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已失期的度8篇
度已失期的度篇1:古文阅读与解题
十年来,语文高考各知识点检测命题形式与内容上虽几经变化,但文言文阅读考查却总是变中求稳,有律可寻。我谨对近五年来高考文言文部分的设题情况及解题技巧作一粗略分析以供众考生参考。 一、读透原文 读透原文是解题的关键,考生接触文章以后先测览文章1-2遍,先求“通达”,即对文章中的基本名词术语例如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其他文化习俗名要心中有数,接着可凭借设题内容进一步确定文章中的精读,跳读部分(设题部分要细读、防陷阱;未设题部分可粗读、不多纠缠),据此文章的基本情节,内容已经有了粗略了解,可再次借助最后一个题点的设题内容,进一步解决尚未落实的疑难情节。这时,解题的时机基本成熟,可进入作答各题点阶段。 二、明确考查内容,谨防设题陷阱 1、考查常用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一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而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从中混?考生视觉,造成错误。例如“尝置二簿识民善恶”(《资治通鉴》)“识”;识别。在古汉语中“识”有两音,念“shi”时有“知道”,“识别”“见识”等义项;而念“zhi”时有“记住”、“标志”等义项,本例题中的“识”应念“zhi”取“记住”义项。又例如2002年高考第11题“(广)专以射为戏竞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古汉语中“竟”有“竟然”、“自始自终”等义。要判定其正确义项,只要把备选义项代入原文原句,结合上下语境义,如果造成上下语意不畅或矛盾者,那么可断定使用该义项必然有误。如将上例中的“竞然”义代入原句,全句意思为“李广竟然因此死于射箭”,显然与后文“李广自杀身亡”矛盾。 由于部分实词的词义古今有较大差异,命题人有意将古义译为今义而迷惑考生: 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家”家庭,这里明显用今义取代古义。春秋时期,大夫受封的城邑,叫采邑,这便是大夫的家。原句中的“家”是指大夫的采邑,而非现代汉语中家庭的“家”,所以,“以御于家邦“应译成进而治理自己的采邑和邦国。”解答此类考点,一般考生总是先确定词汇的现代汉语义,用现代汉语义去估测句子的语境义,这种思维容易形成一种定势难以自拨,我觉得解题还是要立足文章的整体才有较大的视觉能力,在字词前后语境上多分析就不易出错。 2、考查常用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 该题点设题通常采用如下形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身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干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2年高考第12题) 这种设题形式的四组备选句子,每组各有一句出自考生熟知的教材中,命题人有意让学生凭借已有的思维优势去推断查核另一陌生的知识内容,体现了“课本知识,课外设题”的精神,这说明平时文言文字、词教学要严谨到位,学生学习要务实勤奋。 3、理解并直译文中关键性句子 2002年高考该题点考查形式由往年的客观选择改为主观直译且置于Ⅱ卷中的笔试中进行。直译文句对考生无疑加大难度,因为以往的客观选择题,考生往往不排除利用猜押的思维心理得出答案的可能,而主观直译却要求考生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否则译文非不通达即不得体。 一般说来,翻译句子有提供比较详细的语言背景,如2002年高考文言译句是Ⅰ卷中语段内容的延续,所以译句子对考生来说实际上是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具体说就是对古汉语字词的再度考查,如何译好句子,我认为: (1)译好古义: 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曹刿论战》)要译成“下了战车、察看齐军战车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掺望齐军败逃情况。”如果把“下”译为“俯下身子”、“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就错了。 (2)译出字词的活用义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要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句中“美”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认为美”,“私”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如果译文没有体现这种变化,就错了。 (3)要译出某些虚词的语气 例如“技盍至此乎!”(《庖丁解牛》)译文①技术非常高明译文②技术怎么高明到这样的地步。“盍”在句中表达一种强烈的赞叹语气,而译文①译成一般陈述语气,大大削弱了原句的赞叹力度,而译文②则十分贴切译出原文的语气。一般说来,实词译得准,能传真虚词译得好,能传神,但要达到传神境界,实属不易,但做为教学方向,可深思力求。 (4)注意译文的规范与简洁 译文规范,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直译原句,遣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规律。 