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菩萨蛮10篇

时间:2018-10-26 来源:青春励志 点击:

韦庄菩萨蛮篇(一):关于春天的诗句_1500字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____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____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红酥手,黄

韦庄菩萨蛮篇(二):描写春天的古文_1500字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____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____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红酥手,黄

韦庄菩萨蛮篇(三):描写春天的古文


 
  1、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5、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6、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9、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10、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1、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2、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14、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15、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和:春天的暖气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秀:秀丽。屯:驻,聚集。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

韦庄菩萨蛮篇(四):2012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已发布)


  绝密★启用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大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林!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没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歆(xīn)羡 懵(měng)懂 浸(qīn)润 含英咀(jǔ)华
  B.绮(qǐ)丽 着(zháo)装 崔嵬(wéi) 敷衍塞(sè)责
  C.岑(cén)寂 手帕(pà)飙(biāo)升 越俎代庖(bāo)
  D.杜撰(zhuàn)骸(hái)骨 耸(sǒng)立 光阴荏苒(r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概率陶冶冠名权众志成城
  B.渲泄开销暴发力杯水车薪
  C.余暇神彩发祥地掉以轻心
  D.倾泻凑合摄像机相濡以沫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没有那么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
  (2)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
  (3)我们相隔的不是几小时的车程,而是一整块大陆,就像歌里所唱的,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但是不隔不断彼此的思念
  A.萌动 调剂 地久天长
  B.涌动 调节 地久天长
  C.萌动 调节 山长水远
  D.涌动 调剂 山长水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5.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
  B.林冲--施耐庵--《水浒》--《章回小说》
  C.《小狗兄弟》--冰心--现代--散文
  D.《奥赛罗》--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6.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史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薛寿鱼书①【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

韦庄菩萨蛮篇(五):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温庭筠

【原文】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译文】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鉴赏】

《更漏子·柳丝长》是唐朝诗人温庭筠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词的上阕围绕“漏声”写相思中的女子对外界的种种感受和印象。下阕承上,转写主人公的居处环境。全词所写的是一位女子长夜闻更漏声而触发的相思与惆怅。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春怨词。词的上片写女子春夜难眠的情状。作者由景写起,以动寓静。柳丝亦如情丝,细雨亦湿心田,如此长夜,思妇本已难眠,却偏偏总有更漏之声不绝。“惊”“起”雁、乌,更惊起独守空房的相思女子。寂寞中听更漏声,仿佛石破天惊,甚至连画屏上的鸟都已被惊起,女子的朦胧情态一扫而空,惆怅更重。上片写景似乎单纯,但处处都可见情,“惊”“起”的气氛笼罩全片,为下片的叙写情怀做了极好的铺垫。

词的下片直接写人,以静寓动。香雾虽薄却能透过重重的帘幕,正像相思的惆怅挥之不去,驱之还来。过片三句写尽了闺中女儿怅惘寂寞的心思。最后三句说,任红烛燃尽,把帐帷落下,本以为可以不再听、不再看便不再思了,未料想,相思却入梦,只是梦里有君君不知啊!下片写人兼写境,以女子的心境来写女子的环境,实际上暗中写出了“君”的无情和冷漠,由“君”的“不知”更写出了女子的“惆怅”和凄苦,是以情视景、以景见意的写法,委婉含蓄。

全词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动静相生,虚实结合,以女子的情态反映相思之情的无奈和愁苦,语轻意重,言简情深,含蓄蕴藉,曲致动人,是婉约词的风格。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首尤佳。

胡元任云: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此词尤佳。《花间集评注》引尤侗云:飞卿《玉楼春》、《更漏子》,最为擅长之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更漏子》与《菩萨蛮》同意。“梦长君不知”即《菩萨蛮》之“心事竟谁知”、“此情谁得知”也。前半词意以鸟为喻,即引起后半之意。塞雁、城乌,俱为惊起,而画屏上之鹧鸪,仍漠然无知,犹帘垂烛背,耐尽凄凉,而君不知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惊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

