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欧阳修9篇
第一篇生查子欧阳修: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欧阳修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畅、委婉曲折。
一、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出生贫寒
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推官,已经56岁了。3年后,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1029)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来年(1030)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1]1030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在崇政殿举行。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3月14日),殿试放榜,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仕途生涯
步入官场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成了他的恩师胥偃的女婿。
新婚不久,欧阳修就辞别家人,到洛阳去做官。当时他的领导是一位着名的前朝贵族,钱惟演。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一个吴越国,钱惟演就是末代吴越王钱
第二篇生查子欧阳修:名家名篇:欧阳修
人物评传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而孤,有贤母荻杆画地育教。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令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以景抒怀,平易流畅、委婉曲折。苏洵《上欧阳内翰书》评其文为“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其诗主要有《食糟民》、《南獠》、《生杳子·无夕》、《画眉鸟》、《戏答元珍》等,意境别颖,清丽秀美,耐人寻味。叶梦得《石林诗话》有评:“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疏畅。”其词多写男女感情,如《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临江仙》(柳外轻雷)等,情思深远,婉转清丽,与晏殊词风相近。部分词作表现了个人志趣抱负,如《采桑子》、《朝中措》(平山栏槛)等。而其《六一诗话》则开历代诗话之先河,影响深远。
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令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传世名篇
朋党论
【题解】
见《欧阳文忠公文集》。此乃奏章,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时夏竦、吕夷简因欧阳修等弹劾而先后罢相,范仲淹、韩琦、富弼执政,史称“庆历新政”。夏竦等攻击范仲淹等为“朋党”,亦牵涉作者。作者时在谏院,因上此章。
【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
第三篇生查子欧阳修: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泪湿 :一作:满) 【赏析】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欢会的往事。“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之夜的灯火辉煌,那次约会,两情相悦。周围的环境,花市,彩灯,明丽如同白天;明月,柳梢,都是相爱的见证。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想念伊人的伤感。“今年元夜时”写出主人公情思幽幽,喟然而叹。“月与灯依旧”作了明确的对比,今天所见,依然如故,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其实是朱淑真所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四篇生查子欧阳修: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
第五篇生查子欧阳修: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字词句段66
一、基础知识:
1、请说出分别含有:一、二、三、四、五的5个成语?
【提示】一马当先,二龙戏珠,三顾茅庐,四分五裂,五花八门,一箭双雕,三心二意,五颜六色……
2、改正下面的错别字:
别俱一格( )怡笑大方( )毛骨竦然( )侮人不倦( )
3、仿写句子:
改正病句:
众多的小学生们十分喜欢吃洋快餐。
三号队员射门射得很正确,命中率很高。
二、文学常识:
元宵节诗词:
《正月十五元夜》唐·苏味道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关于学习方法的谚语:
读书百启蒙,其义自见。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千般易学,一窃难通。
第六篇生查子欧阳修:记忆_900字
生命自有她所负的使命:她把她的回忆留给美的寂寞形体,她自己便轻装继续航行。——泰戈尔
今天在阳台休息时,无意中看见有两个始中的学生骑车驶过墨江大桥,默默地注视着他们的身影,不知不觉中被这画面所触动。前不久时,我还是他们中的一员,而现在的我却即将要踏上驶向大学的汽车。
在备战高考的日子里,不知多少次幻想着自己踏上了开往大学的车子,可如今却忽然有种不舍的感觉,就像有一种感觉在难眠时才承认是相思,曾经说过:“我要快点离开这里,走进心中的象牙塔。”可是,这里有着回忆,不管它是否美好,都牵动着我的心。过去留下的无数脚印在慢慢消散,意味着我要去一个新的地方寻找新的人生,多么希望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只是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不用留下身影,不用牵动感情,人走便云散。
但心中的另一个声音却告诉自己:人生因为记忆而美丽,因为它承载着当初的酸甜苦辣,盛放着那时的汗水与泪水。没有记忆,等于没有活过,就像失忆的人一样,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誓鸟》中的春迟为了找回失去的记忆,拔掉了手上的指甲,弄瞎了双眼。将记忆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一生都耗在寻找记忆的事情里,可见记忆的魔力是多少强大。
或许记忆就是化脓的伤口,越去回想,心就会越难受。
我曾经认为记忆就是记载着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的东西。万千人中,为何就偏偏挂念着那些与自己有过欢笑与泪水的人呢?用《小王子》里的话来说,是因为我们被彼此驯养,因为驯养,所以我们才与其他人不同,我们才有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与回忆。一旦被驯养,我们就开始出现在对方的世界里,之后便有了记忆。
同样的风景,不同的时候去看,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即使风景依旧,但观赏风景的我们已经随着年轮的增加而改变了许多,表现得最多的往往是伤感,感触着眼前的舞台的主角已不是自己,那舞台只属于过去的自己,只是因为记忆这东西让自己牵挂着这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欧阳修的《生查子》中所写: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月光、灯火与去年时的一样,但物是人非,同一个地点却不见曾经的人
既然如此怀念,不能忘怀,那就让我用一生来守候,守候那曾经的美好,不管经历多少花开花落,依旧记得曾在树下走过。
广东省始兴中学高三:周城
第七篇生查子欧阳修:蓦然回首_1500字
在茫茫的人海中,在我蓦然回首的刹那,突然想到了多年以前,在放学的校门口,默默地回首寻觅那个熟悉的脸庞。人流不断的涌动,而我的眼中却唯一只有你,只有那张我魂牵梦绕的脸庞---我多年后也不曾忘却的深深眸子和我铭心刻骨思念的人。人流依然在我面前涌动,宛如昨天,可一切却早已变迁,改变的不仅仅只是消逝了的容颜吗?我的那颗痴情的心呢?丢了吗?碎了吗?还是死了呢?
