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电影观后感4篇
第一篇钱学森电影观后感:《钱学森》电影观后感_900字
今天,老师要我们写一篇电影的观后感,我想来想去,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
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我看的不太懂,但看我看到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还是感动了我,特别是看到他在沙漠戈壁里的画面,那风吹起的沙子,连对面的人都看不见,看到那时侯的生活的艰苦,再想想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是多麽的幸福,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钱学森的身上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想想我们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多麽幸福,跟那时的钱学深爷爷相比,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还有他对父母老师的彬彬有礼,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令人景仰。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小学生我的任务只有好好学习,将来作为有用的人报效祖国,钱学深爷爷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之后,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默默地为祖国做着贡献,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爷爷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小学生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国,就是要努的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的将来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钱学深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创新的力量。不仅为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留下闪光足迹,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的价值。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来讲,我们的学习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要好好学习,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五年级:张可慧
第二篇钱学森电影观后感:观《钱学森》有感_650字
钱学森,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没有谁不知道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名字。
他就读于美国一所知名大学,但因为是中国人,从未被瞧起过,即使成绩优秀,他见证了一次又一次导弹的成功发射,可是中国却从未发射出一颗导弹,中国人在国外的耻辱有多大,这谁也无法体会,只有钱学森自己知道。
他曾被美国人误以为是共产党,被关进了监狱,被折磨的不像人样,但他的妻子和他有一样的品性,外国人剥夺了他们讲中文,以及各个方面的权利,直至这件事平息,但钱学森忍够了,他要回国,为祖国做贡献,也不辜负他这几年来所受的苦。
钱学森向毛主席承诺,不超过八年,他会研造出导弹等多种核武器,但他所面临的阻挠有太多太多:中国的制钢铁技术落后,没有一家可以做这些零部件的工厂,技术人员对这方面的认识少,但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人都很有心的去学,有不懂的就去找钱学森请教,张工农就是个例子,他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大老粗,只会扛枪打仗,但他很愿意很用心的去学习科技,最后成为研制导弹中的重要一员。
钱学森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从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丧失信心,他总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发射做准备。
最值得敬佩的是钱学森的妻子,他从不抱怨钱学森,一直在他背后默默的支持他,她自己一个人含辛茹苦的将钱学森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还不忘敬诫他们,要向父亲学习,为祖国做贡献,不忘国耻。
对于这部电影,我十分敬仰钱学森老前辈,他的品质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我希望在未来的中国会有更多像钱前辈一样的人才。
辽宁大连庄河市第三十一初级中学初二:关悦
第三篇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爱国电影观后感]一课——观《最后一课》_3000字
国庆大日子放假时,竟要补课。每次上课前我总跟自己说,值不值得上了才知道,虽然这回我咒骂,课!最后一课!让它上完就死吧!
国庆,举国喜庆,可以这样理解吗?其实无需什么理解,词典清清楚楚,只要看那上面最有理的解就行。标明的了,它根本就是以这个意思做出的词。喜庆还标出了一个字的拼音:悻,喜庆反。在我这对自己国家的语言“五窍不通”,要气得老师“二窍流血(泪)”的人看来,这个标注很妙,解释都写出了——喜庆反过来,差不多就是悻然吧。
词典真是位严肃的老师。虽然他在课上给我们讲所有的词,讲得规范认真,绝无疏漏,可是词典老师自己的词典里好像漏了轻松之类的词,从不言笑(虽然也不骂人)。
他说国庆是举国喜庆。国庆放假,欢腾的同时又放松,当然喜庆。然而我要上课,苦闷、沉重的上课。这时,令人敬而远之的大部头词典于我是如此亲近了。
我拿瘦长的手指胡乱地翻弄着,胡乱看着,看到了上面胡乱写着的这些东西。
然而兴奋了,举国,里面还包括一个我呢,我可和他一样,不见得喜庆吧;却又懊恼,因为我这个反派有损他的严肃形象;又兴奋,因为他“损”得一个轻松之物;又夹进些奇怪,激动而颤动了:莫不是他设了个局,以致我如此,好圆他“举国喜庆”之说?不过,这又印证他的严谨了,还是懊恼,又……于是又胡乱想着。趁还没疯,我最终知道原来我算个“喜庆反”
的,他一开始就没错。到底本性严肃啊。懊恼,又……
我突然发觉自己能坚持上课不是因为要看值不值得;这样的上课,根本毫无难度,和钟表的滴答声一样不知不觉就逝去了吧。那,仍是最后一课吗?接着的死,会在永远的下一刻吗?
