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原文10篇
篇一:[伐檀原文]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的一套符号,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
先看一下2004年《宪法》修改例。
[草案摘录]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这不是一个单纯语法上的问题,而是强调要清晰地表达立法原意。一个逗号之差,直接关系到公民、集体财产能否得到有力保护的问题。”
标点符号的分类: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
点号分为句末点号(句号、叹号和问号)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冒号和分号)两类。
标号主要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和书名号。
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停顿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
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从以前高考情况看,高考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测试,一般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分值在2-5分之间。考试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有①问号的使用,②引号与
篇五:[伐檀原文]《过故人庄》原文及注释译文
《过故人庄》
作者:(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注释
⑴过:访问。
⑵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村庄。
⑶具:备办。
⑷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黍子,去皮称黄黏米。
⑸邀:邀请。
⑹至:到。
⑺合:环绕。
⑻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⑼斜(xiá):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⑽开:打开,开启。
⑾轩:这里指窗户。
⑿面:对面。
⒀场圃:场,打谷场;圃,菜园。
⒁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⒂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这里泛指庄稼。
⒃重阳日:阴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
⒄还(huán):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⒅就菊花:指欣赏菊花和饮酒。就,接近。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菊花酒看菊花。
篇六:[伐檀原文]《赠刘景文》原文及注释译文
《赠刘景文》
作者:宋朝苏轼
荷尽⑴已无擎雨盖⑵,菊残⑶犹有傲霜⑷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⑸,正是橙黄橘绿时⑹。
注释
⑴荷尽:荷花枯萎。
⑵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菊残:菊花凋谢。
⑷傲霜:不怕风霜。
⑸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篇七:[伐檀原文]《赠从弟(其二)》原文及注释译文
《赠从弟(其二)》
作者: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⑴亭亭:耸立的样子。
⑵瑟瑟:形容风声。
⑶一何:多么。
⑷惨凄:凛冽、严酷。
⑸“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⑹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⑺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二。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着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篇八:[伐檀原文]秦本纪
【秦本纪简介】这篇本纪记载的是秦氏族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秦本为地处偏远的西方的一个部落,其远祖多以驯兽驾车见长,从虞舜到周代屡屡有功:柏翳(yì,益)佐禹治水,舜赐姓嬴氏;费昌为汤驾车败桀于鸣条,中
篇九:[伐檀原文]《爱莲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2.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今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3.甚:很,十分。
4.之:结构助词,的。
5.可:值得。
6.者:花。
7.蕃(fán):多。
8.独:只,唯独。
9.自:自从。
10.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1.甚爱:大多喜爱。
12.予(yú):代词,我。
13.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14.而:表转折,却。
1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6.染:沾染(污秽)。
17.濯(zhuó):洗涤。
18.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9.妖:美丽而不端庄。
20.焉:声词,相当于现在汉语词典的“啊”。
21.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2.通:空。
2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4.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25.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26.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27.远: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28.益:更,更加。
29.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30.可:只能。
31.亵玩(xie):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32.焉:助词。
33.谓:认为。
34.花之隐逸者: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之:的。
35.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36.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
37.噫(yī):叹词,相当于今意的“唉"。
3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
39.鲜(xiǎn):少。
40.闻:听说。
41.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2.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译文
水上和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而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篇十:[伐檀原文]《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注释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满江。
5、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6、平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
来到镇江,正是一个满江寒雨的夜晚,黎明送别好友,更显得楚山影孤形单。
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心地纯洁,像玉壶中的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