如“君子哉若人”(《论语•公冶长》)按古汉语语序译是“君子啊,这个人!”但这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应译为“这个人是君子啊!”所谓译文简洁,指译文不得?唆,拖泥带水。例如2002年高考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译文是“到死的那天,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有些考生译文冗长,加上许多无关的内容,既不准确也不得体而因此失分。 4、赏析作品中的形象意义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时政热点不无联系,设题内容有以下几种倾向: (1)表现人物除恶打黑当仁不让 (2)表现人物勤于政务孜孜不倦 (3)表现人物用兵神算锐不可当 (4)表现人物怀柔有方夷狄归顺 作品中的人物或文官或武将都以肯定颂扬正面立论为主导,为此命题人通党采用与题干无关的信息“鱼龙混杂”以假乱真而迷惑考生。 例如2001年高考第15题:以下句子分别偏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便老弱女子乘城。③遗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成语“兵不厌诈”义即“作战时不排除使用欺诈策略手段迷惑对方。”据此可以排除①项(燕王行为),A、B项不可选,⑤、⑥项都是“田单用计的结果而非用计手段”,故排除D项,答案为C。一般说来,解答此题,可用反问思维法去排查与题干无关的项,即可快速准确选中答案。 5、综合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此题为文言阅读最后一道题点,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全面把握,一般说来通常有两种没题陷阱。 (1)无中生有:选项中所陈述的信息内容在文章中压根就无,纯属子虚乌有,而命题人却有意识地利用句子中部分有多种义项的实词来个移花接木,让学生不知所措。说明白些其实质仍然是查检字词。 例如《元史.儒学》有这么一段话“程万海方显贵里,其家气焰熏灼,即违法,不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命题者这样表述“……长孺秉公执法,亟命权贵程万海砍掉侵占官道的门外大树。”学生没有读透末字“撤”的意义,很显然“长孺不是撤树”(文意不通),而是“撤去他侵占官道而修建的外门。”命题人巧将文中的“树”译成名词“门外种的树”,却不知在这里是动词“建造”。因为设题十分精巧,陷阱隐蔽极深,考生若不细致分析上下语义,深入思考,极易上当。 (2)混杂信息: 命题人往往将某人为官前后的政绩,或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的行为,或多个人的行为品质混杂一团以惑视听。考生在作答思维时由于对原材料信息把握不准容易在视屏上出现“雪花点”如同电视收视屏上出现的干扰信号,觉得表述的信息似是而非却又难以判定,最终凭运气。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没有读透文章。因此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草率麻痹的通病,对有设点的文中信息的阅读宜细不宜粗,而在枝节情节上又不必过分搅缠而造成思维疲劳。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由来已久,早在“文革”前,无论是高中文言文教学还是高考文言文考查,都被列为重点。恢复高考至今20几年来,高考试卷的命题形式与内容要求始终在不断的变化完善之中,但我觉得唯有文言文阅读这块天地,操作性极强,比较现代文学作品赏析,文言文阅读固然有一定的语言文字障碍难度,但学生的得分率却不低,其原因就是文言文阅读的实在可操作性。 时下的热点是改革,今后的高考也必将与社会其他行业的改革同步而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改,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是不会被删去的,这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璨灿明珠,改革仅在考查形式上的变化,今后的若干年内我敢断言,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将逐步从客观选择的形式上解脱出来,而采用主观评析的形式,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实际上也只有这样考查,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文言基本功。 时代要求我们对文言文教学更加务实。
度已失期的度篇2:2012眉山中考语文试题
眉山市2012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卷分为A、B卷,共26小题。其中A卷(1~10页)100分,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1~4页)为单项选择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第Ⅱ卷(5~10页)为多种题型,12个小题,共80分;B卷(11~12页)4个小题,共20分。
3.答第Ⅰ卷前,请你务必按要求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并将密封线内的内容填写清楚。
4.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直接答在试卷上。请将第Ⅱ卷和B卷各题答案书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
