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文章7篇
第一篇赏析文章:有赏析_600字
没有蓝天的博大,但有了白云的悠然,它就是最真的;没有梅花的幽香,但有了野花的淳朴,它就是最善的;没有江河的奔腾,但有了小溪的执着,它就是最美的;那么,作为新青年的我们,怎样才能像白云,野花,小溪一样来欣赏自己呢?
朋友告诉我,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带上自己的思想阳光,你的个性欢笑。是啊,一张洋溢着思维的幸福与快乐的脸是最美的。这张脸将你的幸福与快乐巧妙地传达给别人,并能够将美丽与人分享,那你就欣赏了自己。
爸妈告诉我,那就是做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尊敬长辈,爱护幼小。是啊,这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美,心中装着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并能别出心裁地将其付诸行动,那你就欣赏了自己。
老师告诉我,额头宽一点,不漂亮不要紧,只要能让思想野马在宽宽的额头上奔跑。你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才是真正欣赏了自己。
我不会因为成绩不好而对自己失望
于是我又想起了白云的悠然,野花的淳朴,江河的奔腾。哦!我明白了,最美的自己,就是展现自己个性的时候,就是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就是贡献自己思想的时候。那是一种内在美的展现。东施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因为她没有了自己的个性,追求的只是无意义的模仿。
是小草,就要染绿天涯;是水滴,就要汇在浩瀚;是沙砾,就要聚矗成塔;是营火,就要默默燃烧;是青年就要做美自己,让自己的个性张扬,让自己的思想闪光。
我不是那风,刮过就停!。
我不是那雨,下过就晴!
我不是那霜,漂忽不定!
我不是那云啊,也不是那电,我就是那用创新思想去欣赏自己的年轻人!
六年级:姓玉
第二篇赏析文章:赏析_500字
他可以像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用冷冷的眸子俯视眼前的一切,还可以在“六一”儿童节厚着脸皮抱一大堆好吃的回去一个人庆祝。他讨厌一成不变,做没有创意的事对他来说是一种痛苦。他说他正在长大,可师生们总是看见他一脸幼稚的笑容。
作文就是说话。蒋遥是很会用作文说话的初二学生。他平静地、带点调侃地甚至犀利地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听”者为他的独到的眼光和不俗的口才而感叹。
《一些事》是最值得欣赏的一篇。侃的是早恋的同学。不说早恋的危害专说恋者的表现;没有刻画情侣的神形却可见其娇作之态。侃味够辛辣的。看来,自我感觉良好的早恋者在同学眼中的形象并不美好。
《家乡小雨之美》只是信手拈来,似乎没有结尾,似乎文题不符。小雨不小也不美,只是雨声沁人心脾。原来,作者要表现的是赏雨的闲心。有了这份难得的闲心,家乡的小雨就美得有个性了。
《关于土地》是为“土地”话题作文而作,却不落俗套。土地带给我的快乐,我与土地的隔膜,还有我对土地对作文的思考。这是成长的足迹,真实的体验。容易写空的作文就这样实惠起来。
《汉语之美》写对汉语的感知。很客观且带点调侃的语调,引事例、摆事实、作比较,现身说理,你就这样与作者一同感知,一同认同。
很随意,很自然,很有味,很有个性。这就是蒋遥的作文。
第三篇赏析文章:关于《天问》的原诗、译文、赏析
1、屈原生平简介
2、屈原《天问》原诗
3、屈原《天问》译文
4、《天问》赏析(一)
5、《天问》赏析(二)
6、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
7、中国古代名人-屈原
8、关于屈原的作文
(1)忆端午,思屈原
(2)又到端午又祭屈原
(3)端午时节忆屈原
更多: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第四篇赏析文章:2015年陕西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我的老师_1500字
按要求作文。(50分)
题目:我的老师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特别提示】
①文中如需涉及所在区(县)名,一律用“秦岭区(县)”代替;
②文中如需涉及学校名称,一律用“陕西三秦中学”代替;
③文中如需涉及老师姓名,一律用“姓+老师”代替,如“王老师”。
【解读】
2015年陕西省中考作文试题仍然是一道全命题作文试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形式上,2015年陕西省中考作文试题相对于2014年中考作文试题来说少了一段“导引”文字,但却加上了一个“【特别提示】”。不给考生以“导引”文字的写作暗示,可以给考生“自由发挥”的最大空间,有利于考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出能代表自己最高作文水平的考场佳作。而新加的“【特别提示】”,则是对写作“要求”中的第“④”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的具体的、统一的规定,避免了因“要求”笼统而造成的操作性不强的弊端,也使命题显得更加完美无缺。其次,在内容上,2015年陕西省中考作文试题延续了往年的“高扩展性”,即命题均能给考生以多种角度入题的可能,有利于考生超常发挥,写好作文。具体来说,“我的老师”的这道全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狭义的“老师”,即专指给自己带课的教师;二是广义的“老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某个人“有所长”,无论男女长幼,无论身份地位,均可以是“我的老师”;三是比喻义的“老师”,可以是能教给我们知识、启迪我们感悟、引导我们成长的所有事物,如前将一本好书当做“老师”;四是引申义的“老师”,即凡是能对“我”有启迪意义的所有的现象、情境、场景等,都可以理解为“我的老师”。
