泷冈阡表9篇

时间:2018-10-26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泷冈阡表篇一: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欧阳修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畅、委婉曲折。
  一、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出生贫寒
  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推官,已经56岁了。3年后,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1029)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来年(1030)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1]1030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在崇政殿举行。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3月14日),殿试放榜,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仕途生涯
  步入官场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成了他的恩师胥偃的女婿。
  新婚不久,欧阳修就辞别家人,到洛阳去做官。当时他的领导是一位着名的前朝贵族,钱惟演。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一个吴越国,钱惟演就是末代吴越王钱

泷冈阡表篇二:相和歌辞



公无渡河


唐·李白


【原文】


黄河西来决昆仑①,咆哮万里触龙门②。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③百川,儿啼不窥家④。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⑤。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冯⑥,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

泷冈阡表篇三:酷吏列传

王延海 译注
【说明】这是一篇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特别对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写。司马迁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汉武帝喜用酷吏,打击豪强,抑制商贾,惩治贵戚*吏,以加强中央集权,聚敛财富,应付其挥霍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固然能强化皇权,保持国家的统一,但是酷吏的严刑峻法和残酷杀戮,也使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普通百姓遭受意想不到的灾难,无辜被杀,冤狱横生,社会不宁,出现了“法令滋章,盗贼(实际上多为官逼民反的起义者)多有”,“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的局面。作者反对酷吏,倡言不能以此为榜样,其反对苛政虐民的思想,完全深寓于叙事之中,所以前人说本文是“讽谏微情,盎然可掬,此极用意文字也”(姚

泷冈阡表篇四:太史公自序


郝永娟 译注

【说明】《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周易》的《系辞》,《毛



》的《小序》,皆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人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史记评注》)

《史记》自《黄帝本纪》起百三十篇,合而论之,总是一篇。篇终必须收束得尽,承载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气象更要笼罩得住。《史记》的最后一篇以自序世系开始,逐层卸下,中载六家、六经两论,气势已极隆,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齐齐,最后又总序一百三十篇总目,其可谓无往不收,无微不尽。其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难怪乎后世之学士文人有望洋向若之叹了。

从前颛顼(zhuān xū
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kuǎi
kuì
?愧)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

泷冈阡表篇五:成语故事:鞠躬尽瘁_600字


  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尽瘁:竭尽劳苦。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出处: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泷冈阡表篇六:游侠传第六十二

【说明】本传叙述朱家、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汉代七个游侠人物的事迹。汉代的游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分子,既包括有社会中上层“豪杰”人物,也有下层各色人等,无严密组织,有领头之人,活动范围较广,社会能量较大,最大的特点是结成社会集团,自行其是,不遵官府的法度。《史记》《汉书》都传写游侠,但思想不同。司马迁歌颂布衣之侠。他既划清侠与儒的界限,也区分布衣之侠与豪暴之徒、民间盗跖之不同,肯定游侠讲求信义、打抱不平的精神,指出游侠行为“虽不轨于正义”,触犯封建法纪,但受到下层民众的欢迎,故特为其树碑立传。班固不抽象地肯定游侠。他以为游侠成份复杂,论游侠的产生与演化颇有历史观点,写汉代游侠复杂不纯也符合实际,但强调“上下相顺”,指责游侠“背公死党”,显然是遵奉封建专制的思想。故他对司马迁“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好雄”的批评,不仅透露了两人对游侠的看法不同,也反映出两人对封建专制的态度返异。司马迁对游侠,似乎失之理想化;班固对游侠,又好像有点教条化。
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1),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2)。孔子曰:“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3)。”百官有司奉法承令,以修所职,失职有诛,侵官有罚(4)。夫然,故上下相顺,而庶事理焉。
(1)等差(ci):等级次序。(2)觊觎(j1yu):非份的企图。(3)“天下有道”二句:见《论语·季氏篇》。此谓政权不下移。(4)侵官:越犯他人的职守。
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1),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纵)连衡(横),力政(征)争强。繇(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2),赵有平原(3),齐有孟尝(4),楚有春申(5),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6);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7):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8)。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
(1)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皆春秋时代之霸主。(2)信陵:信陵君魏无忌。(3)平原:平原君赵胜。(4)孟尝:孟尝君田文。(5)春申:春申君黄歇。(6)魏齐:虞卿之交。将为范睢所杀,虞卿救之。(7)信陵无忌窃符矫命三句:平原君因秦兵围赵而告急于信陵君。信陵君因如姬以窃兵符,矫魏僖侯命代晋鄙为将,令朱亥

泷冈阡表篇七:《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
  2.武陵:郡名,1913年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尽:走完。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词类活用)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只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
  26.复:又,再。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27.行:行走。
  28.豁然开朗: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9.平:平坦。
  30.旷:空阔;宽阔。
  31.屋舍:房屋。
  32.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3.之:这。
  34.属:类。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3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种作:耕田劳作。
  38.衣著:著,通“着”。穿着打扮。
  39.悉:都。
  40.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41.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2.并:都。
  43.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4.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5从来:从……地方来。
  46.具:通“俱”,全,详细。
  47.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8.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49.咸:副词,都,全。
  50.问讯:打听询问消息。
  51.云:说。
  52.先世:祖先。
  53.率:率领。
  54.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55.邑人:同乡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6.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57.复:再,又。
  58.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9.遂:就
  60.间隔:隔断,隔绝。
  61.世(“问今是何世”的世) :朝代。
  62.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6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古今异义)。
  64.为:对,向。
  65.具言:详细地说出。
  66.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7.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8.余:其余,剩余。
  69.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70.至:到。
  71.去:离开。
  72.语:告诉。
  73.不足:不必,不值得。(古今异义)
  74.为:介词,向、对。
  75.既:已经。
  76.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7.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78.及:到达。
  79及郡下:到了郡城。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80.诣(yì):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1.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8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83.遂:终于。
  84.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5.高尚:品德高尚。
  86.士:人士。
  87.也:表判断。
  88.欣然:高兴的样子。
  89.规: 计划。(词类活用)
  90.未:没有。
  91.果:实现。
  92.未果:没有实现。
  93.寻:随即,不久。
  94.终:死亡。
  95.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96.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村民)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泷冈阡表篇八:礼书

【说明】“书”是司马迁创行的史体之一。《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义》说:“五经六籍,咸谓之书”。其实司马迁《史记》中的八书之书,与五经六籍之书完全不同。后者是名词;前者是动词,为书写之书,是记录的意思。班氏《汉书》改称为志,志、

泷冈阡表篇九: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在山东聊城市莘县人,一说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191年(初平二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今聊城市莘县朝城镇),眷属随之,192年曹植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曹魏着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一、人物简介
  曹植,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