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10篇
杜荀鹤篇(一):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生平】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
杜荀鹤篇(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赏析】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近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仔细吟诵诗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见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全诗于后情景。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1页
杜荀鹤篇(三):重阳节诗词集粹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唐)白居易《九日题涂溪》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唐)白居易《九日醉吟》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唐)白居易《闰九月九日独饮》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
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唐)白居易《陵园妾》
陵园妾,
颜色如花命如叶。
命如叶薄将奈何?
一奉寝宫年月多。
年月多,
春愁秋思知何限?
青丝发落丛鬓疏,
红玉肤销系裙缦。
忆昔宫中被妒猜,
因谗得罪配陵来。
老母啼呼趁车别,
中宫监送锁门回。
山宫一闭无开日,
未死此身不令出。
松门到晓月徘徊,
柏城尽日风萧瑟。
松门柏城幽闭深,
闻蝉听燕感光阴。
眼看菊蕊重阳泪,
手把梨花寒食心。
把花掩泪无人见,
绿芜墙绕青苔院。
四季徒支妆粉钱,
三朝不识君王面。
遥想六宫奉至尊,
宣徽雪夜浴堂春。
雨露之恩不及者,
犹闻不啻三千人。
三千人,
我尔军恩何厚薄?
愿令轮转直陵园,
三岁一来均苦乐。
(唐)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唐)白行简《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唐)独孤及《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唐)独孤及《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唐)杜荀鹤《重阳日有作》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
杜荀鹤篇(四):卷十一·唐诗戏语
洪迈
【原文】
士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谭笑,大抵皆唐人诗,后生多不知所从出,漫识所记忆者于此。“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送隐者》诗也。“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诗也。“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杜荀鹤诗也。“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诗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高骈在西川,筑城御蛮,朝廷疑之,徒镇荆南,作《风筝》诗以见意曰:“昨夜筝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今人亦好引此句也。
【译文】
士人们在下棋饮酒的时候,喜欢引用一些戏谑的话语,来帮助谈笑,所引的大多都是唐代人的诗句,年轻人多不知道这些诗句是从哪儿来的,我在这里随使记下我所记得的。“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是杜牧《
送隐者》 诗中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李涉的诗句。“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
“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这是杜苟鹤的诗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是郑谷的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这些是罗隐的诗。高骈在西川时,筑城墙抵御蛮族,朝廷怀疑他,调他去镇守荆南,他作了《 风筝》
诗来表露自已的心思,诗歌写道:“昨夜笋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现在人们喜欢引用这首诗。
【作者简介】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杜荀鹤篇(五):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
杜荀鹤篇(六):多彩的古诗_2000字
红1。凉风来殿角,赤日下天西。戴叔伦《宿灵岩寺》2。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4。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6。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10。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橙充盘煮熟堆琳琅,橙膏酱渫调堪尝。。唐彦谦《蟹》黄1。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2。溪寺黄橙熟,沙田紫芋肥。吕温《送僧归漳州》3。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4。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5。惊杀东邻绣床女,错将黄晕压檀花。杜牧《偶作》6。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李白《古风》7。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王士祯《江上》8。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绿1。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3。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陆游:《新春》4。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5。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6。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7。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8。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9。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1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11。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12。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李白《金门答苏秀才》13。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14。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1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16。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杜荀鹤篇(七):只因墨色烟雨中_1000字
很佩服写江南的人,因为既要写出江南的神,更要写出江南的魂。
江南,水,这两个名词始终被捆绑销售着,“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郁达夫不就是将江南的雨与北国的雨做了对比吗?江南的雨和江南的女子一样,温文尔雅,像是家教甚好的小家碧玉,闲倚着小阁窗,只待书生走过窗前时,莞尔一笑。北方的雨倒是说下就下,像梁山好汉似的豪迈。“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笔下的雨到了北方便变成了雪,遥想那一冰天雪地的时空,因有无限遐想的,被08的冰灾打发出了门。不知鲁迅先生在《悼杨铨》时是否“泪洒江南雨”。
江南才子自然是最了江南的了。
姑苏的水,几经赞叹,杜荀鹤给友人游吴是的建议“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道尽了姑苏人家对水的依恋。“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李贺的《江南弄》亦是写出了江南的物产丰富,适宜招待客人。那好风景就更适合“落花时节又逢君。”的美意和优雅。那游玩后“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心情可缭绕其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朦朦亦是江南,当雨下得不再称作雨,就像那清晨罩在彩云之南的梯田上的,山间的薄薄的一层雾,白而透明,似那出浴的美人身上的薄纱衣裳,但它保留了雨的灵魂,心智。“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这样美的画面因出现在一个枕水江南的小镇里,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独自一人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走着,她的哀愁打动了一位诗人,和她一样哀愁的诗人。
雨下下的时候,总会闻到青草与泥土混合的香气,淡淡的,这泥土里的青草香是北方没有的,他们只有黄土高原是的风沙,混着大草原上酥油茶的气味。所以在北方很难体会到万物复苏的心情,更别说那破土而出的雨后纯春笋了,在下雨天坐在凉亭里,品一壶碧螺春,听一段《江南春色》,是多么惬意的景色啊!二胡与春茶缭绕在身旁,看着莲池里渡来渡去的小舟。更可以批起蓑衣,泛舟湖上,采莲子,唱渔歌,自有一番诗意。待到天干,再与友人等高远望,吟诗作对,若是有人想起“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那就来上些新酿的竹叶青,岂不美哉?