【误区】
“我的老师”的这道全命题作文试题,对考生来说,几乎不存在什么难度。因为凡是考生,一定都有很多“老师”,而且一定也写过有关“老师”的作文。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考生在写作中也就最可能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审题误区:
1、对“老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狭义的方面,使得考场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2、对“老师”只褒不贬,或者任意拔高,使得“老师”的形象严重失真,影响得分。
要得走出以上审题误区,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超强的审题能力,同时,要真正走进生活,注重观察,并对观察对象有真切的感悟。
【范文】
我的老师
说起来你们或许不信,我有一位好老师,它就是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
还是让我讲讲我的这位好老师的故事吧。
那是五年前的一天上午,爸妈出去干活了,我做完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后无事可干,就叫来了几个好朋友在我家的庭院里踢起了足球来。我们玩得很激烈,结果,一次带球突破中我被防守的同伴撞了个人仰马翻,倒下去的时候,将爸爸新栽的那棵葡萄树从靠近地面的地方彻底折断。我想,坏啦,看来只有让爸爸明年重新栽一棵了。为了让爸爸栽新的葡萄树时方便些,我“将功补过”,拿来锄头将那棵断了茎干的葡萄树连根挖了出来,然后很随便地就将它扔在了一旁。
爸妈回来后,对我的做法很是吃惊。他们对我说:“孩子,没有一个生命不是在受挫中长大的,你应该明白生命其实很顽强呢。葡萄树的茎干是折断了,可是它的根却还活着呀,所以它还一定会长出新芽的!为什么要把它的根挖掉呢?”于是,爸妈又将我挖出来的葡萄树根很认真地栽回了原地。
第二年春天,那棵茎干被折断了的葡萄树还真的就萌生了新芽,到秋天的时候,它已经长得几乎与以前的大小没任何两样了。第三年,它长得快要高过房檐的时候,爸妈不得不给它搭了一个架子,很快地,它所滋生的藤儿就疯狂地爬满架子。秋天的时候,它甚至还挂上了第一串葡萄呢……
近年来,特别是在初中的最后一年,我因故一次次遭受心灵的煎熬,但每每这个时候,我一想起这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我的内心也就有了战胜心灵煎熬的无穷的勇气,从而一步步让自己强大起来,再没有什么挫折能让我臣服。
现在你们相信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是我的好老师的原因了吧?一定是了!
【解读】
本文有二美:一是主旨美。全文通过为我们讲述“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人生就是遭遇再大的挫折,只要坚持初心,就一定能发展壮大起来”的文章主旨,发人深省,能给读者以超强的正能量。二是构思美。主要表现在全文一开篇小作者即为读者设置了“我”为什么要把“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称之为“好老师”的悬念,有了这一悬念,读者的阅读兴趣立马就会被激发起来,促使读者将文章读下去。这就使得本文在构思上显得十分巧妙,很有艺术性。
第五篇赏析文章:佳作赏析《看月》(二)
上午,我们讲到了教育与教化,作为父母,该如何扮演在教化中的角色呢?亚圣孟子就讲过——“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就是要亲近、要亲养,这是一个浅的道理,更深地来讲,这个“亲”是亲近的关系。什么是亲近的关系?父慈子孝,从父子之孝开始,然后是兄弟之悌。换句话来讲,就是感恩的教育。什么是“作之君”?就是领导孩子,带领孩子,率引孩子。现在我们有一种教育观点,说要与孩子交朋友。现在我们做父亲的与孩子交朋友,都交到什么份上了?交到最后有一天不听你的了,平起平坐了;交到小朋友不是朋友了,是小皇帝了。“作之亲”,作为孩子的亲人,就够了。还要作孩子的朋友,那就失其位,人伦的关系都错了位。“作之君”,就是当小朋友的领导,那当领导就要有当领导的样子,都朋友了、平等了,还当什么领导?说话不管用了,还当领导,去领导谁啊?第三是“作之师”,就要当孩子的老师。在过去老师有两类,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我们看《三字经》怎么讲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教育要优先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承。《三字经》一开头讲的两个人,一个是窦燕山,一个是孟子的母亲。论学识,他们不是有学问的父母,但是孟子的妈妈把孟子培养成了亚圣;窦燕山,因为有了“义方”,自己的五个儿子都考取了功名,实现了五子登科。
我们就用“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这三条标准来衡量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会汗颜啊?我们有不少父母学历很高,可是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前不久有一个妈妈讲,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我说:“错了,孩子们的妈妈才是未来的希望。”如果做父母的不能醒悟,那么不管孩子学的知识多丰富,可以讲,尽管他们大脑里装着幽雅的知识,实际上却不堪一击。他们虽然有着超过我们同时期的知识,但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却越来越荒芜。
