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8篇

时间:2018-10-25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太史公自序篇1:太史公自序


郝永娟 译注

【说明】《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周易》的《系辞》,《毛



》的《小序》,皆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人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史记评注》)

《史记》自《黄帝本纪》起百三十篇,合而论之,总是一篇。篇终必须收束得尽,承载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气象更要笼罩得住。《史记》的最后一篇以自序世系开始,逐层卸下,中载六家、六经两论,气势已极隆,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齐齐,最后又总序一百三十篇总目,其可谓无往不收,无微不尽。其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难怪乎后世之学士文人有望洋向若之叹了。

从前颛顼(zhuān xū
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kuǎi
kuì
?愧)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

太史公自序篇2: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幼年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读书。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在故乡。《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10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
  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青年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游历各地。
  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着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
  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
  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至雍,祭祀五帝。获白麟。司马谈始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中年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岁,为太史令。
  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着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43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着述。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46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后被释放。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48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着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49岁,为中书令。
  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着史记。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53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为中书令。
  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56岁。
  司马迁约于公元前90年前后去世。死因不明。
  一说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死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2人物家世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着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着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

太史公自序篇3:春申君列传

张凤岭 译注
【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楚相春申君黄歇的专传。春申君是楚国贵族,招揽门客三千余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以辩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言秦楚宜相善。时楚太子完入质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送回,随后亦归楚,任为楚相。曾率兵救赵,又率六国诸侯军攻秦,败归。后因贪图富贵中李园圈套被谋杀。对于春申君其人,司马迁作了大体公允的评述:“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春申君“以身徇君”(《太史公自序》)是对暴秦以强凌弱的一种抗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楚国的利益,是值得称道的明智之举。但综观他的一生所作所为,惟系于“富贵”二字,即如他“招致宾客,以相倾夺”,无非是把宾客当作显示富贵的摆设而已,让宾客“蹑珠履”与赵使竞豪奢即为一例。因此,他不可能得到贤才,即使有朱英那样的人也只能“恐祸及身”远离而去。他最后落得悲惨下场,正如钟惺所言“富贵到手,器满志昏”,具有必然性。至于他的上秦王书,不过是嫁祸于人,求得苟安罢了。从长远的观点看,它等于是献给秦王灭楚的大计,实在不算“明智”。明凌稚隆说:“按此传前叙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于吴,后叙春申君以奸谋盗楚,而身死棘门,为天下笑。模写情事,春申君殆两截人。”(《史记评林》)从行文看,本传可以春申君任相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重点写其“智”,后期重点写其“昏”,并各选择一件事情作具体的描述,两件事情又都有首有尾,象是独立成篇的生动故事,而前后两期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春申君由明智而昏聩的性格变化,给人以完整而明晰的印象。
春申君是楚国人,名叫歇,姓黄。曾周游各地从师学习,知识渊博,奉事楚顷襄王。顷襄王认为黄歇有口才,让他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白起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华阳战败了他们,捕获了魏国将领芒卯,韩、魏两国向秦国臣服并事奉秦国。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但还没出发,这时楚王派黄歇恰巧来到秦国,听到了秦国的这个计划。在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楚国大片领土,因为在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只好把都城向东迁到陈县。黄歇见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去那里访问,结果上当受骗,扣留并死在秦国。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恐怕一旦发兵就会灭掉楚国。黄歇就上书劝说秦王道:天下的诸侯没有谁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现在听说大王要征讨楚国,这就如同两个猛虎互相搏斗。两虎相斗而劣狗趁机得到好处,不如与楚国亲善。请允许我陈述自己的看法:我听说事物发展到顶点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与夏季的变化就是这样;事物积累到极高处就会危险,堆叠棋子就是这样。现在秦国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两方边地,这是从有人类以来,即使天子的领地也不曾有过的。可是从先帝文王、庄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国土地同齐国连接起来,借以切断各国合纵结盟的关键部位。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驻守任职,盛桥把韩国的土地并入秦国,这是不动一兵一卒,不施展武力,而得到百里土地的好办法。大王可以说是有才能了。大王又发兵进攻魏国,堵塞了魏国都城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内,拿下燕、酸枣、虚、桃等地,进而攻入邢地,魏国军队如风吹白云四处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大王的功绩也算够多了。大王停止征战休整部队,两年之后再次发兵;又夺取了蒲、衍、首、垣等地,进而兵临仁、平丘,黄、济阳则退缩自守,结果魏国屈服降秦;大王又割取了濮