江南之水之绿,也是文人骚客笔下惊叹的对象,“日出江花红生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水天一色的景象恐怕在北国并不多见吧?那绿悠悠的水,蓝盈盈的天。如此惬意闲情,怎不是江南的烙印呢?
杜荀鹤篇(八):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一、人物生平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存诗1900首。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和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农村生活的代表作是《四时田园杂兴》,共记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四季分别有12首。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个人履历
范成大父早亡,母:78岁身亡,父:46岁因病身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近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三、历史年表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出生。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迁正字。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范成大为处州创义役。其法规定:民以都保为单位,据役户多少和职役情况,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称义田,以所收田谷助当役者,民户按次序轮流亢役。义役既行,公私皆称便。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金大定十年闰五月,孝宗遣范成大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成大以所奉国书仅语及陵寝事,请并载受书一事,孝宗不许。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去位。吏部侍郎陈良佑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责居筠州(今江西高安)。李焘惧而不敢行。范成大慨然而行,至金则密草奏书,具官更定受书仪式事。入见之日,成大既进国书,复出奏书,金廷上下为之纷然。既而成大归馆所,世宗遣伴使宣旨取其奏。九月,成大返宋。金世宗复书拒宋所请,只许孝宗奉迁陵寝,同意归还钦宗梓宫。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范成大任建康(今南京)知府,至淳熙十年(1183)离任。在建康任上,"秦淮调拨军储米20万石赈济饥民","将富余的财政收入为下户代缴秋苗和丁税",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逝世。
四、相关荣誉
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劳畲耕》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情景,亲切、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
杜荀鹤篇(九):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
出自宋代张炎的《疏影·梅影》
黄昏片月。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赏析】
梅、兰、竹、菊,古人称之为“四君子”。其中梅以纤尘不染,高洁雅致为世人所称。古人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即说于此。古今诗词诸家咏梅者众,而张炎的这首咏梅词立意深远,其超脱了梅的形质本体,专咏梅影,其意似在韵格之外。
上片首先,“黄昏片月”,写梅而先言片月,继承古人咏梅传统,即咏梅影必先写月,以月来衬托梅影,为梅影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接下来,词人精雕细刻,为月下梅影传神写照。词人从七个方面刻画梅影,这里姑且称为“梅影七笔”。曰:“清绝影”,“疑似影”,“缥缈影”,“竹外影”,“淡洁影”,“贞固影”,“玲珑影”。七笔连环,惟妙惟肖。初笔“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
词人先以“碎阴”比喻梅影,进而又用“还更清绝”,以“清绝”形容梅影纤尘不染,绝顶高洁的品格。一个“清”字,道出梅的出凡脱裕。以前的诗词名家都曾咏梅,曰:“雪魄冰魂”,“冰肌玉骨”,而这里一个“清”字更是比“雪”、“冰”、“玉”高出一筹,且是“清”至于“绝”,更是使人产生更多驰骋想象的余地。
次笔以“枝北”三句写“疑似影”。梅影既至清绝,使词顿生爱意,欲得而甘之,因而枝南枝北,环绕寻觅,及至“背灯”折取,却又不可捉摸。“背灯”是指离开灯光。作者用“几度”,“疑有疑无”,“背灯难折”,了了几笔,勾画出词人对梅影的挚爱,及至到了难舍难分,迷离悄恍的境界,确实为神来之笔。
第三笔,“依稀倩女”几句,写“缥纱影”。“倩女离魂”出自唐代陈玄
杜荀鹤篇(十):2016高考作文素材:古诗名句之学问成才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原指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后比喻共同商讨,互相砥砺)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还探寻问题的本质。)
3.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勤奋。“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做学问当竭尽全力)
5.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深阅读)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7.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1.惜时;2.心态影响对外物的感受与看法)
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惜时努力)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惜时努力)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惜时努力)
11.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戴复古《寄兴二首》(借喻一个人不能十全十美,不宜求全责备)
1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13.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世上不缺人才,而是缺能识别人才的人)
1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对人才的渴求)
1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可用来形容伟大作家的伟大成就)
1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1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为学的几个几个递进的阶段)
1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喻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亦用来说明实践的重要。)
19.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2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读书的方法指导)
2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画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贵学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