“嗯,那下面就是《最后一课》……”这不是在讲思想品德的自立自主,说话的并非我,也就一惊,问左右人,干嘛了?
答:看电影。
我不禁尖叫,引得一班人哄堂大笑。老师也微笑,“你们也拍电影啊,表演猿猴高歌长啸?还记得什么意思吗?”他便独自走了,人们各自笑着。再问旁人,快上去呀,怎么还楞着?不能走上去看吗?他们依旧笑着。“走哈(好)!哈哈!哈哈!哈……借你的砖头用用。”拿过我的词典,枕着它睡了。
我要看电影——学校里很难看,也就不管他怎样称呼我那可怖的看得人头大的大头词典,而且要用它睡那么一个不舒服的觉了。可是走上去,每个人都死守这里最舒服的椅子,我屁股没有一个东西可坐,这时才惦念起大部头和那群拿走我书却藏住自己的书的人。但,电影!看电影!这绝对是学校生活的电影令人最心平气和最热血沸腾的一幕了。热血涌进脑袋,像进行冲洗;脑袋里便想:直接坐地上吧。不过是尘,又不会沉,顶多冲洗一下。
电影开始,别的也就都停止。我还没最终决定坐下。
“为什么不能站呢?”这也是后来才想到。
“为什么啊?”有歌声了,是比猿猴的尖锐好听,却不那么清脆,使人感到莫名的纠结,像几圈东西绕住心头。可是,弹唱它或许有特殊的风格,总不会摄制也有特殊的眼力,饰演有奇异的演员吧!居然都模糊不清,难以辨别的。
我承认自己学识浅陋,不知哑剧怎么个哑法,更未闻摄像机拍的“盲剧”之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不明天地的高深领域当不涉足。
那歌声也哑得差不多了,愈发低沉;紧紧伴随的是奇异的声音显现。风呼呼,浪哗哗。我便自己想象了,伴随的是浅“露”的个人感情:龙卷在要命,涡流在拼命,好一个“风水‘轮’流转”。它们被控制在一个圈内,然而如风中盛红发出的香气、水上落红激起的涟漪,自然地会传播开来。我看着天间一片雾的灰蒙,只往地面去了。
主人公是某偏僻地方的一群小孩,心中自己是圣地的小孩,它忠实的追随者。
某天来了个大国的大人,他的忠实无从确定,也并非追随此地而至,他只追随自己。然而他显示出比忠实更强的感情,他热烈地,追求着它,眼中竟烧起烈焰,唇边漫起火浆。我们所认为的脚下,是火浆的天;他既不知道火浆有这么个天,也不知道脚下是那么块地。他所知道的,
圣地一点不是神圣的地,却是神、圣的地,是胜者的地;如今作了他的地盘,你若以他为神、圣,那他肯定不介意——倘使它真是圣地,他来做这圣地的“大人”了。
大圣人下了圣旨,学校只能教他讲的语言。又不论语言,只拿刀枪说事。
我也想。
怎么总跟学校脱不了干系呢?我极恼火了一阵,坐到地面,自我安慰:看别人上课,我不用,也该庆幸、知足了。
恰巧电影里的人是上最后一堂国语课。老师悲哀地打放学的手势和学生们告别,说不出话来。他疾呼,人民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如同紧握着打开枷锁的钥匙。希望他们把它大声有力地说出。“万岁!”他费尽全力写道。
我记起另一位老师,敌人持着刀枪要跟他“握手合作”,他大声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然后他和孩子们一同死于大屠杀。相比之下这个口口声声国家民族的家伙真叫人齿冷心寒。
再把稍稍违背礼仪和他的不情不义比较,也实在没什么。我便大大地冷笑,几个人一唱一和地怪笑着看向我,接下的估计是嘲笑我们了。
电影的内容主要就是上课的过程。上得非常好,教室里像此时的我们那么安静,最重要地学生们都听懂了。师生都自责、不舍,怪自己没教好、没学好,而就此结束。祖国的语言啊!如果有一天军队来收回这里,语言不通,他们竟难以帮上忙,甚至反而添堵,可能再也无法回去了!