太史公自序篇4:名师写北京2012年高考同题作文:巡逻员的故事_1200字


  材料读罢,览卷长思,一个平凡人清石护路的平凡细屑之举,却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团圆梦、成就了千万里铁轨的安全行,我似乎从渐行渐远的火车声、渐微渐巨的检修声中,听到和感到了一个平凡心灵中伟大的力量和一点微末力量中发散的万丈光芒。无论是文学家的千古文章甚或是一个民族的经国伟业,都是由看似默默无闻的细微之力积聚而成——这不恰是此材料向我们展示的精神内涵之一吗?恰有荀子《劝学》所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数夜读《史记》,谁能知“二十岁南游南淮,上会稽、探禹穴”(《史记·太史公自序》)搜集史料可以集腋成裘着成经典?谁能知130篇、52600余字辛苦遭逢可以“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恰如老计那平凡的走山路、清碎石却累积为须得鸣笛致敬的成就,从一介史官到中书令至史家巨擘,太史公却用一生的史学积累成就了“史家之绝唱”,用微末的史料铸就了“无韵之离骚”。
  平凡世界的小为小善积累成了千古文章,老计的故事让我在文学的世界里展开了纵横文史的联想。
  从小兵卒、小职员到阶下囚,塞万提斯从来没有想过毫无起色的人生却给《唐·吉诃德》的创作带了灵感和意料外的成功;从药房学徒、牧牛人到新闻记者,欧·亨利从来没有想过如此平凡的人生却为他文学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更给他带来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的美誉;从水利学堂、日本学医到文学抗战,鲁迅不会想到古文字的苦修和国学的累积却让他在新文学运动中高峰突起、后世景仰。谁能想到,再伟大的伟大,都是由平凡到底的平凡水滴石穿而成;谁能想到,敬仰文学大家与致敬铁路工人的道理如出一辙。
  老计的精神如果推而广之,会让我们想到民族、国家的复兴伟业,不也需要这样平凡细微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累积?汉赋唐诗千古风骚,来自于平凡文字的排列组合;抵御外敌抗日救国,需要无数无名英雄默默无闻的牺牲;国家振兴民族自强,依赖平凡世界中四面八方的臂膀脊梁。哪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平凡人民的强大,哪一个民族的富强不是平凡人民的富强?所以千万莫小视老计那清理铁轨的小作为,更不要让他并不高大的身影渐行渐远,因为一个国家振兴的力量恰源于此,只有让如此力量如细流奔海般潮涌海聚,才会让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巨力势不可当。
  纵览文史,从个人到国家,从微着的迁变中我豁然醒悟,平凡世界中每一个平凡工作者的举足轻重。作为一个即将走入更高学府的年轻人,面对高耸入云的学业之峰和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我理应从老计的身上学会踏实为学的人生态度,在平凡细末的积累中蓄养力量,以甘于平凡之心态清理学业道路上的碎石,以持之以恒之精神面对人生岁月里的考验,方能让成功的列车高歌快进、直奔前程。

太史公自序篇5:礼书

【说明】“书”是司马迁创行的史体之一。《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义》说:“五经六籍,咸谓之书”。其实司马迁《史记》中的八书之书,与五经六籍之书完全不同。后者是名词;前者是动词,为书写之书,是记录的意思。班氏《汉书》改称为志,志、

太史公自序篇6:人生,因磨砺而精彩_800字


  
  窗外的月光如同碎银般洒在窗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陪伴我的只有在窗内的一盏孤灯,读罢《我有一个狮子军》,我的心里感慨万千。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些具有艺术特色的写景、记人、清新、质朴的感觉,没有刻意的模仿,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让你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体会到纯朴的文化,自然的亲切。书中的《月迹》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无拘无束,没心没肺的童年,作者笔下的文竹是一首诗,不禁让人想挂念一句,“这文竹现在还好吗?”一篇《燕子》又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一方亲切可爱,记载着我欢声笑语的故乡……可其中最触动我的却是那小小的云雀。
  读完这篇云雀,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同时也合作者一样百思不得其解。本是向往蓝天,向往自由的鸟儿,在辛云的被放飞后,为什么会心甘亲缘地回到那只禁锢它的牢笼呢?使人受不了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还是贪图安逸却没与自由的生活?这只蔫儿的心思我无法揣测,但我知道我绝不能是云雀,不呢宝贝好逸恶劳绑架。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爸妈疼着,爷爷奶奶宠着,敢问那个还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每个孩子都是一只小小鸟,他不能总依靠在妈妈温暖的翅膀,总有一天,他得单飞。其实苦难也是一种财富,生命在不断的磨砺之中日渐成熟,未经历风雨的孩子,他们的生命只是一片空白,无悲亦无喜。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从说道:“周文王被拘禁因此推演出《周易》;孔子处境不好就写出了《春秋》;屈原被逐才写出《离骚》;孙膑受了膑刑《孙子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世上有了《吕氏春秋》。不仅仅古人如此,今人也不例外,贝多芬即使失聪也创作出了许多名曲,奥斯特洛夫斯基失明后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高位截瘫后却不屈不挠,自学成才……
  我们不能做笼子里的云雀,永远只能抬头望那一方的四角蓝天,只有做那展翅翱翔的雄鹰,才能活出自己的那份独特。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人生,因磨砺而精彩。
 
    初三:刘圣文

太史公自序篇7: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字词句段14


  一、字词:
  1、今天的天气很暖和(huo),小和(hé)在朋友家帮忙和(huó)泥抹墙,就像他的为人一样,他也很讲原则,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2、某省(shěng)很有前途的一位处长——李大强,如果能早点省(xǐng)悟,也不致丢官弃职,把父母亲气得不省(xǐng)人事,遗憾终身。
  3、这首词写得太拗(ào)口了,但她却执拗(niù)不改,气得妈妈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4、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色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5、父亲宽宏大度(dù),一向度(duó)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人,所以和孩子们的关系很好。
  二、文学常识积累:
  1、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7、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8、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1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太史公自序篇8: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一)


为便于广大文言阅读者,学习者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常用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

【目录】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

①鄙人。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文章

励志文章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