【注释】

1、更漏:古人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

2、子:曲子的简称。

3、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

4、迢递(tiáo dì):遥远。

5、塞雁:北雁,春来北飞。

6、城乌:城头上的乌鸦。

7、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

8、金鹧鸪(zhè gū):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9、薄:通“迫”,逼来。

10、惆怅(chóu chàng):失意、烦恼。

11、谢家池阁:豪华的宅院,这星即指女主人公的住处。谢氏为南朝望族,居处多有池阁之胜。后来便成为一共名。韦庄归国遥词中有“日落谢家池阁”句。

12、红烛背:背向红烛;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线不向人直射。

韦庄菩萨蛮篇(六):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习俗_3000字

  摘要:[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荡秋千]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为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据《说苑》记载,相传为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鞠”在战国时代已开始流行。其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胱为球胆,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拳打脚踢。
  大约在汉代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唐宋时出现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蹴鞠已十分兴盛。
  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弛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决定胜负;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亦然。韦庄在《长安清明》中说:“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词》中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的诗句,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延,军队中亦开展踢球活动。
  据说唐僖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俳优石野猪夸口说:“腾若步打进士,当得状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欢蹴鞠,高俅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慰,就是因为他“踢得好脚气球”。
  [斗鸡]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早在春秋时就相当流行,传承至唐代,风靡一时,并形成了主要于清明时斗鸡的习俗。
  唐玄宗在即位前就十分喜爱斗鸡活动,待他即位以后,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千余只“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皇帝如此,达官显贵争先效仿。许多人为此不惜重金,以至倾家荡产。由于斗鸡之风大兴,城中男女均事斗鸡,贫寒者无资购鸡,便以玩假鸡为乐。
  传说唐玄宗在一次出游途中,遇一小儿贾昌玩木鸡。玄宗将小儿召入宫中,使其在鸡坊训养雄鸡。因贾昌训养有方,深得玄宗赏识,遂“金帛之赐,日到其家”。贾昌在当时号称“神鸡童”,社会地位日变。他的父亲去世时,唐玄宗下令“县令为葬器丧车”。时人有诗讽刺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关于斗鸡的记载,早期可见于《战国策.齐策》、《左传》、《史记》等书。《三辅黄图》记载汉长乐宫有斗鸡台。汉画像石、画像砖有屡见不鲜的斗鸡图。唐杜淹在《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对斗鸡的场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寒食东郊道,扬鞴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韦庄菩萨蛮篇(七):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出自唐代韦庄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赏析】 自从与心上人分离之后,令人朝思暮想,彻夜无眠。月下凭阑,益增相思。不知几时才能再见,携手共入长安。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含欲言不尽之意。缠绵凄恻,幽怨感人。

韦庄菩萨蛮篇(八):[2013暑期征文]非此假无以成长_1500字


  又一年暑假的到来,又一次成长,这一次,真正地长大。
  ——题记
  火辣辣的夏天融化了孩子们乖乖待在家中读书的安静的心,一波波热浪带走了耳畔老师们永无休止的絮絮叨叨。孩子们冲出教室,听知了在树上高唱着:翻滚吧,暑假!
  暑假之热,不只在于其温度,更在其受欢迎的程度。暑假一来,群魔乱舞。有幸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的我,幼年时的暑假生活虽谈不上可上天捞月,下海捉鱼,却也是包罗万象,趣味无穷。
  在大人眼中,我们在暑假的所作所为,无非就是玩,无所不用其极地玩。但我却不如此认为。在草地上奔跑追逐时,我想象着草原上的猎豹在奔驰时的矫健雄姿,胸中涌动着不可言喻的憧憬;凝望暗夜中闪烁的繁星,我被那一份神秘深深吸引,心中编织起大人无法理解的童话世界;摆弄妆台上蒙灰的镜子时,我伸手拭出一个爱心,想象母亲无奈的笑颜暗自甜蜜。有时做错事被责备,一番有模有样的认错后,转身又开始盘算下一个暑假计划……无忧的童年,总是有尝不尽的幸福。
  母亲看不惯我这么野,总说:你该长大了。
  于是嘻嘻笑笑中,我迎来了第十五个暑假。永远无忧的童年时光消失殆尽,接下去,我便是充满烦恼的懵懂少年。然而我害怕长大,害怕失去幸福。炽热的空气蒸得我大汗淋漓,而此刻母亲的唠叨却如雷般在耳边炸响,知了的叫声屡屡攀高,心乱如麻的我摔门而去。
  当负气出门的我在街上徘徊到天色转暗时,微凉的风拂面而过,抑住了我冲动的心。路灯一排排地亮起,我立在路边,不知所措地盯着地上的影子出神。形形色色的人从我身边经过,顿时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看着匆匆而过的款式各异的鞋,我想到了漂泊。
  漂泊在外的人容易寂寞冷清,大概是因为想家吧。在白居易的《阴雨》中,我读出了“思乡雨滴心”的彷徨孤独;杜荀鹤在江岸独行时“乡愁步步生”;韦庄江外思乡,“断肠烟柳一丝丝”……他们将感情倾注于笔尖,一笔一划刻满了忧伤的眷恋之情。每当读起他们的文章时,我对家的依恋便不禁又更深一层。如今,我竟因胆怯逃避而负气离开那个庇护我已久的温暖的家,孤独之中更添悔意。
  回过神来时,空荡荡的肚子已开始提醒我摄入热量。四处张望,我被一阵哭声吸引——那是一个婴儿的哭声,他估计是饿了,抱着他的妇女急忙为他哺乳。襁褓中的婴儿放心地依偎在母亲的怀中,但不久之后他便要学会自己行走,母亲无法把越来越重的他永远抱在怀中,但学习行走时不可避免的磕磕碰碰总会刺疼她的心。而我,终有一天也会长大,负起成长的责任,现在却因为害怕而一直逃避,以至于伤害了爱我的母亲。
  阵阵嘈杂骤响于耳,往来时的方向望去,我看见在街道两边,窗口一户户地亮起来,顽皮的孩子极不情愿地被父母喊回家,却在见到美食时大咽口水……视线一点点地模糊,我听见自己的心在说:回家吧,你看,幸福的来源,是声声召唤。
  我便迈了步,一小步,一大步,最后不住地奔跑。奔跑中,那阵阵嘈杂在风中拼凑成一句句爱的召唤,灌入肺中,支持着我归家的脚步。
  脚步终了,并于此止住,我看见家门依旧敞开着,仿佛一走进,便会温柔地抱住我,告诉我:欢迎回家。母亲已盛好了一桌饭菜,父亲也展开笑颜包容我孩子气的任性。他们不知道,他们任性的小公主现在已经勇敢地向成长迈去,知道了被爱的幸福与爱人的辛苦。
  我已不再害怕,因为幸福的来源早已充斥我的耳畔。也许成长的路上会有磕磕绊绊,但家人的爱永远同在。奔跑在归家的路上,我看见幸福的汗水洒满一地,浇灌着心田的土壤。终有一天,幸福之花开满心房,我们亦将芬芳一生。这首发生于暑假的小插曲,将刻于记忆的齿轮中,在摩擦碰撞间成形,并绽出幸福的火花。
  在暑假,亦或是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给我的不仅只有快乐的回忆,也有失败的不甘与沮丧。正是在一次次感悟中,我不断成长,不断迈向人生高峰,真乃得此假吾以成长!
  ——后记
 
