料,材料展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带领团队从事物理研究并取得辉煌成绩的事迹,并通过他的言论表现了薛其坤及其团队为追求梦想,刻苦钻研,以苦为乐的品质,赞美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工作的热爱,对科研的责任心与担当,对信心的坚守以及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
  写作时,可以从记叙的角度入手,写自己身边的某个值得敬佩的人献身事业、以苦为乐的真实事件,也可以发挥合理的想像,记叙薛其坤院士早晨7点到晚上11点在实验室里工作的过程,也可以模拟写作薛其坤院士的日记,形成一篇展示薛其坤院士为研究物理学、精心教育学生而无私奉献精神的自述文章。还可以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释“刻苦是攻坚克难的第一秘诀”、“梦想点燃精彩人生”、“坚持成就梦想”等观点……行文中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即可,不必面面俱到。这篇文章,也可以在写作的形式上下功夫,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人物访谈等都应该是一种创新的表达。
  【误区】
  误区一:思维僵化。“春嫩不惧寒”一题富于诗意,必须在较好地完成现代文阅读《雪地“吃春”》的基础上,准确理解题目,才能把文章写得充实具体。有很多考生受现代文阅读的影响,不敢发散思维,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大肆地写“雪”,写在雪中发生的事情,然后生硬地往题目上扣,根本没有体现出“不惧寒”的主题。
  误区二:内容浅易。在具体的写作中,“春嫩不惧寒”最好体现出引申义或比喻义,体现出自己或他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挫折的精神。不能对“春嫩”理解过于浅易,简单地认为是“春天的各种事物太鲜嫩,因为春天来了,根本不用惧怕冬天的寒冷”,这样理解,就与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完全相反了。也不能理解为“春嫩不应该惧怕寒冷”,这也绝不是命题者的初衷。
  误区三:主题泛滥。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往往会出现多个感悟最深的写作角度,不能因为自己占有的素材少而在一篇文章中涉及多个角度。在“薛其坤带领团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材料中,出现了“坚持”、“刻苦”、“梦想“等多个角度,如果面面俱到地去写
  写,会顾此失彼,哪个方面都不会写的太充分,主题自然不会得到凸显。
  误区四:审题偏颇。材料作文最怕审题出现偏颇。写作前,一定要反复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能太过于强调材料中无足轻重的语句。如针对材料中“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等词句去设定写作角度、确定写作主题,就很难写出切合题意的考场佳作。
  【范文】
  春嫩不惧寒
  嫩柳轻摇,飞絮竞逐,游丝相赛。行走在旖旎的春天,虽然刚经历寒冬的洗礼,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大自然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我喜欢春天,不仅因为她有鸟语花香,春光融融的美景,更是因为她是希望和活力的象征。春天中的万物都只有经历严寒后才能复苏,她所蕴含的不畏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着我奋力前行。
  半树青葱,半树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俊采星驰。古往今来,年少而有为者比比皆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有奇才,六岁属文,二十岁作《滕王阁序》,名扬四海,“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名句。苏轼,生十年,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也一样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激情,有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著,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骨,我们当然要勤字当头,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惧艰险,努力前行!
  半米阳光,半米香。
  人生如四季,我们正处在最美的春天。年少的我们,自信却不自负,张扬却不张狂。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自己的蓝天。放眼今朝,90后的创业青年奋发有为,最近,一款能帮你淘到时下潮流礼物的APP应用“礼物说”在网上火了起来,短短四个月,用户就达到200万,而成功开发这款软件的人,竟是年仅21岁的温成辉。他也曾因资金问题面临困境,但他笃定的说;“你不放手,失败才会撒手”。有志不在年高,追梦的路,迷雾茫茫,但我们依然要信心满满地走向前方,所有的磕磕绊绊都只是暂时的考验,对梦想“不放手”的温成辉成功后笑得清清爽爽,在路上的我们,对追求不言弃,也定能赢得痛痛快快,让我们的春天绚丽多彩,繁花似锦。
  半院桃李,半院花。
  身在考场的我们,正在用笔尖与试卷的

科学家日记篇九:建国60周年科学精英:竺可桢_450字


  简介: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另名烈祖,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着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
  竺可桢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竺可桢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晚年,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同时还着有《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建国后竺可桢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