我是回到了现实中,若有所思,其实愣着,不知怎么站了起来。语言嘛,我要是碰着古人,也只能愣着听他讲文言。当然我们是现代人,有这情况顶多是历史研究,没搞懂不会添堵亡土。
这些都使我想起搞新文化的鲁迅。他算比较特别的,自己跑到了日本,学日语学得颇为吃力。当时留学不主流,有个范爱农跟他道合志不同,打过一场口水官司,争的就是师生和战争的事。范爱农的老师其时在国内,也是上最后一课(毕业典礼),趁机搞了场刺杀,还带学生抢占了敌人那什么刀枪,结局很惨烈。但是他拍了张照片,证明他是含笑走的。可惜我不在场,不然笑得更灿烂,亮瞎那昏天黑地。
尖利的笑声像横空一刀,又往那寂静劈去。正是我自横刀向天笑。
这回有人先问我正不正常——问这个很正常,但他们不正常地依旧笑了。
去归留学两昆仑。两人回去后,鲁迅以笔为匕首投枪,范爱农“零落栖迟一杯酒”,沉入湖底。并不因为他身陷学海,死读书——他是游泳好手,但平时一对白眼像死鱼一样。
可爱的是雨来,同样的浮水好手。鬼子要杀他,怒火中烧,偏遭雨来有水中能力,潜进水里;鬼子被火上浇油,奈何不得水。
我那时以他为偶像,常常模仿他躺在水面,头向着天,成功时不免暗笑。真希望自己也那样报国保人、智勇双全。到现在头还是向天笑,别的就到头,连故事则也离开脑海了。
我重新回忆,这回忆仅声音而已。当时我连书本的概念都没有。老师读,我就当听故事,约摸十年了。彼时也和现在看电影一样,无守礼守序可言。想笑不会忍,不笑时还蹦来跳去,手舞足蹈。如此,使我疑心它并非“自杀”,而根本没产生(听清)过。它“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但最后一课已经完了。我即忽而由书本想起,雨来的第一课,在夜校里,拿一本红旗般的布包住的识字书,与老师同学齐声读上面的字: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他十二岁,除了这些,才认得自己的名字。
对了,十二岁。那么调皮,我一直以为他很小。
跟我并论,确实很小,但又很高,很大。
于是像鬼子那样,当头雨来,迎面火烧。嘴唇烤干了。我想象那模样,造了一个词:“齿热”;不令人热心,只令人齿冷。非常妙,非常好笑,可是嘴唇干涩不动了。鼻子一呼,更有叹息的意味。
有人的口,却能在谈笑间烧了敌军,灰飞烟灭。鲁迅逝前一年,钱学森出国留学,回来时已极受欢迎;还闹得两个泱泱大国交涉了不短,据说有个什么长称他顶五个师,大动干戈把这五个师困住了。最后因为周恩来总理的工作,凭一封书信作证据,外加几句话,终于班师回朝。
同为十二岁,从中华之外国殖民地回来,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谓知识就是力量,能攻营拔寨,也能扶大厦于将倾。
下课铃响,许多东西一致弹起,原来别人在桌上睡觉,“闻鸡起舞”。学了某篇课文后他们经常说,锻炼身体,抖擞精神,精神才有精力上课啊。
“一唱雄鸡天下白”,天下白很壮丽,不需要天下满白痴。“零落栖迟一杯酒”甚至得躲开,“雄鸡一声天下白”时,“孩儿立志出乡关”,“少年心事当
第四篇钱学森电影观后感:《历史的选择》读后感_1000字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和极端屈辱的境界。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人民也组织过无数次运动,却都失败了。只听霹雳一声震天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它的成立,彻底挽救了中国的命运。无论是铡刀面前的刘胡兰,还是用生命为部队开启前进道路的董存瑞,每一个共产党员用自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与大无畏的精神,不怕任何困难,只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在红军两万五千里艰苦长征里,毛泽东留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在共产党中,在每一个共产党员身上,都肩负着民族的苦难,民族的希望。在这28年里,他们或许也犯过错误,但他们不断改正,开创新的局面。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激励着他们勇敢站在前沿,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李大钊、瞿秋白、刘胡兰、江竹筠,他们用生命开辟了新中国光明的道路;黄继光、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他们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孔繁森、许振超、杨利伟、沈浩,他们为当今中国的腾飞付出了努力。当然,在他们背后,还有一批批革命战士、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他们的帮助之下,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人民,也与共产党站在了一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鸦片战争清朝衰落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苦苦探求着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他们共同奔向一个目标——中国共产党。党,是一个多么富有力量的字,是它把我们的祖国母亲带向更美好的明天,是它给我们炎黄子孙带来更璀璨的未来!我们在党的教导下,不辜负党的教导和期望,正逐步成为祖国优秀的接班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中国的少先队员,我们应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跟随着共产党前进的脚步,当好接班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少年,撑起祖国的明天!让祖国的大花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迎来更辉煌的篇章!
保密五年级:孙上智