我们来看看近代教育大师梁启超在《中国少年说》中是怎么讲的: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篇《中国少年说》写于1900年,如今过了一百多年,我们这一代人看看我们的孩子,扪心自问,他们智吗?他们富(精神之丰富)吗?他们强吗?他们独立吗?他们自由吗?他们进步了吗?清醒地自问这些问题,想必大家自会有答案。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要搞好教化。
前几天我们在讲课的时候,也为大家提供了一篇作文,是胡适写的《我的母亲》,大家不妨通过学习这一篇文章来体会教化,体会什么叫“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
今天我们就不讲正文,一起来学习一下胡适的《我的母亲》,去体会一下胡适的母亲是怎么教育胡适的。
我的母亲(胡适)
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以上就是《我的母亲》的全文,是一篇育人的文章,一篇化人的文章,希望大家读后能有收获。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去体会家庭教育的“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我们还可以从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去体会、学习《千字文》里的一句话:“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千字文》里的贞洁,或者说过去传统文化中的贞洁,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贞者,正也,贞就是正的意思。正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一个“一”字,加上一个“止”字,止于一者为正。什么叫止于一者?简单来说,就是制心一处。制心一处了,两眼就不会斜视,就不会受到污染。内心纯正、心地质朴就是贞。理解了这个贞,洁就好理解了,就是干净、纯正的意思。在《千字文》里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墨悲丝染”,意思是说墨子看到丝被污染了就心生悲伤;一句是“孟轲敦素”,意思是说孟子崇尚质朴,没有被污染,“人之初,性本善”的质朴,即为贞。我们理解了这个意思,再来体会胡适的妈妈,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管生存的条件与环境如何,内心一直是”纯正止一”的。不管“母亲”表现出来的是拧人肉,还是一夜痛哭,还是关起门来责骂,还是去邻居家清净耳根,她表现出来的都是纯正、质朴。所以讲,做一个妈妈,可以没有工作,没有地位,没有知识,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做到“女慕贞洁”,要保证内心的“纯正止一”,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底线。
前不久,看到一个关于自然环保的视频,本来这个主题与教育无关,但我们今天把这个视频的内容比作教育。大体的意思是说,在意大利的一处森林,具体有多少公顷没记住,如果用现代的机械工具,日夜不停地去砍伐这片森林的话,至少要十年的时间。然而,因为这片森林染上了一种虫害,从起先发现时只有几棵树遭虫害,到这一片森林全部毁坏,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看了这段视频,我就想到了教育,如果孩子的未来就是这片森林的话,如果不注意孩子的精神素质的教育,如果每一个孩子——每一棵树,都染上了虫害的话,那这一片森林的毁坏速度绝对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也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思。看上去多么广阔的森林,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受染,那一夜之间就溃不成林。“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也是这个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要有足够的眼光和极大的勇气来面对孩子的教育。
第六篇赏析文章:好词好句摘抄加赏析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赏析: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第七篇赏析文章:2015年江苏盐城中考满分作文赏析:从未走远_2000字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读】
盐城卷一直以命题作文为主,2015年仍旧采用这一考查方式,只是形式上有了突破,不再是直接出现作文题,而是以“导语+命题+要求”的形式呈现出来。
就命题内容来看,这道作文题,仍就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有真话讲,有真情抒,积极引导学生跳出自我的小天地,关注社会,拥抱自然,思考生活,进而获得个性化的感悟。写好这道题关键在这几个方面:
读导语,实现从时空到心理的跨越。这道题的题眼是修饰语“从未”,就是“从来没有”的意思,这样就可从时空角度把文题理解为“从来没有走远”,粗读提示语,“总在”“始终”“时时”“常常”等词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仿佛总在身边”、“始终浮现眼前”、“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等短语,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个人并不在身边;只是“浮现”在眼前,其实这件事并不是发生在眼前……可见,“从未走远”一题,还应该抓住关键词“远”从心理角度去理解,即“叙述的对象虽然已走远,但其影响仍留存心底,并没有走远”,所谓“天涯若比邻”便是如此。