A卷(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语言知识(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丫杈(chà)长吁(xū)短叹应和(hè)猝(cuì)然长逝
B.羁绊(pàn)中流砥(dǐ)柱蛮横(hén
度已失期的度篇3:“《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k妫?笔视腥艘憎峙N灿氡刚撸?敢蚴肿越嶂?A聊私?唬?ldquo;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k娑?研埃?rdquo;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k娑?鹪唬?quot;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k娑?鹪?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 “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A .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A
【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以、乃、之”,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B 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 项不同。C 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 B 】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度已失期的度篇4: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
周纪四 周赧王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
[1]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
[1]楚怀王逃脱看守,被秦国人发现,封锁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正逢赵主父外出在代郡,赵国官员不敢作主收留他。楚怀王又想逃奔魏国,却被秦国人追上,抓回秦国。
[2]鲁平公薨,子缗公贾立。
[2]鲁国鲁平公去世,其子姬贾即位为鲁缗公。
十九年(乙丑、前296)
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
[1]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1]楚怀王发病,死在秦国。秦国送回他的灵柩,楚国人见了都十分悲痛,像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各国诸侯因此也对秦国不满。
[2]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
[2]齐、韩、魏、赵、宋五国共同出兵攻打秦国,到了盐氏地方即行撤回。秦国把武遂归还韩国,把封陵归还魏国,以求和解。
[3]赵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3]赵主父视察新获取的领土,离开代郡,向西在西河会见楼烦王,接受了他的部队。
[4]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4]魏国魏襄王去世,其子即位为魏昭王。
[5]韩襄王薨,子王咎立。
[5]韩国韩襄王去世,其子韩咎即位为韩王。
二十年(丙寅、前295)
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
[1]秦尉错伐魏襄城。
[1]秦国国尉司马错进攻魏国襄城。
[2]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归,行赏,大赦,置酒,五日。
[2]赵主父与齐国、燕国联合灭掉中山国,把中山王迁到肤施居住。赵主父回来后,论功行赏,大赦罪人,设酒庆祝,全国欢宴五天。
[3]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
[3]赵主父把长子赵章封到代,号称安阳君。
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主父使田不礼相之。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而祸之所集也。子何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
安阳君平素为人骄横,内心对弟弟立为王十分不服。赵主父派田不礼做他的国相。李兑对肥义说:“公子赵章身强力壮而怀有野心,党羽众多而贪欲极大,田不礼又残忍好杀,十分狂妄,两人互相勾结,必定会图谋不轨。小人有了野心,就要轻举妄动,他只看到想获取的利益,看不到带来的危害。一场灾难就在眼前了。你身居要职,权势很大,你将成为动乱的由头,灾祸也将集中在你身上。你何不称病不出,把朝政交给公子赵成去处理,免得被祸事牵连。这样不好吗!”肥义说:“当年赵主父把赵王嘱托给我,说:‘不要改变你的宗旨,不要改变你的心意,要坚守一心,至死效忠!’我再三拜谢承命并记录在案。现在如果怕田不礼加祸于我而忘掉当年的记录,就是莫大的背弃。俗话说
度已失期的度篇5:公平第十六