记得多年以前,我可以从你的衣着背影轻缓的步伐以及温柔的声音,而准确的辨认出你来,甚至一只鞋子也就够了.而如今,我却连你的面容也模糊了.我的记忆里,唯有你一双清澈的眸子,一张清秀的脸,还有一个攒珠的发卡,至于其他,我已经很茫然了人在日渐年长以后,的确丢失了很多东西.而今天的你,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是否依然记得年少时给你写下的句子:我会爱你,天长地久.可现在想来,天长地久有该是多么长的一个时间概念啊!而它又是多久呢?
白发悄悄的爬入我的发间,憔悴偷偷地涂抹我的容颜,面对着这一切,我只有无言,谁有肯和我一起重拾起昨天呢?谁又想再让岁月更深一层次的雕刻自己的脸呢?过去的是昨天,对于我们,唯一做的只有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默默的回首罢了。
我蓦然回首,感到你已经离我很远了,不由得忆起了欧阳修的<生查子>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想来,人在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后,都会从心底涌出一股莫名的感慨和悲哀,进而会暗自垂泪.可是去的终究去了,又有谁能挽留他们呢,我们又拿什么去挽留?
我曾在一本书的扉页写下这样的句子:不论表面上是碧波荡漾还是寒镜如彻,那湖的深处都不曾结冰?过去的岁月总也不能忘怀,不能忘怀是因为我们自己曾经一路走来.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里,是一些永远挥不去\抹不掉,永远无法再触及的往事和一些不愿向人提及的东西.我蓦地想到,在我的记忆里,不也正有一些这样的东西吗?
我又想到了我心里深深热爱的古典诗词,想起我久违的老朋友们,想起了近两个月我都没有去摸一摸这些老朋友了.在这样的时候,我想到了贺铸的那首<鹧鸪天>,那经典的两句,至尽读来仍余香满口,至于心中那份深深的怀念,更是难以言及了.特别在今夜,在秋虫的缓缓低吟里,我更深刻的感到那两句话中的深深意味: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那十四个字里所蕴藉的深挚情感,对于深夜里独对南窗的我,真的深有体会了.可是那挑灯夜补衣的人又是谁呢?在每对爱情婚姻中的男女,都会有一些琐碎的小事铭于心底,它们都是诗,而记录下来的这些便让人感到真切,又很珍贵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人类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人往往都不免要陷入爱情的迷惘里,也因此,人生才那样的精彩.人生里,若真的没有可爱可怨可恨可等可盼之人,那生命真的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了。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在无数次伤痛以后,我又能够选择什么呢?唯有在蓦然回首的刹那,默默地将你忆起,只将那些曾经如芝麻绿豆一样的小事一一记取.几度回首,几度凝眸,几度回首,几度凝眸,几度相思几度愁.说又含羞,诉又含羞,望断天涯,何时休?此情无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照片里的是一个我日益陌生的曾经的你,岁月在悄悄的流逝以后,又留下了什么给我呢?我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年少时的童真,忘掉了幼稚,忘掉了亲近大自然.我的少年时已经日渐陌生了,不再喜欢田野里寻找那一份自由的天空,甚至忘记了天空的样子和云彩的绚丽.我仅会用一些公式化的词语去描述它们,而忘记了去看一看它们,也忘记了放牛的快乐,忘记了玩泥巴的快乐.却唯一只记住分\课本\作业,生存的压力,竞争,甚至我忘记了曾经深深爱着你的人,而落得寂寞空虚,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要走向哪里呢?
我在人流的涌动里,蓦然地想到了,多年以前我对的守侯:我在三楼的窗口,遥遥的望着你;在星期二的体育课里,四处的寻觅你;去那一道熟悉的小路上寻找你的身影,又在放学的人流里,寻找你.我无法抑制自己,可是终究你还是悄无声息的离去了,留给我的是无穷无尽的思念与失落,可光阴却在思念与失落中蹉跎远去了。
我的心里,下着伤心的雨。
第八篇生查子欧阳修: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生平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
第九篇生查子欧阳修: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