定角度,设想从一个或几个点解释文题。文题中“远”既指时间消逝的久远、空间距离的长短,也指心灵的隔阂或思想的偏离等。可选取某一个人(物)如何让“我”感觉从未走远,也可以写不同的人(物)令我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的。
精构思,让作文从平淡无奇变得光彩动人。中考作文怕就怕没有特点,写不出新意。而要写出特点,写出新意,就必须对作文有一个精妙的构思。写作时要尽力写出其中的“变化”过程,即由起初的以为远去到感到就在身边的过程,是某物的触发,是某景的感染,是某人的启发……如具体写出自然就动人了。
【误区】
误区一:漠视导语。该题的导语已经比较明确地告诉考生,不仅可以写那些一直就在身边的人、事、情、理等,还可以写那些看似已经走远,实则一直就在身边的人、事、情、理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导语的研究,只是从第一个方面选材立意,就很容易写得肤浅,而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
误区二:题材单一。导语部分提示我们可从人、事、情、理方面寻找题材,后面还附加了一个省略号,也就是说,如果写那些从未远去的“物”等也是合乎要求的。但从阅卷情况来看,写“人”的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写爷爷奶奶这类亲情、老师同学这类师生情的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样单一的题材造成撞车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得分。
误区三:无“我”意识。“从未走远”这一命题作文,其实就是个半命题作文,不仅要填写出“谁(什么)”从未远去,其实还要写出从未离开“谁”,而后面这个“谁”最好就写“我”,而少数同学审题时忽略这一点,直接去写某个历史人物从未远去,却没有写出“我”是如何感受到的,这就有“掉书袋”的嫌疑了。
误区四:蜻蜓点水。不少考生审题时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思考了“是谁”从未远去,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感觉“从未远去”,是他(她、它)给人以教益,还是他(它)给人以情感的熏陶;是让人思念、感激、感恩,还是令人反思、反省、感悟……难怪出现了不少假大空的文章。
【范文】
从未走远
仿佛一夜之间,镇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无数“现刻瓦片”的小摊,摊旁挤满了喧闹吵嚷讨价还价的游人,摊后站立着油嘴滑舌却又分心刻瓦的摊主。我站在街头,脚下依旧是那条麻石板路,却似乎很多东西都走远了。
一抬头,镇口石门上是陶二爷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田”中藏“寿”,“口”中藏“禄”,“喜”依“示”边,团团喜气,却又因瓦的灰色显得肃穆起来。“福”下是喜鹊登梅、貔貅招财、麒麟送子、三阳开泰四副吉祥图案,极为传神。穿过石门沿着石板路走,两侧屋顶上青瓦鳞鳞千瓣,古朴素雅,沉稳宁静,纹路古拙若桑间鸡鸣,桃源犬吠,淳朴可爱。
十多年前,小镇尚未被开发成为景区,未被冠以古镇之名。幼年的我热衷于观赏陶二爷雕瓦刻砖。他好两口小酒,颊上微酡,使描样上线条飘逸圆润,下刀时力道匀适,打磨时凹凸有致,上药后浑然天成。一抬腕,是丹凤朝阳,一低头,是鱼跃龙门。凿削铲旋,如写书法,抑扬顿挫间光影流动。陶家一排“福”字瓦简单而各异,掩映着后院小叶黄杨密密匝匝的叶子,流淌着时光静好。
可现在,那些生意红火的摊主并不描样,遑论上药——现刻嘛,效率第一。彼时的认真与虔诚呢,精雕细琢与岁月安稳呢呢,难道都随着这十余载光阴渐行渐远了吗?我听着耳边高高的鞋跟叩击着石板路,望着尖尖的伞顶划过起伏的墙垣,心下一丝迷惘。
七拐八弯进深巷,熟悉的木门,斑驳的低槛,陶二爷竟一直没搬家。推开半掩的门,一声旧旧的“吱呀”声还是昔年音客。他正刻一条鱼,砖石中心只寥寥几笔,一条极生动的灰鲫,然觉满砖江湖,烟波无尽。抬头见是我,一怔神,旋即爽朗一笑:“丫头还记得我这老头子?”我可处江湖之远啦!”复又低头。有细密的雨丝飘舞,屋瓦上浮漾着湿湿的流光。
跨出门槛的那一刹那,我恍然意识到,那些我以为走远的,其实都在这儿,从未走远。也许在深巷里,也许在职业掩映下,陶二爷始终如此,怀着雕刻的信仰刀刀笔笔,岁岁年年。
那宁静空灵的檐雨滴声,从未走远。
【解读】
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陶二爷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我幼年时陶二爷雕刻时的动作,再次相见时,老人家的神态简练传神,“一怔”“一笑”,一“低头”,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刻碑老人,但他的执着与坚守,正是一道从未走远的风景。文章一气贯注,笔法累累如串珠,全无矫情做作之文句,在积累了许多来自生活的感性体验之后,在这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显露出一番成长的自省和理性思辨,体现了考生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科技进步和文明传承这一重大的社会性问题便在这些细节中得以凸显。小作者巧妙的揭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却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