【原文】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①。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②。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注释】①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所以将帝位传给了舜。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就将帝位传给了禹。②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文王的儿子。后因挟商纣之子武庚作乱,周公便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
【译文】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呢?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原文】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
【译文】贞观元年,有人上书请求把秦府旧兵都授予武职,补充进宫中做侍卫。太宗说:“我以天下为家,不能偏私于一人。只要有才能德行的人就任用,怎能因为新旧关系而有所分别呢?况且古人说:‘士兵就像火一样,不控制就会把自己烧死。’你的提议,对治理国家没有好处。”
【原文】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①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②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注释】①准律:法律规定。②挠法:徇私枉法。
【译文】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哥哥)曾经被皇帝召见,不解下腰间的佩刀,向东走上阁门,走出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由于监门校尉没有觉察,其罪行该当死,无忌失误地带刀进入,判刑两年,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大理少卿戴胄反驳道:“校尉没有察觉,无忌带刀进入,同样是失误,臣子位于极度尊贵的地位,不可以称之为是失误,按照律法上说的:‘供给皇上汤药,饮食,舟船,失误不按照法规的人,都应当死。’皇上如果要将功折罪,从轻处理,这便不是司法部门所能够决定的;如果应当按照律法,罚款铜不符合法理。”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便想要变动法律呢?”让臣子们更改命令订立议案。德彝坚持他原来的想法,太宗即将跟从他的建议,胄又驳斥道:“校尉因为无忌的缘故以招致罪害,按照法律当从轻处理,如果讨论他的过失和错误,则是为了感情的缘故,然而生死差距巨大,(所以)我才敢于顽固地请求。”太宗于是免了校尉的死罪。这个时候,朝廷大力开展选择察举(的活动),有干过奸诈虚伪的事情的人,太宗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罪则至死,偶尔有奸诈虚伪的人事情败露,胄根据法律判断他的罪行并予以奏告。太宗说:“我开始下命令,不自首的死罪,如今根据法律来作决断,这向天下显示政府没有信用。”胄说:“皇上应当立即杀了他们,不是我能够做到的,既然已经交付司法部门处理,我不敢不按照法(来执行)。”太宗说:“你自己守法,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布道他的大信用的,说话(只)是说话的时候喜怒的表现而已,皇上发动整个朝廷的愤恨,而许诺杀他们,既然知道不可以,却将他放到司法部门来解决,这是人主小的愤恨而存留大的信用,我私下认为皇上应当珍惜它。”太宗说:“我的法律有过失,你能够纠正它,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呢?”
【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
度已失期的度篇6:滑稽列传
张连科 译注
【说明】《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司马迁对贾谊,则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以为能,不及也”。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到长沙之后,作者重点写其郁郁不快的情怀,而在表现时,又大多借贾谊自己的辞赋来直接抒发,如其《吊屈原赋》云:“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这哪里是独吊屈原,贾谊亦何尝不是如此,不然的话,他又怎能年纪轻轻就忧郁而死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笔端饱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可见作者是在这种悲慨的感情中写下本篇的,并将此情寄之笔端。而司马迁自己也同样是才高气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写屈原、贾谊,实际上也在写他自己,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悲愤不平之感倾注在本传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的特色,这就是一边叙事,一边议论抒情。如本传开头两个自然段是叙事,但讲到屈原被疏之后,作者忍耐不住开始一大段议论抒情,对屈原人格,对《离骚》精神的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如“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可以说是切中肯綮之语。