    初三:张晓绿

韦庄菩萨蛮篇(九):古诗鉴赏秘籍(8)

  古诗鉴赏秘籍(8)
  28、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9、倒装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30、借代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极广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借代可使语言简练,富于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34、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35、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相关阅读:


古诗鉴赏秘籍17招

古诗鉴赏秘籍(1)
古诗鉴赏秘籍(10)

古诗鉴赏秘籍(2)
古诗鉴赏秘籍(11)

古诗鉴赏秘籍(3)
古诗鉴赏秘籍(12)

古诗鉴赏秘籍(4)
古诗鉴赏秘籍(13)

古诗鉴赏秘籍(5)
古诗鉴赏秘籍(14)

古诗鉴赏秘籍(6)
古诗鉴赏秘籍(15)

古诗鉴赏秘籍(7)
古诗鉴赏秘籍(16)

古诗鉴赏秘籍(8)
古诗鉴赏秘籍(17)

古诗鉴赏秘籍(9)
 


 

韦庄菩萨蛮篇(十):古诗鉴赏秘籍(10)

  古诗鉴赏秘籍(10)
  搞懂常指的“作用”范围: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体会常常提到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附:著名诗人的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诗中有画”);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且情思婉约;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奇诡变幻、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雅俗共赏;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风的颓靡伤感、细腻感人;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语近情深;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词风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流畅自然;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之外,还不乏婉转悱恻;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熟悉评价诗歌语言的常用语:质朴、淡雅、自然、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准确、生动、形象、沉郁顿挫、清新明快,平淡有趣,勾勒、浓墨重彩、艳丽多彩,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含蓄隽永,精巧蕴藉;朴实无华,淡雅含蓄;通俗生动,平易炙热;炼字精巧,悠扬轻快,行云流水;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等。
相关阅读:


古诗鉴赏秘籍17招

古诗鉴赏秘籍(1)
古诗鉴赏秘籍(10)

古诗鉴赏秘籍(2)
古诗鉴赏秘籍(11)

古诗鉴赏秘籍(3)
古诗鉴赏秘籍(12)

古诗鉴赏秘籍(4)
古诗鉴赏秘籍(13)

古诗鉴赏秘籍(5)
古诗鉴赏秘籍(14)

古诗鉴赏秘籍(6)
古诗鉴赏秘籍(15)

古诗鉴赏秘籍(7)
古诗鉴赏秘籍(16)

古诗鉴赏秘籍(8)
古诗鉴赏秘籍(17)

古诗鉴赏秘籍(9)
 

扩展阅读文章

青春励志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青春励志推荐文章

青春励志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