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惑3篇

时间:2018-10-29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狂惑一:撇捺人生_1200字


  从你呱呱落地,就开始攥着笔在人生白纸上书写“人”字,每一顿笔,每一勾画,无不决定着你的人生形态。一撇一捺,看似简单的两个笔画,却掌握着整个“人”的构造。
  大千世界,鱼目混杂,有撇不开的诱惑,又有多少人能捺得住寂寞,守住心中的想法,将“人”演绎到最美。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为了捺住他身心的洁白,撇开浊世的污秽,毅然投向汨罗江,望滔滔江水能洗涤世俗的尘埃,留下他一腔的爱国热情。
  相比于屈原的决然投江,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又何尝不是撇开世俗的谩骂与误解,只为捺住心底对文传后世的渴望。“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他尽管择生与世俗同浮沉,但他心中的志向却没有被喧嚣所湮没,这种坚守是何其痛苦,又多么值得人钦佩。
  撇与捺是相辅相成的。当屈原撇开了世俗的污浊,失去的是生命,捺住的是《离骚》的流芳百世;当司马迁撇开了自身的尊严以及对先代和子孙的歉愧,失去的是世人的理解,捺住的是《史记》的千古颂传。得与失,无人能知晓其理,更无法计较其得益。若撇不开人生的诱惑,也就自然捺不住超然物外、宁静致远的洒脱,这个中得失,恐怕只有当事者才能体味吧。
  豪宅、名包、官位、高薪……这些权力与金钱的代名词,是多数人撇不开的诱惑。可能有人会笑你庸俗,可能有人会说你轻浮,但你也许会回一句:“现实面前,不随波逐流,就很有可能会被大浪冲走。”其实撇不撇的开,全靠个人意志。“人的一生,说穿了就是相对世界追逐与欢变的历程。”林清玄敢于撇下功名,只愿得一世清欢,随着时事的更替,尚能在现实的长流中捺住心中的那片柔软。拥有太多,反而会成为成功道路上的羁绊,何不撇开,感受粗茶淡饭的清香?
  人既然活在这世上,总要坚守住一些东西,也不枉来这一遭。小时候有很多梦想,想当科学家、艺术家、飞行员;长大后,发现这些理想很不现实,只想做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其实科学家也好,老师也好,表面上梦想一直随着时间而改变,但实际上我只想守住一份对未来的向往,憧憬一份简单充实的生活。有一部分人坚守住梦想,最后成功了;有部分人一直守着心中的梦想,临死也尚未达成……不管成败,只要你坚持过,你就走在追梦的路上。
  但有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撇开家庭事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梦,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捺住了你对梦想的追求,满足了内心的坚守,但同时又失去了什么?家庭、事业,甚至青春?所以光想捺住,就撇去一切的人和物,“人”字自然会偏离它原来的形态。
  人生不可能重来,当你动笔的那一刻,就该意识到不管“人”字有没有达到至善至美,乃至中途出现差错,都不可能删改重来。
  一撇一捺,无需一气呵成,但求细致入微,收放自如,方能成就完美的“人”。
  高二:钟璐珍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评:本文语句通顺,句意流畅,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言至意达、精炼有力。例证丰富,选材得当,描述详略得当,较具说服力。据充分有力,分析透彻合理,哲理性较强。
  总体来说,文章写得不错,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充满正能量,读来使人警醒,希望作者再接再厉,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加油!
  点评老师:金冬晴

狂惑二:高考常用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重点难点梳理
  1.考点诠释
  2008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共18个。
  2.考查重点、难点
  近几年的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单纯设题有所减少,考查方式上最常见的是比较虚词意义与用法的单选题。考查范围一般都遵循当年的考纲规定,同时历年来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之”等字在高考时出现的频率就很高。由于这18个虚词是从几十个文言虚词中精选出来的,除了常用在句尾的“也、者”外,几乎都曾在高考中出现过,尤其以“而、其、为、以、因、于、与、之”这几个出现频率最高。复习时,要把包含每个虚词义项的例句牢记于心,特别是一些不太常见的用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从课内到课外的顺利迁移。
  金题透视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解析】该题考查点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A和B两项考查的文言实词均为课本上常见词的常见义项,没有什么悬念。C项的“乃”在文言文中主要作副词。一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义项是该词考查的重点,从原文推断,C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D项“但”超出18个虚词之外,不过其义项不多,结合原文可以推断出其为正确的。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008年高考安徽卷)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虚词,选项句子一半出自材料,一半出自高中课本。考查的四个虚词均在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A项的两个“以”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是疑问代词,译为“什么”,作介词宾语。
  【答案】A
  难点攻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以考纲所列18个虚词为重点,同时又要适当拓展,熟悉其他一些常见虚词。复习时,首先要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特别是结合典型例句来识记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同时了解一些推断虚词意义的方法技巧,勤练多思,把握规律,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1.语境推断法
  虚词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第11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
  解答这道题须有一定的对常用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积累功底,答题方法主要是借助语境比较异同作合理推断。C、D项容易判别,难在B项。C项“则”一表顺承,一表转折。D项“于”一表比较,一作介词“与”。A项“之”的意义用法相同,都作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B项都表指代,但结合语境推断,二者具体指代有所不同,前句中指代上文“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中的“言”,可以翻译为“它的”,后句中指代自己,可以翻译为“我的”这样可以排除B项。答案:A。
  2.关联推断法
  虚词在句中和不同的词关联往往有不同的意义,分析这些前后关联的词语,也可以推断出其意义。比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问以谣俗、民所疾苦\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微斯人,吾谁与归
  C.高酒具食,亲与相对\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A中的第一个“所”是“所+动词”的形式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所”与前面的“为”组成“为……所”表被动。B中的“微”都与后文代词关联,均为“如果不是”、“如果没有”的意思。C项中的第一个“相”与“对”构词,是“互相”义,第二个“相”带上动词“迎娶”,偏指一方。D项中的第一个“因”用在句首,表顺承关系,译为“于是”。第二个“因”与“而”关联,用在句中,是“趁着”、“趁机”义。答案:B。
  3.语法推断法
  有些虚词可以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比如虚词“之”在疑问句或者否定句中常用在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作前置宾语的标志或前置宾语。阅读时,把握这个特点,从语法角度分析,就比较容易判断。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7题: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从所给句子看,A句“官”为名词,“之”应为动词“到……去”。B句“罪”为动词,句子为否定句,正好符合“之”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的特点。C句“之”为代词,比较明显。D句为疑问句,“之”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可见,如果明白了“之”语法意义上的特点,选项就豁然开朗了。答案:B。
  4.复原推断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12题: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根据语境、关联、语法等判断,A项“所以”用法不同,第一句中表凭借,是“用来……”;第二句中表原因,是“……的原因”。B项中的“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结合所给材料,回顾所学课文,将解释再还原到原句子中翻译对照,均通顺,由此可断定分析正确。答案:A。
  以上所列仅是供参考的方法,其实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关键还是要谙熟常见虚词的基本意义的用法,在此基础上,能再辅以技巧,便有事半功倍之效。要想正确解答文言虚词题,关键还要靠平时的积累。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良乃入,具告沛公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不出,火且尽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抚军不忘所自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C.吾与汝毕力平险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D.犹且从师而问焉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D.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4.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贵以近知远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

狂惑三:报任安书(节选)原文及翻译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

上一篇:军训评论7篇
下一篇:17岁的天空9篇

扩展阅读文章

人生感悟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人生感悟推荐文章

人生感悟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