另外,本篇在写作上确实又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正如清人陈刘熙载所云:“学《离骚》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又云:“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第论其恻怛之情,抑扬之致,则得之于《诗三百篇》及《离骚》者居多。”(《艺概·文概》)而纵观本篇,更是如此。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yín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喾(kù库)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其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
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图得到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欺骗了楚国,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丐,接着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域。于是楚怀王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深入进军,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而齐国很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怀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
在此之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唐
度已失期的度篇7:泰族训
【原文】 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圣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见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以而祸除。远之则迩,延之则
度已失期的度篇8:安魂咒_1200字
离别,是苦苦寻觅,人生的聚散席。精目纵饮一杯,放浪形骸,却终是,难敌血泪滴滴,痛的眼神迷离。惶惶忽忽凄凄惨惨,魂难逝,梦已息,渐渐无意,才知你,终是舞台戏子!不离不弃,亦是难解的虚妄与无奈,恰如杜鹃滴血,明珠玉坠,滴出哀怨红绸丝,碎开朵朵艳魅血斑泪。阴阳相隔地,洒入离别愁丝,点点伤悲,化作座座白碑,引得哀伤四溢,魂离坟冢,对坐尸骸,亦非,决断人世。故挂念魂绪,复言悔意,片刻弥留际,愧对父母子弟,难还儿女妻子,一魂独自归西却舍下亲情,爱情,精目涣散,依然留驻着血似凝斑,不愿离去,宁肯苦一辈,不要舍弃——这世的爱。
“无有伤悲,无有轮回,无有毁灭,无有魂媒。远离颠倒是非,净悟我等无依!佛偈招魂言:
“归去吧,离别吧,生死有命,无有恐怖,勿有伤悲。”
魂听即散,遁入六道,要舍尽无法可舍。难忘记,血骨涕泪;难回忆,头痛淤积。悠悠奈何桥,不要继续,要回去!冤魂反凝聚,四月清明雨雪飞,片片雪似冤魂语,深埋数尺要清白,皑皑无际魂冤意。伤悲,眼见得白发哭送黑发去,妹弟悲愤长叹息。不是真罢,不是真罢!无有真假,勿忘善恶;无有伤痛,勿忘质性。明悟了,空灵境地;空叹了,孤魂枯寂。佛偈复言:“忘却罢,勿有意恶,归入汝必归地。”魂寂些许,言:“吾有慈母恩父、善弟好妹,难离去,难稳归!吾有难诉冤情,归去,难安息!吾有恩妻好儿女,待吾去,其怎存!”佛偈神含慈悲,双手合什,言:“汝等痴儿,吾知你,大千因果。然天道无常,非执念所能定你乾坤。因果轮回,善恶自有定数,肉眼凡胎,苦海知你难渡,将吾等神通化而为舟,渡化于你。爱、恨、情、愁,安、乐、生、死,妄、舍、得、失,幻、欲、假、空,吾等掌戒。一切皆是虚无,人世的贪、嗔、痴,你等难弃,却不知通悟了、明白了,长转于人间地,受尽阳间折磨苦,最终却不了,人世遗憾,难瞑目。吾结大因缘、大善果,为你超度。佛知你苦难,顿结无边轮回,愿你尽散怨气,脱离这红尘苦意,为你了悟。”魂亦合什,片刻些许,言:“觉。”须庾,点点银光,源自灵魂本体,频频闪亮。而即刻消散时,却恍然凝驻,言:此刻已了悟,本不挂念,但小妹似已陷迷漳,吾为兄长,不能归去。凭此执念,不愿超生,我佛慈悲。”佛偈言:汝心之坚,非常魂所及,吾愿度你无量因果魂亦合什,片刻些许,言:“觉。”须庾,点点银光,源自灵魂本体,频频闪亮。而即刻消散时,却恍然凝驻,言:“此刻已了悟,本不挂念,但小妹似已深陷迷漳,吾为兄长,不忍归去。凭此执念,不愿超生,我佛慈悲。”佛偈言:“汝心之坚,非常魂所及。,而善恶之理,为天道之所规。愿你早日即离这无限痛苦,积善功、得善果、寻善理、定善慧,超脱这无间地狱,明净了。”魂言:“妹醒了,愿追随。”
吾知我乃凡俗人,不能通大智慧、大能力于一身,但眼见得人生挚友之丧兄疾苦,不忍其深陷迷漳。若其生出无边意恶,反误得,身心俱备、谙自伤神。愿借得我佛慈悲,解救天下苍生之意,为其兄于无量苦海超脱渡化,解脱于红尘苦难,瞑目安息!愿友人能脱离迷漳,让兄长安息。莫要其依然执念人间,尝受这阳间无量苦。
孤魂飘荡无所依,
群鬼期辱不能息。
辗转不定独自悲,
全凭执念与妹陪。
朔州市二中高三:李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